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力测验题

智力测验题

智力测验题

智力测验题范文第1篇

一、对现代智能研究的反思

在智能的研究方法上 , 现代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个分支 , 一为相关方法的分支 , 另一个是实验方法的分支 , 前者形成智能研究的心理地图模式,后者形成计算模式。第一,早期的智能研究体现了心理地图模式。心理地图模式将智能视作心理地图,由此形成智能的结构理论(如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瑟斯顿的基本心理能力理论、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等)。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于对智能结构进行静态描述,企图分析出组成智能的各项子能力。第二, 20 世纪 60 年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得以蓬勃发展,其理论开始被借用到智能研究中,逐渐形成智能研究的计算模式。计算模式将智能视作具有信息加工功能的计算性装置,以实验方法为基础构建了智能的信息加工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戴斯的 PASS 智力模型、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智能是人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重点分析智能的内部活动过程,摒弃剥离智能结构的传统,并日益重视元认知成分的作用。这两种模式构成现代智能研究的主流理论。

但长期以来,智能结构理论一直颇受指责。由于建构结构理论的方法学(以因素分析法为核心)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从而使这些理论很少涉及智能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同时,这些智能结构理论难以得到整合;此外,根据这些理论编制的智力测验,也只停留在测量各种反映个体差异的智能构成因素上,难以对内在心理过程作进一步揭示。智能的信息加工理论比之结构理论有所进步,开始从仅仅描述智能的结构转化到着眼于从智能的内部活动分析智能的运作机制。但遗憾的是,这种进步也未能彻底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导致一个人高智能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智能是怎样获得的?如果仅仅把智能看作是遗传的结果,显然缺乏说服力并具有悲观主义的倾向;如果把高智能归结为信息加工过程的高效,那么这种高效信息加工的原由仍不清楚。

事实上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已有一些研究者认识到如果依旧以智能结构或运作机制为标靶进行研究,则对上述批评无济于事,他们开始另辟蹊径。这些研究者发现,某一领域的专家在该领域中能够深刻地表征问题、高效地记忆、合理地推理、快速地解决问题,表现出一种外化的高智能行为(也称为专长行为)。这些研究者认为,如果采用专家 ---- 新手比较以及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对专家的这种专长行为的来源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则可间接揭示专家高智能的本源。这一新兴的研究路线被称为专长研究。专长研究与主流智能研究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后者关注揭示智能的结构和运作机制,而前者关注研究智能所利用的 “ 材料 ” ,即知识在人类智能中的作用,期望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人类智慧的实质。一般认为,以专长为视角对智能作系统的理论与经验的研究,始于德格鲁特对奕棋专长的创新工作;而引发对该主题作交叉学科研究的主要激励,一般归结于蔡斯和西蒙论 “ 棋艺中的慧眼 ” 一文。专长研究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并显示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其对智能的认识日臻系统和成熟。但遗憾的是,我国学界对专长研究的了解和关注稍嫌不足,对专长研究视野下的智能观认识也比较欠缺。

二、以专长研究为视角看人类智能

专长研究发展至今,已对智能的范围、来源、本质、生成路径等问题形成较独特的观点,对我们更深入理解人类智能具有一定启发意义。需要提及的是,专长研究并未建构某一智能结构或加工理论,而是从广泛范围对智能的一般论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 、智能的范围:领域限制

反思智能结构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可发现,二者均将智能视为人类拥有的一般能力,能够运用于广泛的领域当中。百年的智力测验历史也体现出这一观念,各种智力测验总是试图测量某种单纯的 “ 能力 ” ,排除个体相关领域经验的作用。该观念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推论:即高智能的个体在不同领域应均能表现出高智能的行为,这显然与现实观察的结果相悖,事实上,个体恰恰只能在其专长的领域表现出高智能行为。

提出上述质疑并非对是对智能结构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否定,而是想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将智能视为领域间的一般能力同将智能视为与相关经验密切联系的领域内能力即使在智力测验出现之初,亦是两条并行的路线,只不过后者未被赋予更多关注而势单力薄。在比纳和西蒙( 1905/1916 )开创智力测验之初,他们就已区分出两种智能评价的方法:心理学方法( Psychological method )和教育学方法( Pedagogical method )。前者涉及对记忆力、决策及一般知识的测量;后者涉及依据某领域获得知识及经验的总量对智能进行评估。比纳和西蒙最终决定关注前者而忽略后者,因为他们希望 “ 不考虑 …… 个体拥有的受教育的水平 ” ,并认为: “ 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成功地彻底排除了个体已获得的信息 ” 。

百年来的智力测量实践深受比纳和西蒙将领域内的相关经验排除出智能范畴的影响。不可否认,传统智力测验在预测儿童的学业成就时是必要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青春期少年的学业成就(这时课堂及学校中的经验开始累积)。但是,传统智力测验在预测大学生的成就及未来专家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成就时,只能提供有限的效用。对传统智力测验效用有限性的反思启发我们应当回归智能评估的教育学方法传统,从领域内能力角度看待智能。

专长研究是回归教育学评估方法的典型代表,并已引发研究者对该主题的更多关注。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专家的高智能局限于其所善长的特定领域,且与在该领域长期的经验相关。若以领域内能力看待智能,则可有效预测个体在某领域未来的成就,并可为进一步探讨智能的来源和生成提供可能。事实上,这一理念正被广为接受,最近美国大学的入学测验已开始讨论 “ 专长(倾向)测验 ” 与 “ 智力测验 ” 之争。[ 3 ] 

2 、智能的来源:知识结构与加工能力的互动

智能的来源是有关智能的根本性问题,智能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实际并未对此作回答。无论是以解构智力构成的子能力还是以探索智能成分的运作机制为目的,二者均事先假设已存在 “ 智能 ” 这一实体。至于这一 “ 智能 ” 实体从何而来或忽略不谈,或认为是 “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构,人们在早年就具有的获得成就的相对固定的潜能 ” ,或更简单地认为是某种 “ 原生的模仿能力 ” 。将智能视为领域间的广泛能力制约了传统智能理论对智能来源进行深入研究。

转贴于 专长研究的最初目的正在于解决智能的来源问题:即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专家在其领域的高智能。蔡斯和西蒙认为,造就大多数专家高智能表现的原因,是由于专家经过多年在相关领域内的经验,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以及以模式为本的提取机制。拉金、西蒙等人在解决物理学问题的工作中重复验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尽管新手已具备解题的必要知识,但他们必须从问题中提出的发问出发,倒着来一步步地确定相关的公式;但物理学专家可以毫不费力地提取出解题的方案或计划,因为在他们建立对问题的最初表征时,已在头脑中涌现出自己的计划。齐 . 格拉泽和瑞斯进一步证明,物理学专家不仅拥有更多的知识,而且拥有组织得更好的知识,由此使他们能够对问题做出更深刻的理论原则表征,而新手的表征完全依赖某些表面特征是否出现。其他领域(如计算机编程、电路检测、医疗诊断等)专长研究的大量实证结果也已证明,专家拥有的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组织更好、内容更丰富、表征更合理,这些知识结构与加工能力的互动正是造就专家高智能的根本原因。

这种对特定领域知识结构在智能中重要性的强调,比之智能结构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是一突破,弥补了智能研究在智能生成源泉问题上的缺陷。在专长研究看来,无论智能结构理论解构出何种子能力,这种子能力的生成须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无论智能信息加工理论如何解释智能的运作机制及强调元认知,却不能忽视智能的运作亦是以知识结构为操作对象,具有丰富领域知识结构的个体,在解决该领域问题时,智能运作更优化,元认知水平更高,表现出更高智能。总之,专长研究认为,个体在某领域知识结构与加工能力的互动是造成其在该领域高智能的根本原因。

3 、智能的生成路径:蓄意的练习

除极少数持智能遗传决定论观点的研究者之外,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均认为人类智能是动态发展的,也就是说,智能水平可在外界环境与个体互动中获得不断提高。智能的发展性观点为人才培养和智能开发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基础,专长研究亦赞同这一理念,但至于智能如何得以发展,即智能的生成路径是什么,专长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尽管少有智能结构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及智能的生成路径,还是有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源于遗传的原生模仿能力,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号系统(如阅读文字、唱歌等)来表现;随着智能的发展,每种智能及其符号系统将由第二级的符号系统(如公式、地图、字母、乐谱等)来代表;至成人阶段,智能则通过对理想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表现。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获得发展。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智能的生成是个体主动参与的过程还是自然生成的过程?总体而言,传统智能理论对智能的生成路径探讨较少,无法指导具体智能开发与训练,使得各种训练方法层出不穷、相互矛盾、效能低下。

专长研究视智能为领域内能力,以此为基础认为:智能的发展是个体主动参与的结果,其生成路径是通过蓄意的练习( Deliberatepractice ),其发展过程表现为进步性问题解决( Progressive problem solving )。

专长研究早期的一项重要结论认为,专家若想在其领域中达到较高智能,至少需要 10 年有意识的训练与经验积累,明确表明了智能发展中有意识参与的重要性。同时专长研究认为,即使在个体有意识的参与下,智能发展也非自动化的。专长研究者提出蓄意的练习以解释智能的生成路径。埃里克森等人认为,蓄意的练习与玩耍性的互动、竞争、工作以及其他形式领域内的经验极为不同,它们是为有效促进个体行为的特殊方面而专门设计(通常是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埃里克森等人发现,年轻成年专家的表现与个体整个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蓄意练习的量有关。其他一些研究也证实,尽管不同领域中的专长行为在行动上表现各异,但为获得行为改进而精心设计的蓄意的练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蓄意的练习,专家行为的某方面获得进步,能够解决一些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积累经验并与蓄意的练习结合,近一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进步性问题解决过程也正是专家的智能发展过程。

4 、智能的本质:发展中的专长

智力测验题范文第2篇

Digitspantestperformedwithpaperandpencilingroups

WANGJinLi,ZHANGYueJuan

1DepartmentofMedicalPsychology,MedicalCollege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Tianjin300162,China,2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91,China

【Abstract】AIM:Tochangedigitspantestin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romindividualtesttogrouptest.METHODS:Thetestformofdigitspanwaschangedfromoraltesttopaperpenciltest.Inordertoensurethestandardizationofanswertime,theactionofuniformpencilliftingwiththeemergenceofdigitswasaddedintotestprogram.Thetotalofsubjectswas884.RESULTS:Thetestretestcoefficientwas0.658,andthecorrelationbetweengrouptestandindividualtestwas0.581.Therewasa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thegrouptestandothersubtestsofotherintelligencescalessuchasnumberseries,wordstest,calculationtest,spatialabilitytest,tapspeedtestanddrawingcircletest.Thescoresofthe2groupswithdifferenteducationlevel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P<0.01).CONCLUSION:Itisfeasibletochangethedigitspantestin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romindividualtesttogrouptest.

【Keywords】digitspan;grouptest;memory,shortterm

【摘要】目的:改变测验方法,把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个别测验改变成团体纸笔测验.方法:把数字广度测验的口头答题方式改成书写方式,在答题时增加举笔动作程序,实现答题时间标准化.以884人为样本施测.结果:重测信度0.658;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个别测验的相容效度为0.581,与韦氏智力测验的文字测验、数字推理、计算测验、空间测验、注意测验、打点速度测验等分测验有低度显著相关(P<0.01),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区分达到显著水平(P<0.01).结论:改变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的测验方法,把该个别测验作为团体测验使用是可行的.

【关键词】数字广度;团体测验;记忆;短时

0引言

短时记忆为1.5s到1min的记忆[1],对人的工作有重要意义,是智力的组成部分.对短时记忆的测量有文字广度测验[2]、数字广度测验和实物图片广度测验,其中最知名的是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3].在个体纸笔测验形式中,记忆的成套测验和智力的成套测验里面都有短时记忆测验部分[4],但在团体测验形式中尚未查到短时记忆测验.例如,团体用的“多维能力倾向成套测验(MAB)”,与上述的个体测验形式的韦氏智力测验结构相同,平行排列,惟独没有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原因是在团体中难以控制间隔时间,这是团体能力测验的一个弱点.在相关文献中,“多重水平成套测验”的研制者进行了团体记忆测验的尝试,但所能测量的是时距25min的长时记忆[5].短时记忆的团体能力测验目前还是空白.鉴于此,我们以韦氏智力测验的数字广度测验为蓝本,改变其测量操作方法,使之成为团体测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武警某机动师抽取士兵825名,全部为男性,年龄19~29(21.0±2.6)岁.对其中2个中队56名被试相隔9d后重测;对另外2个中队43名被试相隔3d后用韦氏数字广度原量表做个体测验.在武警医学院整群取样59名,做不同文化组别的对照研究.

1.2方法

题目采用韦氏智力测验的数字广度分测验[4],采用自编定式答题纸.操作程序:主试先指令被试将笔举在空中,等主试读出一组数字并发出“答题”口令时,被试统一落笔答题,答完题目后立即把笔继续举在空中,主试再读下一组题目.将笔举在空中的目的是防止被试提前落笔从而影响时间间隔.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呈现,主试读完题目后间隔1.5s发“答题”指令.每次测验30~40人,获得有效试卷812份.本研究没有倒背数字部分.第一题4个数字记4分,以后每题每增加一个数字加1分,最后得分是被试通过的最长题目数.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以x±s表示,用SPSSl0.0软件,以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信度检验对2个中队56名被试,初测得分7.11±1.10,相隔9d后重测,重测得分7.53±1.42,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为0.66.

2.2效度

2.2.1相容效度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韦氏个别测验的相容效度,我们对另外2个中队的43名被试做团体测验,得分7.11±1.10,相隔3d后用韦氏数字广度量表做个体测验,得分7.81±1.20.43名被试数字广度团体测验得分与韦氏数字广度个别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58.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其它能力测验的相容效度,我们把数字广度测验分数与其它能力测验(n=825)分数做相关比较,结果显示:数字广度测验分数与数字推理、文字测验、计算、空间、打点速度和画圆等能力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46,0.168,0.295,0.130,0.175,0.104和0.028.除了画圆测验外,数字广度与其它能力测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

2.2.2区分效度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对不同团体的区分效度,我们把军校学员的分数(n=59)与其他战士分数(n=800)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军校学员和战士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73±1.33和7.16±1.50,经t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01).

3讨论

3.1测验方法的改变改变数字广度测验口头答题为书写方式,并在施测程序中要求被试把手臂举在空中,按照统一的时间落笔答题,这种动作程序使主试能够很好地观察和控制每个被试的手臂动作,从而控制了答题时间,防止了被试提前答题.从测试884人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行得通,可以做到团体测验的标准化.信效度检验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3.2信度原测验信度0.66~0.89[5],本测验信度达到原测验水平,在通常情况下,相同的测验团体施测信度应该低于个别施测,本测验能够达到原测验的下限也是合理的.

3.3效度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原测验相关0.58,证实了该测验测到了与原测验基本一致的记忆.口头回答的方式与笔答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写字慢的可能在写到后边的数字时有所遗忘,因此相关系数不是很高也是合理的.从数字广度测验与其他智力分测验的相关看,除了画圆测验外,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但指数偏低,这与原测验在韦氏成人智力整套测验中的情况一致.画圆测验属于动作能力测验,与记忆测验应该没有相关.在对不同群体的考察中,本科学员得分明显高于普通战士,表明测验能够区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这与GarciaMorales等[6]采用个体方法的数字广度测验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0.

[2]TallandGA.Threeestimatesofthewordspanandthirestabilityovertheadultyears[J].QuartJExpPsychol,1965,17:301-307.

[3]龚耀先.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9-50.

[4]MurielDeutsschLezak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M].3ste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360,148,335.

智力测验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 能力模型 混合模型 效度

一、引言

当前国际上有两个领域在讨论情绪智力:一个是通俗文化领域,另一个是学术领域。以Goleman为代表的通俗观点给情绪智力列出一组人格特点菜单,如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等,扩展了情绪智力的涵义,由于Goleman和Baron等人将许多人格特点混在了一起,将这些定义称为混合模型;而Mayer和Salovey的模型反映了直接与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可称之为能力模型。

二、主要测量工具

(一)能力模型类测量工具

Mayer和Salovey在1990年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地调控情绪的能力,是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集合体。2000年他们修正了情绪智力定义并提出四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将情绪智力模型视为一个层次模型: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处于最底层,属于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其它能力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后一种能力是以前一种能力为基础的。

1997年Mayer和Salovey开发了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简称MEIS)。MEIS由四个分测验分别来测验被试的情绪知觉与评价能力、情绪促进直觉和认知过程、情绪的理解和推理能力、管理自我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有关MEIS的研究表明:Cronbach (系数为0.95,表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150名被试两周后的总体量表重测信度0.75,重测信度良好。 MEIS和智力语词测验相关为0.36, Ciarrochi, Chan,和Caputi报告了MEIS和瑞文推力测验相关仅为0.05,表明MEIS与能力测验的区分效度较低。Caruso等以18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把MEIS和16PF的分量表做相关研究发现:与推理相关为0.19,敏感性相关为0.22,数据表明MEIS于人格测验的聚合效度较差。

在实际的研究应用中,研究者发现多维情绪智力量表(MEIS)存在很多问题:条目太多,不宜施行;有些分测验的信度不高;评分烦琐等。Mayer-Salovey及其同事对MEIS进行了修订,形成了Mayer-Salovey-Caruso情绪智力测验(简称MSCEIT)。MSCEIT可以认为是MEIS的升级版,它们的理论基础一样,主要区别是:有些分测验的命名虽然沿用但是测验采用了多项选择反应;许多分测验从特殊场景的想象任务改成了任务操作;MSCEIT Version2.0则在测验条目上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减,但仍使用大众评分和专家评分,并且在专家评分的上与MEIS有很大调整,国际上情绪研究领域的专家的人数增至21位。Brackett和Mayer进行的一项60人样本两周后重测显示:MSCEIT的重测信度为r=0.86。

能力模型测量工具的主要优点是:使用专家评估和大众评分的相结合的评分标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被试的反应偏见;主要缺点是:操作时间过长,测试复杂,评分操作比较困难。

(二)混合模型类测量工具

正是基于将情绪智力作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的理论观点,或者是人格特质和能力的混合体,混合模型多用自陈的测量方式来评测情绪智力的,也称特质型测量工具。

1.Bar-on的情商问卷

应用最广泛的自陈测验量表是Bar-on的EQ-i量表,已出版的EQ-i在北美地区取了3831名被试作为样本,但没有提及性别、族群之间的差异。EQ-i适合17岁以上年龄,要求四十分钟内完成,由133个题目采用自陈里科特式五点记分,将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其EQ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十五(与IQ分数相类似)。

有关EQ-i的研究表明:Cronbach (系数范围0.69―0.86,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重测信度:一项40位成人的研究三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66,另一项39人的研究四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73。EQ-i聚合效度:EQ-i的人际量表与NEO的E因素量表相关为0.66,与16PF的H因素的相关为+0.56,与SCL-90人际敏感度量表的相关为-0.85;这些数据表明与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聚合效度较好。EQ-i区分效度:一项40为成人的研究表明EQ-i总体得分与维柯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IQ得分之间相关为0.12;EQ-i总体得分与瑞文标准推力测验相关为0.01;与能力的测量工具的区分效度较好。从测量学标准来看,EQ-i的具有较高的测量学标准,是一款良好的情绪智力纸笔测验工具。

2.戈尔曼情绪能力测验(ECI)

ECI是一款全方位评估个人和组织情绪能力的测量工具,采用自我评分和他人评分两种评分方法,所以不能称之为自陈量表。它是基于戈尔曼(1998) 在《工作的情绪智力》书中提出的五类情绪智力模型:自我知觉、自我调节、激励、移情作用、社交技巧;并以Boyatzis的自我评价问卷(SAQ)形成的情绪能力测验。Boyatzis对Goleman提出的五类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原来的五类可以聚为四类二十种能力:自我知觉类;自我管理类;社会知觉类;社会技巧类。ECI测量以上四类能力包括20种能力。他人测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73~0.92,总体内部一致性为0.85;自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0.61~0.85,总体内部一致性为0.75。

混合模型的测量工具优点是:采用自陈式测验,这种测量方法发展的很成熟,易于理解,易于操作;其缺点:很难避免被试的反应偏向问题。混合模型将动机、人格范畴的各种对成功具有较强预测力的因素都纳入进来,使得概念独立性受到了质疑。混合模型所囊括的成分分属于人格的各个部分:从内容上看,很多概念都包括在CPI(加利福尼亚人格问卷)当中;从测量的结果看,也与人格存在较多的重合。因此,Mayer和Salovey也认为:“尽管研究者自己也认为情绪智力‘绝不新’,但更贴切的是,他们实际上是将人格研究复制到另一个名称下再进行研究的。”这也是该取向受到学术界普遍质疑的关键原因。

三、测量学评价

两类模型的测量工具在信度与效度各方面各有其优劣,在实际运用当中还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以下将对这些测量工具测量学标准进行评述。

(一)信度、预测效度

两种模型的测量工具都有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尤其EQ-i无论是内部一致性信度还是重测信度都很好,而能力模型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要比混合模型稍差。Mayer和Salovey怀疑是因为评分方法所致,于是就在MSCEIT.V2.0中采取了能力测验的方法:计分标准有两种――群体标准(按照大样本的反应频数为标准记分)和专家标准(以专家的反应频数为标准计分)。数据显示,两种标准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情绪智力测验是有正确答案的,与其他能力测验答案的区别在于,它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与大多数人看法的符合程度。

情绪智力测量工具的预测效度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的许多指标有正相关,包括: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更多地表现出共情,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少表现出与同伴的消极交往。MSCEIT v1.1的总分以及三个维度的分数都与学业成就(年度的GPA)有显著的相关,这显然是因为MSCEIT v1.1与智力测验的重叠较大而预测效度较高的缘故。而有关的研究表明混合模型测量工具的预测效度比能力模型测量工具的预测效度好(0.1~0.3),很遗憾的是这些预测较好的纬度多是与大五人格纬度重叠较大的纬度:如神经质和焦虑。

(二)结构效度

许多理论家认为结构效度包括了所有的效度,是所有效度概念的整合,是一个测验是否测评到测验理论实际结构和特质,结构效度最为重要的形式是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Davies等人的研究显示,混合模型测验与大五人格存在显著相关,尽管情绪觉察和辨别分量表具有一定的区分效度,但缺乏令人满意的信度;用自评方法测量出的情绪智力可能与乐观性和一般性积极情绪存在较多重合,尤其是依据混合模型理论开发的自评量表所预测的结果与积极情绪所预测到的并没有什么差异。从结构效度来看,能力模型测验似乎稍微好于混合模型测验,但其与传统的智力测验也存在小的或中等程度的重叠,区分效度不是很理想。

一个好理论的结构效度应该符合两个条件:测量相同心理特质或行为的两个测验的得分之间应该具有较高的正相关,与另外不具同样构念的测验分数之间应该由低相关。EQ-i与IQ相关接近零,尽管Bar-on的研究显示EQ-i与MSCEIT的相关为0.46,但这不足以说明两种量表测量的不是同一个结构。因此情绪智力的理论尚待整合,只有这样,两种模型测量工具的聚合效度较差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地解决。

四、测量工具的发展趋势

目前,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虽然有十多种各版本的测量工具,但采用的主要测量方法还是:自陈测量和被试表现外部评测。当然,近年来也有Stroop研究范式的应用和脑成像技术的应用、实验室实验法的运用,但这样的测量方法在情绪智力的研究中很少用到。外部表现评测的主要弊端是评分偏误,而自陈类测量方法的主要弊端是反应偏向等等,最主要的是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的信息不足以证明情绪智力的客观存在。虽然实验室实验法的外部效度是其致命的弱点,但它将是证明情绪智力是否客观存在的颇具说服力的方法。因此,实验室实验法将是情绪智力测量方法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已经开发的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中,缺乏先进的测量分析技术,这又可能是造成情绪智力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不高的重要因素。测量学中的项目反应理论是针对经典测量理论难度、区分度严重依赖于被测试样本、测验被测试者相对能力水平(常模参照测验)、不适于考察实际能力水平(目标参照测验)等局限而被引入到较多的成就测验中,在商业化的成就测验被广泛使用(如SAT),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智力测验的研究中。情绪智力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那么将项目反应理论运用到测量工具的研究和开发中去,这将是情绪智力测验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晓钧.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0):60.

[2]彭正敏等.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817-23.

[3]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Salovey P, Sluyter D ed.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3~31

[4] Mayer, J. D., Salovey, P.,&Caruso, D. R. (2002). Mayer Salovey 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anual.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ulti-Health Systems.

[5] Mayer, J. D., Salovey, P., & Caruso, D. R. (2000). Model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pp. 396 420).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Ciarrochi J.V., Chan A.Y.C., Caputi P.(2000).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nstruc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28,Number 3, March 2000, pp. 539-561(23) ,Elsevier Science .

[7]David R. Caruso, John D. Mayer, Peter Salovey(2000)Relation of an Ability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79(2), 306-320,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8] Mayer, J. D., Salovey, P., & Caruso, D. R. (2002a). Mayer Salovey 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 item booklet.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HS Publishers.

[9] Brackett, M., & Mayer, J. D. (2003, October). Comparing measur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Positive Psychology Summit, Washington, DC.

[10] Bar-On, R. (2004). The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EQ-i): Rationale, description, and summary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n Glenn Geher (Ed.),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mon ground and controversy.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pp. 111-142.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11] Bar-On, R. (2000).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EQ-i). In R. Bar-On and J. D. A. Parker (Eds.),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2] 李国瑞,何小蕾. 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2003,(26):917~918

[13]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opular and Scientific Psychology

[14] Anastasi, A. & Urbina, S. (1997). Psychological testing (7th ed.).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智力测验题范文第4篇

作者:朱霞 ,刘志宏,陈国民,江楠楠

【关键词】 通信兵

关键词: 通信兵;智力;专业水平

0 引言

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作业绩效水平[1-3] ,同时也是预测个体职业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通信兵智力的测量与分析,揭示通信兵智力与专业技术水平的关系以及通信兵重要岗位人员智力与专业技术水平的关系,为最终科学地建立通信兵职业适宜性测评体系奠定必要的工作基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某集团军通信团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技术难度高的报、话务专业人员63名,载波、接力等仅对仪器进行操作的专业人员51名,外线、架设等一般专业人员43名,共157名.工作1a以上,年龄在18~32岁之间,全部男性.

1.2 方法

智力评定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4]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SPM),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于1938年编制的,该测验属于非文字性的智力测验,主要测量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清晰的形象思维推理能力,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为大规模智力测试的理想工具.实施方式为团体纸笔测验,每次测试30人,测验时间30~40min.该测验由A,B,C,D,E五组测题组成,每组包括12个测题,共60题,每做对1题记1分,未做的记0分,最高分为60分.专业水平的评定以技术考核成绩为基础,由各单位技术主管对其专业水平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由高至低按5,4,3,2,1五级评定.

2 结果

2.1 瑞文测验成绩与专业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157名通信兵瑞文测验成绩与专业水平的相关系数rs =0.1528(P0.05,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水平报务、话务人员瑞文测验成绩的比较

报务、话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其瑞文测验成绩也不同.专业水平为1者,6人,瑞文测验成绩47.67;专业水平为2者6人,瑞文成绩39.67;专业水平为3者11人,瑞文成绩46.72;专业水平为4者16人,瑞文成绩47.56;专业水平为5者24人,瑞文测验成绩48.92.技术评定为2者,瑞文测验成绩最低,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

2.3 瑞文测验结果与专业技术水平的关系

根据瑞文测验结果,把63名报务、话务人员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组,凡是得分≤40者,为不合格,40分以上者为合格,比较两组人员的专业水平,结果发现,合格者技术水平显著高于不合格者(表如果将技术评定水平

3 讨论

智力是影响个人职业成功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是保证各项活动的前提.研究表明通信兵智力与专业技术水平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s =0.1528,P

报务、话务专业是通信兵的重要专业,对报务、话务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将专业技术评定为不同水平的5级人员之间瑞文测验成绩进行比较,其中技术评定为1,2者是专业技术考核水平较差的,结果各级之间相差显著,但技术评定为2者,瑞文测验成绩最低,说明技术水平最差的并不一定是智力水平最低的,而与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注意良好人格的塑造以及加强爱岗敬业的教育,他们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潜力很大.本项结果对建立科学的通信兵训练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瑞文测验和技术评定结果,总预测合格符合率为79%,如果用于新兵的选拔,能够挑选大多数适合通信岗位的青年入伍参加训练,对于节约训练经费、加快培养速度、提高训练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通信兵的选拔、分类、训练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军队的教育、训练、培养等一系列外部因素,而且还取决于个体自身所具有的智能状况、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人格特质等心理品质,其中智力是影响个体动机水平、行为方式、目标方向、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决定个人社会价值和职业成就大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它也是确保个体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重要条件,是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不能忽视对个体智力因素的考察.本研究以我军现代化通信部队为基础,探讨智力与通信兵重要岗位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系,无疑为进一步加速我军数字化士兵的选拔、训练及培养模式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 垒,李 林.综合智力:对智力概念的整合[J].心理科学,1999;22(2)97-100.

[2]Wiskoff MF.and Rampton GM.Military personnel measure-ment:testing,assignment,evaluation [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9:3-5.

智力测验题范文第5篇

随着智能化变电站近几年的大规模推广,智能二次装置整体技术日益成熟,对于装置本体功能及性能的测试已经不再是智能站投运和日常运行与维护的工作重点。现阶段智能站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涉及环节多、周期长,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测手段,工程建设和运维检修的效率不高。本文归纳总结了针对智能站、满足IEC61850标准的二次系统集成测试的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并结合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终端调测设备的研究成果,重点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IEC61850 二次系统集成测试 智能移动便携式调测终端

目前,智能化与集成化是变电站建设的引领新趋势。要实现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化,需要依托信息自动采集、测量、计量及监测等基础功能,并依据IEC61850 SCD模型完成二次智能设备(IED)系统的建设与配置。针对日益增加的智能变电站,结合其IEC61850的标准化特点、探索针对二次系统的集成调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成为改进当前运检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其中所包含的关键性技术手段及其实用化的实现,能够缩短变电站建设时间、提高全站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为提高智能站工程建设效率提供支撑。

1 智能变电站及二次系统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持电力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需要智能变电站加以解决,而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则需要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共享和自反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自动控制,高度集成

二次系统结构具有完整性,可通过无缝连接技术,实现控制中心和变电站的信息联通。同时,全数字采集能够保证数据不出现重大遗漏,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强度。

1.2 在线反馈,协同保护

所有数据均能够实现电子化收集,使得二次系统通过全面整合而实现性能上的优化。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在线监测,可将变电站运行状态、实时信息反馈出来,实现同步决策。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使用IEC61850为主要信息交换标准。其基本框架包括三个部分:“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过程层主要任务是针对一次设备相关功能的就地化完成。该层主要有互感器、智能终端与合并单元等,实现一次设备电气信号的数字化、实时监控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对上层下发来的命令的执行实现控制。间隔层主要包括监测、保护、计量等二次智能装置(IED)来实现站内核心业务。站控层主要提供全站运维的统一人机界面、并对间隔层和过程层中设备进行管理,全方位对全站实行监控,以及与远动监控中心实现通信功能等。

智能站二次系统以高速以太网构建出全站的通信网架,通信规约遵循IEC61850相关标准。全站的信息交互接口模型、逻辑接口与物理接口的映射模型、数据集模型和相关配置,都定义在IEC61850所严格规范化的SCD模型文件中。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的数据交换接口可以传输IEC61850中规范的MMS和GOOSE报文。在间隔层的设备之间以及与过程层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是以IEC61850中定义的GOOSE和SV报文来实现的。

2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系统集成测试方法

智能变电站的调试以变电站功能为主线,侧重于系统集成层面的设备配置校验、组态配置校验和核心功能应用的实现。现阶段,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标准流程是:

组态配置 C> 系统测试 -> 系统动模 -> 现场调试 ->投运试验 ->定期运维检测

与传统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调测过程比,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是智能站的特定和非常重要的环节。集成测试是指在二次设备单体测试完成之后,将所有的智能装置(IED)或应用功能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整体系统后,测试各个分部工作或系统总体联动工作是否达到相应的设计技术指标或系统功能是否工作正常。

智能站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一般公认的主要内容有:

(1)单装置功能基本试验,确保该装置满足可以加入集成测试的基本要求;

(2)二次系统装置互联互通试验;

(3)合并单元同步性能和延时测试;

(4)时钟同步系统测试;

(5)智能终端延时测试;

(6)站控层监控系统试验;

(7)相关高级应用功能方案测试;

(8)三层网络性能测试。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模型文件的管理和验证尤为重要。很多智能变电站并没有对相关全站的配置文件SCD进行规范化的管控与校验,且整个过程缺乏直观的检测与分析手段,制约了变电站设计、施工、调试、维护及系统扩建的有序进行。这种现状导致了变电站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因此需要依托可视化系统配置工具在集成测试阶段加以解决,为二次系统维护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以外,智能站二次系统集成调测在现阶段的一些技术难点有:

2.1 变电站的仿真调测

综合多个仿真测试实例,观察相关IED之间的响应,从而快速对定位对IED之间的通讯问题和配合问题进行协调和定位,并对校验装置内部依存关系和逻辑性关系进行辅助测试。利用一次系统数字仿真强大的功能,对一次系统典型异常行为进行全面仿真模拟,进而实现智能变电站整体业务的完整性检验。

2.2 电信号采样量(SMV)回路联调试验

在智能变电站正常工况运行二次设备系统,检测合并单元、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的准确性,针对跨间隔保护及MU,需要对其性能和运行状况进行同步检查。

2.3 开关量(GOOSE)联调试验

开关量联调试验主要是对智能终端示值、系统响应性进行检查,同时也应做好间隔层设备与智能终端互操作性测试,如保护和测控功能等。并为间隔层设备间闭锁、启动失灵等信号进行互通性检查。

2.4 间隔层设备、监控系统联调试验

其中间隔层设备联调试验主要目的是为了对间隔层设备进行检查,包括间闭锁、启动失灵以及信号互通性检查,而监控系统联调试验则是对间隔层设备系统与监控系统之间的信号互通正确性进行检验。

2.5 远动通信系统检查

利用调度主站向外发送系统运行规则和要求,应符合设备系统实际运行情况,使其具备遥信量、遥测量、报文量等联通功能,并将其清晰显示出来。同时,可利用设备操作相关面板对设备系统进行实时性监测和遥控。

2.6 综合联动调测

将SCD中配置模型所传达的静态信息和站内实时IEC61850报文事件进行结合,实现对全站各个IED对外信息交互接口的快速检查,从中发现潜在问题。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变电站业务流程,例如保护、遥控过程等,实施实时监控,进而对整体业务流程进行检验。同时,能够对智能变电站关键性事件开展关联系分析,例如跳闸事件,因此能够快速寻找到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技术进行在线判断。

一个针对智能站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平台的功能性结构与核心组件如图1所示。

3 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调测终端在智能站二次系统集成调测中的应用

文献[4]中提出,应该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智能站运维技术的创新和模式变革,构建以信息化装置、自动化巡视、智能化检修和不停电检验为特征的智能运维检修体系。基于移动便携终端对继电保护和其它二次设备进行精益化的开发和调试成为一种新趋势和新需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尝试了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专用设备,较好的支持了上述的一些智能站二次系统的核心集成调测任务,又增加了系统测试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其技术方向十分符合[4][5]中提及的新发展模式。

该设备将广泛应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基于ARM微处理器和安卓(Android 5.11)操作系统的大屏平板技术和具有实时处理智能站通信报文的嵌入式FPGA技术相结合,构建出了一款符合国家电网站内调测类设备规范的专用移动测试终端。其基本参数特点为:

(1)具有8寸适合于室内外作业的触屏;

(2)采用实时优化的安卓操作系统;

(3)具有多种可与智能站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直连接口,满足各种站内调测数据交互的要求;

(4)具备高工业级防护等级、符合国网关于站内调测类设备的硬件指标;

(5)配置了高续航能力的工业电池;

(6)装载了可涵盖站内二次设备运维调测功能的多款APP。如图2所示。

采用它,我们进行了一些新模式下的调测工作,实用效果良好。

(1)通过它从后台SCD管控系统中自动下载针对某个变电站的SCD文件和关联的配置信息。在站内工作时,可以便利地高可视化展示和分析站内的网络连接信息、IED间的虚连接和虚端子信息、虚拟保护回路与软压板信息以及SCD/CID的差异比较信息。做到了主要二次信息的全程高可视化。

(2)通过它实时捕获与采集站内IEC61850 SV、GOOSE和MMS等多种报文,结合SCD静态配置信息,可以完成上述的多种二次系统集成测试与分析。

(3)通过它的状态序列模拟仿真功能,可以针对多种二次设备(保护与测控IED、MU和智能终端等)进行跨设备的联动功能调测。如图3所示。

针对智能站二次信息不可视、配置复杂、测试时间长等问题,该装置对智能站可观、可控与可维护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升了现场的工作效率和防误水平。采用它后,我们相关的集成测试实验时间缩减了60%。

4 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我国发展智能化电网竞争能力的外在体现,其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与二次设备系统总目标联系密切。因此,研究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成调试,并寻找简单、高效调试方法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对智能变电站开展二次系统集成调试时,应严格遵守行业标准,立足于全局,实现统筹规划,促进测试流程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保证设备集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成调试流程、方法进行分析,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调测装置,应用它提高站内二次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信息化单兵装备和移动化检验测试的水平,提高现场智能化系统集成调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德桢.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4,04(16).

[2]朱诗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及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4,21(14).

[3]王振华.智能变电站嵌入式一体化平台的设计[J].山东大学学报,2013,11(31).

[4]国家电网继电保护处[Z].继电保护专业发展方向新思考,2016(04).

[5]国家电网调度中心[Z].调继[2016]59号2016年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工作的通知,2016(05).

作者简介

李晓峰,男,湖北省天门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故障诊断技术。

张焕青,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技术。

江渊,男,湖北省十堰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技术。

张园园(1979-),男。现为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变电站运行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