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范文第1篇

一、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一)经济效益可行性标准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要确保项目可行,就必须保证当风险投资的所得和所费具有相同量时,其效益可行性标准为:纯经济效益>0或经济效率>1。

(二)经济效益择优标准

风险投资经济效益优化,也就是要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或一组投资方案,以便保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或满意化。基本的择优标准如下:

1.纯经济效益最大化标准

投资方案的总体效果最优是这种标准所追求的目标,它能使投资者得到最大的实惠,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适用。从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资金少、效率低、效益差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项目投资择优时,一方面要考虑总体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单位效果,注重单位资金的效率。

2.经济效率最大化标准

这一标准主要是追求投资方案的单位效果最优,能够反映高效率,对企业走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有积极意义,在资金较贫乏的情况下适用。总体而言,采用这种标准,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十分有益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有限资金发挥较大的效益,进而能够全面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然而,这种标准难以兼顾单位效果和总体效果、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

3.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最大化标准

这种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兼顾纯经济效益和(纯)经济效率的择优标准,其一方面能够使投资者获得较多的实惠,另一方面能使其得到较高的效率。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因为纯经济效益最大化标准和经济效率最大化标准都是单目标优化,但是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最大化标准是多目标优化。所以,采用这种标准才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和优化项目投资。

4.经济效益最大化标准

这种标准所追求的目标是纯经济效益和(纯)经济效率均为最大,也就是要保证投资的总体效果和单位效果都达到最优。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多个风险投资方案进行比较选优中,如果用标准1和标准2所得结论一致,就足以说明纯经济效益与纯经济效率达到了统一;如果所得结论相悖,那就必须重新设计投资项目,实际上也就是进行方案的再创造,以便能够保证纯经济效益与纯经济效率达到最佳结合,最终顺利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二、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方法

(一)改进型平衡点分析

1.对现行平衡点分析的评价及改进

所谓的平衡点分析其实就是对风险投资不确定性与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成本、产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求出风险投资项目的收人等于支出,也就是不盈不亏的平衡点。一般来说平衡点越低,风险投资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就越大,抗风险能力也就会越强。

(1)由静态平衡点向动态平衡点的改进。现行平衡点分析方法不会对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会忽略资金的时间价值,只会分析某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关系,因此,其是不能全面地反映风险投资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的。为此,就需要进行动态平衡点分析。

(2)由单一产品平衡点向多品种平衡点的改进。平衡点分析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单一产品,如果是进行多品种的平衡点分析,还是需要基于假设产品品种结构不变的基础之上。不过,市场需求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意味着品种结构不变的假设,与市场需求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进行效益分析时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是结合当前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优化产品结构等客观要求,对多品种平衡点分析及其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多品种平衡点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变化肯定会导致产品结构发生变化,而产品结构的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平衡点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大小。因此,以多品种平衡点为分析方法的途径,就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便能够根据市场结构的变化,及时优化产品组合,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风险。

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上看,最佳的产品组合,也就是要使计划期获得的利润最大。由于计划期的固定成本相对固定,而利润总额等于边际贡献总额减去固定成本,因此,利润最大就等于边际贡献最大;如果是再从降低风险、提高经营安全串和降低平衡点的角度上考虑,以综合法为例,平衡点开工率就等价于固定成本除以边际贡献总额,又由于固定成本不变,所以,要想降低平衡点,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边际贡献。

(二)改进型敏感性分析

1.实现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改进

与多因素相比,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主要是基于假定某一因素变动,但是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的,风险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不确定因素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是交叉地、综合地发生着,所以,进行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势在必行。

2.合理设计不确定因素

这主要是指根据可能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确认不确定因素。当然,必须要明确的是,不确定因素必须是直接因素,而非间接因素。比如说,因为成本是间接因素,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和固定成本这三个直接因素决定它的大小,所以假如以成本作为不确定因素那就不合理。此外,为了更简洁一些,在不确定因素的选择上也应该简单些,比如说不宜选择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工资等,这些成本要素作为不确定性因素。

3.实现一般规律的研究

只对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通过计算,是现行敏感性分析的主要方向,其主要是分析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大小,也就是说,只是针对不确定因素的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但从规律探索的原则上看,假如我们能在把握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一般规律的研究,那就可能更好的把握所有风险投资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普遍规律,这就会对风险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带来更大,更有利的影响。

4.平衡点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相结合

对于风险投资项目而言,平衡点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都是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因此,可以保留把它们融为一体,这样就很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风险投资的结果有导向性的作用。为保证投资的效益,保证投资的结果按预定的方向前进,企业和投资者必须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分析,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赵平.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效益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 效益评估 构建原则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土地的不断征收,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办法就是整理土地,土地整理可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是土地整理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地方还不完善,下面从我国土地整理现状、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估体系构建三大点来谈谈土地整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2 我国土地整理现状

我国土地近年来的现状,原先大量自然土地已渐渐的被城市的工厂和道路桥梁所霸占,农田不断减少,土地大量被浪费,土地生产效率逐渐降低。在这两大问题下,土地整理势在必行。十以来,和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明确指出,耕地红线既包括数量,更包括质量,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给农业留下更多耕地,将良田沃土永久留给子孙后代。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做好。

3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针对我国实行的土地整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了解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3.1 土地整理直接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程,比如土地平整工程,农田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田庄稼工程。具体表现为项目区旱地通过坡改梯,薄改厚,增厚土层,修建旱地蓄水池,改变旱耕地“三跑”土壤为“三保”土壤;通过对冬水田改造,提高复种指数以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沟渠路统一规划,做到灌水有渠,排洪有沟,进田有路,节制有闸,从而减少农耕人数,发展其他生产。通过项目建设可以大幅度增强区内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使项目区原来的中低产田改变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并且至少提高一个耕地等别(国家利用等)。

3.2 土地整理对社会利益的分析

土地整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土地整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土地整理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提高庄稼的收入,解决了人口大国缺少粮食的一大问题,缩小了城镇的经济差距,对实现小康社会做出了一份努力。土地整理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因为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农田的面积,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发展。

3.3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利益分析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土地整理会将原先的土地、树林、河流、道路开挖掉,根据新的土地整理规划,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将出现一个“坡地梯田化,林地规模化,灌排设施化,种植多样化”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4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估体系构建

首先先来谈谈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有四项构建原则,即经济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4.1 经济性原则

无论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是以得到最大经济效益为基准原则的,无一例外,土地整理也是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经过土地的整理,使得土地的产量比原先的土地产量提高了许多,使整理后的经济效益比整理前的经济效益更高。确保整理后土地的效益比原先的有所提高,经济效益分为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近期效益分析主要来自新增耕地和耕地等别提高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耕地数量和等别质量提高,对作物的产量影响。远期效益分析是指通过土地整理,小田变大田,改善耕作条件,为今后的土地流转后形成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可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效益更加显著。

计算耕地土地利用系数:根据四川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查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等值线图(从数据库中获取,利用等除以自然等)。

(1)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按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由下式计算:

式中:Yi表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利用等指数;Ri表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自然等指数;Kl表示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2)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要应用上一轮四川省等与国家等的转换关系,将县级分等单元直接评定为全国可比的耕地质量等别,所以将所确定的利用等指数转换为国家利用等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家利用等指数

4.2 系统性原则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整理中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影响,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或是在生态环境方面,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所以,在土地整理时,我们需要注意社会这些方面的系统协调,不能一味的为经济发展而破坏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可持续性原则

土地整理效益评估构建原则,不仅仅要了解土地整理前所产生的效益,而且要考虑土地整理后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构建效益评估体系中,需要将土地整理前后所产生的效益相互比较,以便更好的了解土地整理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土地整理得到可持续发展。

4.4 时效性原则

土地所产出的效益随着时间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当时的时间季节提出符合季节相应的方案,使原先的土地资源不能浪费,所以在构建效益评估体系中,时效性也是一大考虑原则。

5 结语

从我国目前土地整理的经验来看,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我们把整理原则全部以经济效益为主,却往往忽略了土地整理的其他原则,因此,我们需要多方面考虑,要以经济效益为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辅,让人类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土地整理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利益,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让我国逐渐跟上世界发达国家的脚步。

参考文献:

效益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技术进步;劳动力;固定资产

医院经济效益集中体现了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工作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医院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实时地对医院经济运行进行分析,正确评价医院经济效益,剖析其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率,挖掘经济增长点,拓宽创收渠道,从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健康持久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医院2012―2016年国家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报表及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以2012年为基期,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函数进行分析。

3.各因素对总收入增长绝对值影响

总收入绝对值增长:25867-17359=8509(万元).

(1)固定资产对收入增长绝对值影响:8508×11.53(万元).

(2)劳动力对收入增长绝对值影响:8508×23.07=1962.8(万元).

(3)技术进步对收入增长绝对值影响:8508×65.4=6545.2(万元).

各项因素对总收入增长的影响率、对总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及对增长绝对值的影响。见表2.

三、讨论

2012―2016年医院总收入绝对值增长8508万元,其中技术进步因素起主导作用,在总收入增长中所占比重为88.46%,使总收入增加了6545.20万元;劳动力因素在总收入增长中所占比重为23.07,使总收入增加了1962.80万元;固定资产因素在总收入增长中所占比重为-11.53,使总收入减少了980.97万元。

可见,技术进步因素对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因素也必须重视,这三大因素与医院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呈正相关关系。

近年来,我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外资医院、民营医院的加盟正在不断改变原有的医疗市场格局,经济效益对医院来说关乎生存发展。我院是一所县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负责全县人民的院前急救及健康服务,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领导注重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选派多名医护人员到国内、国外进修学习,聘请省内外专家到我院坐诊,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劳动效率;高度关注医学技术的发展,将新技术、新业务、新知识的更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重视先进医疗设备的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引进和更新换代。同时紧贴医疗市场需求,强化医疗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净资产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低廉的费用为病人提供更优|的服务,使医院走上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于华,薛运友,易淑华.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能力提高医院经济效益[J].中国卫生产业,2012(7):26-26.

效益分析范文第4篇

近年来,中国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改变农村能源结构、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六小工程"的重点内容来抓,农业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各地以沼气建设为重点,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引导推广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多种能源生态模式,建设生态家园,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示范项目的推动下,带动了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以近300万口/年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左右[3],年产沼气约90亿m3,受益人口7000万[4]。在改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

然而目前沼气推广仍未达到规划要求[5],部分地区已建成农村沼气工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际运行效果不好。据统计,全国累计建池1800万户时,真正好用并发挥作用的沼气最多不过60%[5]。究其原因除了受池型选择、技术推广、运行管理以及后续服务等因素影响外,沼气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对产业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已往的研究大多是对沼气工程收益的正向报道[1,6-8],一部分学者也只是认为沼气池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显著[2,4,9],出售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获得额外资金收益[2,4,9],而鲜见对其成本与收益的详尽分析。文中通过对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农村沼气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提高项目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的相应措施进行分析,使项目发展由政府推动变为市场吸引,加快项目推广速度,改善运行效果。

1沼气池适用对象分类

在没有沼气工程的情形下,目前中国农村居民解决生活能源消费的途径依据所在地区和农民经济水平不同有4种来源:1)直接或间接使用化石燃料,如燃煤、液化石油气;2)使用秸秆等可再生生物质资源;3)使用薪柴等可再生生物质资源;4)用电等其它能源。

由于使用电或液化石油气等商业能源的农户通常处于城镇郊区,经济条件较好,不具备发展沼气的条件,因此在考虑沼气推广时主要考虑消费煤炭、秸秆和薪柴这3种情况。目前与此相关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表1)[8]。

2农村户用沼气池经济效益分析

为便于分析,以一个标准的农村4口之家为例,养猪3~5头,日产鲜粪5~8.3kg,粪水30~50L,粪水浓度2%,COD为16000~18000mg/L,沼气工程采用国家推广的新式防渗太阳能保温型,设计容积8~10m3,产气率0.2~0.3m3/m3·d,全年正常工作,可产沼气380~450m3[2]。

2.1沼气项目的直接经济收益来自以下三部分

(1)沼气燃烧效益(Pb):作为居民燃料,每立方米沼气可以替代2kg燃煤,以每池年产沼气400m3计,当农户原本燃煤时,每年可替代约0.8t燃煤[9]。无烟煤价格随地区和时间变化很大,按700元/t计算,可以节约560元;当农户原本燃用秸秆或薪柴等生物质原料时,这部分收益为零。

(2)沼液与沼渣效益(Pf):沼液与沼渣可以用来替代化肥农药并应用于养殖等,由于价格变动很大,预期可以节约农户450元的支出[4]。

(3)节约工时效益(PL):农户平均每年至少燃用2吨秸秆,包括收割、晾晒、运回码放至少需要5个工日;如果收集薪柴,全年至少需要7个工日。目前的零工价格在35~100元之间,以40元计,则节约劳动力价值分别为200和280元。当农户原本燃煤时,这部分收益为零。2.2沼气项目的成本来自以下三部分(1)建设成本(Cc):Cc=N×(1+R)n/n式中:N为工程投资,农村沼气工程的投资一般每户在3000~3500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一般在1000~1200元[7〗。按每户自筹2000元,国家补贴1000元计;R为资金收益率,目前中国政府10年期的公债收益率为5.531%[4];n为项目使用年限,按建成后使用15年计。可以得到:沼气池每年建设成本为448.5元,其中农户每年付出建设成本为299元。(2)劳力成本(CL):新型沼气池自动进出料,每年有54m3的沼渣排出[10]。不建沼气池时粪便通常积攒于猪圈中,集中清运并堆肥,通常需要10个工日。由于农村没有固定地点处理沼渣,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需要及时清运到农田中并堆肥。折算至少需要18个工日,因此多支出8个工日的价值320元。

(3)肥料价值(Cf):不采用沼气池时,猪粪作为肥料价值200元。由此可得:沼气池年均直接收益R为:R=Pb+Pf+PL-Cc-CL-Cf

a.当农户原本燃煤时,沼气池的收益为:R=41.5元;b.当农户原本燃用秸秆时,沼气池的收益为:R=-318.5元;c.当农户原本燃用薪柴时,沼气池的收益为:R=-238.5元

同理,在国家每年补贴149.5元的前提下,农户的年均直接沼气收益R为:当农户原本燃煤时,191元;原本燃用秸秆时,-169元;原本燃用薪柴时,-89元。

上述计算过程中大多数值采用的虽是估计值,但却代表了目前发展的平均水平。在目前情况下,沼气池建设具有很大环境社会效益,在经济上使用沼气的直接效益不高,对原本燃用秸秆或薪柴的农户而言是负收益。除了农村生活用能源缺乏的地区,沼气建设发展的动力更多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沼气池的间接效益,如改良土壤,增加产量[10]以及清洁卫生等环境社会效益。

3CDM下沼气池经济收益分析

3.1沼气池减排潜力分析

减排量是由基准线排放减去项目排放,并考虑泄露的任何调整。定义ERemission为工程项目产生的减排量:ERbaseline为项目基准线排放;ERproject代表项目自身的排放;ERleakage代表项目产生的泄漏,则有[4]:ERemission=ERbaseline-ERproject-ERleakage

在农村沼气池项目中,基准线排放的是基于不存在沼气工程的情景下与沼气工程对应的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沼气工程项目的基准线排放分为2部分:1)替代燃烧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原料所产生的CO2的排放;2)畜禽粪便引起温室气体排放。

未实施沼气工程时,畜禽粪便引发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为甲烷。IPCC推荐了计算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气候各种畜禽的甲烷排放因子,其中在亚洲的温暖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5℃且低于25℃的区域),每头猪的甲烷排放因子为4kg/a。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暖地区,每户沼气用户平均养4头猪,因为粪便和污水等导致的甲烷排放的量约为16kg/a,相当于336kgCO2当量[2],人排泄粪便所产生甲烷因缺乏相应资料而未作考虑。

除了甲烷外,养殖场还排放部分的二氧化碳。但是因为这部分碳的最初来源为生物质,因此,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将其计入基准线排放。也有研究指出,猪粪沼渣用于稻田比使用农家堆肥可减少甲烷排放56.7~64.7%[11]。但这部分的减排量能否发生取决于沼渣的用途以及稻田之前所施用的肥料等,不好准确估算,此处计算沼气工程的排放基准线时不予考虑。相应的在计算沼气工程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时,也不考虑沼渣等部分的排放量[7]。因此,定义ERbaseline为项目基准线排放;ERfuel为替代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ERCH4为畜禽粪便的甲烷排放,则:ERbaseline=ERfuel+ERCH4

当农民原本用煤时,以沼气池年产沼气400m3计,每年可替代约0.8t燃煤。因煤炭使用导致的CO2排放因子为1.896tCO2/t煤[2],则每年可避免CO2排放1.517t/a。

为简化问题,对煤炭从矿井运输到农户的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的减排未作考虑。对于原本燃用秸秆和薪柴的农户,使用沼气后节约下来的燃料作为生物质,通常被烧掉或自然腐化。所排放的CO2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将其计入基准线。

综上所述,ERbaseline燃煤=1.517+0.336=1.853(tCO2e/yr);ERbaseline燃秸秆=ERbaseline燃薪柴=0.336(tCO2e/yr)。沼气工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其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CO2释放。但因为这部分碳来源于生物质,与基准线情况类似。从碳平衡的角度出发,认为沼气工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零。如果沼气池中的主要原料产生的沼气量不能满足农户需要,往沼气池中加入其他原料(如秸秆),将导致项目发生泄漏。一般情况下,项目将产生足够的沼气可供使用,或者即使在沼气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农户也不会使用其它原料来产沼气,而是多使用其他燃料来替代沼气所提供的能源。则估算项目的泄漏为零。因此,与不存在沼气工程情况下的基准线情况相比,沼气工程可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减少的排放量就是沼气工程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当农民原来燃煤时,农村户用沼气池平均每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为1.853tCO2e/yr;当农民原来燃用秸秆或薪柴时,沼气池平均每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为0.336tCO2e/yr。

3.2CDM下沼气池减排效益分析

根据CDM的规定,一个合格的CDM项目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可以带来真实的、长期的和可测量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可以促进该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额外性。

农村沼气工程具有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同时可以极大改善农村生活与卫生条件,能够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是和当地以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的。同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沼气工程投资对农户特别是我国西部农户来说缺乏经济吸引力,如果没有额外的资金,农户不会主动建设沼气工程。因此,农户沼气工程满足额外性要求,可以作为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规定在CDM下出售碳排放指标价格不得低于9.5美元/吨[12]。按每吨CO2价格10美元,1美元兑换6.8人民币计,农户原本燃煤时,沼气池的减排收益可达126元;原本燃用秸秆和薪柴时,沼气池的减排收益为22.85元。因此,CDM下,沼气池的年收益在原本燃煤时为167.5元;在原本燃用秸秆时为-295.65元;在原本燃用薪柴时为-215.65元。同样可以得出,农户的沼气工程年收益依次分别为:317、-146.15、-66.15元。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沼气工程经济收益(表2)。

可见,CDM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经济性得到改善。特别是对原本燃煤农户将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

4改善沼气池直接经济效益的措施

改善经济效益的措施主要是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对于沼气池而言,成本几乎是刚性的,没有压缩的空间。因此,改善其经济性主要靠增加收益。

中国对沼液、沼渣工业化生产有机肥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田间施用方法、施用效果上,缺少工程处理及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有机肥的方法。因此,沼渣、沼液主要施用于大田,没有与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结合,效益没充分体现出来。今后应开发以其为原料的高效复合肥,及其在生态农业的应用,通过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提高沼液、沼渣的市场价值;应拓宽沼气的应用领域,推广综合利用。沼气利用不应仅局限于农村的取暖、做饭以及照明,而且还可以向其他领域渗透,如用于城镇采暖、供电等领域。此外,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增多,也为选址条件要求较高的沼气池提供了便利的原料渠道,有助于沼气大规模生产,并走向市场化运作。从而提高沼气的价值;沼气池建设应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节约的秸秆薪柴有其他用途,也可以改善其经济性。比如,当地有生物质发电或其他项目时,燃用沼气节约下来的秸秆可以售出。按每吨200元计,每户节约2t秸秆,扣除收集秸秆的人工费用,每户还可净增200元,即项目和农户的沼气项目收益分别变为-118.5和31元,经济性有很大改善。

5结论及建议

效益分析范文第5篇

加快农业环境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农业环境效益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森林生态效益公共物品性质,传统的公共经济学上定义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首先,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是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森林净化空气的功能具有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森林创造的生态效应中获益;其次,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上也存在着完全的非竞争性,不存在额外的拥挤成本。森林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增加和减少一个个体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没有任何影响。同时,对于森林净化空气的生态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体意愿的约束,即具有非拒绝性。

退耕还林工程具有正外部性。原有的没有节制的坡地耕作、毁林开荒造成了负外部性。从黄河上游等地区的农户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来看,成本包括农户的私人成本(生产活动所投入的费用)和社会成本(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以及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而收益只包括私人收益(所获粮食和作物收入)。通过比较,由于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造成的社会成本远远超过私人成本,而农户不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这样额外成本由社会和他人负担,使得他人的福利受损,造成负外部性。而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后,私人成本是耕地的损失以及退耕还林带来的投入。而收益包括私人收益(林草收入)和社会收益(生态和社会效益)。社会收益体现在改善退耕地区的生态环境,而这种社会收益如前面所述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

帕雷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的一种完全效率的概念。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用效率来评价总体经济运行有其合理性,因为根据效率的定义,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雷托最优,那么,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受损,也就是说,社会福利总量肯定会上升,那么,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措施,能使所有的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反之,如果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那么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方法,至少一部分人可提高福利水平,而没有任何人境况恶化。

退耕还林以及水土治理等是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来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它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善生产条件,从长远来看,可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它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所以,退耕还林政策能改变现在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实现帕雷托改进,以达到经济运行的高效率。

二、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范围包括20个试点省(区、市),工程县达到1,800多个。自1999年到2005年,全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84.52万公顷,中央投入累计达1,030亿元。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退耕还林占到全国造林面积的62.3%,西部一些地区达到80%以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几年来,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状况得到缓解。2001年完成人工种草和草原改良面积400多万公顷,从而有效保护了草原资源。

从1990~200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水土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的有效灌溉面积较1990年增加427.5万公顷;2004年的节水灌溉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395.7万公顷;防涝面积由1990年的1,933.7万公顷增加到2004年的2,119.8万公顷;同时,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提高了近3,900万公顷。截至2001年,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工程区林草植被开始恢复,2001年北京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较1999年减少了6次。

农村实施重点生态环境工程以来,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1,333万农户约5,30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4.3亩。仅3年试点期间就有410万农户、1,600多万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平均每户补助粮食870公斤、补助现金146元。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还可以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同时,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有效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和保障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据统计,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农户收入增速高于非退耕农户。(表1)

三、加快农业环境建设政策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强工作的宣传力度,使部分农民对其具有较深的认识,提高其造林积极性;对于退耕还林工作难以接受的地方下达任务,使工作顺利进行。还需加大技术支持,使农民逐步认识到退耕还林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从多方面加快技术推广。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校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八小时以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小儿急救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