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肌肉淋巴瘤;CT;MR;病理学基础

分析患者的CT、MR等影像资料在肌肉淋巴瘤的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1]。本文在参考近期文献资料和临床病例的基础上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24例肌肉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MR表现,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24例肌肉淋巴瘤患者,患者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5.75±8.5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和病理学基础分析。

1.2统计学处理

调查分析所得各组数据用均数±表示,标准差( x±s)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

2结果

2.1CT表现

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例患者为单块肌肉受累,22例患者均为多处肌肉受累;患者的肌肉受累部位主要在髂腰肌、腰大肌、髂肌、闭孔内肌、腰方肌、腹壁肌肉及腓肠肌等;肌肉淋巴瘤主要病变形态表现为:肌肉弥漫肿大、肿块、多个结节融合等。详见表1、表2

表1 24例肌肉淋巴瘤患者受累部位CT临床表现

表2 24例肌肉淋巴瘤患病变形态CT临床表现

2.2MRI表现和病理学基础

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8例,等信号16例,T2WI高信号8例,稍高信号12例,等信号4例。MRI可见肌肉附近淋巴结有异常肿大的现象,且强化程度较为均匀,肌肉淋巴瘤附近骨骼边缘有侵蚀性改变,骨髓内有较大区域的水肿产生。病理上肌肉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成弥漫密集状分布,淋巴瘤细胞大小一致,瘤细胞细胞核较大,水分及胞质较少。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的原发性肌肉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包括了解患者有无淋巴瘤史;病理学基础组织学证实淋巴瘤细胞;通过CT、MRI等影像检查不发现其他器官、部位有淋巴瘤;在肌肉淋巴瘤附近的骨骼表现为边缘有侵蚀性改变[2]。原发性肌肉淋巴瘤较罕见,好发于四肢肌肉;而继发性肌肉淋巴瘤患者有多部位的淋巴瘤病史,多发生在髂肌、腰大肌等部位,在临床上较原发性肌肉淋巴瘤发病率高[3]。

CT检测显示肌肉淋巴瘤较完整的骨皮质,同时CT可以显示肌肉淋巴瘤细胞原有的解剖结构、骨骼淋巴瘤死骨等。而原发性和继发性肌肉淋巴瘤在CT影像表现上无明显的差异,均表现为多处肌肉受累、肌肉弥漫增大,皮下脂肪有网状、索状改变。MRI检测可以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可以准确判断出肌肉组织的发生淋巴瘤病变的大小、位置及范围,确定淋巴瘤对骨骼的受侵程度,还具有区分肌肉淋巴瘤的骨髓水肿和骨髓侵犯。两种检测方式均可为肌肉淋巴瘤的诊断、分期、治疗上提供影像学资料。

在病理学基础的研究上,肌肉淋巴瘤大多数为NHL(弥漫大B细胞型),为质地较硬的软组织肿瘤,瘤内常见原有的肌纤维、肌腱、肌间脂肪、血管等解剖结构。在镜下观察,可见淋巴瘤细胞为小圆细胞肿瘤,核浆比例大,由多数的单一细胞密集堆积而成,通过生长形成一个较大的软组织团块,所以,淋巴瘤没有包膜存在,而淋巴瘤内也存在较少的水分和胞质。由于淋巴瘤较密实而且坏死、囊变较少见的特点,在CT影像中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肿瘤的密度均匀增高近似于肌肉;在MRI影像中,在T1WI多呈等低信号,在T2WI多呈稍高信号,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刘年元,陈友兰,张玉忠,成喜欢,冯丰h. 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MR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4,04:63-65.

病理学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卫校;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学生能力

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是卫校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会的需求使得基础病理学实验课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我们目前的基础病理学却存在着很多误区。“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所存在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由于受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动手实验,自己操作都不够重视,渐渐地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现象。实验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辅助教学工具,紧紧围绕理论教学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论认识。从内容到进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理论课,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陈旧,多是验证课堂理论实验,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验设备落后,实验用品不够。从而使学生缺乏独立实验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二)实验课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低

实验课教师肩负着学生实验的准备、实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实验场所的管理、疑难技术的操作与指导。其重要作用往往是理论教师所无法达到的。然而,目前卫校缺乏专职的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师。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师甚至还出现兼职的现象。教师业务水平低、工作态度不认真、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些都影响了实验课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不合理

传统实验课教学评估。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当前学生实验报告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固定书写框架太多,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过少,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普遍,只按教材内容填写而不按实际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都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和没做过实验的学生成绩相差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四)学生对实验课认识不足,缺少实习培训

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这一知识接受主体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生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实践与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缺乏主动接受知识的热情与继续研究的动力。在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培训环节,常常是局限于校内模拟环境中检测和验证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以致于学生未能尽可能多、尽可能早的接触社会、接触人群。

二、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思想上重视实验课教学

教育者应从“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和实操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课教学是实验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实验研究被纳入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实验课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更应该重视实验课教学,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实操型人才。重视实验课教学,还应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更新实验设备,使人人都有实验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作为学生,更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深切的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其实实验课要比理论课趣味性强,所以不能够理论课睡觉,实验课逃课。理论很多时候是服务实践的,最关键的还是活学活用,这就体现在实验课上,而且只有通过实验课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病理学实验室应配备一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给实验人员提供出外进修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从制度上解决实验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

(三)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抱着走”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告诉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实验方法和步骤,甚至将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全都告诉了学生,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个人认为,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应采用启发诱导教授学生的实验方法。学生即可进入实验操作阶段,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加强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动脑、动手,掌握方法,提高实操能力。

(四)考核体制多元化

学生的成绩考核制度是影响中国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基础病理学实验课中,如果想实现实验课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标,就必须改变学生成绩考核制度。通常实验课的成绩都是不认真的,而且没有严格的标准,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懒惰的意识,使实验课徒有虚名。实验成绩应该是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组成,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10%)、课堂表现(20%)和实验报告(20%)组成。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与方法,做到实验时心中有数,以课堂随机提问方式进行;课堂表现只是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实验报告中重点考查学生的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和想法。实验操作考试主要选取基本操作与能力验证两方面的小实验进行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结束语:

改革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用于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是时展的需要。在实验课教学中必须时刻以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更好地为国家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乔敏,张云,杨泽礼,赵阳.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4).

病理学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 病理学 多媒体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48-02

病理学是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属于形态学科范畴,专有名词多。如何生动直观地描述和展示病理形态结构,是长期以来困扰病理学教师的难题。传统《病理学》教学往往运用图谱、标本、模型等教具辅助讲授,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较匮乏,利用率较低,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何在短时间内寻找和组织适合多媒体教学素材对于中职病理学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从总体来看,医学形态学科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其内容的讲授非常依赖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因此加强人体《病理学基础》的多媒体素材建设,满足中职学生个性化与自主性的要求已成为中职卫校病理学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若能成功构建人体病理学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并有效应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将无疑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护生的发展。本文基于本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阐述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的方法,深入探讨资源库的合理应用策略,以更加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效能。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依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将多媒体素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与管理,并为教学提供支持的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一般由素材库、教材库、视频库、课件库、动画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几部分组成。资源库能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起积极作用。根据区内外卫生学校的调研结果及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中职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媒体资源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的比率较低。大部分教师认为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分步骤进行。此外,部分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目前资源库建设急需解决的。课题组开始建立素材库、教案库、课件库、病例库、试题库、文献库等模块的教学资源库,于 2014 年底初步建成。2015 年应用于本校护理专业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子库,便于用户查找所需资源,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片素材的采集

图片素材库的内容包括结构示意图、模式图、照片。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中的教科书、《病理学基础》图谱、相关书籍或照片,将之转换为数字图像或文档。用数码相机拍摄本实验室的《病理学基础》标本、模型等,将图片进行处理后保存。

(二)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的采集

\用多媒体编辑软件编辑和录制《病理学基础》学音频素材,并对相应的医学电子出版物、教学录像、互联网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及制作。

(三)建立课件库

制作与纸质教材相呼应的具有助教、助学的多媒体教材,使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 等软件,充实教学内容,强化直观效果,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构建文字简洁、图片丰富、开放性好的课件,结合新闻及生活案例,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四)图片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和视频的整合与管理

将所有素材随时进行归类、整理成《病理学基础》教学素材资源库,按学科和章节建立子目录,并在各目录下细分为文字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课件等内容。

(五)调查评价学生、教师对《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情况

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充实和优化《病理学基础》的多媒体素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建设了适合中职卫校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三、《病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法

(一)组建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队伍

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靠几个人的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校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依托项目研究,对各成员进行了职责分工,以校本培训、市级培训、“区培”“国培”为契机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并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资源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组建由资深主讲教师调研设计、年轻学科教师开发制作、教育技术人员分工协作的多媒体制作团队。

(二)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

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为此项目组参考了多个版本的《病理学基础》教材,查阅国内外有关中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使用现状的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拟定《病理学基础》多媒体资源库研究方案,确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内容。

(三)确定多媒体教学资源标准

在本学科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实际,走访区内外多所卫生学校、学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相关方面专家、教师和在校学生,吸取区内各中职卫校的经验,获得《病理学基础》内容选择、制作及使用方面的标准及经验。然后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制订《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

(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

本着使用方便、内容丰富、界面美观、交互性强的原则,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一是将长期积累的以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如借助现代化手段将录像带、录音带、图片等转化成数字资源。二是进一步搜寻、扩充病理学数字媒体资源,比如将目前教材中附带的光盘进行二次开发,并积极动员教师将其参赛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和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贡献共享。三是发动师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协助下,利用素材开发多媒体资源。

(五)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

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源库效益,我们利用“世界大学城”“魔灯平台”“云盘”“微信公众号”“QQ 群”等多种平台,最大范围地让教师和学生共享优秀教学资源。这些平台能初步满足检索、查询、下载等功能的需要,方便师生使用。

(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和评价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教学,为了检验建设和应用情况,我们将多媒体素材资源运用于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中,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的形式来形成多媒体素材使用效果的调查报告,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进行客观评价,以获得可靠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中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资源库。

四、《病理学基础》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更新与维护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涉及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微课,因此建库之初就需要考虑如何对多媒体资源库的素材进行分类,以便于师生查找与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后,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调整、上传最新的教学资源,从而确保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并由专人负责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日常维护工作。

(二)调动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需要学科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在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的过程中,为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要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信息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一定的劳务经费;为保证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顺利进行,项目组定期对资源库建设参与人员进行考评。

(三)提高多媒体资源库的使用效果

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将教学设计下载化、课堂板书幻灯化等现象。特别是当资源库积累量多了以后,是否会助长教师的惰性,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和使用度,如何将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对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客观分析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提高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进一步_展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推广应用示范课,推广示范课教师的使用经验,改进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水平,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陶香香,陈 冰,闫宜锋.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3)

[2]胡 琳.关于我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

[3]陈 冰,朱晓群,黄小梅,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构想[J].基础医学教育,2013(1)

[4]崔 丹,杜红禹,齐凤杰.浅谈病理《病理学基础》学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J].《病理学基础》科学进展,2014(5)

【基金项目】2015年度桂林市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职卫校《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2015 A-54)

病理学基础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探讨空洞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基础的关系。方法:收治肺结核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X线和CT影像学进行检查。结果:X线显示17个空洞,CT 39个;X线检查显示空洞周围卫星病灶13例,CT观察到24例;经X线检查显示由于空洞而导致的肺内支气管播散患者3例,CT显示7例;经X线检查可见患者结核空洞并存在侧胸膜粘连以及增厚患者1例,CT显示3例;X线检查没有发现1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以及少量积液,CT显示2例(P

关键词 空洞型肺结核 CT影像学特征 病理基础

CT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avity tuberculosi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thological basis

Yang Shengjun

The radiology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in Leishan County,Qiandongnan State,Guizhou Province,557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T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avity tuberculosi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thological basis.Methods:3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were admited 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respectively using X-ray and CT imaging to examine.Results:The X-ray showed 17 holes,CT showed 39 holes;X-ray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13 cases were the hole in the surrounding satellite lesions,CT observed in 24 cases;X-ray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ndobronchial spread lungs were caused by the hole,CT showed 7 cases;X-ray examination can see 1 case of patient with side pleural adhesion and thickening outside tuberculous cavity,CT showed 3 cases;X-ray examination found that no 1 case of patient had lymph node enlargement and a small amount of effusion,CT showed 2 cases(P

Key words Cavity tuberculosis;CT imaging characteristics;Pathological basis

空洞是肺部疾病影像学的一种常见表现,很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可以形成空洞,不同病因形成的疾病空洞其病理并不完全一致,充分了解空洞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基础的关系十分重要[1]。我院2013年4-12月收治肺结核患者36例,分别采用了X线和CT影像学进行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12月收治肺结核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1~67岁,平均(37.9±5.3)岁,病程8天~3年,平均(6.9±1.7)个月。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痰、咳嗽,同时伴有纳差、乏力以及低热、盗汗、胸闷、消瘦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在研究报告同意书上签字,同意本次研究。

方法:采用X线机常规摄取患者前后位或者左侧位片,完成后再采用CT扫描机,进行常规扫描,具体操作步骤为:从患者肺尖到肺底以层厚10mm,层距10mm的方式进行连续扫描。相关的扫描参数主要包括100~120kV,120~130mA,将螺距控制在0.750~0.875,同时注意在兴趣区加扫高分辨率CT,其中9例患者行增强扫描。肺窗设置方面:窗宽1 000~1 500;中心-500~650;纵膈窗方面:窗宽设置400;中心45。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本组36例患者中,X线显示17个空洞,大小6~43mm,CT显示39个,空洞大小2~53mm。直径在6mm以内,患者胸膜下、下叶背段以及纵隔旁、肺尖部等相对隐蔽的机置的小空洞CT均能够显示。经X线检查发现空洞周围卫星病灶13例,且显示为主结核灶周围分布有呈小点状、小片状和条索状的多个阴影,CT观察到了24例卫星病灶,且形态富有变化性,除了小点状、小片状和条索状之外,还表现为结节状、纤维条索状影以及不规则钙化影等多种类型,还能够观测到极为少见的支气管扩张。经X线检查显示空洞而导致的肺内支气管播散3例,CT检查则显示7例;经X线检查可见患者结核空洞外存在侧胸膜粘连以及增厚患者1例,经CT检查则显示3例;X线检查显示患儿为同侧或对侧肺内沿着肺纹理方向表现出不均匀的小点状渗出影,同时部分融合表现为小片状特点,而经CT检查则显示为同侧或者双侧肺野沿着患者支气管血管束方向以不均匀的形式分布着,表现出结节、小叶内结节以及绒毛状小结节的特点,同时部分融合表现为小片状。X线检查没有发现1例患者出现淋巴肿大以及少量积液,而经过CT检查则显示2例。上述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球以及干酪样肺炎的干酪坏死组织如果出现液化、脱落或者排出,均可能导致肺内空洞的出现[2]。临床上按照空洞的来源、洞壁的形状的具体情况等,一般可划分为蚀样空洞、薄壁空洞、纤维空洞以及干酪空洞等几种。人体肺内空洞病变引流支气管如果出现阻塞,体内的空洞就会酪坏死组织以及黏液充填,从而导致了球形病灶的出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阻塞空洞性肺结核球。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的日益推广和普及,肺组织结构和病变细节也均能够经其清晰地显示出来,这种显示效果已经基本接近于人体解剖[3,4]。CT检查能够清晰地发现3~4mm的小空洞以及部分隐蔽部位包括影藏在某些病灶中的小空洞,同时对于空洞内部、洞壁包括空洞周围的情况也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本组研究中,CT显示为39个空洞,观察到空洞周围卫星病灶24例,和常X线检查相比,明显较多。对于空洞型肺结核造成的肺内支气管播散的早期,CT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病变区临近的肺野内部沿着患者支气管血管束方向的一些结节、小叶内结节以及绒毛状小结节,而这些都是X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征象[5]。除此之外,CT在显示淋巴肿大以及少量积液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在结核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3-114.

2 俞献平.X线与CT在诊断空洞型肺结核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77-79.

3 蔡春水.肺内空洞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5):571-572.

病理学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理解剖学;教学质量;分析体会

病理解剖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间的“桥梁”,是医学教学中必修的课程,也是对医学生考核的核心课程,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好病理解剖学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的扎实掌握,同时也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前提和保证。

1 病理解剖学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病理解剖学也称疾病解剖学,其与组织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临床医学的基础。病理解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患病机体所产生的形态上的变化,同时结合机体代谢和机能的变化情况,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明确疾病的基本特性,为预防疾病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医学是一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学科,病理学解剖学也是本着这个宗旨进行教学的。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并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病理解剖学的教学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形态的强调及要求过高,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对于病变类型进行过多的讲授和要求,导致学生形成机械性的学习方式,在临床上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我们要重视病理解剖学科学的教学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医师而非病理医师。

2 提高病理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2.1 高度重视学生“三基”内容的学习

“三基”主要是指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基于“三基”的学习可为将来临床医学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在病理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教学,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例,对病变的基本概念、病理改变的基本特征,病变发展的趋向等具有普遍规律的基本内容进行透彻的讲解,同时帮助学生很好的观察和辨认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切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技能。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将病理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医学的实践中,并适当的介绍医学的发展过程,以更好的反映现代医学的发展水平。但始终切忌偏离“三基”内容的教学目标,一味的强调新的技术理论而脱离了教学的实际很有可能会造成本末倒置,使教学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达成。

2.2 善于开发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

病理解剖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直观的教学方式(例如电视录像、多媒体展示)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该学科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概念抽象且病理形态变化繁多,当组织器官原有的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辨别,同时由于学生对课程的内在联系及课程的基本特征了解不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障碍。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位多年教学经验丰富老师的总结,认为直观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加强实习课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接触大体标本,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大量观察大体标本、加强辨认不同程度的病变对临床的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实施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2.3 实施临床教学与病理解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