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终心理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094-01

【关键词】临终病人 心理护理

临终护理是指对因病而生命垂危或因年老处于临终阶段人群卫生保健,心理护理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只有全面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特点,加强对临终病人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怀,才能更好地提高慢性临终期病人的生命质量。

1 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护理

1.1 多数病人有悲观情绪,精神萎靡不振,沮丧、少言寡语,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恐惧、脆弱。临终病人有恐惧心理,心理上想尽一切办法否认事实,对疾病的治疗极为不利,此时的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多用一些技巧语言从他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交谈中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面向病人,理解病人,尊重病人,使用恰当神态,完美的语言,告诉病人病情很重,根据需要护士可以随时陪伴在病人身边,让病人体会到被照顾、体贴、关心的感觉,取得病人的信任。

1.2 绝望心理 多与病人沟通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生活中的不便,经济负担、病痛折磨等掌握绝望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真诚的关怀和抚慰,做好正确疏导使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给予讲述治愈或生命得到延长的具体事例,动员亲属、朋友多陪伴病人,做到无微不至地关怀病人。护士要热情对待病人,应用积极暗示性语言开导病人,做好心理指导,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分析产生情绪低落的原因,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对严重抑郁,情绪不稳定不能控制的病人,防止自杀的发生,强化护理措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对病人的各项护理。

1.3 情绪不稳、愤怒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预感到病情严重,常表现惊恐不安、易怒、脾气暴躁,态度及其恶劣,语言生硬,往往把这种愤怒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让护士难以接受,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行动上表现摔东西、拒食、发脾气,摆脱这种恐惧导致愤怒情绪随时随地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真诚热情的态度,耐心地指导,鼓励病人把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患者在不理解你的情况下,你可以设法找话题,让他开口,如你为什么心情不好,那不舒服啊?需要我帮助吗?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等,这样可以拉开话题,顺势利导,就不能把病人这种愤恨情绪看成是对某个护士而来的,应多多理解同情病人,让他们把悲愤的心情表达出来,帮助病人度过这个不可避免的经历,使临终前的患者通过临终的护理,使病人感到临终前护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料,将是对他们一种极大的安慰,从而使病人减少恐惧、愤怒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1.4 压抑、悲观失望、抑郁的心理 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病人情绪低落、拒绝治疗、精神抑郁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全身衰竭状态、沉默寡言、表情淡漠、呆板、病人充分了解到自己接近死亡,心情明显抑郁、深沉的悲哀、内心及其痛苦,有消极的悲观心理,有时暗自流泪、尤其看到同种疾病的患者死的时候变加重了他们的思想负担,此时护士应以真诚的关怀和抚慰,用关心的态度同情的目光抚摸病人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影响病人,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尽量让病人把这些恐惧和忧虑心理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以此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1.5 接受阶段 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化,病情越来越重,病人自我感知不好,知道自己病情危重,即将

面临死亡,往往心情极度平静,承认面临死亡的现实,表现昏睡、孤独、疲倦、懒言,此时护士不应与病人强行交谈,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清清抚摸病人,陪伴在病人身边,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是护理,为临终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关怀,让病人恬静地死去。

2 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应,清洁整齐,尽量美化病房,如摆放鲜花、病人平时喜爱的物品装饰,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以调整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平衡。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突发性并发症,病人常有意识及进食障碍,排便障碍,以及排泄异常为临床综合表现,选择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护士,密切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任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大出血、窒息、昏迷等,护士熟悉各种可以发现的急性症状及早期征象,及早发现,及时抢救。

做好病人的营养护理,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防止虚脱,感染等并发症,延长寿命,鼓励多进食,少食多餐,进餐前控制疼痛,恶心等不适,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临终关怀症状;主动关心病人,注意观察隐藏在身体症状和主述背后的心理痛苦,主动询问,以减少紧张恐惧气氛而造成的频临绝境的感觉,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给病人心理上的支持,适时征求死亡后的着、礼义、使病人心理放松,坦然地面对疾病和死亡。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2篇

老年人是健康中最脆弱的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不断增加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区护理能使大部分60岁以上的老龄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有效根治机会的危重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消除精神、心理压力,尽善尽美地服侍临终老人直至死亡,安详地离开人世。因而做好社区老人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社区常见临终老人的心理反应

(1)注意状态临终老人往往表现为对本身所患疾病的转归及对死亡的关注,常常表现为默默地计数着自己能留在人世的时间及向医护人员询问有关病情。

(2)情绪体验临终老人常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忧虑,由于对预后不可能改变,常使他们灰心丧气,削弱了克制能力,失控感又加重了忧虑程度,烦躁不安也是常见的情绪变化。

(3)安危应激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粗暴、拒绝治疗的行为。

(4)对环境、家庭、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行等极为敏感表现出对疾病及死亡信息的极度关注和种种猜测。

2社区护士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1)注意保持卧室环境的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主动热情地接触病人,尤其对极度衰弱,无力说话的临终老人,给予皮肤抚触,满足其皮肤饥饿的需求。

(2)护士进入室内应注意态度和蔼说话亲切、谈吐适当、举止大方,不可流露出厌烦或极度失望情绪,对于病情尽可能地为老人保密,给予老人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临终老人在家接受护理,不受医院各种制约,精神放松,能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1]。

(3)随时掌握临终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重视,帮助引导老人转移注意力,可采取拉家常,回忆愉快的往事,说古道今,尽力使临终老人忘却病痛和死亡。

(4)熟悉临终老人生活习惯了解饮食要求和大小便规律等,特别对衰弱卧床或神志不清者,应沉着冷静,抢救时有条不紊、动作敏捷、操作熟练,尽量减轻不必要的痛苦,以增加安全感、信任感。

(5)对恐惧、焦虑、抑郁临终老人的沟通应鼓励说出恐惧的心理和忧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病痛,设法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多采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性沟通中注意积极倾听,谈话时尊重老人,语言应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使用恰当的语气、音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并适当地使用非语言性沟通,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在与临终老人交流中,护士既要注意自身的非语言流,又要妥善观察非语言性信息,以增强交流效果[1]。

(6)妥善处理好临终老人与家属和亲友的关系以取得支持。让家属及好友多陪伴,使临终老人有亲切感和温暖感。并嘱家属和亲友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刺激老人。采用家属与亲友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临终老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及亲友为桥梁,共同分析老人的心理问题,使临终老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社会支持,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更好的自我调整,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

(7)随着掌握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注意,防止自伤自杀事故的发生。

3 结果

由于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开展了心理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手段,以高度的同情心关怀老年患者,想方设法减轻临终老人因身体不适造成对情绪的不良影响。理解临终老人在精神、心理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感到温暖,直至安详地死亡。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持续全周期的护理干预,与有效药物一样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2l。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的真诚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护理干预对策可使临终老人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与临终老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达到减轻痛苦,延缓死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0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3篇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全面支持与照顾的一种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为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其中运用社会?家庭对患者身?心给予关怀与支持,同时又照顾家属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现就晚期癌症临终患者主要心理变化及临终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对象

临终癌症患者,经医师确定其生命接近尾声,大致不超过六个月;病人和家属放弃治疗,只做止痛等支持疗法?

2. 病人心理评估及护理措施

临终癌症患者心里评估分析及目前心理反应所处阶段:抑郁心理,孤独心理,恐惧心理,愧疚心理?根据评估,分析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

2.1.1 抑郁心理:据资料统计,70%-80%的肿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这与患者经受疾病的长期折磨及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有关,且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加剧了患者的抑郁心理?

2.1.2 护理措施:此阶段鼓励病人倾诉,护理人员耐心倾听病人诉说扑捉信息,给予相应的支持,增加病人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营造温馨氛围,在病房及走廊摆放鲜花,病房装饰以暖色调为主,保持整洁?安静?温馨,提供亲人陪伴场所,允许亲人陪护在床旁及带进病人喜欢的特殊食品及生活用品?

2.2.1 孤独心理:癌症患者病程迁延长,家属因为生活工作等有时不能陪伴在病人身边;由于癌症病人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有家人陪伴照顾等,使病人增加了孤独感?

2.2.2 护理措施:提供娱乐场所,随时调节病人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我们启用社会力量陪病人下棋?打牌?聊天等,为每一位住院期间过生日的病人开生日联谊会,我们请临终关怀志愿者为病人服务,使其感受到社会没有遗忘他们,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人间最可贵的真情和关爱?

2.3.1 恐惧心理:患者得知自己治疗无望,即将面对死亡,害怕离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产生焦虑与恐惧心理?

2.3.2 护理措施:在此阶段我们除了给予病人感情上的支持(安慰?倾听?表示同情)外,还应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通过与病人推心置腹的交流?讨论,使病人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使病人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

2.4.1 愧疚心理:患者对因自己生病给家人和子女带来的沉重负担,常常自咎自责,导致心理上的失衡,造成苦闷?烦恼?沮丧?忧愁等消极情绪?

2.4.2 护理措施:我们要充分理解病人的绝望及发自内心的愧疚心理,应保持冷静?忍让,要用爱心与同情去疏导?劝慰病人,让其平息心理上的冲突?弥留之际的病人鼓励家属随时守候在床前,聆听病人的自语,鼓励安慰病人安详渡过弥留阶段?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护理;实践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67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 对于慢性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在住院期间经过对症治疗后, 患者病情和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临床护理方法的实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10例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73例, 女37例;年龄最小62 岁, 最大88岁, 平均年龄73岁。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并发心力衰竭58例;凌晨1∶00~3∶00突然急性发病44例;情绪激动或活动后发病8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观察病情和监测生命体征 在患者住院期间, 临床护士通过监护仪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的变化, 观察住院患者神志和意识是否清醒、面部表情变化, 特别是在给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经过监护仪的连续记录, 观察住院患者的生命体征。具体为:①及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和进行心电监护, 尤其在用硝普钠治疗时, 每30 分钟测血压1次, 并根据血压及时调整滴数, 血压控制在较理想的水平, 有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节律的变化。②注意患者神志和意识的改变。患者病情危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去平衡, 加之患者的呼吸困难时, 患者极易出现神志和意识改变, 出现神志恍惚和表情淡漠, 此时, 在患者的血气分析氧分压50 mm Hg, 临床护士应该及时与住院医师联系, 采取有效办法处理, 以减少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发生。③准确记录患者24 h出入水量。由于患者心脏功能极度衰竭, 心脏射血能力降低, 血压偏高导致肾脏供血不足出现少尿, 长时间可引起肾功能损害。此外, 尿量的多少不仅可判定心力衰竭的程度, 也影响患者输液量的多少, 需控制输液量和控制输液速度, 以防止心力衰竭的进一步加重, 一般输液滴数控制在20~30 滴/min, 两路输液滴数加起来≤30滴/min。④注意观察患者大小便是否通畅。 准确记录尿量, 监测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变化情况。重视患者排大便情况, 如果长期卧床致便秘的患者, 可给予缓泻剂, 以保持大便通畅。

1. 2.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患者极易因感染等因素使病情加重, 患者常因呼吸道大量的痰液不能排除, 造成呼吸道不畅, 甚至堵塞。临床护理发现后, 应迅速清理呼吸道痰液,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急性左心力衰竭发作护士可给予高流量氧气经 75% 酒精湿化后吸入, 缓解急性肺水肿症状, 保持呼吸畅通。在家属的配合下, 指导患者并鼓励其自行将痰咳出。定时给患者翻身、叩背[1], 以促进痰液排出, 在痰液黏稠和不易咳出时, 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充分湿化气道稀化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如果患者无力咳痰时, 护士及时给予吸痰, 但在吸痰前后3~5 min内应给予高流量吸氧, 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1. 2. 3 护理 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选取半卧位、坐位, 以利于呼吸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 减轻心脏负担。在患者选取半坐位或半卧位时, 要给患者选择背后垫或者柔软的靠背物以支撑患者的身体, 从而减少患者的体力不适感。在患者选取坐位时, 前面应放置依托物, 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1. 2. 4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和频繁的治疗及临床护理操作的影响, 患者心理压力大、焦虑、恐惧及诱发此次发病的不良情绪等均能加重病情[2]。因此, 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多用鼓励性、解释性、安慰性语言, 切勿在患者面前流露出病重的信号, 让患者放松身心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和配合, 以良好心态面对疾病。

2 结果

110例患者中98例症状明显好转, 胸闷、气急减轻, 尿量增加, 水肿减轻。6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血压降低, 2例患者出现头痛但血压较基础血压无改变, 2例出现室性早搏, 2例因恶心难以耐受使用 16 h后停用。98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3 小结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临床护士必须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变化, 在系统的临床治疗和有针对性地实施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 开展以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 消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悲观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通过有针对性临床的临床护理工作, 不仅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而且也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秀花. 西宁地区老年肺心病合并左心衰的临床护理.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11):35-36.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临终关怀;善终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国家。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口中几乎14%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增长迅猛,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前后来到并将持续20余年[1]。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呼唤着临终关怀。中国是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临终关怀很大程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保守、负性观念的影响,束缚了临终关怀的发展。进行临终关怀的“善终”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1 临终关怀与善终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中世纪,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善终:把事情的最后阶段工作做完做好,指好的结果,好的结局;亦指人正常的死亡,老死,而不是死于祸患,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引申为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善终服务(Hospice),指为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

2 死亡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积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2],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听吉利语、说吉利话也就顺理成章。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由耶稣之死来升华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认为死亡就是昄依天父(returning to the heavenly father in peace)。他们这种对死亡的看法比中国人传统的看法积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的接受。

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善终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杨晶等人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436名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3],多数人认为晦气、不吉利。因而,对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是迫切需要的,医护人员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随着老龄人口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病人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4]。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对死亡率的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临终病人会在医院度过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5]。病人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向以护理为主的照护。临终护理体现着新的生命理念,善终照顾的是人,而不是病,它突出质量,而不是寿命[6]。

3 善终教育

3.1 护士教育 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救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的拒绝死亡呢?完整的生命过程应该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完整的尊重生命应包括尊重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势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还可帮助医护人员认识到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专业服务。树立起正确的临终关怀观,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有人做过本科护生死亡观、死亡照护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护生死亡认识态度及照护意向存在着差异[7]。研究中发现大三护生对死亡的态度最为客观积极,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们刚刚学习过死亡伦理课程,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见,死亡教育对临终照护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内容包括临终护理的目的、特点、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特点,病人各种躯体症状的护理等,知识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护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有研究发现:采用自编教材对全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知识培训及考核。一年的回访结果,社会反响良好,临终患者家属问卷满意度由过去52%提高到97%[8]。

3.2 病人教育 善终教育就临终病人而言,首先要增强临终病人追求幸福的意识。临终病人最容易丧失生存的意义和追求幸福的勇气,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负性心理表现。帮助临终病人克服这些心理困扰,寻求生命意义,提高其临终期的生命品质,才能有尊严的死去[9]。

幸福通常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种生活能给人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常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偏重于物质方面,而临终病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更偏重于精神方面,例如:疼痛得到缓解是一种幸福;得到医护人员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幸福;临死之前完成心愿是一种幸福;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也是一种幸福。因此,护理上应注意多陪伴,多关注,引导临终病人多回忆人生中美好的记忆,帮助了却其未了心愿等。

有人调查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结果显示[10]:得知病情真相后,73.1%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当谈到死亡时23.1%的病人感到恐惧,31.7%的病人表现为悲伤,15.3%的病人认为解脱,29.8%的病人表示能自然面对。因此,教育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对于恐惧型病人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语言文字图像,采用语言开导法或释疑解惑法[11],解除病人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引起的恐惧;针对悲伤期的病人难沟通的特点,护士应注意多满足病人的非语言行为需求,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与大自然的融合,宁神静志。鼓励病人做喜欢的事情,和病人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中获得满足的体验;对于解脱型,护士不能放弃心理关注,教育病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不要放弃自己,“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死亡是庄重的、无遗憾的。重视“死亡意识”和“意义感”[12]在这一期病人的应用;对于平静面对型的病人应充分尊重,适当肯定,采用顺情从欲法,顺从病人意志和情绪,尊重病人的一切合理的安排[11]。

3.3 家属教育 护士应指导临终病人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病人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临终病人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13]。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亲人,面对即将离开的亲人,临终病人家属的内心是极度压抑的。在护理临终病人过程中,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往往打乱原本的生活秩序与工作秩序。护士应充分理解和同情临终病人家属,鼓励其表达心中的压抑,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排解负性情绪,可采用家属座谈会的教育方式指导病人家属之间互相安抚、支持、交流,安排好工作与生活,缓解压力;其次,护理人员应向临终病人介绍患者的病情和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家属充分了解治疗、护理过程和效果,并让其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教导家属简单的护理技术,让家属参与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擦浴、按摩等。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慰藉,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这样可以让病人与亲人一起度过临终的美好时光,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彼此心理健康[8]。

临终病人备受煎熬,陪伴探视人员多,往往很难遵守医院的探视等各项制度。为此,临终病人的病房以小单间为宜,根据病人的性格、喜欢布置病室,可摆放绿色植物、盆景及自带生活用品;浴室、卫生间齐全,尽量家居化,护士要指导家属尽量给病人以家庭的温暖,满足临终病人安全感的需要。

3.4 社会教育 临终关怀的深层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生命之安顿、社会道德建设之促进以及国家福利事业之启示这三个维度[14]。临终关怀是一种“全人”、“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关怀,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家人无声的陪伴,朋友的一句贴心问候,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都是在对临终病人实施关怀,都是在帮助临终者获得“幸福”[9]。

对于临终护理,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善终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护理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我们发展临终护理的观念力量,起了一个消极涣散的不良作用[15]。发展有利于临终关怀的善终大环境,仅仅靠医生、护士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系统人员的共同努力。

有研究显示,在临终关怀知识来源方面,大部分来自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说明大众媒体在临终关怀科普教育中影响较大[10],应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临终关怀知识和开展国民的死亡教育。使大部分临终病人能较快接受现实,减少心理痛苦,战胜自我,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泰然处之。

美国自1960年起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死亡教育,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目前也在进行相应研究,并在其大、中、小学开设了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课程[16]。但是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人对死亡教育不理解、不认可,处于边探索边实践阶段。

临终关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人数的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有尊严死亡的愿望越加强烈[17],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一项有待深入拓展的金色黄昏事业,临终关怀是我国21世纪健康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关键是形成正确的死亡观,而教育则是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要想帮助临终病人“善终”,达到人生“幸福”,家庭和谐,社会文明。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是基础,只有将知识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才能使大多数人真正了解这项事业,才能将临终关怀的初衷实现于病患者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2004,20(4).

[2] 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6).

[3] 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8(10).

[4] 冯国琴,谢华琴.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2009,7(9B).

[5] 牛洪艳,王培席,周新明,等.从利物浦护理路径看我国临终护理的发展方向.护理研究,2011(2).

[6] 张鹏.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重构[J].求索,2007(11).

[7] 加那克斯·乌述尔,侯晓静.护理本科学生死亡观及其照护意向的现场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0).

[8] 李桂馨,康筱玲,高彦滨,等.临终护理知识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08(10).

[9] 刘锦秀.临终关怀与幸福悖论.医学与社会,2009(1).

[10] 赵锦秀,赵秀梅,罗羽.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的调查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9(1).

[11] 罗珊,王芳,徐静静,等.中西医结合应对临终患者的心理.中医临床研究,2010(22).

[12] 刘超,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0(1).

[13] 王云.60例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与分析.吉林医学,2011(8).

[14] 迟西琴.从以人为本看临终关怀的当代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

[15] 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