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范文第1篇

首先是经济效益审计(以下简称效益审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审计业务只从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下简称财务审计),而在其披露 问题 和管理建议的陈述中,也涉及收入丰欠、支出节约或损失、浪费等事项,表明财务审计中早有评价效益的因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经济重大变化对审计有新的需求,其时财务审计已有成熟的业务基础,于是效益审计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审计种类。

应当看到,财务审计在悠久 历史 过程中进展缓慢, 工业 革命后社会生产力重大发展,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涌现大量新兴工业部门和大型 企业 ,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出于保证投资、贷款、税收等安全的需要,财务审计业务量迅速增长,审计内容有重大变革;但审计规范、 方法 和法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出现风险和失误,直至1939年到1948年,完善审计程序、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制定 会计 准则,建立审计标准,才奠定财务审计业务基础,为效益审计的兴起和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新需求。以政府审计为例,美国财政预算在战前未超过一千亿美元,战时大量膨胀,战后高达二万亿美元,民间对浩大支出反应强烈,迫使议会质询厐大开支的成效并要求审计证实,审计总署(GAO)对财政资金重大支出项目的成效、节约或浪费进行审计提出报告,形成美国的经济和效率审计(Economy and Efficiency Audit)和项目成果审计(program Results Audit)。与此同时,加拿大议会对政府的巨额财政支出虽经审计证实真实、合法,却未表明其有无效益或损失、浪费,要求对此进行审计;而政府中多数部长也是议员,认为真实性与合规性有一定审计依据可以接受,而成效高低则难以评定,对此力持异议;最后由议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审议后修改了审计长法,形成为 “价值为本审计”(Audit of Value for Money),结合财务审计称为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

内部审计中效益审计的兴起更体现社会经济变化的 时代 背景。十九世纪后期涌现的新型大企业经营范围扩大,管理层次增多,一些企业开始建立专职的、独立的内审机构,赋与监督资产完整,检查收支合规,审核盈亏真实,以及贯彻经营决策和实现经营目标等权责,含有评价效益的事项,但其审计业务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仍局限于财务审计。此时由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职责说明》,只规定审查财务会计资料,四十年代后期才扩大到经营资料。五十年代企业受战后新技术、新 科学 所冲击,经济竞争过去主要靠资本雄厚占领市场,此时则取决于品种新、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快,售后服务好才占有竞争优势,而品种更新、质量提高、技术改进却带来成本增加和资金短拙,危及企业生存,必需对技术改进与效益优劣进行评价,以保证决策正确和持续发展,兴起了新型的经营审计(Operational Audit)。它引起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重视,六十年代大力倡导,成为内部审计业务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在1983年成立审计署,即对内蒙物资局实施财务审计,对天津铁厂进行效益审计。地方审计机关也相继试行多种形式的效益审计,如扭亏为盈的审计,行业成本审计,项目投资效果审计,财政支出节约、浪费、损失的审计等,促进其制止损失、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后,以查错防弊、改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开展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后者具有多种多样内容,曾推动了节支增收,也促进了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改进。

(二)概念

效益审计是中国的审计术语,国外与此相同的有多种审计名称。如在一些国家的政府审计中,有绩效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综合审计、全面审计,以及经济效率审计和项目成果审计等;内部审计则一般称为经营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IA)曾经试图统一名称,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作了讨论,出于习惯难改,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何名称,其内容都是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简称“三E”审计。其后,审计领域扩大,涉及环境(Environoment)、公平性 (equity)等事项,有些学者进而改称为“5E”审计。1995年开罗举行第十五届国际审计会议对环境审计的内容研讨后,认为主要仍是包含经济、效率与效果的“3E”审计。

加拿大一些学者对“3E”作了如下表述:

经济性指节约或损失、浪费;

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

效果性包括完成预算目标或达到计划目标。

以评价3E为内容的效益审计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根据一定的审计目的,采用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作出审计结论,证实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而对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加以证实和进行监督。此项审计过程,与财务审计具有共性,但效益审计乃是单独的种类并与财务审计具有差别:

1、审计目的:财务审计在于证实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效益审计是证实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审计范围: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效益审计除此而外还涉及有关的生产、技术、工程、经营与计划、决策、管理、组织结构、控制系统等方面。

3、审计依据: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会计等法令、制度、规章、规范;效益审计则需依据有关的政策、决策、计划、方案、法规,以及生产技术规范、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

4、评价标准:财务审计主要运用财政制度(财务通则)、会计准则;效益审计则采用能够评价、证实、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有关标准,如预算、计划或方案所达到的目标,生产、技术、工程的定额、指标或标准,本单位、同行业、国际上的可比水平,以及执行考核的责任目标和业绩标准等。

5、审计方法:财务审计主要采用一般审计方法,如审阅、核对、盘点、调整, 分析 法等;效益审计除此而外,要按照审计项目所需评价效益事项而运用不同的经济分析、数学分析、经济论证或其他管理科学方法等(如评价投资效果 应用 净现值法,成本效益应用价值工程法等)。

6、审计方式: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有相同也有差异之处。例如:

(1)财务审计有全面和专项审计,定期和临时审计,现场和送达审计等方式;效益审计都可应用,但无论就单位、部门、地区或全国来看,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多,全面审计少;从时期看,年度审计(或常采用几年一次的轮回审计)少,不定期的审计项目多;从审计地点看,现场进行检查、取证、分析的方式多,以书面资料或 电子 数据实施的送达审计少。

(2)财务审计大多是对单位或部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处于微观性质,即使发现普遍的问题需在多个单位检查、取证以形成宏观性的结论和建议,其事项较少。效益审计除进行微观性的审计外,还侧重于全国、地区、行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3)财务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而效益审计还有事前、事中、事后和后续审计。

7、审计职能:一般认为审计具有评价,鉴证、监督职能。财务审计主要是鉴证,而最后是通过鉴证执行监督。效益审计侧重评价,最后仍是对防止损失、浪费和提高效益进行监督。两者有差异,也有共性。

8、审计作用:通过财务审计能够促进核算正确、收支合规、资产完整、盈亏真实,防护性是其主要作用;它通过审计也揭示管理失控,促进其健全管理,也存有建设性作用。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促进改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的管理、生产经营支出或成本的控制,进而改进生产技术经营,加强控制机制,提高决策和计划水平,乃至促进宏观经济的治理和调控,提高单位、地区或是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它具有建设性作用;但从防止资金使用不当、控制系统失效等而言,也有防护性作用。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的主要作用仍具有差别。

还应看到,效益审计与经济分析也有重大差别,两者不能具有同一概念。

由于效益审计过程也采用经济指标对比或者运用经济论证方法获取审计证据、或是寻求增效潜力;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业务相同,既有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技术分析或是财务分析(以下统称经济分析),无须另有效益审计,或经济分析即是效益审计。为了防止这种概念失误,对两者的主要差别简略表述:

1、主体不同:经济分析是财政、计划、统计,银行、税务、会计和业务部门都可进行的;效益审计只能由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才能实施。

2、行为不同:经济活动按照工作需要可以在本单位内部或是现场随时进行,其调查、研究、分析所形成的结论,主要作为信息反映或 参考 建议,是一种管理行为。实施效益审计以国家制定的法规为依据,作出的审计决定具有 法律 效力,是国家授权的经济监督行为。

3、方式不同:经济分析以存有业务关系的单位或地区为对象,以主要经济指标为内容,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和论证,无需统一的程序和规范,即可作出分析结论或研究成果。效益审计则对所有需要审计的单位、部门、行业、地区均可作为对象,审计的方式和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规范地形成审计结论和提出审计报告。

4、力度不同:经济分析对一定事项、或一定单位、地区,采用相关的经济指标和数据,运用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加以分析论证,然后产生分析研究成果,它既可反映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又能表明实现的成效和发展趋势,对决策和控制都有重要作用;但依据的指标和数据如有缺漏、差误,其结论缺少效力。效益审计以审计证据为评价基础,其审计结论的信赖性力度较高。

(三)特性

效益审计的业务内容和审计的方式、方法及其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均有不同于其它审计种类之处,由此才形成一种单独的审计种类。但效益审计赖以建立的基础理论,却与其它审计种类是同一的,存有共性。例如,基础理论中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证实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证实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以真实、合规的数据构成“3E”的审计证据,用以证实效益优劣,进而证实是否履行受托的经济责任。这里,有三层涵义:一是经济,效率和效果,是效益审计特有的审计业务,乃其特性;二是效益审计活动的核心是对“3E”进行证实,内中蕴含的“证据”,“证明力”、“证实性”进入审计基本理论而成为各种审计必备的共性;三是各种审计活动的最终成果落实于证实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这种证实性乃是审计区别于其它业务部门所具有的特性。

即如,会计与审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曾有不少学者断言审计是会计的分枝,最后从审计的此项特性否定了这种论断。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会计、审计学者R.。J.安德逊在《外部审计》一书论述审计程序时,指明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会计是一个鉴别、计量、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活动;审计是一个获取、评价、传递审计证据的过程,是对审计目标的证实行为。与此同时,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定义公告:审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客观地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申明的证据,以证实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的吻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有关用户。1985年,《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十版肯定和引用了上项定义而摒弃了过去陈述的论点。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7年再版《经营审计》一书,指明实施此项审计要获得和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证据,用以对照标准证实效益优劣。

但是,无论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又如何证实?从何入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曾举办过一个从效益审计典型案例入手探索其理论与实务的会议,通过对二十多个不同内容的案例个别讨论和集中论证以后,大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效益审计业务的内容应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证实数据真实。无论是评价 经济 性、效率性、效果性或与此有关的数据,首先应当审查核实,做到真实、合法,才能保证评价效益有可靠根据。

2、证实效益优劣。根据审计项目的目的、 内容 和要点而取得的审计证据,必需具有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并有足够的证明力,对照经过确定的标准,衡量和确定其效益高低。

3、证实效益差距。与一定标准对比表明的效益高低体现了其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无论是优是劣都要 分析 、评价,查明其中有多少是主观产生或客观 影响 ,以便寻求消除、改善或弥补差距的措施。

4、证实效益潜力。效益审计不应止于评价优劣和差距,还应从差距中解剖、分析、评价其能够提高效益的潜力。当然,效益低劣的差距分析主观或客观因素后,属于主观造成者须从内部整改加以缩减,外部影响的也应同有关方面 研究 适当解决。此外,效益优良的差距,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增效的潜力。通过效益审计寻求改善差距的措施一般只是方向性的,而具体的举措是在提出审计报告后由有关业务部门制订。

效益审计对其数据、优劣、差距、潜力几个方面所作的证实,仍须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顺次进行,如包括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阶段。

(四)展望

审计对推进 社会 经济 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效益审计更有其独特之处,如:

1、通过审计及时制止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和加快资金积累。

2、效益审计涉及生产技术经营各个领域,审计过程揭露其薄弱环节和低效事项,或是对比差距体现其增效潜力,既可推动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又可实现挖潜增效。

3、对决策、方案、计划等进行事前的效益审计,能够及早防止差误,保持应有的先进水平。

4、在宏观范围对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低落的重要事项进行审计,可以显示决策、控制、经济结构或经济运行中薄弱环节和 问题 ,有助于改进国家的经济决策、方针、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

5、政府或议会提供需要证实的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进行专项效益审计,有利于制定法规、政策、方案、决策。

6、效益审计能为政府、 企业 提供评价绩效或业绩,以及履行责任的审计报告。

因此,效益审计适应社会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 开展此项工作也具有一些有利条件:

1、新的形势和要求为效益审计的开展指明道路;

2、过去初步实践提供了经验,特别是开展此项审计应探索的一些主要问题;

3、逐步成熟的财政财务审计建立的与效益审计具有共性的业务基础为建设效益审计创造了条件;

4、国际上最新发展的效益审计 理论 和实务可供借鉴;

5、拥有一批初步从事效益审计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人员。

如何建设 中国 特色的审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几条原则可以思考:首先,效益审计工作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其次,效益审计业务可以 学习 国外经验,却不可全盘照搬;再次,效益审计的理论和 方法 要从我国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构成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一些情况,即如:

1、国外效益审计的职能或功能,只讲评价;我国也讲评价职能,却是通过评价结论而最后仍执行经济监督。

2、国外一些政府已将效益审计作主流,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其审计份额中愈来愈少;根据我国情况,制止帐目虚假、防止税收流失、揭露收支违纪、维护公有财产完整、审查财政资金违规等审计任务很重,因而国家审计机关须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3、国外进行效益审计一般以现有的财务 会计 与有关经济数据为依据,对其真实合规与否未作单独核实,现已表明其帐目数据不少造假,效益审计结论很难憑信;我国则首先要证实采用数据的真实合规,作为效益审计的一项重点。

4、国外财务审计理论中多有审计最终目的落足于经济责任的论点,而在效益审计中很少论及;我国的效益审计不仅理论强调受托经济责任,而且将在其实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都把责任性作为论证重点。

5、国外效益审计进行评价多从财务领域出发,着重市场营销和管理效率,落足于增加盈利;我国效益审计除此而外,在于促进生产技术经营与控制系统,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方案、决策与加强宏观调控,注目于发展生产力。

6、国外的社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由内部审计机构按企业所需而各有侧重开展效益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对此不予过问;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财政资金涉及的范围广泛,开展效益审计的指导思想和业务规范将遍及这些单位。

还需探讨的是,处于新形势下的效益审计工作将是新的起步,需要研讨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若干主要问题。即如:

1、拓宽审计领域。过去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国家审计机关中试行过若干效益审计业务,如财政财务支出的损失,浪费或节约,资金使用、成本变动和盈亏变化的效益,工程建设、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质量变动和市场开拓的成效,管理机制、控制系统的效率,经济合同、责任目标、经营业绩的成效,以及对经营决策、可行性方案的效益所做的评价等,在各个时期、各有侧重、形成或多或少的审计内容。目前,若干新的事项要求拓宽和深化效益审计领域。例如,个别单位或一定区域环境保护或治理的成效,大项目或大区域建设投资的效果,某些产品产量猛增出现质量低劣、重复生产、布点分散、资源不足等影响社会经济难以协调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有待实施效益审计评价效果并据以加强宏观调控制。

2、探讨主要问题。效益审计业务若干要点尚待探索,例如,以经济指标为主或相关事项为对象进行评价?一些非会计信息或非量化的数据可否转化为核算数据进行效益审计?审前如何有效评估风险并确定审计内容,重点和方法?宏观经济中若干效益重大事项怎样开展审计并运用何等审计方式、方法? 科学 进步发生大量产品更新、质量变化、工艺革新等效益如何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以及效益审计的领域应覆盖哪些新兴的项目?过去的效益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适用并如何制定其审计规范围等。

3、完善审计方式。以期间为例,效益审计应有事前、事中、事后和后续审计,并按其审计范围或内容不同,项目间应各有侧重。例如,产品开发、质量升级、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等应有事前审计,及早评价效益以保证达到先进目标;产品质量、控制系统等应有事中审计,以控制和保证其应有成效。各个审计项目都应进行事后和后续审计。此外,有些审计事项如宏观经济中的某些问题,或是涉及经济活动不多而政府或议会要求审计证实的特殊事项,不可能按常规审计程序进行,只能通过专项审计调查获取有关证据,按受托目的加以证实。

效益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必然性;体系建设

20世纪40年代,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并且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中,不断完善与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有条件的机构也开始组建独立性较强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对机构经济活动的定期评价和监督。简单来说,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新趋势,是在原有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和审查。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评价机构经营状况、经济成果效率性和成果性的双重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在各机构、组织中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既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目前,建立健全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经济效益审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意义

(一)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推动机构组织转变意识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机构尤其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存在一些抵触市场经济的思想和行为。一言堂、一股独大、官僚作风等现象仍旧在一些机构残留,容易诱发、决策失误、打压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风险。通过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将发现在不正之风公之于众,对这类落后意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并且从根子上展开治理,敦促各机构进行自查,扫除一些妨碍、组织机构进行现代化发展的思想障碍,为机构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发现问题,一定不能姑息,否则会给机构遗留下运作风险,要准确、客观地做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尽快转变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提高各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二)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解决我国各机构组织的人才短缺问题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关键因素仍然在于人才储备。目前,我国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形式也不容乐观,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流向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和外资企业。要想尽快遏制人才流失的现象,不仅要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更要充分发挥出经济效益审计在解放机构思想上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培养问题,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将各机构、组织的企业制度呈现在公众面前,客观判断其是否能够为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能够为优秀的科研性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平台,是否具备科学、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在待遇方面是否有市场竞争力等等。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如果一旦发现同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就应该及时向机构组织进行反馈,让其充分重视起来,解决好人才培养、管理问题。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组织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让各机构、组织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相应资源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这一举措来提升机构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提高机构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各机构的自我调控能力还比较薄弱,控制手段也十分单一,再加之我国的宏观调节机构仍未建立健全,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可以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有助于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层面的自我完善,还能够进一步挖掘机构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和损失,并且及时发现机构的不恰当经营行为并予以调整。

二、提升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水平的措施

(一)逐步完善审计标准体系

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制定了体系化的审计法规和准则,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以美国审计总署为例,已经颁布的《政府组织、项目以及职能部门的相关审计准则》,就是以“优先实践”这个概念作为衡量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标准,同时采用“金额化”辅助实施。澳大利亚在审计标准体系的制定上也是可圈可点,该国审计署先后了《内部预算实务指南》、《效益审计业务指南》等政策,在审计准则、指南、立法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完善性工作,推动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我国在经济效益审计的立法工作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未来应该引起充分重视。首先,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相关审计机关的权限还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并在基础上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出更高程度的规范。从我国现有的《审计法》来看,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成为了经济效益审计得以开展的主要法律根据,但是实际可操作程度并不高,因此,在立法层面,仍有需要针对经济效益的法律定位做出进一步明确。

(二)提升审计规范性,进一步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制度

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审计,离不开健全的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各机构和组织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以此作为对具体审计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与此同时,除了常规的事后审计之外,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也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三者之间应该做到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上看,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梳理机构资金运作、规范经营行为有积极影响。具体来说,机构为了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在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实时对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工作机构进行安排和调整,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为不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组建匹配的工作机构,将审计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并与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三)重视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效益审计水平的提升,必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队伍,才能够不断适应未来各个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需求。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过去对审计人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强化对审计人员的重点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机构的审计人员往往都直接来自于各大财经会计类大专院校,或者是直接从单位财务部门、内审部门抽调组成,从知识结构上来看较为单一,对法律、工程、计算机、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渗透较少,人才复合型程度不高,在一些机构中已经逐步显现出难以满足现代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求的情况。鉴于此,机构在培养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过程中,不要再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员、内审人员,而是可以将眼光放长远,考虑让经济师、工程师和其他对机构管理工作十分熟悉的人员共同参与,这样的一支审计队伍才有可能准确、及时地找出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继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

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管理和经营两个环节而单独存在,经营管理和经营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组织的实际经济收益。对于每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明确的管理目标,就极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难以达到理想的收益水平。鉴于此,努力提升经济效益,是任何组织经济工作领域的头等大事。在这一客观背景下,经济效益审计无疑给我国各个机构或组织提升管理水平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蕊.论经济效益审计 [J]. 经营管理者,2015(05).

效益审计范文第3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拥有审计资格的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运用相关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分析、审查,其目标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所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给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减少支出增加收人,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成果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职能即为评价职能,评价职能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十分重要。进行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时,必须首先选择和确定评价标准,一方面,健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既要包括财务指标又要包括非财务指标;既包括历史指标又要包括未来指标;既要包括综合指标又要包括单项指标。另一方面,各项指标应该准确具体,确保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对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二、我国企业应用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系统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济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效果性审计的主要方法,调查法、问题解析法、专题讨论会;效率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但缺乏系统化的方法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效益审计中,一般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标准的操作指南。企业和审计人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时,所选用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往往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而不是系统化的审计方法。企业在执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钊对同一公司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进行审计,但不同经验背景的审计人员,由于选择不同的方法,在相同企业形成的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势必不同,所以由于审计方法缺乏系统性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2)在企业的发展中。我国普遍重视效果指标,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对反映效率性的标准重视度不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效果性的指标,如利润增长率。举例来说,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以反映业务活动的效果。在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中,应不断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可使企业费用降低,最终达到获得更大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往往对效率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效率指标和效果指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3) 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不足或对非财务指标运用不当,缺乏经验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大多采用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分析,做出审计决定。不能做到在审计过程中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对被审计单位做出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结果,因此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三、企业财务审计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1) 二者的区别

第一、审计目的:企业财务审计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财务审计主要以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合法性为目的,审查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律法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合法的基础上审查经济活动是否合理,从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最终达到提高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二、审计内容: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企业的各种会计资料,审查这些会计资料或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钊一对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会计资料和财务收支状况,也包括企业各种要素的利用情况,进而评价各种企业要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第二、审计标准:财务审计的标准是国家制定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而经济效益审计首先符合财务审计的标准即合法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状况来判定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2) 二者的联系

第一,企业财务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最终目标。企业应先进行财务审计,确保会计资料的合法性,进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评价经济责任的指标不仅仅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就随之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审计就自然而然的向着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企业财务审计的内容中包含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些内容,反之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也包含着财务审计的某些内容,如经济效益审计包含着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所以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在其中,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原则标准等都具有相容性。有部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够重视,只重点关注财务审计的过程,偶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顺带涉及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把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有效结合利用,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样就不能全面、科学的评价一个企业。

但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比较落后,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审计人员的知识层次比较单一,仅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不能对企业整体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如计算机、质量控制等。有部分审计人员综合知识欠缺,仅凭经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有部分人员具有审计实践经验,但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审计人才队伍素食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不到位,致使审计人员不能满足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审计人才队伍的素质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量缺乏高素质、综合性审计人才。以上种种说明,在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三、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策略

效益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客观必然性内容依据如何开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必然性

1.财务审计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真实性是审计目标的基础,如果真实性问题还未解决,就很难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是由于真实问题不解决,审计机关很难有力量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评价经济效益也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2.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经济活动的效益。当政府关心经济效益时会要求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提高,就能支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效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从查处腐败转移到有效使用财政资金时,会要求审计机关更多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3.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是具备一支具有全新知识结构,掌握经济效益审计基本技能的能够胜任的审计队伍。

4.相关法律的健全。经济效益审计是要考察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而在审计时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随着国家经济和财政宏观要求的提高,确定相关经济责任的法律规范将会不断完善。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3.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依据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选用好经济效益审计依据对于写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很重要。一般选用的方法为: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调查,了解其行业特点、主要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模式等,确定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2.收集评价指标的数据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资料,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本地区先进水平、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企业的历史资料和计划资料等。

3.确立审计依据。为了使审计依据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审计组在确定审计依据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一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新晨

五、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1.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今后应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可能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2.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效益审计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认真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审计机关可选派一些审计骨干到效益审计搞得好审计单位去参观学习,体验效益审计的操作程序,收集效益审计的实践经验。

效益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客观必然性 内容 依据 如何开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必然性

1.财务审计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真实性是审计目标的基础,如果真实性问题还未解决,就很难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是由于真实问题不解决,审计机关很难有力量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评价经济效益也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2.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经济活动的效益。当政府关心经济效益时会要求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提高,就能支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效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从查处腐败转移到有效使用财政资金时,会要求审计机关更多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3.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是具备一支具有全新知识结构,掌握经济效益审计基本技能的能够胜任的审计队伍。

4.相关法律的健全。经济效益审计是要考察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而在审计时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随着国家经济和财政宏观要求的提高,确定相关经济责任的法律规范将会不断完善。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3.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依据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选用好经济效益审计依据对于写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很重要。一般选用的方法为: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调查,了解其行业特点、主要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模式等,确定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2.收集评价指标的数据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资料,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本地区先进水平、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企业的历史资料和计划资料等。

3.确立审计依据。为了使审计依据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审计组在确定审计依据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一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五、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1.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今后应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可能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2.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效益审计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认真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审计机关可选派一些审计骨干到效益审计搞得好审计单位去参观学习,体验效益审计的操作程序,收集效益审计的实践经验。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校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八小时以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小儿急救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