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检验

卫生检验

卫生检验

卫生检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卫生 理化检验 前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环境、对医疗卫生保健、对生活和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把卫生理化检验锁定在预防医学里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手段的旧传统科学体系, 已经被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定义和任务所突破, 它的发展, 已经进入到面向未来的新时期。

1 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和意义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发展到怎样的水平, 要看对卫生理化检验提出什么要求, 并由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什么样的理论和测试手段, 分析化学发展越快, 为卫生理化分析提供的理论基础就越广泛, 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是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的发展, 带动了卫生理化检验的全面同步发展。

现代卫生理化检验被定义为: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理统计学、食品工艺学、环境检验学、食品营养学和卫生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其任务被规范为: 检验与卫生质量有关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环境质量等,为评价食品的品质、食品新资源的开发、食品新产品的研制、食品卫生监测、营养学和食品毒理学的研究, 生活饮用水、环境卫生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食品的确立提供客观有效的指标。

2 卫生理化检验的工作流程

按照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规律, 对样品的检验程序,检验的工作流程如下:

应答信息信息分类样品处理分析样品检验方法归纳分析结果报告

检验目的样品采集检验项目

3卫生理化检验的发展前景

3.1 提出命题

此命题是根据高鸿和汪尔康教授对分析化学史, 从我国建国初期至今经历的三次分析化学领域里的变革而提出的。从本世纪40~ 50年代, 在我国, 分析化学有一门技术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在以湿法分析的基础上, 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者将重量分析、滴定分析、比色分析应用于卫生检验和科研工作中, 这是食品理化检验发展的第一阶段。自60 年代末和70年代, 为卫生理化检验发展的第二阶段。当时间进入80年代后, 由于微波溶解技术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使送检样品的前处理, 简化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为卫生理化检验进入第三阶段奠定了可喜的基础。

3.2 发展阶段

卫生理化检验经过前两个发展阶段, 特别是第二阶段的飞跃发展后, 使本门学科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 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高科技、高智能, 使检验仪器朝着“傻瓜”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者以高鹤娟、翟永信等专家为代表, 不但普及了食品理化检验的国家方法, 而且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为我国在这一领域里及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这一阶段中, 更令人兴奋的是, 微波溶样技术在卫生理化检验中的应用, 不但为食品理化检验样品的前处理提供了更迅捷、快速的手段, 而且为建立现代检验方法做出了重大贡献。食品样品的微波溶样, 是利用微波的内加热理论, 使用微波消解仪器, 使极性分子50亿次/S的有效碰撞, 并使分子高速重排, 不断产生新的表面, 获得理想的溶样效果。至于微波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用和开发, 国内外学者亦有很多论述。

4 现代卫生理化检验前瞻

现如今, 卫生理化检验的内容仍为两大类。一类是营养成分析, 另一类是检品中有害物质的测定。在营养成分的测定中, 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水分和无机盐仍然是主要的检验内容, 并延伸食品的生产和开发的领域中, 近年来, 被誉为“人体第七营养素”的膳食纤维的研制和开发, 正呈现上升趋势, 因为它对一些疾病, 特别是胃肠道以下的疾病的预防作用, 已被医学和营养学家认可, 这种纤维保健食品的商品也于近年来面世, 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监测范围, 已超出了旧有项目, 工业三废、及其他兴奋剂的检验, 也在卫生理化检验中占有重要地位。

未来食品将进入到无毒、无害、无污染, 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时代, 在以上两类食品检验内容和分析目的基础上, 食品理化检验的部分重点, 将被转移到如何确立“绿色食品”及其开发、研制、卫生管理等目标上来, 在“绿色食品”工作范畴内, 食品理化检验工作这不但对食品本身进行分析, 更重要的是对作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原材料、动植物赖以成长的各种环境的监督检验, 检验内容将扩大到水质、大气、土壤及其他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检验, 饲料、肥料、毒理学检验同样是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5讨论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卫生理化检验的根本出路在于仪器分析, 国产仪器的研制和开发, 在满足学校教学和基层工作需要方面, 已经做出了或正在做出贡献, 有的国产仪器完全可以代替进口仪器, 仅就对旧仪器与以新技术改造而言, 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焕发旧仪器新貌, 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有新的突破, 只要理化检验工作者和研制生产分析仪器的企业研究工作者密切结合, 抓住当前机遇, 迎头赶上, 我国的卫生理化检验事业, 一定会走在本领域的前列。把卫生理化检验锁定在预防医学里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手段的旧传统科学体系, 已经被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定义和任务所突破, 它的发展, 已经进入到面向未来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赵凤仙;赵永胜;;理化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口岸卫生控制;2010年02期

[2]陈祝军;陆逊;;理化能力验证实验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年04期

[3]邓秀燕;罗建波;;公共卫生领域理化检验能力验证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年05期

卫生检验范文第2篇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是一门以人、动物、健康和环境为中心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其主要内容是对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及其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及其使用过程进行卫生检验和卫生监督,以保障食用者安全,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其他畜禽疫病的传播。该课程是浙江工商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关系到新世纪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本科教育现代化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法已不再适应现代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尝试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中开展PBL模式,以期建立该课程的一种新型探究教学模式。

1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现状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PBL的精髓体现在交融互动的三个方面:(1)学习方法——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组织的学习方法;(2)学习内容——鼓励跨学科和学科交叉;(3)学习的社会性——人和环境互动的学习形式。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医学教学领域,并在不同的领域被运用和拓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几乎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模式教学,欧美国家有众多知名院校还将PBL教学模式拓展至工程类、工商管理等专业的课程授讲。PBL讨论式教学在国外已取得了重要成绩,并逐步趋于完善。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已开始尝试与实践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的PBL模式,然而在其它领域则很少有拓展运用。

2PBL模式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1)初步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在进入PBL学习时,首先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在授课过程中,制作更加完善和生动的多媒体CAI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更多的素材和检疫检验图片,自制适合教学内容、适应以后工作实践的需要并体现自身教学技巧的个性化CAI课件,周密设计教学方案,取舍教学内容,结合动物食品卫生安全的新进展和新要求,把基本原理及概念等形象、生动地反映到课件教学中。

(2)创设情境问题。问题情景的设置是PBL的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①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②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复杂的(包含许多相互联系且重要的部分);③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④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如学生掌握具体某些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检验和卫生处理方法后,可设计问题:对各种食用动物细菌病和病毒病确诊及卫生处理原则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对该章知识的理解高度,有利于今后在实践中的活学活用。

(3)高级理论知识学习——融入课题研究。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和准备,进入到“自主学习”阶段,也是PBL教学中的高级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可由教师引导融入相关最新科技动态及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内容。如目前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药物以及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与控制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质量标准以及无公害畜禽产品的生产规范技术、分割肉的加工卫生与检验、动物重大疾病检验检疫技术和规程,已成为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研究热点,可开展导向性讨论与自主学习。

(4)成果展示交流。对于情境“问题”的探究,每个小组最终都要形成一个相应的成果,并对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小组在报告自己的结论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能,如通过图表、数据分析、口头表达来展示他们的理解,这个环节被称为“成果展示”。在汇报结束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一些评论和分析,以使学生及时将教师的反馈意见纳入自己的意见中。

(5)综合评价与反思。为了提炼所学知识,学生们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当前的问题与以前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种反思有助于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对于教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必须与教学方法相配套才能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强调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3PBL教学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教师而言:一是需要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二是要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内容;三是产学研相结合,更有利于案例的选择;四是在启发学生时把握好指导与干预的度。对学生而言:一是需要提高自律性与探索精神;二是要增加课外知识的补充与文献查阅;三是要逐步适应,与老师积极配合。另外,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参考书相对较少、校园网不够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

卫生检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卫生理化 检验能力 现状与进展

现如今,卫生理化检验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水质部分的耗氧量、铬(六价)等的检测;食品部分的蛋白质、有机磷等的检测;食品添加剂部分的亚硝酸盐和非食用物质:苏丹红等的检测;可能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着色剂、防腐剂等的检测;空气部分的二氧化硫、汞、铅和粉尘的检测。针对这些项目的检测能力越来越重要,责任重大。检验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全方位实施质量管理,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可靠的技术服务保证。

1 检验能力验证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是评价实验室能力的技术手段之一。开展能力验证活动,可为评价实验室出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认证认可机构可以确定实验室检测的能力,达到有效监控实验室能力的维持情况;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发现实验室在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法和纠正措施,进而增强工作信心和增加客户对实验室出具检测数据的信任度。

因此,无论是对认证认可机构还是实验室,科学、有效地运用和组织能力验证活动,对提高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检验能力验证的基本程序

在检验能力验证的基本程序上,首先由质管部门去协调有关检验科室提出参加能力验证的意见,待批准后报主持部门。如果是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能力验证工作,则由质管部门去协调有关检验科室作好相关准备。样品取回来以后,质管部门组织相关科室按主持部门提供的作业指导书要求,制定检测方案,内容包括谁做?什么时候去做?采取哪些质量控制措施?什么时候完成?等等。同时,质管部门配合提供相应标准物质或标准(参考)样品,参与数据审核,严把质量关,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方可编入报告。

3卫生理化检验能力验证的现状

我国能力验证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卫生理化检验能力验证工作目前已由原单纯行业内主管转化为认证认可协会主管或由认证认可协会主导行业内主管的模式。中疾控碘缺乏病实验室从1999年起开展的尿碘、盐碘外质控考核是能力验证在防治疾病中成功开展的典范。

4 能力验证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在能力验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4.1 人员和试剂的选择问题。实验室应选择素质高、责任心强、严谨、求实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员作为主检人员。试剂应尽量选用优级纯试剂,所用试剂最好是新开瓶的,避免使用过程污染。同时应当选择有证标准物质。

4.2 检验方法的选择问题。试验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方法操作,首次使用的检验方法应当做确证实验并进行评价。如果没有规定检验方法,根据验证的目的,首选现行有效最新版本的仲裁法。

4.3 计量器具的核查/校准问题。实验中所有计量器具都应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才能使用。玻璃器皿应当彻底清洗干净并不含待测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各种量器的配套使用,以减少误差。

4.5 预试验和盲样的问题。首先要进行预试验。在完成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盲样的检测,盲样开瓶后必须立即检测。应严格按盲样检测说明书进行稀释。如果样品量允许,可多次测定,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数据进行取舍。

4.6 原始记录书写、报告审核的问题。原始记录应注意数字修约和书写规范,结果报告应严审法定计量单位、计算公式是否正确规范,原始记录和最终的检验报告是否一致。

5 小结

在检验能力验证上面,质量控制是必须的,卫生检验机构是疾病监控和健康相关产品服务,卫生执法的技术支撑,因此卫生检测的生命就是在于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随着社会各界法律意识的增强,检验机构的相互间的激烈竞争,社会对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服务效率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重视。通过对人员、环境、设备、物资、信息等技术资源加以管理和控制,还有对检验能力的验证,使抽样、样品保存、前处理、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检测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最终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并持续改进、是检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质量监控的时候要规范检测工作、规范检测人员,提高检测质量,保证各项检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促进质量控制考核工作的标准化,常规化,以平常心对待能力验证,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要善于查找原因所在,而且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戴维杰,钮伟民.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意义[J]. 职业与健康. 2005(12)

[2]韩静. 能力验证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 水利技术监督. 2009(02)

[3]陆嫦玉. 浅谈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J].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9(03)

[4]崔野韩. 刘鹏程,王媛. 实验室能力验证现状及对策初探[J]. 农业质量标准. 2009(06)

[5]曾宪民. 浅谈实验室能力验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03)

卫生检验范文第4篇

13种管理体系和其一体化的必要性

1.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标准[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吸纳了ISO/IEC17025的主要精髓,兼顾我国特殊国情于2006年推出,作为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基础依据。以ISO/IEC17025标准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已运行十多年,体系相对完善和成熟。

1.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98是在2003年5月非典流行期间提出并制定的标准。实践证明,该标准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7年开始修订,最新版本是GB19498—2008。

1.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生效,为落实《食品安全法》,卫生部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国家认监委组织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标志着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正式建立。

1.4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如果实验室多种管理体系各自单独运行,从文件编制、人员培训、设备设施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看,资源和管理成本重复浪费,运行的压力是沉重的。建立融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的各个机构和岗位理清总的方针和目标;有利于各标准在组织各个方面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识别和实施;有利于理清各标准之间的接口,实现各标准之间的无缝衔接。此外,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是取得相关资质的基础。如何把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与2种质量管理体系兼容起来,是部分基层实验室面临的问题。

23种管理体系间的兼容性与独特性

2.1相同之处

2.1.1均以“戴明循环“为运行模式通过对3个标准的比较,不难发现三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共同的特点都是建立在PDCA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循环的运行模式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的原理,可以使一体化体系发挥最大的效能。

2.1.2均以“人、机、料、法、环”为控制方法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均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控制。人: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确保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评价和签署检验报告的人员能力,要求持证上岗。机:设备设施需要检定/校准,需要定期核查和维护。料:实验材料需要进货验收,控制质量,污染废弃物需安全处置。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标准进行检测评价、控制质量和安全。环:实验室环境设施不仅要满足检测质量,更要满足安全要求。

2.1.3均以“持续改进”为共同理念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都需要对不符合进行控制,都要求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并要求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实施监督。由此可见,三者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这样不难将其融合在一起运行。

2.2不同之处

2.2.1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强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实验室设施及设备的具体要求。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对人员聘用、专业培训、职称占比、从事年限等做了具体要求,强调检验人员只能在一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并作出承诺。设施和环境的特殊要求是配置食品检验专用的冷藏冷冻设备。此外,明确要求制定食品检验回避制度、检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预案等制度程序,相关文献已做梳理汇总[5]。

2.2.2实验活动过程中的侧重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实验如何安全的进行。而实验室资质认定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管理体系,关注的是实验过程中实验活动质量如何得到更好的控制。

2.2.3实验所牵涉的安全问题和法律责任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因本身存在高风险,实验材料具有高致病性,因此,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危险材料的运输以及消防安全等着重进行强调,并要求制定应急措施,若发生实验事故及时报告。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负责制,机构和检验人员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2.3体系融合3个标准的描述或比较已有文献报道。食品准则是依据评审准则编制而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特殊要求,两者均属于质量管理范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侧重的是安全管理。从条款要素上看,评审准则涵盖19个要素,其中11个管理要素、8个技术要素;食品准则将特殊要求归纳为5个管理要素和4个技术要素;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要素分布包括风险评估及控制5个、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5个、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9个、实验室设施和设备5个、管理要素23个。3个标准存在相同或相关条款,如都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并在法律地位、组织、人员、培训、记录档案、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重叠的内容。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除上述相同或相关条款外,还有如文件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预防纠正措施及改进、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相似条款。鉴于三者的不同,在融合过程中要有所兼顾,坚持通盘考虑、求同存异、能合不分的原则。在编制体系文件时,首先应充分进行过程识别,以评审准则为主线,把食品准则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融入其中,即合并基本相同的文件,单独编制反映各标准核心和重要特点的体系文件。

3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过程中的体会

3.1塑造组织文化推进管理体系整合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导和约束实验室所有活动以及检测行为提供了统一标准,本单位在编制整合体系文件后,通过宣贯学习、知识竞赛和内审、管理评审、质量监督等手段强抓文件的落实和检查。与此同时,发挥组织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来推进整合体系有效运行。通过培育优秀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和核心精神理念,引导职工建立一致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实验室管理,弥补了标准整合的不足。

3.2加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是对整合型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保障。本单位于2013年建立了LIMIS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测流程、文件管理、仪器管理、试剂耗材管理等各个模块中明确一体化文件的要求,如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单独建立HIV检测模块。疏通各管理领域信息通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快速、准确、检索方便的特点,提升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4结论

卫生检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学检验 质量安全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food hygiene

Xing zeng wei1, You yong lai2, Liu ying3, Liang shao ming4

(1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Conghua Entry -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3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shan; 4 Yaneng Bioscience (shenzhen) Co.,Ltd.)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ow to enhance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is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esult based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se factors include analysts, laboratory environment,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culture and key reagent, sampling and pretreatment, analysis process, result and report, laboratory inside and outside and so on.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quality safety; quality control

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进出口食品数量日益增加,国内外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日趋重视。通过加强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及时地反应出产品的卫生状况,及早发现微生物的污染,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微生物危害,进一步用于监管部门监督生产,保证食品安全,对防止卫生不合格的食品进出口、保护消费者健康、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同时也便于实验室及时发现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为量值溯源、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见证,帮助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检测水平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规定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就质量控制活动也作出明确的规定[3]。虽然国家标准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对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部分在方法、步骤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检验中还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从而无法正确判断产品的卫生状况,如何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是日常检验中必须实施的工作即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本文从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环境和设施的质量控制、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培养基与关键试剂的质量控制、抽样与样品处理的质量控制、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内外部的质量控制等方面,讨论如何加强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1、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健康、无不良的卫生习惯[4]。实验室管理者应对各岗位人员进行授权,对从事微生物检验人员要求其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经历应能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具备较强的“无菌”意识,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对报告进行审核和签发的技术管理者要求必须精通微生物学的全面知识。

检验人员应参加岗前培训,包括检测技术培训、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培训等,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平时还应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及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检验人员应掌握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基本的计量学知识、计量标准、计量法令和法规以及有关的质量保证体系知识,能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参加各类比对试验和盲样测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实验室也应指定专人对检测人员的工作实施适当而且有效的监督,确保这些人员能依据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要求胜任其担任的工作,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2、环境和设施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室的设计原则应减少潜在的对检验人员的危害和对被检样品的污染。检验室布局宜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检验区与办公区分开,洗涤室、培养室、消毒间、无菌室应分开,无菌室的人流通道与物流通道应分开,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并有明显的标识,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按要求配置二级生物安全检验室(BSL-2),确保所有检测环境都有利于其工作的正确进行。

微生物检验室应备有紫外灯、自动感应洗手消毒装置或脚踩式洗手消毒设施,有条件的无菌室应配置风淋装置,配有缓冲间,最好设置推拉门,以防止空气震荡太大。检验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应穿戴已灭菌的工作衣、帽、口罩,在检验任务未完成前不得随便进出无菌室。

定期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并监控消毒效果,无菌室采用紫外灯灭菌或其他有效的方法,超净工作台需提前半小时开机,当环境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直到环境恢复到满足要求为止。

微生物检验室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必须每天坚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检验结束及时清理余物,做好所用工器具和台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实验废弃物应及时清理,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必须通过高压消毒或其他认可的方法处理,达到生物学安全后,方可运出实验室。

3、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中常用到的仪器设备有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维护保养操作规程。仪器设备使用人应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好登记。如果温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或对设备的正确性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应定时监控这类设备的运行温度,并做好记录。高压灭菌器应使用相应指示条监控设备的灭菌效果并做好记录。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良好工作状态。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设备还应定期清洁并充分杀菌,以防杂菌污染影响结果的判断。

计量器具如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压力表、培养箱与冰箱的温度计等应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计量部门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计量器具校准或检定应建立档案以备溯源。对某些使用非常频繁或性能不够稳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使用者应定期按仪器设备的相关规定进行期间核查或校准。对于贵重仪器和设备,在使用前应加以检查,使用后要登记,要作到定期维护,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5]。

仪器设备的状态应正确对其标识,防止使用有故障的仪器设备。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按规定存放在指定的区域并标识,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经生物污染后的仪器设备应标识以防误用。

4、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的质量控制

4.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用的培养基、染色液、指示剂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4789.28-2003规定的方法进行配制[6],各种试剂纯度应在分析纯级以上。制备培养基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缸或铝锅中进行,不宜采用铜或铁器皿,否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配制时应按国标规定的配方和顺序添加,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避免使用自来水,配制完毕还应按国标规定调整pH值,一般用1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调节,避免使用浓酸/碱以免破坏培养基成分,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及时杀菌并尽快使用,使用不完的,如无特殊需求,可室温或低温2-8℃保存,如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期可延长,有长菌、产酸、产气等被污染迹象或干裂现象的则不能再使用。

新购入的培养基或每批新配制好的培养基在使用前,应用参考菌株做验证试验和无菌培养。验证试验是指按不同的培养基接种相应的参考菌株,观察菌株在此培养基上的生长、菌落形态、生化、动力学、溶血等特征,看特征现象是否明显,据此判断培养基是否符合要求。无菌培养是指将已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培养箱培养48h(对于细菌培养基)或放入28℃的培养箱中培养5-7天(对于细菌培养基以外的其他培养基如霉菌用培养基),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目前,微生物检验中普遍采用的是成品干粉培养基,采购这些干粉培养基应注意:(1)干粉培养基必须是专业正规厂家生产,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购买时应索取相应的资质证明和检验报告。(2)干粉易受潮结块变性,保存应符合相关要求。为保证干粉培养基质量指标,在实际使用时尽量缩短开盖时间,加强包装的密封性能,一般干性培养基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如冰箱的冷藏室保存,对于易受潮的品种,启用后宜放入干燥器中保存并尽快短时间内使用完毕,由于配制水分不同或启用次数增加,干粉培养基的pH值可能会有所变化,最后应随时略加调整。(3)购入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应注意:为保证培养基的质量,生产时一般采用真空包装,购入时应对其外观检查,检查包装袋是否破损漏气,培养基是否开裂、平皿有无破碎、血平板有否溶血、有否冰冻、倾注是否均匀、有否过多的气泡等,清晰度和有无污染也需要检查,还要向厂家索取相应的资质证明和检验验证报告,使用时可不必对培养基进行大量的验证工作,但应保证其储存条件。

4.2 关键试剂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用的相关试剂纯度也要求在分析纯(AR)级以上,在利用药品、试剂配制染色液、缓冲液及其他试剂时应注意:按要求选取溶剂,用带塞的试剂瓶盛装,易分解的试剂宜用棕色瓶,挥发性的试剂瓶口应予密封,如发现溶液有变质现象,应停止使用,标准溶液应定期标定。实验室内保存的试剂应定期进行清点,陈旧或损坏的试剂应弃去,注意保存试剂的使用有效期以及最佳保存方式。染色液配制后,必须选用适当的参考菌株作阳性及阴性对照来鉴定染色液的性能。

致病菌鉴定分型使用到的生化诊断试剂和血清应从正规生物试剂厂家购买,使用时应注意试剂及血清的有效期,使用前用相应的参考菌株做确证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过期血清和变混浊的血清不应继续使用。血清一般保存在普通冰箱的冷藏室内,切忌冻结,使用时应尽量短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以免污染。

试验用参考菌株必须从认可的菌种收集途径获得,购入时应索取相应的证明材料。参考菌株必须保存于带锁冰箱中,双人双锁制度,确保菌株安全。购买的菌株必须用验证合格的培养基做确认试验,按购买的菌株不同形态(干粉、冻存管),在肉汤或血平板上复苏、鉴定后使用。参考菌株应于规定时间内传代并进行确认,注意菌株有无污染和变异,如发现污染和变异时,应及时更换。

5、抽样和样品的质量控制

整批食品的微生物学卫生状况是通过对样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来评价的,因此,抽样十分重要。抽样时应注意如下问题[7]:(1)抽样工具和容器宜选用耐消毒灭菌的材料,如玻璃、不锈钢、牛皮纸等,使用之前应进行认真清洗、干燥和灭菌处理,但不能用消毒剂消毒,样品中不得加入防腐剂,以免影响结果的正确性。抽样可使用一次性无菌样品袋采集。(2)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国标GB4789.1-2008均匀而准确地抽样,及时封口,使样品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3)每件样品封口后,贴上标签,做好记录(如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时间、数量、抽样或送检单位及姓名,及卫生状况等)。采集后的样品应及时送检,如果样品是冷藏食品,应保持冷链送检。(4)抽样数量不能少于全部检验需要量的3倍,以供检验、复检、备查。

微生物检验室在收到送检单和样品后,接样人应认真核对登记并注明样品的检测状态,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微生物检验室应按检验要求及时准备条件、组织力量进行检验。送检的样品如无法及时检验,微生物检验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一般样品宜保持在0-5℃的冰箱中,对于冷冻食品应保持在冷冻状态,直到检验为止,冷冻样品应尽快放在冷藏的温度下解冻。从容器中取出样品、称取样品及预处理均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

检验后样品的保存,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应按规定执行,保存期满后按有关规定处理样品。对检出致病菌的样品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一般采用高压灭菌,确保样品中致病菌不会传播扩散。

6、检验的质量控制

检验方法一般采用国家标准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如果样品送检时客户制定了其他的检验方法,则需利用参考菌株对检验方法做确证试验。除按国家标准方法对所需检验项目进行检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在定量检验时样品一般采用重量法或体积法称量,但两者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比重不等于1的样品,lmL和1g的样品检验结果绝不会相等。一般固态的样品宜用重量法,液体样品宜用体积法。但对于黏性液体(如调味酱),如用体积法,会粘附一定量的样品在吸管上,因此此类样品最好用重量法。(2)如样品需用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最好用均质器或组织捣碎机制成均匀的菌悬液。(3)如样品含油脂成分较高,直接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不能制成均匀的菌悬液,可在配制生理盐水时加入少量适当的乳化剂一同灭菌,这样当样品稀释时就易制成均匀的菌悬液。(4)样品稀释时,常会滞留少量样品在吸管壁内外,应多加注意。吸管插入样品或稀释液中应深浅一致,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吸入液体后,应沿管壁慢慢注入递增的稀释液中,特别注意此时吸管尖端切不可碰到稀释液中。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灭菌吸管。(5)在培养基倾注入检样、菌悬液时,注意培养基温度宜在45℃-50℃之间,并使培养基与检样、菌悬液充分混合。(6)微生物培养时,应根据微生物生产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培养温度和时间。(7)应用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如果在空白对照中检出细菌,则可认为培养基质量存在问题或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污染情况。另外,采用参考菌株作阳性对照,观察培养基的质量情况。(8)整个检验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9)及时检查结果,做好原始数据记录。

7、结果报告的质量控制

7.1 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去除不必要的误差,获得准确的数据,处理某些检测项目数据时还应考虑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如菌落总数;

7.2 编制检验报告要求:主题明确——符合检样要求和分析目的;内容准确——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应准确无误;文字简明——文字、表格简洁明了,表达适当;书写清楚——菌类名称(学名)、有关数字及其它文字说明必须书写清楚。

7.3 检验结果应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报告:(1)定量检测如在100以内,按“四舍五入”的原则修约,按二位有效数字报告,大于100 时,以N×10n 表示,N 为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的两位有效数字;(2)对定性检测的报告,应用汉字“25g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菌”或标准要求的其它方式表示。(3)在做大肠菌群检验时如最低稀释度为100(即在3支双料LST肉汤管中每支接种10 -1样品匀液10mL),查标准中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检索表时应将表内数字相应降低10倍报告成MPN/g,或将表内降低10倍的MPN值乘100报告成MPN/100g。如最低稀释度为10 -1,结果只能按检索表报告成MPN/g,而不能将查检索表得到的MPN/g数值直接乘100报告成MPN/100g,因为细菌在样品中是非正态分布,而非线性分布[8-9]。

7.4 检验报告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复核,并依照相关标准对送检样品给出进行全面准确报告,必要时给出评价和合理的解释。有关人员核实签字后,加盖检验单位印章,经授权签字人签发生效。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学术依据。

8、实验室内外部的质量控制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实验室应定期举行内部质量控制,除了上述提及的质量控制因素外,还应举行如人员比对、仪器比对、重复试验、盲样测试等方式的质量控制。还应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等。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可在国内外范围进行,有能力的微生物实验室应力争参加国际间质量控制活动,建立良好的检验声誉。

总之,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涉及面甚广,目前尚无统一规范,除了本文提及的因素外,日常仍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要使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日臻完善,仍需广大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游勇来,陈文,张广侠.出口调味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J].检验检疫科学,2008,18(3):21-22.

[2]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3] CNAS-CL09: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

[4] 王福林.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09-1610.

[5] 李志勇,谢钧宪,许龙岩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4,14(4):5-9.

[6] GB/T 4789.28-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国家标准[S].

[7] GB 4789.1-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

[8] SN0169-92.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验方法.商检行业标准[S].

[9] GB 4789.3-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国家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