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范文第1篇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数加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示例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能够深入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明白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和区别,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此外,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一、运用简单的购物问题进行情境引入

师:我们日常用的学习用品都是自己从商场买的。大家能跟老师谈谈你买了什么东西,用去了多少钱吗?(引导学生计算买了两种东西共付多少钱或者拿钱买东西剩下了多少钱)并进行口答。如,我买了一支铅笔0.5元,买了一支圆珠笔1.3元,共付出了多少元钱……

(生根据自己调查的物价水平,在小组内互相介绍买东西的情况。)

思考: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引入部分,教师也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原理。在用购物问题进行情境引入时,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式子,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元、角、分的角度去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在购物问题提出后,教师和学生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小数加减的一些基本类型都呈现出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二、引导学生交流各自对例题的理解

师:我们这些问题的计算都是比较简单的,可以用口算来完成,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多位数小数的加减计算,口算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必须掌握笔算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小数加、减的笔算方法。

(1)出示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2)师:大家已经预习课本中的小数加、减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懂得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请你和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各个小组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题说明。

(4)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5)开展四人小组活动,进行模拟购物。

(6)全班自由活动。老师了解到节日期间,各大商场推出便宜的商品请大家购买。屏幕显示商店各种学生喜欢的商品,标明各种商品的价目,假设每人身上都带上100元,请各组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购买方案。这样可能会出现连加、连减或者加减混合的多种情况,所以请班里的一位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带上计算器,作为验算各种方案正确与否的工具。小组交流后用投影显示各组所做结果或者直接写在黑板上。(每个正确方案10分,看哪一个小组最终得分最多)通过教学比赛这一环节,把练习的内容变为一种设计比赛,使学生忘记枯燥的重复性计算练习,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三、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师:通过今天的小数加减法运算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表扬学习积极者)

小数加法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能熟练地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显示几种东西的价格。问:“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超市或商店买东西,那么,你会算钱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这几种商品价格,任意提一些加法和减法问题。”学生在相互问答中交流,了解不同物品的价格差别,并且由一个同学提问题,另一个同学解答,这样交换进行,巩固对小数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同时掌握住哪些学生已能熟练计算,还有多少学生有待加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指导做题,加强练习

“练十二”第1题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其中,加法3道,减法3道。可以让学生口算,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计算前,老师要帮助学生回顾计算要领:小数加减法与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但小数加减法要特别注意小数点对齐,只有那样,相同数位才能对齐。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两道整数加减法竖式复习,再让学生做第1题。做完后,如果觉得6道题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几道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让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要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直接的帮助。)

第2题是比较两本书的价格,让学生准确算出《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因为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了小数,所以算第(1)小题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算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便宜多少元或者贵多少元都是用减法,用价格高的减去价格低的;二是注意钱的读法以及弄清楚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小数表示“几角”,第二位小数表示“几分”。计算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如果估算有困难,就让学生列竖式计算,算出得数再做比较,得出10元钱不够的结论。

第3题是操作题,即让学生测量自己和邻座同学的身高。做这题时,仪器上显示的读数可能是厘米,需要把“厘米”化成“米”,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比如100厘米是1米,以及如何把小单位化成较大的单位。例如,如果测得学生的身高145厘米,可以问学生等于几米?并启发学生思考换算过程:100厘米=1米,40厘米=4分米=■米=0?郾4米,5厘米=■分米=■米=0?郾05米,所以,145厘米就是1米+0?郾4米+0?郾05米等于1?郾45米。然后再计算出自己的身高和同桌的相差数。

第4题是由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给出数据,让学生根据3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数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做题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你们还记得哪些面积单位?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呢?(平方米)你会提出一些加法或减法问题吗?然后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出来。另外,应提醒学生,在提问题时,要注意与“面积”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大小”,比如:“天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比上海小多少?”还要注意比较数的大小和“大多少”与“小多少”的关键。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可提的问题较多,因此不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几个问题上。

第5题是算坐车时车票要多少钱。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两站相距约1千米,10千米以内要1元,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郾5元。然后请同学们仔细数数她坐了几个站。粗心的同学可能看到“光明街”在第13站,一下子就说出小姑娘坐了13个站。引导学生想想说对了没有,也可以实际数数站数,找出规律并提醒学生“起始站”不应该算在里面。

第6题是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结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列式计算。第(1)小题主要弄清求哪两个数的差;第(2)小题可采用目测,让学生看着统计图,目测哪两段的差距最大,就可以算出哪一年龄段的体重增加得最多。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不能看到“增加”就用加法。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第2~6题针对性都很强,题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或经历,如买东西、坐车、比身高、比体重等,把抽象的小数及小数加减法具体化、形象化,达到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培养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练习中的“思考题”是要学生用指定的数字按要求写数。第(1)小题的小数要“小于1”,那么小数点前面只能是“0”;第(2)小题的小数要“大于7”,那么小数点前面就是“7”。小数点后面的三位数可让学生按要求自由组合,写出多少都可以。

小数加法范文第4篇

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例3和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注意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用竖式计算

356+245= 652-127= 267+408=

2.完成问题

六一儿童节刚过,你们一定过得很愉快吧?告诉老师你们都上哪里玩了?老师也利用假期去了一趟北山公园,买食物就花了58元,做各种游戏花了39元,谁能用竖式帮老师计算一下一共花了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

1.填空

8角+8角=( )角 1元-2角=( )角

1米-20厘米=( )厘米 15分+8分=( )分

2元2角用小数表示是 ,25.8元表示 元 角。

三、快乐学习

自学教科书95页―96页,完成下面各题。

1.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2.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3.任选两件文具算出它们的价钱总和。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小组展示汇报。

四、快乐提升

A、下面的算式计算得对吗?请你为它们治治病。

B、想一想

五、达标检测

1.口答

0.8-0.5 = 0.7+0.4= 1.6+2.3=

1.9-1.3 = 2.3- 2.3= 5.3+1.6=

0.5+3.1= 0.8+1.5= 3.6- 0.6=

2.用竖式计算97页第1题,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好。

4.5+2.3 1.4+0.8 6.2+3.9

2.7-1.5 1.1-0.3 8.4-1.5

3.《脑筋大转弯》6.8元, 《校园科幻》3.2元。

(1)《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贵多少元?

(2) 各买一本书,10元钱够不够?

六、拓展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我国人口增长很快,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

七、作业布置

1.你的身高多少米?

2.你的同桌身高多少米?

小数加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加法估算;完善;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7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就强调指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经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估算教学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一旦结合实际运用起来,学生却感到很吃力。因此,我想结合三位数加法估算,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让学生在购物中收集数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

例如,周末,妈妈要带西西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生活用品处,看到电话机96元,电饭煲192元,自行车403元,电风扇105元。

妈妈问西西:

(1)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2)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

(3)任意选购两件商品,大约需要几百元?

同学们,你能帮助西西解决这些问题吗?

不难看出,图中每件物品的价格都接近整百元,因而学生根据所求问题就可想到:可以先把 电话机和电饭煲的 价格分别看作与其接近的整百元,再口算出结果。如解决第一个问题:

电话机98元接近100元,电饭煲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

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300元。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决其余的两个问题。像这类估算问题的解决 ,学生学起来非常容易,解决问题也很轻松。

但是生活中并非所有商品都接近整百元,大多数数据与整百数相差甚远,而且生活中的问题也灵活多变,这就需要我们走进现实生活,灵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同样,知识的运用越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接受。

1、认识科学性

从上面例题的教学,我发现,学生是有加法估算的生活经验的 ,但是这些知 识是零碎的,甚至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估算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用恰当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如,结合上述例题追问:要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带500元够吗?(运用所学知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 够,因为403+105≈500(元)。显然,用这种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403是400多一点,105是100多一点,403与105相加是500多一点。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估算的过程,又让学生理解了500只是一个估算结果,实际的准确得数是500 多一些的数。学生就会有所体会和领悟估算的意义,解决带500元够不够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接着,继续问:“500元可以买一辆自行车和一部电话机吗(能)?”然后再问:“一辆自行车和一 台电风扇大约500元,一部 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也是大约500元,为什么带500元前面两样物品不可以买,后面两样物品就可以买?”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

2、应用灵活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运用、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熟练,运用起来才能灵活多便。

如:水费46元 ,电费97元,电话费13 5元,估一估,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去缴费才够?在合适的答案下打“√”

200元 300元 400元

( ) ( ) ( )

这里的数据并不都接近一个整百数,学生运用上述策略来估算,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有的学生认为:“46小于50,连100也不够,忽略不计,97接近100,135接近100,因此它们的和接近200”。有的学生认为:“46算作100,97接近100,135算作200,因此它们相加的和是400”。也有学生认为:“46小于50,97小于100,135小于150,因此它们相加,小于300。”

出现上述三种结果,怎么办?显然学生的估算策略有所偏差。这时,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手指46、97、135),比一比这三种估算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合适?”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的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知道把46和135看作整十数再计算,结果更准确。而且,还有的学生想出了另外的估算方法,把46和135合起来,算作200,再加上100,这样也能估算出带300元缴费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