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学校论文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精选

卫生学校论文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1篇

微博是web2.0时代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应用,它打通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界限。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如今,名人明星、各行各业精英、传统媒体、政府都加入到了微博行列中来。微博成为人们获取、分享、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作为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的一类群体,微博也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据《2012~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称,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二、微博传播优势

微博集合了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和即时通信工具等四大产品的优点,兼具媒体与社交功能。网民可通过微博社交,自由、浏览分享信息。微博鲜明的传播特性,使得其表现出来的及时性、便捷性、平民性、互动性、丰富性、广泛性等都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一)及时性

微博信息方便快捷,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特定要求,只要人手有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上网或是短信把内容发送到微博上。微博信息碎片化、随意化的传播保证了时间的及时。

(二)便捷性

移动通讯设备终端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人们参与媒介活动的渠道。3G、4G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等移动通讯电子设备功能不断扩展,兼具无线上网、图片视频拍摄、音乐播放等具有多种功能,大家可以随时随地集合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元化内容的信息,保证了微博和阅读的便捷性。

(三)平民性

微博对文字功底没有过高要求,的门槛低。一条微博字数在140字内,只言片语都可以通过微博。(四)互动性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点对面单向信息传播格局,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格局,用户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微博提供的关注(收听)、转发、评论、回复、私信、对话、邮件分享等互动功能,使得用户实现了互动和交流。

(五)丰富性

微博集合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势内容丰富。另外,微博拥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微博的关系网络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建立起来的,微博可关注的用户不仅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还可关注明星名人、媒体、政府等的微博。

(六)广泛性

微博的低门槛使得普通民众加入到了微博行列,用户具有广泛性。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微博影响广泛。

三、微博传播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泛滥

微博海量的信息,为大家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微博上的海量信息相较于传统媒体缺少专门严格的限制和把关环节,因而内容类同多,质量低。

(二)谣言丛生

有些微博用户,为吸引关注,在微博传播虚假信息,摄人眼球的低级信息,导致微博谣言丛生。有的媒体用户为抢新闻时间,未经核实新闻。

四、学生微博使用现状

笔者采用分年级分专业的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重庆三峡学院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率100%。

(一)获取信息主要渠道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开通了微博,其中微博活跃用户(每天有空就看)的比例达到75%。有25%左右的学生开通了微博,使用微博的频率不高。其中100%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为网络。在网络渠道之下,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为58.3%,门户网站为41.7%。综合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和使用微博的频率,可以得出,微博已经成为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微博使用情况

(1)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在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中,从图3可看出,浏览时政、社会热点新闻信息;关注朋友动态;关注名人明星动态是同学们登陆微博后常看的内容,学生比例分别为66.7%、50%、5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大学生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媒介素养水平较高,所以他们表现出了对于事关国家民生的时政、社会热点新闻信息的关注,满足其信息需求。

(2)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调查中,从学生们对朋友动态的高关注度中可以看到,具有社交属性的微博已经彰显了它作为同学现实社交的延伸性。他们通过同学朋友在微博上发表的心情、个人状态、对某个事情的看法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近况,并与他们互动。他们对于热点事件、话题的关注,对朋友状态的评论、转发也成为人际交流的需要。在微博的使用情况调查中,有近41.7%的同学用微博发表自己的心情状态。说明在网络时代,微博已经成为学生们日常感情宣泄的一个出口。,对于名人明星的动态的关注是90后大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他们出于对名人明星的崇拜、喜欢,存在名人猎奇心理。另外,学生们运用微博进行评论转发、信息或对某个事件的看法,获取笑话、八卦娱乐,浏览有关专业知识则在微博使用中占很小的比例。对微博评论转发功能的使用,涉及信息分享传播功能的实现。对于在什么情况下,他们一定会对看到的微博进行评论转发,从图中可看出,有66.7%的学生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评论、转发,有33.7%的同学则是觉得微博内容有价值,对自己、同学、朋友有用才会评论、转发。

(3)专业知识微博关注缺失。对关注的微博用户,学生们主要关注的为同学朋友老师的微博、各媒体官方微博、名人明星的微博,其次是知识百科类的微博,其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微博关注度最低。比例分别为75%、75%、66.7%、33.3%、16.7%。调查中,学生表示之所以没有关注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微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可以在微博上关注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微博用户。二是缺乏渠道找到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微博。综合学生微博使用情况和微博关注的内容、对象,可以得出:第一,目前学生微博使用中存在着关注内容层次低的问题。第二,学生对微博的使用仅限于社交功能和个人喜好的需求与满足。第三,微博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丰富资源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微博未能很好地成为学生的“第三课堂”。

五、如何发挥好微博作用

微博已经成为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更应充分运用好微博,结合微博的传播特点,发挥微博传播优势,规避微博的传播劣势,积极发挥微博在学生管理与教育中的作用。

(一)打造信息宣传平台

学校以及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微博,把微博打造成与学生相关信息的权威平台、宣传平台,在微博上及时与学生相关的信息。

(二)当好“意见领袖”和“把关人”

微博意见领袖,即活跃在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上,通常积极主动传播观点或转发评论信息的、拥有众多追随者且具有较强话语影响力的个人或者团队。微博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教师应开通微博,活跃在微博上,和学生互相关注,搭建师生间交流的平台。微博信息的低门槛及信息“把关”的缺失,使得微博拥有海量信息,并且充斥着许多虚假谣言信息,以及混杂的舆论倾向。为避免学生被垃圾信息吞噬,虚假谣言侵害,老师应及时关注学生微博动态。同时把关信息,在微博转发对学生有价值的信息,对最新热点事件积极主动发表一些符合主流思想的积极向上的观点评论,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好学生“微博意见领袖”,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教师也可着重培养以班干部为集体的学生微博“意见领袖”,把握同学动向,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明辨是非,影响并引导同学,打造学生中的“意见领袖”。

(三)做好思想动向监测

调查得出,学生们都喜欢通过微博来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应利用好这个学生袒露心声的平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发现解决,预防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发现学生有学业上的疑惑,或是感情生活问题时,可及时运用微博中的评论、私信功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四)搭建资源分享桥梁

微博强大的分享图片、链接、音频、视频、电子文档等各种资源的功能,以及各行业精英、专业人士的加入为微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专业人士常会分享转发许多专业知识和某行业最前沿的观点动态。然而,由于学生还没有培养起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视野不开阔,信息获取能力不强,他们却忽视了对这些与专业学习相关微博的关注。作为有着丰富学习经验的“过来人”,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起重视课堂之外利用网络进行补充学习的意识,让微博上的丰富资源成为其课堂外的有益补充。其次,教师要承担起当好学生专业知识资源分享的桥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并了解此方面的专业人士和专业公共微博,然后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关注了解。第三,教师也要关注这些微博,浏览微博动态,看到对学生有用的专业知识时就转发分享给学生。

(五)打造课外学习平台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运用微博传播优点,多在微博上写一些与学习生活有关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感悟,加强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微群在微博上多进行学习讨论,使得微博成为他们课堂学习以外的有益补充,打造好“第三课堂”。例如,广电专业学生,可每天在微博上进行短新闻写作训练。

六、小结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2篇

(一)通过促使小学生自主亲身体验激发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数学应用题的题目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点,鼓励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理解题意,并且准确分析出应用题中隐含的“条件”和“问题”,并弄清楚未知条件和已知条件的关系,锻炼学生自身解决应用题的思维方式,通过想象和思考清晰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例如,数学题:“体育课上,跳绳的每5人一组,扔沙包的每3人一组,全班42名学生全班参加活动,那么参加跳绳和扔沙包的各有多少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组织这样的课外或者课堂活动,让学生轻松地进行亲身体验,在体验的同时,他们要解决分组的问题,必然会先弄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然后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决问题后能够自由活动,自然也会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学习轻松起来。

(二)通过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然后鼓励学生对本组同学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和进行百分比计算统计。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能力,从而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解题方式的现状和弊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针对各组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和表扬。也许有的小组是采用挨个统计计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小组是采用互相沟通然后统一计数的方法,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表格,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图形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并且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各组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间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

(三)鼓励学生在自身实践的同时,学习反思与总结,弄清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这对解题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六年级学生解题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弄不明白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尤其是条件和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理不顺解题思路,进而解题思路特别混乱,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对数学认知和思维方法的基础的理解,尤其是对于问题本身实质性的理解。例如,在应用题“一箱货物,先拿出168件,又拿出剩下的2/3,这时箱里剩下的正好是货物总数的1/7,这箱货物共有多少件”的解答中,学生特别容易弄混总量和部分的关系,从而解题思路容易混乱,对于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一团糟,从而导致解题思路混乱。而题目并不是特别难,只要整理好解题思路,能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容易解对此题答案是294件。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系统地分析问题和抓好基础问题

(一)系统地分析问题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压力大,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当的繁重。因此,教师应当认真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范围的同时,把握好数学的教学顺序,将教学结构设计最佳化,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好课堂观察和课堂课后作业的评价,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习,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数学知识做出符合自己自身特点的复习目标计划。

(二)抓好基础问题数学基础问题在于四个方面,即概念、逻辑思维、方程的推导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是概念。教师应当改变学生容易将内容和关系混淆的现状,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例如,判断两个圆柱体积关系,就是要看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否相等,而且还要比较圆柱体的高,且其关键是比较底面积和高的最终乘积大小。二是要培养和拓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复习中,对于同一个题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并且引导学生对各种解答方法进行比较,了解教学方法的各种效果。三是方程式推导过程。比如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比较繁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进行合作讨论,自己进行推导。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本质内涵,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生搬硬套一些公式,而是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学生都能够理顺逻辑关系,能够顺利得解答题目。四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公式、应用题、计算题、方程式、尤其是应用题,方程式的综合利用,学生容易糊涂,这些学习弊端源起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教师应当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方法论,督促学生学习好数学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教师则是帮助学生成才的引导者。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毫无个性,主观能动性被限制。显然,这是违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也有人如此比喻,教师是鞋,学生是脚,从来都是鞋子去适应脚,松紧大小都要以脚为主。总结以往教训,生本理念在当前教育界已达成共识,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做更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具体到课堂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把握好自身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课,作者通过通宵工作来抒发自己的钦佩和敬重,生活简朴,工作认真,不辞劳苦。那么,这些高尚的优秀品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除了这些,还能看出的哪些特点?教师可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化解读。教育教学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如知识结构的更新,思考方式的转变,由浅入深地引导,对教材的二次创新等。这些行为的主体应该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也应敢于放权,这对小学生日后的认知观和世界观都有着很大影响。除了语文,其他教学都大同小异,遵循以生为本理念,才能真正解放学生。

2.机制和制度的问题

教育是为了完善学生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各类人才。除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善,制度和环境也应受到高度重视,而这一点,在目前还是很欠缺的。首先,以生为本连要想落实,须有健全的制度。例如在设置岗位时,竞选者需要通过演讲或其他形式竞争,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推荐和投票情况,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而担任班级职务的时间尽量设为一个学期,然后在班会上由班干部讲述心得,并接受学生的建议。如果有需要更换者,可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更换。制定班级制度时,学校以及教师不能单方强行制定,而应考虑学生提出的建议。因为小学生毕竟与成年人不同,而成年人在制定制度时很容易忽略这个年龄限制。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班干部,他们通过管理会对学生有更深的了解,所提的建议也许更适合执行。其次,教育环境对学生后天成长的影响很大,必须建设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例如每个月开展一次“校园之星”活动,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为其他人的楷模;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校园大扫除,而遇到重要节日时,也举办相应的专题活动。如此既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传递正能量。班级也可加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新学期时,号召全体学生思考班级的发展主题;由学生代替主持班会;遇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有重大新闻时,与学生分享并加强交流。

3.尊重并体现学生个性

这是现代教育特别提倡的一点,小学生有共同的特点,如活泼好动,天真调皮等。但在学习过程中,其不同点会越来越明显。此时,教师应当摆正心理,一视同仁,决不能只凭借成绩就对学生做出草率的评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会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努力去把握其个性心理,所以才有现代广为流行的差异化教学。而这一点的实施,无疑有着很大难度。除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还需重视基础,并控制好其个性发展的程度,因为在某一方面擅长,极易养成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甚至出现偏科现象。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基础教育,在此前提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当发展。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刨根问底时,不得表现出厌烦,而应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开拓其知识面,也能保持长久的求知欲。在评价上,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具体表现予以和实际相符的评价,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童言无忌,即便学生说错话,也无需一味地争论对错,循循善诱往往更奏效。

4.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小培养几个好习惯,对学生日后成长大有裨益。如强化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要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或内容是什么,并引导兴趣的发展,转嫁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注意力不集中、好做小动作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提醒。

5.结束语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典忧患意识认知水平心理支持能力培养

“非典”疫情的爆发,使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同时,心理也受到严峻挑战。高校学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不适宜反应,由于我国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机制,个体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这场灾难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目前肆虐我国长达半年之久的“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类似的危机事件可能再次发生。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人类经验、思维、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后人就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实用性能力,即当类似问题情景出现,人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直接处理问题;同时,人们也可以获得经验性能力,即当新的问题情景出现时,人们可以综合运用已有经验处理问题。知识经验越丰富,人们就越容易掌握问题情境,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我国教育领域长期缺乏对重大灾难,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比如地震、洪水、火灾的教育,所以,当SARS这种可怕的病毒袭来时,人们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相当多大学生在危机面前表现出恐慌、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行为较冲动,无法做出理性的思考。因此,有必要强化社会危机教育,提高学生对自然或社会灾难的认知水平,进而增强在危机面前的“抗打击能力”。那么,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呢?

1.增强学生忧患意识的知识。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小康之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全国上下很少面临大的危机和灾难。即使像伊拉克战争,美国“9·11”这样的灾难性事件,似乎离我们也很遥远。因此,在青年学生中重新回顾象瘟疫(如天花、黑死病、鼠疫等曾夺去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数以十亿计的生命。即使今天,艾滋病仍在全球肆虐、战争、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火灾)、人类活动造成的核泄漏等等灾害性事件,使学生了解到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和正在威胁我们的灾难,让他们理解人类就是在一次一次战胜各种灾难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们要坚信“明天更美好”,但是未来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时刻都要做好应对灾难的心理准备,重新树立“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

2.在危机事件面前正确应对的知识。危机事件大多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的事件。一般都会给人带来巨大而现实的威胁。每一个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非重复、非例行、非寻常状态。因此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案无法象程序化决策一样实现准确界定。但是,人类已经无数次的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抽出典型的事件,加以分析概括,从而找出一般性的应对方式,让人们了解面对突发性灾难时,大人、小孩乃至一个社会,应有怎样的理性反应,正确求助程序是什么,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等等,不至于在危机面前,措手不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危机教育都是“从娃娃抓起”。譬如,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岛国,所以很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灾难教育和意志力的磨炼。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观摩和演练火灾或地震爆发时的急救措施,从小进行这方面的强化教育,使国民在真正危机来临的时候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克服惊慌,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在这次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在危机面前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逃离疫区,对封校不理解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所以应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增加应对危机事件策略的学习,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

3.应激心理准备性知识。面对危机情景,人们必然调动体内资源应付局面。因此,了解应激状态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容面对危机。一般来讲,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是指大脑通过神经和体液系统对内脏、内环境进行调节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表现为: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明显增强,导致心律加快、血压增高、呼吸加快、外周血管收缩、皮温下降等。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肤,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产生的ACTH也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些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的普遍下降。心理上会引发情绪反应,增加紧张度,提高敏感性,调动强有力的自我控制力。适当的应激反应有适度的恐惧、焦虑、抑郁、逃避、关注等。这些都是人的本能反应,是正常的,它可以使人充分调动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资源去应付外来的威胁,对于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在面对“非典”时,就不会盲目地对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进行克制和压抑,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5篇

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都与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总体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

降低,且发展不均衡,给教学带来较大难度。此外,中等卫生学校的化学课教学中还存在许

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化学课篇幅较大,内容覆盖面较广,但学时相对较少。2、

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与社会生产生活、尤其是与医学专业联系较少,不能充分的体

现专业特色,体现化学课与医学学习的密切关系,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不重视。3、在教学

方法上,仍然以灌输为主,脱离了具体情境,很少运用探究教学模式,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全

面提高,使化学课的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这种情况,工作在医学院校教学第

一线的化学教师们针对医用化学课程在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如有

的院校提出了“三优、一减、二指导”的教学

[6]

,“学导式”与“讲授式”结合的教学

[7][8]

“讲授式”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

[9]

、“阶梯式课堂教学”

[10]

,此外还有“自我导向学习”

(selfdirectlearning)

[11]

。但从整体上看,对于如何在中等医学教育的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科特

点,从教学思想与观念、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系统地探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综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1.2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中等卫生学校化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各种角度

分析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教育教学的有关规

律探讨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设计与选择适合中等医学教育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化学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

动机作为出发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争取用较少的课时、有限的教学

资源,使文化基础较弱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

发展必要的能力,为后续的医学专业的学习、为即将从事的工作、为终身学习打好必要的基

础。中等医学教育化学教学现状。调查对象为锦州市卫生学校的在校学生、部分文化课、基

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

中等医学教育化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化学课程在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化学教学

现状优化化学教学内容和结构。

中等。探讨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改革思路,进行理

论论证,并通过教学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检验。

1.3.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中等医学教育化学课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基础水平、学生

眼中的化学课、专业课教师对化学课教学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讨论。

文献法。对中等医学教育化学课教学改革具体方向进行理论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