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新型投资

农村新型投资

农村新型投资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第1篇

为大力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解决特区建设资金筹集问题,按照市委统一安排,第三调研组在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了县、县县、乡、村各级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民进行深入座谈,认真调研分析了两县区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情况,对当前我市农村金融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县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基本情况

县、县财政对农村投入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家,分别是天骄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亿元,各项贷款61亿元,存贷比36.5%,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6.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3.8%。分县区情况如下:

县现有人口163万人,耕地面积139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4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财政总支出16.6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8.4亿元,占总支出的50.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属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2家(农村合作银行、天骄村镇银行),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天骄村镇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亿元,各项贷款36亿元,存贷比34%,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8.9亿元,占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2.5%。县民间借贷非常活跃,民间闲置资金较多,各类民间借贷规模约有20亿元,其中以柳编业和造船业著称的三河尖乡,民间借贷规模常年在2亿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助推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县现有人口73.6万人,耕地面积129.15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9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亿元,财政总支出9.89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5.4亿元,占总支出的54.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7家,涉农金融机构有4家(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亿元,各项贷款24.7亿元,存贷比40.19%,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1.1%。

县、县的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情况在全市具有代表性。,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财政总支出119.5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46.4亿元,占总支出的38.8%;现有各类金融单位19家,涉农金融机构有15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28亿元,各项贷款350亿元,存贷比55.7%,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5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72%。

二、两县在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中取得的经验和做法

县、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新农村,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做出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了农村资金投入。两县区财政共投入各类支农支出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同时采取财政贴息、民办公助、担保贷款等方式,引导带动大量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县大力培育了发展投资公司、天骄村镇银行、金鼎投资担保中心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了农村合作银行。三是大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机制。支持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简化信贷程序,缩短贷款时间,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等金融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两县活跃的民间资本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民间借贷已经成为农村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存在农村金融体系基础薄弱,金融环境和信用环境差,农村社

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难以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上、体制上、社会上、金融体系内部等等方面,可以说是长期城乡经济二元化发展所形成,是农村经济长期支援城镇建设的结果,只有客观全面的分析当前农村存在的金融问题,才能深入了解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的资金供需矛盾。

1、政府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一是地方财政对农村

投入能力差,上级财政对农村投入散,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小。从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不明晰,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造成地方各级财政都比较困难,可用财力少,对三农的投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我市地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主要集中于涉农部门经费和中央惠农支农项目的配套上,仅仅这些,便使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难以维持。上级财政支农资金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等各个方面,呈现分、散、小等特点,对农村的产业支持和经济拉动能力较小。二是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新农村建设特区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拉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是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区域内 各种资源、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有力手段。但由于当前地方财政困难,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财政贴息、担保等政策性手段资金量较小,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不(来源:文秘站 )能充分引导县区内农村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三是行政成本高。财政支农支出总额虽多,但多为对农民补贴性质资金,小而散,发放成本非常高。如全市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就有16项15亿元之多,范围涉及全市六百多万农民,基层财政所需要将这些补贴逐项、逐人、逐户登记审核发放,工作量巨大,行政成本很高。四是政府对农村融资缺乏系统支持,保障措施不到位。政府对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维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金融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建设等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下乡缺乏有效保障。

2、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涉农贷款少。,两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合计167亿元,

贷款余额合计61亿元,存款与贷款差额106亿元,存贷比为36.5%。在贷款中,两县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合计26.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43.8%,其中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24.1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90.6%。对农村投放贷款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涉农贷款很少。存贷比较低说明两现有大量资金被调拨到县区外或沉淀、滞留,一定程度造成信贷投放不足,致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市农村急需资金进行建设发展,但大量资金被抽离农村,造成农村资金需求矛盾。县良种猪养猪场老板尹前国,在得到银行许可贷款后扩建养猪场,随后遭遇银行紧缩银根,贷款没有了,养猪场却建成了,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3、农村金融环境差,金融服务方式单一,不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要求。

涉农金融机构少,网点不健全,放贷规模小,金融产品少,贷款门槛高,中介收费高等因素造成农民及涉农企业贷款难。一是对农村融资的金融机构少,网点少。目前我市各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发行、天骄村镇银行、邮政储蓄等少数几家。同时金融机构在农村网点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县农村金融机构25家,平均每个乡镇1.2个网点,且服务功能单一,多为存、汇、贷三样业务,全县农村无一台atm机,无法开展其他金融服务。二是放贷规模小,时间长。县农村信用社由于贷款授信额度上收,乡镇信用社授信额度仅为一万元,超额部分需层层报批,贷款时间较长。县申林茶叶公司在三四月份收购茶叶时申请流资贷款,等贷款批下已经超过三个月,早已过了茶叶收购季节。三是贷款门槛高,利率高。农行对农民小额贷款需要多人联保,邮政储蓄贷款需用未到期定期存单抵押,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被上收,超权限需报省联社批准。除款难贷外,利率也很高。县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利率,个别贷款上浮130%,1-3年贷款利率达到13.5%。四是贷款相关环节费用高。办理质押贷款时涉及的各部门及中介评估机构手续繁杂,收费较高,甚至相当于贷款利息,中长期贷款重复缴纳评估费用,更是加大了涉农企业的负担。

4、农村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放贷存在困难。一是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村担保抵押难。

目前银行认可的农业贷款抵押物较少,仅有土地、房产、机器设备等有限几种,且抵押率较低,土地是50%左右,机器设备60%左右,商用住房70%左右,实际执行时更低,由于涉农企业可用抵押物较少,而且县区内担保公司较少或者没有,造成涉农企业贷款办理困难。二是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业贷款风险较大。取消农业税后,原乡镇、村组举借的贷款难以偿还,有的贷款主体甚至发生了变化,无处还贷,金融机构历史呆账较多;另一方面,农业金融机构在依法收贷后执行难,存在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房贷的积极性。三是涉农企业及农业合作社财务不健全,管理不正规,不符合金融部门信贷要求。调研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正规经营管理和财务制度,往往实施家族式管理,财务上是一支笔、一个本、流水账,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其信用等级的评估和贷款的发放。四是农村土地、林业、基础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产权不明晰,金融机构难以实施金融创新。五是信息沟通不畅,缺乏融资平台。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平台。调研时许多银行表示,愿意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但是找不到号的贷款项目。企业有好的项目却找不到贷款的银行,政府为企业融资也很困难。

5、天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尙存在困难。县天骄村镇银行是我市

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县引进鄂尔多斯东胜农村商业银行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天骄村镇银行,8月2日挂牌后,到12月底存款余额达10034万元,贷款余额2293万元,年底盈余241万元,天骄村镇银行自身的到了发展,也有利的支持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天骄村镇银行年底存款余额1亿元中有5000万元是发起人企业存款,存在捧场现象,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知名度不高,存贷面窄,市场占有率低,涉农贷款少等问题,仍需要政府及金融部门帮助其打开局面,形成良性发展。

6、民间借贷资本尚未合法化,地下运作,融资风险高。县民间闲置资本较多,民

间借贷行为也较多,规模巨大,但因没有合法地位,缺乏现代金融经营管理制度,造成借贷双方融资风险很高,同时由于缺乏政府和金融监督部门监督管理,容易造成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

四、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特区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财政、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正确

统筹三者关系,结合新农村建设特区的总体规划,开源节流,良性发展,资源集中,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特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探索、实践的课题。

1、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开辟源头,加强新农村建设特区金融工作的领导。

我市各级地方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特区的规划者、领导者和建设者,要做好新农村特

区建设的资金筹集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搭建好新农村特区金融发展框架。一是积极争取特区政策,特事特办。作为新农村建设特区试点,特区建设应该有特殊的财政政策、特殊的税收政策、特殊的金融政策,鼓励尝试,加强监管事权下放,特事特办。如: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应积极的向中央、省争取特殊的财税政策,加大地方财政分成比例,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在金融管理方面应该争取特区试点,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在民间资本管理方面要大力搭建民间融资平台,支持帮助民间资本在农村发展成村镇银行等正式或非正式的金融机构。二是努力开辟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源头。当前我市财政的实力和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的财政资金需求有很大差距,开辟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源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可以考虑的手段有:发行地方新农村建设特区债券、发行地方新农村建设特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体成立新农村建设特区资金或基金(基金的成立需报国务院审批)、设立农村合作资金试点、鼓励上市公司、中小企业集合发行公司债券、集合债券等等。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不能停留在为企业解决一事一时的位置上,应该认真加强对农村金融工作的领导,探索搭建地方金融发展框架,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融资框架,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金 融环境的营造。金融机构是企业,追求利润防范风险是其根本所在,只有为金融机构营造了狼嚎的投资环境,才能有利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地方政府可以努力做到的有几个方面:(1)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由于农村信用环境缺失和农村贷款有效抵押物的缺乏致使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给农民,但我们应该相信绝大部分农民是讲信用的,各级政府可以组织农民以多户联保、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取得信用贷款,也可以建立小额贷款担保等涉农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也可以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金,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当补偿,建立涉农贷款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重视和支持农村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提高其有限资金的流动性,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要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现象,在保护银行债券、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合法维护金融机构利益,逐步建设形成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2)出台农村金融税收减免及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可以采取的手段有: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放宽金融机构办理涉农业务条件,减免相关收费,成立涉农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民取得小额贷款提供担保,提供涉农贷款财政贴息等。(3)帮助辖区内涉农企业规范管理,搭建融资平台。按照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严格财务管理,明晰企业所属财务的产权,方便银行对其信用评定及贷款办理。同时应加强银行、企业、政府之间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融资平台,为涉农企业获取贷款提供方便。(4)明确农业生产资料产权,帮助农民和涉农企业申请抵押贷款。当前金融政策放宽了农业生产资料抵押贷款的范围,但农业生产资料产权不明在农村依然是普通存在,各级政府要帮助农民进行产权认定,明确划分土地、林权、农村基础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产权所属,方便农民获取抵押贷款。(5)清理整顿中介组织乱收费现象,简化职能部门贷款审核程序。对抵押贷款办理所需中介组织进行清理,减免收费或降低收费标准,采取办法避免重复收费。职能部门进行涉农贷款审核要实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理流程,明确办结时间,最大程度方便涉农企业及农民办理抵押手续。(6)帮助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化组织鼓励同类中小企业进行横向联合。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在生产经营和金融融资等各方面较单个农民有很大优势,将同类中小企业横向联合或合并成为中等资质企业,在银行信贷上也较单个企业有更高的资信程度,既扩大了生产和发展,又方便了银行信贷,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五是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大力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政府财政资金是各级政府特区建设的指挥棒,新农村建设特区资金投入及资源配置,只有在政府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与调控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1)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资源配置职能。充分使用财政担保、财政贴息、政策性保险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调节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农村的资源配置,集中用于县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有效促进县区内农业优势产业发展。(2)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在现行体制下,可按照以县区为平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统筹规划、形成合力模式来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使之服务于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特区的整体规划。但支农惠农资金整合涉及部门多,政策要求强,需要党委政府大力推动。

2、各级金融部门应该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块尚未得到合理有效开发的巨大市场,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放开金融管制,鼓励进入开发的情况下,是各个金融机构的一次巨大机遇,先行进入便会取得主动,占有份额。各级金融部门应该抓住机遇,争取政策,采取措施,积极行动,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一是抓紧制定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当前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抓紧制定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这为我市新农村特区发展带来了有利机遇。元月份,全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就达到了50多亿元,如果按照政策操作,全年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注入资金100亿元应该没有问题。金融部门应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积极行动起来,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提供金融帮助。二是积极实施信贷创新,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出台的《国九条》、《金融三十条》和《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出了明确意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此提出了要求,我市金融部门应该抓住机遇,多争取政策,认真开展试点,积极在农村实施信贷创新,大力开展小额涉农贷款等新金融业务,努力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网点和金融服务的建设。当前我市农村金融网点比较全面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全面开展对农民信贷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村金融网点的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信用卡服务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从另一方面说,如果金融网点遍布乡镇,每个农民都能有一张银行卡或储蓄卡,每年我市15亿以上的对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就可以通过银行网络发放,既方便了农民,减少了政府发放成本,又为涉农银行增加了稳定的储蓄业务。四是积极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展水稻保险、小麦保险、生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等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积极发挥保险公司投资和融资功能,以债权形式投资购买地方债券、公司债券,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养老、农村医疗等方面建设;充分发挥保单借款和质押贷款功能,与银行信贷结合起来,为信贷抵押物提供财产保险,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保证保险,为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民提供定期寿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分散商业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帮助农民更容易获得小额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3、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是积极引进资金成立村镇银行。目前我市各县区农村民间资本和返乡资本较多,

各县区可以参照经验,积极引进外资或帮助民间资本成立村镇银行,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打开局面、发展壮大。二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业合作银行进程,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业合作银行后具有更大的金融活力和信贷能力,由于农村信用社是目前我市农村融资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加快改制进程,充实资本金,防范金融风险。三是成立各种形式的担保公司,为中小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县金鼎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9863万元,引导企业投入生产经营资金3亿多元,企业实现利润3000余万元。四是放宽农村市场准入政策,允许各类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市场。积极向金融监管部门争取市场准入政策,允许够条件、有意愿的各类商业银行(如信阳市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开展涉农金融服务,实施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地方银行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4、帮助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法律框架下 开展金融服务

从在两县的调研中可以发现民间资本在农村金融领域非常活跃,民间借贷在农村长

期存在。当前政策余金融环境已经允许民间资金组织及民间借贷行为在法律框架下开支金融服务。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应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并逐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帮助其发展成为正式或准正是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壮大农村金融市场,形成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将地下运行的民间融资浮出水面,规范化运行,防范金融风险。

5、尝试成立土地流转机构和流转平台,实施土地金融化经营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特点是:服务于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 经济 发展 ,注册资本金较低,股东持股比例一定,治理机构设置灵活和监管指标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是:准入门槛过低,限制资本投入,忽视债权人权益保护和监管指标不合适等。因此,应适当提高准入门槛、鼓励资本投入、保护债权人权益和调整监管指标。

一、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演进历程

2006年12月20日,

村镇银行投入资本; 农村 资金互助社各类股东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也限制了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小 企业 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投入资本;贷款公司的营运资金为实收资本和向投资人的借款。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制度安排,也使其资金实力受到限制。因此,应完善新型农村 金融 机构的制度安排,鼓励资本投入。

(三)忽视债权人权益保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贷款,而贷款制度的安排,又不要求贷款人提供担保品。所以,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或破产倒闭,不仅难以偿还存款人的存款本金和利息,损害存款人的权益,而且投资人也难以收回投入的资本,损害投资人的权益。因此,应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加强债权人的权益保护。

(四)监管指标不合适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指标,主要是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率监管指标是不合适的,它可能会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因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任务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而服务对象又是风险较大和不确定的对象,所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有时可能会较高。如果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不良资产率来衡量,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调整监管指标。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第3篇

人口通俗讲就是具有生命力的人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数量.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为629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6.27%,事实上,这种统计农村人口不包括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目前,一些城镇虽然取消了户籍制度,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依然无法享受所在城市的全部社会保障.所以,而本文农村人力资本研究对象包括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具有物质性、有用性和稀缺性.人力资源只是人力资本的内容之一.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则是指人们获得的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资本形态,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迁移的开支就是对这种资本的投资[1],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2.1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但真正高智能、高技术农村人口却严重不足,低就业率、低收入等现状使得农民对人力资本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关系即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人力资本投入越大,收益越高,这一定程度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如下图1-1所示示:自2008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虽逐年提高,但至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约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恩格尔系数相对较大,而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水平偏低.

2.2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教育规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但农村的正规教育仅局限在初等和中等,农民的高等教育和在职培训投入仍然不足,除文化扫盲和基本技能培训可能是政府主导的教育投入,其中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就业地的免费技能培训,其他各种中、高级技能培训多数都是个人主导的,相关技能培训费用也由个人承担.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城乡收入差距大,如下图1-2所示:自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虽逐年提高,但农民收入用于文教支出比重一直偏低,而农村人力资源需个人承担费用的中、高级技能培训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农村劳动力接受中等以上教育和培训机会较少,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2.3农村人力资本卫生保健投入不足

我国的卫生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卫生保健投入不足.尽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但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很低.如下表所示:至2013年底,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拥有的床位数仅1.30张,仅相当于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的28.57%;在农村家庭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614.2元,占整个生活消费的6625.5元的比例为9.27%,远不及同时期的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1118.26元.

2.4农村人力资源就业迁移能力不强

据统计,2013年农村人口就业人数仅38737万人,而且大部分就业单位为私营企业和个体单位.从图2-3不难看出2009年至2013年我国总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逐年上升而农村人口就业人数略有下降.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众多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就业迁移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养不高,中、高级专业技能差,已经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就业迁移的主要瓶颈.因此,只有持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才能有效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才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分析

3.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国新办新闻会上介绍,多年来,农民工工资收入都是两位数增长,进入“十二五”以后,前两年仍然达到20%左右的增长,进入中后期逐渐下降,2013年增长13.9%,2014年增长9.8%.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放缓.此外,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农村家庭赖以生存的土地等资源越来越稀缺,这也阻碍了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农村家庭来说与城镇居民同比例投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3.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除基础教育外,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都得到飞速发展,农村家庭中接受高等教育、技能培训的人数持续增多,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资源过多集中于城市,农村公共教育投资少.据统计,中国约七成的人口在农村,却只有约一成的学校教育资源建在农村.与此同时,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未能同等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总体偏低,大约1/3,缺乏技能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要障碍.

3.3政府体制上的障碍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有政府体制方面的原因:一是户籍制度使农村居民不能同等享受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二是投资体制单一,政府财政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渠道.受财政收入的限制,居民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受收入水平的约束.部分地方政府关注短期效益,忽视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认为投资物质资本能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将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导致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卫生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

4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4.1大力拓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多元化途径

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简单来说,就是作为农村人力资本载体的农民谁来向他们投资的问题.过去政府财政主导的单一投资途径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收入偏低、思想保守的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看不到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时尤其如此.所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应积极拓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建立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农民投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资体系.

4.2大力发展农村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源配置

随着全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各级推进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在原有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上,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只注重文化知识等基础教育,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的规模和速度也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政府应以农村教育为切入点,在原有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综合实力.

4.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金;供需平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94-0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式,就是把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模式引入农村,通过社区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改进农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是从山区以及比较落后偏远的农村本身资源和现实情况出发,在政府鼓励支持贫穷地区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提供部分资金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自身建设,把握搬进新社区的机会,解决资金来源达到供需平衡以及建设后期资金收入的问题。

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供求分析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以及研究地区综合分析,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住房建设投入、购买土地投入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影响建设资金供给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资金、企业资金以及村民自我筹资。

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供给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资金总供给S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G,企业支持E以及村民自我筹资C,即S=S(G,E,C)。

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资金需求D主要用于住房建设H、土地流转资金L和社区基础设施I,即D=D(H,L,I)。

在不考虑通货膨胀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情况下,根据经济学中供需均衡理论,市场均衡条件下,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达到平衡,即S(G,E,C)=D(H,L,I)。当出现不均衡情况时,市场会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调整。但是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由于主要是由政府进行引导,市场进行平衡的作用就有了其局限性。所以当政府提供建设资金不足时,只能通过企业支持以及村民自我筹资的方法进行资金的筹集。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东阿镇御福苑社区为例进行研究。东阿镇为千年古镇,是著名的“阿胶之乡”。东阿镇政府积极响应山东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号召,开展建设活动,2010年11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御福苑社区,规划住宅440户,建筑总面积64560平方米,占地面积4.54公顷,可使邢沟、龙王峪两个村的群众得到全部安置。这两个村在搬迁之前均为落后偏远的小山村,村位置距镇中心6千米,对外交流不便;耕地以山地为主,靠天吃饭,缺少水源;只有一条与外界相通的破旧水泥路,交通不便。居住房以砖房、土房为主,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逢雨必漏,危房里依然住着人,并且村庄规划不合理,脏乱差的情况随处可见。然而东阿镇虽然是著名的历史古镇,阿胶之乡,但是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建设落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在此次新社区建设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或者工厂提供资金支持,新社区住房建设完全依靠政府资金补助以及村民自己的积蓄。由于初期筹集资金不足,以及村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怀疑态度,导致项目工程迟迟不能进行,村委会以及村领导只能让村民选择分批入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分别对第一批和第二批入住用户进行了调查。

2.2 首批入住户供求分析

2.2.1 需求分析

(1)土地资金投入:由于该社区建设并不是在村庄原址进行的,而是占用了其他村庄的土地,需要向其他村庄购买土地使用权,第一批入住房开始建设于2010年,2010年买入土地2.27公顷,每亩地9万元,共需要资金投入306.45万元。

(2)住房建设总投资:住房建设包括住宅楼规划、建设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总计3275.55万元。

2.2.2 供给分析

(1)对于一批入住房,平阴县发展改革委员会投入资金2000万元。具体分配情况见下图:

政府投入资金用途分配情况

其中新入户补助是指对每一户新搬入的住房补助21000元;新社员补助是指无论家里有几口人,只要满足户口在本村的条件,均可享受每人7000元的补助金;房内配置补助是指为鼓励村民搬迁,利用政府投入资金,每家每户配备太阳能热水器、整体橱柜以及抽油烟机的优惠。

(2)村里土地复垦收益。根据国家土地管理部门规定,将原有住宅区清空后,进行土地复垦,并对复垦后的耕地进行审查验收,合格者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发“地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公开拍卖,并将拍卖所得资金交付给该村土地所有者。首批住户共空余出土地168亩,每亩地可得收入3.75万元,所以首批搬迁土地复垦收益为600万元。

(3)村民自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首批入住村民共160户,按照每户3~5人、每户住房面积(包括车库面积)116~156平方米和每户旧房折旧3.75万元计算。首批住房单价为1000元/平方米,每户需缴纳资金在11.6万~15.6万元,除去每户补贴2.1万元、原住房折旧0.6万~4万元、新社员补助2.1万~3.5万元,每户居民仍需要拿出6万~6.8万元的资金进行建设。综合计算,村民自筹资金总额在960万~1024万元。

2.2.3 供需平衡关系分析

根据上表进行供求关系分析:建设资金总需求为3582万元,主要是用于住房建设以及土地购买上,需求量比较大。而对于资金的供给来说,主要是包括三个方面,政府投入占据55%,农民自己筹资占据近三分之一,土地复垦收益只是占了六分之一。总体来讲,在没有其他企业单位支持下,只是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支持是不能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须鼓励农民进行自愿筹资,除此之外还要综合利用资源,进行土地复垦取得收益。

2.3 措施

(1)搬迁初期决定:2010年该地区提出整村集体搬迁时,反对声与赞同声并存,但更多的村民则持观望态度。建设初期仅凭政府投资根本不能满足建设的资金需求,为鼓励村民投资以及更快地空出土地复垦,村委决定分批次搬迁。2010年6月签订协议的首批搬走农户可享受5000元/每户的奖励,并且预付款为5万元;2013年2月第二批搬走的农户没有资金奖励,同时预付款为5.5万元;第三批包括“钉子户”以及实在无力支付的村民,对于贫困户则享受每户55平方米的公租房待遇,但没有任何补贴,并且在去世后将住房归还本村。

(2)一批搬迁工程结束后:2013年6月一批160户农民实现全部入住,二批工程开始着手准备建设。但是随着市场上土地价格的上涨,二批工程的土地由2010年的9万元/亩涨到了15万元/亩,并且建设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有了大幅度上涨,面对此情况,在政府投入资金依然有限的条件下,只能依靠第二批搬迁村民自己进行筹资。村委决定将第二批住房面积缩小20平方米,车库面积依然不变,确定价格为1300元/平方米,所以每套房子的面积在68~100平方米,每套房子的价格在88400~13000元,综合来看,每套房子的价格依然是差不多的,只是房子面积变小了。

(3)村民全体搬迁结束后规划:搬入楼房后,消费需求增加,一切生活开支包括水、电、煤、暖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在此之前,农民已经支付了约6万元的建设投资,真正拥有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如果继续依靠种地维持生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由于目前该村只实现了部分入住,一些经济发展措施和未来生计来源计划尚未实施,只是有了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未来该村将利用较平坦的土地资源发展玫瑰花种植,鼓励村民自己种植经济作物,同时也会引进外来投资者;在山地鼓励种植山核桃、花生等喜沙石类土壤的经济作物。该地区山石较多,适宜开采,为城市建设输入原材料,目前已有七个石子厂及石灰厂,未来规划在不损害山地数目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山石的开采,既为该村劳动力提供了工作岗位,又可以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为村里谋福利。

3 结论和建议

3.1 支持国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鼓励发展经济

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发展工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3.2 加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林毅夫指出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农村社区”概念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平均每年要投入270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15年大概需要4.05万亿元资金。但是对于我国2012年的117210亿元的财政收入水平来说,这些投资只占到了2%的比例,所以政府对农村投入资金的空间依然很大。尽管国家已经拿出了大量的资金资助农村发展,但是对于中国300万的农村数量来说,这些资金对于农村社区建设来说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根据本文调查地区来看,政府投入只占了全部投入的一半,对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来说,面对巨大的建设资金需求,想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同时要加强监督,提高政府财政支持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待遇的差距。

3.3 提前规划,多方面筹集资金

根据研究地区结果显示,目前御福苑社区已经完成对第一批村民的搬迁工作,但是通信、煤气、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尚未规划和建设;土地利用情况混乱,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收入不能满足村民需要,贫困问题依然困扰着该地区;搬入新社区后,村民们依然保持原有生活习惯,精神生活较为空虚;由于新社区是由两个村庄合并而成,组织和管理机构不明确。因此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前需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住房、政治组织以及基础设施规划,除此之外,应充分响应国家政策,抓住发展机遇,村委会和村领导人应积极扩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资。其中可以利用土地复垦得到“地票”收益,并且充分利用地区特色和优势发展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方式,缓解农民筹资的压力。

3.4 实现信息的透明化

村领导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只考虑到了如何让村民尽快搬迁,却忽略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建设的影响,导致搬迁的第一批和第二批需要投入的资金不同。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决定社区建设时,第二批搬迁村民中有90%以上的人都不知道房子面积会变小,90%以上的人没有听说过村委会或者村支书通告第二批搬迁的农户房子价格与第一批搬迁的不同。第二批搬迁村民误以为每一批搬迁的投资金额和收益都是一样的,待遇也是相同的,结果第二批搬迁村民支付同样价钱却要住变小了的房子,导致村民情绪变动比较大。由于信息提供不全面、不及时,导致村民对信息的误解和迷惑,加大了筹资难度。村委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向老百姓坦明实情,并建立村务信息公开栏,将建设资金和详细规划向每一位村民传达,做到信息的完全透明化,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建议,减少筹资阻碍。

参考文献: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第5篇

健全金融机构信贷配置机制

陕西要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投资中把握重点。一是根据种、养、加、储、运、销等农业产业链及各个环节不同类型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地开发与创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尤其是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需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均处于劣势、金融体系欠发达的省份,陕西应特别重视本省迅猛发展的农村合作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作用的发挥。据陕西银监局资料,2011年陕西有农村合作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2937个,从业人数23984人,资产总额3734亿元,法人机构107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机构)9个,从业人数154人,资产总额12亿元,法人机构7个;农村互助资金组织1450个,覆盖率达5.31%,在西部仅次于宁夏和重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3月底,陕西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4878家,从业人员53501人,实收资本3871.37亿元,贷款余额达4447.25亿元。陕西应全面培育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资金会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业务,解决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资金需求。

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利益联动机制

鼓励涉农企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科技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人才培养等不同需求,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础与引领作用,农业科技园区对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科技成果全程式跟踪评价和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整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陕西的农业企业整体实力及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主体作用较弱,尤其是在国内上市的农业类企业偏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农业科技融资的企业少。陕西要重视对涉农企业科技证券化融资的培育,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规模。处于种子期、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尤其要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成长期和成熟型的农业科技企业要设法拓宽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渠道。不仅如此,陕西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星火计划、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活动等扶持并激发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陕西科技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陕西农林科研院所具有巨大潜力,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势平台,陕西应利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联盟,以市场机遇和经济效益为驱动力,形成利益联结与制衡机制,互动互助,相辅相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迈向新台阶。

建立对农户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农户需求是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标尺,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投资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及其成果的应用。农户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的投资量、投资结构、投资效率受产业特质、劳务收入、土地制度、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户投资行为具有创新、模仿和保守性并存的特点。因此,要从关注农户的投资需求,提高农户的投资能力,引导农户的投资结构,解决农户投资的资金来源,改善农户的投资环境等方面建立农户对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一是引导和鼓励农户的资金投入,可尝试以劳力股形式入股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等。二是优化投资结构,从偏重化肥、良种、农机等硬性技术投入转向对农业生产的新方法、新工艺的投入。三是尽快建立政府投入与农村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引导机制,重点引导农户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子女科技文化教育的投资,创新农地流转机制,提高科技产品开发与农户投资能力和意愿的协调性。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江苏的45%,居全国第27位。较低水平的收入制约了农民对科技的投资。另外,陕西农业依倚的特色产业,如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果业、蔬菜业和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等产品价格近几年波动剧烈,农民所承受的市场阵痛引致了他们在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上投资的被动性和盲目性。由此看来,除上述措施外,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户的市场意识与投资技能,给农户科技投资进行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以引导和激励农户自发利用多种渠道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金融投资,对陕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