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故事片

儿童故事片

儿童故事片

儿童故事片范文第1篇

我国国产动画应走出“低龄化”,所谓“低龄化”是指动画内容不具有深刻的意义,故事结构过于简单,对白平淡。动画的审美教育功能较弱,不能满足现如今儿童对动画片的更多需求。或者说,儿童观看该动画片对他的成长一点有利因素都没有,甚至有的还有相反的负面影响,使儿童在观看动画片之后再思维、语言或者行为上都造成偏差。20世纪以后的国产动画在内容上有了与之前较大的改变,故事不再局限于中国特色非常鲜明的传统故事,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能够满足现在儿童的观看需求,符合他们的兴趣。但是国产动画还是没有找到一个更好地发展方向,儿童动画没有太多的创新与动画内涵的深层研究,制作的不够完善,并没有考虑到儿童观看后对儿童心理,成长等方面的影响,不能完全的作为一个让家长放心的教育导向来引导儿童的成长。

2国产动画如何更好的发展

2.1我国国产动画与外国动画

长时期以来,国产动画片总是不能给观众以眼前一亮、刮目相看的感觉。而且在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国产动画中故事情节索然无味,故事结空洞,毫无生气。国外动画片之所以在国内大受欢迎主要是凭借着生动形象的人物造型,色彩鲜明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多样化,以及每一部动画片的意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是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的,激发儿童自主的去思考与发现,

2.2制作出娱乐与教育相协调的优秀动画

什么样的动画才是一部好的动画片,才是适合儿童观看,利于儿童成长的动画呢?首先,在人物造型上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活泼、可爱、有趣。无论造型是美是丑,儿童都觉得它们可爱,。有些动画片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上“另类独行”,将社会上的“个性”带入动画片中,人物造型完全不具有美感可言,这对儿童的审美等方面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其次,在动画片的故事情节上应该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独有的“童话化”思维来对故事经行开展。不可否认,动画片的教育意义不可抛弃,但是光是大谈所谓的教育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动画片应该在教育的基础上深入地发掘更深层次的意义,老套的“说教”方式并不能带来所期望的教育目的。最后,动画片的思想要积极向上,在动画片中宣扬的应该是孝顺,真诚等优良的道德品格与爱国精神等。尤其要注意的一些复杂的理论不要掺杂其中,给儿童造成有偏差的导向。此外,拒绝暴力拒绝信息垃圾等也是动画片更好地助于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国外对每部动画片都有年龄的划分,什么样的年龄收看什么样的内容。在国产动画中并没有这样的划分,所以家长们应该发挥自身力量帮助孩子挑选好适合他成长的动画片。

3结论

儿童故事片范文第2篇

问题意识:放不下的沉重

关注当下少年儿童生存状态,为他们不平或不幸的境遇大声疾呼,历来是中国电影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类儿童影片中,少年儿童绝对是主人公。但在这些影片当中表现得更多的是儿童的苦难和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我们把这类电影称之为“关于儿童的电影”。在这类影片中,“问题”往往被放在第一位。

可喜的是,影片《两个人的教室》没有把“问题”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动人的故事放在第一位,而“问题”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元素。

农村小学生丁保建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没有消息,于是丁保建成了孤儿,成了吃百家饭的孩子。一辆医院的汽车开到村里为丁保建验血,原来丁保建的父亲在外地去世了,死于艾滋病。消息传开,村里人都知道丁保建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大家惊慌、躲避。丁保建只能在各家门口“取回”人家给他的吃食,他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读书。村里的退休老会计(牛犇扮演)承担起丁保建老师的任务,开辟了一间两个人的教室……

就题材而言,这部影片与多年来表现农村儿童的苦难片大同小异,但由于编导对问题的看法独到,影片的切入点、叙事核心、人物命运的把握、总体风格与传统儿童悲剧迥然不同。WWw.133229.Com影片以乐观的精神、悲天悯人的情怀演绎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影片生动幽默,耐人寻味,细节非常有表现力,影片中的两个成人角色老会计和村长的表演也是令人称道的。丁保建是不幸的,因为他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丁保建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身边有那么多善良的人。

奋发进取、励志图强是少年儿童影片中经常表现的主题。《隐形的翅膀》就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拍摄的一部励志影片。内蒙古草原上的女孩智华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双臂,在父亲母亲的关怀和鼓励下,她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学会了吃饭、做饭、写字、骑自行车等等以前只能靠别人帮助的生活本领。成长的道路上,接二连三的打击还不断地向她袭来:母亲患重病去世,家庭生活窘迫,她为卖掉自家制作的风筝四处奔波。一个偶然的机会,智华被残疾人运动项目的游泳教练看中,智华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智华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登上了残奥会的领奖台,智华也如愿以偿地被体育学院录取。影片真实感人,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催人向上。令人感到不足的是,智华的苦难让观众在产生同情的时候,也感到了深深的压抑,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智华就由生活的原型、16岁的女孩雷庆瑶本人扮演。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又由生活原型本人扮演的影片《舟舟》也是一部励志与亲情的影片,智障孩子舟舟指挥乐队的新闻早已为观众熟知,影片《舟舟》除了为观众表现舟舟的成长过程,还更多地表现父母对舟舟的一片拳拳之心。

在城市,几乎各处都能看到农民工的身影,然而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呢?影片《留守孩子》将镜头对准了这些留在老家的“野孩子”。正值幼小的学龄,却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的呵护,更没有父母的教诲。他们逃学,在网吧打架,也受到别人的欺辱。女孩小苇进了派出所,却不在乎地说,派出所多好,派出所有饭吃!孩子们在课堂上念自己的作文《我的父亲》,小福说:我的作文就在我的肚子里……我的父亲一年也不回来一次,回来就把我打一顿,我生病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受人欺负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学习不及格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恨他!我没有父亲!我是仙人掌,身上长满刺,扎人!年轻的女教师和他的恋人——一位派出所的民警整天为孩子们的事情奔波劳累,搞得焦头烂额。在小福的带领下孩子们决定秘密出走,到广东去寻找他们打工的父母。九个孩子,其中女孩月月还抱着她只有一岁多的小弟弟慌张地走在长满蒿草的村路上,集体躲在小镇的房子后面,等候小福去找寻到广东的车辆,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小脸,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让观众心中充满了辛酸和震撼!

影片朴实无华,却有强烈的震撼力,这首先得益于编导因对儿童关注所生发的激情。那些看似冷静的画面蕴涵着编导精心的思索,这样才使得画面准确而富于表现力。台词的犀利到位也使得影片既生活化而又充满艺术感染力。

同样表现农村孩子生活境遇的影片《双飞燕》讲述了生活在农村的一对孪生姐妹顾大燕和顾小燕,因为家庭困难只能交替着上学,一个人上学,另一个人捡废品贴补家用,最后被同学们发现,在学校的帮助下,一同来到学校。另一部讲述农村小学生活的影片《带蓝花花的白裙子》,讲述了师生的困苦生活,影片《红棉袄》表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艰辛。

以上类型的影片反映了部分农村孩子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电影人对现实的关切。但水平良莠不齐,有些影片过分急切地将现状搬上银幕,创作上的酝酿还不够成熟,也导致粗糙。有些影片人物形象单薄,故事平铺直叙,把问题直接搬上银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

同样问题也存在于表现城市生活题材的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揭示网络对青少年毒害的一批影片,大多是相同的思路、相似的故事、面目雷同的人物形象,缺乏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体验,作品也就缺乏个性。

爱的教育:不能忘记的话题

以爱心感染少年儿童,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别人,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仍然是许多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影片《爱在他乡》中,城市少年毛毛的父母在教育毛毛的问题上与毛毛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当年插队的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儿子小巴特尔要到北京来做客),父母把毛毛也“交换”给草原的牧民家里生活。影片重点描写了毛毛在草原牧民家生活的所思所感。这部影片从题材上来讲并不新鲜时尚,但是编导注入了真情实感,毛毛在影片中并没有明显的被教育被转变的渲染,而只是默默地被感动被感染,自然而然度过了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镜头语言流畅娴熟,有信息量。尤其是生活化的表演和语言带来的真实,使得影片有相当的艺术质量。相比之下,作为辅线的小巴特尔在北京的生活显得单薄平淡,不是因为篇幅少,而是缺乏精彩的细节表现这个人物。影片中知青团聚大合唱的成人戏能看出编导强烈的知青“情结”,但放在这部影片当中略显臃肿。

影片《爱在路上》讲述了在一个新组建的家庭里,已经上中学的儿子对新来的后母燕子不接纳,甚至离家出走,被一个网上拐卖团伙绑架。因为父亲远在外地,燕子冒着危险,忍受着儿子因为敌视她所带来的屈辱,没有灰心、没有退缩。她虽然年轻,但她用真挚强烈的母爱一次又一次把儿子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这部影片与《爱在他乡》是同一位导演的作品,两部影片具有相当的水准和优点。《爱在路上》较《爱在他乡》是个全新的故事。故事单纯,悬念和人物命运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两部影片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爱能融化坚冰,用爱来引领我们的孩子!我们在这样的影片中能看到编导的同一双焦虑眼睛:当下的孩子这是怎么了?都这样桀骜不驯,都这样令人担心。

在同样的主题下我们还看到影片《爱心》。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企业家的母亲看到自己就要成年的孩子小柯好高骛远、狂妄自大、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起码的养活自己的能力,忍痛断绝了儿子的经济来源,让儿子离家外出闯荡。在下层打工的生活磨炼中,儿子成长了,也懂得了一个人的尊严和责任。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小柯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影片以浓郁的情感打动了观众,美中不足的是母亲回忆小柯死去父亲以及母亲创业艰难的段落显得有些生硬。

《爸爸的三轮车》中,一个含辛茹苦的父亲每天用三轮车接送自己上中学的女儿,为了给女儿买mp4,他在垃圾桶里捡塑料瓶、戒烟、一双旧鞋磨露了底也不舍得买一双,而女儿在同学面前却羞于承认这是自己的父亲,最后,女儿终于知道爸爸的苦心,拉着爸爸的手坐在失而复得的三轮车上。《叫一声妈妈》讲述了一个被领养的女孩苏亚南,对于领养她的“奶奶”和“奶奶”的女儿以爱心换爱心、以真心换真心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谈到爱心,还有两部影片值得一谈,《棋王和他的儿子》和《男人上路》,这两部影片讲的都是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一个父亲是棋王,一个父亲是石油工人,影片没有就爱心谈爱心,似乎没有教育的“企图”,而是观看影片后给观众的体味。那是有着男人味道的爱,责任、理解、埋在心底的相互关怀。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好看的故事,演员优秀到位的表演。片中的儿子和观众都能够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父亲,那种爱是含蓄的、深沉的、久远的。

类型片意识的觉醒

儿童片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类型的不同。这两年的儿童片在类型片创作上有了明显的探索。

《我要跳舞》是一部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影片!小学生东东没有了父亲,跟着妈妈来到了一所舞蹈学校,妈妈做清洁工,学校成了东东临时的家。那些学跳舞的都是与他同年龄的孩子。东东也想学跳舞,女校长看上了他,一是因为东东的身体条件好,二是东东喜欢跳舞。妈妈却不同意,甚至为此带着东东搬出了学校,校长不舍不弃,她的执著终于感动了妈妈……这部影片没有什么离奇和复杂的故事。创作者要拍摄一部明快好看的影片的目的很明显,没有把功夫过多地花在单身妈妈生活的困苦,小男孩如何与母亲抗争,有钱同学怎样歧视他等等故事情节的表现上,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放在舞蹈的自然展现上。可喜的是,编导没有废弃故事而是把故事放到了恰当的位置,应用了儿童文学经常谈到的“潜语艺术”,用看似浅显的语言和画面告诉孩子,什么是乐观精神,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感情,应该怎么做人。影片艺术的表达到位,精致而又单纯,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审美的力量,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形式上的。

又如《东方狮王》的舞狮中一流的武功技能、《舟舟》里的音乐诠释,都有类型片意识的作用。因此影片都拍得线索单纯,重点鲜明,艺术特色展现充分,改变了一部影片主题内容含量过多,什么都想说而什么都没有说到位的混杂状况。

《多多》是一部比较有特点的影片,它通过学龄前后的小女孩多多生活的片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另类”的孩子。她似乎是个早慧的孩子,多思而且很爱说话,甚至能听见别人肚子里的话(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她知道就说出来,弄得人家很尴尬,简直就像个小精灵。妈妈嫌她说话太多,于是多多从此就不再说话,直到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她才叫了一声妈妈……影片语言精致讲究,有很强的表现力,也能带给人一些思索。但遗憾的是编导把较多的成人哲学层面的思考加在这样一个小姑娘身上,有种牵强说教的味道。

《海洋朋友》是这两年惟一一部带有些幻想色彩的影片。故事描写了小学生小奇、洋洋与动物园小海豚之间有趣的故事。小奇与小海豚之间有心灵感应,小奇知道小海豚想回到大海寻找自己爸爸的愿望,于是想方设法帮助她回归海洋。画面亮丽而具有卡通的特点,低年龄段的孩子会喜欢这部影片。

近两年的影片中,反映中学生校园题材的影片比较少。《初夏》是一部有些诗化的影片。女中学生赵琪决定参加已经离开的击剑队,为了能见到自己欣赏的男生。于是男孩或明或暗的身影、击剑台上心灵的较量、教练老爸让人尊敬而又伤感的经历,都让女孩赵琪留下了不可忘怀的青春记忆!

此外,讲述朱德元帅儿童时代的《元帅的童年》、描写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小战士的《儿子同志》、励志影片《东方狮王》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深蓝浅蓝》也是很有特色的影片。

纵观2005年至2006年的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态势,总的感觉是在平静的表象下稳步发展、创新,没有惊人突破,但大部分儿童电影的创作,无论是题材的开拓、思想内涵深度的追求、风格样式的探索,还是类型片意识的初醒上,与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共时性的审美追求,但又不失儿童片本身的创作规律。

由于受到娱乐至上潮流的影响,这两年,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显示出一种浅薄和浮躁。惟上座率、惟收视率、惟点击率、惟销售量的现象所在多有。而儿童影片却能保持着相当的文化品位,坚守着为了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的宗旨,不跟风、不媚俗,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年的影片中表现孩子苦难和不幸的较多,而且在拍摄的角度和手法上也是就苦难说苦难的路数。反映社会问题层面比较突出,人物刻画传神、细节生动、故事感人等艺术层面含量相对薄弱。在影片中表现儿童的不幸和问题对儿童观众的成长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表现苦难和不幸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过多的苦情戏、过多的纪实性质展现、过多功利目的直露的教化未必是儿童影视创作的好办法。

儿童故事片范文第3篇

米老鼠系列之后,还有另一个名叫杰瑞的老鼠领衔《猫和老鼠》电影电视系列,再度风靡全球数十年。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的《鼹鼠的故事》中那一只憨态可掬、心地善良的鼹鼠,也同样伴随着好几代儿童的热爱和欢乐,被簇拥进童话电影的明星堂。

老鼠这东西,在世界电影史上,竟然常常作为英雄主角而占有大量篇幅,《料理鼠王》《豚鼠特工队》《精灵鼠小弟》《鼠国漂流记》《老鼠的故事》《河边的故事》《艾尔文与花栗鼠》《美国鼠谭》《丑小鸭和我》《浪漫小鼠德佩罗》……鼠爸鼠妈鼠兄鼠弟乃至老鼠的堂表兄弟,全都成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在这些明星中,我们看到美国老鼠、捷克老鼠、英国老鼠、法国老鼠、俄罗斯老鼠、德国老鼠,表现都很出色,以至于世界知名。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虽也有电影短片《老鼠嫁女》,还有《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电视系列片,填补了童话片创作的空白,但在童话世界的老鼠形象中,中国籍老鼠的表现,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活跃和出色。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思索。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电影中少有老鼠的活动空间,更没有让老鼠成为儿童电影主角的可能。最简单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成人向来不喜欢老鼠。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蛇鼠一窝、无名鼠辈;更要命的当然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一语言文化环境中,老鼠自然很难获得人们的好感,自然更难成为电影中的主角英雄。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国始终处于斗争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中,《鸡毛信》《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是中国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那时候,中国的儿童需要传承革命事业,儿童要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时候,童心基本上被成人所忽略,儿童只能在社会性忽略中悄然成长。那时候没什么现代的童年理念。

那时候,我们也有动画片,也有动物故事,有小白兔、黑乌鸦、大灰狼、小绵羊、调皮的猴子、肥胖小猪等动物明星。但我们的动物故事,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童话,绝大多数都是些(成人化的)说教寓言。例如:乌鸦为什么变黑?是因为它骄傲导致失败,不得不躲进烟筒里饱受烟熏。小白兔为什么哭泣或发蔫?要么是因为它懒惰,要么是因为它粗心,以致被同伴冷落或家长批评。

娱乐童话与说教寓言有重要的分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功能方面,前者是娱乐游戏且充满童趣,让儿童在快乐投入中想象世界并发现自我,后者是教育儿童,是要儿童在受教育中认识现实,并让自己被塑造成大人所喜欢的形象。

在思想内容方面,前者的主人公总是弱小、天真但积极、勇敢、聪明智慧且乐于利他的,而后者的主人公则大多是骄傲自大或有其他缺陷的、负面的、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对象。在想象方式上,前者是开放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超越现实经验、超越功利逻辑的;而后者则是封闭的、演绎的、功利性的。

在接受方面,前者是儿童喜闻乐见、梦寐以求的,儿童可以无拘无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带入其中,分享其主人公的故事经历的挫折与成就;而后者则是儿童不得不接受,且不得不去思索和理解的,儿童只能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了解一种宏大森严但却严肃异己的人生经验,并接受其道德理想。

我们的童话或儿童电影虽说也是为了儿童,也号称要寓教于乐,但大部分作品的思维模式及其接受情况,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典型例子如《宝葫芦的秘密》,富有想象力的小主人公竟被当做一个问题儿童、帮助对象,宝葫芦梦想也被当做一个问题症结,被认为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在那样的说教寓言中,儿童梦想的天性被贬损,梦想的权利被压抑,想象的翅膀被挫伤折断,几乎就是必然。只有那些符合大人道德标准和思维习惯的小大人,才是当年中国儿童成长的典范。

审美童话和教育寓言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创作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而后者的创作则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所谓为了儿童,实际是要他早日成人。在那样的说教寓言故事中,自难免沾染成人世界的意谛,甚至把成人社会的简单投影错当成童话世界。《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和杰瑞鼠只是一对想象中的永恒的玩伴,永远会相互捉弄同时也相互友爱,且弱小的老鼠总是赢多负少;《黑猫警长》中的猫警长则是老鼠们永远的天敌,且有道德和法律的威权,永远是正确的化身,道貌岸然,而老鼠永远罪恶、幽暗、鬼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外老鼠电影随着国门的开放,进入中国儿童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们看到,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贬义词,与当今中国儿童和成人对米老鼠的喜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仍然会讨厌老鼠,但在审美活动中,却可以欣赏来自异国的老鼠故事,一样认同米奇与杰瑞等活泼可爱的欢乐英雄,且会为它们的生动表现而乐不可支。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老鼠比西方老鼠更为卑鄙恶劣。在成人的世界中,老鼠是讨厌的生物,恨不能灭而绝之,相信这在东西方并无区别。区别只在,现代西方的艺术家多了一份童心和童趣。从儿童的视野看世界,世界便截然不同。

咱们中国人其实并非天生的仇鼠族。中国人的十二属相,第一位就是老鼠。《西游记》中还有白鼠精,不仅神通广大、纯真多情,而且忠贞不渝、楚楚可怜。在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老鼠笑话和传奇。老鼠嫁女的故事,就曾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有江南江北、汉族彝族大同小异的版本,且有儿歌、故事、民谣、剪纸、年画等不同的传播媒介。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让老鼠作为主角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银幕,算是填补了中国电影的一个小小的空白。只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老鼠嫁女》还只是民俗想象,算不上十足童话。理由是:老鼠虽成了主人公,但却显然不是英雄,而是被讽刺的对象;老鼠形象很是生动,故事也很有趣,但民俗文化色彩过于浓重,以至于幸灾乐祸多,而感同身受少。

上海美影厂1989年后连续出品的根据郑渊洁同名童话改编的《舒克与贝塔》,才算得上是中国童话影视作品的开山之作。而后央视出品的《蓝皮鼠大脸猫》系列,则可谓更上层楼。从此,在中国童话世界中,才真正实现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由此可见,中国老鼠过去未成儿童电影的主角和英雄,关键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艺术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

造性,而在于我们的艺术家缺少这一只童话之眼,及纯真童心,一旦思想解放、童心萌动,偷粮食、咬物品、贼头贼脑的中国老鼠,照样能超越成人功利计量,成为审美对象和艺术明星。

《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中国童话片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最大区别,是不能像后者那样老少咸宜。推而广之,我们的儿童电影,要么是成人可看而儿童不爱看,要么是儿童爱看而成人不愿看,要么干脆是成人和儿童都无法消受,很少有儿童和成人都爱看的作品产生。这是因为,我们的童话/动画电影大多数是为了供应婴幼儿观赏,从而只适合婴幼儿的心智水平,只是地地道道的“儿童(幼童)电影”,而少有能让儿童与成人同时观赏的家庭电影――在我们的电影分类中,“家庭电影”这一分类概念甚至少有人知。很少有中国电影人,将纯净的童真和欢乐的童趣,当做家庭电影的基础平台,建构起沟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隧道或桥梁。我们的儿童电影,常常是成人自说自话,让儿童演员照本宣科。

老鼠故事的有无及童话片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童话片的问题,甚至也不仅是儿童电影的问题,而是儿童文化的问题。童话类型建构,儿童电影的形式创新,都要建基于适合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在中国,老鼠形象及故事之所以长期成为禁忌,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结构中,化的主导权过于强势,从而使我们的儿童理念、儿童文化始终处于化的惯性影响中。即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并非所有成人都具有真正明智的儿童文化理念。

美国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教授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童年是一个社会制品,而非像婴儿期般,是一个生物上的分类。”而“童年的理念可能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能是最具人性的理念。‘童年’跟‘科学’、‘国家’、‘宗教自由’一样,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最初起源于16世纪,并不断演进至今”。早在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鲁迅就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则,第一是要理解儿童,第二是要尊重儿童并以儿童为本位,因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只可惜,这些有关儿童的重要观念,即使在新时期,也仍被一些人忽略。

中国人向来喜欢少年老成,并以为智力开发和道德说教就能够解决儿童成长问题。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儿童心智中,最宝贵的并非知识与理性,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求知欲、热情、探索活力和冒险勇气,以及在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混沌中展开的自然、自我、自由和自尊,而这些只有在娱乐、游戏、活动及实际生活中习得,并成为人类智慧与道德的源泉。不合时宜的智力开发或不合童心的道德说教,非但不能让儿童少年变得更聪明或更道德,甚至会适得其反。根据波兹曼的研究,若没有正常的童年,就没有顺利的成长及成熟的人格心灵;与过早开发制造出的“小大人”相对应的,是成长停滞而导致无法成熟的“老小孩”,即个性意志与理性智慧的严重残障者,和鲁迅所说的“做戏的虚无党”。

中国文化仍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而儿童文化观念、环境及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当是这一文化转型中的关键部分。这是因为,儿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而儿童文化转型建构的要点,是要从成人本位,调整为儿童本位。调整的第一步,就是学会理解和尊重儿童。

当代的中国成人有接受儿童文化“再教育”的必要。再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构建儿童观念,了解真实的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成长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向孩子学习,并努力寻回自己的童心。寻回、激活并不断磨洗自己的童心,不仅是为了儿童,同时也是为了成人自己,为了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进步。中国大思想家李贽曾如此辩说童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小小童心,实乃人类生活的基石,是文明历史的动力,是成人智慧与道德的源泉,更是人性的密码芯片。中国文化由生机勃勃转而变得僵化落后,或许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社会中人过于少年老成,失落了活泼的童心。

儿童故事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产动画 中小学生 广电总局

动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已有一百年历史,它是一种活动的、被赋予生命的图画,又称美术片和“卡通”。按制作方式,可分为传统动画和计算机动画;按题材设定,可分为艺术动画和科教动画;按表现风格,可分为写实动画、写意动画和抽象动画;按播放渠道和传播媒体,可分为影院动画、电视动画和网络动画等。电视动画是更接近大众的文化传播形式,本文主要以广电总局推荐播出百部优秀国产动画片为讨论对象,研究中国电视动画的文献品质与未成年人群体接受之关系。

一、国家广电总局推荐播出的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目

20世纪80代后期,电视文化就已成普及之势,五十集乃至百余集的外国电视动画片涌入我国。平心而论,这些国外动画片对启蒙和引导少年儿童的心智和情操,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其唯乐至上的搞笑倾向以及暴力等某些不健康情节,同时会给缺乏判断力的少年儿童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的创作和播出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根据广电总局全国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核发情况通告统计,15年来摄制了520部共超过30万分钟的电视动画片,见表1。

表1 1993至2007年国产电视动画片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官方网站的相关公告整理(1994年无)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动漫业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电视动画片产量猛增,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2004年12月,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总政治部艺术局,中直有关单位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的通知》。从2005年第一季度起,至2008年第一季度止,分13批推荐了117部电视动画片。

国产动画片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如三辰卡通集团制作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五个系列节目的电视播出、音像制品和图书出版版权、衍生产品授权已分别输出到科威特、韩国、以色列、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36个国家与地区,成交额为1136万美元,仅2006年成交额就突破660万美元。

二、百部优秀国产电视系列动画片举要

电视动画往往以系列片的形式分集播出,系列动画片一般以分集的形式叙述一个长长的故事,或由情节连贯又分别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限于篇幅,这里仅举18部电视系列动画剧本提要如下。

《小小律师》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宣传法律、寓教于乐;《围棋少年》以明末围棋神童江流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弘扬了中华围棋的文化精神和中国棋手的爱国情结;《东东》通过26个小故事讲述了初二男孩东东的成长经历,内容健康向上、语言幽默时尚;《小虎还乡》展现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种种变化和冲突,是一部兼具感情色彩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梦里人》是国内少有的一部面对青少年观众、表现高中生现实生活题材的动画系列片;《环保剑》则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讲述了一系列人类与污染恶魔作斗争的故事;《精灵世纪》在带领小朋友走进神奇的魔幻世界的同时,又将诚信的重要、亲情的温暖、友谊的可贵、团结的力量等成长的道理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小观众。

《蓝猫淘气3000问—平安出行》以宣传安全行车为主题,讲述了大明星蓝猫、喜欢飚车的兔耳狼和向往城市生活的qq熊、安安一家等人物在搬家前往太阳城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消防大本营》讲述了活跃在城市中的消防官兵和一支以蓝猫为首的少年“119小分队”,积极宣传和普及消防知识、助人为乐的故事;《福娃奥运漫游记》是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心策划推出的大型系列动画片,通过讲述奥运故事,传播奥运理念,弘扬奥运精神;《戏曲动画集粹》将动画艺术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了《白蛇》、《贵妃醉酒》、《武松打虎》、《智取威虎山》、《对花》、《惊梦》等精彩戏曲唱段,画面精致唯美,能够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视听享受;《星际飚车王》成功塑造了拥有天才潜质、正直善良的赛车手阿雷的形象,并通过阿雷和他的朋友们参加赛车的故事,体现出正义、勇敢和团队的强大力量;《三毛从军记》既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充分展现了三毛乐观、豁达、幽默、机智的品格;《乌兰其其格》以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秋冬季游牧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乌兰、其其格姐妹俩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探险与猎奇、迷失与拯救的故事,作品画面优美,节奏流畅,富有浓厚的草原风情,展现了纯朴豪放的民族个性;《吉娃娃和他的伙伴们》以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为主题,讲述了小狗吉娃娃和其他十一个好朋友的有趣故事,适合低幼儿童欣赏。

《少年狄仁杰》通过少年狄仁杰成长路程的刻画和描写,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主人公热切追求公平和正义的优秀品格,有益于培养观众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大梦王小书包》以精心设计的故事内容、生动活泼的动画形象、风趣幽默的人物对话再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草船借箭》、《狼牙山五壮士》、《丑小鸭》等优秀小学课文内容;《中国古代科学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精致优美的场景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示古代科学家们虚心学习、勇于实践、不畏困难、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喜爱不同的节目内容并呈现不同的收视规律,科特勒将人群分为儿童(6岁以下)、少儿(6-11岁)、青少年(12-19岁)、青年(20-34岁)、中年(35-49岁)、中老年(50-64岁)、老人(65岁以上),对本文的研究颇有启发,前三类即属于“未成年人”范畴。

三、中国电视动画文献品质与中小学生群体接受论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对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的范围是这样限定的:第一,少年儿童应该是影片中的主角(当然也包括动物以及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童话中的王子公主或者灰姑娘这样的人物);第二,影片的内容应该是少年儿童参与的生活或者是以儿童视角观察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一条,成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就会强加给少年儿童);第三,影片的内容必须是少年儿童适合观看的。这虽然界定的是少儿电影的基本品质,但对电视动画尤其优秀国产动画推荐片目来说,也是比较适合的。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中小学在读学生达2.32亿人(包括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348.83万人,在校残疾儿童41.93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初中阶段在校生5736.19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4527.49万人。这个规模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也对中国电视动画创作的数量与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不断扩大,尤其是电视和网络文化的普及,少儿越来越成人化,个体差异也愈发明显,这些都是中国电视动画创作者应考虑的因素。为繁荣国产动画片艺术创作,切实推进国产动画片精品工程,自2005年1月1日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各级少儿频道、动画频道与日俱增。另外,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挑战,促使有识之士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研究电视动画片的选题、创意和管理。2008年2月14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动画频道、少儿频道、青少频道、儿童频道和其它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频道要继续扩大国产动画片的播出规模,上星频道要着力创新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切实开办国产动画栏目,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国产动画片,为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不得播出的境外动画片、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以及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的时段(17:00-21:00)再延长1小时。中外合拍动画片在这一时段播出,需报广电总局批准。各少儿频道、青少频道、儿童频道和其它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频道在这一时段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自制的少儿节目,不得播出境内外影视剧。各动画频道在每天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严格执行每天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的规定。各级电视台引进境外动画木偶剧、动画人偶剧需报广电总局批准。所有国产动画片必须获得国产动画片发行许可证方可播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关心未成年人、发展民族品牌和倡导民族文化。

毋庸讳言,尽管国产电视动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一流电视动画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诚如著名儿童文学家张之路评价中国儿童电影时所言:“在表现生活上,国外儿童片的本质力度更大、艺术表现力更强;在还原少年儿童的生存环境上,国外儿童片更加深刻、似乎从来不回避什么,忌讳什么;在成人与孩子们的关系上,外国儿童片侧重于“成长”下的磨练,中国侧重于在“爱”的名义下的呵护;同时,国外儿童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性与情趣也别开生面、非常清新,常常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给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为使少年儿童更喜欢国产动画片,应在动画思维、动画稿本、动画造型、动画场景、动画色彩、动画声音以及电视播出、音像制品、图书出版和衍生产品等方面,精心塑造中国电视动画的优秀品质: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展示中华文化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刘小林,钱博宏.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任频捷.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性倾向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4).

[3]孙永超.人口细分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应用[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艺术学》编委会.艺术:视像与后现代思潮.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儿童故事片范文第5篇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

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

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

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

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