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蜡染扎染

蜡染扎染

蜡染扎染

蜡染扎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 防染 区别 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86-01

一、民间防染工艺的概述

蜡染和扎染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印染方式,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人们仍然保留这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这两种工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取对图案纹样进行防制,在白色或浅色棉、麻布料上进行染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防染工艺。蜡染制品的图案纹样饱满,层次丰富,造型细腻精致,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扎染工艺则更善长塑造抽象的、象征性的、几何形的物象,对于细节的塑造没有足够的表现力。

二、民间防染工艺的区别

传统的防染工艺都是手工创造,即使是按同样的图样制作,染成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这是由蜡染和扎染的制作工艺决定的。蜡染的制作原理类似照相技术所利用的光化学原理,底片中越黑的影像越透明,越白的影像越黑。在蜡染制作中,首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将融化了的蜡用蜡刀蘸取做画,不借助度量工具,可以凭主观构思也可参照其他图样,绘制完成将布投入染缸浸染,染好后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出现白色花纹。由于在染色过程中布料的翻卷蜡迹碎裂,染液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形成了自然独特的花纹,形状貌似冰花,又如龟纹,与瓷釉中的“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花纹被人们称为“冰纹”,也是它成就了蜡染的独特艺术魅力。与蜡染的防染工艺不同,扎染主要通缝、扎、捆、打结等方式在棉麻布料上进行防染处理。手工缝、扎是形成花样图形的主要工序。由于在缝扎时力度的大小、针脚的距离都各不相同,打结时,结与结的距离、结的松紧变化等都能直接影响染色后的效果。跟蜡染一样,世界上也不会存在两幅样式图形完全一致的扎染布。扎结完成后的布胚要先用清水反复浸泡以至完全浸透,然后将其浸入染缸上色,可进行不同层次的数次染色,使色彩效果更丰富细腻。最后,将浸染完成的布胚取出用清水反复漂洗,晾干,拆去缝线,打开结,将其熨烫平整,这样一幅扎染作品就完成了。布胚中由于缝扎、抽紧而折叠产生褶皱的部分,在浸染的过程中颜色无法渗入,于是这些部分与染上色的部分形成强烈色彩差异,又因为在缝扎过程中针脚的距离,线抽紧的力度,染液的色彩浓度以及浸泡时间的长度等各不相同,扎染的效果也是浓淡层次各异,尤其是浸色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晕纹,呈现出层次丰富的渐变效果,画面色调和谐,意境幽雅,留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民间防染技艺的特点

(一)喜“蓝”

虽然由于时代变迁,科技进步,费工费时的传统手工蓝印花布曾一度衰退,人们更愿意买价格便宜、颜色花样繁多、省时省力的化学印染布料,但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倾向自然、返璞归真,充满韵味的民间手工防染又重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兴起。蜡染与扎染工艺在传统的制作中广泛选用蓝色作为染料,蓝色的盛极一时有着必然的因素存在,一是民族的色彩感情倾向和地域喜好,善于做手工防染的民族如苗族人非常喜欢蓝色,他们把蓝色作为图腾色。大部分的苗族防染作品中运用的蓝色居多,只是在蓝的饱和度上有不同。二是由于传统染织工艺的局限性决定的,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漫长,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的织物原料都是自然植物纤维,以棉麻为主;色彩上采用的靛蓝则采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一种蓝草或是板蓝根等制作染料。以传统蜡染工艺为例,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冷水中就可以进行染色,而红花素和桅子黄需要在高温的热水中进行上色,可是蜡在高温下则已经融化掉。蜡染与扎染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折射,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其中之一就是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现有资源的长处,优势互补。

(二)不可复制

从民间传统防染工艺的技术和过程来看,手工防染作品的最后效果要经历四五道工序才能出来,这个过程中因为是纯手工操作,所以每一次的布料和纹样都产生很多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连制作者自己也很难控制,所以诸多的偶然因素决定了防染布品最后的效果是未知的、不可复制的,这也是传统手工防染技术的唯一性和趣味性所在。

(三)天然

蜡染扎染范文第2篇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数不清的民族支系相互融合后,形成独特的布艺文化,而这种文化又通过她们的服饰、刺绣、染织工艺等灵活表现出来,独具特色,有的手工技艺已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刺绣,取胜于色彩鲜艳、绣工精美、形态逼真、产品类型多样等。大理白族扎染技术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技术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2006年,大理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艺术成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都享有盛名。古时候人们把蜡染称为蜡缬,简单地说就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就是蜡染。在2006年5月20日,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锦就是傣族人的织锦,织锦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用彩色的金缕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织锦因此而得名。在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的云岭大地,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遍地开花,云南民族手工艺品凝聚着民族文化精髓,手工艺品不仅在国内销售势头良好,在国外市场中也独树旗帜,同时,云南民族手工艺品也把民族文化推出去,走出国门,惊艳西方客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市场上,由于布艺品轻巧精致、便于携带,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加之小手工艺品表现形式多样、价格高低不同,如围巾、钱包、家居用品等布艺产品,还兼具了实用功能与美观性、纪念意义。在旅游消费市场上是最能够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需要的文化商品,在同样的市场上,布艺品被接受、青睐的程度较之其他工艺品更高,市场适应性也更强。

在2014年11月29日,世界最大规模的手工艺品展――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品销售展上,来自石林阿着底的刺绣惊艳了西方客商,这一有着彝族撒尼人血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强大的市场魅力,斩获200多万欧元订单。

蜡染扎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蜂蜡 烫伤 创面无菌

资料与方法

以连续取样的方法,选择2007年1~9月烫伤病人共24例,随机分为两组,单号12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双号的12例为观察组,本组男4例,女8例,年龄7~60岁,平均40.3岁,其中沸水烫伤8例,热汤、热稀饭烫伤3例,火烫伤1例。

方法:蜂蜡50g,香油100g,煎化后搅匀放冷备用。对于开水等热液刚刚烫伤的病人,应迅速使其脱离热源,就地冷疗,即用冷水浸泡烫伤处30分钟,以降低局部温度,避免损伤加重。然后将衣裤剪开取下,把烫伤创面依无菌换药法,用0.1%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无菌纱条轻拭清创处理(若有水泡时,用无菌注射器抽净泡液,保留泡皮;若水泡已破损且污染的,宜剪除泡皮,并吸干创面。必要时酌情在0.1%新洁尔灭清洗液内加入庆大霉素8万~16万U)待干。再用无菌棉签将蜂蜡、香油混合液均匀涂抹于创面上,行暴露疗法。2~3小时待蜂蜡凝固后用无菌干棉签取下再重新涂抹,每天反复应用。(若每天烘烤外敷蜂蜡香油混合液的烫伤创面1~2次,每次20~30分钟,效果更好。这样会使创面暴露于温暖、干燥的空气中,促使其迅速结痂,不利于细菌生长,减轻并控制感染。)在患者晚上休息时,将烫伤创面涂蜂蜡香油混合液后用无菌布巾覆盖包扎即可。从而起到使创面保持无菌,预防外源性污染、吸收一部分渗液,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和热量消耗的作用。

结 果

观察组的12例浅3%~7%面积开水等液体烫伤病人,应用此法。10例在10天痊愈,1例12天痊愈;1例14天痊愈。治愈率达100%,且愈合后的创面局部无任何瘢痕。这些患者全部给予局部用药和口服抗生素,未行任何全身性的补液及抗感染治疗。因此,为他们节省了大量开支,无1例出现体温升高、创面感染的迹象。本组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平均比对照组同期病人缩短病程3~5天。

讨 论

蜂蜡具有解毒、生肌、止痛、补中益气等功效,且对于久溃不敛、水火烫伤有一定治疗作用。烧烫伤面积的大小可用患儿一侧手掌来测定,大约一个手掌面积占整个身体面积的1%左右,烧烫面积在10%以上或头面部5%以上时,都属于大面积烧烫伤。头面部血管分布丰富,皮下脂肪松弛,受伤后水肿比其他部位严重,同时头面部有许多重要器官,眼、耳、鼻的口腔及呼吸道容易受损伤。大面积烧烫伤患儿早期容易发生脱水、休克,病情较严重,应住院治疗。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烧烫伤为小面积烧烫伤,一般可在门诊治疗,给患儿服用些抗生素、止痛片,注射预防破伤风的针,多喝些淡盐糖水。伤面消毒清创后,根据部位和环境条件,可以暴露或包扎,一般四肢的烧烫伤多采用包扎的方法。伤面在2天内肿胀比较厉害,渗出也较多,这是正常反应[1]。我们据其作用原理经应用于浅3%~7%烫伤病人12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未见不良反应。中药外敷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但在治疗过程中须注意随时保持创面无菌。蜂蜡、香油要煎化后放冷再用,切勿造成再次烫伤;在最初几天里,创面若渗液严重的,应适时给予口服补液为宜。同时要据病人病程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及时有效地引导他们做好心理调适,使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战胜疾病。

蜡染扎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斑斓;生活;工艺美术;蜡染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17-01

在多年的工艺美术教学中,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如民间剪纸,贴近生活,纯朴自然,栩栩如生;民间泥塑形象逼真,信手拈来,大胆夸张;民间扎染,蜡染及手工制品等,美轮美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还有他们的大胆新奇和独创往往让后人震撼。工艺美术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为此我校成立了工艺美术工作室,从而我们可以带学生在工作室里更好地进行民间工艺的学习及探讨,最近我们学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花方法之一,也是民间工艺的一种,古代叫“蜡缬”,“缬“即印花,一蜡防染,染色后显花的织物即“蜡缬”。它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将染、印、喷、剥、涂、绘,进行有机结合,将蜡染的技法运用到棉、毛、丝、麻、及各种交织混纺面料和成衣上。作为职高学生学习蜡染有以下意义及优点:

一、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学习蜡染是让职高学社掌握蜡染的画蜡及染色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制作蜡染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与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尤其对职高学生来说更是为了让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作品更生活化、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开发出具有鲜明个性,品质卓越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了解传统艺术,掌握蜡染技能

学习蜡染首先掌握它的工具材料。工具有蜡刀、蜡笔、蜡壶、容器(木棒、天枰)等,材料包括石蜡、木蜡、蜂蜡,其中 以石蜡和蜂蜡用的较多。在配蜡时以30%的蜂蜡和70%的石蜡相混合,用电热杯加热,即可用蜡笔去画蜡了。蜡染分以下步骤:1、先在白棉布上设计好图案;2、画蜡;按原先在白棉布上设计好的图案上色、画蜡,彩色的图案先上色,再封上蜡就完成画蜡了。3、染色;画好蜡后,就可以染色了,先在染缸里配好燃料大约10升水放75克燃料,蜡染的上色过程较为复杂,应上六遍色:第一遍,上色30分钟晾晒15分钟,第二遍,上色15分钟,晾晒15分钟,第三遍到第六遍也分别是上色15分钟晒15分钟。4、洗蜡、脱蜡;可用“大运河肥皂”或“雕牌肥皂”去洗,洗完再放入沸水中煮蜡,直到将蜡脱净。5、晾干、熨烫整理。半干时用熨斗熨平,这样一张工艺蜡染作品就完成了。

总的来说蜡染的工艺流程包括:图案构思固定织物熔蜡画蜡裂蜡染色脱蜡干燥熨烫整理。整个过程很长,一般少则需要五、六个小时,多则需要七、八个小时,图案复杂的则需要更长时间去设计、画蜡。这个过程虽然很长,但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学生都很投入,甚至有些学生中午放学也不回去吃饭,急于看到自己作品的最后效果。很多学生看来自已的作品都很兴奋,在惊讶与民间传统艺术美的同时,也对民间美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民间工艺。

三、 感受传统图案的造型美、色调美

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蜡染图案的花纹多是世代相传的,变化不大。有的花纹是属于纪念性的,传授多代,不能舍弃或更改,常见的有半月、粗勾、长直线、不规则的小方格、粗条“十”字、太阳光芒、小圆点、粗条大圆圈等,具有古朴、浑厚、单纯、粗犷的风格。蜡染作为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法,它特有的图案纹理是其特色。蜡染图案的纹理即蜡染的冰裂纹有着朴实而浪漫的情调,同时又是蜡染的灵魂所在,所以蜡染这门古老的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被世人所喜爱。

蜡染作品的色调古朴美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蜡染是以蓝白为主色,所用的染料是贵州产的蓝靛。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深远而博大;紫蓝色深邃的夜空,神秘而遥不可攀,充满幻想与希望;湖蓝色平缓的水面,充满庄重的沉思。同时,它也是大海的颜色,孕育了最初的生命。在色谱中,蓝色是冷色调,于冷静中多了几分感性,令人安静并放松。

白色是白云的颜色,象征纯洁和智慧;也是雪的色,保护严冬中的幼苗。白色高贵优雅、端庄大方,并给人以略显冷峻的感觉。白色属于中性色调,它也代表着公正,并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与任何色彩都能和睦相处。经它的搭配,过于强烈的色彩力量得以化解,而模糊的色彩语言得到增强。后来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蜡染的传统染色,是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看起来更加显得清秀淡雅,更加富有韵味。

四、体会蜡染作品的制作美

蜡染扎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蓝染;苏派旗袍;研发实践;民间艺术;现代设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了响应和落实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江苏省的学者们和企业家们经沟通协商,拟对中华传统服饰之旗袍做深入研究,并以“苏派旗袍”为核心点,做辐射性发散延展,采取多种方式,对苏派旗袍做深入的研究。

一、旗袍品类特征与研发意义

(一)旗袍的历史与特征

旗袍的前身是清代满族的袍服,因满族人又称旗人,所以旗袍的名称由此而来。袍服作为旗袍的最初造型,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样式十分保守,可用“宽腰直筒”四个字概括。现在通常所言的旗袍,其实指的是“新式旗袍”,也叫“改良旗袍”。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统旗袍受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造型向立体结构转化,由宽腰直筒变为收腰收省的合身结构,成为“新式旗袍”,受到女性的广泛喜爱。到了20世纪20年代,其与中山装并称为“国服”,由此,旗袍成为中华女性形象的代表性服饰。在“新式旗袍”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女性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情感,这是旗袍作为文化的情感因素;旗袍含蓄的立领、精致的盘扣、玲珑的腰身、美丽的饰边、潇洒的开衩,其独特的款式符号成为旗袍作为文化的符号特征。

(二)旗袍的发展与研究意义

旗袍极具中国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也象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旗袍作为我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之一,深受女性的青睐,时常出现在重大社交场合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自信。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着装的典型标志,以自然简单的造型展现典雅、端庄的品质,凸显女性的身材,给人以美的感受,将具有东方特色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因此在旗袍的设计中充满浓郁的东方美学,体现的是一种含蓄、内敛、婉约的美感,若隐若现,欲说还休。如今,旗袍在设计师手中不断地改良创新,在保有东方特色的基础上,浸染了时尚的现代气息,使二者相得益彰。如此优美的服饰,造就了如此美好的文化,对它的研究、保护和发展,每一个中国人都责无旁贷。

(三)苏派旗袍

江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承地之一,几次重要的中华文明南迁历史,如西晋末年士族的衣冠南渡、唐92末安史之乱后的南迁、北宋靖康之耻后的南迁、明末士族南迁等,使江苏取代中原,成为延续中华优秀文化之地[1]。江苏是近代旗袍的发源地之一,“苏派旗袍”以其优质的丝绸面料、精湛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与京派旗袍(北京)、海派旗袍(上海)一起,形成了中国旗袍的三大流派,各旗袍流派各具特色,深受广大旗袍爱好者喜爱。苏派旗袍立足于南京,南京是民国旧都,也是旗袍成为国服、被定制的发源地;另外,苏派旗袍依托于人杰地灵、民间艺术丰盛的江苏省,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缂丝、苏绣以及南通蓝染,都为苏派旗袍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二、南通蓝染

(一)南通蓝染的历史与特征

民间蓝染是以自然界中自然成长的蓝草为染料的,由于独特的气候、土壤与历史因素,江苏南通普遍种植蓝草。民间蓝染始于秦汉时期,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记载[2],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蓝染在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到了明代,南通已经成为中国蓝染的主要产地,以“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南通蓝染以蓝草为染料,用石灰等合成防染灰浆,经过刻板、刮浆等工艺制成,色彩以和谐的蓝、白为主,图案素材来自民间,如吉庆有余(鱼)、五福(蝙蝠)捧寿、鲤鱼跳龙门等,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吉祥喜庆,反映了民间文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南通蓝染的工艺与分类

根据不同的蓝染工艺、手段,可以将蓝染分为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不同种类。[3]夹缬工艺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它是将木板进行纹样雕刻,再将土布夹在有雕镂纹饰的木板之间,绑紧后放在染液中浸染,这样木板间突出的纹样部分没有被染色,其他地方被染液染色,形成图案花纹。蜡缬就是俗称的蜡染,是在土布上画出图案,用蜡密封住不希望被染色的部分。之后浸入染液,封蜡部分没有被染色,没有被封蜡的部分就着色了。也可以在封蜡后轻掰封蜡层,出现不规则裂痕,这样染色后会形成如冰裂纹一样的痕迹,很有特色。绞缬也叫扎染,是将土布按照一定的经验,用绳线进行捆扎,之后浸入染液,没有被捆扎的地方被染色了,被捆扎紧的地方没有被染色,形成斑驳的规则或不规则图案。灰缬就是蓝印花布,是提前做好图案型版,用俗称“灰药”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糊状物进行防染,灰药通过型版漏印到土布上,形成图案纹样,之后土布浸入染缸中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图案,其他地方是蓝色图案(如图1)。

三、南通蓝染与苏派旗袍设计实践

自六朝以来,以奢华精致和俊朗野逸为特点的“魏晋风度”成为千年来中华民族推崇的审美风格,也成为江苏特有的苏派旗袍保持和追求的风尚。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苏绣、缂丝等精湛的工艺透出的华丽,构成了苏派旗袍高雅秀美的“大家闺秀”风格;而南通特有的蓝染应用于旗袍上,呈现出来的朴实无华、烟火气、亲民风,又是苏派旗袍另一种“小家碧玉”风格。

(一)南通蓝染与苏派旗袍设计实践一:“云中精灵”

“云中精灵”蓝染旗袍是对传统苏派旗袍的创新设计,选用南通蓝染和蓝印花布的组合,并依据中国传统纹样“云纹”进行设计,依据合身结构制作的“云纹旗袍”。立领高度3.5cm,舒适度高,领下为水滴形状,领口下连接横胸省为一条顺滑曲线,从左肩下连接右腰省,再连接到左开叉,又是一条顺滑曲线,在此曲线基础上融入“云纹”元素,分别在左胸上和前片裙摆中央。袖子以袖原型作为基础进行切展,形成波褶。旗袍左右两侧处都有开叉,便于行动。领口水滴处设有盘扣,可打开,便于套头穿着,腰右侧设有隐形拉链,方便穿脱,避免了传统旗袍解扣若干盘扣的不便(如图2-4)。

(二)南通蓝染与苏派旗袍设计实践二:“云之舞”

“云之舞”蓝染旗袍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天上飘浮的白云,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进行组合创新,选用非传统的牛仔扎染和白纱的组合,依据合身结构制作而成。上身合身的设计与大下摆产生对比,再用白纱点缀,给人营造一种轻飘飘的视觉体验(如图5-7)。四、结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今天,挖掘民间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将江苏南通的民间艺术蓝染应用在苏派旗袍的设计中,只是一种尝试,但它既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带动了民间艺术产业的兴旺,也使旗袍这款广为中华女性喜欢的服饰,在风格上得到更丰富的尝试,民间艺术和实用的衣物共生共济、相得益彰。在未来的设计天地里,应用民间艺术元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宋湲,刑晓刚.基于图像学视角的江苏文脉图像符号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8(4):43-46.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78.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丝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郑州轻工业学院

人文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