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范文第1篇

XX年,我县乡镇工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下,坚持“工业立县、开放强县、科技兴县”三大战略,集中精力上项目、促投入,一着不让抓改革、增活力,全力以赴扩总量、备后劲,有力地推动了乡镇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全县乡镇企业的奋力拚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面完成了县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一、XX年乡镇工业的基本运行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现价产值:累计全口径完成现价产值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 %。

2、工业增加值:累计全口径完成工业增加值 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万元,同比增长 %。

3、销售收入:累计全口径实现销售收入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

4、利润:累计全口径实现利润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

5、税金:累计全口径实现税金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税金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

6、工业投入: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 万元(乡镇企业总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在今年的建设项目中,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有 项,总投资 万元;投资额在500至1000万元的项目有 项,总投资 万元。

7、三资企业:新办三资项目 个,合同利用外资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基本完成了年度计划。

8、出口创汇:乡镇系统一至十二月出口创汇 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宏杨木业、太平洋公司、福东公司、东港公司、裕泰电光源、东渡碳化硅、百怡木业、源松公司、达威公司等一批企业都有自营出口权。

9、质量管理、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年有六家企业获得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二个园区正在开展14000和9000系列认证;乔博公司的“乔博”牌服装被评为江苏省乡镇名牌产品;超细融熔石英微粉、超细硅微粉、超细水晶粉、球型硅微粉、半导体材料用高纯石英粉、超细碳化硅微粉、大口径透明石英玻璃管、新型灯具、晶体元器件等一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已经或正在进入工业化大生产。太平洋公司的硅资源产品检测分析中心被市科技局确定为市级检测分析中心,30多万美元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分析检测仪器已投入使用。福东公司经市科技局批准成立了“连云港市石英基础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左口金达石英宝石制品公司被国家建材研究院选定为特种玻纤研究基地,并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10、其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浦南开发区、牛山镇万花山工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示范工业园区。同时,我们还积极争取省支技苏北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和企业的优惠政策,今年有二个园区、二个企业获得了总额为 余万元的贴息补助。

(二)、我县乡镇工业经济的运行特点:

1、工业生产形势喜人, %以上的规模企业产销两旺,一批有特色的地方工业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逐步站稳了脚跟。前一段时间,受日本及美国市场的影响,我县融炼石英、碳化硅等硅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受到了明显的压力。由于企业注重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苦练内功,强化管理,现以价廉物美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又重新站稳了脚跟。目前全县融炼石英生产企业基本上完成了冶炼炉的更新换代改造,单炉生产能力提高了 %,成本下降了 %。桃林镇现有新型融炼石英冶炼炉 多台,仅桃盛公司一家就有 台,成为我县融炼石英生产和加工的主要基地。平明镇的太平洋公司、鑫安石英制品、金顺达公司,浦南镇的港圣开关厂、东浦管桩、万源造粒、硅微粉厂,石榴镇的福东公司、华泰玻璃、长江公司、宏润矿产品公司、东海县电线电缆厂,牛山镇的东港公司、裕泰电光源、瑞普公司、康达照明、乔博服装、新世纪石英制品、利明太阳能热水器厂,白塔埠镇的科创公司、化工建材厂、高科技硅微粉、水泥厂,驼峰乡的宏伟公司、春晟公司、百怡木业、德威公司,山左口乡的金达公司、酒精厂,桃林镇的桃盛公司,青湖镇的达威公司、稀土材料厂,石梁河的东渡公司,房山镇的宏杨木业,曲阳乡的晶体材料厂,横沟乡的双友石粉厂,以及一大批熔融石英厂、灯具厂、拉管厂、服装厂、水晶粉厂、水晶工艺品厂、粮食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石粉厂、砖瓦厂等单位的产销均比去年同期有很大幅度的增长,有些企业的产品出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势头。今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产销率为 %,比去年同期增加 百分点。

去年建设或投产的项目,如:东浦管桩的扩建、华泰玻璃、山左口顺源酒精厂、万源涤纶长丝、东港针织扩建、康达照明扩建等一大批项目成为今年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全县乡镇系统累计生产大米 万吨,面粉 万吨,透明石英玻璃 吨,融熔石英 吨,压电水晶 万块,灯具 万只,碳化硅及其微粉 吨,水晶粉 吨,硅微粉 吨,普通石英砂 万吨,精制石英砂 万吨,服装 万件,各种规格的板材 万立方米。

2、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从全口径乡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分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利润同比增长 %,税金同比增长 %;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分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利润同比增长 %,税金同比增长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口径的数据还是规模以上的数据,经济效益指标与经济总量指标都是同步增长的,经济效益与经济总量是协调发展的,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幅度高于规模以下工业的增长幅度,说明我们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势态是良好的。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的乡镇有:牛山、浦南、平明、石榴、驼峰、白塔、山左口、桃林、李埝等乡镇。

3、乡镇工业实际用电量增长幅度较大。据供电部门提供的资料,年,我县乡镇工业用电量为 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的 万千瓦时增长 ,其增幅大于销售收入、利润、税金的增幅。进入四月份以后全县乡镇工业的用电量每月都突破 万千瓦时,其中牛山镇、石榴、平明、桃林镇每月用电量已突破 万千瓦时。从用电量可以看出,牛山、石榴、平明、桃林、驼峰、浦南、白塔埠、山左口等乡镇工业生产红红火火,发展迅速。用电总量前六名的乡镇是:

牛山镇 万千瓦时,石榴镇 万千瓦时,平明镇 万千瓦时,桃林镇 万千瓦时,驼峰乡 万千瓦时,浦南镇 万千瓦时。用电量同比增幅前六名的乡镇是:南辰、山左口、洪庄、李埝、牛山、石榴。

4、个体私营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利润 万元,同比增长 %,实现税金 万元,同比增长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集体企业的发展速度,使其活力得以进一步的体现。截止到年底,我县共有个体私营企业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余家,全年实交税收超过 万元的企业有 余家。牛山镇万花山园区已形成了以透明石英玻璃管、灯具、服装、融熔石英、水晶工艺品为主业的私营工业园区,其中东港公司已成为我省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出口基地。石榴镇制定了加快发展个私经济的有关政策,形成了以碘钨灯、板材加工、油脂加工、粮食加工、水晶工艺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私营企业群体。

5、工业园区已成为项目建设的载体,乡镇工业最为重要的增长点。牛山镇万花山园区、浦南镇开发区、驼峰乡工业园、平明镇太平洋工业园区、白塔埠工业园区、石榴镇车庄工业园区、房山工业园区、桃林工业园区等乡镇园区今年都有巨大的变化,较快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这园区今年共完成投入 万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工业项目投入 万元,进区 万元以上的项目 多个。工业园区正迅速变成布局合理、吸引力大、幅射力强、进区项目多的基础设施齐全,配套措施完善的工业产业群,是人气、财气聚积的地方。浦南开发区现已开发 万平方米,进区企业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万元,利税 万元,进区 万元以上项目 个,其中大于 万元的项目 个;牛山镇万花山私营园区现已开发 万平方米,进区企业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家,已投产企业 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万元,利税 万元;白塔镇工业园区今年发展快,成效大,全年进区项目 家,其中外资项目 个,已投产的项目 个,目前园区有生产企业 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万元,利税 万元。

6、乡镇企业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许多企业已从量的扩张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是企业的经营机制优化了。全县原有的 家乡村两级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工作。体制活促进了人活、机制优,同时激活了生产要素。其次是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出现了一批名牌产品、名牌商标、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企业、CE认证企业,形成了一批能打硬的企业家队伍。太平洋公司、福东公司、桃盛公司均高薪聘用了职业管理人才。第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的自我融资、自我招商能力增强了,资产重组能力增强了。第四,资产结构合理了,闲置资产减少了,真正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提高了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资产的增值率。第五,市场开拓能力增强了。我县的熔融石英及其微粉,碳化硅及其微粉,透明石英玻璃管及其灯具,精制石英砂及其硅微粉、水晶粉,水晶工艺品,针织服装,柳编制品,及部分农副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上很有影响,而且已批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太平洋公司、福东公司已有20%的产品出口,东港公司的服装几乎全由外贸公司外销。

(三)、经验和做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对乡镇工业的领导力度。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工业立县”的指导思想,县委主要领导同志主抓工业,亲自参与招商引资、项目洽谈、生产调度及重点项目进度督查。各乡镇都明确一把手主抓工业,并配备了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乡镇长,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业领导班子。平明镇紧紧咬住“工业立镇”这个中心目标不放,“用2/3的时间,集中2/3的精力,组织2/3的人员”抓乡镇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税源经济,明确要求三套班子中的书记成员,每人引进投入超过500万元以上项目一个,三套班子中的其他成员每人引进投入超过300万元以上项目一个,各单位、各部门也有一定的招商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和奖罚制度,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在全镇形成了“无人不招商、无时不招商、无处不招商”的氛围。

2、精心组织,强化调度,确保工业生产、项目建设均衡有序的进行。年初,我们根据县计划工作会议精神及时下达了 年度乡镇工业各项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月,做到了全年计划早知道。各乡镇也都根据县里计划,把目标任务落实到有关单位、有关企业、有关产品上去,责任到有关人员。对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实行了县级领导、牵头单位、承办单位、责任人“四位一体”责任制,实行一月一过堂,两月一开工(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典礼)、每季一排位、半年一通报的“四个一督查制。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定期召开生产调度会、经济活动分析会,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检查督促、了解情况、排忧解难。为加快我县个私企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还召开了私营企业座谈会。东海报、东海电视台、东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宣传单位也加大了对乡镇工业的宣传力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工业生产、项目建设均衡有序地向前发展。

3、以园区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改善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加快乡镇工业的发展步伐。今年重点园区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其中牛山镇万花山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浦南镇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驼峰乡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平明镇太平洋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白塔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石榴镇车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房山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桃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白塔埠镇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目标,把小城镇建设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新建水泥路面 条,累计面积达 万平方米,新架桥梁一座,新增 亩土地扩大了园区面积,同时规定凡投资超过 万元,技术含量本市先进的项目,所需土地实行零地价,其所得税享受二免三减半。该镇由于投资环境较好,政策落实到位,工作力度较大,今年进区的外资就有新加坡、南韩、香港等地客商投资的三家企业。牛山镇在万花山园区227省道的东侧打通了第三条南北方向的道路,新铺水泥路面 平方米。石榴、桃林、山左口、双店、驼峰等乡镇也都制定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受到了良好效果。

4、搞好协调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满意的软环境。牛山镇万花山工业园区在加强硬件建设,保证进区企业享受到水、电、路“三通”条件,还规定凡

投资超过5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赠土地10亩,同时他们还强化服务意识,凡来该镇投资的客商,所有证件由镇政府统一负责办理。为了抓好工业园区、主要工业村的治安工作,他们与派出所一起成立了联防队,派出所派专人住点值勤。这些举措受到了客商的一致好评。

5、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今年以来,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招商引资的领导。浦南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南上北下,坚持外资、民资一起上,坚持大小项目一起上,招商引资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今年建设的较大项目有 个,计划总投资 万元,其中,投资额大于 万元的项目 个,投资额在500至1000万元的项目4个。牛山镇今年建设的较大项目有 个,计划总投资 万元,其中外资项目 个,投资额大于1000万元的项目 ,投资额在500至1000万元的项目有 个。白塔埠镇今年建设的较大项目有 个,计划总投资 万元,其中外资项目 个,投资额大于1000万元的项目 个,投资额在500至1000万元的项目 个。驼峰乡今年建设的较大项目有 个,计划总投资 万元,投资大于500万元的项目 个。平明镇先后组织十多批人员分别到广州、深圳、浙江、上海、大连、北京、威海、烟台、青岛等地招商,今年建设的较大项目有 个,计划总投资 万元,投资额大于1000万元的项目 个,投资额在500至1000万元的项目 个。全县各乡镇都制定了招商投资指南,并规定:凡是招商来的项目,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奖励给招商引资人员。

(四)、存在问题

1、乡镇与乡镇、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2、外资项目进展缓慢,少数在建项目进度不快,大项目不多,高科技含量的不多;

3、大集团、大企业、科技型企业较少;

4、不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范文第2篇

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合理发展大城市,着力提升现代新昆明建设水平,全力加快曲靖、玉溪、大理、红河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建设楚雄、丽江、保山、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昭通、文山等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和安宁、宣威等县级城市,使其发展为中等城市;其他州府所在地、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小城市群体。择优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风貌显著的现代农业、工业、旅游、商贸、边境口岸等特色小镇。同时,推动不同层级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云南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镇上山”

按照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有提高的原则,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发展界线,提高坝区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比例,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强化坝区耕地保护。树立梯度开发新理念,严格保护8度以下坝区,调整优化8~15度浅山区,重点开发15~25度缓坡区,全力建设25度以上生态屏障区。开展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运用市场与行政手段,提高坝区用地成本、补偿山地开发成本,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加快农民进城步伐

放宽城镇户籍,适度放松昆明主城区、进一步放宽县城、全面放开乡镇的落户条件。同时,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力争在5~10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城乡兼有”的身份待遇,将他们及时纳入城镇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五大保障体系,并允许转户后继续保留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和集体经济分配等五大权益,使他们“退可回农村、进可入城镇”,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全方位推进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可以采取“三分”思路:1.分区域布局:遵循宽严有度、分级承接的原则,通过设置不同的准入标准,引导、鼓励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区域布局。2.分群体实施:重点解决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包括在昆明主城区务工经商3年以上、在县(市、区)务工经商1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农村籍退役士兵的转户问题。3.分阶段推进:在2010至2020年期间,前5年先集中解决存量人口和历史遗留问题人口的转户,后5年转户进入常态化。

着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建立健全相互配套、全面对接、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发展目标相协调、部署相适应、发展相促进。加快构建云南区域城镇群内部及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做到布局统一规划、功能统筹安排、项目同步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共建、联网共享。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开展城乡产业协作,把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产业联系紧密、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民惠民政策广覆盖,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

进一步提高云南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对策建议

扎实开展规划工作

一是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科学修编和实施好全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年)和城市群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跨行政区协调。转变城乡规划修编方式,合理确定城镇定位、规模、性质、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重视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并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强化城乡空间管制。划定城镇发展边界,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明确不能建设和必须保护的空间区域,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三是做好城镇规划的动态修编。按照加强坝区优质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保三个规划有机衔接。四是编制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规划。抓好城乡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协调指导功能;丰富完善各类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内容;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衔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和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布局;加快推进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镇镇有规划;尽快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和建设要与县城、中心镇相关规划对接,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强化规划约束力。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认真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突出重点,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城乡规划管理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规划编制审批和重大规划方案变更的审查力度,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审批管理一体化。

着力制定一批重大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抓紧制定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对接、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在内的滇中城市群建设政策体系。二是建立滇中城市群建设专项资金。将省级财政获取的滇中四州市税费收入,以及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四州市建设资金的一定比例,纳入“滇中城市群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统筹用于滇中城市群建设。三是制定支持特殊类型城镇发展的政策。加大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枯竭型城镇、山地型城镇等特殊类型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四是建立占用坝区耕地质量补偿政策。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抓紧制定差别化耕地质量补偿制度实施细则,实行差别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引导各类项目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土地搞建设,有效保护坝区耕地。五是加快制定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机制实施办法。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对利用山地发展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在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时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六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科学划分财权和事权,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城镇产业发展和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城镇产业的有序更替、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扩大城市产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高级化,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城镇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大中城市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商贸、旅游、文化、会展、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批高端产业聚集区;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优势加快发展小城市和重点镇,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大中城市的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发展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二产为本、城镇周边以城郊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二是实现城镇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园区布局的结合,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围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强城乡产业对接,充分考虑产业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推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下乡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支农化工等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推动适宜于农村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项目向农村布局,努力形成一个工业项目、一个骨干企业带起一方农村经济、安置一批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一是在省级层面成立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滇中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支持政策、规划、重点项目等重大问题。同时,设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的日常工作。二是成立云南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协调领导小组,并在省政府办公厅设立副厅级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三是建立规划调整部门间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在城乡规划编制和调整过程中,省发改、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共同协商规划衔接和制定技术指南,并指导各地同步开展城乡、土地等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四是完善对农村产权流转、置换的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简化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程序、降低门槛,扩大面向进城农村居民的住房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给予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一定的授信额度。

当前应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范文第3篇

一、“十五”时期我省建设事业发展情况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等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十五”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加快建设行业发展,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都跃上了新台阶。

―――初步形成了全省城乡规划体系。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和金衢丽地区三大城市群之间发展战略规划,其中《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之间发展战略规划》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

―――有力地缓解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2001年至2004年间,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65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5%,四年投资相当于“九五”期间累计投资的2.96倍,提前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从2002年开始,每年实施城市建设“三个一千”工程,即全省每年新增城市道路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和改造给排水管网10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绿地1000万平方米以上。经过三年的实施,全省设市城市供水能力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指标提前达到“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全省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2004年达到54%。

―――大力发展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0年全省房地产投资362亿元,2004年达到1295.24亿元,年均增长37.5%。同时,还加快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全省约有40个市、县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至2004年底,我省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508亿元,余额为245亿元。全省约有70个市、县发了住房补贴,累计向40万名职工发放住房补贴56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2004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3.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34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

200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为1384亿元,2004年达3966.8亿元,年均增长30.1%,产值连续三年、效益连续七年为全国第一。全省建设工程交付合格率100%,获“鲁班奖”项目连续六年名列全国第一。

近几年来,全省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00年全省建筑业和房地产的增加值为522.3亿元,占全省GDP的7.3%;2004年为1018亿元,占全省GDP的9.05%。同时,我省房地产和建筑业已成为纳税大户,2004年上半年房地产和建筑业交纳地税143.64亿元,占全省全部地税收入的36.23%,对地税贡献率达48.7%,为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滞后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我省建设事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亟需今后予以关注和重视。一是城乡规划滞后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突出。规划编制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够,实施监管不力,影响了城乡规划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的发展。二是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与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突出。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清理整顿后,土地指标紧缺,拆迁难度加大,一些城建和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难以落实。同时,据初步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全省各市、县城建负债余额累计已达526.33亿元,资金紧缺影响了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经济适用房建设滞后和廉租住房制度尚未普遍建立。四是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勘察设计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监管力量不足,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防范机制尚未建立等等。五是建筑领域的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根治,源头治理任务还很重。

二、“十一五”时期我省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研究制定“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事业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等战略部署,围绕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主题,坚持统筹城乡规划,深化建设事业各项改革,加快建设行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我省建设事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完善城乡规划、城市综合功能、城镇住房保障、建设法规和建设科技人才支撑五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至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0%,城乡规划调控机制强化,城市发展与村镇发展相协调,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城镇历史遗存和风景名胜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管网基本配套;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节地、节能、治污、防灾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建立市政公共设施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健全,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基本抑制,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将建成商品房1亿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00万平方米,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建立廉租房制度;建筑业市场、房地产市场、市政公用市场的诚信度不断增强。

三、“十一五”时期加快我省建设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城乡规划的调控,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突破城乡分割体制,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以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城乡规划监管体系、城乡规划标准与法规体系为支撑的浙江省城乡空间规划管制制度,以完善“阳光规划”机制为重点,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强制性,监督的有效性,为城乡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继续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结构合理、规模有序、功能完善的全省城镇体系,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二)加大经济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规划布局和比例,引导形成“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市场普通商品房、经济房、廉租房等合理的供应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投资与需求的双向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使用管理,加大廉租房制度实施的覆盖面,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权利,达到“应保尽保”。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信息披露和预警预报机制,继续推广杭州等地商品房网上销售的做法,加强房地产中介机构管理,整顿房地产中介市场秩序。加强物业管理,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的质量。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推进住宅建筑节能、环保和资源节约,制定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优惠政策,提高住宅的经济性与舒适性。

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指导,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村建房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

(三)以进一步加大城镇交通和环境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进一步强化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快速准点、换乘方便、网络完善;加大城镇入城口、瓶颈地段等道路的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化城镇路网布局和结构。城镇绿化重点要从风景区、主干道向居民区、背街小巷转移。

保质保量完成已列入“百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其他尚未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市县,也要科学规划,有序分期,及时建成一期工程,并做好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工作,确保良好运行。及时做好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防渗和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我省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加大对海岛县、欠发达市县、钱塘江等重点流域主要县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专项资金使用过程的跟踪和使用结果的绩效评估,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提高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促进市政公用行业健康发展。加大对建设系统“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督促管理力度,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监管,完成省政府《环境污染整治责任状》中建设部门的有关任务。

(四)积极推进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的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拓展型转变。改善经营方式,推进建筑业企业从劳务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继续调整企业结构,积极开拓创新,推进企业从施工总承包逐步向项目总承包、从施工劳务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加大开拓境外市场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坚持两条腿走路,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的准入和清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监理行为,规范检测市场和检测行为。

加快我省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调整我省勘察设计企业的布局和结构。鼓励和引导中小设计单位向“专、精、新、特”的方向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五)建立健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努力建立防止发生新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解决好前清后欠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筑业和城市供水、燃气生产企业内外保证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基础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全省建设事业各项安全工作的根本好转。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继续严格城镇房屋拆迁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拆迁问题的调处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健康推进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形式很多,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是走健康城镇化道路。研究探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指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从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上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化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转换。

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社会向农业人口占少数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扩大和数量不断增多;

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休闲公园、健身广场等)不断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像婚丧嫁娶等民俗风俗习惯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五是经济要素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相对于过去二元分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是城市与乡村的互相演变过程。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演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方针政策。城市、城镇的发展实际上只是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计划的一种附属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1980年,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这是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并第一次把城镇化规划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相比之前的城市发展方针,到这上升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这里,提出的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而在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统筹城乡。“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我们从我国城镇化战略演变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经历了从方针政策到国家战略,再到国家发展道路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发展策略也从单一的城镇发展到城与乡的协调发展,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就城镇论城镇,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三)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它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比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二者是有一些关联的:

一方面,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把乡村与城市放到一个平等发展的位置来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城乡一体发展;而现在的城镇化,不再是只考虑城市,而是和“乡”联系到了一起。甚至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它就是要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带动农村发展,以此来缩小城乡差别,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所以说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二者又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城镇化是非城镇地区在各方面发展走向城镇的过程,它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一个出路就是要减少农民。只有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吸收农民进城,为几亿农村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又为城镇化提供了高位平台。现行的一体化措施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二、健康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而是应该在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发展、城市居民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走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健康城镇化之路。

(一)正确理解,确保城镇化有序推进

我国的城镇化政策自从“九五”时期以来,无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决议,还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等重要文件来看,我国推进“城镇化”从来不是一个单纯致力于推进城市发展的战略,而是想通过城镇化来达到一个目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居民福利的这样一个目的。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双重动力下的城镇化,那么作为政府,主要职责就是创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政策和规划环境。但现实是,对相关政策存在“误解”的情况。作为引导者,我国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借城镇化之名,大规模圈地,建造楼房。脱离了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暴力拆迁”“强行征地”等问题屡见报端。这些都是对相关政策理解的偏差造成的。

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城镇化率目标不应设计太高。据相关资料显示,城乡比率有一个“黄金结构”——在78:22,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率的合理上限在78%。[1]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城镇化速度,我国的城镇化率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70%。,再用二三十多年也就达到最优状态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像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它2010年的城镇化率为64%,预计再十年将会达到80%,但是还有一些省市的城镇化率很低,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多,所以各地中长期规划的城镇化率目标就要根据自己的省情、市情,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能在城镇化率和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进行盲目攀比。

其次,应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发展。

城镇化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制于工业化程度,这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有一个这样参考数值: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相关计量模型计算,城镇化率应高出工业化率10到15个百分点,才算匹配。

超出了这个能力很可能会出现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像是鄂尔多斯市的康巴什新区,就是超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只单纯的追求高城镇化率,大搞城镇建设,建出来的新城甚至被有些媒体称为“鬼城”。毫无经济基础的“冒进式”的城镇化发展都是违背规律的。所以推进城镇化,要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二)科学规划,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城镇要想科学发展首先就取决于城镇的科学规划。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规划方面的问题——城乡规划严重滞后,许多地方往往看起来既不像城镇、也不像农村。这样无序的发展在今后的改造和建设中将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做好规划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规划要有超前眼光和前瞻意识。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2009年规划到了2020年。有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所以,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乡各方因素,尤其是城乡的实际发展条件,自身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等,做好规划。

其次,要按照程序,科学规划。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程序组织规划编制,提高规划水平。制定程序越复杂,才能确保规划越科学。

再次,严格规划实施,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可实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确保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比如山东省“汶上速度”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监督,确保执行规划不缩水、不走样。[2]

(三)以户籍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城镇户籍都是老百姓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户籍改革的大体方向有两个:一是外来人口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二是外来人口多的大城市可以逐步实行有条件的吸纳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制度。以此,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保证“打开门”,让人“进的来”,从制度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四)合理布局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内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应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简单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群众到底能不能住的下、留得住。缺少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群众生活得不到保障,群众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安心和舒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经济,打好经济基础。

因此,首先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做文章,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城镇定位,着力培育有基础、有实力、有前景的优势产业,以关系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能够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比如山东省的寿光,就是充分发挥初始的农业优势,由农业起步,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实力,以三产活跃经济,在农业上铸造了寿光蔬菜这个品牌,工业上培植了晨鸣纸业等一批企业集团,三产上培育了蔬菜批发市场这一龙头,闻名全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把园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比如有名的“昆山模式”,他走的,就是园区建设之路,自费设立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派头兵。2011年昆山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县级市。要充分利用园区的作用,发展经济以此来带动城镇化发展。

(五)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的“稳妥”二字就是要解决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民生、环境等问题,更加注重质量与内涵。在中国这一轮的快速城镇化中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必须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三个基本方面抓起:

一是建立健全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保体系。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医疗等问题的担忧,以减少因此而产生的城镇化阻力。现在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以后需要再进一步健全相应体制,还要注重搞好与现行的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高保障水平,使进城群众免去后顾之忧。

二是对进城人员购买或者租赁城镇住房给予政策支持。对在城市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给予市民待遇。现在各地均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货币直补”政策等,这都是一些现行的好办法。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人员增多,这些政策都需要继续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相应的政策。

三是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相关的社会保障内容很多,只有继续建立健全社保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基本权益。

总之,城镇化不是就城镇论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同时考虑城乡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均.中国城镇化战略即将破题[N].联合早报,2010-01-18.

乡镇年度产业发展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污染对策。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是由乡镇企业发展引起的,无论研究其环境问题还是环境对策,都必需对其发展概况及特点有一个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1.1 概况

“乡镇企业是包含着不同水平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多种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乡镇以下(含乡镇)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它们各自具有不可取代的经济作用和意义。”[1]

在发展乡镇企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和有关领导讲话中,始终贯穿一个基本的估计、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一个基本的原则、一个基本的方针。

一个基本的估计是:我们找到了解决(亿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振兴农村经济的路子,就是发展乡镇经济。这是具有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和路子。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要健康发展。

一个基本的方针是:积极扶植,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

“搞环境保护工作的同志应该满腔热情地支持乡镇企业,帮助它健康发展。帮助它健康发展包括解决污染的问题”。[2]

乡镇企业的崛起,在解决农民问题、就业问题、脱贫问题、农村现代化问题、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污染过于集中问题、国家财政来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及效应,已为国内外所瞩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也为国内外所瞩目。

1.2 特点

1978年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1978年-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10月提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全面的变革。

乡镇企业的资金、技术装备、原料和产品销售都是由农民自己通过市场解决的,因而它从诞生起就决定了其市场经济的性质。乡镇企业在1983-1989年期间,产值增长高达25%以上;1989-1991年经过经济整顿,产值增长速度降至12%-15%;1992年初以来,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值增长速度达20%以上。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它诞生于20世纪的末期,未能赶上国际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技术革命,起点很低,从总体上相对十分落后,以上取得的巨大贡献是相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取得的,也包括资源、环境与生态损害在内。乡镇企业目前的总体水平约在30、40年代水平,部分达到50、60年代水平,也有极少数已达到70、80年代水平,边远山区的土法炼汞、铅、锌、硫、焦等还十分原始落后,技术进步对乡镇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全国平均为27.6%,苏、浙、闽、粤、鲁等省超过30%,京、沪、津、晋、辽、吉、赣、云等省、直辖市处在20%-30%之间;其它诸省(自治区)均<20%,有几个省(自治区)还出现了负值。

据1988年统计(下同),中国乡镇企业是分别由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商业、饮食业构成,而工业企业的产值占到70%以上,是主要组成都分,也是主要环境污染源。

中国乡镇工业数量巨大,已超过700万家,占全国工业(含乡镇工业,下同)企业数的94.8%;乡镇工业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人数的88.2%;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32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3%。

乡镇工业产值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高西低,由东向西部倾斜,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占到74.1%,中部地区占18.9%,而西部地区才占7%。

乡镇工业产值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高速超高速发展。1978年前<10%,1978-1983年为14.5%,1984-1988年为35.1%,1989-1991年为12%-15%,1992年以来又超过20%。即使1991年至2000年按14%的速率发展下去,2000年乡镇工业产值将高达2.24万亿元!如以24%的速率发展下去,乡镇工业产值将高达5.6万亿元!乡镇企业超常高速发展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资源、环境、生态参见表 l)。

从表1可见,文献[3]预测结果大大偏低,1989年实绩已接近2000年的高方案预测值,如果采用文献预测就会大大地低估了乡镇工业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就会从战略上放松了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2. 乡镇工业污染源及其主要环境问题

2.1 乡镇工业“三废”排放状况预测

乡镇工业“三废”排放状况预测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