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原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1篇

坪坝营原始生态旅游区位于鄂西咸丰县南端,与恩施州来凤县、重庆黔江区接壤。坪坝营旅游区以古、奇、秀、幽、野等景致构成的浓郁原始气息为显著特色,是中西部连接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

总面积154平方公里,旅游区内人迹罕至,群山逶迤,浩瀚苍茫。有12万亩原始森林、8万亩原始次生林和6万亩人工林。有树干直径达 80厘米以上的千寿杜鹃王和万亩千年古树杜鹃林,有红豆杉、珙桐、鹅掌楸、秤锤树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和1300多种植物树种;生活着华南虎、金钱豹、锦鸡、香獐、大灵猫等128种珍禽异兽。

罕见的穿洞群落、幽深的峡谷急流,别致的飞瀑流泉以及宜人的高山气候、古朴的土苗风情,堪称树的王国、花的海洋、动物的乐园、人间的仙境和天然的原始风情博览园。

万顷林海一奇观,四大绝洞紧相连,一洞香深通世外,二洞明镜照宇寰,三洞天窗相思梦,四洞峡谷瑶池潭,一把丘比穿心剑,置身仙境不思还。杨斌庆游览咸丰原始森林坪坝营奇景后即兴写下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坪坝营绮丽的风光。

坪坝营原始生态旅游区是一块旅游开发的处女地,除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外,景区景点仍保持着原始风貌,接待服务设施也保留着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特色。在已开发出的四洞峡、万亩古树乔木杜鹃林、鸡公山原始森林、青云阁等四大景区内,山、水、洞、情集于一体。在这里,可以游原始野景,赏缤纷野花,沐清凉山风,觅珍奇异兽,宿苗寨餐馆,听土家山歌,感世外真情。

1.四洞峡

四洞峡位于坪坝营旅游风景区东面,一条2000米长的峡谷从四座大山的山体穿过,从而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四个穿洞和深山峡谷,并贯穿成一景,四洞峡因此得名。

四洞峡是一处极为少见的穿洞群落景观,也是罕见的地质构造景观。据考证,这些洞大约在一亿四千万年前开始形成,十分古老。四洞峡每个洞各有特色,发育畸形,集山、水、洞、溪、泉、瀑以及原始的生态于一体,处处体现出和谐、优美和神奇。景区内有流水飞泻、水雾弥漫的二叠瀑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杜鹃花;吉祥如意、平平安安的青蛇迎宾清澈透明、清凉可口的山涧泉水;还有容纳上千人的大型会议厅旱洞;岩溶洞穴,明暗交错,曲径通幽的人工栈道、地下迷宫闪着幽幽神光的金字塔(神仙塔);从巨石中穿壁而出、喷涌而下的仙人泉能使您梦想成真的千年神龟庄严雄伟的天桥石壁光滑如削的法国凯旋门从80多米高空款款飘洒而下似天降珍珠般的风吹银帘规则、圆润,似工匠精心磨过的柠檬天窗仙女沐浴过的留花潭、瑶池潭等多处自然景观。整个景区犹如一幅天然画卷。

2.万亩古树乔木杜鹃林

景区因生长着一棵直径超过80cm的千寿杜鹃王和万亩连片古树乔木杜鹃而得名。这里的杜鹃品种达30多种,其中被当地人合称为土家杜鹃的云锦杜鹃和似血杜鹃最为独特,花开春秋两季,春开红花,秋开白花。原始杜鹃林景区步行里程6千米,一步一景,沿途有溪流、峡谷、野兽、野果、野菜、野药材和五颜六色的野花、野草;有天然石桌石椅、凉蓬、露天凉席等。

杜鹃林四季景色各异,春暖花开,赏花踏青;夏秋季节,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目不暇接,蔚为壮观,伴着清凉的微风,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一派北国风光,白雪皑皑,特别是倒挂在悬崖上的巨大冰瀑,会让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3.鸡公山原始森林

鸡公山原始森林景区主要突出原始生态特色,景观多样而奇特。森林中的山、水、瀑、花、草、树等处处流淌着原始的汁液。硕大的古树,粗壮的藤蔓,厚厚的腐殖质层,倒伏千百年的枯木朽树,四散漫布的苔藓(青苔)等原始森林的五大特征尽显其中。华南虎、金钱豹、花面狸、锦鸡、穿山甲、野猪、兔子等500种动物;古树杜鹃、珙桐、红豆杉、鹅掌楸等1300余种植物树种;白龙须、四季参、毛鸡腿、野芹菜、野洋合、鸭脚七等70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野菜;野草莓、野樱桃、野生猕猴桃、野荔枝、八月瓜、野板栗、锥栗等180余种野果,定会让您一饱眼福或口福。百鸟欢叫、清脆婉转,群兽低吟,浑厚有力,在茫茫林海中萦绕回荡,宛若一首森林的交响曲。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2篇

一、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特点及草原旅游业的现状

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草原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其中荒漠草原的基本特点是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底下水分。特别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草原植被由非常稀疏的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混生有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就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如: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与旅游相关的鼓励政策的出台及人们自然回归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十一”和“五一”两个黄金周的出现,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也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近几年来,来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人数直线攀升,根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2007年“五一”黄金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6.40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24.53万人次。游客主要集中在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5市共接待游客179.88万人次,占假日期间游客接待总量的80.11%;旅游收入之和为。4.91亿元,占全区总收入的76.72%。其中草原旅游收入是主要来源之一。

草原旅游在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荒漠半荒漠的性质及缺乏整体规划的特点,决定其旅游环境的阈值。可理解为旅游区生态环境对负面影响容限值,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旅游区在保证其旅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所能承受旅游活动的最大容量值,会越来越小。与之对应游客的数量却越来越多,这样最终的结果是景毁业亡。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我们必须注重对其前期的开发和后期的保护,县口实现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

二、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实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生态化旅游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生活双重责任,那么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的发展而言,就是草原旅游的发展既要发展草原旅游让当地居民得到旅游实惠,又要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要对草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1、对中西部草原进行合理的地域规划

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植被情况。首先,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和乳品业是自治区的产业支撑,而草原是发展畜牧和乳品业的依托。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无限扩大草原旅游的地域范围,压缩甚至是取代畜牧业和乳品业。这样做必然会使自治区中西部的产业支柱由畜牧和乳品业转向旅游业,由于旅游业的脆弱性,可能导致自治区中西部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同时由于产业转换所带来的失业、文化冲突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次,除了产业因素外,草原本身的植被特征是开发旅游业不得不考虑另~个因素。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草原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这样的植被是极容易受到破坏的,再加上中西部地区降雨量小,植被自我修复期长,这就使得草原~旦受到破坏很难短期修复,如果过度开发还会导致草原的沙漠化。为此,我们在旅游开发时必须要坚持草原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可改善性,充分考虑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居民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草原的植被特征,找到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及当地居民的最佳结合点,统筹规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

2、开发注重自然与人文、草原与民族的结合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不但有着神奇多姿的草原旅游资源,还拥有悠久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上,内蒙古族与匈奴、突厥、鲜卑等lO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在这里形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这些与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石刻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因此,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考虑草原本身,应更多地去利用、发掘赋予草原灵,性的人文、民族文化。进而减轻自然旅游资源的压力,强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要突出民族特色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地域(草原)特征和民族(主要为蒙古族)特点,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相异性和相同性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现代与传统指的是旅游服务设施的设计、使用上既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要特别突出民族、地域特色。相异性和相同性指的是游客的求同,|生和求异性,即游客到旅游区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相同的一流服务,又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旅游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外形更多

体现民族特色,而服务则应充分体现现代气息。可见,只要科学合理、协调有序地进行草原旅游的开发,不但不会破坏草原生态,而且还会有利于当地居民,实现生态化旅游。 三、加强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旅游的生态化

旅游生态化要求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超越旅游环境承载力,采取一切生态保护手段,将由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对环境的影设施的过度扩张,应用道德和社会舆论的手段来控制游客的不当行响降到最低程度。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就是要为。但最根本的是有关保护政策的落实。采取一切手段,使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来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居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二者是有利l结合民生存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于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共同构成了草原旅游的生态化。

1、注意旅游环境承栽力的闽值,控制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见,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不矛盾的,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环境在不至于出现不可接受的情况发掘旅游资源的吸弓173,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护的目的下,所能够接待的最大游客数量(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是为了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长期发挥作用,是为了利用,开发和保版社)。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值也就是说旅游环境所能够接待游客护二者统一于利用。所以,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的数量是有限的,具体到每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保护、开发和谐统一为整体指导思想,以开发为前导,以保护为支值又有所不同。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半荒漠荒漠性质决定了其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既使旅游资源的经济优势得以发挥,创造境承载力的阈值又要比其他地区的低,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草原旅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可代际公平利用,真正实现草原生态化旅游和游的时候采预先取多种措施来分流或限制游客的数量。我们可以旅游生态化,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草原旅游业的生态化。通过宣传来平衡草原之间,草原和其他类型旅游景点之间的游客数量;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测算草原的环境承载力来限制到草原的游客数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草原接待设施规模的限制来影响到草原的游客数量。总之,我们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前提是不使旅游质量或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由此而降低,目的是实现草原旅游资源的可循环性和可持续性。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一、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是唤醒人类的文化灵魂,是古老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模块。它主要涉及行为、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内容。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生存系统中各类要素的基本定位。它的根基是生态演变,主题是群体或居民,内容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原生态文化下,人们保留的是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古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模式为延续,是人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吸纳现代元素形成现代的生态文化。

二、文化旅游

旅游一般不能脱离资源而独立存在。它寻找差异和特色的角度是资源。旅游的一般过程为:1.把民族的所有文化元素集中整理。2.发掘、整合、再创作。3、将原民族文化表现给外部群体,以此满足其他民族的多种文化需要,实现文化价值。

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则大不相同。它不以资源为根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创造,并按照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创造从而形成文化商品。这种文化商品使人们摆脱了单一的旅游环境,从而享受更新颖的文化。它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鉴赏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参加当地举办的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购买旅游文化产品为目的的旅游,是文化旅游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易是文化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交易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质使用价值和功能,而是物质或其他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它的本质是寻求心灵的共鸣,这种共鸣源自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文化旅游的关键不是旅游而是文化,旅游只是一个形式。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旅游的效用和目的的定位。

三、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价值

文化品牌是一个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最为集中的表达形式,是产品概念对接的人群情感,是不同民族的情感交流和认同。而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则与一般的文化品牌大不相同,它是与产品概念对应的消费水平的情感需求,是给用拥有者带来产品增值的无形资产。它以和群体旅游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象征、术语、记号或设计及组合为载体,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的载体形象为增值来源,以此来实现它的品牌价值。

四、打造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打造品牌首先在于创造品牌信用,而品牌信用的创造则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部传播途径形成旅游者在精神上对品牌的高度认同。而这种认同主要来源于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途径来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能力和吸引力。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需从以下几点出发:

1. 积极引导文化商品与旅游市场接轨

由于资源配置和项目设置的关键依据是需求。因此,我们在旅游资源项目设置的开发设计上,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以达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满足。而满足市场需求需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开发不同的景点,以达到对景点的全面利用。这样可以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可使人们更好的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在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以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2.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最佳的旅游文化切入点

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旅游亦是如此。旅游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提高,而掌握群众心理就成为开发旅游文化的重点。单一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对而言,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通过欣赏新颖独特的景观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的满足。只有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才能符合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原生态文化具有生态性,它把文化作为一种生态的思维,并使生态文明逐步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原生态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对自然更加崇敬,它的发展主要依赖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生态文化也具有自然性,是生态文化与历史有机合成的产物。原生态文化以它特有的天然形式存在于各民族中,这种天然形式甚至呈现出了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 突出原生态文化品牌的“生态”特征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4篇

石台县;人文原生态;旅游

从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的三地西门庆故里之争到2012年1月28日的“三亚”宰客门,旅游业人文建设问题突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安徽省石台县,尤其要注重加强旅游的人文原生态建设,保持淳朴的民风和特色的文化。

1.石台县旅游人文原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石台县旅游的自然原生态趋于完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世卫组织标准35倍,仙寓镇的大山村是全国三大富硒地之一,2011年初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趋于完美的原生态物质载体,使石台县有能力充分传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形态的民风民俗、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独特美食,即原生态的人文。

建设原生态民风的紧迫性。关于民风的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1]。从一个地方旅游的角度来说,民风是指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表现出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原生态的民风则是以亲情和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风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石台县建设原生态民风的紧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旅游的大背景看,旅游市场的乱象,不可能仅仅靠旅游立法而销声匿迹。继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旅行社条例》,今年8月27日,《旅游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法律有它的局限性,即只能消极地限制人的行为,而道德风气能弥补它的不足。如今天的西方国家,它的社会稳定是由法律和基督教文明在共同维持。尤其在旅游这样一个娱乐、休闲的领域,以亲情和乡土观念为基础的道德风尚即原生态的民风具备法律所没有的感染力。

其次从石台县旅游的特点看,石台县不是名山大川,它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原生态的山水,这就决定了它的游客以周边的城市白领为多。石台县旅游局的数据也说明了当地的稳定客源以自助游和重游方式为主,并形成了以合肥、淮南、阜阳、蚌埠、淮北为中心的省内市场和以江、浙、沪、鄂、豫、赣6小时旅游圈为主导的省外市场。而自助游和重游几乎不与旅行社打交道,而是直接与本地老百姓接触。所以,本地民风成为了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建设原生态文化的必要性。原生态文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但是分析各种各样的原生态文化的定义,它们有几处是相同的。首先从时间上看,原生态文化是前工业时代(1776年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的,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其次从地点上看,原生态文化是乡村的,具有朴拙的特征。

如: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工作人员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在村中劳作娱乐,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因此,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闻名世界[2]。

原生态的文化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缘于它的现实的稀缺性,还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发自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态家园的渴求。因此,无论从增加本地经济效益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对原生态的文化进行保护、发掘已经成为拥有这种文化的旅游地一种必然选择。

2.石台县旅游人文原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原生态的淳朴民风受到冲击。石台县既没有高速也没有铁路,更没有航运,交通闭塞,流动人口不多,所以民风较为纯朴。但是,近年来民风逐渐沾染上了功利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旅游服务领域对本地人和外地人在价格上出现了双重标准。虽然石台县的双重标准只是价格上的稍有不同,但旅游及价格监管部门要防止它演变为普遍的“宰客”,防止个别发达地区的“宰客”文化渗透到闭塞的石台县。

第二,拉客经济出现苗头。由于石台县旅游鹊起的声名,一些外地人进到本地的旅游服务业。外来承租者在旅游资源的争夺上更为激烈,手段也更为商业化,如果政府部门不加监管,就容易演变成坑蒙拐骗性质“拉客经济”[3]。

第三,部分旅游者不良的“示范效应”。一些外地旅游者在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冲击到本地较为淳朴的民风,对本地的传统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产生消极影响,一部分本地人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变化。

原生态文化失真。首先,本地域文化传承面临断代问题。比如石台县的目连戏,由于两个方面原因正在遭遇流传危机。第一个原因,方言影响。目连戏从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由剧作家郑之珍制版成书,虽有书面剧本,但原版目连戏采用的语言是它的发源地石台县大演乡的方言,跟普通话差别很大。方言的逐渐消失,加剧目连戏流传脱节,导致宝贵资料流失。第二个原因,各种流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影响了《目连戏》及各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年轻人多被轻松、愉悦的简约文化所吸引,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爱好者少之又少。其次,盲目模仿异地的文化,篝火晚会,跳竹杆舞等非本地传统特色活动接连上演。众所周知,“竹竿舞”是海南黎族、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舞蹈表演,包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现在石台县秋浦渔村的竹杆舞在带来就业机会与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从异地的民俗蜕变成商业化的旅游表演。

对本地文化与异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加剧了原生态文化的失真。

3.石台县旅游人文原生态建设路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淳化民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迭遭厄运。但石台县作为一个旅游地必须重视发挥儒家伦理教化功效,促进社会风气好转。首先,借助“国学热”让县域内所有居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本世纪初兴起的“国学热”中,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从中央电视台2006年“十一”开始播《论语》的讲解开始,大众传媒所实行的一些教化性的文化传播流行至今。这些都为全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其次,在全国范围的“国学”启蒙运动和大众传媒“国学”热中,有选择性地加强一些行业文化学习,如利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促进诚信这一旅游服务领域的道德标准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优秀传统道德的再教育。

传承本土历史文脉,塑造地方特色。基于本地历史和现状,紧紧围绕最具特色的人文优势,寻找、强化和提升出最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不仅能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可以避免因资源的同质性而导致的产品雷同。

以石台县的特色菜一品锅为例,因为做菜资源的同质性:干笋子、干豆角,皖南几县都产,所以易与他县雷同,失去特色。而石台县一品锅的人文优势有两个方面。一个优势,从皖南几县的一品锅发源历史来看,石台县历史最久。绩溪县一品锅历史最早只能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而石台的一品锅最早发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另一个优势,石台县的一品锅有特别的人文含义,它一般分为五层,每层都有代表意义[4]。现在的许多厨师由于不了解这个历史,对一品锅有两种错误的烧法。一种认为一品锅就是大杂烩,所以烧的时候就随便弄几样荤素菜放在一只铁锅里,败坏了这道名菜的声誉;一种认为一品锅就是上荤下素,所以烧的时候,就把肉放在最上层,偏离了这道名菜的正宗做法。

总言之,要在吃、住、行、娱、游、购等各方面提升石台县的地方特色,最重要的是让旅游从业人员学习相关的本地历史。

[1]李添富.「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C/OL].[2012-09-27].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内涵;原则;发展路径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其指引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任其继续破坏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且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一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过多的重视经济利润,容易忽视对自然景区的保护,所以,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模式。以下笔者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并对旅游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以及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传统旅游管理的创新与改进,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其是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理念作为管理的基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其主张不但让当代人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以及自然景观,还得让后代人享受到同样的机会。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都有享受旅游资源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对其进行必

要的保护,才能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管理强调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活动,要有长远的眼光以及发展战略,为后人保留美丽的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影响着框架的构成,下文对其进行了分析,以供旅游管理部门参考。

1.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有两个层面,第一,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征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使人们接近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使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满足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中增长阅历与知识。生态旅游管理的建立可以使人们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各项旅游政策,促进旅游行业与环保工作的和谐发展。第二,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更好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规避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路线建设的盲目性,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对沿途旅游路线的风景以及目的地进行生态保护,并对其安全进行维护;其管理的内涵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生态旅游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目标地、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的管理原则既要符合生态学的原则,还有符合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原则,其是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目的是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并且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可以和谐相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应该使地区管理与地方环境相匹配,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落实政府的各项政策,还要使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最后还要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原则。下面笔者对这四个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

2.1 地区管理与环境相匹配原则

这项原则可以有效的协调旅游活动的各项制度,其可以对旅游活动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调整,从而使地方管理与当地环境更加匹配。生态旅游的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而且与地方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差异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对地区发展进行规划,还要对旅游环境进行调整。生态旅游会使自然景区聚集很多游客,如果不对其进行管理的话,很容易使景区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其管理应该遵循对环境的保护原则。另外,还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合理的规划环境容量,使其既满足旅游业的需求,也能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使地区管理与生态环境相匹配。

2.2 政府介入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态旅游管理具有多样性,而且不同的管理制度目标也具有差异性。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重要性,政府的介入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利益的增长,使旅游资源的产权更加清晰,对旅游资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通过政府的介入,可以促增加生态旅游的社会凝聚力,更好的控制旅游资源的消耗,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的旅游规章制度以及政策法规,对旅游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各个方面保证了生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原则

随着游客需求的增多,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的游客的要求,而生态旅游管理使游客与旅游资源和谐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管理观念较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但是忽视了对游客需要的掌握,现代的生态旅游管理应该注重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协调,使其更加均衡的发展。同时管理部门要传播更好的管理理念,对各项政策、法规进行宣传落实。

2.4 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符合长远性,有效地调节融合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旅游是在增加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做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旅游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对社会发展、人们阅历提升、文化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可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项发展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这项原则需要了解生态学原理,掌握生态学发展原则,使生态旅游管理的制度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促进景区生态的平衡发展,才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遭到污染,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需要结合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生态旅游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是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路径的选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且是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职能的介入,要有效的利用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做到生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管理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在选择发展路径时,也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路径。

3.1 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

3.2 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3.3 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

3.4 培育高素质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人力资源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制定离不开人力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关系着管理质量的好坏,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以及管理水平,可以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好的落实与实施,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4 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管理是一项具有环保意义的管理项目,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旅游行业应该保持平衡。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态旅游管理有必要进行改进与调整,否则无法满足游客的各项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游客数量的增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多污染,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