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物素材

人物素材

人物素材范文第1篇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素材分析】回想当年“放卫星”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虽然是狂热得要抓着头发离开地球,却承载着多少人吃饱肚皮进入共产主义的梦想。然而,在没有科学技术作保障的前提下,那时的想法终是一场梦。如今,我们进入了实实在在的“超级稻”时代,袁隆平不仅有力地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而且还把超级稻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素材运用】适用于科学技术、梦想与现实、毅力、贡献、奋斗追求、精神动力等。

2. 屠呦呦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她用“抗疟神药”拯救了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世界。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的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她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青蒿素。“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不断对党、对人民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一线药物,也不会填补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3. 彭斯

22岁的彭斯高中时曾就读广州执信中学,因为成绩优秀,高三时到美国学校交流一年。2008年考入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修读会计专业。

今年,彭斯54岁的母亲陈雪梅因慢性重型肝炎晚期需进行肝移植手术,她等待了两个月,却因器官供源紧缺,命悬一线。刚刚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彭斯闻讯后,立即从美国返回广州。因母亲坚决不要自己儿子的肝源,他瞒着母亲签字成为肝源供体,并在活体移植手术中切除自己60%的肝脏,移植入母亲的体内,挽回了母亲的生命。

根据主管医师郭志勇介绍,对于提供肝源的供体,从统计上说有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七的风险。活体移植手术向来把供体安全摆在首位,而这种风险主要是术后近期的并发症,远期来看影响不大。这次手术切除了供体约60%的肝脏,因为肝脏再生能力强,只需要3个月就可以长回原样。

手术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送给了彭斯一份特别的荣誉证书——“彭斯,鉴于你帅气、勇敢、坚强的表现,已被授予最佳形象大使奖。”

【素材分析】百善孝为先,彭斯捐肝救母弘扬了反哺感恩的孝心,改变了人们对新一代年轻人普遍比较自私的偏见。的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美德似乎在渐行渐远,尤其是受几代人宠溺的青年人,很多人考虑的是得到而并非付出。彭斯的言行为此树立了一个榜样,对促进“80后”“90后”反思自己与长辈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动力,也让日趋冷漠的世道人情增添了一抹暖色,更让许多同龄人明白奉献比索取更令人动容。

【素材运用】适用于孝心、感恩、美德、榜样、坚强、勇敢、奉献、关注等话题。

4. 陈光标

人物素材范文第2篇

但可惜的是,如同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被写滥了一样,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被众多考生写得俗不可耐,而成为考场作文的“重灾区”。据统计,2012年高考作文,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提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选材撞车,情感雷同,让阅卷老师观之生厌。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误区:

1.把“感动中国”素材当做万能的作文材料,手头准备了两三个“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就拿来应付任何话题的作文。比如写“伸出我的手”用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写“微光”还是这两个人,写“忧与爱”仍然是这两人!全然不考虑素材是否适用其主题,只是简单地把人物的事迹复述一遍,见不到人物突出的精神,看不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更不见素材的使用角度。

2.将“感动中国”素材随意肢解,弄得面目全非。许多考生对“感动中国”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比如将朱光亚跟吴孟超搞混,把刘金国当成杨善洲,至于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会投资办厂的细节差错更让人啼笑皆非。

3.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当成“万金油”,照搬硬套,而不知道变通。“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确实饱含深情,言简意深,富有文采,如果恰到好处地摘取其中精华,确实能收到激活全篇的效果。但不分场合地全文引用,就显得机械僵硬了。比如有位同学运用杨善洲的事例来证明“无私奉献也快乐”的观点,本应该概括其奉献的事迹,却大段搬出了“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颁奖词,一则语体风格不合,二则与观点方向不一致。

那么,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翻出新意,做到有启发性、有观点性、有情感性呢?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从陌生化的角度,别出心裁,妙用“感动中国”素材。

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者”。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以她日常的一言一行,以危险来临时的坚决举动,证明她身为一名教师“最美”的一面,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师德从来都是高尚无私的,这世间的美好和善良从未走远。这样的素材,一般人都从“师德大爱”、“理想追求”、“美好善良”等角度来写作,但下面的作文却避开了这些角度,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意外地成为“最美女教师”之前,已经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执教5年多的她,一直都没有正式教师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薪水仅有1000元。

在危急关头选择“冲上去”,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日常忠于教师岗位、对学生富有大爱之心的必然反应。每月1000元的工资,还要按月资助一名困难学生100元,一帮就是3年。工作5年,张丽莉只请了两次假,各种教学比赛都名列前茅,她所带的班级名次遥遥领先,她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可是,这样的一名优秀教师,却无编制、没医保,每月薪水1000元,“最美女教师”的背后,有着极不美丽的现实。

文章从“最美女教师”没有编制临时工身份的角度,从她的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从“最美”的称号与“极不美丽的现实”的对比的角度,避俗求新,写出了独特的感受,见解不凡,令人耳目一新。

二、从巧妙切入的角度,独辟蹊径,巧用“感动中国”素材。

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从素材本身寻找切入口。每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涉及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突破口。比如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她的父亲帮助他完成了遗愿,运用何玥这个素材时,如果从她父亲这个角度切入,更容易出新。请看:

最美女孩何玥,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的人生真谛,女儿的大爱也深深打动了她的父亲。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父亲何先航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谢绝了各方捐助,婉拒了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索朗旺青亲属再三送上的酬谢,他以最美的方式,实现着女儿的“最美愿望”。今年2月初,何先航得知一名女孩患上了尿毒症,女孩和她的家人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辗转联系上他们,拿出1500元汇了过去,却只留下了“桂林何先生”的称谓。何玥的事迹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器官捐赠,甚至有更多的人有了捐献意识,并逐渐将意识变成了行动。如今,他自己也填写志愿书,承诺死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女儿感动了老爸,感动了中国。

当众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他们身边的亲人写起,一定会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三、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弃浅就深,用好“感动中国”素材。

支撑素材的,是背后的思想。我们不妨透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把握其基本内涵,找到材料独特的运用方向。特别是立意上要求深,层层透析,逼近本质。比如深受民工爱戴的被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的陈家顺的素材非常有特色——陈家顺从2007年以来,先后5次以打工者身份“潜伏”在浙江义乌和江苏扬州等地当组装工、装卸工、看仓库,甚至当起了“猪倌”,以此体验工厂招工是否存在骗局、工资能否足额如期发放的状况,然后再放心地把家乡的农民工介绍到有关企业打工。运用这个素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浮于所谓“为民服务”的表面,人云亦云,而要开掘其深层意蕴,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剖析根源。起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重在行动,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乡亲,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2)担当的力量,他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3)百姓利益为先,他胸中装着百姓,时时处处想着他的乡亲,赢得了农民的信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创新”这个主题来写作。请看学生作文片断:

在陈家顺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在他身上体现了紧扣经济发展、变管理为服务的创新精神。陈家顺一年奔波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在老家,而是在义乌。这样的“异地服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重大创新。他不像别的官员,只是动动嘴,走走过场,他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卧底打工”就是他在“摸爬滚打”中“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如果他墨守成规,又怎么能引领大伙走出深山,走出闭塞的家园呢?

这样的分析,透过“卧底打工”的表象,看到了“创新工作思路”的实质,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

四、从联想的角度,由此及彼,用足“感动中国”素材。

可以运用同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古今中外相似的人和事,一并运用到文章中。比如大漠忠魂林俊德的素材,可以跟同样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人的事例巧妙联系起来,请看: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在西北荒漠中,在戈壁悬崖上,为核武器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恰如古时戍守边疆的战士,即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依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想想同样故去的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还有为辽宁号航母献出生命的罗阳,他们同样都有一股信念,哪怕披荆戴棘,哪怕困难重重,永远致力于科学研制,对于其他的身外之物早已抛之脑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也可以运用异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相反的事例。比如“孝子教师”陈斌强的素材,可以跟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请看:

陈斌强这位普通语文教师,把“孝”传递给了学生,也将传递给自己的后代子孙。这是一份多么强大的正能量,影响了周边的人,也使很多中国人再次接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孝顺父母俨然成了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赡养父母似乎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一些诸如遗弃父母、拖欠赡养费、强行把父母送进敬老院、兄弟姊妹之间互相推诿赡养义务等等令人痛心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面对陈斌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做到赡养父母了吗?做到多陪陪父母了吗?能够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吗?能够成为孩子们“孝”的榜样吗?

五、从想像的角度,丰富细节,用全“感动中国”素材。

在立足事件的基础上,活用素材的关键性细节,大胆演绎发挥,进行延伸扩展,可以让素材出新。比如有位同学运用陈斌强素材时,对其中“爱的味道”的细节进行充分想像扩充:

陈斌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心,他的孝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他知道,一定是妈妈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是常有的事,平时他总是换套衣服再去上课,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换。当时气氛有点尴尬,只见有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另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没事,这是爱的味道!”陈斌强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七尺男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下了热泪。从那以后,每当陈斌强陪母亲散步,总有学生陪伴身边;每当陈斌强洗衣服,总有学生抢着来帮他,她们说:“老师,让我们感受一下爱的味道。”

这里的添枝加叶,让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六、从对话的角度,融入自我,用活“感动中国”素材。

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时,一定要融进作者的情感,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可以虚拟场景,采用对话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请看以高淑珍为素材的作文片断:

你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母亲,你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你更是39个残疾孩子的妈妈!你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却在自家小院创办了一所“特教学校”。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所有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都是当校长的你靠种地和打零工来维持。你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了生命的蓝天。在你的感召下,多位志愿者走进了你的家中,当起了爱心志愿者,演绎了一曲爱心接力、无私奉献的动人华章!

人物素材范文第3篇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报国心皎洁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素材解读:为了保守秘密,于敏隐姓埋名30年;为了祖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于敏克服重重困难。他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忘我工作,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运用方向:梦想、拼搏、奉献、敬业、刻苦、爱国、科技、孜孜不倦、为科学献身等。

最美乡村教师

――朱敏才、孙丽娜:为霞尚满天

朱敏才,男,1942年生,退休外交官。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辞: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素材解读:朱敏才夫妇本来有着安逸的退休生活,却离开大城市的家与亲人,到贵州大山里含辛茹苦地教书。即使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坚持为孩子们传递着梦想,为社会传播正能量。

运用方向:奉献、转变、回报、坚守、传递梦想、意志坚定、平凡中彰显伟大等。

移民第一责任人

――赵久富:量与江海宽

赵久富,男,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将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颁奖辞: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素材解读: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他说服自己的爱人,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决不能拖后腿,带了个好头,最终带领三个村三千多人从祖祖辈辈长大的故乡移民到团风。赵久富说,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运用方向:爱国、孝顺、基层、平凡、榜样、取舍、牺牲小家为大家等。

好心人“炎黄”

――张纪清:涓滴见沧海

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了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颁奖辞: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素材解读: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我们身边总有隐姓埋名捐助社会的公益人士,他们默默为社会付出。张纪清老人把行善当做平常事,能够坚持27年,不敢以恩人自居,他非大富之人,却大爱无私,用一个人的文明撑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这就太不容易了。

运用方向:朴素、温暖、爱心、不求回报、凡人善举、爱心团队、城市精神等。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

――陶艳波:爱子心无尽

陶艳波,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并且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颁奖辞: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素材解读: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感动了我们。母爱是天底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此爱发挥到了极致。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融入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对孩子未来的期盼。

运用方向:母爱、信念幸福、希望、无私、温暖、强大、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

大漠“猎鹰”

――木拉提・西日甫江:忠诚印寸心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他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

颁奖辞: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

素材解读:木拉提是一名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的根据地,所以有很多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了生命,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勇敢战斗着。

运用方向:爱国、艰辛、敬业、付出、牺牲自己、幸福他人、保一方平安等。

麻风病医生

――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肖卿福,男,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颁奖辞: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素材解读: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这些都能体现出医者仁心,正是因为他的仁心,改变人们的观念,给麻风病人带来了希望。

运用方向:医德、敬业、使命、仁爱、希望、尊重、毅力、白衣天使、悬壶济世等。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

――朱晓晖:仁孝行于家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得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颁奖辞: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素材解读: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心怀感恩、践行孝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中国人自古讲究孝道,其实就是感恩与责任。孝老爱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十三年来,朱晓晖细心照料、赡养老人,她用孝心传承美德,用善行感动着我们。

运用方向:孝敬、美德、感恩、担当、践行、内心坚强、身边的感动等。

材料科学先驱

――师昌绪:忧国不谋身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颁奖辞: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素材解读:“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是师昌绪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他研究出来的空心涡轮叶片,被业内称为航空发电机第一关键阶,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凡是对国家有益的,师昌绪都不避利害,乐于去做。

运用方向:奉献、敬业、梦想、赤子情怀、甘为人梯、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

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和风春满园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颁奖辞: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素材解读:人与人之间,一时的相助也许容易,长远的相知、相伴却很难,而最长情的相伴就是人间最大的爱。一个大院,一群好人。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从高新海患病至今,一批又一批的邻居,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每天到他家里照顾、帮助高新海。39年的坚守,而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39年不离不弃的邻里之爱、德善之举,体现出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的精神。

运用方向:友情、关爱、团结、好邻居、心灵家园、爱心坚守、不离不弃等。

十一

集体奖――抗击埃博拉病毒

中国援非医疗队:流芳布天涯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而且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

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的,曹广曾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皮检查瞳孔,他也成为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这名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死亡。随后20天,医院接诊了12名感染者,有9名几内亚医护人员被感染,六名死亡。

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

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选择了坚守,他们借鉴抗非典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疫情应急方案,并向几内亚工作人员和当地华侨华人广泛宣传,普及防控知识。

很快中国的后援医疗队抵达这里,一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接力开始了。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国家开始撤走本国医生,召回驻疫区国外交官。

在声明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同时,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于当地时间11日分别运抵三个国家。

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起来,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塞拉利昂。

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2015年1月12日,在这里就诊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疫情虽然并没有过去,但正在出现转机。

两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

颁奖辞: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人物素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人物素材;摆放;原则

建筑效果图是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表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先用三维造型软件(如3DSMAX等)将建筑模型制作并渲染出来,再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在建筑模型图像的背后和四周添加自然和人文环境元素,包括天空、城市或乡村原野等自然环境或人文社会环境,以作为主体建筑的衬托,并由此展示建筑与人、与生活的交集,赋予建筑设计效果图以生命力。在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中,人物素材的选择和摆放有其自身的原则和规律可循,设计师需要通过自身业务经验和生活经验来逐步理解和感悟,方可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

一、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中选择人物素材的要点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所需通过三维造型软件和图像软件来制作表现的效果图,主要有室内效果图和建筑效果图、园林景观效果图等。室内效果图有私人住宅效果图和公共空间效果图,其中私人住宅效果图中通常是不摆放人物素材的,公共空间效果图主要是表现各种办证大厅、候车厅售票厅等公共场所,需要摆放人物素材,但相对而言所需摆放的人物不很多,不如建筑和园林效果图中所需摆放的人多。园林景观效果图主要为俯视图或鸟瞰图,场景通常很大、人物素材多,通常在画面中显得比较微小,常被忽视而居于次要地位,唯独建筑效果图所需展现的人物素材较多,又有精心表现和展示的特点,因此笔者选择以建筑效果图为例来阐述效果图后期制作中人物素材摆放的原则。建筑效果图的表现视角通常为水平视角,是模仿普通人站在地面上平视(仰视)建筑物的视角,这样的效果图视角有助于真实而直观地体现实际建筑物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效果图虽然是虚拟的,但其所运用的逻辑是真实且源于生活的,因此才得以在设计活动中被广泛接受,有人存在并融入其中的建筑物才合乎逻辑。而选择合适人物素材融入其中,是成就建筑效果图价值的重要一环。具体说来,在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中选择人物素材有三大要点,首先是季节,体现在人物着装上,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人物着装应当以夏装为主,辅以少数人着长衣长裤的春秋装,同时有冬装和夏装存在的情况肯定是不现实的。其次是角度,建筑效果图视角多为平视角展现,因此人物素材的视角大都为平视角,俯视角人物素材则应用于园林景观的俯视角效果图中。第三是人物身份,素材人物无名无姓,但性别、服饰、人种即其身份,一个展示综合性公共场所的建筑效果图,其中人物素材所代表的身份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各职业、性别、年龄的人士都可能出现,如果是幼儿园或写字楼的效果图,则人物素材可基本限定为儿童和职业着装人士;众多的人物素材中出现一两个外国人形象很正常,但若满大街都是外国人就不真实了,除非该效果图所表现的项目本来就在外国。人物素材中不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物,即便是相同着装的双胞胎同时上街,也无须展示完全相同的仪态,即便是要放置同一面孔和着装但以不同姿态出现的人物素材来代表双胞胎人物,也不要第二次出现。上述要点都来源于生活经验,稍加认识即可领会。

二、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摆放人物素材的原则

为了在建筑效果图中合理展示和摆放众多的人物素材,不使其显得杂乱,可以通过使用“视线高度线”来进行规范,视线高度线概念的应用也是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技法和辅助手段,为了保证建筑效果图在平视角下其所呈现的所有人物、花草、车辆等素材具有合适的透视视角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关系,可借助图像软件中标尺功能的参考线来设置一条水平线,作为视线高度线,人物、花草、车辆等素材都以此线为参考,尤其是人物素材的高度,接近此线之上下,即可将众多的人物素材管理得井然有序。另外,人物素材中的儿童最好不要单独摆放,应当与成年人放在一起,其身高在成人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如果需要使用宠物素材,也应当与人摆放在一起,小型宠物身高不超过人物的膝盖,大型宠物(犬)身高不过人物的腰,这些细节和原则,设计师在操作过程中都应该掌握,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一切都迎刃而解,无需刻意为之。

参考文献:

[1]王可.浅析Photoshop软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9).

人物素材范文第5篇

    1、插图:“插图”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我们就拿初中物理《电磁感应》中漫画插图来做个例子,漫画题目是:《我们要象法拉第一样,坚持实验,探求真理》,漫画上给出的说明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界的秘密,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过反复曲折,才能打开真理之门。我们这里遇到的曲折,不过是历史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一个缩影而已”。通过插图传递的人文知识,可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

    2、实验:包括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是最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搞好探究性实验的开发与实施。作为新教材一大亮点的“探究实验”是由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进行探索性探究实验,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开发。我们教师要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多安排探究性实验;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开发一些合乎自己教学条件和环境的探究性实验。这种有学校和我们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资源,更能发掘出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因素。不仅在探究实验方面就是在我们平常的物理知识教学中,也可以发掘出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当然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要多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技能特长。

    3、“STS”教育:新增加的“STS”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专题。如在教学中设置《水的故事》这么一个系列专题课程,使学生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现象,增强节水意识。还可以开展《月球之旅》知识专题讲座,通过观看航天资料录像,开展航天物理学知识讲授,航天知识竞赛,航天模具制造,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渗透教学,比如说就“神州五号”飞天成功,联合语文学科开展“神五飞天”征文比赛……

    4、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它丰富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对学生人格矫正的很好教材。科学世界就是要求我们通过教育过程来提高、明示和创造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把文化的传授和学习转化成历史上文化创造者与今天文化学习者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