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八中少年班

北京八中少年班

北京八中少年班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第1篇

超常教育首次涉足幼儿园

“你猜猜,这个圆圈是什么意思?”2月20日上午,在宣武区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才高班上,5岁的妮妮(化名)歪着脑袋,满脸得意地询问记者。

在这节属于试读阶段的美术课上,任课老师安排的主题是“假如我是一个巨人”。在妮妮的画中,一位大人被画在一个圆圈里。她解释说,圆圈代表地球,巨人“大得超过地球了”。

任课老师刘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普通班的孩子更多的是临摹,而他们更善于创造。

据介绍,由中科院心理所和陶然幼儿园合作开办的才高班是北京市超常教育首次进入幼儿领域的尝试。报名的100多位孩子经过两轮测试,最后留下20多位4岁左右的幼儿进入一周的试读期。

除了陶然幼儿园,目前北京市开设超常教育的学校还有育民小学、八中少儿班和人大附中超常实验班。

记者获悉,超常实验班一直受到家长的追捧,陶然幼儿园的才高班共吸引了几百位家长前来咨询,八中少儿班去年报名人数超过1400人,录取比例是40比1。

“神童”培养方案全面揭秘

在经过“多指标、多途径、动态考察”或其他方式的科学鉴定后,筛选留下的“神童”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原来在普通班经常“吃不饱”的弊病将得到怎样的改变?

在陶然幼儿园才高班上,您很可能看到这样的情形:高中的教物理的男老师、电视台的男性主持人将在“科学课堂”上和4岁的孩子一起交流;在“创新课堂”上,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走进商店,观察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自然体育课”每天上下午都给孩子安排一个小时“玩耍”。

八中少儿班招收的是10岁左右的四年级学生,少儿班需要在4年的时间内完成8年的课程,一般14岁毕业参加高考。据八中少儿班办公室主任赵大恒介绍,少儿班各科都打破现行教材高、初中学科区分,由教师自主掌握教材、教学计划、进度和方法,但须适合超常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特殊的是,少儿班的体育课一周开到5个课时,每周有半天的自然体育活动,让学生参加远足、爬山、滑冰等活动。

人大附中超常实验班至今形成了小、中、大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实验班除完成教学大纲外,超常班还用一半时间或三分之一的时间开设了100多门选修课、双语教学课,并开设了一些新课程,如发明创造课、汽车模拟驾驶课等。

哪类孩子适合超常教育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天才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施建农认为,广义的“超常儿童”是指在某个方面比一般同龄人具有优势的孩子。目前超常教育主要针对的是狭义上的“超常儿童”,即那些在认知能力、学业成绩方面比较突出的。

据了解,根据一般以智力测验分数为指针的统计研究的结果,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群体的比例大约是1%至3%,按这个比例,我国超常儿童至少有200多万。

八中赵大恒老师建议,三类孩子可以试试超常教育的测试:一类是那些在现有普通教育条件下“吃不饱”的孩子,一类是虽然成绩不是特别好、上课比较调皮但很聪明的孩子;还有一类是成绩很好、自己愿意来测试的孩子。

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则认为,智力中等偏上的儿童就可以接受超常教育,超常教育就是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培养其社会化能力、开发相应的特长和潜能、个性优化的教育。

记者从一些超常班获悉,超常班学生中考升重点中学、高考升重点大学只是“平常事”。人大附中实验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为100%。北京八中少儿班去年毕业生31人中,超过600分的达到16人,总平均分为592.5分。晨报记者 罗德宏

京城超常实验班招生一览表

北京八中少儿班1985年成立

今年起每年招生一次,每次招收30多人(不超过35人),入学必须10岁以下、小学四年级以上。测试除考查

文化课方面(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外,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4月份每周周六下午、周日上午报名,5月下旬初试,6月中旬复试,7月份暑假期间动态考察。 人大附中超常实验班1985年成立

人大附中超常教育的实验基地是其18年前创办的华罗庚学校(现北京市仁华学校)。仁华学校每年9月份面向全市(以海淀区为主)招收3年级至6年级小学生。考生入学须通过“超常儿童综合素质调查”,注重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6年级毕业时有综合成绩。在综合成绩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面试、笔试、口试,可升入人大附中初中超常实验班。高中超常实验班在中考基础上产生。

北京育民小学超常实验班

1995年成立

两年招生一次

北京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

2004年成立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第2篇

在石港历史上,有三座专门从事戏曲演出的场所,分别是东岳庙万年台、城隍庙万年台和南关帝庙万年台,戏曲活动年年有之,月月唱之,兴旺而发达。

万年台又名庙台,是庙中永久性的建筑。一般傍庙之山门筑就,坐南朝北,面对庙中正殿诸神。万年台与正殿间有一个吐纳数百乃至千余人的大天井。台下是供人进出的通道。

东岳庙万年台建于唐代,是石港镇最为古老、最大的万年台。唐时,石港已是个人口密集的繁华海港。众多渔民、盐丁迷信生存赖于上苍,时常筹集巨资,演戏筹神,东岳庙万年台应运而生。

光绪末年,张(张謇之兄)主修唐代古刹广慧寺,兼修东岳庙台。修成的万年台后壁为云青色木板壁,台前两根朱柱立于石鼓之上。飞檐重斗,前为垂沿,垂沿两侧有两只尺余长的铜铃,屋顶为双檐六角台,煞是壮观。东岳庙万年台台面大,台下天井能容千余人。该万年台毁于1955年。

城隍庙万年台建于宋乾道中。城隍庙香火旺,是个富庙。万年台上唱神戏还唱卖戏,历代修葺,保存得很好。万年台中正上方有一块横匾,写“古今一局”四个苍遒蓝色大字。整个舞台后壁板上画有一巨型白象,白象背负一桶生机盎然的万年青。左右门楣上分别嵌一块扇面形木板,内中各书“阳春”、“白雪”字样。1940年,驻军张华炳续修了左右耳台,成了和演员化妆、道具间相毗邻的边厢。庙台毁于1958年。

南关帝庙万年台,康熙初建(一说建于明代)。每年五月十三,关王圣诞,又是乡班艺人老郎会开始之日,十番吹打暖寿,敬演关王戏,十分热闹、隆重。万年台后壁为砖质,两侧有拱形小门,保持清初建筑风格。庙台鬼门道,上场门处有一砖砌神龛,内中供奉一木雕老郎神,高一尺左右,小镇上的人们称为“老脸菩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拆除庙宇在营桥南堍搞地道工事,破坏甚重。至解放初,庙宇连同万年台毁坏殆尽。

旧时,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起至五月十八日,石港的万人台上更是热闹非凡。

那是一年一度的石港都天庙会,又是南通里河京徽班及下河京徽班艺人的老郎会。自清道光中直至1952年,持续百年之久,是一幅绚丽多姿的戏曲历史长卷。

届时,活动在石港四周百里方圆之内的数十个京徽乡班,全部歇班停演。少则数百名,多则上千名的艺人及其家属,风雨无阻,赶奔石港,敬神祭祖。

老郎会期间,艺人们重新搭班邀人,在南门关帝庙,北门城隍庙,东门东岳庙三座万年台上唱戏:唱对台戏、唱神戏、唱愿戏、唱卖戏。文武昆乱,精彩纷呈,昼夜竞演六日不歇。“五月炎天人若狂,四乡八镇来烧香;行灯赛会连台戏,十八高潮起十三。”正是当年老郎会戏曲活动盛况的生动写照。

1910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北京名角万盏灯与八千红、陈芳甫等来石港东岳庙万年台演卖戏。每张票价一角五分,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大价。大轴是万盏灯主演的梆子戏《阴阳河》,这是一出人鬼同台的神话戏。演出中,万盏红将一个道是无情实有情的女鬼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加上梆子腔哀怨高亢,一咏三叹,令看客回味无穷。

1940年左右的一个五月半,城隍庙里唱一出《保安州》。正当剧中的花得雨要加害彭朋之际,只听得上千观众身后一声吆喝,“洒家来也!”大侠手拿烟杆,拨开众人,一个箭步跃上两米多高的万年台。这种别出心裁的出台和脚下功夫,令观众赞叹不已。这个艺人叫李元生,据说这一招苦练了五年。

直到今天,石港的一些老人还记得1944年的那场戏曲盛会。那时,反清乡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活动在附近的乡班聚会石港,演戏庆贺。农历五月十八午饭过后,金广明的新双福班,杨洪春的联胜班,会同石港昆、徽、京票房――前良友、醒友、良友剧社在城隍庙万年台上唱戏。

这场演出汇集当时里河乡班之精英,演出的剧目有昆曲《卸甲封王》、徽剧《审李七》、京剧《战浦关》等7出大戏。大轴子是良友剧社葛次江、杨谷中师生合演的京剧《北汉王》。演出那天,石港万人空巷,整个场子聚集了两千多观众,喝彩声一阵接着一阵,演出五个小时,观众无一中途离场。

解放后,随着戏改政策的逐步实施,乡班艺人逐一归编剧团,演出、生活诸方面趋于稳定,不便单独来石港烧香演戏。1952年农历五月十八日是石港老郎会的末届年会。那年,来石港参加庙会的只有一个乡班――双福班。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石港的三座万年台相继损毁殆尽。而后,利群剧场、曙光剧场、人民剧场等新的戏曲演出场所,又在时代的浪潮中开始它们的变迁。

尽管从事戏曲活动的场所不断演变,石港的戏曲文化却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1984年建立的石港业余京剧队,如今已发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济济一堂,生但净丑角色齐全,文武配套演出。其中有10多人在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中获奖。

从1987年至今,石港连续举办了七届戏剧节,被誉为“乡镇戏剧节,石港第一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叔、尚长荣等多次慕名到石港登台献艺。2000年石港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

长期以来,石港票友们坚持每周活动大家唱,联谊活动代表唱,展赛活动精英唱,从未间断过。一批批业余京剧传人和名票走进中央电视台,走出国门,多次在各级业余京剧大赛中获奖。

2010年,梅派艺术家李玉芙亲传弟子石港人何晓飞,在第十届“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十大名票”,江苏仅此一人。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第3篇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教室的隔壁是老师的办公室,我们的班主任就住在那里,班主任是刚从北京分来的大学生。那时在西北能见到一个北京人,算是件很新奇的事。他叫江继久,他为人和善,温文而雅,一看就是那种没劳动过,没吃过苦的白面书生。他说起话来一口京腔,细声细气,一见面总是问“您好”。当时我们是不大习惯的,因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是那种粗脖大嗓的豪言壮语。对他那种儒雅之风,我们反到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陋习。他对待学生特有礼貌,就连生气了,训起我们,也是“您啊”、“您啊”的,没有一点力度,我们谁也不怕他。当时我们班有十八个男同学,按现在的话讲,应该称我们为男子汉,可他却叫我们十八个伤病员,十八棵青松。这话来自于当时家喻户晓的样板戏《沙家浜》,说的是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在苏北芦荡与日寇英勇战斗的故事,叫我们是伤病员,应该是对我们十八个男同学的赞美吧。

??班主任是学英语的,据说还是国家重点培养的翻译,可是,他却给我们教数学。每当我们向他请教英语时,他总是推三阻四,甚至我们也从未听他说过一句英语。

??当时全国山河一片红,学校虽小,但革命斗争却也搞得如火如荼,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不管什么课,我们都要背诵毛主席语录。当时也闹腾一阵子学校要开英语课的事,听说北京、上海的学校都开课了,可不知何时冒出个叫黄帅的学生,在英语试卷上写了一首什么“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也能当好接班人”的打油诗。《人民日报》还转载了这位同学的来信。你想想,英语是美帝国主义的语文,那是封、资、修的黑货,我们革命小将能学吗?

??英语没学成,毛主席语录却背了不少,因为毛主席的话不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是老师管教学生的法宝,印象最深的那段,“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段话被我们的班主任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时间我们班里好人好事可是蔚然成风。我们班是从来不安排值日生的,可教室总是干干净净。一放学,同学就抢扫帚,我和我的同桌为了能为班里做件好事,可是起过好几个大早,翻墙越户,摸黑钻进教室去生炉子。班里的火热场面真是应了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至今工作了,本人所受当年的影响还未脱尽。坐在办公室里。总想抹抹桌子。拖拖地,或打壶开水。哪天不干活,就好象是对不起谁似的。

??班主任的办公室虽然与我们教室只有一墙之隔,但在学生眼里,那实在是一块神秘而神圣的地方,每天班干部进进出出,不知引来了多少羡慕的眼光。应该说最吸引同学们的是办公室里堆放着的那垛图书。这些书是从校图书馆撤下来的被称之为“毒草”或“待定的为毒草”的书。书之多,如小山,用帆布蒙着,没人敢动。老师也从未借给过我们,但同学们私下里传阅的小说大多来自于那座小山。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像《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红旗谱》这几本按现在讲的畅销书,在我们偷偷的传阅中,几乎被翻成了碎片。文化封锁的年代,小说是见不到的,而我们班的同学时常有书看,真乃不幸之万幸。

??三十年前母校所在的小镇,当时属于兰州市管辖,称为兰州市白银区。镇小母校更小,而我的班主任却不简单,来自于北京的名牌大学,也算是“院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老师要被北京调走,当然我们是难于舍得,我们的师生关系按当时的话讲,已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当然老师还是走了,临行前,老师终于满足了同学们学英语的愿望,使我们平生第一次见到英文,那就是他写在我们红宝书扉页的那句:longlivechairmanmao!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第4篇

转眼又是一年。一年来,我担任学校教育科研室主任,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本学年的重点工作是按照学校自主课程实验推进学校校本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与管理,另外,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课题管理、科研论文征集整理等工作,另外还承担校长临时安排各种工作如学校制度修订拟定等工作。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9日,共计完成大小各项工作242项,每项工作最少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有的工作需要连续多加班才能完成。但作为一名党员,我心里有四句话,作为我的做人做事原则:“态度诚恳认真”,“工作细致扎实”,“标准求高求严”,“结果力争尽善尽美”。

一、态度诚恳认真

1.对工作的态度

⑴常规工作规范化。

如校本选修课的许多工作虽然对于我个人,学校老师来说是全新的工作,但根据学校对教育科研室的职责要求,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常规教学探路研法。因此,从课题申报到审核,到课题上传到学生选课,到过程管理,到结果评价,每项工作我都努力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并且努力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经过两个学期的探索,校本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基本实现了要求具体清晰、流程规范明确、操作简洁合理、效果突出明显的目标。并尽量使之制度化机制化,现已经印制《北京八中自主课程实验校本选修课开发与实施制度汇编》一本,收录20项制度规定。我的目标是:不管是哪位老师拿到这本手册,都能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如果需要,我会将两个学期的研究成果作为基本成熟的工作移交教学处。

再如:我建立了“北京八中教科室日常工作流水台账”,教科室做的每项工作接受的每项任务,我都随手记录,包括时间、事件、要求、备注四项内容,每周查看,便于工作落实。我统计的242工作,就是这么统计来的。

规范是一种理性,只有将工作上升理性,才是真正科学高效。

⑵临时工作高质量。

教科室临时接受校长及其他领导的任务比较多,特别是一些文件制订及方案编制的工作,往往时间紧,要求高。我才到八中不到两年,有很多情况不了解,但这都不能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比如少儿班结题工作,需要在一月内准备结题报告、资料整理等许多工作,科技实验班中期结题,开始接受任务时,连开题报告手里也没有,有时真是需要有施展空空妙手,但还是完成了任务,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本学期连续接受了“北京八中城宫计划方案”、“北京八中学习制度建设方案”、“聚光驱霾行动实施方案”、“北京八中项目式体育开设实验方案”等大型文件的编制任务。但我从来没有犹豫过,都是愉快地接受任务,尽管需要打通宵才能完成任务,但相信领导把任务交给咱,就是信任,保质保量完成是惟一选择。

⑶额外工作不推脱

高二科技实验班有个学生吴齐悦,高一我带过他研学,从高二上学期,他几乎每天都到我办公室来一两趟,开始是让我给他讲一些作业、试卷,后来是课堂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再后来,甚至连数学卷子也拿来问我。虽然自己手头工作不少,但对于学生的这份信任和依赖,我觉得是一种幸福。我给他讲题、给他讲方法,给他讲做人,给他推荐读书书目,将网上或自己平时遇到的好文章给他读。我告诉他,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大家,所以现在不要太功利,要多积累,多思考,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

经过一个学期的交流,当去年期末他拿着年级前十总成绩和语文年级第一的成绩给我看时,我的所有辛苦都觉得有了回报。

⑷创新工作用智慧

我自己设了个“赵鑫小书架”,在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橱。现在已经积攒了七十余本书,我打了个借书登记表,给那些真正喜欢读书的孩子用。学生自借自登,不管我在不在办公室。现在高二年级有近十个孩子在那里拿书看。

我觉得,学生看一本书,可能不亚于学一个单元的课文。

2.对同事的态度

象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去对待同事,象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对待来八中的人。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同事,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一些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同事,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温暖。来八中的人我们接待,我们是代表八中,所以我们要让他们觉得我们八中的水平和温情。

3.对自己的态度

自信、自强、自监

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从来不选择放弃;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日益提高的要求。学习会声会影,WORD宏。

自我反思和提醒,做个好人,做个勤人,做个肯动脑筋的人。

二、工作细致扎实

1.凡事谋而后动:多调查,不盲动(校本选修课方案,去年春季,用了三个月制订好,唐校催过无数遍,但我觉得不成熟不上交,因为事关重大)

2.注重过程细节:每次课都去,一为服务,二为观察学习。

3.善始更要善终:注意总结,凡事有果。去年的论文集,38篇论文,155页,从封面设计到。上学期校本选修课,六本,800余页。2至5月,每天加班,但值。

三、标准求高求严

1.按做事的最高标准去追求

2.按最好高中的标准去要求

3.按作人的最高标准去要求。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淮剧;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28-02

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清乾隆、嘉庆年间起源于江苏北部的盐城、阜宁地区与清江、淮安、宝应一带,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淮剧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曾经有“三可子”(盐淮小戏)、“江北小戏”、“江淮戏”等不同的名称。建国以后,正式定名为“淮剧”。

清末同治年间,以“僮子戏”发展而成的“三可子”戏(即“盐淮小戏”)渐趋活跃,受到苏北观众的欢迎。它广泛吸收了“香火戏”与“门叹词”的民间艺术,形成了略具规模的“江北小戏”。接着,通过“徽夹可”与“京夹淮”的阶段,在各个方面,吸收了徽戏与京剧的表演方法、音乐伴奏及剧目、行当等艺术特点,从而发展为既有高亢激越、刚劲有力、豪放朴实的风格,又具有舒缓柔和、乡土气息浓郁之特点的“江淮戏”。

在淮剧的原始时期,其基本曲调是由里下河一带农村中的民谣、小调及田间耕种、运输途中的劳动号子发展起来的。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阜宁一带属下河地区,是早起“东路”的“江北小戏”发源地。地处运河沿线的清江、淮安、宝应一带属上河地区,是早起“西路”的“江北小戏”发源地。东西路的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形成淮剧“东西路”的两大源流。

一、“三可子”戏的形成

成形于清同治元年的“三可子”是淮剧最早的演出状态。“三可子”又称“盐淮小戏”,因发源于苏北盐、淮地区的上河、里河、下河一带,故称“三河子”。

关于“三可子”的得名,一说当时的艺人为了生活,有时做“僮子”,有时唱徽戏,有时又唱“门叹词”,三者皆可,方能谋生,故称“三可子”。一说淮剧初时,演出形式简单,只能搬演一些小生、小旦的“对子戏”,或是小生、小旦、小丑合演的“三小戏”,只要有三个演员就可以演出了,故而叫“三可子”。一说“僮子”唱的“香火调”又叫“嗬大嗨”。这个声腔既可以用于“僮子”念忏,也可以用于唱戏和“门叹词”,因而有“三可子”之说。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当时的“三可子”戏确实形式比较简陋,表演很不讲究。

“三可子”时期的“对子戏”大多是一生一旦,唱约二三十分钟,一般约有二三百句唱词,情节多为描写男女爱情故事,如《蓝桥会》《隔墙相会》《山伯访友》等。“三可子”时期的“对子戏”恰似未加粉饰的农家少女,健康活泼、清新自然,既带有田野间的泥土味,又富有纯情天然的青春气息。“一生爱好是天然”,这种自然淳朴的本色美无疑是淮剧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是淮剧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时代在前进,因陋就简的“三可子”戏也在逐渐发展充实。为了解决演职人员不足的问题,“六人三对面”和“搭架子”等形式便出现了,“三可子”戏开始迈入向“江北小戏”演化的历史阶段。

淮剧经过了“江北小戏”初创时期的“六人三对面”的窘困阶段,逐渐开始兴旺发达,专职艺人愈来愈多,条件也愈来愈好。一个戏班的人员往往已超过了六个人的编制,演戏不必再受“六人三对面”的局限,也不常用“搭架子”这种办法了。于是,便开始有了“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其意是说,一个戏班有了六七个人,演出人员还是比较紧张的;如果有了八九个人,角色安排就很充裕,演起戏来也可以按部就班、“消消停停”了。

由此,淮剧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三可子”戏的解体、“江北小戏”的形成阶段。从此,淮剧才真正摆脱说唱文学的窠臼,沿着戏曲艺术发展的轨迹迅猛前进。

二、“徽夹可”与“江北小戏”

清末明初,“老徽班”艺人逐渐盛行“西皮”、“二黄”的唱腔,并开始向京剧演变。这种由“里下河徽班”所演变的“里下河京班”在当地被称为“老乡班”,后来则称为“苏北京戏”

“老乡班”来源于“老徽班”,演员也都是徽班艺人。“老乡班”行当齐全,曲调丰富,表演讲究,剧目繁多。当地的苏北观众习惯地称他们演的戏为“大戏”。但这时,“老徽班”与“老乡班”的艺人们发现来自于当地的民间小戏“三可子”更受群众的青睐,因此往往在演出时夹带一些“三可子”戏。而“三可子”戏的艺人虽有土生土长、言语亲切的优势,但因形式简陋,表演原始,必须倚仗“老徽班”与“老乡班”的种种有利条件,方得生存发展。于是,就出现了淮剧草创时期的转折阶段――“老徽(乡)班”与“三可子”戏合流,进入了淮剧特有的“徽加可”戏班的关键时期。

在“徽加可”时期,“三可子”艺人全面引进了徽戏艺术,广泛吸收营养,获益匪浅。

在表演方面,逐渐摆脱了说唱艺术的影响,改变了过去“捂肚子唱”的死板形式。学习徽班艺人唱、念、做、打的各种技艺,开始讲究“一引二白,三笑四哭,规模格局”。

在音乐方面,基本上接受了徽戏“武场”的“锣鼓经”,夹杂着“三翻锣”、“清江谱”、“十字锣”等原有锣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外,根据徽戏“拨子”等曲调,衍变发展为生行唱的“靠把调”与净行唱的“南昌调”,大大地增强了“江北小戏”的音乐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

在剧目方面,更是大量地引入了徽戏的折子戏和本戏。自从“老徽(乡)班”演出的《吴汉三杀》《献地图》《取荥阳》《赠袍赐马》《血手印》《八件衣》《北天门》《雪拥蓝关》《忠孝全》《八百八年》等后来都成了早期淮剧舞台的常演剧目。

由于“江北小戏”日益受到苏北群众的热爱,很多“徽加可”班社中的“徽班”艺人弃“徽戏”而唱“淮戏”。同时,很多活跃于苏北地区地“里下河京班”居然整班整社改旗易帜,全部改唱“江淮戏”。这些优秀的“里下河京班”艺人技艺精湛,功夫扎实。他们成批地加入江淮戏的阵营,致使江淮戏表演艺术的表现力得到极大提高,赢得了更多的淮剧观众,从而使“江北小戏”具备了进入城市的条件,可以独树一帜,成为具有大戏风貌的地方戏。

淮剧发展到“江北小戏”时期,同时也形成了“东西路”的艺术特色。戏曲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声腔、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东西路”淮剧派系的产生首先也是由于基本曲调的差别。“东路”淮剧早期演唱的主要曲调就被称为“下河调”,旋律柔和,其结构形式及曲调风格接近于乡土小调。“西路”淮剧所唱的主要曲调称为“淮调”,又叫“淮蹦子”。粗犷高亢,近似口语,短促苍劲,诉说性强,具有淮北一带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与后来发展形成的“拉调”、“自由调”一起成为淮剧的三大主调。“东西路”不同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诸如表演、言语及其师承渊源、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对淮剧的继承与革新,“东西路”有着各自的追求,因而取长补短,这种差距愈来愈小,终于使得上、下河两大支流合成一家,打出了“江北小戏”的统一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