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原生态保护

原生态保护

原生态保护

原生态保护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为依据,结合已经开展的清理非法开垦草原、整顿占用耕地行动,进一步制止非法开垦草原的违法行为,完善和规范草牧场“双权一制”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促进草原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保障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二、组织领导

为了使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使非法开垦草原的清查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盟行署决定在原清理整顿非法开垦草原、占用耕地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盟农牧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刘挨枝兼任。各人民政府、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也要相应成立由分管副长、管委会副主任为组长的工作机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顺利开展、按时完成。

三、清点

(一)年《草原法》修订颁布实施后农牧民开垦草原形成的耕地;

(二)擅自扩大无配套草库伦饲料地面积开垦草原形成的耕地;

(三)未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建设的人工草地或饲草料地,以及以地换水换电等项目为名开垦草原形成的耕地;

(四)逐年开垦农业灌溉区周边的草原,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的耕地;

(五)其他开垦草原形成的耕地。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

此次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区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步骤和时间,抓紧落实完成。

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区自查阶段(年7月—年8月)。

各人民政府、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已经开展的清理整顿非法开垦草原、占用耕地工作,认真组织人员,开展本地区非法开垦草原的自查工作。自查结束后,各、区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自查结果梳理汇总,并将清查到的实际情况、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重点等情况形成自查报告,于8月30日前上报盟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盟级督查汇总上报阶段(年9月—年10月底)。

盟非法开垦草原清查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区的自查结果,组织相关部门,于9月份对非法开垦草原的清查和治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将责令及时整改,同时进行通报批评。10月底以前,将的清查结果上报盟行署,经盟行署审查同意后上报。

五、开展清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草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恢复。各、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要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出发,提高依法保护、建设、利用和监督管理草原的力度,制止非法开垦草原的现象,保护生态环境。

(二)禁止开垦草原。各、区要正确处理好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要尽快制定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开垦草原的行为,纠正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各、区要尽快从政府部门入手,清理与《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杜绝开垦草原的行为。

(四)各、区要对年以来开垦的天然草原逐块进行清查,同时将草原开垦者、开垦时间、开垦面积、使用情况、现经营者以及批准机关和批准人等情况详实登记,并上报盟非法开垦草原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五)各、区要按照《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政发〔〕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各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草原监督管理执法人员数量,同时将草原执法专项经费纳入年底预算,确保草原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及时、有效地制止和查处各类破坏草原案件。

(六)各、区在实施国家和的有关农牧业、林业、工业等重大建设项目征占草原时,必须经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能改变草原用途,实施项目。

(七)各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区要建立健全草原保护责任追究制,对非法批准或行政不作为导致当地非法开垦草原现象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原生态保护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记已广泛地存在于中国文化和艺术之中。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原生态的特征,就为其艺术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生态保护则成为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经济交往日趋深入的今天,全球文化在不断的交往与碰撞中相互融合。在中国的艺术长廊中,有一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原生态民族艺术,这为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一、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 

原生态,顾名思义,代表着生命之态、自然之态,是一切生活及艺术的根源。原生态一词最初见于声乐比赛,随后在表演艺术等领域迅速蹿红,成为文化领域的特殊符号。原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文化领域之后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存在着。而所谓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多是指一些原始的、原创的、民间的、乡土的艺术形式,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智慧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可以说原生态民族艺术是在特定的原始环境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比较原始的民族艺术,原生态民族艺术的素材多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人类的本能,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原始为基本的奇特的艺术形式。原生态民族艺术所代表的,是民间艺术和民族风俗所组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空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融合的产物。 

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在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的时候,往往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存在。不论何种民间艺术或民族艺术,都有其丰富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精神功能,是整个民族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原生态民族艺术在未被发掘之初,是只在这个民族内部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的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往往带有原始文化的特征在里面,会有对自然现象的原始崇拜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始的活动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活动,这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才能被称为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当某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及民族文化被众人所接受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来自原始文化的冲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些民族文化为什么被称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乡土的甚至是神秘的气息。人们通过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了解这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甚至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起源,这就是原生态民族艺术呈现给世人的来自于非物质文化的整体价值。原生态民族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所展示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态度,是这一民族的价值体系、心理认同在艺术文化上的体现。 

二、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 

由于原生态民族艺术及民族文化一直处于被主体文化忽视的边缘地带,所以一直不为众人所知。但其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总和,一直引导着这一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所以,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可以说是保护这一民族的精神核心。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从研究文化生态变迁的角度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其寻求的是阐明不同地域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在文化研究,特别是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应当从原始的、乡土的甚至是神秘的艺术形式和神秘的文化入手,以最自然的方式去了解最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 

在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瑰宝,但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其各自的特点,所以不能要求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形式,要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存在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生态民族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样,原生态的民族艺术是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民族艺术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民族文化,只有尊重民族文化内部存在的差异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其次是要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很多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代表的往往是一个整体,在其内部有存在不同的分支和体系,因此保护多样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再次要注重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空间和谐性。在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集中的地区,建立相应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和谐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空间,尊重其民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尊重其变化发展规律,不进行人为的或刻意破坏其和谐性的活动。最后,尊重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有着其独特的、巨大的凝聚力和穿透力,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其族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系,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注重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语 

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都是民族独特性的体现,以自然的方式对其进行生态保护能够保持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保留二者的整体与差异性,保持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保护空间和谐型,延续涵盖性和包容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族艺术是一种不可以商业化的自然状态。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保护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就成为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晏月平,廖炼忠.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转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75-76. 

原生态保护范文第3篇

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

1.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我国共有2·876亿hm2可利用草原,但草原退化现象比较严重,内蒙古草原6359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中的3867万hm2沙化、退化,约占60%;其中,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分别沙化、退化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沙化、退化68%以上[1]。草原生态的不可持续性造成环境不可持续性,要求改变目前牧民的生产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是稀缺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的重要目标。中央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具体措施:一是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90元/hm2的标准给予补助;二是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22.5元/hm2的标准对未超载放牧的牧民给予奖励[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之一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1.2提高牧民收入牧民就业渠道单一,生产和生活成本高,收入积累缓慢。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264个牧业和半农半牧业县,牧民人均纯收入3714元,不到同期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80%;29%的牧业县和33%的半农半牧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矛盾统一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是以一定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保护好生态环境会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政府会在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点。建国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让步于经济建设的。现阶段,国民经济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可持续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内涵,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时,也着重于提高牧民收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加大对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牧民转移就业[3]。

1.3协调区域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草原牧区主要集中地,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属于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导致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农业更弱,牧民的增收渠道相对于农民更单一,牧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相对农区更大。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提高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维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为了抑制草原生态恶化趋势,提高草原承载力,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业发展,增强牧区发展后劲。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能缩小农区和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经济法价值目标的透视

2.1公平分享利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体现了经济法对公平分享利益的价值诉求。增益补偿是一种激励性的补偿方式,即对生态保护和建设者给予经济上的补贴[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属于增益性的补偿,它强调了牧民在生态保护中的自主性,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正的外部效益,其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补偿制度。从公平分享利益角度出发,牧民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付出了成本,国家生态安全的获益者要对其进行补偿。在制定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的时候,应该保障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者即牧民的利益。草原生态环境受益者应根据自己的收益情况承担相应的保护成本,以弥补牧民的成本投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一种公平分享利益的体现,不但有利于社会公平,更有利于激发牧民的积极性,以使草原生态保护能长久实施。同时,对牧民进行生产性补贴,促进牧民转移就业,为牧民公平分享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奠定了基础。

2.2国家合理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体现了经济法中国家合理补偿的价值目标。草原生态保护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全社会都可以享有的,要使草原生态保护长期进行,国家生态安全的获益者都必须承担成本。国家生态安全的获益者包括牧民、社会其他群体和代表国民的政府。在草原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国家要起主导作用。制定草原生态保护制度时,国家的生态安全保护责任必须明确。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该承担主体责任。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是牧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牧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实要求。草原生态损害表面上看是由牧民不适当利用草场资源造成的,牧民应承担草原生态保护的责任,并成为成本承担的主体。其实并非如此,生态安全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应该成为成本承担的主体。同时,改变牧业和牧区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协调区域发展,也是政府的责任。经济法中的国家合理补偿的价值目标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的贯彻,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保护的实效。

2.3实质公平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体现了经济法的实质公平。实质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5]。实质公平对遭受或易于遭受经济特权侵害的弱小主体进行特别保护,赋予其更多的权利,而承担较少的义务[6]。如果没有国家的补偿,草原生态保护会让牧民的利益受损,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旨在补偿牧民受损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公平分享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由此可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体现了对弱者进行保护的实质公平。政府作为具备特殊条件、地位和能力的主体,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明确其在草原生态保护中承担主要义务的责任。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是追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以实质公平为其公平价值目标,实现实质正义。

2.4社会和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目标,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和谐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7]。作为现代社会范畴的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8]。牧民收入低和牧区社会发展落后使牧民的利益受损,没有公平享受到应得的社会财富,由此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和谐发展具有正外部性,这将会导致市场失灵。利益的公平分享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草原生态保护会产生利益的冲突,解决冲突的关键所在是让牧民得到应得的利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国家补偿为手段,解决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和谐发展的市场失灵。经济法追求社会和谐,终极目标是利益的和谐,具有创造和谐和维护和谐的功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作为克服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内含了经济法的社会和谐的价值诉求,运用财政补贴协调了牧民的利益,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的成本分担。

3实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经济法价值目标的法律构建

3.1构建草原生态保护投入的法律保障解决草原生态保护正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投入。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增加草原建设的投入,支持草原建设;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的法律条文以外,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为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保护具备法律依据,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础,制定专门的《草原生态保护投入法》。确保财政对草原生态保护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从而在法律层面保障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在《草原生态保护投入法》中,应当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职责的划分对草原生态保护进行投入,并明确各级政府在草原生态保护中的权益。《草原生态保护投入法》应构建以非盈利、广受益、战略性为原则的草原生态保护投入结构,让财政投入进入公益性、先导性、正外部性较大的项目,逐步退出盈利性项目,从而实现对草原生态正外部性的补偿。

3.2构建草原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保障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实施不同的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形成二元分割的城乡经济社会,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负担和收入分配明显不公。牧区的发展慢于农村,牧民的收入更是低于农民。二元分离的财政税收制度、金融信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制度,导致牧区公共品供给不足,人力资源开发落后,缺乏应有的草原生态保护体系,弱化了牧区的发展能力。草原生态保护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为克服草原生态保护的市场失灵,必须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对牧区和牧民进行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转移财政支付的政策目标是实现牧区财政地位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均等化,实现牧区财政公平或平衡,内部化草原生态保护的正外部性。在考虑牧区和其他地区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基础上,使各地区在基本的公共服务能力方面逐步达到均等化,确保国家最低公共服务标准的实现,实现城乡财政平衡。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法律制度,草原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应制定《草原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法》,对转移支付分级细化预算、转移支付的监督、转移支付的绩效预算和绩效审计等加以明确规范。

原生态保护范文第4篇

关键词:GIS;生态环境;信息系统

草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全球变暖和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阿克塞现今草原生态环境仍然面临巨大考验。虽然近几年当地政府大规模采取“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政策使得草原生态有了很大改善,但仍不明显。因此利用GIS技术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

1区域生态环境介绍

阿克塞县隶属于甘肃酒泉,其不仅处于甘、青、新3省交汇处,同时还被柴达木盆地荒漠和河西走廊荒漠包围。但它本身并没有过多荒漠环境,与之相反阿克塞的草场面积多达106.67万hm2,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全民的努力,阿克塞的草原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恶化趋势仍然明显,保护工作也迫在眉睫。如何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也成为现今非常重要的工作。

2GIS介绍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其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从而对整个空间进行分析和处理。目前已经在我国多处领域中得到应用,随着GIS的不断发展进步,GIS在草原保护中的应用也比较成熟。GIS可以提前探测到草原是否存在灾情、草畜是否处于平衡,这样就能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为当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功能实现

3.1系统概述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且难度较高的信息系统。为了满足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发展性,通过对国内外GIS软件进行分析,笔者选择SuperMapobjects6作为对GIS进行二次开发的软件。这样就会使整个系统功能更加强大,针对性更强。同时为了减小开发难度,开发人员可以利用便捷的C#、Java等目前的主流程序语言进行系统开发。

3.2系统功能概述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草原生态工程规划建设子系统。通过C#和SuperMapobjects6组件进行组合,使系统具有图像编辑能力。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地图的不同图层的叠加使用完成生态环境的规划保障。将自己完成的生态工程与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就能及时掌握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例如禁牧就可以通过草原保护数据和遥感影像对比,从而表现出草原生态环境的前后差距,并及时制定改善措施。

(2)生态监测子系统。生态监测子系统是有效监测草原退化和沙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遥感影像与系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既能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了解,同时还能为后期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信息查询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能够对阿克塞草原的所有生态保护信息进行查询,使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获取信息。

(4)系统维护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主要是对信息进行保护,同时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和删除无用信息。

3.3系统的总体目标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下面几点:①开发一个功能性强、操作简单的草原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能有效的为生态保护提供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②利用GIS技术能够有效的对阿克塞草原进行监控,同时对草原隐患进行反馈,以便于及时对其进行治理。③通过其独特的空间分析和遥感影响能力,对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从而为草原生态环境的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4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间距控制管理和输入、输出同时又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及时制定完善策略的空间型信息系统。这样的复杂系统需要将遥感影像信息和多媒体信息进行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还要将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纳入其中。

3.5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建立

3.5.1基础功能

GIS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图层数据进行放大或者缩小,地理要素的添加和删除都可以利用其它组件来实现。例如SuperMapObjects6这个核心控件就能对环境进行很好的添加。首先要对GIS和SuperMapObjects6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选择需要使用的控件,然后掌握其相应的接口和应用方法。同时在C#程序中将要添加的功能和控件进行编程,最后编写代码。这样就能使系统得到完善,从而实现系统设计的目标。

3.5.2信息查询和数据分析

输出SuperMapObjects6主要通过2个方法应用到空间查询中,分别是QueryByDistance和QueryEx。通过这2种方法能很好的对空间查询进行编程,从而实现所有的空间查询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将所选的数据进行定位,形成完整的几何图像。这样管理人员就能通过观察从而得到直观的分析数据。输出由布局组件来完成,通过C#编程语言完成地图的布局。

3.5.3数据库连接

由系统结构图可以看出,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主要由气象、土壤、草场等数据组成。而空间数据库主要是由图像和图形组成,例如:植被分布图、地形图、土地利用专题图、遥感影像等。数据库的信息往往非常复杂且种类繁多,所以一定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编码并且将其放到相应的地理位置。这样就能分层次的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的空间信息主要是在SDC源中存储,同时通过SDX引擎和数据库SQL进行连接。系统主要用ADO技术访问SQL,同时在ADO使用前必须要在C#中建立#import库文件,并且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同时还要通过ADO库的ConnectionPtr接口和RecordsetPtr接口,编写代码创建基于DSN的数据连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访问和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管理者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了解。当某一地方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就能对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提升当地人们的经济利益,为当地的发展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结束语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关乎所有人的切实利益,它是防止沙漠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当地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利用SuperMapObjects6对GIS进行二次开发从而构建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能从宏观上保障当地生态稳定规划的建设全局,这对阿克塞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邦杰,马友祥,李兵.中国草原保护与建设[J].中国发展,2010(4):1-5.

[2]马轩龙,李文娟,陈全功.基于GIS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对甘肃省草地类型的划分初探[J].草业科学,2009(5):7-13.

原生态保护范文第5篇

一、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况 (一)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是亚欧大陆草原延伸于我国境内的东翼,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天然草场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西兰的草场面积。境内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它既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是我国唯一列合国人文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草原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多年来对草原的不当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肆虐,上世纪7O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草原生态恶化日益明显,生态屏障功能明显削弱,最严重时沙化退化面积一度达到草原总面积的70%。2000年以来,锡盟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全盟范围内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力度,地区生态窘境得到较大缓解。但总体来看,草原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东部地区草场退化沙化压力较大,浑善达克沙地1100余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亟须治理,西部荒漠化草原牧民转移任务艰巨。 (二)资源储备与开况。 锡盟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境内有近百个含煤盆地,探明及预测煤炭储量2600亿吨,已探明储量1448亿吨,褐煤总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已发现资源储量大于10亿吨煤田26处,其中储量超100亿吨的煤田有5处。铁、铅、锌、铜等金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境内分布着四条大的金属矿藏带。钨、铋、镉、钾盐、珍珠岩等8种矿储量居内蒙首位,锗矿探明储量1600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70%。风能总蕴藏量达5亿千瓦以上,其中可开发利用量超过1亿千瓦,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锡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本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采用先进技术,合理有序地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成亿吨级的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的电力生产基地、500万吨的煤化工基地和50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为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盟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57家,从业人数1.35万人。2010年,全盟煤炭企业17家,超百万吨规模的企业4家,煤炭产量达1.07亿吨。非煤资源方面,得到备案有色金属采选项目8个,日处理矿石能力达3.33万吨。 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来看,如果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不开采资源,那么就不存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80%的原材料和95%以上的能源取之于矿产。锡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3年以前,主要以畜牧经济为主体,发展水平在自治区处于落后水平,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贫困的经济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被形象地评价为“端着金碗讨饭”,人民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十分强烈,富民强盟任务异常艰巨。这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加快资源开发、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愿望。经济转型以来,锡盟始终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建设大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重要基地建设,以重要基地建设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在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问题探究巴毅(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锡林浩特026000)内容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随着草原地区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强,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日益凸现。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做到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值得关注。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绿色信贷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9亿元增加到591.3亿元,年均增速为17%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0∶48∶32演进为10.1∶67.4∶22.5,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三年超过50%,国民经济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全区第9位分别上升至第6位和第7位。目前,锡盟已被列为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国家七大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区蒙东(辽西)基地、振兴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国家能源局编制的“十二五”能源规划草案,已将锡盟列入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二)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不容忽视。 资源的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资源开发出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给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是破坏草原植被和土壤。不论是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会占用和破坏大面积的草原,改变草原原有的面貌,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威胁。二是侵占了土地资源,影响矿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矿产资源的开采占用了大量土地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料场及必需的生活设施。还有就是在草原上开采没有正规的公路,当地的厂矿将挖出的矿石、生产的产品销售至内地,车辆在草原上随意行驶和开辟新路,侵占大面积草原,再加上煤炭开采、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等,都严重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极易引发牧民与企业间的矛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三是破坏地下水系,从而影响植被的长势和居民用水。草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四是易引发地质灾害。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土地盐渍、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其中地面塌陷是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并难以治理的主要灾害类型,塌陷造成矿区内地表排水系统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植被退化。五是不利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成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与兼顾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兼顾草原文化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大的潮流和方向,是草原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而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污染和破坏,加剧土地面积沙化,使得草群结构恶化、畜群结构变差,畜群数量与草群产量的季节变化序列匹配失衡,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相违背的。#p#分页标题#e# (三)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有利反哺。 在锡盟工业经济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集中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增强反哺“三农三牧”和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保护99%的草原,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001年至2010年间,全盟累计投入44.4亿元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治理面积2508万亩。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3.1%。同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地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推进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其中,神华北电胜利能源公司自2005年入驻,已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7000万元。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对露天矿排土场、厂区等采用疏干水喷灌进行绿化复垦,治理面积达到364万平方米,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林草覆盖率达到55%。大唐在开发东二号露天矿伊始,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矿山的理念,统筹项目建设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进度上强调边开采、边复垦,采用“筑坝式”排弃工艺,使排土场提前一年到界,煤田疏干水经过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产作业面降尘洒水与生态恢复用水,并建立了灌草型、乔灌型、乔灌草型三种生态复垦绿化模式,已完成660公顷防治范围的生态恢复工程,林草恢复率95.54%,林草覆盖率约30%。 三、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必须明确环保优先,经济发展服务于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把两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一)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1.提高对资源开发和草原生态协调发展必要性的认识。一是强化对资源环境的“负债”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必须协调资源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寻求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资源开发的途径,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强化对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谁破坏了生态环境,谁就有责任和义务把它治理恢复好,这是采矿获益和环境治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产业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和人口因素等紧密相关。首先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围绕保护生态,突出草原的生态功能,发展现代畜牧业。逐步引导开发草原畜牧业的旅游功能,鼓励牧民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态观光旅游畜牧业,促进收入多元化。二是要在“转入”上下工夫,加强生态恶化区的治理。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出来,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让草原休养生息。对生态严重恶化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等重点生态治理区,必须走围封禁牧的路子。三是在草原生态脆弱的地区,如草原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和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四是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周边矿区的环境治理。要依法建立“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治理”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要求企业和项目业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认真做好矿区、建设现场和排地场及取土场的植被复垦绿化工作,认真恢复治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五是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和牧户生产性补助力度,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二)创新思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1.统筹规划,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在全面实施规划中求协调,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要以工业园区和集群建设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原则,引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和最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集中度,促进资源综合开发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 2.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树立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思想,把多元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紧紧围绕对锡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技术最新动态,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取得突破,统筹谋划好锡盟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建设。 3.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的服务业,在凝聚人气、提供优良服务等方面下工夫。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蒙元文化特色突出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继续打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旅游品牌,推进“中国马都”锡林郭勒游牧部落、蒙元国际文化与生态草原旅游牧场,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天堂草原旅游景区,实现与京津融合的大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星级宾馆、酒店和商场等建设,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绿色信贷 1.加强窗口指导,落实国家各项货币调控政策。一是加强“窗口指导”,积极引导地区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变被动的禁止信贷为积极有效的环保变革信贷,使信贷在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要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投入力度,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品”信贷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和微型金融服务方式,提高农牧民贷款的覆盖面和实际满足率。三是引导金融机构紧密围绕蒙元文化特色,重点加大对锡林郭勒文化园、马文化园区、元上都遗址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入园重点文化企业等的信贷投入,促进我盟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2.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并将商业银行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的有关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二是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且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认知度。四是加强与国际金融公司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把国际先进经验引入国内,帮助商业银行制定环保政策并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手册,用以指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 3.提高环保意识,推行“绿色信贷”。一是商业银行要提高环保意识,要把可持续发展与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转变以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经营理念,通过采纳“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规则,建立绿色信贷体系。二是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制定动态的信贷支持政策。在资源开发的兴盛期、平稳期和枯竭期制定不同的信贷支持政策,配合政府部门引导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三是明确“绿色环保”的政绩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4.创新和拓宽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建立能源投资基金。一是大力培育地方上市公司,努力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充分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鼓励其直接或间接投资区域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积极探索利用信托机制在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方面的服务优势,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有效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发行风险资本股份和风险投资受益凭证的方式吸引部分储蓄存款转化为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富裕的自然人、企业法人为发起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也可发行产业投资基金的证券吸引民间剩余资本,使民间融资有序进入能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