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范文第1篇

戏曲文化对台宣传的现实需求

对台宣传,首先要了解受众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台湾喜欢传统戏曲的人究竟有多少?他们对于戏曲喜爱到什么程度?笔者在和两岸戏曲从业人员交流时了解到,台湾的戏曲从业者为了培养年轻的戏曲受众,十几年来都在普及和推广戏曲艺术,经过努力,台湾剧场中年轻受众的比例上升到75%。曾到台湾演出的大陆演员都说,“台湾的观众懂戏、会看戏。”梨园戏曲名家曾静萍曾说“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

台湾民众偏爱戏曲,却苦于无从接受戏曲资讯。中国有三百多个剧种,惟歌仔戏是两岸共同培育,其他剧种都是在大陆形成、发展并流传到台湾。近年来,从大陆到台湾的老一辈戏曲人逐渐凋零,再加上台湾当局之前十几年排外的文化政策,使台湾戏曲人才青黄不接。台湾《联合报》曾报道,“台湾没有观众爱看的戏曲节目”,以前台湾电视台有时会播出戏曲节目,现在戏曲节目几乎从台湾电视圈消失,因此许多喜爱戏曲节目的观众偷偷安装了卫星天线,观看内地节目。其中,央视的戏曲频道,经常完整播出各地戏曲的优秀传统戏和新编现代戏,在台湾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观众。

为此,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充分研究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办了戏曲节目《缤纷戏苑》,内容涵盖了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歌仔戏等所有在台湾地区流行的剧种,这也是全国广播节目中涵盖内容最广泛的戏曲节目。

戏曲文化对台宣传的方式方法

戏剧文化的对台宣传,首先要做到“投其所好,营造共鸣”。广播和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而受众的精神心理、思维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因此要想影响和改变受众的思想和心理,必须要投其所好,运用双面脸谱、细节渲染、同频共振的方法,进行理性诱导。

双面脸谱。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是正反两面来阐述一件事情的效果,比单方面的说服效果更好。“双面脸谱”就是应用心理学上“双面说服”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描述所传播的信息,使受众对于这些信息进行辩证的逻辑思维,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戏曲节目选择内容时,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摆事实、讲道理。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媒体应该有客观的态度。节目除了传播信息外,也该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例如,就“非遗传承人只是一个称呼,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传承文化遗产?”“戏剧演出为何陷入观众喊票价贵,演员又觉得收入低的尴尬境地?”等许多戏剧界存在的问题,节目应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受众一起来探讨。当然,“双面脸谱”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要做到讲优点不回避缺点,讲正面因素也谈负面因素,以此树立起节目客观、全面、公正的形象,有利于缩小广播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感情距离。随着受众认同感的增加,则应该引导受众产生一个积极、正面的立场。①

细节渲染。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高度专注某一件事物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会离开别的事物。因此,把宣传目的隐藏在精心选择的事件中,尤其是一些非常细小的细节中,就可以达到攻心目的。细节信息往往能够反映出事物和事情的本来面目和本质属性,所以在传播戏剧等传统艺术时,也应当关注细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两岸歌仔戏剧团首次跨团合作《蝴蝶之恋》,除了“跨团合作”这个亮点之外,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例如,编剧曾学文谈到创作初衷时,回忆起1989年在厦门码头亲人相聚时,许多人抱头痛哭的场景;台湾观众在观看演出之后泪流满面,因为舞台上演绎的故事也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些细节不容易被人关注,但反映出最深层的含义——尽管两岸的亲人阔别几十年,但是亲情、爱情并没有因此而阻断。传播学理论大师费希尔在1987年的时候,提出过“叙事范式”的概念,认为一个符合人们价值观、能激发人的美学想象并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故事,要比单纯的逻辑论证更能影响人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制作戏剧节目,应该选择有故事情节的细节进行渲染,才能起到媒体的引导作用。②

同频共振。“同频共振”着重于情感牌使用,要求充分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固有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最大程度地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百年来,多变的形势,使得台湾民众对于大陆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在对台宣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台湾受众,营造出与他们的经历或意识形态相匹配的氛围或环境,使受众能够得到情感共鸣。这一方面,戏剧艺术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戏剧中的剧目很多是历史故事,这些事件,有的可以抚慰心灵、有的可以痛定思痛、有的可以重拾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戏剧也可以进行合理创作,由于剧情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也纯属巧合。此外,“同频共振”也可以通过交流互动来增进感情。“共鸣”原理的传播学基础在于“共同经营范围论”的提出,当信息传受双方有共同或相似的语言、生活经历、经验和认识过程时,就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以戏剧文化这个“共同经营范围”作为载体开展交流,能够提升宣传的效果。

戏曲文化对台宣传的战略思维

巧借招牌。“巧借招牌”就是应用心理学的“威望效应”与传播学的“舆论领袖”理论,借用高威望的人士、组织和其他事物的影响力,发挥领袖作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增加信息制胜的效果。一个人知名度越大、或者威望越高,所发出的信息就越有影响力。戏曲文化的对台宣传,也可以借用招牌,“招牌”可以是大陆的戏曲明星、戏曲团体,也可以是台湾的戏曲明星。笔者和台湾的戏曲从业者接触时,发现他们由衷地喜爱戏曲,并不计酬劳,尽心尽力普及戏曲。戏曲文化的对台宣传可以通过和台湾的戏曲明星、戏曲团体举办活动,邀请来访,联合制作等多种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融洽的交流合作氛围,由此达到戏曲宣传目的。同样,“招牌”也可以是大陆的专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大陆专家受邀到台湾传播戏曲艺术,他们不仅能够影响普通的民众,也能够影响台湾的戏曲从业者。此外,“招牌”还可以是两岸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历史名人。历史剧在演出的戏剧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戏剧通过演绎历史上的一段公案、一个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让现代人与历史人物同哭泣、同欢喜、同颠沛、同聚合,体悟他们的命运、也思考历史的经验教训。

借口传声。“借口传声”就是经过巧妙的包装,通过第三方来传递信息,发挥最大的舆论效果。《缤纷戏苑》于2009年入岛播出,这也是大陆首档进入南台湾播出的戏曲节目。由于节目受到南部听众欢迎,而且也符合凤鸣广播电台节目定位,所以该台主动延长合作时间。因此,借口传声除了与第三方媒介建立情感联系外,更要制作出对方媒介需要的节目内容,只有把握好这个要点,借口传声才会更加顺利。第三方媒介也可以是新媒介,可以借用网络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把广播节目的文字资料、音频在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扩大受众群,也可以使广播节目重复收听。此外,戏曲文化的宣传要搭建一个网状的平台,例如与岛内的媒体达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增加戏曲文化的曝光率,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力。

当代传播学认为,有效的传播战略有助于塑造国家形象,成功的媒体传播能够达到“价值认同,态度转变”的目标。③媒体担负着构建文化形态、塑造文化价值观的社会重任。戏曲文化内容丰富,不仅能够传递“真善美”的优秀品质,地方戏剧中的地域特色还能寄托台湾同胞的乡土情感。做好戏曲文化的对台宣传,不仅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台湾同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方式。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制作戏曲节目,旨在针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开展有效对台宣传,以达到“攻心”和“收心”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栏目责编:黎 莉

注释:

①段 鹏:《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中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戏曲知识范文第2篇

作为一门鉴赏课程,戏曲进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时间是在2004年。当年的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这个《方案》距1985年教育部颁布的同一性质的《方案》,已有二十余年了。在这二十余年间,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已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戏曲所面临的危机更为严重。

虽是选修课程,但将戏曲教育纳入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虽然已三年过去,戏曲教育的动作幅度依然有限,但戏曲教育这一做法事实上已被高师音乐院、系所理解和接受。福建、北京、上海、四川、广西、黑龙江等地的师范院校开始相继设置了戏曲鉴赏课程。

几十年来的教训是深刻的。许多音乐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熟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巴赫、莫扎特,却不知昆曲为何物,不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这种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匮乏,造成了年轻人鉴赏传统艺术能力的不足。因此,把戏曲鉴赏课纳入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意义是重大的,它表明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再只局限在戏曲专业院校这样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以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而是从广义的大文化方面介入,让青年一代感受戏曲艺术的风姿和风采,感受古典艺术之美,进而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如戏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识。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京剧为例,它讲求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在唱腔上有西皮,二黄,还有快板、慢板、流水板诸多板式;在人物造型方面,单是面部就有各种脸谱,服饰更是五彩缤纷。观众如果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便难以引起观赏共鸣。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没有受过古典戏曲的美感教育,人们也就不会走进剧场欣赏京剧了――这是个恶性循环。传统戏曲之所以陷入困境、出现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戏曲教育在普通人群中的缺失。或许有人会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戏曲没有危机的时候,戏曲教育也没有进入学校,为什么那时的戏曲舞台生机勃勃?很简单,当时是戏曲盛世,观赏戏曲是全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项普遍内容,人们自然能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看戏,学会欣赏其间的美学奥秘。而今戏曲盛世已去,剧场观众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因此,把戏曲教育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培养现代戏曲观众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戏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艺术,至今为止,我们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总结仍然无法完结。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戏曲艺术是精美绝伦的。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到梅兰芳的表演,着实被迷住了――原来一个身段、一个兰花指、一个眼神既可表现出某种情境来;布莱希特看到中国戏曲演出后惊讶不已,发现中国戏曲早就实现了他的艺术理想,解决了他多年来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戏曲艺术是对世界舞台的一个卓越贡献。仅从演唱艺术来说,戏曲的发声方法并不逊于意大利美声发声方法,这是连国外音乐界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同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戏曲艺术的科学化总结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音乐专家、学者至今也没有能担负起这一项使命,这是因为他们过于忽视、小觑本土艺术了。俗话说“家有千担外有戥”,自家的好东西自己不晓得,外人却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处境。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将戏曲纳入到教学中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教导年轻人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信力的有益举措,将使戏曲得到有力的普及和传播。

所谓的普及和传播,是从戏曲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立场上来阐述的。如果从受教者方面来看,高师的戏曲鉴赏课程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戏曲专家和学者。当然,不把学生培养成专家和学者,并不意味着降低戏曲艺术的教学水准。高师戏曲教学的实质,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却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具有种子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赴中学或小学担任本专业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能通过对学生的反复传授,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扩散,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

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其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保护传统戏曲遗产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用。

戏曲知识范文第3篇

一、艺术修养

戏曲演奏员的艺术修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品格的修养;二是文化修养及专业理论修养,也就是演奏员知识结构的具备和对艺术普遍规律的把握。这两个方面是构成戏曲演奏员艺术修养的决定性因素。

戏曲演奏员的艺术修养决定着戏曲演奏员在演奏水平与层次上的高低。同样一出戏,到了艺术修养水平较高的优秀演奏家手里就会是另一番天地。他们所演奏的作品尽管是我们在舞台上最为熟悉的作品,但却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认识和审美价值,人们从他们的演奏中可以感觉到人物形象有性格面貌和精神境界。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些优秀的演奏艺术家内在的艺术修养,加深了人物形象的感人力量,它蕴含着演奏家高超的水平与独特的理解,以及在音乐形象身上所寄托的情感。即使同样的剧目,也无论演奏多少次,他们都会在再体验与再体现的创造过程中闪现出艺术的创造魅力。相反,一些艺术修养较低的戏曲演奏员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表现刻板守旧,所塑造出的音乐形象缺少灵感与生气,他们的艺术劳动少了许多新意,多了些许“匠人”的迂腐之气。

二、文化修养

文化知识的修养不单指一般性的文字修养。戏曲演奏员对作品中的每句唱词,每个乐句只做到心里明白还远远不够,还要能讲出一番道理,并要在知其然的同时还要知其所以然,甚至对潜意识(潜台词)的深刻含义都要做到娴熟自如的理解。要做好这一切就需要文化修养。戏曲演奏员要把自己的艺术实践上升为理论,并指导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这就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以及一切与戏曲艺术有关的知识。

从戏曲的形成到上世纪中叶,我国历代戏曲演奏员绝大部分出身贫寒,虽因穷困而缺乏文化,但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却深知文化知识关系到戏曲音乐艺术品位的得失。这些有识之士最终成为演奏大师或艺术家,因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如已故京剧演奏艺术大师王瑶卿、陕西著名秦腔板胡演奏大师肖炳、京剧京胡演奏大师李奘图、高月波等。已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曾说过“我把什么都联系上文化”。在这方面,对演员、演奏员都是一个道理。戏曲演奏员只有经过对文化知识的不断刻苦学习和钻研,才能将文化知识化为戏曲演奏所需要的艺术养料,渗透到塑造音乐形象及舞台人物的创作之中,并对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品位、气度产生作用。

三、生活修养

戏曲艺术是塑造形象的艺术,生活是艺术形象的基础。戏曲演奏员要以生活为基础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为保证,塑造与刻画得成功,就必须对生活有较为深刻地理解与体验,并能对所体验的生活加以分析与总结。已故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大师金山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现要真。”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生活基础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作为戏曲演奏员应注意对生活的积累,并要提高对生活的识别能力,同时应加深对生活的现象和本质的研究与分析,并要提高高度概括与充分认识生活本质的修养。

戏曲演奏员的生活积累一般来说源于两个方面,即直接生活的积累和间接生活的积累。戏曲演奏员为再现自己所要表现的艺术对象,常常需要置身到对象所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这叫直接生活积累。为了表现传统历史戏里的人与事,演奏员常常需要借助有关历史资料、历史遗迹或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有关记载来加以描绘与转述,这叫间接生活积累。

戏曲知识范文第4篇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

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戏曲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戏曲艺术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转变观点,提高教师戏曲艺术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戏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然而曾令国人骄傲的戏曲,在当代青少年心中,常常是排不上号的。这不是说中国的戏曲不美,而是戏曲不亲近青少年。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中小学艺术教育忽略了戏曲知识的传播和对戏曲音乐、戏曲脸谱等方面的渗透。青少年无机会感受戏曲之美,他们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何。对历代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知之甚微;对中国的剧作大师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佳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缺乏了解。

一、戏曲艺术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视觉,还包括戏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戏曲素有“高台教化”的作用,绝大多剧目表现的是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团结互助、惩恶扬善等故事,教人做人立身。让戏曲进校园,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艺术和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首先,戏曲艺术与学校的美术教学、音乐教学要求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教学通过对传统戏曲直观的品味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操作活动,自觉地将美德作为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

其次,戏曲艺术擅长表现人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戏曲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再者,戏曲艺术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高。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在戏曲活动区内通过手脑并用,完成绘画脸谱、制作服装、表演动作等活动,在对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戏曲教学理论及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认为学习就是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有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吸收、加工、存储和提取。据此,我们得知戏曲教学应是系统性、科学性的,且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使之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得到发展。这就要遵循以下三个教育理论:

(一)树立戏曲欣赏教学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戏曲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服务的。它不仅能为全体学生所享受,且是一种融德、智、美为一体的教育,以知识传授、形体、情感态度和自然表现培养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纯艺术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戏曲教学具有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现代化素质发展的功用。

(二)强化教师戏曲欣赏教学技能

深化教学改革,渗透戏曲文化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若是对我国的传统戏曲了解甚少,是不可能担负得起戏曲教学重任的。了解和学唱戏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措施是:让部分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拜戏曲艺术家为师,感受外界戏曲艺术的魅力,开阔眼界,提高认知,增强戏曲欣赏教学的技能。

(三)提高戏曲欣赏教学质量

教师要处理好戏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强调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因为,戏曲教学是一项需要有成果支撑的艺术活动。

三、戏曲教学的具体实施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必须从感知——动作开始,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才能使外界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目标的戏曲教学,做到“形式为目标服务,目标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兴趣的影响较多,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决定了兴趣在戏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以语言表述揭示作品的个性及特色,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1.认识脸谱与服饰

学生初次接触脸谱与服装时,老师可提出诸如“为什么脸谱有不同颜色?”等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可以告诉学生: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例如:红色:象征忠烈正义,勇敢耿直和赤胆忠心;粉色:可表现忠勇之人年老后的血气渐衰。这种颜色表现性格的手法,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行构思,创造新奇的艺术形象。

戏装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俗。可从具体的“官衣”“褶子”“茶衣”等戏服介绍服装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衣着戏服,戴上脸谱,尽展标志性服饰所能表现的人物神情和动作。教学的具体化、游戏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欣赏曲段与动作

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教师通过欣赏戏曲片段,以单独判断、小组议论等形式,让学生区别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其流传地区。如黄梅戏《天仙配》、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等。由此再引伸到传统艺术变革与创新的新事物——戏歌,并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戏歌作为重点曲目,引导学生感受戏歌在演唱、配器方面的创新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促使学生热爱戏曲,培养良好的情感

在教学中使学生目睹其情、耳闻其声,心感其情,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1.体验情感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知戏曲的历史以及其地位。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渗透思想内容,激起学生对正面人物的热爱;其次,在认知基础上,让学生能听懂戏曲的唱段。例如: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等;体现除恶扬善精神的剧目《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等。将“剧情”通过“师情”来唤起“生情”,“三情”统一,激发学生对剧情人物及戏曲思想的热爱之情,提高其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2.创设环境

环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可以设立专门的戏曲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立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操作。例如:设计有关京剧脸谱的宣传板画,渲染出浓烈的弘扬戏曲文化资源的氛围。环境的创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物质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活跃于环境之中。

3.投入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要将“爱”作为纽带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剧本、评价人物性格时,须带有明确的情感倾向,褒贬态度分明,以求达到情感共鸣。戏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倾注爱心,让学生感到学习戏曲是一种快乐。

(三)加强戏曲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l.音乐课——音乐教学的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戏曲也是如此。例如京剧唱腔中,西皮旋律起伏变化,节奏紧凑;二簧凝重浓厚,伴奏粗犷,给人以力度与阳刚之美,能诱发学生的开朗豁达,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学唱京剧唱段,可给当下通俗音乐盛行的气氛,注入一股新鲜空气。通过欣赏和学唱,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及艺术素养,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树立高尚情操。

2.美术课——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能从直观形象中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如学画京剧脸谱,体现了美术教学的选材原则,充分发扬我国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体育课——京剧艺术中的身段训练是形体美的极好教材。男角的动作造型充满阳刚气息,女角身段充分表现了人的自然美和技艺美。让学生学会一些京剧形体,能使其身体各部份匀称协调,动作端庄俊逸,从而焕发出美的神韵。

4.语文课——普及戏曲知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中的许多教学素材可通过戏曲教育来完成。如在语文课上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折子戏表演,使教学人物化、形象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外,语文教学的精神与戏曲艺术教育是统一的。如在学习《苏武牧羊》同时,穿插这出京剧的影象,将视觉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这一伟人人格气质之美。

戏曲教育丰富充实音乐艺术教育,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其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蕴明著.当代戏剧审美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2.31.

[2]吴同宾,周亚勋著.京剧知识词典[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0.1.

[3]杨世祥著.中国戏曲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4]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

[5]姚思源著.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沈达人著.戏曲的美学品格[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6.3.

[7]苏国荣著.戏曲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5.

[8]刘吉典著.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

[9]李庆森著.京剧音乐欣赏漫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

[10]常静之著.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