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图。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6]高峰.花间词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摘 要:晚唐五代词人孙光宪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不同温词的侬艳之风,孙词清新哀婉更胜韦词清淡之意,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把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孙词在意象(水)运用的宏阔性,在艺术手法白描技巧的运用上,对风物的素淡色彩描绘的精妙质朴,语言平淡易晓,清新自然,尤其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平俗近人,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图。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 经典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思想内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万物之精华,揭示和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物理学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以下几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初步的研究,抛砖引玉,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第一首:东汉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析:诗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形象地揭示和描绘了“燃烧豆茎”的放热现象和“燃萁煮豆”的热传递现象。

第二首:汉代乐府诗《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诗中“青青园中葵”描绘了园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绿色的,揭示了绿色的菜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物理现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发现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形容在春天的阳光普照下,万物生长繁荣,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转化现象(光合作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述了担心秋天来到,花和叶将变黄衰败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来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黄色等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显现出来的色光反射现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绘了千万条大河最终流入大海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学原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一去不返,揭示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规律。

第三首: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诗中“客路青山下”描述了路人以青山为参照的相对运动现象;“行舟绿水前”可揭示出二个物理现象:一是行舟时水的反作用力现象;二是行舟与绿水的相对运动现象。“风正一帆悬”显示了以风为动力的力的作用现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揭示了日出日落刚好是地球自转一周天文物理现象。

第四首:唐代李贺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解析:诗中“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揭示了月光的反射现象和声音的传播现象;“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描绘了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揭示了水蒸汽的液化现象、红色光的反射现象和自然界的重力作用现象;“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进一步描绘田野景色:“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发出若隐若现的光点。揭示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现象和光的传播现象;“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描绘了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揭示了水击沙地产生的振动发声现象、燐燃烧形成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

第五首: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辛苦劳作的农耕图。诗中可归纳出三个物理现象:“锄禾”动作是利用杠杆原理;“日当午”是地球的自转到正午太阳与地球上某地的距离最小,辐射损失最小,故最热的物理现象;“汗滴禾下土”为地球引力现象。

第六首:唐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象地说明了泰山南面受日照,北面阳光照不到形成昏晓的自然情境,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写了诗人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的姿态,揭示了透镜变焦原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极高,群山变小。正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展现。

第七首: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形容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发出翠绿晶莹的光,揭示了绿色的树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自然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 描绘了万千条柳枝犹如丝带一样下垂着,揭示了万有引力现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述了春风吹起,日照时间变长,气候变暖适于植物生长,植物就发芽长叶的自然现象。

第八首:唐代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中“春眠不觉晓”,描写了诗人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地球又绕太阳自转了半周”的自然现象;“处处闻啼鸟”。表现了声音在空气中四散传播的现象;“夜来风雨声”,蕴含着不同物质发出不同声音的音色原理;“花落知多少”表现了风雨冲力的做功现象。

第九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写了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一针一线地为将要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揭示了尖针穿衣的增大压强原理;“临行密密缝” 描写了慈母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生怕孩子受凉的伟大母爱。揭示了严实不透风而减少蒸发降温的原理。

第十首:唐代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生动地了描写了鹅在水中嬉戏时鸣叫的神态。形象地揭示了声音的传播和音色现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生动地描绘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深刻地揭示了“浮绿水”的浮力现象和“红掌拨清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

第十一首:北宋晏殊的词《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解析:词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飞来”体现了空气动力学原理,清明节后“梨花纷纷飘落”表现了自然界中的“万有引力”现象,词中描写的春夏交替,更是揭示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季节变迁原理。“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几片碧苔点缀着满池清水”让人联想到平面镜成像原理;“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揭示了声音在空气的传播现象;一个“轻”字,让人不禁联想到空气的浮力作用。“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其中的“逢迎”二字,正是相对运动的形象写照。

第十二首: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中“高处不胜寒” 写了月宫的高寒。揭示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物理现象;“起舞弄清影”表明了趁着月光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起舞的情感。揭示了月下成影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写了不起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揭示了月亮的相对运动现象;“月有阴晴圆缺”指明了月亮有被他物遮住而出现亏损残缺的时候。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以上精选了部分经典古诗词尝试着进行了物理原理、现象的解析,相信大家一定能从解析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涵博大精深和深刻的物理学意义!

参考文献: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3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4篇

《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写春天景色,意境清新,色泽鲜明,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真叫人心驰神往。接着描绘渔翁形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抓住最具特征的装束,“青”、“绿”相映,色泽清新,使画面更添蓬勃生气。最后一句还暗示人的心境,词人本来“志不在鱼”,独享大自然的恩赐,意蕴深刻!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其中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渔歌子》的写作特色是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所以情景相生,耐人寻味。本节课教学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第一,不同角度欣赏图画。

引导学生从“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这四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真正走进美丽的画面。当学生发现这首词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时,我以为如果仅仅到此为止,这幅山水画是不是太单调、太缺少生气了?请你们再好好地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引导学生继续朗读感悟,学生发现这首词描绘的色彩非常美:西塞山上长满了树木,满山的颜色是青翠欲滴的;白鹭是洁白的;桃花是粉红的;渔翁头上戴的箬笠是青色的;而披在身上的蓑衣则是绿色的。由此想像出:白鹭飞行时拍打翅膀会发出声音;水流动时也会发出声音;细雨飘在渔翁的箬笠上、蓑衣上,也会发出轻微的声音……此时,学生发现这首词还是“有声有色”的。

只有学生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特定的意境之中,与作者感同身受,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田。在感受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朗读思考的收获,而且要求他们讲出相关的理由、依据,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联系作者生平背景。

当学生从“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这三个角度感知到词中所描绘的图画的确很美时,只是停留在单纯地欣赏画面这个层面上,体会得比较肤浅、片面。此时,教者让学生联系词人张志和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简单介绍这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他较早踏入仕途,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来,因为在官场倾轧中被贬为南浦尉,便不再做官,出家当了和尚。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闲散的生活。有学生说:“老师,如果联系张志和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其实还表达了他淡泊的心境。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觉得与美好的大自然在一起,无忧无虑,无烦无恼,这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有学生说:“其实,这首词中的渔翁就是张志和本人,或者说有他的影子,也可以说是他所希望仿效的偶像。他是希望自己能够过上与世无争的清静的生活。”也有学生说:“渔翁觉得,专心致志地垂钓,可以使自己将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的事情,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所以,他认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垂钓。想到这些,也就不想回家了。”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词人的心境,我借机总结:“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渴望清静的情感,就这样寄托于江南明媚的春光之中。我们用心朗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就能够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光,便可以陶醉于令人如痴如醉的意境之中,体会出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获得美好的享受!这就是融情入景、以景写情。”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结句,不只显境,微风轻拂,细雨迷蒙,自然可人,更重要的是暗示了词人的心境,词人本来“志不在鱼”,在这斜风细雨之中,身处如此美妙的景色中,享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何乐而不为?意蕴多么深刻呀!他借助渔翁形象的刻画,把自己热爱江南春色,寄情山水,把向往自由寄托与人物形象之中,渔翁其实就是作者张志和本人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词的“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从而真正理解了“有景有情”。

第三,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5篇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