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范文第1篇

(河南科技学院资环学院植保系,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生理小种;鉴定;致病力

中图分类号:S435.13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603-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18

玉米小斑病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1,2]。近几年,由于抗病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玉米小斑病逐渐成为河南省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甚至无收。小斑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鉴于玉米品种的细胞质类型分为T型、C型、S型和正常N型4种,按照对不同细胞质的专化性,通常把小斑病菌也分为T、C、S和O等4个小种。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报道玉米小斑病的O、T两个小种[3,4],我国于1974年提出玉米小斑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1979年朱贤朝等[5]提出我国的玉米小斑病菌存在与美国类似的O、T这两个生理小种,并且认为T型小种在我国广泛存在。1981年罗畔池等[6]提出将中国的玉米小斑病菌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1982年黄梧芳等[7]将我国的玉米小斑病菌分为6个小种,1989年魏建昆等[8]证实中国存在C小种。2005年孔令晓等[9]鉴定了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2010年王利智等[10]对云南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O、C、S和T小种均有分布,O小种是优势小种。河南省玉米栽培面积大,小斑病发生严重,有关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结构目前还不清楚。为了指导玉米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本研究开展了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及群体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的采集与分离

2013年采集了河南省豫北、豫南、豫西和豫东4个地区的玉米小斑病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分离和保湿培养的方法,在双目扩大镜下分离单孢菌株,共获得140个玉米小斑病菌株.

1.2 鉴别寄主

分别为含有C、S、T型细胞质和正常细胞质的4份同核C103自交系,即C103C、C103S、C103T和C103N,由河南科技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

1.3 生理小种鉴定

将从各地采集分离到的玉米小斑病菌菌株接种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待产孢时,进行单胞分离。将经单孢纯化的小斑病菌接在PDA+玉米汁液培养基上,于25 ℃培养箱内培养。将具有T、C、S、N不同细胞质的鉴别寄主分别播种于花盆内,每盆15粒种子,保苗10株。待玉米长到4~5叶期,将在PDA+玉米汁液培养基上培养10 d的玉米小斑病菌加入少量含5‰吐温-20的无菌水刮洗,双层纱布过滤,配成浓度为1×104/mL的孢子悬浮液,用喷雾器喷雾接种。接种后,将育苗盘移入25 ℃、相对湿度90%以上的接种室中,保持黑暗24 h后,转入同一温室接受自然光照。4~7 d后调查发病情况,测量病斑大小,记载病斑类型,确定生理小种类型。

1.4 鉴定标准

小种命名及致病力强弱标准参照孔令晓等[9]的方法。玉米小斑病病斑类型分为萎蔫型病斑和坏死型病斑,每一类型细胞质玉米调查25个病斑,分别测量病斑的长和宽,计算平均值。

T小种:在T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病原菌所致的病斑为萎蔫型病斑,病斑的长和宽明显大于在C、S型细胞质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上的病斑。

C小种:在C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病原菌所致的病斑为萎蔫型病斑,病斑的长和宽明显大于在T、S型细胞质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上的病斑。

S型菌株(对S型细胞质致病力强的菌株):S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病原菌所致的病斑为萎蔫型病斑,病斑的长和宽明显大于在T、C型细胞质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上的病斑。

O小种:在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上,病原菌所致的病斑为萎蔫型病斑,病斑的长和宽明显大于在T、C、S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的病斑,或在T、C、S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的病斑和在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上的病斑大小差异不明显。

强致病力菌株:在T、C、S、N不同细胞质的鉴别寄主叶片上所致的平均病斑长度大于或等于6 mm。

中致病力菌株:在T、C、S、N不同细胞质的鉴别寄主叶片上所致的平均病斑长度大于或等于4 mm,小于6 mm。

弱致病力菌株:在T、C、S、N不同细胞质的鉴别寄主叶片上所致的平均病斑长度小于4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布

对140个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其中O小种的数量为66个,分离频率为47.1%,C小种的数量为31个,分离频率为22.1%,S小种的数量为28个,分离频率为20.0%,T小种的数量为15个,分离频率为10.7%。由此可见,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

从4种生理小种在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的分布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O小种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分离频率为56.1%,其次是豫北和豫西,分离频率分别为48.6%和43.3%,在豫东分布相对较少,分离频率为37.5%;S小种在豫北分布最广泛,分离频率为27.0%,其次是豫西和豫南,分离频率分别为20.0%和19.5%,在豫东分布相对较少,分离频率为12.5%;C小种在豫东分布最广泛,分离频率为34.4%,其次是豫西,分离频率为26.7%,在豫南和豫北分布相对较少,分离频率分别为17.1%和13.5%;T小种在豫东分布最广泛,分离频率为15.6%,其次是豫西和豫北,分离频率分别为10.0%和10.8%,在豫南分布相对较少,分离频率为7.1%。

2.2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致病力变化和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优势小种O小种具有不同的致病能力,强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为33.3%,中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为47.0%,弱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为19.7%,因此,目前优势群体为中致病力菌株群体。O小种不同致病能力的菌株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在豫南地区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出现频率为34.8%,在豫西地区出现频率最低;中致病力菌株在豫西地区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出现频率为53.8%,在豫南地区出现频率最低;弱致病力菌株在豫北地区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出现频率为22.2%,在豫西地区出现频率最低。

3 小结与讨论

对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理小种主要有T、C、S、O等4种,O小种的分离频率高达47.1%,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这一结论与孔令晓[9]、王利智[10]和邱小燕[11]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结论一致,由此说明O小种是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仍然是抗病育种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

从4种生理小种在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的分布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O小种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豫北和豫西,在豫东分布相对较少;S小种在豫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豫西和豫南,在豫东分布相对较少;C小种在豫东分布最广泛,其次是豫西,在豫南和豫北分布相对较少;T小种在豫东分布最广泛,其次是豫西和豫北,在豫南分布相对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与各地种植玉米的品种差异,以及玉米栽培方式有关系,由于某一细胞质类型的玉米种质有可能在某些地区长期种植,导致病原菌对某一种细胞质有专化性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上升[12];二是可能与各地的气候条件有关系,不同的气候条件对病原菌寄生适合度有影响,某个小种对当地的环境条件适合度较高,其出现频率就可能高,对当地气候条件适合度较低的生理小种,其出现频率就可能低[13]。因此各地区应考虑和针对不同的生理小种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并进行品种合理布局。在年度间,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化的趋势为,O小种出现频率先降低再逐步升高,S小种出现频率逐年增加,C小种出现频率逐年减少,T小种出现频率先增加然后逐年减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当年不同细胞质类型的玉米品种栽培面积和布局有关系,导致病原菌对某一种细胞质有专化性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上升,另外可能与当年的气候条件有关系,影响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的自然寄生适合度,适合度较高的小种出现频率可能较高[14]。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优势小种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说明O小种的生物学特性在改变,更适合温度高、湿度高的环境条件,应引起当地育种和生产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钟承茂.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2):83-84.

[2] 谢红辉.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西热带农业,2010(6)1-4.

[3] SMITH B R,HOOKER A L,LIM S F. Physiologic races of Helminthosporium maydis[J]. Plant Disease Reporter,1970(54):819-822.

[4] HOOKER A L, SMITH B R, LIM S F,et al. Physiologic races of Helminthosporium maydis and disease resistance[J]. Plant Disease Reporter,1970(54):1109-1110.

[5] 朱贤朝,吴全安,李继平,等.玉米小斑病生理小种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1979,9(2):113-119.

[6] 罗畔池,刘克明,杨明漪,等.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J].植物病理学报,1981,11(8):49-56.

[7] 黄梧芳,罗畔池,刘克明,等.不同细胞质王米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侵染的反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2,5(4):60-70.

[8] 魏建昆,刘克明,陈俊萍,等.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病理生理依据[J].河北农业科学,1989(1):30-35.

[9] 孔令晓,赵聚莹,栗秋生,等.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J].华北农学报,2005,20(3):90-93.

[10] 王利智,康志钰,吴毅歆.云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3):352-357.

[11] 邱小燕.四川省玉米小斑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对烯唑醇的敏感性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12] 朱小阳,吴全安.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概况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0,16(2):186-18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05-01

引言

研究调查表明,糖尿病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的上升,社区护理对糖尿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对患者的跟踪观察结果,社区干预护理对糖尿病监控效果较为明显。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特别是老年人患者的护理中,需要加强护理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宣传健康知识,以便于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稳定控制,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根据病情的发展,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加强社区干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 社区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是使用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护理的目的的实施方式,社区护理干预即是面对社区内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和维持社区人群的一项护理服务工作,包括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患者的营养指导等。英国中央 Lancashire大学护理系Fleming等提出社区护士在全国性的糖尿病服务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美国洛杉矶 Charles R.Drew大学临床研究中心 Davidson 认为改善糖尿病管理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包括提醒患者会诊的时间,对个别患者采取特异性的治疗,让患者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经治医生,病例管理,医生能力培训以及多方面的质量改进干预等。在以上提出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社区护士全程参与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具体的干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健康教育干预。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等多方面增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

(2) 用药干预。便于使患者明确用药意义、相关知识和重要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适时地调整用药剂量和种类,护理人员鼓励和培养患者积极进行药物治疗,按时用药。

(3) 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劳动强度、用药情况等与个人饮食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以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为饮食原则,多食用升糖慢、降糖慢的食物,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丰富科学。

(4) 运动干预。可以使糖尿病患者掌握合适的运动方法,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方式,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5) 病情监测指导。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帮助病人了解病情的状况,调整生活模式,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更好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便于知道患者和家属识别并发症的特点,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6) 心理干预。在征询患者和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前提下,采用支持的治疗方法及时排解和舒缓心理压力、矛盾的心理和绝望的情绪,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自我管理控制的慢性疾病

二社区护理干预的优越性

患糖尿病的老年人多散居于家庭与社区,社区护士参与糖尿病管理的效果显著。这不仅与糖尿病的患病特点有关,还跟社区护士的工作属性和糖尿病社区护理的具体策略也有关。在糖尿病管理中,社区护士需要评估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导致疾病发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与健康教育。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深入患者家庭、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的管理费用。在做好糖尿病管理工作的诸多因素中,社区护士采取全面系统的护理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 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糖尿病社区护理实践主要重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依据社区护理的定义对糖尿病需要进行三级预防。目前,社区护理的具体实施如下:对居民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糖尿病的发病诱因,针对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肥胖人群,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并且每周有不低于150min的有效的体力运动。

社区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加大投入社区的全科医疗与护理实践,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筛查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早诊断,早治疗。在社区,设立糖尿病康乐中心,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动动场面话所和设备。为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及家庭档案、随访卡,社区护士定期上门评估汇总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情况。 在社区内,可以长期的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提高患者的身心素质和情操。可以知道病人及其家属的饮食自我搭配,搭建医疗咨询的社区护理平台,以便于提高自理与护理他人的能力。开展社区性的体育运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增加血糖的去处。 对全社区的居民进行糖尿病知识干预,促进团队综合干预的疗效。

结束语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注重转变个体的行为规范,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极为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也是社区护理干预的实施措施之一。由于没有认识到个体所处的行为转变阶段的不同,在一次干预中行为转变成功的只有较少数,大多数失败或半途而废。在进行干预时,需要对干预对象的行为所处的转变阶段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获得成效。社区的参与和资源共享便于社区护理干预的顺利实施,但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要求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进行社区护理干预。

社区护理干预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采取整体护理的形式。社区护理干预的形式多样,根据患者自身的需求,结合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在获得患者的配合下,恰当地运用护理学的相关理论,实施综合干预,并以恰当的评估方法来评价干预效果,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因此,社区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美,张华.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J]. 吉林医学. 2009(016) [2] 林萍.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10) [3] 孟东梅,王茜茜,林瑞新.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J]. 吉林医学. 2010(02)

[4] 郑秋明,陈亚华. 社区护理中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J]. 现代医学. 2009(1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社区护理;临床应用价值

2型糖尿病即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发于35~40岁后的中老年人群,占糖尿病患者的90%[1]。2型糖尿病患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肥胖,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患者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2]。临床主要为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控制血糖。现就我社区健康中心2013~2014年收治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症状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为21例,女性为29例;年龄为37~69岁,平均年龄为54.7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4.7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为18例,女性为32例;年龄为39~71岁,平均年龄为57.3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5.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进入社区时,即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建档,主要内容为个人信息、生活习惯、体检结果、治疗方式、护理方案以及健康问卷调查结果等。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以下综合护理操作: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其能够了解疾病预防知识、自身症状程度。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多讲解成功治愈案例,树立其治愈信心。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缓解其对疾病的焦虑恐惧感。及时提醒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良好的控制自身饮食,定期测量血压血脂状况。鼓励患者进行户外活动,保持良好舒畅心情。社区人员可定期到患者家庭进行探望,了解患者病况,指导患者饮食、锻炼以及血糖控制状况,针对不同患者状况,制定正确科学的治疗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实施护理6个月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指标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为患者的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疾病知识防治知识掌握、坚持锻炼规律、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等。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当 P

2结果

社区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坚持锻炼指数相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数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物质的不断发展丰富,促使生活水平不断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随之逐年增长,而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比重的90%[3]。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为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以及年龄增长。由此造成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以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4-5]。

本次研究选取自我社区2013~2014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坚持锻炼指数显示,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数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而且能够使患者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饮食以及良好的心态,同时达到及早治愈糖尿病的目的,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红玉.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60-61.

[2]刘宇,霍然,来毅,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3):212-217.

[3]张侠,陈莉,荣良群,等.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12-1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林间防治试验;鲜果产量

中图分类号:S7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375-03

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油茶感染该病后,可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各油茶产区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减产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是当前油茶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季志平等[1]在20世纪90年代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做了详实的阐述并对其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指出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比1%波尔多液稍好。罗桂华[2]认为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主要为选育抗病良种以及药剂防治。陈绍红等[3]使用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的防治效果较好,并建议交替施用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3种杀菌剂,以避免胶孢炭疽菌产生抗性。黄新华等[4]的试验结果表明,75%百菌清、60%百菌通和75%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释液能控制油茶炭疽病流行,防效为76.0%~78.8%,且安全可靠。靳爱仙等[5]提出要加大对炭疽真菌的生物防治,适量控制化学防治。本研究在室内药效试验[6]的基础上进行药剂防治和综合防治试验,旨在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和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将油茶炭疽病控制在不造成明显危害的水平,实现优质、丰产、增收的目的。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安徽舒城县河棚镇油茶种植区,该地处于大别山余脉,地貌多样,山势较低,坡度平缓,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 ℃,年平均降雨量1 100 mm,年平均无霜期224 d,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分化而成的砾质壤土,土层厚30~60 cm,肥力中等偏下,pH 4.5~6.5。气候和土壤条件均适合油茶种植,为安徽油茶适栽区和主产区。但由于该地群山环绕,空气湿度较大,油茶炭疽病发生一直比较严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油茶 供试油茶为大别山区普通栽培油茶,非优良品种,较感油茶炭疽病。药剂防治区为8年生幼林;综合防治区为树龄40年的老油茶林。样地油茶生长状况、管理措施等基本相同,历年炭疽病发生均较严重。

2.1.2 供试药剂 在室内杀菌剂筛选[6]的基础上,选用4种常用农药,具体情况见表1。

2.1.3 施药器械 卫士WS-16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2.2 方法

2.2.1 药剂防治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药剂处理和1个对照(喷清水),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667 m2,小区间留隔离带(保护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2.2.2 综合防治试验设计 综合防治试验区设置在河棚镇万亩油茶林内。采取4种防治措施:高截换优和良种补植,用抗病品种大别山1号将病株嫁接换冠;增光降湿,通过适度间伐、整枝,调控树形、密度;卫生法防治,生长季节清除病枝病果等病组织;化学防治,喷洒1%波尔多液(自制)。处理采用不同措施组合,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只喷清水为对照(CK)。试验采用拉丁方设计,每处理10株,树体大小基本一致, 5个重复。各处理防治措施组合情况见表2。

2.2.3 施药时间和次数 根据田间定期病情调查,选择新梢染病初期、幼果染病初期分别喷药保护,具体时间分别为5月10日(新梢染病初期)和6月5日(幼果染病初期),对每个小区用药2次,喷雾器均匀喷药,喷药至叶面药液刚形成下滴水珠。

2.3 防治效果测定分析

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小区取5个点,每点查3株,共查15株,查全部果实。分别于每次施药10 d后进行果实发病率调查,计算防治效果(防效)。综合防治处理区除了进行病情调查外,还对不同处理区油茶鲜果产量进行调查,每块样地随即选取10个样株,分别调查产量(鲜果重),测算单位面积的产量。调查数据借助DPSV 7.5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药剂防治效果比较

不同药剂防治效果见表3。在4种药剂中,两次平均防效以波尔多液最好,为72.91%;其次是硫磺·锰锌,为64.51%;相对较差的是炭疽病分和代森锰锌,分别为51.57%和48.33%。

多重比较分析表明,施用4种药剂后,发病率和防效与对照差异显著。波尔多液与硫磺·锰锌的防治效果均较稳定且显著。

3.2 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

从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图1)可以看出,4种处理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生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处理A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发病率仅为8.19%,防治效果达到90.73%;其次是处理B和处理C,平均发病率为11.13%和26.01%,防治效果分别为87.41%和70.57%;处理D的防治效果最差,平均发病率为56.45%,防治效果仅为36.13%。

根据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可知,4种处理与对照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001

3.3 不同防治措施对油茶鲜果产量的影响

采用不同防治措施后各处理的冠幅和产量情况见表4。4种处理对油茶鲜果产量有显著增加作用,处理A的增产效果最好,鲜果产量为17 928.9 kg/hm2;其次是处理B和处理C,鲜果产量分别为17 733.9和14 427.2 kg/hm2;最差的是处理D,鲜果产量也有6 993.5 kg/hm2。

多重比较分析可知,4种处理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各种防治措施对产量的增加影响不同。处理A与处理B比较,可见增加高截换优和良种补植措施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195.0 kg/hm2;处理B与处理C比较,可见增光降湿措施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3 306.7 kg/hm2;处理C与处理D比较,可见增加卫生法防治措施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7 433.7 kg/hm2;处理D与对照比较,可见采用化学防治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4 822.4 kg/hm2。

4 小结与讨论

在安徽舒城等大别山地区,油茶炭疽病化学防治的重点时期为5月上中旬和6月上旬,分别为新梢染病初期和幼果染病初期,在此时期控制初侵染源对减轻全年病情有很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药剂以1%波尔多液为好,防效达到72.91%。波尔多液是保护性杀菌剂,喷药后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耐雨水冲刷,药效时间长,而炭疽病的传播侵入均和雨水有密切关系,防治油茶炭疽病波尔多液是很好的选择。当然,如果适当增施內吸性杀菌剂(如多菌灵等),效果可能会更佳。

综合防治以处理A效果最好。在综合防治控制病情方面,单项措施以化学防治贡献最高、其次是卫生法防治;在增加油茶鲜果产量方面,单项措施以卫生法防治贡献最高、其次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成本较高,存在农药残留问题,而卫生法防治简便易行,对环境、植物无污染,且摘除病组织能根除病源,因此,综合评价以卫生法防治最好。此外,增光降湿对油茶炭疽病防治也发挥了明显作用;而高接换优和良种补植相对于其他单项措施,短期未显示出较大的增产和防病效果。

油茶炭疽病危害时间长、防治非常困难,选择抗病品种是防病的根本,其次是加强营林,如合理施肥、改善树体营养、合理修剪、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源等。在病害较重需要化学防治时,应筛选适合药剂、确定适宜的喷药时间,在减少施药次数的前提下保证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志平,郭晓思.油茶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及其防治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1992(4):70-72.

[2] 罗桂华.油茶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02-203,208.

[3] 陈绍红,孙 思,王 军.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7,23(2):42-45.

[4] 黄新华.百菌清等3种药剂防治油茶炭疽病药效试验[J].江西林业科技,2000(2):18-1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范文第5篇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4] 赵贵军, 李品明, 韩如刚.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