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文草原

课文草原

课文草原

课文草原范文第1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课文草原范文第2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边读边批,体会作者对祖国草原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关作家萧乾的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

1、出示词语:广袤 草梗 桅杆 黑黝黝 声嘶力竭 驯顺 岛屿 逍遥

2、采取多种形式读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并尝试造句。

二、自读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草原景物特点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朗读课文,感悟草原特点

1、自读第1段,画出比喻句,并作批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①指名读比喻句。 

②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它多么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慨呢?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板书:草原——辽阔)

(3)有感情朗读本段课文,自读、齐读、师生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边读边想象边感受。

2、学习第2段。 

(1)自读课文第2段段,并勾画出比喻句。 

(2)汇报交流。 

(3)说一说从文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4)引导学生谈一谈感受,并谈一谈比喻句的作用。

(5)有感情朗读本段课文。

3、学习第3段。

(1)齐读课文第3段。

(2)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

(3)从这一段中,你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

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时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着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一堆堆巨石。(交流感悟:句中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一堆堆巨石,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辽阔)

3、学习3——7段,感受草原的美丽。

(1)思考问题:同学们,这几段课文写了草原上的那些景物?

(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草原——美丽)

(4)你能读一读吗?

(5)品读这几段课文。

(6)交流批注。学习批注方法。

三、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草原的?

(1)读完课文,我们都被草原这辽阔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了,请大家把刚才画出的句子再读一读,再次感受塔木钦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草原的辽阔和美丽的?

(2)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塔木钦草原辽阔和美丽的特点。

四、回顾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1、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集体交流。

3、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文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和草原的辽阔。

4、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尝试着自己说一说文章的表达特点。

五、拓展延伸。

课文草原范文第3篇

一、困惑中的思考

我校自2009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标教学以来,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我积极参与,并根据学校处于草原地区,草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这一现实,确定了以草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用了近两年时间,完成论文《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期间,我在2012届学生中进行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教学尝试: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奇妙的草原文物》、《鹿皮图的秘密》、《嘎达梅林》等,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读后感,使学生了解草原文化、草原英雄,培养他们热爱草原,尊重、热爱草原文化的情怀;参观乌力格尔博物馆,了解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我对开设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便很有信心,于是在学校的“课程超市”推出了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授课对象是2013届的学生。但学生选课的结果却在我的意料之外:由于选课人数没有达到开课所需的数量,因而课没有开出。这样的结果令我很失落,同时也促使我进行反思。

通过与2012届的教学情况对照我发现,同样的主题如果呈现方式不同效果就明显不同:2012届的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直观生动的画面和人物形象感受草原文化,2013届的学生接触到的是抽象的草原文化的题目,没有清晰、明确的、可感知的印象。2012届学生感觉收获很大,2013届学生选课人数却很少。

二、兴趣对接

在分析自己开设校本课程得与失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兴趣问题是校本课程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校本课程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兴趣对接。

所谓兴趣对接是指教师兴趣与学生兴趣有交点或交集,师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关注相同的问题,而且喜欢同样的问题呈现方式。可见校本课程问题的关键是相同兴趣的问题,从这样的视角看课程,国家课程(全国)、校本课程(全校)、微型课程(全班)兴趣对接的难度依次降低,因为范围越小找到共同兴趣的难度就越小。微型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

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而且教师要自己培养广泛的兴趣,并对学生兴趣进行正面引导,这样容易实现与学生的兴趣对接。开发微型课程,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使教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反思后再尝试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把能否实现兴趣对接作为微型课程的选题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我选定“品读名家诗词,评说风流人物”作为2013年微型课程的课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于世界之林独树一帜的当数诗词歌赋了,无论是律诗还是词阕,均有着无穷的魅力。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平平仄仄中使人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这也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古典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特别是咏史诗。著名学者陈寅恪更提倡“以诗证史”,通过阅读咏史诗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

诗词的特点使以诗词传史的方式成为师生兴趣的交汇点,容易实现兴趣对接。而且这种方式体现“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诗词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豪感。

在历史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名人诗词了解、认识历史名人:用李白的《古诗五十九首(其三)》和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解读秦始皇,用王的《咏汉高祖》和胡曾的《沛宫》解读刘邦,用杨亿的《汉武》和罗邺的《望仙台》解读汉武帝,用王安石和秦观的《司马迁》解读司马迁等。无论诗词作者还是评价的人物都是非常著名的。

选课和上课的结果都证明,我们对微型课程的认识是正确的。

四、前景展望

课文草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任选课;草坪学;教学

一、课程定位

《草坪学》在我校公共任选课中是初次开设,它主要的开设对象涵盖了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等在校本科生。开设《草坪学》公共任选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兴趣和爱好,满足人才知识需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公共任选课,开课内容不宜过于专业,必须以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知识性引导学生学习,以便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设计

该课作为公共任选课,授课对象为全校本科生,既有文科又有理科,还有艺术类学生。涉及到的专业方向比较多,学生学习背景差异大,因此对本课程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加上学生选课的目的也不相同,这样就对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增加了难度,要求这个课程设计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依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选课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生活,淡化专业性,增加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授课过程中以学生学习和兴趣为中心开展愉快性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视频、动画的方式展示课堂案例,化抽象为直观,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具体,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质量

(1)详细介绍《草坪学》的发展历史。草坪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31~579年波斯(今伊朗)的庭院草坪,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在诗经中就有对草地的描写佳句:“绿草茵茵,芳草萋萋”。而草坪绿化首推公元前200年前后的秦汉时期长安(今西安)以西上林巨大的皇家苑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布结缕,攒戾莎”的描写,说明当时上林苑中就已应用结缕草和莎草植物做草坪。15世纪,英国开始流行和普及高尔夫球运动,进一步促进了草坪的发展。产业革命推动了欧洲草坪的发展,开始了修剪式的现代草坪。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相继开设了草坪学课程。草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世界科学之林。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草坪业步入令人瞩目速度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首先在国内开设了《草坪学》。1978年开设了草坪专题,1985年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专业将《草坪学》列为专业选修课,1989年被定为草原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目前全国已有37所高校相继开设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而这些高校都基本上开设了《草坪学》课程。(2)延展教学内容,强调草坪学的文化地位。在进行草坪学课程讲解时,还要引入自然生态文化。从而引入草坪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草坪是怎么样深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美化、保护和改善的良好作用。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为什么要和谐发展,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具有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事情的能力,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并为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一是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实地拍照,网上下载图片等,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事物的真实感。二是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讲到与学生学习过的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请学生积极解答;部分问题安排学生课下查资料,课上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最终进行点评。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学校和城市典型的草坪绿化场地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堂,讲述草坪建植在城市绿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考核方式

《草坪学》的学习目标定位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草坪的发

展简史,草坪在人类生活中的贡献,草坪草的分类及草坪建植及养护管理几个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因此,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提交考核答卷,切入点灵活多样,知识面覆盖广,学生学习效果展现充分,教学效果得到了真正的检验。具体分值计算方法是学生平时出勤成绩占20%,学生课堂讨论及表现占20%,课程论文占60%。使用这种考核计算办法,真正做到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为了大力推进《草坪学》作为一门公修课程走进全国高等院校的课堂,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仍需不断改进。

参 考 文 献

[1]任继周,张自和.草地与人类文明[J].草原与草坪.2001(1):5~9

课文草原范文第5篇

可以说,“读”是学习的法宝和捷径。在读巾可以感知,在读中可以感悟,在读中可以理解,在读中可以生疑,在读中还可以解疑,有感情地读,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对于多读和少读,我有过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就拿我上的《草原》和《可爱的草塘》两课的例子来说吧!

《草原》和《可爱的草塘》均为人教版第九册课文,且都是极美的写景文章,可对于我们这儿的人来说,无论是内蒙古那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是昔日“北大荒”那可爱的草塘,都太陌生了。我们的学生只知道潺潺的河,连绵的山以及和山口差不多大的天,怎么能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境界?初上《草原》这课,我也很束手无措。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看看草原美在哪儿?学生看看课文――白纸黑字,再瞅瞅插图――不过如此。我让他们齐读第一段(这段写了草原的景美,可谓文章的精华),他们像面对八股文一样,表情冷漠,听课老师心急如焚,我就不言而喻了。为了补上这课,课后我用两节自习时间让学生欣赏九寨沟的光碟(因为没找到草原的光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们被那美景吸引,喷喷发出感叹声。接着,我又用一节课,耐心地教他们试着有感情地一遍遍读,尤其是第一段,每朗读一遍,都能增加一份热情。最后学生竟情不自禁地感叹:草原真的太美了!我真想长大去那儿生活!

经过这次失败,我更加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记得上《可爱的草塘》时,我们就通过一遍遍饱含感情的读,大至草塘的描写,小至人物的对话,我和学生在读中体会草塘的景色美丽,学生跟着我一起品尝草塘的物产丰富。整堂课书声不断,虽然学生读的不够标准,但也步入了那种境界。师生合作得很愉快。我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不是我的学生基础太差,而是我教不得法――读的太少,我为我有这群可爱的“小精灵”高兴。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在培养学生如何读的问题上,我初步总结拙见如下:

一、把握好读的要求

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训练。大体来说:

首先,读的目的要明确,读的时间要有保证。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读不是遵命,完成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也不要用繁琐的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和无目的的扩展代替读书。

其次,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重视读,不是满节课的反复读,集体读,个人读,读的很无聊。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享受着读,快乐地读,增强阅读动力。

再次,尊重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指导要因材施教,加强示范(听录音带或老师范读),并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并进行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二、注意朗读指导方法

首先,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我们现在用的5、6年级教材每课课后一题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年级属于新实验教材。它们都对朗读联系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课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要求“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可以根据它来指导朗读。5、6年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训练重难点来指导训练朗读。

其次,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而不是分析。运用朗读技巧要自然,掌握好分寸。

第三,按正常朗读的形式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而且背下“思想感情”。有的学生让读,读得不错,一旦让背,一点儿感情没有。

第四,根据情况处理好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