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文朗诵

课文朗诵

课文朗诵

课文朗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诵教学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新课程理念提示我们,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听、说、读、写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键环节,记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朗读与背诵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厚实的朗读积累,也定能丰富他们的语言,发展他们的语感,加强他们的体验与领悟,甚至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美来。语文教学离不开背诵,背诵的过程就是理解记忆的过程。我们重视朗读和背诵教学,强调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熟读成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此,国家教委在编排教科书时,精心安排了许多优秀篇目供学生背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外加教师课外指定的范文背诵。面对如此大的背诵量,不少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压力重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想想办法。

        朗读与背诵对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1)朗读和背诵能够增进理解,促进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朗读和背诵可以增进理解,可以促进记忆,可以积累知识。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李阳先生就是因为英语书读得多,背得牢,才练就了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现在很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背功不过关。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2)朗读和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中以“诵”为先,道出了语感培养的方法。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对古诗文的阅读,进而背诵、欣赏、模仿,最后悟出了读书之道和写作之道。这里的“顺口背出来”、“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就是语感的生成。(3)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苏东坡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各种表达能力。同时,为了不让诸如低级趣味,带有暴力、色情、凶杀色彩的低劣的读物侵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就应该让一些优秀的古典诗文洗涤其心灵,纯洁其精神,高尚其灵魂,使孩子们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让古典文化的精髓渗入他们的骨髓,溶进他们的血液里,铭刻在他们的脑海,成为他们一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课文朗诵范文第2篇

现象描述:早读时,学生朗读、背诵散文、古典诗词等经典美文的热情正一浪高过一浪。这时,上课的铃声响起,学生似乎还无所察觉,仍在抑扬顿挫的尽情朗读或者兴致勃勃的相互背诵课文。“上课!”随着语文教师突如而来的清脆而又果断的一声令下,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随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书本进入语文课堂的阅读学习中,然而学生脑海中却依然萦绕着刚才朗朗上口的朗读、背诵课文的场景……

毋庸置疑,如此经常性的连续打击将会严重降低学生早读时朗读、背诵课文的浓厚兴趣,继之严重影响学生阅读、品鉴语文文本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保护学生强烈的朗读、背诵热情,又巧妙、从容、如期、按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把握时机,巧妙过渡

我这里说的“时机”指的是学生在早读时自发生成的诵读、背诵的美妙时机:早读时,教室里书声琅琅,朗读、背诵课文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反复诵读、美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正在悄然增长、增强,对文本的认知、感悟、理解、品鉴等正在加深,对文本的审美体验正在逐渐形成并深入……这种美好的生成,教师应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随时观察学生朗读、背诵氛围的发展趋势与细微变化,千万不要因为如约而至的上课铃声而武断地中断学生的早读。教师应该耐心地等一等,让学生过足朗读、背诵之瘾,或让学生诵读、背诵的热情稍减之后再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比如,教学《三亚落日》时,我曾这样将学生从逐渐减弱的诵读、背诵的情境中引入对新课文的阅读与品鉴:“同学们,为了嘉奖你们自主自觉的、激情澎湃的早读,我盛情邀请你们与我一道去海南旅游胜地三亚旅游,在三亚观赏落日的美丽与壮观。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细细欣赏与品鉴。”就这样,在学生充分享受过朗读、背诵经典美文的审美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换之以听读、默读、浏览、跳读、精读、思考、品鉴等方式学习新的经典美文,学生必定对之产生喜爱之情,其学习效果也必定极佳。

二、注重方法,循序渐进

早读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前奏,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鉴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自发、有效生成的早读时间内,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具体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朗读、背诵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或精彩段落。如此“活用”早读时间,“活化”学生早读时朗读、背诵的有效生成,既可以直接为新课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可以为有效背诵或默写学过的经典文章或文段提供时间保证,从而减少学生早读的盲目性。

比如,一些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在早读伊始就将自主预习、朗读、背诵等具体要求出示在白板上。当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背诵热情渐次渐浓时,再在白板上出示默写这些课文的要求。这时,学生必定会被这新的学习任务所激励,于是更加主动地、努力地朗读、背诵,直至能默写课文。当学生在早读中依次完成上述指定任务后,教师再将阅读、理解、品鉴、拓展文本的具体要求渐次展示在白板上,学生也就能在这种始终保持着绝对自主学习状态的早读氛围中,“润物细无声”地过渡到课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在早读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不存在任何的人为交替痕迹或人为延续痕迹,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而灵活。

三、巧妙点拨,精益求精

我们还可以在学生自发生成的、轰轰烈烈的早读氛围中,巧妙地检测学生的诵读质量,纠正个别学生朗读、背诵时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技巧与质量。

比如,每次教学完新课文后,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记忆能力等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总会有个别甚至小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某些生字或者形似字、多音多义字等的正确读音;没有学会正确划分古典诗词朗读节奏的方法;没有学会根据课文的情感意蕴正确把握诵读课文的情感基调。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应该诵之以轻松、明快的情感基调,陆游的《示儿》应诵之以深沉、悲壮的情感基调等。但是,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之进行一一排查和纠正,而在学生自发生成的、激情洋溢的早读过程中,部分学生的上述现象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用心倾听学生的朗读或背诵,便可以对之进行及时的个别指导,促使这类学生迅速纠正错误,正确朗读、背诵课文。而对于在朗读方面有丰富经验或者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针对其诸如语速的疾徐舒缓、语调的高低顿挫、语音的重读轻读、朗诵时的形体动作、表情神态等加以点拨,以使其诵读技巧精益求精,朗读气质日益优雅。

课文朗诵范文第3篇

一、有效的朗读教学意义

提高语文的文化修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朗诵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小学生在接触语文这一课程时, 语文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很深。学生首先是跟着教师的语调去朗诵, 因此教师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朗诵能力。通过朗诵阅读, 学生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作力,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提高语感能力、组织能力, 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学生通过朗诵阅读还可以提高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培养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吸收更多文学方面的知识精华, 提高自我文学修养。

二、分析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方式

小学语文的朗诵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积累知识,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要求自己多朗诵阅读之外, 还应注意学生朗诵阅读的方法是否正确, 在朗诵的时候学生有没有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有没有给自己带来学习的快乐和引起足够的学习兴趣。在许多教师看来, 课文先自我朗诵一遍只是一个形式, 没有实质的意义, 于是毫无情感地朗诵完毕, 学生在心理上并没有获得朗诵带来的快感,于是思想容易开小差, 上课打磕睡, 精神不集中等, 不仅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好, 也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文学素养的养成。为了让学生从小积累丰富的文化功底, 从接触语文课始, 教师就要做好对学生的启蒙教育, 重视朗诵的意义, 提升朗诵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朗诵爱好, 平时多朗诵, 使学生从小热爱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提高语文朗诵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 如何让学生在文章首次阅读时便抓住重点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在实际学习过程当中, 学生的课业繁重, 通常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细细读上很多遍, 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首次朗诵阅读便能抓住文章的主要中心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 要会抓重点, 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其实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 在学生第一次朗读课文时, 老师必须让他们学会正确发音,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中每个用词的真正意义。老师还需要逐步引导, 让学生们了解整篇课文的脉络及作者写作情感, 可以较为准确且深入地了解到文章写作内容。其实老师在上课过程中, 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系列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朗读任务, 让其在诵读过程中带着问题, 一边诵读一边思考。与此同时, 老师还可以限制一下学生诵读的频率,举例来说, 若这个课文比较短, 可以把诵读次数规定在5-6 次左右; 如果这个课文比较长, 字数比较多, 则可以将诵读次数降低, 减少至3-4 次左右。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弱, 对课文认知力较低, 所以他们在真正诵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这一点, 老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定指导, 并且叫学生自主地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备注, 做上记号, 课后可以向老师请教并一起讨论。

(二) 再读进行思考, 三读寻求答案

老师需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 因为他们在第一遍诵读之后肯定会产生很多疑问, 有不理解之处,然后再进一步陶冶他们的情操。于实际品读文本时, 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 如果只是对文本中的文字品读欣赏, 往往很难对其有较为直观的理解, 所以老师应指引学生利用想象力, 将文字转化成图片在脑海中显现, 如此一来更加生动形象。

课文朗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现状

1.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诵读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师生的观念不正确,从思想上认为朗读不重要,考试也考得不多;“背课文”课后就可以完成,没有重视的必要;许多古诗文较长、难记,而且诵读教学又费时又费力,还不如记几个知识点实际。

2.师生对古诗文课堂诵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在一些师生看来,读?谁还不会朗读啊?所以教师不重视课堂朗读,随口带过,草草收场,教学缺乏艺术性,学生根本没有享受到诵读带来的愉悦体验,逐渐失去了诵读的兴趣,朗读也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背课文也只为完成学习任务。上课时,诵读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其他的学生只能是当听众,根本得不到有效训练。而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讲解,读的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教师范读少,学生只为完成任务无心地读一遍,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没有系统练习,也没有教师的讲解指导,读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诵读教学也就毫无质量可言。

3.缺乏诵读教学的古诗文课堂处境尴尬

缺乏诵读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多教师提倡“字字解释落实,句句翻译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充分地诵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4.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书声琅琅、当堂成诵”成为一种奢侈。教师为把每一个知识点、考点讲授清楚,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课堂朗读、背诵。当今的课堂,想要花许多时间来诵读,营造一种书声琅琅的氛围已成为一种奢侈。

种种现状让我反思,让我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古诗文诵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古人对“读”作用也有经典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诵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营养、丰富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精神接受熏陶感染的有效途径。吟咏古诗文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识,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诵读中受到古诗文的熏陶与感染,与古诗文的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必须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实践证明,科学的课堂古诗文诵读教学对教学质量影响是深远的、大有帮助的,它也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让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呢?

二、对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1.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量创设出“声、光、影”的三维情境。无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提前录音,课堂播放;配上符合情境的MP3音乐也可营造不错的氛围。

2.重视范读、领读

范读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停顿、轻重音,有助于学生对诗文内容的领会。领读能让学生把握语速、注入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鼓励学生朗读,注重朗读指导

朗读就是指出声读、大声读,读出语调、语气,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抑扬顿挫。要让课堂“读趣盎然”“书声琅琅”。

4.个性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引导学生进入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透彻理解作品内容,在感情上与作者沟通,还要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将作者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读出个性。让学生于美读之中品味古诗文的意蕴,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5.当堂成诵,让课堂收到实效

此举不可一蹴而就,应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时间有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背感兴趣的一段,也可以让其背最重要的一段,进度快的学生则不受限制。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示范背诵则可激起诵读热潮,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课文朗诵范文第5篇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诵读课前课上课后

语文教学应该成为美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的教学亦应是教材美、过程美、结果美的体现。在文言文教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领略山水名胜的优美风光,欣赏古人深邃含蓄、流畅婉转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教育,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吸收和继承古代文化的精髓。

但事实上,古文教学容易走入枯燥乏味的泥沼,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都在走这样的程序: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再理解字、词、句、段,进而总结作者的感情和观点,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看似顺畅的课堂教学过程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只会停留于掌握知识的层面上,不能内化为能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从“诵读”上面下大功夫 。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诵读中,学生才能感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才能逐渐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感情,才能让重点、难点一一化解。也是在数次诵读后,学生才会达到对名篇的流畅背诵。教师可根据诵读安排的时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将文言文的诵读指导分成三个阶段:课前诵读,课上诵读,课后诵读。

课前诵读,自习课文。即教师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在课前对新授古文的初读。教师可以根据篇目的特点,将文中重点的词句提出来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学生在此阶段,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要独立完成对文章的朗读。在此阶段,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准读通,教师还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在网上搜索名家的朗读音频跟读,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练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满意的朗读效果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反馈给朗读小组的同学和老师。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听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朗读,重点听学生的读音、断句确切与否,以备课上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能够进一步运用网络建立全班范围的朗诵讨论组,学生们对初练文言文朗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互相评论的话,更能大大激发学生课前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将现代网络和学习古代文字结合在一起,为练习文言文朗读服务,是一种虽受条件限制但很令参与的学生有新鲜感的学习形式。不仅读给自己听,更要读给别人评,不觉枯燥,而觉有趣,少数学生甚至能争先恐后地背诵呢。

课堂上是文言文诵读的重要阵地。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是“有声”的课堂,是“响亮”的课堂。教师要真正的给学生时间空间,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并将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诵读代替讲解,用诵读促进理解。

以《陋室铭》教学为例,从学生背诵学过的刘禹锡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入,了解作者一生主要经历后,教师做示范背诵全文,要学生注意字音和断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然后继续给学生时间自由练读,再找学生展示诵读,其他学生给予评论。对于读破的句子,要让学生明确句意,根据语意断句。读得熟练些后,要求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原句,另一组译读对应的现代汉语,并要求读出情感和韵味。此后的互相评论主要针对是否读懂了文句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体会“歌颂陋室”的真意表达和作者的托物言志的手法,从而领会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品格。此时在可读可背诵的宽泛要求下让全体学生摇头晃脑齐诵全文,去感受刘梦得的品格魅力和语言魅力。这一堂充盈着学生声音的文言文教学课上,用多样式多层次的诵读逐步深入的引领学生去体会古人的精神世界,力求产生共鸣,去领悟古文言简义丰的独特魅力,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就足以让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层面的旧的教学方式相形见绌了。

课上诵读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配上适当的音乐旋律,用或古朴或舒缓或激昂或低沉的曲调,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景交融的诵读情境。文言文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