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 综合医院 实践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79-02

就我院近2年来实施临终关怀的工作情况,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在综合性医院开展临终关怀可行性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本组典型病例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53岁.晚期肿瘤31例,白血病19例。农民11例,干部13例,退休干部26例。50例皆已婚。配偶中农民10例,干部23例,家庭妇女17例。住院时间27d~61d,住入层流病房或监护室时间分别在死前4d~55d。

2 护理措施

2.1 落实常规护理工作: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地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和巡视,对病人的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准确评估影响病人自理能力和基本生理需要的因素,并设法解决,以促进病人舒适。

2.2满足病人及家属的情感需要:给予病人一定的空间,鼓励家属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商讨对后期治疗的意见、对家庭今后的安排。有特殊情感需求的病人通过采用药物支持疗法和医护人员的活动支持,增进食欲,提高营养,以满足他们的心愿。病例中有一例因常年在外地工作,因工作需要一直未能回家,他临终前1个月,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安排和照护下回到家乡看望了母亲,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对1例家庭关系淡漠的老年病人,护士们在为他做治疗护理时,都有意识地多停留一些时间,与老人共同讨论身体不适的处理方法,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消除了他由于孤独所致的逆反不配合行为,增加了对护士的亲切感。

2.3 满足病人自尊意识的需要:采取增加与病人交流次数的方法,使病人愿意在护士的帮助下重建自信心和责任感。病例中一例入院时因尾骶部皮肤放疗损伤生活不能自理,在治疗创伤的同时,护士及时为他做出每日生活计划,帮助他一度获得了生活部分自理的能力,在他病故后,家属交给医院一封他留下的感谢信,表达了他的心理感受:医护人员对他的尊重、支持和理解使他感到大家对他的重视,内心非常的欣慰。

2.4 减轻病人的疼痛,护理人员应采用同情、安慰、鼓励方法与病人交谈沟通,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以稳定病人情绪,并适当引导使其注意力转移减轻疼痛。

3 讨论

3.1 目前世界上临终关怀机构的组织类型有3种:一种是在医院为病人设立专门病房;一种是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另一种是临终关怀医院在病人家中提供照顾。在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临终关怀医院和临终关怀病房,但为数甚少,大部分病人都还是在综合性医院的病房中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病人有的由于受到病房条件的限制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常常只有在死亡的前几天才有可能移至单人病房或床位略少的急救室,病房内家庭化气氛不浓,病人之间病情的相互影响,家属之间的情绪感染,都很容易加重病人的死亡心理,所以,空间环境不良是影响综合性医院临终关怀服务质量的因素之一。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认为人与环境之间会产生移情作用。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也会左右人的感情。据调查近70%的临终病人,尤其是40岁以上的病人在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方面有突出的要求[1]。所以,对临终病人的病房布置不宜单纯强调整齐划一,物品放置规范化。病房安排应以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为原则。要提倡尽可能早地将病人移至单间病房,如没有条件或病人愿意住在大病房,也应与病情较轻的病人安置在一起,暂时不用的抢救器材应搬出或用罩布罩好放在一边,为病人提供一个方便、安静、轻松、家庭气氛比较浓的空间,减轻不良心理对病人情绪的影响。

3.2 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综合性医院与临终关怀机构的医护人员相比较,前者更容易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忽视对病人的舒适护理。许多研究者也报道了临终病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多来源于疾病的打击、机体的疼痛、自理能力的逐渐丧失。因此,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该重视给予病人舒适护理。舒适护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通过对病人的准确评估,找到影响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与病人和家属多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应加强对病人临床症状的护理,如疼痛的控制、大小便的处理、减轻药物带来的恶心呕吐反应、皮肤的清洁等等,使病人获得心理与躯体的舒适,都有助于给病人带来一种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同样可以提高综合性医院中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3.3 综合性医院的护士由于不是临终关怀机构的专门人员,临终病人仅仅是她们护理对象中的一部分。相关资料表明,一些护士对待死亡问题和濒死问题感到不适应,由于害怕、恐惧,认为护理无意义,麻烦辛苦,容易引起悲痛与忧伤而不愿意接受临终护理工作[3]。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对病人的服务。我们的护理过程说明,当护士本身能正确对待死亡,在工作中建立起积极的信念,病人也能受到良好情绪的感染,在护士的微笑和支持下,获得信心,保持自尊,平和安详地迎接死亡。在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机构与组织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极有必要加强综合性医院护士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应将临终关怀的课程列入到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课目。让护士普遍接受临终关怀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使护士认识到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专业服务。树立起正确的护理观,积极接受这门新型的学科,主动地给予临终病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参考文献

[1]罗灿辉,谢啸平,冯梅,等.200例住院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需求[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37.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临终;老人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老年患者的临终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自创始人西塞莉?桑德斯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临终关怀医院,世界各国对患者的临终阶段也逐渐引起关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社会老龄进程日趋加速,护理对象中老年病人大量增多已成为护理专业的一个新特点,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是在疾病的末期,即当医生宣布治疗无效开始的护理。当患者病情进展到垂危阶段时,其精神痛苦不亚于疾病所致的痛苦。这就要求护士应当了解病人对即将面临死亡的态度,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使他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提高尚存生活质量[1]。1 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特征及老年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特征 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弱、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等。随着年龄增高,精神活动、功能自然趋于缓慢和欠灵活机敏,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感觉能力特别是视、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生病住院时诸多顾虑,情绪低落、焦虑等。

1.2 老年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根据临床观察符合美国医学博士库伊丽莎白?布勒?罗斯(Elisabeth.Kubler.Ross)对大多数面临濒死的病人心理变化的五个期[2]。

1.2.1 否认期 部分患者对身患绝症或某些疾病晚期经医治无效,当病人间接或直接听到自己可能会死亡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病人不愿承认病情恶化的事实。

1.2.2 愤怒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给病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并了解到治疗无望,生命重危时,表现出悲观失望易激动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经常以训斥漫骂,对家属不满来发泄对疾病的反抗情绪。

1.2.3 乞求期 病人心理转为平稳,承认自己患病严重后果,希望医生能用最好的药物给予治疗,期待医护人员能使自己转危为安或延长生命与家人有更多团聚的时间。

1.2.4 抑郁期 患者异常伤感,对生活丧失信心,精神崩溃,少言,表情淡漠抑郁。

1.2.5 接受期 这是临床病人最后的心理反应,面对死亡现象,已有心理准备,对后事有一定的准备和交待。2 老年患者的临终心理护理分析

2.1 增加与临终老年患者的心理沟通 对老年患者,不仅要密切观察的心理变化,而且要正确认识和掌握临终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绝大部分患者首先是对疾病的否定,表现为愤怒、抱怨和发泄,接着开始对疾病的妥协,听天由命,进而出现自卑,自责和忧郁,最终接受事实,变得平静,安然[2]。这时,患者特别需要的是关怀和尊严,医务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多接近患者,充分了解其心理的活动情况,视病情因人施护,对患者多一些同情和安慰,耐心的安抚病人,分散其注意力,尽力驱散围绕在脑海中的死亡阴影。例如:在晨、晚间护理时,通过语言、表情与目光的交流,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情绪得以稳定,配合治疗,并鼓励和支持患者与疾病斗争,轻轻触摸老人的肢体,减轻其心理压力,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缓解,以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2 增加临终老年患者求生心理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抱有希望,就会产生克服各种疾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对于一个临终患者是十分宝贵的精神支柱[3]。在平时交谈中,不断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议家属合理安排时间来陪伴患者,消除老人的孤独感,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感受到家庭与亲人的温暖。

2.3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的恐惧心理 适时有度的宣传死亡的意义。由于临终患者对死亡认识不足,尽管家属未把疾病的诊断告诉患者,但患者的情绪很悲观,并从患者的言谈和表情中感觉到对疾病的恐惧感。针对这点,应该经常耐心、诚恳地与患者交谈,以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让患者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关心他,并经常让其听音乐或与家属聊天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4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的愤怒心理 由于临终患者情绪焦躁,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常无故发脾气或训斥医护人员[4]。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个性和喜好,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并与患者家属默契配合,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

2.5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绝望心理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痛苦,给予真诚的抚慰,劝其正确对待人生和疾病,消除轻生的念头,在生活护理上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排除干扰,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短暂的心理平衡,恬静安然地离去。

总之,要做好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需要护士掌握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护士还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医德,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增加与病人的沟通,重视与弥留之际老年人的心灵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患者需得到的是整洁、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熟练精湛的技术操作,微笑周到亲切的服务态度,高度的同情心和信任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医学不断发展,临终护理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终护理不仅仅是维持一个生物性的生命,也是通过临终护理使病人在有限的日子里,在充满人间温暖的气氛中安详、舒适并有尊严地离开人间,充分地体现从事护理工作者的真、善、美,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 毕彩霞.250例老年病人的临终心理护理.中华护理杂志[J],1992(27):359-360.

[2] 徐小兰.护理学基础.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6-417.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1临终关怀的概述

临终关怀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政府和慈善机构等组成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的支持与照顾,创造一种安享、舒适和充满温情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和价值,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的一种服务。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以照护为主、尊重病人的权利与尊严、重视病人的生命质量。服务对象是经诊断明确、目前医学条件尚无救治希望,估计生存期在3—6个月的患者或者老人。从广义上来说,临终者家属也是需要关心和服务的对象。

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以控制疼痛、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解除病人心理、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人有尊严地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与此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临终关怀从生活环境、日常护理、姑息治疗三个方面出发,采取专业有序的照护,最大限度地提高临终生命的质量。总之,生命质量的照护是作为临终关怀开展的基础,对临终生命的舒适度和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实行临终关怀,应尊重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事实,所以在中国推行临终关怀必须要关注的是“本土化”问题。

2中医学参与临终关怀的缺失

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一直在维护人们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科学特点,同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医学,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临床重视情志心理、外界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予以运用和发挥。这完全吻合临终关怀主张的给患者以全方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照护为主,改善生命末期质量的理念。

我国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开展目前依然停留在理论和具体形式上,而中医学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照护实践中。鉴于西医学“形态决定功能”的理论、思维特点指导下的治疗和照护操作,现实中对于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药物毒副作用和器械创伤大的弊端,甚至依然存在过度治疗的影子。然而中医学的理论、辨证、用药和治疗特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西医学在临终关怀实践照护中的不足。中医学的整体观思想体现在对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上,不是像西医局限于某个或某两个不适的局部解除,而是从全局、整体出发改善或解除症状。以“疼痛”为例:中药、针灸等对于躯体疼痛的祛除可以增加患者痛阈、缩短疼痛时间、延长疼痛周期和直接止痛,从而改善和保障临终患者晚期的生命质量。

当下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和程度远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经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限于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外,中医学的不被重视和未积极参与其中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对中医的偏见或认识停留在较浅层面,导致拒绝中医治疗或不分病种,不论病情一概进行积极治疗,往往耽误了治疗时机,加重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中医院历来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西医院放弃治疗的病患往往会到中医院就诊,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如果较早的用中医干预,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参与临终关怀实践对临终者及家属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作用,并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相信对于临终者这一特殊人群可以发挥积极独特的作用。

3中医学与临终关怀的契合点

3.1中医学整体观念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临终关怀提倡的“全人全程全家全方位”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是一样的,两者都倡导对病人的关怀,应从躯体、心理、精神、生活状况和经济能力多方面统筹,即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照护。不只满足缓解患者症状,还要注意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强调除了对临终者自始至终的尊重和认真的护理操作外,在临终者生命最后阶段针对性的做好该时期的主要工作,如:审慎地将病情告诉患者;给病人留以诀别的时间;做好遗体安置和陪伴最后的旅程等。医务人员还要关注和做好家属的服务工作给予他们安慰、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积极的适应新生活。

3.2中医学诊断、辨证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古代中医学家用望、闻、问、切四诊总结了一整套临终的征兆,如病人出现目暗睛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撒手遗尿等现象的时候,均为“失神”,必将死亡。又有“假神”,则指精神由颓靡转良佳,言语转清亮,食欲好转,面色由晦暗而红赤,是谓“回光返照”,这时可诊为濒死,应及时告知家属准备后事,以示关怀。另有“经纡听息”法,就是用棉丝置于鼻前观察呼吸停止与否以判断生死。

另一方面,中医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讲究“辨证论治”,又结合辨病的思维,临床治病既不拘一格,又皆在医理,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医可以发挥自身学科的专长,良好的应对临终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多端的特点。

3.3中医学治疗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中医治疗注重“养”。“养”是特别讲究辨证的,所需要的物质的质和量需要平衡供给,这样机体才能产生相等的作用,作用相等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平衡和协调,即“阴平阳秘”。结合临终关怀的实践,临终者大多是癌症或慢性病患者,重视调养对于缓解和祛除临终者身体疼痛,控制症状,保证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形、神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治疗时,通过调形可以治神,通过调神亦可以治形。这与临终关怀倡导的照护过程中不仅要缓解和控制躯体的不适和痛苦,还要给予临终者心理方面的支持,以达到相互促进,保障临终生命的质量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三分治,七分养”“形神合一”等思想可以用于指导临终服务的照护实践,为我国临终关怀本土化发挥积极作用。

3.4中医学医德要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对行医之人提出较高的要求,强调在行医时要不分清贫贵贱,亲近疏远,一视同仁,皆如亲人一般。用在临终关怀上,则体现在医务人员对临终者要如同一般病人一样,要尊重和关爱病人。清代医家赵晴初指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使能博而约。”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则更提出“不轻忽临危病人”“不厌恶秽病人”。所有这些,皆被视作“医家公德”。中医学在伦理道德和技术方面提倡的思想,对现在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医护人员树立正确事业观,摆脱以往医疗救治观念,转变自身价值和成就感的评判标准特别具有学习和指导价值。

3.5中医学对临终者的照护作用

3.5.1中医汤剂、针灸、推拿等对躯体疼痛的缓解和怯除。

中医学认为疼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疼痛进行评估,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患者的身心状况。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治,针对不同临终者及同一临终者在生命最后的不同阶段的情况,采取中药内治(静脉滴注、给药止痛和灌肠等〉和外治(薄贴法、涂擦法、肌肉注射法、摩擦法、发泡法、穴部注射法、敷脐法和药包热敷经络离子导入法等〉、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此外,中医治疗对于临终者身体机能的改善、症状的控制、病情的稳定和情绪的调节具有良好作用。李景梅等用癌痛散治疗癌性疼痛,并根据证型辨证加减,结果表明癌痛散具有较好的抗癌止痛作用,并有无成瘾性、耐药性强及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同时对扶正固本,改善机体状态均具有一定效果。王云采取帮患者按摩肢体或背部,或局部用薄荷、樟脑酊、冰片等涂擦刺激疼痛周围皮肤、肌肉,来达到止痛目的。也可以采用热敷促进血液运行,使肌肉松弛;或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延缓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疼痛。

3.5.2中医情志疗法对心理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情志疗法是指医师或其他护理人员运用中医的情志学说理论和方法治疗患者心理及身体疾病,以促使其身心状况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治疗方法。到了疾病和生命的后期,临终者自身情志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大于疾病本身的,一般慢性疾病或已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也比较相信中医,此时运用中医情志疗法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可以给患者心理上的慰藉。另外,陪伴临终过程的家属在情感、心理、经济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积极运用中医情志疗法为家属预防情志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董爱荣研究发现采用中医心理护理干预如语言开导疗法、五音音乐疗法、放松疗法能明显减轻胸痹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此外,具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好地干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

3.5.3中医结合传统文化对精神层面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中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度里,中医学被民众广为接受和认同,至今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给予临终患者符合时代的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导引,从而缓解和祛除临终者精神方面的痛苦。

4临终关怀开展的意义与展望

临终关怀的开展,是解决社会老龄化、家庭结构模式变化等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保障了临终者生命终期的生命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避免了过度治疗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临终关怀的发展对完善和补充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12(c)-101-04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已从传统的治疗和护理疾病范围扩展到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更注重整体护理和人的生命质量,尽可能让临终患者有尊严且安宁地逝去。因此,在医院现有体制和医疗资源条件下,在重视有治疗价值生命的同时,如何使晚期肿瘤患者有尊严地、不留遗憾地离开人世即成为护理的重要观念价值取向。而“疾病谱和死因顺位的改变,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过程和死亡过程明显延长,加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昂贵的医疗费用与低质量的生存状态,这些都使得临终关怀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肿瘤科2008年1~12月对收治的20例肿瘤患者实施了临终关怀护理,根据晚期肿瘤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点,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灵活地运用临终关怀知识及其伦理原则,尊重患者,尊重生命,用责任心、爱心、细心、同情心去关怀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实践证明。临终关怀护理更有利于密切医患、护患关系,使医护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尊重患者的人格,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保持生命的尊严,感受着人间的爱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肿瘤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9~73岁,入院次数1~8次,住院天数1~79 d,所有病例均根据病情给予综合性对症支持治疗。

1.2 肿瘤疾病本身的特点

①临终期。由于肿瘤原始部位、恶性程度、转移速度、医疗护理文件、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其临终期限长短不一。②疼痛程度。由于恶性肿瘤本身生长与浸润迅速或转移相应的部位,会产生剧烈的、残酷的疼痛。如颅内肿瘤的剧烈头痛、肝癌胰头癌引起的无法忍受的上腹痛、骨转移引起的骨痛、关节痛等。③营养状况。恶性肿瘤是一种迅速消耗的疾病,随着癌细胞对正常组织的吞噬和化疗药物毒性作用及放射治疗的剧烈反应。恶性肿瘤晚期大多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严重地摧残患者的身体和个人尊严。

1. 3临终期肿瘤患者的生理特点

晚期肿瘤患者常常伴随着单个或多个脏器衰竭和生命体征紊乱,主要表现为:①严重而持久的疼痛,其造成的极大痛苦,是其他类型临终患者所不常见的;②呼吸功能减退,有潮式呼吸或间停呼吸等;③循环功能衰竭,伴有皮肤湿冷、肢体末梢发绀等;④胃肠蠕动减慢,有食欲差、恶心呕吐、便秘、口干等;⑤肌肉张力减退或消失,表现有大小便失禁,不能自主活动等;⑥意识状态改变,产生感觉、知觉障碍。这些生理变化同时伴随着相应的心理变化。

1.4 临终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

美国库伯勒・罗斯(Kubler Ross)把临终期患者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这五个阶段可因患者而异,在顺次上可有差异,可能反复,也可能停在某一阶段。这要求护理人员根据临终期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性格差异、认知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特点进行护理。而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说,无论是对自身病状知情或不知情,都将使患者承受长期剧烈的精神折磨,极易加重患者的心理恐惧。乃至导致患者采取自杀的行动或者要求实施“安乐死”,发生此种情况的多于其他类型临终患者。

1.5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

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临终期特点可以看出,患者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而,护理工作在临终关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临终关怀在临床上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照护。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进入临终期的患者其各项生命体征都趋于衰竭,通过医护人员的照护可以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舒适、安宁地面对死亡,减轻身体和精神的痛苦,相对地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在生命伦理视阈中,临终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完整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要给临终者的生命以时间,更要给临终者的时间以生命。因而临终关怀被赋予了一种生命伦理的精神意义。为此,对脑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5.1 心理护理 在整体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在临床中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要做好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必须深入了解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患者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患者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生命。当患者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患者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患者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患者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并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患者亲属都要尽量给予患者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而护士应首先多与患者沟通,关心爱护他们,把临终者看成是一个身、心、灵的整体人,是一个正在完成他全部生命过程中重要阶段的人,给患者以真诚的关心,使患者信赖护士,然后进行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应抓住患者的心理特点,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神态、眼神、体态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其变化,鼓励患者与疾病斗争,增强生活的信心,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关心。尊重患者意愿,帮助他们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帮助患者和家属共同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通过与患者及家属推心置腹的交流、讨论,使患者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

1.5.2 生活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多有循环和呼吸衰竭,或同时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免疫力降低。护士应认真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勤翻身、叩背,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向家属或保姆讲解临终前患者生活护理的内容和意义,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家属或保姆做好临终前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洗

澡、更衣、患肢的被动运动等。同时,要注意生活中的饮食护理。因晚期肿瘤患者体质衰弱,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每况愈下,因此,笔者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特殊要求。提供适合其口味、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良好的就餐环境,餐前半小时协助患者大小便,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排泄物,协助患者洗手、漱口,整理好房间。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患者留胃管鼻饲,对于一些处于弥留之际的患者,不再有进食欲时,不强迫患者进食,不按自己的意愿增加患者的痛苦。

1.5.3 舒适护理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患者的症状。这样,姑息治疗和安宁护理成为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主要手段。因而,临终关怀护理的主要任务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痛苦,让患者舒适,提高生存质量。舒适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主要包括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患者在临终阶段,医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自己或指导患者家属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控制症状、减轻痛苦。重视和相信患者的主诉和其他常见症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于确实无法就治的患者,护理人员尽量少打扰患者,不做各种体检,停止一切有创性治疗,以免引起患者的痛苦和愤怒。同时,应当看到,环境因素在对晚期肿瘤患者舒适护理中的作用,晚期肿瘤患者的房间要光线充足、温暖、整洁和安静,并摆放一些患者平时喜爱的鲜花和物品,让患者最喜爱的人陪伴,使患者多享受一份人间情谊,安详地度过余生。

1.5.4 生死观教育 生死观是影响乃至阻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死学成为当代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学科延伸,而与其相关的临终关怀医学和临终关怀护理则是对护理的一种有价值的伦理回应并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赋予了护理人员的主体性地位及相应的角色转变。这样,与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相适应的护理人员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纯医学的实施护理,而是要从广义的生死观教育层面来理解临终关怀护理。生死观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今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包括对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突破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达到让生命“活得庄严,死得尊严”,“生如春之灿烂,死如秋之静美”。一方面,对临终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和时间,减轻悲伤程度,认识自身继续生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应该让临终者逐渐认识到。既然现阶段医学对肿瘤还没有彻底攻克,以祛除病因、改善功能和恢复健康为目的的侵入性治疗,不仅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影响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死亡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诸如死亡标准、死亡价值、死亡态度、死亡时机、死亡地点、死亡方式以及死后丧事服务等。

1.5.5 社会支持和社会需求的满足晚期肿瘤患者的社会需求也是临终患者的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病前在社会大舞台上充当不同的角色,而很多肿瘤患者是社会及家庭的栋梁。因此,晚期肿瘤患者有时不能及时转换成临终患者角色,甚至拒绝角色的转变,往往有很多社会需求,诸如事业上的未尽心愿、治疗疾病的经济问题、解决单位及同事间的未了事宜、家庭中亟待处理的问题、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自己逝后的事情等,对上述诸多社会需求,都要给患者一个圆满的、切实可行的答复,使患者能够以平静、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体面且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之路。由于多数癌症的预后较差,患者一旦确诊患癌,部分患者本人及家庭成员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悲观情绪,但外表又要保持乐观,形成一种十分矛盾的心理,此时社会关系不但不能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打消恐惧和焦虑心理,反而形成额外负担。因此,在护理临终患者的过程中,临终关怀护理人员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社会学特征,“解决临终者及其家属的有关社会问题并寻求社会的支持”

2 对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认知与体会

2.1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人文本质与伦理精神

临终关怀不再纯粹是医务人员如何运用药物延缓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身体痛苦的过程,也不是“对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仅驻足于医疗技术层面的“临终关怀”,忽视了临终关怀的要义――伦理关怀和哲学的终极关怀,即只注重临终患者的躯体解痛,忽视了患者心灵的安顿,忽视了家庭亲情关怀,忽视了患者自我关怀的重要性。这种从单一角度出发的临终关怀模式其实失去了临终关怀的本原意义。临终关怀护理是一门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和医学事业,它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具备包括生理、心理、伦理和哲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护理技能。

临终关怀护理是一项助人的医学专业,有其独特而深厚的道德属性。其本真要义在于它的人文本质与人性化关怀。临终关怀与人文护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临终关怀照护的重点不再是延长寿命,而是丰富生命,追求生命品质。其基本人文理念是“四全照护”,即全人照顾――身、心、灵之整体护理;全家照顾――心存病患、关怀家属;全程照顾――伴病患至临终,引导家属度过低潮:全队照顾――结合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宗教人士及义工等,共同照顾病患及家属。因而,Leininger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而关怀是医学人文和生命伦理精神的充分体现。其任务超越原有的只对疾病本身进行护理的范围。因而,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医疗领域的问题,而更是一个涉及医学道德、医学文化和医学伦理精神的特殊问题,因而需要护理人员深入地介入患者的生活场景或境域之中,体现临终关怀护理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文化本质。

2.2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伦理困境

基于以上对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本质的认识。笔者体会到,在对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实践中,不仅应该在人文和伦理的视阈中来理解临终关怀护理。而且现实地面临着一些伦理两难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一种障碍性因素。①保护性医疗与知情权之间的伦理冲突。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临终患者采取保护性措施,不能把真实病情告知患者,以减缓其不安、急躁、烦闷情绪心理,而患者则常常反复追问医生自己的病情如何,甚至要求护理人员提供自己的病历,这样就置护理人员于两难境地,由此衍生第二种伦理困境。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用中的伦理困境。无论是患者的暂时不知情,还是当患者意识到或间接知悉自己的病情,都可能要求家属带自己到大医院进行复查甚至是进一步治疗。以图否认客观存在的病情。“否认性”的结果期待对临终患者来说,是缓解沉重打

击、减轻心理压力的缓冲剂。这样则可能出现临终期脑肿瘤患者的生命维持中的治疗和护理费用与生存期之间的比率、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有限性之间的伦理困境。③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在临床上仍然可能出现“过度医疗”和“试验性”医疗与患者利益之间的冲突的伦理问题,护理人员在确切知道这些医疗方案对于临终期肿瘤患者来说不可能起到改善功能的治愈效果,在这样的境遇中,护理人员将遭遇“应该配合执行医嘱”与“首先维护患者利益”的两难。因而,解决以上伦理困境亟需寻求一种伦理约束、制度与政策支持和伦理论证,以及与临终肿瘤患者的专业化护理以及临终关怀事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的合理化、人性化l临终关怀护理模式,这需要在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医学的和生命伦理学等领域探索新的理论资源。为新的生命观和医疗护理良知提供伦理论证或辩护。这是以“照护”和“关怀”为主要取向的临终护理整体性、本土化特点的要求。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施教授概括地告诉我们,从上海地区来看,癌症患者数量与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呈正比。《2013年上海市主要卫生计生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现患肿瘤患者人数为24.25万人,全年死于恶性肿瘤数为3.76万人,平均每天死于肿瘤数为105人。此外,上海是一座迅速老龄化的城市,2013年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数为10.87万,其中80岁以上高领老年人死亡数为5.73万人,据此推算本市高龄老衰临终者约为4.6万人。以2013年的数据测算,上海的恶性肿瘤患者和高龄老衰临终者年终关怀需要量达到8.36万人。

2014年4月,施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对2012―2013上海市舒缓疗护(临终关怀)试点机构进行了初步调研。目前,本市晚期恶性肿瘤临终关怀住院床位的实际供给为234张,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人数3.76万人,按平均住院29天来计算,社区临终关怀床需求1275张,相对于床位需求,供需缺口约1041张。2013年高龄老衰临终者4.6万人,按平均住院72.78天,老衰临终关怀床位需求636张,目前实际用于高龄老衰临终关怀床位16张,供需缺口约620张。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随着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百姓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不断增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上海应当也必须开展好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在关怀什么?

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末期患者进行全人(身、心、灵)、全家、全队、全程、全社区的关怀照顾。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22字方针,即通过应用“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的适宜技术,改善临终患者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缓解家属痛苦,促进社会和谐。临终关怀更多的是对病人心理上的关怀,是对人的关怀而不是对病情。一般来说,疾病分为可逆的、可治愈的与不可逆的、不可治愈的,这些往往都是在生理层面,而临终关怀是对病人心理上,精神上、心灵上的支持,为病人提供温暖的医疗环境,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给予家属关怀和安抚。

联合国提出“享有临终关怀服务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被视为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所有194个成员国都做出承诺:把临终关怀服务列为自己国家卫生系统中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临终关怀尚处于起步阶段,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而全国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仅有150家,容量极其有限。上海地区的“临终关怀”始于1988年10月,从南汇县老年医院的最早探索,到闸北区临汾街道医院的4张临床关怀床位,到2012年率全国之先把18个试点单位开设舒缓疗护服务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再到2014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增1000张床位,逐步形成了网络体系,说明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设在上海正稳步前行。

施教授为我们耐心的讲解到,一个人在临近生命尾声的80-90天里(一个人的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人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医生护士人员的目标应当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为他们“减轻痛苦”。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另一个是治疗不足。这两种情况,使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解脱。最好的情况是,在对病人身体给予照顾的同时一定要顾及到精神上的抚慰。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导致病人末梢神经接触不到,所以病人的皮肤摸上去凉凉的,很多家属都会觉得病人很冷,需要加盖被子。实际上是相反的,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盖上薄薄的一层,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麻醉剂帮助病人减轻喘气困难。再比如,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通过注射营养液,此时进行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给病人带来的是水肿的后果。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更不要在病人床前哭天喊地,应该让病人平静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哪些人在从事临终关怀事业?

从对2013年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的调查数据来看,上海市临终关怀的医护比例不够合理,平均为1:1.05,护理人员相对缺乏,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为中等水平国家制定的1:2有很大差距。同时,志愿者的参与也非常少,大量临终关怀的调查显示,仅有5.3%的关怀对象接受过志愿者帮助。从学历构成来看,我国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存在学历、职称较低的情况。专业护士少,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很多都是护工在做。在国外,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学历、高待遇。而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护理人员的工时费用计算结果为23元/小时,比现在家政钟点工的劳动报酬还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护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我们希望,首先,能把临终关怀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建设。现在高校不设临终关怀专业,不是学科,卫技委也没有进行正规的职称培训考核。其次,能逐步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护工的工资待遇以稳定护工的队伍。最后,希望通过政府宣传及媒体,最大程度引起社会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我们这里临终关怀病房的一名护士说,经常有志愿者会来,但是每次发觉都是新的面孔,很多志愿者来了一次就不再来了。

推广临终关怀,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首先,需要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对生死的态度,确立正确的生死观。儒家文化认为不给亲人予以积极抢救,就是不孝。百行孝为先,“孝”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老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去,就是不孝。家属也很难接受让病人平静的死去这个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属一再央求医生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延续病人的生命。其实,有些治疗措施给病人带来的是痛苦,甚至是折磨。如果想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去,就要正确看待死亡。国内对于死亡的教育相对薄弱,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远没有达到普及,总是避而不谈。正常的死亡只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生的落幕是人这一生最精华的点、浓缩的点。所以在我国,临终关怀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属于文化问题。

其次,需要政府对临终关怀推广在政策性倾斜,加强制度设计。现在,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存在利益冲突;如何衔接肿瘤科、疼痛科以及临终关怀科病人的分配,界限不清晰。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平均每一个晚期恶性肿瘤出院患者在综合性医疗机构日均所花费用远远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者为1100元/天,而后者仅仅是189元/天。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其实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临终关怀来说,所选用的药品多为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减轻疼痛的药物;相比于进行化疗等治疗的病人,其对病房、床位等资源的占用更为合理。这在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能达到以上要求。一方面,临终关怀病房的使用率不高,出现床位空量,另一方面,大量没有实际治疗意义的晚期病人占据着医院病床,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最后,需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临终关怀需求量大、缺口大,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压力巨大。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不愿意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原因是心理压力负担大,导致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紧缺、后备人员不足,志愿者构成不稳定。

近十年专注于临终关怀学的安宁护理和老年保健研究的施教授与他的团队给出如下建议。首先,政府要给予配套的政策支撑。对临终关怀服务设置激励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和支持。临终关怀是一项民生工程,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一定要给予经费上充足的保障和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医保配套政策,健全临终关怀服务的收费设定、医保纳入项目等。其次,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死亡教育。再次,要推进对社区临终关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临终关怀服务专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增加培训方式种类。要重视志愿者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第四,要加大临终关怀学科建设,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分支学科,使临终关怀事业形成体系,可持续发展。第五,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功能定位,整合卫生资源,依托二三级医院建立临终关怀联动机制,开展临终病人转介服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转介细则,从而明确联动机制中各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