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减排体系

节能减排体系

节能减排体系

节能减排体系范文第1篇

节能减排是当前社会所倡导的形式,可以有效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但是节能减排评估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如何行之有效的予以评估,保证整个评估过程具有科学性、公平公正性以及客观性极为重要。所以,在进行节能减排评估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第一,注重能源消耗。在评估过程中,对能源消耗的各个方面予以考虑,包括电力、汽油以及柴油等方面;第二,节能减排过程要体现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节能减排评估不应该体现在后期的总结方面,还要加强对早期预测与中期控制的评估工作;第三,评估过程应有的放矢。在评估过程中,应加强长期评估和短期评估相结合的形式,避免评估过程出现漏洞;第四,评估过程信息化。在评估时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而提升评估的效率,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物力与财力;第五,注重通信行业自身特点。依据行业特点予以评估,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在节能减排评估过程中遵循以上原则,可以令整个评估工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以上所提出的各项原则不仅作为节能减排评估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评估理论与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2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所需的层次分析

资源、能源消耗已成为现阶段环境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通信行业当中,资源消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单从某个方面或是某个层次对通信行业的资源消耗予以理解与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通信行业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对该体系所需的层次予以充分考虑与分析。通过对不同层次的能源消耗现象予以分析,分析出具体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后期的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参考相关理论论著,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层次的评估体系:首先,基站能耗层。在通信行业中,基站耗电是其核心,对基站能耗予以分析与换算可以将通信企业的能耗情况予以掌握,体现出直观性、透明性;其次,业务能耗层。在通信行业中,业务量与能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度,一旦通信企业业务量上涨,将会带动能源消耗的增加。所以,对通信行业的业务能耗予以分析可以直观的了解通信企业业务量的能耗情况,为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最后,综合能耗层。对通信企业的整体能耗情况予以分析,进而使通信企业可以更准确的了解自身能耗的整体情况。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是探寻可以节约能源的环节,以此来优化通信行业的能耗情况。所以,在通信行业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多角度分析与了解,进而令通信企业更好的了解能耗情况。

3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在通信行业中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对相关企业的能耗情况予以描述、分析,还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对比、评估。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整体。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对评估指标的类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予以分析。评估指标的类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经济指标类。通信行业的经济指标主要指的是话务量、载频到达量以及数据流量等等;其次,能耗指标类。能耗指标主要是上文提到的电力、汽油以及柴油等方面;再次,环境指标类。环境指标要求较高,主要指的是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水污染排放量以及固体废物排放量等等;最后,综合指标类。通信行业综合业务的能耗情况,包括业务能耗比例,节能比例等等。在通信行业当中,在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过程中,应对企业的效益、企业能耗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将通信行业能耗过程、资源的有效回收以及资源再利用等予以数字化处理,优化通信行业资源配置情况,在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完整性原则。整个评估体系要体现出通信行业能耗的真实情况,要将整个过程予以评估;②可操作性原则。在进行评估过程中,要合理的分析与换算,进而将结果呈现,要求过程不可过于复杂,以便操作处理;③简要性原则。对评估指标体系概念具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必须简单明确,得出的数据可以直观的反映出通信企业的能耗情况;④重要性原则。评估指标可以直观的反映出通信行业的重要指标,减少评估数量,进而降低分析与换算数量;⑤可比性原则。通过对比可以令结果更加真实的呈现。

4节能减排评估指标换算

针对当前通信行业的实际情况,在构建节能减排评估指标过程中,不仅要依据上文中所提到的内容,还要对各项评估指标予以换算。比如,业务量能耗变化率换算、每载频耗电量下降率换算等等。

5结束语

节能减排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投资节能率;投资减排率

“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大、废弃物多、产品有毒性、技术创新快的特点决定化工行业是国家“节能减排”的九大重点行业之一,做好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实现江苏乃至全国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资金投入,然而对于企业 “节能减排”项目投资普遍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影响各级政府及企业所投“节能减排”资金的使用效益。化工企业要提高“节能减排”投资效益,首先应建立健全 “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评价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的效果,发现企业生产经营和“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指标设计。

一、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系列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设计的,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化工企业 “节能减排”投资效果的相关指标构成的有效组合。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内容全面、层次清晰,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性指应针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内涵设计评价指标,设计的指标概念要科学,含义要明确,范围界定要清楚,统计口径要一致。或者说,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根据企业“节能减排”的涵义,结合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进行设计,要能体现投资带来的节能和减排的效果。

(二)系统性

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该指标体系要涉及“节能减排”的各个方面,在不同方面选取不同的指标,各指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以利于全面评价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的效果。

(三)综合性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广泛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到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因素,尽可能将那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适当地引入指标体系中,要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的效果。

(四)代表性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力求精简明了,所选的指标要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说明化工企业“节能减排”资金使用效益,相同或类似的指标不能重复出现。

(五)可比性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适当考虑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以及不同企业之间横向对比的需要,同一时期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各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便于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和评价。

(六)可操作性

为了使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实践,指标的计算方法尽量简单明确,具有易测性,具备相应的数据支持,数据容易获得,并且较为可靠。

二、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 “节能减排”的含义,结合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的要求和原则。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应从节能效果、减排治污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方面设计。

(一)节能效果指标

节能效果指标主要反映化工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投资,加强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余热的回收利用等所产生的能源、资源节约的效果,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等所产生的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效果。

1.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

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循环使用的能源、资源量占消耗能源、资源总量的百分比。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已经使用过的能源、资源(如:水、气、生产余热等)经过回收(处理),再用于企业的后续生产过程。

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循环使用的能源、资源量/消耗能源、资源总量×100%。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越高,企业能源、资源节约意识越强,加大了对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对能源、资源的耗费。

2.单位能耗(或材料消耗)收入

单位能耗(或材料消耗)收入是企业一定时期消耗单位能源(或材料)所实现的收入额。

单位能耗(或材料消耗)收入=营业收入/能耗量(或材料消耗量)

单位能耗(或材料消耗)收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消耗单位能源、资源所实现的收入。单位能耗(或材料消耗)收入越大,表明企业每消耗单位能源、资源所获得的收入越多,实现一定收入所消耗的能源、资源越少,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节能效果越好,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效果也越好。

3.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利用可以再生的能源或资源量占同期企业能源或资源消耗总量的比重。

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耗量/能源、资源消耗总量×100%

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率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可再生能源、资源使用比率的大小。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消耗越多,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耗越少,表明企业对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保护越重视。

4.投资节能率

投资节能率是指企业年单位收入节电(水、煤或气)量占年单位收入节能减排投资额的比率。

投资节能率=年单位收入节电(水、煤或气)量/年单位收入节能减排投资额×100%

年单位收入节电(水、煤或气)量=上年单位收入耗电(水、煤或气)量-本年单位收入耗电(水、煤或气)量

单位收入“节能减排”投资额=“节能减排”项目年均占用资金额/年营业收入

投资节能率指标反映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产生的能源节约效果。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在节电、节水、节煤、节气等方面的投资效果越好,也反映企业的“节能减排”投资效果越好。

(二)减排、治污效果指标

减排、治污效果指标主要反映化工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投资,加强“三废”回收利用、加强“三废”综合治理等所产生的“三废”达标率的提高、 “三废”排放减少和污染治理的效果。

1.“三废”回收利用率

“三废”回收利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化工企业废气(废水、废渣)回收利用量占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总量的百分比。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总量是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废水、废渣)总量。

“三废”回收利用率=废气(废水、废渣)回收利用量/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总量×100%

“三废”回收利用率指标反映了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回收使用能力。企业加强 “三废产品”的回收利用,将废气(废水、废渣)作为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既节能又环保。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对“三废”的回收利用越重视,企业的减排、治污效果越好;该比率越小,说明企业减排治污的效果越差。

2.“三废”排放达标率

“三废”排放达标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化工企业已达标的废水(气、渣)排放量占废水(气、渣)排放总量的百分比。废水(气、渣)排放达标量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排放的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和行业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气、渣)量,这其中包括经过处理的外排达标废水(气、渣)量和未经过处理外排达标废水(气、渣)量两个部分。废水(气、渣)排放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经过企业厂区的所有排放口排出的废水(气、渣)量。

“三废”排放达标率=排放达标的废水(气、渣)量/废水(气、渣)排放总量×100%。该比率越小,说明企业“节能减排”的投资效果较差;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节能减排”的投资效果较好。

3.单位 “三废”排放收入

单位“三废”排放收入是指一定时期企业的营业收入与企业年“三废”(废水、废气或废渣)排放总量之比。

单位“三废”排放收入=营业收入/废水(气或渣)排放量

单位“三废”排放收入指标反映化工企业每排放单位废水、废气或废渣给企业带来的收入。单位废水(气、渣)排放收入越大,表明企业每排放单位废水、废气或废渣给企业带来的收入越多,或者说企业实现一定收入所排放的废水(气、渣)越少,企业减排效果越好。

4.投资减排率

投资减排率是指年单位收入“三废”排放降低量占年单位收入“节能减排”投资额的百分比。

投资减排率 = 年单位收入“三废”降低量/年单位收入节能减排投资额×100%

年单位收入“三废”排放降低量是指上年单位收入“三废”排放量与本年单位收入“三废”排放量之差。单位收入“节能减排”投资额是“节能减排”项目或投资年均占用资金额与年营业收入的比率。投资减排率指标反映了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在治理“三废”方面的效果。该指标越大,企业耗用单位“节能减排”投资所产生的减排效果越好。

(三)“节能减排”经济效益指标

“节能减排”投资所实现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企业投入“节能减排”项目使得企业节约能源、材料等而降低的成本,增加的净收益;企业“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运营后,充分回收利用“三废”产品,减少的成本,获得的净收益;通过“节能减排”,企业将一些“三废”产品加工为可销售的附产品而获得的净收益等。

1.“节能减排”投资收益率

“节能减排”投资收益率是指化工企业年“节能减排”投资相关的净收益额占“节能减排”投资项目年平均占用资金额的百分比。

“节能减排”投资收益率= “节能减排”相关净收益额/“节能减排”项目占用资金额×100%。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节能减排”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越高,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好。

2.“节能减排”成本费用收益率

“节能减排”成本费用收益率是指化工企业一定时期“节能减排”产生的净收益额占企业当年“节能减排”设备的折旧修理及项目的运营支出等成本费用的百分比。

“节能减排”成本费用收益率=“节能减排”相关净收益额/“节能减排”成本费用额×100%

“节能减排”成本费用收益率指标反映了企业“节能减排”相关耗费所实现的收益率。“节能减排”成本费用收益率越大,表明企业“节能减排”耗费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越大。

(四)“节能减排”社会效益指标

1.环境质量优化度

化工企业 “节能减排”工作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其产品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减少有害物的排放。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效果越好,其所在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受企业的影响应越来越小,环境质量应不断优化。环境质量优化度可以由环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测确定。所以若化工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越好,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的社会效益越好;反之,则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的社会效益往往越差。

2.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

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是指在化工企业周围一定范围内居住的居民对自身周围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该指标为定性指标,可以通过居民评议调查确定。如果化工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随意排放出去,污水横流;或者将未经过处理的烟尘、粉尘、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当中,污染空气;或化工企业的噪声不断,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这样居民对该企业满意程度一定很低。该指标越高,表明居民的生活环境越好,对企业满意程度也越高,同时也反映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的社会效益越好。

三、“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应用的条件

(一)增设“节能减排”投资相关的会计核算账户

在“固定资产”账户增设“节能减排用固定资产”明细账,在“累计折旧”账户增设“节能减排用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明细账,便于核算节能减排项目年均占用资金额。在收入类、成本类相关账户中增设节能减排收入或费用明细账,便于准确计算企业与节能减排项目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收益。安装专门的仪器测算企业年循环利用的能源或资源数量及企业年回收利用的废水、废气或废渣量。

(二)建立环境检测和居民调查制度

建立化工企业周边环境监测制度,由环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至少每个月一次)对化工企业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水、土壤等进行抽样检测,监测化工企业周边环境的变化。建立化工企业周边居民调查制度,由社区居委会或相关环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至少三个月一次)对化工企业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进行评议调查,了解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对周围群众生活的影响状况,以便进行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的社会效益评价。

(三)数据资料真实可靠,检测、调查由第三方独立进行

化工企业提供的会计账簿、报表等资料必须真实,计算的“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才可靠,相关的评价才准确;环境检测或居民调查必须独立于化工企业之外进行,每次检测或调查前相关工作进程或计划不应让化工企业知晓,避免化工企业的干预,影响检测或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文从“节能减排”和投资绩效评价的定义出发,从节能效果、减排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构建“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的准确确定,还必须及时提供企业“节能减排”投资项目运营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建立环境检测制度、居民调查制度,提高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检测、调查制度的独立性。对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的全面综合评价还必须建立科学的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邓学衷,蔡萍,等.基于节能减排战略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 (3): 25-26.

[2] 王彦彭.我国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9(2):31-32.

[3] 杨华峰,等.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10): 55-58.

节能减排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法律体系;景德镇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43-02

1 节能减排的意义

1.1 缓解资源压力的主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资源拥有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能源消耗量的急剧上升,我国已由前几年的煤炭净出口国转化为了煤炭净进口国。因此,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是缓解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压力的主要途径。

1.2 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反过来,节能减排,又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当然,这里主要指国家各级政府建立的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机制,通过机制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市场机制仍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即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供求关系引导投资方向,价格杠杆和利润率调节企业行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在制定市场准入规则,提供公共产品,运用税收与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方向等方面体现国家节能减排意图目标,进而促使社会各主体自觉努力实现节能减排,进而达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1.3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节能减排工作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我国资源虽然总量巨大,但由于人口众多,各种资源人均水平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逐步加大政府投入,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把大力降低排放量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强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减少煤炭消耗量,突出发展绿色能源,推广高新技术,促进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加强宣传,树立全民节约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有效开展,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景德镇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

景德镇是一个因瓷而兴起的城市,自古以来都是以陶瓷生产闻名于世,由于陶瓷生产的特性,使得高消耗、高排放一直是景德镇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近几年,经过努力,能源消耗过猛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十一五”时期,景德镇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2.64%,降幅在江西省11设区市中最大,但是,2011年以来,随着景德镇市重点项目的陆续投产达产,特别是高耗能行业产能充分释放,致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出现“报复性”反弹,2011年上半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0.47%,节能降耗形势异常严峻。2011年1-9月,经江西省统计局核定,景德镇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84.1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85%,超过工业总产值增速5.6个百分点,能耗增幅列全省第一位。据测算,景德镇市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8.2%,而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又占到全部工业能耗的65%。前三季度景德镇市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增加,其中17户重点能耗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60万吨,同比去年增加39.39%,用电量为146557.1万千瓦时,同比增加30.6%。能源消耗增速略高于产值增速,17户重点能耗企业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22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6.5%,单位产值能耗同比去年同期上升2.0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景德镇市能源消耗总体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能源消耗结构趋向合理,单位产值能耗存下降趋势,节能降耗工作初显成效。但是,高消耗、高排放的总体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与上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3 景德镇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

3.1 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

严格执行新建、扩建和改造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问责制,加大调控力度,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3.2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加快关闭落后产能的力度,尤其要按期淘汰水泥立窑。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二,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并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第三,加大对落后产能的优惠政策清理力度,清理和纠正电价、地价、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3.3 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第一,加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督促景德镇市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加快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大力推进“以气代煤、以电代煤、以电补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第二,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第三,切实抓好昌江流域重点污染源治理等水污染防治工程。

3.4 突出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

第一,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23户重点用能企业和9户重点排污企业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监控;第二,加大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启动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比活动,推动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管理水平。

3.5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第一,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适时推进天然气、水、热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研究制定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严格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3.6 加大节能减排投入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逐年加大节能专项资金的财政预算,运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4 景德镇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法制建设政策建议

景德镇市政府为了推动该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进行,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为景德镇下一步的节能减排工作,真正实现绿色崛起,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这大量工作中,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参与与干预方面,通过法规手段来引导规范行为主体行为的情况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为了使工作更有成效与常态化,利用法规来引导规范企业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景德镇市领导层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前不久市政府办公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景德镇市“十二五”公共机构节能规划》。为景德镇的节能减排工作走向法规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笔者认为,仅有一个规划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一系列具体的相互配套的法规体系,才能使节能减排工作行之有效。

4.1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节能减排立法排除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鉴于此,节能减排工作尤显迫切,但目前,普通民众对于节能减排工作在思想认识方面还存有较大缺陷,特别是在诸如景德镇这样相对落后的城市,企业以及老百姓节能意识相当淡薄,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这种状况对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是十分不利的。法规的颁布实施,归根到底需要法人与自然人的自觉遵守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立法工作,必须舆论先行,政府及理论界对于节能减排工作,应该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舆论环境,让广大民众深刻了解、理解节能减排对于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立法方面,必须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优化立法环境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立法的力度。为此,首先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节能意识;其次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政府鼓励节能减排行为的重大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

4.2 加快地方法制环境建设

(1)把节能减排方面的立法提上地方人大的议事日程。当前,我国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已有较多,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与《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我国节能减排,减低生产能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景德镇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应以更适合地方地情的规范性文件来规范自身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立法机关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与目标,讨论抑或起草该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可以事先成立工作组,就节能减排发展问题进行全市范围内的抽样调研,为该方面的立法提供依据。

(2)条件成熟时,可以美国《节能减排法案》为借鉴,颁布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以在全市范围内的企业中限制高碳产业,对高耗能产品设定强制性的节能标准,严格限制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列出排放实体清单,分配给每个部门或企业在相关承诺期的配额数量。这些措施会将产品的资源环境成本内化到市场交易中,严格限制碳排放高、污染较重产业的发展。同时,推行一些有关节能方面的强制规范,为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可以规定给予试行新的技术、方法、手段的企业相关支持。

(3)通过立法,向企业及相关组织施加降耗的压力,在这方面,主要是为了推动企业在生产模式方面的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加强环境法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严惩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通过资源立法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减少资源的开采供给量,提高资源的价格;通过征收环境税,增加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约束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行为等,促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式,向管理要效益,推动管理创新。

4.3 增强市民守法意识

保护城市环境,发展城市节能减排需要所有市民的自觉行动和共同努力。广大市民应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并将该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消费行为减少企业的高碳生产行为,同时,依法行使对公共事务的环境知情权,以及受到环境损害时的索偿权和环境监督权。政府应尽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立节能减排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对企业展开全面的监督和舆论指导,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节能减排”形象,促进节能减排发展。

4.4 完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加强执法监督

第一,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执法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第二,经常性地开展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检查,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和污染源的监督,对恶意排污行为实行重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一、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使节能减排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节能减排模式下,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考核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能减排权重不够。长期以来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主要是基于GDP的考核。当然,以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主要手段,这在调动地方发展经济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制造出大量低效、无效的GDP; 虚假、失真的GDP; 暂时、局部的GDP;社会和环境成本高昂的GDP。由于节能减排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不够,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越来越不重视。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不顾某些大型重度污染企业排放污水、废气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不顾高耗能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过度耗费能源与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地方GDP的快速增长。

(二)公民参与节能减排考核的积极性较小。在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绩考核中,主要由上级来实施,即上级考核下级,政府考核政府,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考核中缺乏政府的服务对象——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从而造成了各级地方政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的行为倾向。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考核中缺乏必要的公正性、公开性, 说服力差, 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低。

(三)节能减排考核有失衡现象发生。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相关考核办法,要求考核过程中要做到 “阳光操作”,增强考核的透明度。要求在统一的时间范围内,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途径公布考核结果,同时必须保障考核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奖惩分明。但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在具体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中,并没有针对污染减排的相关部门、单位以及企业基层环保人员制定考核细则,更没有及时将考核结果公开,这使得考核工作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上,导致考核存在失衡现象,从而影响了整个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二、政绩考核弱化节能减排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考核指标存在局限性,考核主体单一,考核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等方面。

(一)考核指标存在局限性。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单纯的 GDP 指标已经无法准确衡量各地区的综合发展状况。由于各地方政府无视当地节能减排的约束,在政绩考核指标的设定、派发过程中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单纯GDP指标,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出政绩,大搞“政绩工程”,甚至以编造虚假数字等违法手段来达到目的。

(二)考核主体单一。目前,各级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考核主体比较单一,大部分是政府内部考核,缺少广大公众的参与。尽管在政府内部考核中,大多数也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各职能部门的自我考核较少。即使有时也举行“公民评议”,但由于节能减排的信息不对称,人民群众也不可能对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考核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作为政绩考核体系最重要依据的政绩考核结果,长期以来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节能减排考核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不仅使相关的政绩考核信息收集更加困难,更将导致人民群众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不充分,间接地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绩工程”、“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等不良现象。

三、完善节能减排中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对策

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绩考核体系来激励地方政府有效实施节能减排。具体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进以单纯GDP为基础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政绩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消过去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将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和硬任务,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 GDP 增长的做法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节能减排工作才能顺利推行。

(二)实现从“对上负责”的政绩考核向民意考核转变。公众是节能减排的最终受益人,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公众对节能减排考核的参与和监督力度。通过政府的信息公开、拓展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以及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和教育等方式,促使公众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主动参与到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考核中来。公众参与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考核,可以有效扭转当前地方政府对上不对下的偏颇做法,更使地方政府违规的风险加大、违规的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考核中的违规行为,确保节能减排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提高政绩考核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公开、透明是当代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也是保证民主、避免暗箱操作的首要制度原则。对各级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考核结果都必须以适当方式及时予以公布,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公众有权利对有问题的考核结果提出异议,地方政府应根据公众的反映和意见,及时做出更改,保证政绩考核结果的准确性,更科学地运用考核结果。

参考文献

[1] 鲁钊阳.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及对策[J].管理百科,2012.

节能减排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 节能减排

一、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构架分析

(一)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

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包括三种: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来进行节能减排,要在技术、结构、制度上下功夫,综合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二)电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竞争手段,充分配置市场资源,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机制的根本制度,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节能减排的一些外部问题,比如环保、节能等。节能减排机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可持续发展机制来进行补充,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必须符合政治体制的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法律手段并不能维护能源的耗费,因此必须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技术体系进行维护。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机制

(一)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

中国的电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没有突出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发电权交易中,可以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高效的发电机组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发电,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是现阶段发电模式的改变。

电源结构向低污染、高效率发展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变现有的发电模式,使节能发电调度与经济补偿机制分离。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化,在未来几年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要基本关停,转而采用新型的、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实现这种发电结构,既能够节省经济开支,又实现了科技、设备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排污权交易是以环境保护制度为基础,依照一定的市场机制,通过买卖排污权的方式来控制排污。自从这种方式实行以来,排污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主选择购买排污权,大大降低了污染。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

(一)促进电力节能的手段和方式。

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在经济上进行制约来提高生产的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法律具有的威慑力来对排污者进行规范。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把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地方政府上面来,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电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提高电力经济运行质量,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电力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

第一,进一步强化深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落实到位。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差别电价等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大对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的制度,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能减排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节能减排的预警形势。加强节能电耗的工作。实现与电力监管机构联网,确保稳定达标。

第三,加强调度,督促各级调度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试制科学调度。发电企业和有关部门调度信息,通过强化监管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三)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实施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在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落实以及执法监督方面要加大力度,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抓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制定一套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需管理和环境污染程度的机制,制定出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机制。

四、电力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首先要创新节能减排技术上的推广应用。

通过发展先进的手段,做好新工艺、新技术与材料设备方面的推广工作,有益的技术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可以从根本上最大化的解决相关的节能减排问题。

(二)节能发电系统功能。

主要包括制定季度、月度和年度的组合发电基础方案,完善实行发电环节的节能调度计划与电网阻塞方面的自动化发电调控及在线的校正控制,对电网做好良性评估;完善节能支持系统,实现对火力发电机组能耗、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方面的有效监测。

(三)污染物排放数据的认证与监测。

包括年度调整系统、许可证跟踪系统和排污跟踪系统,对污染物排放数据是否达标进行监测;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系统的优化,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