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力测试题目

智力测试题目

智力测试题目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一代测验理论,认知难度因素,潜在特质模型。

分类号G449

1问题提出

传统的智力测验[1],由于缺乏心理学实质理论作基础,其效度无法从根本上得以验证,受到人们较多的质疑与批评[2]。为了探求智力的本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致力于“将智力视作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3]的工作,并且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用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测验取代现有的智力测验还为时过早。传统的智力测验,尽管没有全面解释智力的本质,终究是对智力的再次表现,被试求解测验项目,也终究是一种智能活动。从被试在这些智能活动中的表现,也可评估被试的智力水平,只不过这种评估较为模糊、较为笼统而已。因此,传统的测验在诸多批评中依旧得到广泛的使用。既然“将智力视作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在目前还有一定难度,那当前之计就是将智能活动视作认知过程来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人的智能特征。时下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对智能活动作认知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其一,分析测验项目解决的认知加工成分、策略、所需知识结构等被试内部微观的心理机制。其二,分析测验项目的刺激特征对项目难度的影响。有了对智能活动的认知分析结果后,如果还能引入合适的测量模型对这类分析给予量的刻画,使认知分析结果能获得测量数据的实际验证,就能对测量作更有效的解释。这就是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测验理论的结合,是新一代测验理论的核心思想[2]。

在各种传统智力测验中,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下简称瑞文测验)以其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以及结果解释直观、简单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研究采用分析项目刺激特征的方法分析瑞文测验项目认知难度的影响因素,以便为更深入解释瑞文测验结果、分析被试智能特征提供依据。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对被试解答项目的认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假设。其次引入合适的测量模型,通过对实测数据的拟合与检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本研究所选的测量模型是项目反应理论中的线性逻辑斯蒂克潜在特质模型(linear logistic latent trait model,LLTM)。线性逻辑潜在特质模型是费舍(Fisher)在拉希(Rasc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改造而成的,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为被试能力,bi*为试题难度,qim是项目i在因素m上的难度计分,是因素m的难度权重,d是标准化常数。可以看到模型中项目难度是各影响因素的线性组合。

2研究方法与步骤

2.1认知难度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假设的提出

2.1.1方法

选取了67名被试(其中大学生34名,初中生15名,小学生18名)进行瑞文测验的施测。测试个别进行,除了正常作答,还请被试在解题过程中口头报告其思维过程,测试后被试还回答了主试的“做这个题目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这个题目难吗?难在哪?”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问。主试对被试的口头报告及回答均作详细记录,然后整理、概括,提出初步的假设;再与一些认知心理学教授和美术工作者就假设中的因素个数、因素名称与定义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形成最后的因素结构假设。

2.1.2因素结构假设

因素一图块繁简度

图块指每一测验项目中的各个单元图形,瑞文测验中每一个项目含有数目1至8个不等的图块。图块繁简度即指图块中的基本元素数量的多寡及基本元素组合方式的复杂程度。瑞文测验的图块中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圆、三角形、斜条纹等。图块繁简度可分为4个层次,分别赋值1、2、3、4。所赋数值越大表示繁简度越大。

1为单种或多种元素平铺。指整个项目中含有的基本元素均匀分布,如项目A4等。

2为多元素两两简单组合。指整个项目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基本元素,但其中的每个图块只由两种基本元素简单组合而成,如项目D5等。

3为多元素多重简单组合。指整个项目含有多种基本元素,其中至少有1个图块由2种以上基本元素简单组合,如项目E10等。

4为多元素复杂组合。指整个项目中含有多种基本元素且图块由基本元素复杂组合。所谓复杂组合指不同元素的重叠、交叉等组合形式,如项目C8等。

因素二图块整体布局

即构成瑞文测验项目的各图块间的相互关系。瑞文测验项目图块的布局有简单布局、拉丁方布局、无剔除的套合布局、有剔除的套合布局4个层次,分别赋值0、1、2、3。

0为简单布局。包括均匀、渐变、轴对称3种布局方式。均匀,即项目中的图块均为同一图案且均匀分布,如项目B2等。渐变,即项目中的图块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大小或数量等发生变化,如项目C3等。轴对称,这种布局出现在有4个图块的项目中。即左右图块间及上下图块间是轴对称的,如项目B3等。

1为拉丁方布局。指在N行、N列的图块排列中,有N个不同的图块,每个图块在每行中仅出现1次,在每列中也仅出现1次,如项目D2。

2为无剔除的套合布局。即前一列(行)或中间一列(行)或最后一列(行)图块是另两列(行)图块的叠加,如项目E2。

3为有剔除的套合布局。即前两列图块叠加后,经某种剔除(或是将相同的元素剔除,或是将不同的元素剔除)而形成第3列图块,如项目E10。

因素三变化维度数

在瑞文测验中,图块间可能会有朝向、形状、数量、位置、大小等形式的变化。变化维度数指项目图块间发生了几种形式的变化。瑞文测验中图块间变化维度数最多的项目为3,故分别赋值0、1、2、3。题例分别如B1、C7、B7、C8。

因素四题序因子

瑞文测验项目分为A、B、C、D、E五大类,每一类都有一个主题。瑞文测验的指导手册中提到“一般来说,完成前面的题目对解决后面的题目有帮助,……这正是题目排列的用意所在。”[4]也就是说,被试在解答项目时有学习效应。因此,项目所在位置,即题序也被认为是影响项目难度的因素。题序因子的量值的给定方法为每个项目本身的代号去掉英文字母。如项目A11,就用11表示它的题序因子。

需要说明的是,D11、D12、E11、E12四个项目有其特殊性,不能用上述因素假设理论分析。又因为数量很少,故本文未作研究。

2.2各项目难度因素层次的赋值

根据2.1.2的假设,分析每个项目的刺激特征并分因素赋值。结果如表1所示。

2.3项目难度值估计

评阅2.1.1中被试在瑞文测验上的测试结果,获得各项目上被试的做答反应矩阵,用自编的参数估计程序(联合极大似然估计)估计各项目难度值,结果见表2。2.4项目难度对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拟合方程的求取及回归检验

2.4.1回归方程的求取

把难度作为因变量,影响因素取值做为自变量,利用SPSS 10.0软件包求取难度在各影响因素上的线性回归系数。所得回归方程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2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检验及决定系数

对此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

据此,所求回归方程是有效的。另可求得其决定系数为R2=0.664。对每个自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00、0.004、0.048,均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值。据此,我们完成了对瑞文测验项目认知难度因素及其层次结构假设的验证。

3结果的潜在应用探讨

3.1被试认知特征识别

有了项目认知难度影响因素模型,就可以克服对个体的智力水平仅给一个总分值的简单做法,个体的能力特征可参照其答对或答错项目的因素取值作进一步的解释。如被试A答对瑞文测验项目37个,在A、B、C、D、E5组中,错答数分别为1、1、5、3、9个,被试A的错答主要在E组。比较E组各因素取值及其它组项目因素取值发现,E组项目在因素二上的取值明显高于其它组,因此可以说,被试之所以E组题答不好,是因为对图块整体布局这一影响因素反应能力较弱,也就是说被试知觉图块整体布局、对事物形成整体认识的能力较差,或是在知觉基础上进行有效推理的能力较差。

另外,对传统智力测验简单评为能力水平相同的被试,也可据其解决的项目不同,进一步分析其间的能力结构差异。如被试B、C,答对瑞文测验项目数均为27个。他们的正答项在各影响因素上取值的平均数如表4所示。

被试正确作答项在因素一、因素二、因素三上的平均取值越大就意味着被试在相应影响因素上的反应能力水平越高。从表4中可看出,被试B、C在因素一上的反应能力是相同的;在因素二上被试C强于被试B;在因素三上被试B强于被试C。被试正确作答项在因素四(题序因子)上取值高,说明被试在位置较靠后的题目上才出现学习效应,说明被试自觉学习能力更低,因此被试B在学习能力上强于被试C。

3.2为计算机智能命题提供测量学理论基础

实现计算机智能化命题是普及计算机化测验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得到影响瑞文测验认知难度的四个因素,以及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由此建立了项目的刺激特征参数向项目难度映射的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编制出同时考虑图块繁简度、图块整体布局、变化维度、题序因子等因素变化的命题程序,计算机就可自动生成符合各因素层次要求的瑞文测验项目。另外,如果指定项目难度值,那么,计算机可根据项目的刺激特征参数向项目难度映射的关系法则分配项目在各影响因素上的取值,进而生成指定难度的项目。

4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D11、D12、E11、E12四个项目的难度因素分析有待进一步探索;回归方程的剩余方差还不是很小,可能还有其它的难度因素未被找出;潜在应用前途中提出的智能命题仅是一个初步设想,有待完善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阔, 胡竹菁. 智力测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心理学探新, 2002, (22)2: 36~40

2 Frederiksen N, Robert J M, Isaac I B(Ed). 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3

3 李其维, 金瑜. 简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 PASS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5, 4: 41~50

4 张厚粲, 王晓平.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手册, 1980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舞蹈; 教学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纳德提出了其影响深远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每个人的智能是不同的,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不同的智能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运用。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影响至今仍长盛不衰,而加纳德本人也被视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舞蹈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同样为舞蹈教学在专业认识、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检测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舞蹈课程及专业目标的认识

国内很多大学都设置了艺术系或艺术专业,舞蹈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但在专业目标的设置上大同小异。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几块:思想政治上的要求、文艺方针上的要求、理论上的要求、职业上的要求以及审美创造上的要求、舞蹈教学方法上的要求。在更为广大的中小学的范围内,舞蹈课同样众多,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力量开设的种类舞蹈班,它们针对的对象多是青少年和儿童,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舞蹈技能,同时接受一定的审美熏陶。无论是大学还是儿童的舞蹈教育,他们都与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太相同。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加纳德后来又加上了自然智能。加纳德指出,“按照我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1]加纳德之所以这么认为,有其潜在的逻辑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述的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体现却是不同的,教育的目的与宗旨就是使这些智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从理论上讲,加纳德的上述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如果把其与现在大学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各种类型的舞蹈培训课程来看,真正要实现依据每个人的智能进行教学还是的不少的障碍的,其中主要的有两个。第一个方面,重语言与逻辑-数学智能的社会教育氛围及其所产生的专业考核机制所形成的障碍。传统的智能主要是指人的智力,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比内和西蒙的对抽象思考与抽象能力的推崇,其中比内更是认为个人的智能是唯一且固定的,是由语言和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构成;二是推孟把智力看着人的学习能力;三是品特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看作是智力;四是桑代克为代表,把智力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2]。上述四种传统的关于智能的认识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即对于人的多方面的智能理解过窄,从而对于教育的引导作用并不全面。在具体的实践中,特别是现代教育活动的实践中,人们往往把语言和逻辑-数学的智能作为最为主要的智能进行考量。这种考量只考察了人们一般情况下的智能水平,对于长于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以外的学生的智能的考察来说,显然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的智能情况,同时也忽视了环境等其他非智能因素的影响。从上述的舞蹈教学专业或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这些建立于对传统智能理解基础上的专业目标设置不能够满足人的智能的全面发展,从这样的专业考核机制出发对学生舞蹈进行考核显然具有局限性。即使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对他们进入这个专业的考核时,仍然是以语言的逻辑学-数学为前提的——他们往往是各类以语言和逻辑-数学考试中不出色的人——被迫选择了舞蹈专业。第二个方面,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对自身所形成的阻碍。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全是十多年前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单纯听的模式,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被引入。但问题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尽管发生了变化,但对于智能进行缜密的分析并没有完全实现。可以这样说,在大学舞蹈专业和众多的舞蹈培训机构里,对于单一智能的推崇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他们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上课的方式使从事舞蹈学习的学生只注重了运动智能的训练,对于语言等其他的智能并不看重。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采取了统一的标准,使学生其他的智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表面上看来是目标明确,但实质上却并没有实现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学生在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要进一步推进多元智能理论在舞蹈教学上的运用,就必然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设置进行检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贯穿于专业目标的设置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依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发展人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依赖于人的各种智能。特殊的个体在某个方面的智能相对突出,具有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就必须得到尊重。舞蹈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必然要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等内容,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在考核的方式与方法上也需随之跟进。不难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在舞蹈教学中要想体现出应有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在专业目标与课程目标上进行重新认识。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舞蹈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从理论上而言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教学的一线进行实践都是人们必须面临的问题。美国的教学工作者卡罗林•查普曼就为人们在一线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参考,这一点同样或以结合舞蹈教学实践加以相应的改造并进行运用。查普曼首先对智能理论所对应的具体应用对象进行了区分。她指出,语言智能主要强调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与驾驭语言的能力,诗人、作家、演讲者等都代表了语言智能的运用。音乐智能体现于人们享受音乐体验,与歌唱家、作曲家等联系紧密。逻辑-数学智能则与抽象推理的能力有关,在数学家、物理学家等那里表现得很充分。水手、工程师、建筑师、医生等则是空间智能运用的典范。舞蹈家、演员、运动员则充分运用了运动智能。此外,心理学家等之于自我认知智能、植物学家等之于自然智能、教师等之于人际交往智能等。要指出的是,查普曼的上述智能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排斥关系,而是指在某一些职业中,哪些智能得到较好地运用。除此而外,查普曼还提出了八种智能的标准以及潜在原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且人成长在不同阶段具的不同的智能体现。[3]舞蹈智能显然是属于运动智能,同时也涵盖了对其他智能的一些要求。由之出发,必须把舞蹈教学与对学生的培养置于各种智能的综合考虑之中,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身体运动智能使我们能够控制并理解身体运动,熟练运用各种身体对象,在思维与身体之间建立起和谐的能力。”[3]这一判断的意义在于不再把舞蹈当成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思维与身体运动的结合体。换言之,在舞蹈智能的培养中,身体与思维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是最为重要的是思维与身体的和谐结合。涉及到思维则使身体运动本身具有了更为广阔地理解:身体是处于空间之中的,身体运动也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的运动,同时这种运动主要是以视觉形象呈现的,这就使其必然注重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思维往往与语言是一体的,甚至语言就是思维的体现,同时,各种身体运动的精确分析也离不开数据作为基础。这也使身体运动智能与语言以及数理逻辑智能密不可分;舞蹈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音乐,并且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身体运动的引领,音乐智能成为身体运动智能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除此之外,自我认知、自然、人际交往等智能在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中,特别是舞蹈的培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然舞蹈教学所要教授的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运动,那么,如何在不离开身体运动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并提高其他方面的智能就成为舞蹈教学必然面对的问题。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途径就是围绕身体与思维和谐这一宗旨,采用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为实现这一宗旨服务。这个方式的难点在于每个教学对象本身的智能情况并不是相同的,而教学却又是统一的活动,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就在于克服学生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与教学时间相同之间的矛盾。显然,由于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解决这一问题。但如果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进,却又是可以实现的。把教学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二是具体指导。学主要是解决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具体指导则是解决思维与身体运动的主谐问题。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可能只是注意到了前者,而改进后的教学方式的重心在于后者。解决思维与身体运动之间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挑战,较大地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其原因在于要实现思维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和谐必然要涉及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每一个学生智能上的不同要占据教师大量的课外时间。同时,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让教师的工作量大增。以前只需学,现在却要在分析不同学生智能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指导。但要实现对培养对象的思维与能力的结合,这个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在不可改变授课时间的前提下,对于学生智能情况的了解必然要在授课之前就完成,并建立起相应的学生智能个人档案,这就需要对学生智能情况进行测试。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舞蹈教学的测试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舞蹈教学测试可以依据教学进度分三个时间段进行。这三个时间段是整个课程开始之前的测试、课程中的测试以及课程结束后的测试,这三个阶段时间不同,其测试的目的也不同,但宗旨都是为实现身体运动与思维的和谐。在舞蹈教学课程开始之前的测试直接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智能的把握,也影响到学生对自身智能的认识。美国教育家拉齐尔指出了人们以往的测试方式所存在的缺陷,而这些缺陷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从暗中影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拉齐尔指出,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基于缺陷的评价方式。“这种测验确切就是要查找学生的‘缺陷’、他们的‘弱点’、他们所做不到的。”[4]这种评价最终转化为一种学业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标准化的、具有缺陷的测试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的智能情况,同时还可能使学生或人们对于智能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意味着对学生本人产生了伤害。基于这样的认识,拉齐尔力图找到超越偏见的智能评价与实践方式。拉齐尔认为,“转变我们现行的有偏见、不公平的评价实践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多元智能模式。”[4]通过多元智能模式在公众对于智能认识以及教学设计方面带来转变。拉齐尔的上述观点实际上是加纳德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在《多元智能的评价方法》一书中,加纳德就指出,如果要对学生的智能进行较为合理公正的评价,就必须用至少三种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智能,这样也就能较为客观地对学生的智能进行把握。这种方法至少意味着两点:一是测试学生智能方式的多样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测试较为客观地把握学生的智能情况;二是在测试标准上要突破传统的标准化的模式,不以追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为重点,而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运用放在首位。针对舞蹈教学的测试而言,在做出测试方式的改变之前,一定要充分地了解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这是测试的基础与出发点,也是测试方式得以改变的出发点。毫无疑问,舞蹈教学之前的测试不是为了找出不适合进行舞蹈学习的学生,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测试同时也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测试,但必须要注重身体与思维的和谐。身体运动的测试与学生的各个器官,尤其是肌肉感知运动,同时这些肌肉感知又是与人们的思维及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于肌肉感知的测试是舞蹈课前的测试中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还需要空间测试,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对于空间的把握有利于舞蹈思维的发展。这同时也涉及到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测试,舞蹈,尤其是由多个人构成的舞蹈,人与人之间的位置感,以及舞蹈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舞蹈得以成功的基础。因此舞蹈课之前的测试至少包含了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音乐智能的内容。只有建立起一个包含了上述要素的智能测试,才可能较完整地对学生的身体与思维的和谐状态做出评估。在正式的舞蹈课中,依据课程开始时做出的智能测试,作为学生分组学习的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有意识地发挥各个组学生的优势所在进行舞蹈课程的教学,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智能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组别调剂,及其纠正课程之前测试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对于每一个学生,都用统计图的方式,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各个方面智能的变化趋势,进而采用最具针对性的方式加以引导。在某一阶段的课程结束后,及时对学生和智能情况进行总体分析,特别要针对身体运动与思维和谐的情况进行评估,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由此看来,测试与评估在多元智能的舞蹈教学中占据着引领性的地位,其过程体现为课程前的测试,课程中的智能运用与调整,课程后的总结与建议,其最终的目的就在于使多元化智能教学方式在学生舞蹈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使身体运动与思维达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纳德.多元智能.沈致隆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美.卡罗林•查普曼.郅庭瑾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调试;流程;原则

作者简介:刘冬梅(1978-),女,黑龙江依安人,福州电业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尚艳洁(1978-),女,河南许昌人,福州电业局运维检修部,助理工程师。(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99-02

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在智能电网规划的推动下,智能变电站建设已逐渐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在智能变电站中,不仅间隔层、站控层的设备及网络接口和通信模型发生了变化,过程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设备以及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电缆连接,逐步改变为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合并单元、光纤连接等内容。设备配置的改变,使得智能变电站的调试流程与常规站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根据目前智能变电站建设实际,探讨智能变电站的调试流程及存在问题。

一、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对比分析

1.智能变电站网络构架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网络采用“三层两网”结构,三层即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两网是指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的MMS网、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GOOSE或SMV网(统称为过程层网络)。

2.智能变电站特点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简化了二次接线,用光纤代替大量电缆,提升测量精度的同时,也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采用电子式互感器,避免了CT饱和、CT开路、PT短路铁磁谐振等问题。此外,智能变电站采用的一体化监控系统建立了各种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使监控、远动、保护信息子站、电压无功控制VQC和五防等集成配置,有效满足调控一体模式的各项功能需求。

二、智能变电站调试

1.调试的基本原则

首先,被调设备需要通过国内权威检测中心IEC61850一致性测试。其次,调试过程需分层次进行,先功能后性能,先单装置后系统。对于旧站改造或扩建工程,调试时需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调试准备工作

应具备必要的资料及调试工具。资料应包含全站相关的图纸、全站通讯图和网络配置图、全站虚端子连线图、全站交换机VLAN划分图、全站智能设备的ICD文件、集成商提供的SCD文件、全站智能设备的说明书和调试大纲等;调试工具主要包括笔记本、数字保护测试仪、常规保护试验仪、高精度变送器校验仪、光功率计及光源、网络测试仪、网络分析仪、手持式智能变电站测试仪、GPS校验仪、光电转换器、尾纤。其次,必须了解全站概况并制订切合实际的调试方案和时间表,调试人员必须事先清楚变电站规模、主接线方式、装置配置方案、网络配置方案、后台配置方案等。

3.调试流程

(1)设备配置核对。首先,进行SCD文件检测。系统配置文件(SCD)是智能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当于传统站的二次回路,智能变电站内各组成设备之间的信息分配及交换方式均由SCD文件确定,SCD文件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在新建工程中,SCD文件的正确性由设计单位、集成商以及基建调试单位共同保证。其次,应检查光缆及网络配置。检查依据为设计院光缆清册和过程层网络图,检查施工方铺设光缆、网线是否正确,光纤街头是否与装置匹配,检查Vlan是否按照设计院的要求配置。

(2)IED单体调试。1)通用测试项目。通用测试项目应包含外观检查、电源检查、绝缘检查、光功率检查、检修机制检查、采样检查、GOOSE开入开出功能测试、通信检查等。2)同步时钟测试:进行同步时钟功能测试;主时钟(扩展分机)准确度测试;对需授时设备测试。3)保护功能测试:保护定值及逻辑测试;保护装置跳闸矩阵测试;定值整定功能;故障录波及事件记录功能检查;跳合闸出口压板检查。4)测控功能测试:遥控操作;同期功能检测;自检状态;防误闭锁。5)合并单元测试。合并单元同步功能测试:通过分析工具检测多台合并单元输出报文的时标是否一致,同步误差应不大于±1μs。合并单元守时功能检查:断开合并单元的同步时钟,通过分析工具对比合并单元输出报文的时标与其他正常合并单元的时标,10分钟内满足4us同步精度要求。异常情况下的处理:在电源中断、电压异常、采集单元异常、通信中断、通信异常、装置内部异常等情况下,合并单元不误输出采样值。合并单元电压切换功能:分合母线刀闸,测试各种情况下合并单元的切换动作逻辑。PT合并单元电压并列功能:通过PT加一次电压到合并单元,分合断路器及刀闸,测试各种并列情况下合并单元的并列动作逻辑。6)智能终端测试。GOOSE报文处理时间及智能终端动作时间检查:根据SCD文件的GOOSE连线,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对智能终端输入GOOSE,检查从输入GOOSE到继电器出口时间,智能终端从收到GOOSE命令至出口继电器接点闭合的动作时间应不大于7ms。智能终端压力闭锁回路检查:模拟断路器压力低,智能终端能断开操作回路。跳合闸出口压板检查:投入或退出跳合闸出口压板,测试智能终端能否跳开断路器。跳合闸保持电流检查:连接断路器,智能终端能正确分合断路器。智能终端GOOSE断链后信号预警机制检查:断开智能终端的GOOSE输入,能正确报警。

(3)系统调试。1)全站对时时钟系统调试。检测过程层装置(有数据同步要求的装置)的光纤B码对时,要求对时精度为1ms;检查所有的间隔层装置,远动装置,规约转换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后台系统的年、月、日、时、分、秒是否和GPS(北斗)一致;时间信号测试仪的开出接入测控装置的开入,在0ms时发出脉冲,查看装置记录的SOE是否为0ms;从站控层读遥信变位的COS时间和SOE时间,以其差来估算站控层系统对时的准确性。2)全站SMV验证。全站SMV验证是结合一次通流,通压试验,检验现场的MU发出的SMV报文的正确性,检验现场保护及测控装置接收SMV正常。测试范围包含所有接收的电压和电流量的IED装置。测试内容有:检测MU数据发送的正确性;互联测试;IEC61850-9-2协议测试;稳定性测试。3)全站GOOSE验证。全站GOOSE验证是为了检测全站设备GOOSE连接情况,以及设备之间的配合;在GOOSE传动试验时,对故障录波、监控系统以及远动系统的状态量进行检查、核对。测试范围包含所有有GOOSE连线的设备。测试内容有:装置GOOSE发送检测;GOOSE传动试验;GOOSE开入延迟测试;GOOSE开出延迟测试;GOOSE断链报警;装置检修状态下的逻辑测试;稳定性测试。4)保护动作信息的采集测试。保护动作信息的采集测试是为了确认保护装置接入故障信息子站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对时以及网络风暴对保护功能的影响。测试范围:所有的保护装置、保护信息子站、监控后台。测试内容有:第一,保护定值(软压板)的召唤与修改:召唤保护装置的定值,并且对定值进行随机修改,测试是否正常。第二,保护动作信号的上送:测试保护装置的所有保护动作信号是否能够正确上送。第三,硬压板信息的上送:测试保护装置的所有硬压板信号是否能够正确上送。第四,告警及自检信息的上送:测试保护装置的所有告警及自检信息是否能够正确上送。第五,故障信息的上送、波形的上送:测试保护装置的所有故障信息及故障波形是否能够正确上送。

5)测控系统、远动系统调试。为了确保监控系统能正确反应设备运行情况,应对监控系统、远动系统及各间隔层装置进行以下测试:遥信量采集功能测试;控制功能测试;计算机通讯与冗余功能测试,测试过程应对双网分别进行测试,检查应用系统网络工作是否正常。此外,还应检查系统中冗余方式的正常工作情况以及故障情况下能够自动进行切换。

(4)全站整体调试。全站整体调试需全站所有装置全部投入运行,模拟故障使多个保护设备动作,对GOOSE跳闸报文进行检查,对网络负荷进行测试,确保各装置应无丢帧现象,无死机现象。

三、智能变电站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可供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和改造遵循的规范大部分是原则性的,并没有关于装置或者系统带有详细量化指标或者详细操作细节的技术规范,可操作性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建议加强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建设,补充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技术细节,并结合投运设备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运行、检修、试验等现场规程规定。

当前的智能一次设备涉及多种技术的融合,尤其是电子式互感器和传感器技术被大量应用,同时还涉及状态监测、保护、测量、控制和计量等多种功能。多技术的融合带来了整体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问题。笔者建议以试点工程为基础,总结现场运行问题和工程经验,确定可以使用的在线监测技术和传感器,并考虑性价比,指导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同时设备厂家自身也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和改进设备的智能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信息共享度和链路共享度明显上升,保护、计量等专业特定的、独立的物理链路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逻辑链路,这给运行维护带来了新课题。在现阶段,存在基于SV、GOOSE网络运行的设备如何检修、检定和溯源、交换机丧失互换性等问题。笔者建议编写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导则,解决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徐礼葆,刘宝志,郝燕丽.开放式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讨论[J].继电器,2004,32(6):40-43.

[3]易永辉.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4]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S].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征兵 心理检测 注意问题

从智力能力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来衡量应征公民是否适应军人职业,已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我院为乌市水区征兵心理检测定点医院,2010年11月征兵工作如期进行,专门抽调心理检测人员组成心理检测组,组织实施心理检测。工作中,坚持心理检测标准,所征集新兵的精神和心理素质均达到规定的水平。现结合心理检测资料,对心理检测结果作进一步分析探讨,将影响心理检测效果的因素报告如下。

检测者要求

检测组人员一般由心理检测负责人1人,计算机检测人员2~3人,心理访谈检测人员1人,纸笔智力测验人员1人组成。心理检测开始前,应组织培训。心理访谈人员应由心理或精神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计算机检测人员应熟悉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应用及卸载;纸笔智力检测人员要求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除了检测技术娴熟程度外,最重要的是检测者本身要保密性、原则性强;要善于察言观色、机智敏锐;要情绪适于现实、常规;要有耐心、责任感;要严谨自律、知已知彼;注意避免存在不良情绪问题和外界干扰的心理特质。如果检测者缺乏某些心理特质,无论经过何种严格训练亦会前功尽弃,检测者的心理特质通过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体现在应征青年的沟通中,直接影响到检测效果,应高度重视。

场地设置要求

应设计算机检测室、纸笔智力测验室、心理访谈室,并挂醒目门牌标识。计算机检测室要求整洁、明亮、安静、保暖,房间能宽松摆放检测计算机及配套桌椅,座位间保留足够空间;纸笔智力测验室和心理访谈室要求房间整洁、明亮、安静、摆放若干张桌椅。

计算机检测:配置中文WINDOWS 98SE以上操作系统,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前须查、杀病毒,计算机严禁安装“还原卡”,以防关机后新装程序和数据丢失。日上站体检100名应征青年通常需配备10~15台计算机。

纸笔智力测验:提前备好足量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和语词推理测验试卷,通常按日上站体验人数的20%准备;准备秒表1块和一定数量的铅笔、圆珠笔、钢笔。

心理访谈:提前备好足量《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记录表》,通常按日上站体检人数的20%准备。预先准备医务人员使用的《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提纲》,根据日上站体检人数,预先准备足量《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卡》,在候检区醒目位置张贴有关检测须知。

检测前方法告知

心理检测一般安排在其他体检项目结束后进行,所有受检者应首先进行计算机检测,如计算机检验合格,直接做出“合格”结论;如计算机智力测验不合格,则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如计算机人格测验不合格或无效,则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

计算机检测:根据上站体检人数,检测工作人员预先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为受检者编写四位数的ID编码,从0001依次编起。受检者就位后,工作人员讲解答题操作方法、步骤等有关须知,应征青年按照提示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名字及应征编号后,便进入了“征兵心理测试系统”。计算机智力检测和计算机人格检测同时进行,时间为50分钟左右。完毕后举手示意,检测人员确认并将检查测试结果填写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答题完毕后系统自动返回“等待界面”。测试结果显示“(1)”,表示测验“合格”;显示“(2)”,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显示“(3)”,表示需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如同时显示“(2)、(3)”,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专家应及时根据计算机测试结果对部分受检者安排做进一步纸笔测验和心理访谈。

纸笔智力测验:首先,根据《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测试结果确定受检者纸笔智力测验具体项目。计算机智力测验中的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语词推理测验任何一项或多项不合格,均需加做该项纸笔智力测验。然后,工作人员向受检者说明测验目的和答题要求,分发试卷,受检者填写姓名、ID编码后开始答题,秒表记录测试时间,每项测试时间120秒。

结构式心理访谈:访谈人员按预先设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讯问,并做好记录。

应征青年进入心理检测室必须遵守的规定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完成测验;关闭手机、传呼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检测过程中保持室内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许交头接耳,不得干扰他人测验,不得擅自走动。

检测完毕,经工作人员同意后迅速离开检测室,在检测室外等候时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和打闹。

应征青年在心理检测时的注意事项

受检者在检测前一天应休息好,以便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参加检测,避免身体原因对检测结果造成直接影响。

计算机检测的全部内容都在计算机上完成,受检者要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按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完成计算机检测内容后,不要再对计算机进行任何操作,以免影响成绩。

所有检测项目均有时间限制,受检者应在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完成检测项目。

受检者在心理访谈时,应如实回答主检医生的提问,以免影响检测效果。

结果判定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财务会计教学 现状 教学模式

笔者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石,并糅合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习得理论,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依托,从理论上探讨我国高校会计学教学模式,以期为会计学的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财务会计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以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以及其他行业会计为主要课程体系。从教材上看,初级财务会计着重对会计循环、会计基本理论的讲解;中级财务会计通常是以会计要素的具体项目划分章节;高级财务会计则是以互相独立的会计特殊事项为体系,各章节之间互相孤立,会计原则与会计实务互相分离,教材编写侧重规则条文和制度讲解。从教学观念上看,普遍存在着“重规则轻原则,重实务轻理论、重技能轻素质教育”的现象,迫于各种考试和就业压力,教师以教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和规则制度为己任,学生则沿袭了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学形式陈旧,讲课依照是呆板的教学模式,各类考试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在这种从教材到考试均侧重规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知识和会计思想,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很难适应会计日益发展的职业要求。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智力的认识不断深化。最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则从20世纪末开始引发了教育的大变革,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20世纪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将智能定义为:在个人所属的文化和社会中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创造产品的能力,并将智能归纳为九种。加德纳教授认为,个体的智能状况是不同类别的智能因素组合的结果,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为智能类别的组合差异和强势类别的表现差异,因而单个个体往往能突出各异的一两种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别,而一般在于其特长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来评判个性化的智能状况。

适当教育方式的要义在于,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彰显强势智能,提高弱势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发挥至最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论蕴含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该理论的内涵充分吻合,在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均衡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个体的强势智能类别,使其在未来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然而,在高校的财务会计教学方面,我们却很少借鉴国外的经验。本文基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思想比较混乱的现状,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理论基石来构建我国的高校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

三、普通高校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设想

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学教学蕴含着多维的智能发展契机。财务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会计教学,使学习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的同时培养其在专业学科领域中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多元化目标不但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有利于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满足学习者的多维智能发展需求,而且提升了弱项智能、强化了优势智能,促进学习者智能的综合提高。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1)教学工具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是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前提。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为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诱导其无意注意,培养其有意注意,而且往往意味着多渠道的信息源,符合会计学科本身知识更新频率高、技术运用关联度广的特征,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原始材料,容易产生更为直接的正向学习迁移。

(2)课堂教学的互动化。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主观情感体验,因此设置互动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在经过精心设置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不但可以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就感,产生愉悦的学习经验,而且根据Vroom的期望和价值理论,可以在各种互动合作教学活动中,明确并修正其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一教学氛围下,更易于会计专业逻辑思维智能的综合提高。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材选择的首要标准应满足学习者智能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生源各不相同,智能层次和特点有较大的区别。对于起点较低的班级,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难度较大的教材,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应紧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测试评估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测试主要以笔试为主,有的辅以一定的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主要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识记与解题能力,存在智能评估范围狭窄的缺陷。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必然要体现在课程测试当中,因此测试评估的多元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众多的财务会计学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缺陷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课程测试中往往简单地以笔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但这种方式显然淡化了会计教学综合智能的培养特色,忽视了对学习者综合智能发展状况的检测,使多元化的智能发展取向简单化,从而抑制了有着不同智能发展特点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部分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逐渐被“边缘化”,严重损害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测试模式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在财务会计教学的课程测试当中,可以采用笔试与论文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测验互补、客观试题与主观命题并行的灵活多样的评估测试模式。对于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可集中以笔试的客观题测试为主要测试项目,其他还可设计多种形式的项目则由学生进行选测,做到客观、公平地对待各种具有不同智能发展特点的学生,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