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三七

中药三七

中药三七

中药三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七;混伪品;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03-02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根和根茎,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瘀血阻滞及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肝病、偏头痛等。 三七主产于云南、广西,而云南文山的三七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为著名的道地药材。各地以三七命名的植物众多,据参考文献[1]统计,除五加科三七外,药用植物以三七命名者多达20种,分属11科,加之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人为伪造、以伪冒真,以“土”代正,致使三七的真伪难辨。三七从种植到采收至少需要三年,加之用量大,资源紧缺,价格比较昂贵,市场上常有一些形态相似的伪品出现,给药材市场造成混乱,对临床用药带来危害。现将三七及市场常见伪品从来源、性状、理化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为正确使用三七提供参考。

1三七与伪品来源、性状、功效鉴别

2其他鉴别方法

21溶血鉴别把三七粉放入少量猪血或鸡血中,可将猪血或鸡血化成水状,这是三七所含皂苷成分的溶血作用,伪品无此功效[2]。

22荧光鉴别分别取三七、藤三七粉末2g,加甲醇15ml温浸30min提取,取提取液1ml蒸干,加醋酐1ml、硫酸1~2滴,原三七滤液显红色,后渐变为青色、污绿色(甾醇反应);另各取两种滤液点于滤纸上,待晾干后置紫外光(465nm)灯下观察,滴加三七滤液的显现淡蓝色荧光,滴加藤三七滤液的显现蓝色荧光,再在两种滤液中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橼酸溶液各1滴,待晾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滴加三七滤液的显现强烈黄绿荧光,滴加藤三七滤液的显现棕紫色荧光[3]。

23[JP3]薄层鉴别三七和藤三七的正丁醇提取物,蒸干,加甲醇1ml溶解后,作为试验的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b1、Rg1、Re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对照品的溶液,作为试验的对照品溶液,照国家药典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薄层结果为:三七与对照品在相应位置上显示3个相同的紫红色主斑点,但藤三七仅在靠近原点处显示2个蓝紫色斑点;在蓝紫色斑点上方显示2个淡黄色斑点,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无斑点显示。以人参皂苷Rb1、Rg1、三七皂苷R1为对照品薄层色谱层析结果为:三七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的紫红色斑点,藤三七色谱中,在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不显现相同颜色的斑点;在365nm紫外光下检视,三七对照品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的橙红色荧光斑点,藤三七色谱在相应位置上,无荧光斑点[4]。[JP]

24其他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算学方法鉴别三七及其伪品,采集近红外光谱图,采用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定性鉴别,建立的模型鉴别准确率达到100%[5]。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三七及伪品竹节参、蓬莪术、温莪术、桂莪术的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变异分析,三七与4种伪品间的DNA序列存在很大差别,可在DNA分子水平解决三七基原鉴定的难题[6]。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对三七及菊叶三七蛋白多肽检测,三七及其混淆品的蛋白多肽高效毛细管电泳图谱有明显的差异[7];采用多种溶剂联合提取、紫外谱线组和一阶导数光谱的合用,检测三七、高良姜、白芨、姜黄、莪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峰位置和吸收度有明显的差异[8]。崔秀明等[9]建立了三七皂苷HPLC指纹图谱方法鉴别三七及其混伪品。董晶晶等[10]用应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准确无损鉴别三七及伪品菊三七、藤三七和姜黄。总之,正品三七及其混伪品在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鉴别三七及其混伪品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以防假冒。

参考文献

[1]罗丽云,王旗,张天蓝.中药中砷的形态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5,30(22):1790.

[2]董大伟,胡海涛,孙莉君,等.三七的来源与伪品鉴别[J].黑龙江医药,2012,25(3):457-458.

[3]何耀湘.三七及其伪品藤三七的鉴别[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8(3):20-21.

[4]何华,焦凯,张玉春.三七及常见伪品鉴别[J].兰州医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31(3):67-69.

[5]张延莹,张金巍,刘岩.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三七及其伪品[J].中药材,2010,33(3):364-366.

[6]曹晖,刘玉萍,伏见裕利,等.三七及其伪品的DNA测序鉴别[J].中药材,2001,24(6):398-402.

[7]侯连兵,陈振德,陈志良,等.三七及其混淆品蛋白多肽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鉴别[J].中草药,2000,31(11):859-860.

[8]李海涛,徐红欣,张娜,等.三七及其混伪品的紫外谱线组法鉴别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61-5163.

[9]崔秀明,董婷霞,陈中坚,等.三七及其混淆品的HPLC指纹图谱鉴定[J].中草药,2002,33(10):941-943.

中药三七范文第2篇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中有这样一段捕写,丫头琥珀告贾母巧姐儿病了,贾母马上派凤姐去看看。“一时吃了饭,都来陪贾母到凤姐房中。凤姐连忙出来接了进去。贾母便问巧姐儿到底怎么样,只见巧姐用桃红绫子小绵被儿裹着,脸皮趣青,眉梢鼻翅微有动意。凤姐儿道:‘只怕是搐风的来头。’贾母道:‘这么着还不请人赶着瞧!’凤姐道:‘已经请去了。’说着人同:‘大夫来了。’贾母便坐在外蚓,邢王二夫人略避。那大夫同贾琏进来,给贾母请了安,方进房中。看了出来,站在地下躬身凹贾母道:‘妞儿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须先用一剂发散风痰药,还要用四神散才好,因病势来得不轻。如今的牛黄都是假的,要找真牛黄方用得。’贾母道了谢,那大夫同贾琏出去开了方子,去了。凤姐道:‘人参家里常有,这牛黄倒怕未必有,外头买去,只是要真的才好。’”

大夫辨征给巧姐儿诊断的为内热惊风。所谓“惊风”,又称“惊厥”,俗名“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又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急惊风主要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所致,表现为热、痰、风、惊四征;慢惊风是山于天生禀赋不足、久病正虚而致,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主要致病因素,其病变部位在脾、肾、肝三脏。其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

大夫诊断巧姐儿的症状“脸皮趣青,眉梢鼻翅微有动意”属急惊风,可能因寒暖不调、气温骤变,而小儿肌肤薄嫩,腠理稀疏,卫外不固,极易感受风邪,由表入里,兼之小儿为纯阳之体,元气皆从火中化生,郁而化热,热盛生痰,热极生风,“须先用一剂发散风痰药,还要用四神散才好。”

关于“四神散”古代医书中记载多个版本,有明代方贤编《奇效良方》中的“四神敞”,方由雄黄、雌黄、硫磺、白矾四味药组成,丰治白癜风;有《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神散”,方由当归、炮姜、川芎、赤芍四味药组成,主治血气心腹痛,但这些都不是曹雪芹笔下所写的“四神散”。而治疗小儿急惊风的“四神散”,方由真牛黄、珍珠、冰片、朱砂等四味药配伍而成。方中的牛黄具有清心、镇惊、化痰、利胆的功效;珍珠性寒,味甘成,人心、肝经,具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坠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的功效;冰片性凉,味辛苦,具有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的功效;朱砂性凉,味甘,有毒、人心经,具有安神、定惊、解毒的功效。大夫临走时特别嘱咐:“如今的牛黄都是假的,要找真牛黄方用得。

鉴别牛黄的真伪要看外形,真品为完整卵形,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质地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闻之气清香,尝之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方中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它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可溶性的汞,即温度过高而分解产生游离汞。虽然朱砂在方中与其它药配伍,有严格剂量限制,且朱砂已通过炮制减少其毒性,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不会引发毒性反应,但如果使用不合理,超量、超时使用,使体内中汞的蓄积量达到100毫克时,也会出现中毒反应。因此,服用“四神散”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中药三七范文第3篇

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的云南省文山州近年来三七价格起伏不定,因云南省3年的干旱和三七市场的需求量扩大等因素影响,三七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质量较优的三七价格已经冲破每公斤700元大关,让不少来选购三七的商人咂舌,直呼买不起。

在云南省文山州新建成的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内,上百名三七种植户背着大袋的三七花和三七每天一早就来到这里,等待着买主的到来。“我们最高兴的就是遇到大老板,看好了货一次性就全买完,那我们就可以早点回家了。”当地三七种植户余先生表示,“这几年三七价格很不稳定,有时高有时低,我们也要看准了时机再卖,才能卖个好价钱。”徐先生指着一堆三七说:“这种三七是种了3年以上的,又大又硬,品质最好的了,现在的市价每公斤可以卖到760元左右。”

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俗称“金不换”,有补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因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在半阴和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在文山,文山也被称之为“三七之乡”。正因为文山三七的产量大,品质好,每年到秋冬季节,来自全国各地收购三七的商人纷纷奔赴文山。而许多批发商都因三七价格太高迟迟没有购买。陈明是专做药材生意的广东人,在三七交易市场内挑选问价了一上午后仍然很有信心地表示:“现在的三七由于刚刚上市还比较贵,等到下一批三七陆续上市后,价格应该会回落的。”说到三七生意,陈明笑嘻嘻地说:“我们在文山批发了三七后运往广东、浙江、福建一带,那边对三七的需求量很大的,虽然三七价格逐年上涨,但我们的生意都还不错。”

据了解,截止2011年底,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已达到9.79万亩,总产量470万公斤,占到全国九成以上,而市场需求量却达到700万公斤,物以稀为贵,使三七价格逐年上涨。

价格飞涨的幕后推手

近三年,三七价格已经上涨了10余倍。而今年三月开始,三七价格再次火爆,在短短几月间已经上涨20%以上。以三七为代表的滇产中药价格也随之疯涨,搅动了市场一湖春水。因此,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三七价格节节攀高成了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自然因素严重影响着三七的市场供给,导致其供给数年来都未能满足市场需求。2008年到2011年间,三七产量一直受到自然灾害的巨大影响。2008年文山遭受霜冻灾害三七减产,2009年到2012年,云南省三七产地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尽管今年三七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但仍然不能满足迅速扩张的市场。

生产成本的迅速上扬,是目前三七产业的重要瓶颈。上涨最快的是种苗成本,自去年以来三七种苗价格已经翻了两番。三七种植周期长,传统有性繁殖会影响其质量和产量,且野生良种三七已经濒临灭绝。现有的人工组培繁育种苗,又面临退化风险。在三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背景下,种苗生产已经根本不能满足需求;再者,由于三七种植轮作周期长,耗费土地资源,可供使用的农地已经极度紧张;工资成本上涨,而有种植经验的劳动力却依然稀缺。2009 年前三七种植成本每亩约1.2 万元左右,到今年种植成本已上升到4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三七的市场需求正迅速扩张。据研究,三七的人参皂甙含量超过西洋参和人参,而近年三七的功效也逐步获得消费者认可。“十一五”和未来的“十二五”期间,大批医药厂商已经进驻或即将进驻云南三七产地,投入巨资进行三七深加工开发。据称全国有1300多家制药企业以三七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有药品、保健食品等4大类300多个品种。三七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将大大扩展市场容量。据测算,目前对三七的年需求量约7000 吨左右。今年产量虽可满足市场需求,但年初多余的库存已经基本消耗完毕,供求矛盾不能说已经解决。

此外,2008年以来的宏观形势也是三七等贵重药材上涨的重要原因。2008年到2011年,货币供给量始终偏高,游资一直在寻找突破口。三七等名贵中药材,是较为理想的投资品。故而三七价格可以保持长期高于CPI的涨幅。即使在通缩魅影已经显现的时刻,由于三七价格上涨预期的存在,资本也不会迅速退出市场。所以,三七等名贵中药材市场的价格规律是,在通胀时期,天下未涨我先涨,在通缩时期,天下已跌我未跌。

疯狂“三七”带动下游产业价格走高

三七近年来价格连续上涨,牵动着下游产业链的神经。三七主产地云南的多户商家,均认为三七下游产业涨价已成定局。

云南省昆明市村药材市场批发商巫玉仙说,三七的涨势已经持续了三年左右。8月初,60头货折干价在580元每公斤,80头货570元,120头560元;八成干左右40头货售价600元,陈货现只有零星20头货供应。“在外省药材市场,三七批发价早破千元每公斤了。”

三七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常用药。云南特安呐制药厂负责人表示,该厂生产的血塞通系列产品就是以三七为主要原料,随着三七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也跟着上升,出厂价每年都在涨。

走访发现,昆明药店出售的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昆明健之佳大药房销售员肖丽华介绍,300克的三七粉今年涨了2次价,每次涨50元,从298元涨到398元。昆明好人家大药房的销售员称,60粒装的血塞通软胶囊去年90元,现在已经卖到115元。”

大多数中药材价格都早已进入下降通道,仅三七、冬虫夏草等少数品种高位运行,造成一些中医药上市公司生产成本压力增加。

据昆明制药财务总监汪绍全介绍,今年以来,三七价格涨幅较大,公司主打产品之一血塞通系列就是以三七为原料的,因此三七涨价导致该产品的成本压力加大。汪绍全表示,对此公司采取了增收节支的措施。

三七今年的上涨行情从1月份开始,待春节过后更是势如破竹,一路震荡上行,冲破每公斤700元关卡。“三七现今的高价位,已使药厂和下游企业有些吃不消。”

业内人士指出,除昆明制药外,国内的三七使用“大户”还包括中恒集团(梧州制药),以及正处于上市审核中的珍宝岛药业。“今年这几家公司的销售增长仍是确定的。”机构研究员预测。而且昆明制药还在计划扩大产能。

可以说,三七的市场需求刚性较强。“目前三七仍供不应求,年均缺口在2000吨左右,其价格的高位运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云南文山三七研究院崔秀明这样认为。

中药三七范文第4篇

据商务部去年的《2012年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显示,三七成为我国2012年29种重要中药材中价格涨幅最高的品种,平均价格同比上涨了42.4%。此前半年,原本是销售淡季,但三七价格还在疯狂飙升,批发市场上20头(所谓“头”是指多少个三七重量有500克,如20头指20个三七有500克,头数越少说明单个三七的个头越大,等级越高)三七每公斤从不到1000元上涨到1200元,30头三七则从760元涨至近1000元,个头再小的三七也都涨到了800元/公斤以上。几个月内,三七的价格连续创出历史新高。

对于三七价格的暴涨,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因为在2009年之前,20头的三七价格每公斤就在八九十元左右,短短4年时间,三七价格坐上了“火箭”,一翻就是十几倍。而红籽(三七的种子)的价格涨得愈发离谱,从2008年每公斤不到10元涨到了现今每公斤1000多元的价格。更为夸张的是挖三七时粘附在三七须根上的泥土也会有人收购,价格高的时候可以卖到两三块钱一斤,堪比蔬菜价格,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人们不禁要问三七到底怎么了?

三七的疯狂是因干旱还是炒作?

2009年以来,云南遭遇连续4年干旱,对于喜好阴凉湿润环境的三七来说这可谓如临大敌,因此很多人都认为4连旱是造成三七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然而,栽种过三七的人都知道,干旱确实会对三七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平时一亩地产干三七可达130至150公斤,干旱的天气下亩产会下降20%~30%,同时因干旱等原因导致种植成本上升40%左右,但这一来一回最多也就会使三七的价格上涨一倍,离三七翻了10倍的价格相去甚远,那到底是什么让三七一路疯涨呢?

2000年至2007年是三七价格低谷期,很多七农辛辛苦苦种出的三七最后连本都收不回来,七贱伤农让很多七农不再种植三七。但随着三七的药用功效逐渐被世人认可,全国陆续有1300多家制药企业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有药品、保健食品等4大类300多个品种,对三七的年需求量剧增到700万公斤。但从2007年以来,产量占全国三七总产量90%以上的文山州三七产量持续下降,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的3年间,全州年均三七产量仅460万公斤左右,年均缺口超过200万公斤。严重的供需失衡推高了三七价格。

除了市场需求,三七种植成本大幅上扬也是三七价格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种苗价格,2008年之前,每株苗价格为5分钱,而去年栽种期已经涨至0.8元,今年的苗价还在继续攀升。地租方面也是水涨船高,2009年以前每年200至300元一亩的地租,现在已涨至2500元。此外,用工成本也增加了五六倍,短工2009年每天只要10至15元一人,现在至少80至100元。技术工人年薪则要3万元以上。还有铺在三七土壤表层的松树叶从2009年前的几分钱一斤飙涨到1块多钱一斤。

三七市场火爆的同时也带火了与三七种植行业相关的产品。以前1800元每吨的遮阳网,迅速涨到2200元,而且供不应求。撒种用的小小按板也沾了光,成本只在几十元一块的也卖到300多元。栽种三七离不开的农药也不甘落后,纷纷通过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方式大幅提高价格,目前大部分农药价格已经翻番。

另外,由于三七不能在短期内轮种,文山州内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三七种植户的需求,不少三七种植户只好把目光投向红河、大理、临沧、昆明以及广西一些地区。而与之相应的租地费用、配套的水电路等费用也大幅增加,这也造成三七种植成本一再攀升。

种植成本上去了,那销售环节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据了解,目前文山每年三七产量的60%~70%被药厂收购,其余部分被直接消费。以前在三七价格的低谷期,80%~90%的利润让药厂拿走了,随着三七越来越抢手,60%的利润归到了种植户的手中,其余的利润则为药厂及零售环节分享。以20头三七为例,新鲜三七中间商收购价为210元/公斤,3公斤左右新鲜三七可晒一公斤干三七,晒好后的三七便可卖到每公斤1000元以上。而部分零售商会继续抬高三七的销售价格,在昆明市内一家大型连锁药店,20头三七每公斤售价高达2300元,30头的也卖到2000元/公斤。从田间到药房,三七每公斤的价格增加了千元以上。

对于如此疯狂的三七价格,无孔不入的游资会袖手旁观吗?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中药材涨价风潮在太子参、金银花、红参、党参、黄芪等药材上轮番上演。巨额利润吸引了众多企业介入了中药材种植。资金过度炒作以及急速扩产使得高价格局难以为继,许多中药材价格纷纷高台跳水。2012年以来,太子参的价格从近400元/公斤水平下落至180元/公斤左右,导致参贱伤农。如今三七成了中药材中的新宠,而价格飚涨且容易储存,又使一些不良商家控制货源进行囤货,企图待价而沽。据调查,目前长期活跃在文山州三七国际交易中心的流动商贩有数千人,除了大型药企,他们就是三七价格的风向标。在交易中心一片人声鼎沸的景象之下,各种游资也在暗流涌动。不过也有很多商贩表示现在三七的价格已经高得离谱,手里都没敢太多囤货或者已清仓等待价格的回落。

很明显,各种因素的合力使得三七的价格像得了“高烧”,且“高烧”不退反。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三七的疯狂让不少种植户从负债累累迅速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文山州马关县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2001年,李先生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还没来得及体味初为人父的喜悦,就遭遇三七价格“大跳水”,李先生卖完所有的三七,还欠下亲戚几万元钱。手里没钱,又没有其他技能,孩子嗷嗷待哺,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李先生把目光投向了自家的住房,这是他花了全部积蓄刚盖起来不久的新房,因为是临街商铺还值一些钱。2001年秋,通过房屋抵押,他向当地信用社借了10多万元贷款。

李先生把这笔贷款再次投入到种三七上。随后的道路可谓顺风顺水,李先生不仅偿还了所有的欠债及贷款,还把家搬到了文山城,住上了500多平米的别墅,过上了有车有房的舒心生活。不仅如此,李先生现在还有两园市值几百万元的三七。

相比于李先生苦尽甘来的境遇,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制药厂就没这么幸运了。国家规定药品价格都是执行最高限价,厂家不能随意提价,但很多药品目前执行的价格标准已经是多年前制定的。一边是原材料价格的急剧上涨,一边却是出厂价的上限管制,使得这些药厂利润明显下滑,致使部分严重依赖三七为原料的制药企业出现了停产情况。

据统计,全国含有三七的国药准字药品323种,批文3207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20余个,由于国家医改政策的约束,三七药品价格只跌不涨,而三七原料供应又只涨不跌,造成许多药品几乎无利润可言。

除了药厂,一些长期服用三七来预防或治疗冠心病、心血管等疾病的消费者直呼:这样的三七价格让人“很受伤”。以前几十元就够吃一个月的三七粉,现在要好几百块钱,还得担心买到的是否货真价实。毕竟高价的诱惑会使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乱真来欺骗消费者。总所周知,患高血压,心血管这方面疾病的主要是一些上年纪的人群,他们也是三七消费的主要群体,但这部分人普遍收入不高,如此高昂的三七价格确实给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还有许多看中三七保健功效的消费者不得不对其望而却步,寻找其他替代品。

三七价格暴涨能否会“一涨到底”

“种植三七犹如!运气好遇到三七价涨就发大财,反之则可能血本无归。”这是不少三七种植户的心声。从1950年至今的60余年里,三七的价格多次经历“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三七价格最高时卖到400元/公斤,这在当时可谓是天价,人们看到种植三七利润如此之大,都开始大量种植,直到1988年形成种植高峰期之后,由于三七掺假导致出口受阻,价格随之一落千丈。重新洗牌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三七生产逐渐从散户小面积种植过渡到资金雄厚的大户种植,面积少则几十亩,多则百亩以上,三七价格到2005年再次达到顶峰。然而好景不长,2006年后三七价格再次大幅下跌,跌幅高达50%以上,让不少辛辛苦苦富起来的农户一夜返贫。

三七价格从2009年至今上涨了十几倍,再次引发三七的“圈地运动”,2014年被普遍认为是三七的又一次种植高峰。据统计,2012年三七种植面积共15.46万余亩,其中:一年七4.02万余亩,二年七6.81万余亩,三年(及以上)七4.62万余亩。由此可知,2012年采挖面积4.62万余亩,产量6500吨左右;2013年采挖面积6.81万余亩,产量不低于1万吨;2014年采挖面积预计13万亩左右,产量不低于2万吨。

中药三七范文第5篇

一些特有太白野生药用植物被贴上地理标志,冠以“太白”、“太白山”或“秦岭”,如太白贝母、太白乌头、太白黄连、太白三七、太白龙胆、太白银莲花、太白韭、太白雪灵芝、太白东俄芹、太白美花草、太白艾、太白蓼、太白山黄耆、太白山五加、太白岩黄芪、秦岭岩白菜、秦岭龙胆(茱苓草)、秦岭沙参、秦岭当归、秦岭乌头、秦岭柴胡、秦岭小檗等。有些太白山草药则以其形态形象命名,如太白米(假百合)、太白鹿角(匙石蕊)、太白茶(地茶)、太白花(高山石蕊)、太白树(石蕊)等。

太白山药用资源的另一大特性是大多以“七”命名的太白七药。太白七药可谓太白山药物资源的一大特色,也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一称谓的来源说法不一,明代李时珍对七药中的三七解释为“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又言“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创,如漆粘物也”。今人有多种解释:七药功效类如三七,能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清热解毒等。七药长于治疗五劳七伤,五劳即中医所言五脏受损,七伤为气、血、筋、骨、形、肉、志受损。一些草医习惯称太白草药为“七药”,认为病有七因:风、寒、暑、湿、郁、损、衰,治疗也有七法:补、泻、宣、通、理、散、收。太白七药在活血、止痛、止血、消肿、解毒、除痹、理伤等不同方面发挥着独到的疗效,当地民间被称为“药中之宝”,其中的桃儿七为七药之王、百药之首、草药之君。红毛七(类叶牡丹)为七药之国老,专司调节百药。桃儿七、红毛七、芋儿七(延龄草)、长春七(岩风)、金牛七(太白乌头)、砂七(毛脉蓼)、太白三七(红花芹)和钮子七(珠子参)为“金刚”,是草药中的要药。除此之外,还包括窝儿七(中华山荷叶)、盘龙七(秦岭岩白菜)、马牙七(流苏虾脊兰)、天王七(羽裂葶子)、白三七(菱叶红景天)、凤尾七(小丛红景天)等100多种。

太白七药的命名也比较有意思,有以颜色命名,如红三七(支柱蓼)、黄三七(长果升麻)、白三七、等。有的以药材外形特征命名,如钮子七、窝儿七(中华山荷叶)、算盘七(杜鹃兰)、盘龙七、铁丝七(掌叶铁线蕨)、剪刀七(七筋菇)、竹根七(开口箭)、云雾七(秦岭翠雀花)、蝎子七(珠芽蓼、太白蓼)、青蛙七(鸢尾)、马牙七(流苏虾脊兰、剑叶虾脊兰)、牛毛七(山毛藓)、狮子七(狭叶红景天)、羊角七(瓜叶乌头)、猪毛七(铁线蕨)、猪鬃七(铁角蕨)、麻布七(高乌头)、扇子七(扇脉杓兰)、秤杆七(索骨丹)、荞叶七(苦荞麦)、花叶狗牙七(华北鳞毛蕨)等。以特殊疗效命名的有追风七(水杨梅)、穿骨七(阿尔泰银莲花)、偏头七(鹿药)、膀胱七(小花火烧兰)等。混合颜色、外形等命名的太白七药有金鞭七(中华山荷叶)、金毛七(多花落新妇)、红毛七(类叶牡丹)、金牛七、苍耳七(鸡眼梅花草)、铁牛七(铁棒锤)、铜棒锤(条裂紫堇)等。太白七药以气味命名的如羊膻七等。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神奇传说的七药,如手掌参、鹿衔草(鹿蹄草)、百步还阳丹(兜被兰)、捆仙绳(顶蕊三角咪)、大救驾(肾叶橐吾)等。

在太白山众多的药用植物中,声望最高的当属国家重点一级保护稀有种(第一批)独叶草。独叶草为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自顶端芽中生出1叶和1条花葶, 叶片心状,宽3.5厘米~7厘米,五全裂,中间的三个裂片还有三浅裂,另两个裂片有二深裂,形状类似 银杏叶。花茎高7厘米到12厘米。花淡绿色,直径8毫米, 瘦果,5月~6月开花。独叶草全株入药,具有活络、健胃、祛风等功效。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物种,独叶草不仅花孤叶单,而且结构独特而原始,其构造为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和毛茛科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资料。独叶草在中国零星分布,太白山是3个分布区之一,另2个是从甘肃的岷山通过四川的邛崃山系到峨嵋山及云南滇藏交界的梅里雪山。独叶草主要进行无性繁殖,属环境依赖型植物,适应的环境范围狭小,生于海拔2200米到3975米的亚高山至高山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常与蕨类植物混生于荫蔽、潮湿的环境中。海拔高于2700米的巴山冷杉林和太白红杉林下比牛皮桦林下更适合独叶草种群生存。

作为3级保护植物的桃儿七,成熟的果实鲜红光亮、气味芳香似桃,故名“桃儿七”。桃儿七被称为“草药之王”,其根茎、根、果实均可入药,根及根茎能除风湿,利气血、通筋、止咳。果实能生津益胃、健脾理气、止咳化痰,可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脘腹疼痛、咳嗽的治疗,同时也用于铁棒锤中毒的解救。桃儿七的成分主要为鬼臼毒素等木脂素类,故在抗肿瘤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桃儿七属于稀有种,多与大花糙苏、 落新妇、 升麻、无距耧斗菜、赤芍等伴生于在糙皮桦林下。桃儿七早春先开花后展叶,外形美观、花色淡雅,可培育栽培,一方面作为景观花卉,同时可发挥其药用价值。

紫斑牡丹因花瓣内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而得名。野生紫斑牡丹同样作为3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特有种、渐危种,其皮作为“丹皮”供药用,能凉血散瘀,临床用于治疗中风、腹痛等症。为落叶灌木,植株高50厘米~150厘米。小枝圆柱形,微具条棱,基部具鳞片状鞘。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不分裂,稀不等2至4浅裂。花大,花瓣白色。紫斑牡丹零星分布于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多生长在以光叶珍珠梅、小檗、冰川茶子、华西忍冬、石枣子、泡花树等为主的灌丛中。野生种由于长期遭受过度采挖,资源不断被破坏,加之天然繁殖力弱,日渐萎缩,现仅在太白山有少量分布。同时作为珍贵的牡丹花卉种质资源,紫斑牡丹在研究牡丹属的系统发育和培育牡丹新品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众多的太白野生药用植物中,有“参”之名的不在少数,如手参、珠子参、竹节参、空洞参、太子参、还阳参(菱叶红景天)、条参(白茎鸦葱)、太白洋参(美观马先蒿)、竹根参(开口箭)等,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参药当属人参属药用植物。

太白山人参属植物有竹节参及其变种珠子参、羽叶三七、秀丽假人参(秀丽三七)等,竹节参为人参属中分布最广的品种,其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淡黄色。根状茎很短,多较明显。具有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的功效,用于病后虚弱、劳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打损伤。竹节参的3个变种珠子参、羽叶三七、秀丽假人参的根茎均作为珠子参入药,具有补肺、养阴、活络、止血之功,用于气阴两虚、烦热口渴、虚劳咳嗽、跌扑损伤、关节疼痛、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等症。3个变种与竹节参的最大区别在于根茎节膨大部分呈类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菱角形,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的节间。太白山的人参属植物变异较大,随着环境海拔的变化,其分布及外形均有很大差异。

同样具有补益作用且有参药之名的手参,则为兰科植物,因块根形如手掌而得名。《晶珠本草》谓其“叶如单刀,根似佛掌,其花白色或粉红。”关于手参在太白当地有一个传说,说是原生长在太白山的人参跑到长白山后,被药王孙思邈带人抓住捆绑而回,回来后只留下人参的两只断手,由此人参落户长白山,而太白山只有手参了。这种说法是过去善良的人们对二者产地及功效一个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