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来的能源

未来的能源

未来的能源

未来的能源范文第1篇

我惊醒了,发现自己在床上:“还好是一场梦”我自言自语道。我习惯性地看了一下钟表,吓得蹦了起来——钟表上写着“2109年10月4日”,我有些害怕了:这儿到底是什么地方,我到底出不出这个房子?出?不出?……还是出吧,我也不能总呆在这儿吧。于是,我慌张地跑到了外面……

还是一辆辆汽车在路上穿行,但是这些汽车后面可没有那条“黑尾巴”,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彩色尾巴”。我还看到了路边的电子展板——“喜迎建国160周年”,我又从“大事记”栏目中找到了这种车——它是近几年研发的环保汽车,为的是来应对疯长的油价和污浊的大气。它用更经济、更快速、更环保的燃料——剩饭和饮用水。把剩饭和饮用水转换为车的燃料,既让空气清新了许多,又让剩菜剩饭有了用武之地。“哦,怪不得是五颜六色的烟,原来未来的能源是剩饭和水呀!”

忽然,雷声大作,一道闪电打了下来,冲向了一个小区,我想:惨了,小区里的树肯定难逃被闪电击中的厄运。可是令我惊奇的是——闪电在天空中变成了一条直线,准确无误地落在了那些路边的细缝里。后来才知道,这里的电线已经被放在路中的细缝里。而且安装了“吸电装置”——所有的天然电都会被他吸走再次利用。“原来未来的能源是闪电呀!”

未来的能源范文第2篇

科学家们其实早已千方百计地从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这些能源都很重要,但专家们认为,它们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太阳能的能流密度太低,随昼夜、晴雨、季节的变化很大,难以成为大规模的工业能源,只能满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长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长速度,并对生态、生物链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的资源和利用也各有局限,在未来的能源开发中作用不大;生物能倒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再生能源,但再生速度难以赶不能源消耗增长的需要。

如果哪一天地下的石油、煤、天然气都开采完了,怎么办?也许,用不着100年,地球上的地下能源就会枯竭。到那时,因为没有电,电视机开不了、空调无法启动、电脑成废物、甚至到晚上连电灯也无法开亮;因为没有石油和煤的资源,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通通都开不动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坐马车或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啦,而且晚上大街和家里都是一片漆黑,晚上在家做作业就只能烧柴火来照明了。

我们应该开采新的能源,我认为未来的能源应具备以下特点:1、环保;2、便于使用;3、能再生;4、便于储存。于是我便想到了以下几种未来能源的方案:

一、我们可一将人行走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概念性城市设计”。在城市里铺设采用压电材料制作的地板,内装动作感应系统,可将行人的每一个行走动作瞬间产生的能量都转换成电能。这种设计可以实现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照明,是未来城市基础能源的一种很有借鉴的新能源替代方法。

二、光在太空中的能量,要比在地球表面的能量大得多,这是因为光在穿透大气层时,能量要遭受很大的损失,在距离地球表面36000公里的高空接收太阳能,然后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微波,通过微波射线直接传输到地球上的接收站,最后转化为电力资源供人类使用;也可以通过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的阴面,以便延长部分农业耕作区的日照时间,并为那些冬季没有日照的城市提供照明。

三、上个世纪,人类就已经发现,氢元素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反应生成氦的同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及大量的中子,这就是著名的“核聚变反应”。据测算,现在即使在发达国家,每人一生所消耗的能量,也只相当于10克氘所产生的能量,而每500升海水中便含有10克氘。 如果可控核聚变成功,便有可能最终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到那个时候,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将是人类动力的源泉。

未来的能源范文第3篇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通过验收,建立起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系统理论。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1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约164至180立方米天然气。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可燃,又被称作“可燃冰”。

国家海洋局透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重点围绕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动力学、成藏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及东北冻土带。专家称,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对勘探的技术要求很高,开采可能造成海底不稳定,导致地质灾害,也容易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可燃冰”开发利用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商业化开采尚需时日。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起步较晚。1999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2013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宣布,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控制储量。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部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介绍,该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的特点。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达1000亿至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

它被研究人员称为“能源之王”,已探明储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两倍。

沉睡的“能源之王”

2013年12月中旬,国土资源部了《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其中透露,中国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此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四个主要特点。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笼状结构的冰状结晶化合物。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被认为是增长潜力较大的能源之一。

目前在海洋和陆地均发现有可燃冰储藏。尽管海洋可燃冰沉积在海底的一些岩石和沉积物中,但海洋中所发现的可燃冰数量规模还是比陆地大。

同是在2013年,青海省天峻县聚乎更矿区三露天可燃冰三维地震调查评价项目顺利完成最后一炮,标志着我国首个可燃冰三维勘探项目野外采集工作完成。

中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不过,不管是在开始时间,还是在开发进程上,中国在可燃冰领域均已经落后于国外。日本、美国走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中国从1999年起才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此后陆续有斩获。

在相隔1999年的3年后,我国又勘测到了南海储量巨大的可燃冰,且在西沙海槽圈出了一个可燃冰的矿区。

2004年,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中德双方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大约430万平方公里的九龙甲烷礁。2007 年6月5日,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获得重大突破:经钻探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可燃冰的实物样品。我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部级研发计划采到此物质实物样品的国家,该地区也是世界上的第24个采到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地区。

而在冻土可燃冰方面,众多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祁连山、风火山-乌丽地区、漠河盆地等都是最好的可燃冰区域。尽管此前有专家称,陆域的可燃冰远景储量350亿吨油当量,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么大储量的可燃冰是可以被完全开采出来的。

而到了21世纪初的10多年里,中国初步掌握了南海北部路坡区可燃冰的资源潜力及分布状况。到2013年6月,中国海洋地质科学人员对23口钻探井取样后发现了大量可燃冰,折算出估计总计1000亿立方米的储量,相当于一个特大天然气田。探测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就已达到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 1/2左右,而这也激起了人们在后期于国内大力开发可燃冰的兴奋之情。

深深的海底和厚厚的冻土之下,“沉睡着”规模庞大的能源宝藏: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将深埋地下的能源开掘出来,通过管网运输,使之转变成居民燃气灶里燃烧的火苗,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谁参与了“探宝”

在2013年6月份,神华集团曾与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签订合约,计划投资6600万元用于聚乎更矿区三露天可燃冰项目的勘探。这也是神华集团自2011年11月与青海省政府签订可燃冰开发合作协议后的最新进展。

神华集团一位人士也曾对记者表示,还不清楚公司在可燃冰领域发展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能公布的进一步研发计划。

在神华之前,2010年6月,中海油也曾与青海省政府签署《资源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两者组建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可燃冰”勘查研究和试验。但之后关于可燃冰研发的消息则很少被公开提及。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深海可燃冰、陆地可燃冰均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商业化开发、市场化经营的期限远未到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核心设备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可燃冰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会落后于页岩气。同时,又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长的研发周期,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国内外各大巨头均有意染指可燃冰,并试图通过自身最先进技术率先大规模开发可燃冰,但结果都不理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在可燃冰领域实现商业化运作的。上游勘探开发、中游储藏运输、终端销售服务等基本产业链条尚未建立,因此可燃冰仍然处于“概念”阶段。如果深海勘探技术、运输技术、储藏技术能够有所进展,则可燃冰或能在2030年后进入公众视野。国土资源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表示,目前中国可燃冰还仅处于勘察阶段,企业参与“规模开发”还为时尚早。中国境内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储藏,而目前参与前期工作的主要是国有的科研院所、大型能源企业的试探性勘探。技术和开发模式欠成熟,令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商业化“任重道远”

就中国可燃冰开采而言,商业化道路仍然漫长,拦路石包括技术成熟度以及开发机制等问题,这令市场化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可燃冰商业化竞赛中,走在前面的是日本、美国等国家。2013年3月份,日本海上可燃冰生产实验成功分离出甲烷气流,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在海上开采可燃冰资源。即便在日本这样技术领先的国家,可燃冰商业化道路仍未打通。

海洋可燃冰的主要开采方式有二氧化碳置换法、降压开采法以及注热开采等三种。但不管是什么方法,都还没有完全实现技术的突破。更大的隐患在于可燃冰含有很高的甲烷气体,大概含量高达99%,一旦开采不慎,很有可能引起新的问题甚至是环境灾难。

在没有掌握甲烷气的安全开采步骤、对可燃冰的特性把握不准确、无法处理可能会发生的甲烷泄漏连锁反应时,最好不要轻易地在海洋内开采可燃冰,免得引起新的环境问题。如果说要正式开采的话,首先需要控制甲烷气不能大量外泄,如设置屏障或者有很好的管道,让甲烷气与外界隔绝;另外,一旦甲烷气泄漏的话,最好也有相应的方法能够快速收集。

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报告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完成对中国海域的可燃冰勘探评估以及开采技术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至2035年,将进行海上商业化试采;2036至2050年,开展海上的大规模商业化开采。

如果按照此时间表,那么可燃冰的真正商业化时间段应该就是在不到十年后。据了解,目前对可燃冰最为感兴趣的还是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为主,尚未听说有小的风险投资者进入。

“这一点不难理解,”国金证券分析师刘波说,“在国外,PE对一些新技术感兴趣,而且作为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而国内,这类天使投资并不多,多数投资者会等待时机(如希望项目成熟之后再入股)。而能源这样的战略性项目则更具有其特殊性:当能源公司采取更多的动作且国家政策也对能源的开采、运输、销售等完全放开后,或许吸引外部资本的条件才相对 成熟。

未来的能源范文第4篇

“叮铃铃……”可恶的闹钟总在我睡得正香的时候不合时宜地响起。我眯缝着眼看看钟是不是能再赖会儿床,一行字映入眼帘:2014年10月17日6:50……

什么?我惊讶得跳了起来,一下子睡意全无,怎么可能?昨晚妈妈给我作业签字还是2009年10月16日,而现在?我疑惑地拍拍脑袋,又使劲揉了揉眼睛,没做梦呀!我连忙拉开窗帘,这一惊更是非同小可:怎么回事,我竟然浮在空中!我的左邻右舍也都成了空中楼阁!我赶紧穿好衣服走到门前,小心翼翼地拉开门。天哪,门外空空如也,连个云梯都没有,我可怎么下去呀!这时,我看到一户人家的门打开,只见一位老奶奶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我吓得闭上了眼。咦,没听到惨叫声呀?我睁眼望去,呵,老奶奶四平八稳地在下面走着呢!神了,难道大家都成了超人?管它三七二十一,我也先跳下去再说—

“呼”的一声,我像个不倒翁般稳稳地落在一块软绵绵的垫子上,再一看,哪里是垫子,还是硬邦邦的地面呀。正当我迷惑不解时,迎面走来一个机器人。“您好!”机器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欢迎您进入时光隧道加入我们立体空间站。请问,您有什么事需要我效劳吗?”什么时光隧道?我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机器人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呵呵笑道:“我们已进入2014年,您是我们站长选中的特别嘉宾,您可以尽情观摩我们的空间站。”“请问这里的地面……”“这地面呀,”没等我问完机器人就接腔了,“它可是高科技产品呢!不过还得从住房说起。”机器人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解着:“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地面空间已不够用了,环保问题也日益严重。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悬浮在空中的房子。为了方便出入,它们在地面上铺了层特殊材料,并安装了红外感应仪。当您想到地面上时,它会变成一块有引力的海绵;当您想回家时它又变成了一张‘超级蹦蹦床’,您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进家门了!”“太不可思议了。但人们在空中怎么生活呀?”“哦,每个房顶装有超强太阳能接收器,能自发供电供热,什么煤气、天然气早不需要了。空中建有大型供水站,不过为了节约水资源,每家每户用水量都有指标。我们还有空间废物收纳转换系统,人们的排污及生活垃圾都进入该系统,最后被转换成有机肥、可再生资源及终极垃圾。您知道吗?我们地面上植树造林面积正不断增加,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听到这儿,我不禁感叹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还会有蚊虫苍蝇蟑螂老鼠吗?”“当然没有,而且空气特别新鲜。”这时,我发现天空中飞着许多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风筝”,有的飞得平稳缓慢、不慌不忙,像绅士般悠闲自在;有的飞得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像鸟儿在空中捕食虫子。机器人见我奇怪纳闷的样子便朗声说:“这些可不是一般的风筝,而是我们的空间卫士。它们体内安装着探测仪和很多导管,有的专门负责吸收空气里的污染物;有的负责测量空气湿度,哪个地区干旱了,它们就自动飞上天,将天上的云‘吃进肚里’,再将云转换成雨水降下来。”我简直听得目瞪口呆。“瞧您,还有一个秘密要告诉您呢,”机器人神秘地说,“我们正在海面上空建一座核聚变发电基地,由一个巨型虹吸装置与海水相连,通过分离海水中的重氢来发生核聚变获得高能量,这将是我们生活能源的主导形式,那些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都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哇,我真要被搞糊涂了。机器人拍拍我的肩膀,和蔼地笑笑:“听不懂了?快回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吧,下次我一定带你去空间站看个明白!“他说完拍了拍手,我身后便出现了一个漩涡状的时光隧道,我一下子被吸了进去。

“嘭”的一声我弹在了自己的小床上,再看看钟:2009年10月17日7:10.哎呀,上学时间到了!不知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再到未来去呢?

未来的能源范文第5篇

能源替代,产业革命的驱动力

能源,被称作经济发展的血液,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驱动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经济转型的背后,都离不开能源的推动。

18―19世纪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改良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大机器生产取代人的手工劳动,人类步入机械时代。蒸汽机的背后,是煤炭对木材的替代,推动产业前进的驱动力由以木材为主的植物能源过渡到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可以说,是煤炭推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第一次飞跃,与此同时造就了当时视煤炭为“制造业灵魂”的英国的崛起。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应用为特点,电气、钢铁和化工三大技术,汽车、飞机和无线电三大发明,改变着社会面貌。电力应用的背后,是石油的崛起,它促使内燃机取代蒸汽机,催生了现代工业。石油成为最基本的燃料来源,不仅引领交通新纪元的到来和化工业的发展,还促成了美国的兴盛。

煤炭替代木材,推动着机械时代来临;石油崛起与煤炭并行,则推动电气时代前进。两次产业革命的进程表明,能源替代是产业革命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能源革命,改变世界运行之源

今天,人类又一次站在了能源替代的十字路口。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让世界经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人类需要改变,人类也有能力改变。一场新能源革命,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徐徐展开,它不仅会促使现有能源发展思维、体制机制以及技术路线的变化,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模式,还会影响信息、材料、生物等领域产业的变革,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向前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提出者――美国未来学家里夫金认为,新能源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未来30年内,一些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沿的国家将实现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开启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乃至社会结构的新时代。

最近几年,多国政府纷纷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推出符合自身国情的新能源发展规划。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任之初即推出“能源新政”,计划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能源”来恢复美国的工业;欧盟在近些年始终如一地强调绿色创新和投资,先后推出欧盟“2020能源战略”和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将发展新能源产业政策目标化:到2020年,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20%;到2050年,在全部能源消费中,新能源比例最高将达到75%;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也在近些年先后推出各自的新能源发展计划,以求在新能源革命中不落后于人。

何谓新能源?简而言之,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皆可称为新能源,而在大多数国际组织或会议中,都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一个整体分类来表述。因此,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都可列为新能源。虽然各国政府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侧重点不同,但皆以环保和可再生为条件,使得可持续性成为未来能源的一个特质。

新型能源,还给世界更多晴天

过去300年人类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同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远超过去,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全球气候变化逐渐加剧。人类已别无选择,新能源的普及使用是唯一出路。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核能技术、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为各种新型能源的发展应用奠定了基础。

电力作为增长最快的终端能源形式,对于减少全球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份额至关重要,而这一领域也是新能源的一个最大用武之地。其中,风能被普遍看好,被看作是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69吉瓦(1吉瓦为10亿瓦特),增长明显。可与风能相提并论的是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