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感悟致自己

人生感悟致自己

人生感悟致自己

人生感悟致自己范文第1篇

一、找准感悟的“切入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泉水要清澈要有源头活水,感悟要有效,同样要找准“源头”。这源头就是感悟的“切入点”,源头找准了,才能顺畅,才能水到渠成。

在本课教学中,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习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等精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为什么说这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作为学习整篇课文的总“切入点”,全文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点”的引领下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习谈迁面对“家境贫寒”、“原稿被偷”这些厄运时是什么表现,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学生在感悟时,抓住的关键词句都充分表现了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们各抒己见,却又围绕主题,“多元”中流露着和谐统一,没有过分的偏颇。

这样的“切入点”在全文的学习中都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既能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又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的方法。在学到“原稿被偷”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致命的打击”作为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出“原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充分感受了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接着,我又以“打不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谈迁是“打不垮”的。打击越大,越是打不垮,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一个厄运打不垮的谈迁跃然纸上。用两个“切入点”串起了整段内容的学习,重点突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学习感悟过程,教会学生一个自主感悟的方法。

二、抓好感悟的“动情点”。

古语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物”,感悟是“辞”,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情感。情感是阅读的动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读语言文字动了情,才会有所感叹。因此,要学生自主感悟,必须“动之以情”,要抓好感悟的“动情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积蕴情感。因为谈迁离我们这个时代十分遥远,那些为编《国榷》,历尽艰辛的动人场面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那就无法由衷地感受到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此,我让学生读读句子,想想画面,将语言文字读到心里去,用心去看文本呈现的感人画面。如在教学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时的情景,我就让学生充分品读文中那些数字所表达的含义后,再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谈迁哪些奋斗的情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头脑中重现画面。因为前面提供了“有一次,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样的范例,学生就能想象出无数的“有一次”,在想象的画面中,让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谈迁一次次奋斗的情景,学生的情感更是由于这具体而形象的画面逐渐积淀,慢慢渗透到对文本的研读中,这样的阅读感悟是多么真实、自然而又贴切。

我们还可以采用“体验角色”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利于更加有效地阅读感悟。如我在教学“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重点词语时,就让学生说说“谈迁在思什么,想什么呢?”将学生置于谈迁当时的情境中,站在谈迁的立场上思考,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从内心感受到谈迁当时受到的“致命的打击”,准确而深刻地感悟到文本内涵。

三、巧用感悟的“衔接点”。

“浑然天成”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教学艺术,“水到渠成”的阅读感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那么到底如何做到“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首先要做到自然有序的衔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主导”得亲切自然,层层深入,将学生带入一个完整而深刻的阅读过程。

首先,我认为“衔接点”要顺其自然。我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每一部分的过渡语。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能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能轻松自由地进入到课文每一部分的学习。真正走入课文了,才能用心去品味,完整地感悟文章内容。

其次,我认为“衔接点”要层层递进。如我教学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充分体会到谈迁付出的艰辛,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本来感悟到这一层面也是可以了,但是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教学资源,即“更加翔实、精彩”,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更加翔实精彩,离不开谈迁越来越艰辛的付出,越来越坚定的信念。于是我利用这个短语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衔接:让我们比较读读谈迁前后两次编写《国榷》的情形。通过朗读,学生从两段描写中感悟到谈迁第二次确实是更加地艰辛刻苦、坚定不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谈迁一次比一次坚定,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此可见,层层递进的“衔接”能带来步步深刻的感悟。

四、精设感悟的“抒发点”。

“有感而发”是阅读教学的自然生成,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就应该让学生“有感而发”。但是,究竟何时而发,何样而发,都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精心设计感悟的“抒发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对课文中心的把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发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朗读、自由交流等。我在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写来实现有效的感悟。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人人发言,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认为反正不一定要自己回答。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发展就有欠缺。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时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渗透,学生已经掌握如何阅读,这时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人人要划,人人要圈,人人要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下来。

人生感悟致自己范文第2篇

西游记告诉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团结一致必不可少。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心得体会1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合作对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团队任务,是多么必不可少。

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启了西天取经的大门,他收伏众徒弟:悟空、悟净和悟能。师徒四人一路上不畏艰难,在同伴有难时挺身而出,互帮互助,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凭着他们的团结一致,不服输的精神,走过了那十万八千里的遥遥取经路,克服了那九九八十一难,成功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在我们心目中,孙悟空是最聪明、最机智、法力最大的英雄,《西游记》中每一个困难好像都由孙悟空一人奋战,八戒沙僧只是打打下手的配角。但是,只靠孙悟空一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真的可以顺利前行吗?

你看,大战流沙河中,如果没有八戒的识水性,主动下水迎战,他们能轻松渡河并收伏沙僧吗?车迟国里,如果没有八戒和沙僧也各展本领,帮助孙悟空让三个妖怪原形毕露,他们能克服这个难关,继续前行吗?孙悟空去大战妖怪,如果没有八戒和沙僧在后方保护着唐僧,他能放心大胆地迎战吗?虽然八戒懒惰好色,看起来没有什么很大的作用,但他幽默风趣,给取经路上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也用自己的九齿钉耙帮助孙悟空对敌。沙僧虽然没有做成巨大的贡献,但他忠心不二,沉着冷静,坚持保护师傅,一路上挑着行李,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虽然唐僧有时不分青红皂白念紧箍咒,还帮妖怪说好话,但他也一直在背后支持着孙悟空。师徒四人的默契配合,团结一致,才使得他们取得真经,有个完美的大结局。

正如赛龙舟和拔河比赛,获胜的关键就在于团结一致,每个人都顾大局。又如战国时期,赵国有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完美地合作,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才能使赵国一要比一天强大。团结很重要,谁说不是呢?

《西游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前行的路上,团结一致必不可少。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心得体会2《西游记》是一本古代神话小说,小说栩栩如生的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好吃懒惰的的猪八戒;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敢作敢当,敢爱敢恨,又不失机灵可爱,又爱打抱不平,深受读者欢迎。

小说整整七个会合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八至十二回合些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两者巧妙的联结起来。他告诉人们: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心得体会3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名著中最生动、活泼的一本了。而这几天我就读了这本书,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感想吧!

西游记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孙悟空和沙僧。主人公孙悟空,武力高强,具有降妖除魔的本领。而沙僧不但毫无怨言的抬着行李走在后面,而且到了打仗时也总是很勇敢的冲在前面。

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以后,表现出了他们顽强执着、无所畏惧、锲而不舍的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最敬佩孙悟空知恩图报这种高尚的品质了。唐僧只帮孙悟空解除了五指山的魔咒,而孙悟空却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唐僧。每次遇到怪物是,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品质。

记得有一次,师徒四人来到盘丝洞。唐僧说要自己去化斋饭,不料落入了女妖手里。悟空得知此消息后,让八戒和沙僧在外面斗妖,自己进洞去解救唐僧。进洞后,悟空赶忙把师傅解救了出来,自己又到盘丝洞去一探究竟。发现洞里面居然还有一个老道。于是和他打了起来,老道虽然武力高强,可哪里是悟空的对手,就被他一棒打死了。最后女妖们不慎被八戒打死了。原来是七只蜘蛛。这体现了他们合作时默契的精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心得体会4我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这四大名著最吸引我的还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作者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形象。

这本书中大家最喜欢的神话人物是孙悟空,他有72般变化,18般武艺。他还有非常厉害的祥云,一飞就能飞好几十公里,而且随叫随到。它还有一双火眼金睛,每当妖怪变成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想要抓住唐僧的时候,它就用它的火眼金睛一扫,妖怪马上现出了原形,孙悟空马上把妖怪打了个落花流水,绝不会给妖怪留下可乘之机。

孙悟空的鲜明个性确实令人喜欢。大家都说猪八戒好吃懒做、贪恋美色,可在我最喜欢的是猪八戒,我眼里猪八戒不是只有缺点,它也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说它跟师傅、师兄弟们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直对它的师傅忠心耿耿,对师兄很尊重,对师弟疼爱有加。师傅被妖怪抓了,猪八戒义不容辞地跟着它的师兄弟一同去救师傅……

是呀!在生活中,我也遇到像猪八戒一样性格的人,他就是我的舅舅,他胖乎乎的,不但长得猪八戒,性格也像猪八戒,也很好吃。但为人耿直,忠诚,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街坊邻居,受到别人的误解也不吱声,只会像猪八戒“呵呵呵”地笑,也经常为村里做好事,有一次,邻居的张奶奶晕倒了,大家慌成一团,有人叫舅舅背张奶奶去村里的卫生院,舅舅像猪八戒一样嘟囔着“为什么是我背?”但又一边焦急地挤入人进群,背起奶奶奔向卫生室,由于抢救及时,张奶奶得救了。我舅舅有一点与猪八戒不一样,对我舅妈可好了,经常都被村里评为“五好家庭”。

这就是我最喜欢猪八戒原因,希望他改掉一些毛病,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喜欢他。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心得体会5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西游记》这本书是吴承恩写的,也是四大名著之一我非常喜欢看。

这本书里面讲了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沙悟净人物去西天取经在路上他们沿途降妖伏魔,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到真经的故事。

在路上他们团结一心降妖除魔打败了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而且这里面最有反抗精神的是孙悟空令人们喜爱。他在这本书里立了很大的功,有时也闯祸。猪八戒和沙悟净保护唐僧。

在里面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大闹天宫,故事情节描写的非常生动,比如 : 孙悟空大战哪吒,孙悟空大战巨灵神等等。最后孙悟空有了一个称呼是“齐天大圣 ”是牛魔王说出来的也代表了孙悟空神通广大,无人能敌的样子。

人生感悟致自己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神韵说”;创作论;顿悟;学力

作为清代“四大诗歌理论”之一,王士祯的“神韵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神韵说”以禅论诗,强调诗画一律,推崇清远 自然 的审美理想,给文学批评领域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王士祯的“神韵说”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等诸多方面,它们散见于王士祯的《香祖笔记》、《渔洋诗话》、《池北偶谈》等著述中。通过对王士祯著作的仔细研读,我们发现,尽管王士祯对“神韵说”没有正面、专门的论述,但“神韵说”作为一种文论体系是比较完整的,尤其是其中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的论述相当完善,脉络非常清晰。本文主要梳理王士祯“神韵说”中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的三个层面。

一、强调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悟性和创作灵感的闪现

“神韵说”的典型论点是“诗禅一致”,将禅宗的“顿悟”引入诗歌的创作和评论。王士祯认为“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禅宗的“顿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关照自身,强调对内心的体悟和独特的感受。王士祯认为文学创作方法同学禅的方法是一致的,都需要作家通过感悟对自身心灵和外界进行探索,进入一种超凡的创作状态,蓦然领悟创作真谛。

在论著中,王士祯多次提到“顿悟”的创作状态,他评价“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王士祯推崇王维、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是因为二人将禅学的“顿悟”巧妙融入诗歌创作,创作出有“得意忘言之妙”的作品。在《蚕尾续文》中,王士祯曾讲道:“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人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奋虚‘时有花落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王士祯继承和发扬了严羽“以禅喻诗”的理论,认为作者只有具备自悟的能力,才能进入“拈花微笑”的“悟境”,领悟到创作的真谛,创作出浑然天成的作品。

王士祯把通过“顿悟”创作的盛唐诗作为推广“神韵说”的载体。他编有《唐贤三昧集》三卷,作为“神韵诗”的范本。“三昧”来自印度的佛家语,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王士祯以“三昧集”来命名选本,并多选“诗佛”王维的作品,可见,他对文学创作过程中“妙悟”的重视。王士祯说的“诗家三昧”,类似于禅宗的“自悟”,是一种“自得”的状态。诗人要在实际生活中体悟到自身、生活、自然的真谛,然后通过诗歌传达出自己的精神旨趣。在《渔洋诗话》中,王士祯引用云门禅师的话:“汝等不记己语,反记吾语,异日裨贩我耶?”认为此话深得诗家三昧。云门禅师之所以斥责他的弟子“不记己语,反记吾语”,是出自于“自悟”这一原则,“诗乃心声”,要体现作家自己的本心、本性,若刻板地模拟前人的作品,以别人的“心声”代替自己的“心声”.只会走到岔道上去,看不见正确的出路。可见王士祯对作家“自悟”能力的重视和对创作中“机械模拟”、“盲目复古”的批判。

王士祯主张作诗要撷取刹那间的感受,抒发逸兴。若无灵感,则不必强作。《渔洋诗话》中载有王士祯评论古人创作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创作灵感的重视。“萧子显云:‘登高极目,临水送归。早雁初莺,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王士源《序孟浩然诗》云:‘每有制作,伫兴而就。’余平生服膺此言,故未尝为人强作,亦不耐为和韵诗也。”所谓“须其自来,不以力构”、“每有制作,伫兴而就”,是指在灵感袭来的偶然机缘下创作,不需费力去安排创作的过程。“伫兴”的状态,是诗人的性情被外物触发而产生灵感的状态。其创作的取材、构思、情感均为当下的直接感受,不被所谓的法则、戒律束缚,不蹈袭前人风貌。至于灵感的显现,王士祯就认为是“忽自有之”的。“越处女与勾践论剑术,日:‘妾非受于也,而忽自有之。”’越女没经过学习,却通晓剑术,有一种顿然明了之感。王士祯称此语也得诗家三昧。

二、强调作家的学识和创作经验的积累

王士祯认为:“学诗须有根柢。如《三百篇》、《楚词》、汉、魏,细细熟玩,方可人古。”强调学习前人著作的精华,体会古人创作的方法和意趣,活学活用,转化为自己的学识。为了更好地推广“神韵说”,王士祯编撰了大量的诗歌范本: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撰《五七言古诗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唐人选唐诗数种加以删定,编为《唐选十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编《唐贤三昧集》三卷。王士祯编写众多范本的根本目的是推广“神韵说”,希望弟子在学习古人作品时有一定的导向,学习带有“神韵”的精华作品。这种导读范本的推广,间接表明了王士祯对文学创作中学习古人、积累学识和经验的高度重视。

在积累学力时,王士祯认为涉猎要广泛,眼界要开阔。“为诗须博极群书。如《十三经》、《廿一史》,次及唐、宋小说,皆不可不看。所谓取材于《选》,取法于唐者,未尽善也。”作家在积累学识和创作经验的时候,应多方涉猎,博采众家之长,若单取一家学习,未免有失偏颇,不利于培养丰富的学力。王士祯重视学养对于作诗的先决作用,他指出:“为诗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见识。”作家要博览群书,经过一定的学识积累后方能“豁然有会”,使学问渐渐化为胸中之气,自然地发为才情,作起诗来才能口吐锦绣,妙笔生花。另外,作家要增加生活阅历,多交名师益友,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王士祯强调学问和性情并重,认为作诗不能离开学问而徒言性情和神韵,不然会落入空虚无根的弊端。《渔洋文》中有言:“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溯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焉。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在王士祯看来,“兴会”是可感而不可求的,它发于性情,要靠作家的悟性来把握;“根柢”则是饱读诗书始能有之,它根源于学问,需要作家学习积累。文学创作成功与否,作家的悟性、灵感和学识、修养缺一不可。王士祯认为杨子云“读千赋则能赋”是学问之说,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性情之说,“二者相辅而行,不可偏废。若无性情而侈言学问,则昔人有讥点鬼薄、獭祭鱼者矣。学力深,始能见性情,此一语是造微破的之论。”简言之,诗人只有具备作诗的“根柢”并处于“兴会”的状态,才能形成个人的独特创作风格。

三、强调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香祖笔记》里,王士祯提到“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的观点,“舍筏登岸”这一“筏”字,大概可以理解为文学创作的“根柢”。“学力”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作者只有经过勤奋努力积累到深厚的学养后,才能把握住“兴会神来”的灵感,达到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化境”。禅、诗两者殊途同归,关键在于“悟”与“化”。

禅宗的修持以顿悟为第一要务,顿悟之前如仍在筏上,有所依傍,一旦顿悟则如“舍筏登岸”,见到真如本性,达到澄明空灵的境界,也即进入“悟境”。文学创作的顿悟与禅宗的顿悟很相似,在经过学识的积累之后,作家凭借自己的悟性加上突然的灵感闪现,进入更高一层的创作境地,“化境”指的就是顿悟后进入的自由奇妙的创作境界。进入“化境”之前,诗人需要进行学识积累, 参考 和借鉴前人的成果,使作品符合前人的 艺术 法则。进入“化境”后,诗人则可摆脱那些所谓法则的羁绊,任心灵自由驰骋,将创作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无比合乎艺术 规律 。“悟境”与“化境”是禅学与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均突出心灵观照的体验作用。

人生感悟致自己范文第4篇

针对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责备学生,而应该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让“人”充分地融入“文”,“文”中高扬着“人”。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要从“三性”入手:

一、人性

教育的本质就是构造人性。性本善也好,性本恶也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一切等于零。语文教育根深叶茂,她不仅催生人的良知自觉,也催生人的理性光辉。作文教学应避免一味的阳春白雪和泛政治化,加强人性中美好质朴的因子:和谐、互助、体谅、善良、同情、友爱、怜悯、仁慈、共处、嫉恶、淡泊、自强、争先等。

如果我们学生作文中闪耀起人性的光辉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必定经受了真诚的洗礼,他们的人格必定上升一大步。那么,有什么方法让学生在人性的涟漪中激扬文字呢?

1.先让学生甩掉包袱,我笔写我心。写自己的所见之真知,舒自我的自然之情愫,显自我的五味之生活。人性的跃进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积极介入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的方式就是生活的方式,就是人生的方式,所以,必须力避矫情伪饰,力写学生自我的所见、所感、所知、所思、所愿。

2.引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的百草园,使作文的整个过程转变为追求生活真谛的过程。如此,学生的作文便有了源头活水,同时,人性的砥砺也可逐步水到渠成。

3.“诗言志”仍是颠扑不破的真规章。《易》言“修辞立其诚”,鲁迅说“深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谈写作强调“掏出自己的心”。心口如一,人文和谐,返璞归真。著名语文大家不是总教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悟性

“悟性”,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实际上,悟性就是一种从森罗万象的事务中体悟本真的能力。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悟性是人的感官的、情感的、精神的整体升华归一。感官是悟的前提,情感是悟的酵母,精神是悟的契机。就此而言,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学生的个性、放开学生的心智,从而使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焕发出感悟生命的活力。生活的种种魅力涵蕴于人的感性与悟性中,一旦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观山峦流水,听禽鸟啁啾,闻香花芬芳,尝酸甜苦辣,观同于外,感异于心。

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感悟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浅到深,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培养感悟能力,必须养成阅读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经验之谈。因此必须介绍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给学生,并引导他们感悟好的句段,使他们感受词语的丰富性,语言的优美性,感受新思想,把握新时代脉搏,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如《妈妈的眼睛》一段,“母亲不再年轻,岁月的雕刀在她眼角刻下深深的鱼尾纹。”让学生感悟“岁月的雕刀”的这一抽象事物的形象化。如把它换成“随岁月的流逝,妈妈的眼角增添了深深的鱼尾纹”。这就不形象了,没有语感了。

2.领悟能力。培养学生领悟能力必须储备丰富的词汇量,领悟语言的多样性,多义性。教师指导学生对好的文章,好的句段,好的景语反复记诵,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扩大知识面,增强领悟能力,逐步建立起语言的信息仓库。

一位同学在《我的家乡》中写了这样一段结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人那样淳朴一如家乡的泥土,打我记事的时候,就很少有邻里之间大吵大闹得翻天覆地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家乡的人,只知道与他们在一起就如同雪天坐在火炉旁,心里总觉得暖和,踏实。”这样的结尾很有语感美、含蓄美,教师把它作为范文和同学们一起赏析。领悟一:家乡的人淳朴而不是“土”,所以“家乡的人是那样淳朴一如家乡的泥土”一句运用很恰当。领悟二:家乡的人和气,互相关爱,因此,“只知道和家乡的人在一起就如同大雪天坐在火炉旁,心里总觉得暖和,踏实”一句是点睛之笔,是主题的升华。这种领悟叫“共融”,把自己的感情与小作者的情感及同学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叫“有美共享”“共悟”吧!这样不断地培养领悟能力,运用时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性

灵性是一种才能,是人的气质的外化。它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并具有具体的、独特的、聪敏的表达方式。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教聪明,也可以把学生教愚笨。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教聪明还是漠视和扼杀,灵性在怎样的环境里才能成活和生长?泰戈尔老人用诗歌道出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灿烂的自由。”

1.插上联想、想象的双翼

没有联想,就不会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思想驰骋,没有联想,也就不会有触类旁通,思接千载的文思涌动。它帮助创造思维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飞来飞去,或腾空高翔,或流星疾驰。

首先,让学生认真理解体会想象的实例。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李白高超的想象力。 这首诗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境来构思,这样的构思,给诗人想象的驰骋开拓广阔的领域。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幻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有魅力,那样引人入胜。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想象使这首诗放出动人的光彩。

其次,借助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播放民族乐曲《黄昏》,让学生闭目静听,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思维随着音乐高度活跃,伴随着我舒缓语调的提示,学生想象出了落日、牧归、水车、乡村小屋、炊烟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黄昏这个轮廓填充进了农村生活的色彩。想是说的前提,说是写的基础。这样,由听到想、到说、到写,形成了听音乐想象作文的新模式。即“音乐暗示――想象――表述”这一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形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每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种释放,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

2.注入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文学名著中融会了事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的沧桑。让青少年的心随书而歌,让青少年的思想随书而舞,就有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切领悟,对社会高屋建瓴的洞悉,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的人性”有了精致细密的认识:同是面对爱情,安娜在与渥伦斯基邂逅后发出了“时候到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心声,就像一把利剑划破了漫漫长空;而“误落风尘花柳中”的杜十娘,虽有从良心,可仍摆不脱封建束缚;《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之妻终究难以“飞”出“三纲五常”的牢笼。同是面对爱情,同是三个女人,同是三出悲剧,可她们经历的、想象的、做的却不尽相同。同是面对清贫,孟子张扬了“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可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家贫志不贫更令人赞赏不已。

人生感悟致自己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感悟;从生活中感悟;铺垫

体验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的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的外在表现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感体验的心灵之桥。很多知识,不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思考、感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如工程问题中用数量表示事物和用关系表示事物的区别和取舍,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几个平均数的和除以平均数的个数,简便计算中多加(减)了几要反过来减(加)几等等,这些不通过学生自我的感悟是很难理解的。

然而,数学的感悟也并非纯粹的让学生无目的的思考,数学的感悟需要多种方法的铺垫和辅助,力求让学生感悟数学水到渠成。本人觉得感悟数学知识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表象支撑,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肤浅的,有的甚至是不为学生所觉悟的,如果将有序而系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这些经验结合,可使学生主动对这些经验产生数学化的感悟。

1.1数学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感悟;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中生存的。数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生活的需要,小学阶段学习的常量数学更是如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时,数学概念的引入,计算方法的得到都注重从生活中得到。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都是简单的叙述和数目较小的计算。 超过1600元部分的一般都不会跨越3个收费标准。所以如果学生遇到较大数目的计算他就会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税务部门找来几张个人所得税的收费单出示个学生看,让学生从收入和所缴税中加以比较,从中总结出它们的计算规律,进而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再大数目的计算也能很轻松的计算了。

1.2数学的感悟还在于把数学运用于生活;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也应该运用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也是感悟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在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我们理论计算的表面积一般比实际的表面积要小,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测量出实际物品的相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表面积,然后在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相应的材料,自己做出这个物品,当学生用这些材料做不出相应物品时,学生自然真正的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适当铺垫,感悟数学

数学的感悟,有时仅仅靠学生的独立的思考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感悟的支点,前期知识的铺垫。而感悟的支点也有很多,比如说,合理情境的创设,前期后期知识的“认知冲突”,学生不同思考的矛盾冲突,知识间区别和联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自我感悟数学的支点和铺垫。如同写作文,适当的渲染和铺垫会给读者很好的意境享受,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地的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对数学的感悟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会给后期的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打下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