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范文第1篇

Xia Yan; Hai Chunxia

(长沙医学院,长沙 410219)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19,China)

摘要: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要求教师根据其教学目的采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病理生理基本原理去解决与临床相关的实际问题。

Abstract: The pathophysiology is an important "bridge" discipline to communicate the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eclinical medicine. It needs teachers to use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ccordance with its purpose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help students learn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athophysiology.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教学方法

Key words: pathophysiology;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20-01

0引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也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它需要将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时患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它是一门重要的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1]。一般而言,一个内科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和对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讲授病理生理学知识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病理生理基本原理去解决与临床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①教师应吃透本专业教材,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清楚哪些是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学过程,掌握内容之间如何衔接,使所授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课后要及时反思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②病理生理学内容更新快,教师要阅读相关专业杂志,掌握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予人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要不断强大自己,与时俱进。③教师不但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更新教学观念,必须增强“学习者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2丰富活跃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它可以让学生减少探索时间,有利于学生较快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长久下去容易养成不愿动脑筋的习惯,而且一味的听讲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些改革。但我们应该清楚改革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不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在此基础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1 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联系密切,我们在讲授时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临床病例,帮助学生理解并加以应用。很多院校已经开始将临床病例引用到教学中,取得较好的反响。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现象引进教学中,这章内容学完后再分析临床常见的一些稍微复杂的病例。比如水肿这章,在讲授之前用通俗的语言举几个例子,有些人晚上熬夜或没有休息好第二天会发现眼睛肿了或有些人放假回家特别是家远的学生,坐了很久的车之后发现脚肿了,为什么会这样?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消肿呢?因为这些现象学生比较熟悉,所以他就会感兴趣认真听。接下来就进入到水肿这章内容的学习,学完之后,大家知道了水肿的发生机制,也就是为什么会发生水肿,我们再结合本章知识,帮助大家分析以上所举例子中产生水肿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热敷眼部周围有助于消除眼部水肿,为什么抬高下肢或多走动有助于减轻消除下肢水肿。最后我们再列出心力衰竭引起水肿的病例,帮助大家分析其产生的机制及防治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关于水肿的基本知识,也初步学会了如何分析水肿病例。

2.2 授课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可以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一些能对学生感官产生适宜刺激的内容形式[3],会比直接的文字表述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讲到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时,可以用搜集到的微循环动态图来表示,休克不同时期,血管是收缩状态还是扩张状态,血流动力学如何变化,学生一看一目了然,接受的也快。

3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医学伦理和人道主义原则,只能依赖于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人为的控制各种条件,对其功能、代谢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在学习病生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印证相关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病理生理学知识有一部分正处在研究中,我们鼓励学生对一些未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自行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可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尽管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现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很多教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师与临床脱节,临床经验不足,相关知识不丰富,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做不到游刃有余,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机会去临床进修,熟悉一些临床病例;二是现在提倡把临床病例引进教学中,但如何引进,如何更好的利用临床病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重视医学生素质的培养,不仅知道疾病中每一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调控[1]。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目标应重在培养学生为适应工作需要而具备的学习能力及生存能力,使学生自主有效地获取各学科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依据科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其夏,余应年.病理生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3.

[2]李坚,周婷.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病理生理学教学[J].科技信息,2008(23):291-293.

病理学范文第2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7~31岁。20例患者均于矫正术中取眼外肌,其中10例患者的眼外肌备作光镜切片,男5例,女5例,年龄7~30岁,平均16.3岁,斜视度数30~120,平均60;10例患者的眼外肌备作电镜切片,男5例,女5例,年龄8~31岁,平均19.5岁,斜视度数40~110,平均61。选择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成人眼内直肌10条作为对照,其中5条制作光镜切片,5条制作电镜切片。

1.2标本取材与保存

光镜标本的取材与保存:在治疗外斜视的手术(内直肌缩短术)中取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mm、宽约10mm的眼外肌,严格按照活检标本病理检查的技术操作要求,避免挤压肌肉,取下的组织立即置入有液氮的容器中,温度约-160℃,备用;电镜标本的取材与保存:在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中取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5mm、宽约10mm眼外肌,取肌肉-肌腱连接处3块3mm×1mm×1mm组织,置于体积分数3.5%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4℃保存,备用。同样方法取正常成人眼外肌并保存。

1.3光镜标本制作方法

置入液氮内的标本达速冻目的后,取出置于-20℃恒冷切片机内进行切片(附着点后4mm处连续切片,层厚约10μm),常规HE染色,于OlympusBH2-RFCA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1.4电镜标本制作方法

将体积分数3.5%的戊二醛固定后的标本,移入二甲基砷酸缓冲液(pH=7.4)中浸泡24h以上,10g•L-1四氧化锇后固定2h,体积分数50%、70%、90%、100%丙酮脱水每级10min,Epon8.2环氧树脂混合液浸泡24h,定向包埋,半薄切片定位,超薄切片采用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双染色后,置于PHILIPSCM120透射电镜下观察并照相。

2结果

2.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形态结构的改变

光镜及电镜下观察:正常人眼外肌纤维排列紧密、整齐有序,大小均一;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大小不一,部分纤维萎缩、水肿、线粒体变性。

2.2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形态结构改变

2.2.1肌梭的形态结构改变

2.2.1.1光镜下肌梭的形态结构改变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正常人眼外肌肌梭多位于肌腹或肌肉-肌腱连接处,其长轴与梭外肌平行,外被结缔组织构成的梭囊包绕,梭囊在肌梭赤道部膨大,其外观呈梭形,梭内肌纤维的直径明显小于梭外肌纤维,细胞核呈缗线状排列,或集中于肌纤维中段,而使该处膨大。梭囊内可见有髓及无髓神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正常人肌梭在光镜下比较无明显差别。

2.2.1.2电镜下肌梭的形态结构改变

正常人眼外肌肌梭的结缔组织被囊分为两层,外囊较厚,由两层扁平细胞构成,内囊较薄,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包绕梭内肌和神经末梢。梭内肌纤维较细,胞浆和线粒体较少,可见较大的细胞核,无肌萎缩、水肿、溶解坏死。囊内可见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神经末梢周围被Schwann细胞包裹,轴浆内可见大量微管、微丝及少量空泡,线粒体少而小(图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肌梭内囊、外囊不完整,梭内肌纤维排列紊乱,梭囊内有髓神经轴浆内有残体形成,微丝、微管等细胞器明显减少,甚至消失;部分梭内肌肌原纤维水肿,肌丝溶解,线粒体融合变性;严重者囊内有髓神经出现脱髓鞘现象,表现为部分髓鞘溶解,其神经纤维内的微丝、微管等细胞器成分明显减少,出现空泡状结构;肌梭外囊与梭外肌交界处可见胶原纤维增生,肌膜增厚(图2-图3)。

2.2.2栅栏终端的形态结构改变

2.2.2.1光镜下栅栏终端的形态结构改变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正常人内直肌栅栏终端分布、走行、及终末形态无明显区别,均表现为肌肉-肌腱连接处肌纤维与肌腱相嵌插,近似平行分布,感受器神经纤维从肌腱传入邻近相嵌的单个梭外肌纤维中,并沿该肌纤维干延伸、分支,附着于上、下两侧。

2.2.2.2电镜下栅栏终端的形态结构改变

正常人肌肉-肌腱连接处眼外肌栅栏终端较集中,为有囊的感受器,由肌肉终末、肌腱及神经末梢构成,成纤维细胞形成内、外包膜,内膜将肌腱分隔成小区,小区内可见神经终末。肌腱由疏松细小的胶原纤维组成(图4)。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栅栏终端内膜不完整,肌腱由粗大、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有髓神经轴浆内有残体形成,线粒体缺如,内膜与神经末梢间可见粗大致密的胶原纤维增生,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减少,严重者可见有髓神经脱髓鞘(图5)。

3讨论

人类眼外肌属于横纹肌,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本体感受器,眼外肌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实现其运动功能,收缩和舒张功能都是主动的。眼外肌本体感受器有3种形式:肌梭、高尔基腱器官和栅栏终端[5-7]。眼外肌分3层,肌梭位于眼眶层,栅栏终端位于眼球层。实验表明,人眼外肌本体感受器最集中处为肌肉-肌腱连接处[8-9]。肌梭对肌肉伸长刺激敏感,栅栏终端对肌肉的收缩刺激敏感。最近的研究证明,来自肌梭的信息确实到达大脑皮层并形成意识,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可代表大脑感觉皮层的功能[10]。人们用大量实验证实了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在感受控制眼位中的作用,认为眼位信息经本体感受器三叉神经眼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小脑、上丘、视皮质、楔状核和前庭核),传出神经至眼外肌[11]。

本研究观察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主要病理病变为:本体感受器内囊、外囊的完整性破坏,影响其分泌、运转、收缩功能及对再生梭内肌纤维的支架作用,从而导致了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功能异常。内囊膜与神经末梢间增生的胶原纤维,阻碍了梭内肌纤维与神经末梢间的本体感受信息的传递,可能导致向中枢传递的本体感受信息出现偏差。梭内肌纤维水肿变性,甚至溶解坏死,线粒体变性等,均可导致本体感受器的功能受到较大影响。同样,神经末梢的异常变性极有可能影响神经纤维的信息传递。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能够到达大脑皮层形成意识,传出冲动使肌肉随意性运动,因此我们推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初期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病变不严重的情况下,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仍能在意识控制下发挥作用,调节眼外肌运动,控制眼球正位,即表现为间歇性眼斜,但病变后期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结构受到严重损害,加强意识也无法发挥以上功能,眼位不能控制正位,出现恒定性斜视。

有研究发现,眼外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可诱导Myotendinous神经末梢的超微结构改变,从而降低眼外肌的本体能力[12]。许多学者利用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斜视,效果满意[13]。肉毒杆菌毒素A能使肌肉发生去神经样改变,导致眼外肌部分萎缩,肌肉肌力减弱;同时也可使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抑制眼外肌本体感受信息的传递。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强侧外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能矫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与外直肌运动的不平衡,达到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目的。这也证实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外直肌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之间功能的不平衡是间歇性外斜视发病的因素之一,与我们所观察到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损害的结果相符合。

病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病理切片;病理学;实验课;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2-02

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之一,主要是通过形态学研究疾病的成因与病理变化,探寻发病机制与临床症状。病理学教学中,阅片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病理切片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病理变化的直接载体和重要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实践性。正确认识病理切片,明确切片中重点观察对象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提高病理实验教学效果,以及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的能力。

1玻璃切片应用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弊端凸显

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阅片,病理学实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病变组织的玻璃切片为学习对象,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辨识病变组织的形态特征。但是,玻璃切片数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使用,并且在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坏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怕拥挤损坏标本,畏手畏脚。质量过关的玻璃切片在制作过程步骤繁琐,保存稍加疏忽就会出现玻璃切片就易被毁损或造成褪色,对于典型病变的观察和示教的精确度产生较大影响。对于一些罕见病变,成型的组织切片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随着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实验课上显微镜病变观察教学的时空限制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在显微镜下的微观病变与宏观病变之间不同,造成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病变组织特征、与典型病变定位识别困难,学生依照病理学图谱用红蓝铅笔画观察到的病理切片镜下图,效果不是很好,感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调动起来,不利于在试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影响到病理实验教学效果。

2数字切片库应用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便于资源共享

病理学实验课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学生应该消化吸收的病理学知识是固定的,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突出的问题,这就需要以教学模式作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取代显微镜,使用数字切片库实现教学资源实行共享,克服阅片观察依赖实验室中仅有的切片和显微镜的微观限制,打破时空限制,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21构建病理实验教学数字切片库通过网络教学加以应用我校可以选取几十年来积累的典型病变病理教学切片,通过Hamamatsu NanoZoomer20系列高分辨率数字切片扫描装置NanoZoomer Digital Pathology,进行全切片高分辨率数字图像采集,以病理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对玻璃切片全部信息制成数字化切片,构建病理实验教学数字切片库。数字切片的优点较玻璃切片更适宜存储,数字切片库通过网络服务器,与校园网连接,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利于学生的浏览和教师的讲解,大大提高病理实验教学的授课效率。

22应用在病理教学过程,克服学生对显微镜观察切片的生疏感与畏惧情绪在医学院的病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熟悉显微镜的精准使用,平时接触也不多,再加上教学实验室内的显微镜的质量精确度不很高。在教学中,通过显微镜获取高质量精准的图像,明显存在困难;数字切片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使用,增加了图像获取的精准度,对于那些罕见、疑难病的切片,借助网络的使用,扩大了使用范围。不再需要去实验室,使用显微镜,就可以随时通过电脑和多媒体进行调阅。

23数字病理切片,便于教师对重点病变区域给学生指导,高效快捷数字病理切片通过专用图像浏览软件,模拟显微镜下原玻璃切片的整个信息,但是比显微镜的分辨率高很多,使用数字病理切片的图像是清晰的;借助鼠标拖动切片,任意移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随意放大或缩小,但是图像信息依然保持原有的清晰度。使用数字切片就不会造成因切片处理不妥而受损,特别是那些罕见的切片,经过清晰的高分辨率的扫描,便于长久的保存和跨时空使用,便于教师对学生阅片的指导,快速、直观地找出显微镜下典型病变区域,大大提高切片的使用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正常的组织与病变的异同和病变过程,让学生能更直观更轻松地识别典型病变特征。通过清晰的数字切片,学生能自己在脱离教师的指导时,也能准确快速区分并找准重点病变区域,节省的时间便于学生做更多的识别练习。通过实践,数字切片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病理切片的阅片,大大提高了病理学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病理学实验教学需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并提高阅片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再回实验室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是不现实的,这时,使用数字病理学实验教学切片库,就能够透彻地为学生逐章节地复习。学生在某个章节存在疑问较多,就可以通过数字切片的可循环播放来回顾巩固和答疑解惑,凸显其直观与高效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晓洁,曹立宇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1年02期

[2]肖胜军,曾思恩虚拟切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08期

[3]徐,兰欢,赵宏贤,郭勇,徐富翠组织学数字切片库的构建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年07期

[4]丘劲华,钱洪流教学设施规范化管理与精品课程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08期

[5]孙红,朱兰,肖芳,杨方,车鹏程留学生病理学数字切片全英文教学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01期

[6]马晓君,张玉梅,汤淑红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组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0期

[7]谢贤镛搞好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陆竞艳,陆明深,曾思恩,李运千病理学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01期

病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患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 B849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患病学生的心理关注较少。高校患病学生是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远离亲人,孤身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同时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患病时更容易处于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化等过程都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等相关。心理因素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产生生理性变化,对病情发展和治疗有较大影响。治疗期间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病情好转,加速学生康复,节省治疗费用,减少治疗时间,缩短治疗过程。而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有可能使药物效果变差,病情恶化加重,增加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过程。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相应技能的掌握,而且目前大多课程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治疗时间必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若治疗时间过长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跟不上同班同学的学习水平,影响其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强化患病学生的心理护理,对于帮助患病学生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早日康复。

1心理护理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 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2,3]。我国中医的"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在患病过程中若发生忧、思、怒、恐等情绪,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4],通过心理护理能减少或防止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使心理活动朝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病学生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疾病产生和发展过程,消除其不必要的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促进药物发生作用,帮助患病学生快速恢复健康。

2心理护理的措施

2.1在思想上要认识心理护理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护理应是有意为之,而不是无心之举。护理人员应该清楚认识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病情,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进而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受外界输入信息的影响,这些输入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等[5],因此护理者应该明白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不像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心理护理跟心理咨询一样,一定要和被护理的人(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才算是心理护理。只有在认识到心理护理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使心理护理更有成效。

2.2在业务上,要求技术娴熟,动作规范,给患者以信心。若在业务上不熟练,动作生疏,得不到患病学生的信任,导致其产生不安全感,会严重影响心理护理效果。在护理工作开始前要认真了解患病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病情,以便增强护理的针对性。注意按规范穿戴工作服,调整好情绪,不把工作之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来,做到衣帽干净整洁,精神饱满;护理时动作要规范、准确,力度适中,在护理操作时,不能强行拖拽,只顾达到自己的操作要求,而不顾患者的感受。在生病期间,因身体抵抗力较弱,要特别嘱咐患病学生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同时注意使居室的光线充足,温度、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完毕后,要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2.3在言语上,充分利用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实现心理护理的目的。说话时态度要亲切,语速要适中,语调要柔和,通过语言表达出对患病学生的关切之情,尽量得到患病学生的信任。接诊时注意对患者要热情真诚,询问病情时,语言要通俗易懂,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从对话和表情中了解患者的情况,消除患病学生的紧张、恐惧、害羞等不良心理,让其尽量完整、全面地讲述发病过程,疾病的诱发原因,便于医生掌握发病过程,了解病情,进行对症治疗。特别是一些女生对于妇科疾病羞于启齿,难以开口,有时甚至故意隐瞒某些症状,对疾病的确诊造成不利影响,耽误了治疗。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病学生的反应,反应有以下几种形式:如语言反应,即通过语言直接向护理人员反映治疗的效果,药物对于身体的作用等;肢体反应,如用药后患者在病床上翻来覆去,这时应关心是否有不适的症状产生。这些症状是否是药物的正常反应,若是正常反应,则应向其耐心解释说明,使之不会产生恐慌心理;若是不正常反应,则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进行必要处理。

进行心理护理时还要注意针对性,高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外地,独自一人来到不熟悉的城市求学,在患病时无亲人陪伴,同时由于高校学生自尊心强,即使患病也不愿开口向身旁的人求助,因此更容易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有迫切康复的愿望,以致对身体的细微变化都变得非常敏感,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和身体的康复。因此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针对这些特点,有的放矢,通过心理护理让学生感觉到患病时即使孤身在外,没有亲人陪伴也一样有人关心和帮助,不会孤单;同时帮助患病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发展和痊愈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正确认识治疗必须进行的各个环节,消除其急躁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帮助患病学生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调整好心理状态,使身体处于较好的应激水平,使患病学生能够尽快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增强认识,提高护理操作水平,通过护理活动中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更好地为患病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贵英,唐平,程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2-44.

[2] 李湘桂.浅谈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J].广西医学,2002,24(8):1315-1316.

[3] 曾晓实.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的体会[J].广西医学,2001,23(5):1265-1268.

病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1]。随着医学各学科的不断发展,病理学又分为人体病理学、基础病理学、临床诊断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实验病理学等等分支,研究的对象不同,手段也不同。因学时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学工作中,首先侧重于基础病理学讲授和认知,掌握基本理论,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针对此现状,病理教研室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开展了《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尸体解剖》的教改活动,运用病理检查手段之一的尸体解剖方法,让学生直接观察各脏器病变,损伤部位及病理变化,体验疾病诊断过程,分析死亡原因。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扎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锻炼在今后工作中运用病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同学们学习兴趣。

1 对象及方法

1.1 教改对象

参加的20位学生均为2007级临床医学班和法医班同学。课题成员的选取面向2007级所有授课班级,以“自愿加入”为原则,主要选取对病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课题开展时,病理学课程教学正处尾声。此时,同学们已经对病理学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病变。

1.2 教改方法

1.2.1 现场观摩尸体解剖

随机观摩尸体解剖。在尸检过程中,掌握尸检的注意事项、解剖顺序、方法、取材、自我保护等系列知识。对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有一个明确、直观认识。死者均为非自然死亡,且死亡原因多种多样。对死者的死因,经现场了解后,成员心中有一初步判断。巨大的好奇感及探求欲望,促使成员密切关注尸检每一个细节。在老师进行尸检和讲解时,成员需做详细记录:包括体表检查、各脏器的大小、状态、病变和各系统可能的致死性病变等等。

1.2.2 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利用课余,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病理切片制作过程。成员在实践中,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如何正确的组织处理方法及步骤,且在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石蜡、切片以及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方法等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

1.2.3 定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教学内容讨论,内容为上周观摩的尸体解剖。主要讨论死者的死亡原因,并根据尸检肉眼观察各器官实质病变及镜下微观病理改变,结合所掌握病理知识,给死者下死亡诊断。最终汇总由教师统一点评,分析并给出最终诊断。

2 效果

参与教改的成员知识结构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触类旁通。通过参与此项教改,学生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实践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体病例能辩证的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在因素与外界影响的关系、形态变化与机能的关系、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所学病理学知识得到复习,为今后各学科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后续课程学习有极大帮助。

3 讨论

本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基础病理学知识后,利用尸体解剖资源,进一步涉入到临床病理学、诊断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的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各门基础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所遇到的尸检案例的案情,也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医疗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在病理讨论过程中,成员没有课堂束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次教改,经过现场观摩尸检、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尸检后的病理讨论这一完整过程,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心学习潜能,将病理学知识由机械性的记忆转变成形象+理解式的记忆;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强化了风险意识、规范了医疗行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尸体解剖应用于教学,作为课外教学活动或第二课堂尚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易于接受,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受尸检例数不足、解剖室空间狭小、学生人数过多、实验室资源缺乏、学时受学院整体教学安排所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推广困难,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能真正的将尸体解剖方法应用于正常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