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

酒文化

酒文化

酒文化范文第1篇

“酒酒酒,好朋友,自古人人爱喝酒,喝完消遣又解愁。”青海青稞种植历史悠久,是青稞酒的故乡。在酿造青稞美酒的同时,农耕文化由来已久,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根深叶茂,也酿造出了许许多多酒的礼仪,鲜有流传。家里不管有什么重大事儿,如升学提干,女儿出嫁,儿子娶媳妇,给长辈贺寿,盖房子立大门打庄廓等都要喝酒,于是酒与礼仪同在,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桌上无酒不成席,桌上无酒没礼仪”,好像缺了酒,该行的规程没法进行。“酒是先行官,万事它为先”,“三杯通大道,话在杯里说”。笔者记忆犹新,每一样大的事情上,如果没有酒,似乎就缺了什么。如缺了就该说的话或者不该说的话儿没法说出来。于是有了这样一句话:“草里的兔儿只有狗才能赶出来,心里的话儿只有酒才能撵出来。”青海人的喝酒有两种情况平分秋色,一种是干喝(所谓干喝,只喝酒,没有什么下酒之菜),另一种是在重大的活动中,如婚丧嫁娶,盖房立门或家中来了尊贵的客人,炒菜煮肉,擀长面等为仪式助兴喝酒,酒在青海人生活中密不可缺,是精神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摩拳擦掌,莫此为甚。高兴了喝,忧愁了也喝,找个朋友边喝边聊,把中心的怨气晦气全部释放出来,一醉解千愁。家中来了客人,就要拿出酒猛喝一顿,使出浑身解数,不醉不罢休,直到将客人喝醉放翻为止。尽管在吃的方面欠缺一点,但只要把酒拿出来让客人喝个够,就是最好的“当人”(招待贵客之意)。人爱喝酒,有关酒上的规矩也很多。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家庭,男人大喝特喝,我行我素。媳妇一怒之下提出离婚,当然男人不同意,说以后少喝酒,没有事儿绝对不喝酒。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媳妇听了信以为真,回心转意,让男人写下保证书来。男人立下这样规矩:“以后阴天下雨喝一点,人来客去喝一点,单日双日喝一点,有事没事喝一点,以此为凭,让贤媳监督”。媳妇一看说:“什么保证书?你的保证把我气醉了!”趣味十足。酒是粮食之精华,是上苍赐于人类的琼浆玉液,喝的时候不得随心所欲,各行其是,须要有喝酒的礼仪和规矩。于是有了“酒令大过军令”的说法。酒场上规矩一经确定就得无条件执行,酒场就有了“监拳”“当关”和“应关”的称谓,各司其事。“监拳”的执壶监督;“当关”的以拳过关;“应关”的专心观拳,“当关”的划到那儿就得“应关”,来者不拒不得三心二意,东拉西扯,这叫“喝酒端喝酒,不提马明有”、“酒中不语真君子”…….和长辈划拳前,先要给长辈敬上两盅儿,而且要双手举盅,恭敬有加,要长辈“双双儿喝”,这叫“免罪酒”。只有长辈喝了免罪酒,才能伸手划拳。与长辈或老人划拳前一定要用左手托往右手的胳膊肘才行,划拳时拳心向上,手要平出平收,不得左右晃动。划拳还有一个规柜,就是出手指头时,最讲究拳拳不离大拇指,除了“宝拳”外,主动示好,决不允许捏掉大拇指出拳。意思有两种,一是酒是精食的精华,是好东西,出拳伸拇指表示声声赞扬;二是对对方的尊敬称赞,亲密无间。划拳如果不出大拇指,举措失当,对方认为你对他不尊敬,可有手不出拳,举目不爽之嫌。

2.喝酒的酒令

酒令包括划拳和酒曲儿。划拳的样式很多,也很复杂。但开宗明义,最传统、最规矩、最精美的要属“官样拳”。和盘托出,就是每拳四个字,不多不少,喊出来时抑扬顿挫,呼之欲出,字字珠玑:宝拳送你,一品当朝(或一心敬你),二朵梅开(或双喜临门),三级连升(或三元报喜,桃园结义)四季发财,五经魁首(或五子夺魁),六连顺喜(或“六六大顺”)七贤竹林,八仙庆寿(或八福长寿、八马分骏),九盏莲灯(或酒满仓库),十满大堂(或全家富贵)等等。全是文绉绉的吉祥如意之话。婚宴上这些吉祥拳语须要喊出口,这些拳语,开门见山,直呼直出,不是简单的数字表达,都是有意思和来历的。宝拳送你,意为送你宝贝,还有直呼宝疙瘩送你,一品当朝也叫当朝一品,意为对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官员;二朵梅开是象征像梅花一样高洁;三级连升是希望对方连续升官三级;三元报喜来自于宋代科举考试中,那是考生参加考试需通过三试,即乡试,会试,殿试。三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是表示有极大的喜事;三星高照有三星高照,新年来到的意思;桃园结义表示志同道和、意气相投;五经魁首有魁星点元,独占鳌头的意思;六连顺喜表示祝福的涵义;七贤竹林,历史典故,是一块喝酒、一块快乐的意思;八仙庆寿、八福长寿是尊重对方,意为大福大贵、健康长寿的意思;九盏莲灯象征对方的威望和地位;十满大堂即儿孙满堂之意。此外还有许多赋予文化内涵的拳语,无不瞻顾。光喝酒没意思,还要唱一唱酒曲儿。酒至半酣,热闹非凡,划拳的人就会边表演便唱起来,有的唱《十道儿黑》:“吃上一杯儿酒呀,心儿里醉,听我们来唱上个一道儿黑,白布的汗答青丝带(来吧)太平年,勒在(个么)腰里一道儿黑,年太平哪,太平年……”有的唱《数麻雀》“:一个(嘛就)麻雀一(呀嘛)一个头呀,两只眼睛明(呀嘛)明丢丢,两个爪爪站(呀嘛)站墙头呀,一个尾巴丢在个后呀头……”每唱完一段就要划一拳,非常热闹,扣人心弦。有个令儿叫《满堂喜》拳拳不离喜:“满堂喜,二梅喜!满堂喜,七巧喜!满堂喜,三元喜……”如有一方赢了,就得马上接一句“请酒喜!”输拳的一方就紧接一句“我的喜”,提盅干了酒。酒曲说来酣畅淋漓,脍炙人口。也有一问一答的“天上的安罗树什么人栽,地上的黄河什么人开?天上的安罗树西王母栽,地上的黄河禹王爷开。”这也应了这样几句话:青稞煮下的好烧酒大禹留给君子喝,好酒三杯过肚肠,不成神仙也寿长。

3.喝酒的酒话

酒文化范文第2篇

----访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战,参与竟争。文化行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酒文化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各种酒类促销活动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也对酒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酒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似有被发扬光大之势。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以出产文化名酒“百年孤独”和“百年喜庆"酒闻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先生。

得知记者来意后,潘先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目前,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这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由于对酒文化狭义的理解或指鹿为马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来的含意,陷入商业炒作的误区,也使公众对酒文化的认知出现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发的传统白酒与新型白酒之争,表面上看是酒的生产工艺之争,背后反映的却是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潘先生强调,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应该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产生土壤,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属性才能称之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酒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在生产、销售、消费酒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没有人,酒文化既没有产生的可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酒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体现着对人的文化关怀。据此,并考虑到人们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阶段对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产阶段强调品质,销售阶段强调品牌,消费阶段强调品位),我们不妨用“品质、品牌、品位”作为酒文化的内在“指标”。其中品质是核心,品牌是灵魂,品位是层次。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酒文化(即品质+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质”误区

首先是“品质”误区。酒的“品质”是指酒的色、香、味、质地等,所有这些虽与酒产地和酒的生产历史有关,但主要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有关,与生产过程中蕴涵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有关。但有的人过分强调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产地的某些物质条件如水质、空气等因素绝对化。也有人把酒厂或酒窖的历史拿来作为酒质的证据,甚至为此不惜从故纸堆里、从民间故事里“寻根求源”,或请一些“文物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考古”、“挖掘”和“鉴定”,以与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亲戚,拉上关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长。酒的发展早已经过“作坊酒”和“工业酒”阶段,进入“科技酒”阶段,一些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创造出来,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样不理智和缺少现实依据,除表明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外,还可能对酒行业的发展产生方向性误导。如果说“地理决定论”还有一定道理,“历史决定论"显然没有依据。美国的历史短,但现在很发达,中国的历史长,目前却明显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历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抱着历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内在品质。新型酒是如此,传统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头于寻找所谓“风水宝地”和“吃历史”,最终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二、“品牌”误区

其次是“品牌”误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但如何经营品牌文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说来,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企业多以提高质量为主要发展手段,信守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广告宣传的功效。现在许多企业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酒的内在品质注意不够。还有人将名字、包装等当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银、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类的品牌满天飞,包装和外观也越来越花哨和离谱。所有这些都是对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实质而言,品牌是个产品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找准市场,正确定位,才能确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准确细分市场,正确定价的基础上。否则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一些企业不是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结果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汲取。无可否认,品牌也有个外在形式问题,比如名字、包装等。但形式要有内容来决定,必须以对产品准确定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名字、包装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总之,经营品牌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当。

三、“品位”误区

酒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酒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社会文化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展现出了酒的身影。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国家,在古代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主要任务。所以这也给酒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酒是一种特殊的饮品,在诞生的时候就是作为物质存在的,而且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在中国扎根深深的繁衍壮大是因为:白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文化紧紧依附于农业生产,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正是酒文化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用大量的篇幅来渲染酒文化的独特魅力。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作为交往酒在其中是作为一种粘合剂纯在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喝酒是表达友好的一种特殊方式。就还是一种化解个人恩怨的一种有效手段。饮酒也是为交友提供了一种契机。饮酒也是展现个人风采和个人魅力的重要的途径。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比比皆是。不仅为诗歌在绘画和书法作品中,酒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画家中,“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这些都足以说明酒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都展现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饮酒的类型在中国也多种多样,在中国人得酒文化培育下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饮酒形式:"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宴饮。"上梁酒"在古代盖房是件大事盖房子时故在上梁这天在梁上贴一条横幅,大书“上梁大吉”四个字,小子写明年月日。用红色丝线栓上三个铜钱、一颗大葱。由木匠钉在梁上。接着是放鞭炮。主人请工匠吃大餐、喝酒。这个仪式,叫做“喝上梁酒”。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年年有余。满月酒"或"百日酒"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 "寿酒"人生逢十为寿,办寿酒,这似乎已成定规。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大寿之时,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老板要置办酒席,用来庆贺之意;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预示大吉大利发大财。"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离别之意。在战争年代,将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在影视剧中多有此类的描写。由此五花八门的饮酒名头足以彰显中国饮酒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药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神奇的品种。将作为饮料的酒与治病强身的药“溶”为一体的药酒,不仅具有,药性稳定,安全有效配制、服用简便的优点,更因为酒助药势,药借酒力而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于重要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作为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品种,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酒精作为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药酒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人类对酒的发现,而它的发展,则是借助于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又有较好的穿透性。酒能使大部分水溶性物质,以及一些水不能溶解, 或需用非极性溶媒才能溶解的某些物质,溶于酒中。将中药泡在酒里能够使中药材里大部分各种不同的有机物质溶解出来,以发挥生药原有的治疗作用。早在春秋战国,古人己了解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汉代,人们就用药花酿酒。《本草纲目》等医书说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对老年人的听见、视觉尤其有益,所以酒在古代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酒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军事研究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酒文化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文学院刘成学和金银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酒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日文化;酒文化

酒是饮料的一种,按分类,它当属饮食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饮品,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用来解渴。然而,它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却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叫“无酒不成席”。的确,如果没有酒,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会黯然失色。只有美酒配佳肴,才会使宴放异彩。酒不仅宴席上少不了,也是平常百姓家餐桌上不可缺少之物。有亲朋好友来了喝酒;家人团聚了喝酒;节假日、休息日喝酒;有个大事小情自不必说,即使没有什么原由,有人也天天喝,甚至是顿顿喝。酒是人生的伴侣,人们经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饯行、以酒庆功、以酒助兴等。可以说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构成色彩斑斓的酒文化,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点。

中日两国人民对酒情有独钟,并具有大抵上的共识,但酒的种类与饮酒方式却不尽相同。中国人以喝白酒、啤酒为主,果酒、老酒次之,洋酒(威士忌、白兰地)则很少喝。日本人以喝清酒、啤酒、洋酒为主,中国的老酒、白酒次之,而喝洋酒或中国的白酒时,有加冰块,或用水稀释后饮用的习惯。中国人喝酒比较重视下酒菜,讲究凉热兼顾,荤素搭配,少则几道,多则十几道。而日本人相比之下,似乎不太讲究下酒菜,如家里来了关系不赖的友人或同事,只要有个打牙的,如花生米、小咸菜之类的,主宾就推杯换盏地喝上几口。当然,正式宴请或招待客人时还是要准备下酒菜的,但一般不如我们中国丰盛,这也与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十分注重酒德,在酒席间只敬酒,不劝酒,一般情况下,更不强求对方饮酒,而是奉行各自按着自己的意愿,随意饮用的习俗。时下中国也大力提倡注重酒德,敬酒不劝酒。但在一些个别地区劝酒风不止,酗酒不断,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人们把这一酗酒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用四个“语”来概括。第一阶段是“甜言密语”。这个阶段人们的大脑很清楚,谈话方式比较得体,彼此亲亲热热,说些感激、祝愿的话。席间人们挖空心思地寻找干杯的话题,只要有人提出为什么事或什么人干杯,出于礼貌或迫于情面,一般都会响应。劝酒者把酒和感情联系在一起,不喝没感情,喝少了感情又不深,那就只有多喝或干杯了。第二阶段是“豪言壮语”。当几杯酒下肚之后人们的大脑开始兴奋,并不断将其推向极至。人们的谈话内容由情意转向义气,即开始向对方表白自己如何如何义气。豪言壮语不停,干杯不断,于是开始出现醉意。第三阶段是“胡言乱语”。大脑的兴奋开始转为抑制,酒力开始发作,醉意不断加深,此阶段不再有劝酒辞,不劝自饮,来者不拒,见酒就喝,谈话语无伦次,开始胡言乱语。最后是第四阶段,烂醉如泥,自然就“一言不语”了。

劝酒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在一些社会阶层或某种文化圈子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想不附和也并非易事。这种强硬的劝酒方式暴露了中国一些地区饮酒方式是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理应逐渐改进直至彻底摒弃。

究其根源,实际上劝酒也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在家里招待客人时生怕饭菜不够吃,所以准备的要比实际的需要多出一些,待客人用餐完了时饭菜有所剩余,主人才心安。而客人也有同样心理,一旦发现餐桌上的菜剩的不多了,就不敢大胆地吃了,或佯做吃饱了,所以,盘子里的菜少了时,主人就立刻再把盘盛满,以此来打消客人的顾虑。劝酒也是出于同样的所想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日本人招待客人时情形正好与中国人相反。日本主人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客人把为他准备的菜吃光,吃光了证明菜合客人的口味,这样主人的脸上才有光,所以客人在用餐时也无需顾忌菜被吃光了,因为吃光了是好事。如客人不吃光,主人会认为菜不合客人的口味,所以也不硬劝,因强迫人家吃不爱吃的东西是不礼貌的,所以日本人也没有劝酒的习惯。相反,中国人不仅劝吃,劝酒,而且有时还硬劝,不然就会认为或被认为缺少诚意或不够盛情。

中国人喝酒,不管喝多长时间,也始终是在同一个酒馆里,没有换个地方再喝的习惯。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喝酒有换地方的习惯,有的时候,一个晚上可换二、三个地方。喝酒换地方出于两种目的:一是酒宴结束后,余兴未了,换个地方再继续喝自然会有新的感觉。到第二个地方喝酒时,主要是以喝洋酒或啤酒为主,多半是去酒吧。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关系比较要好几个人另去一个地方,继续他们的联谊活动,所以从第二次喝酒起,参加的人数会越来越少。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平时彼此之间无暇沟通想法。加之工作一天容易疲劳,所以一到晚上便习惯与同事、上司去酒馆喝酒、聊天。日本的酒馆、酒吧是放松、发泄情绪的最好场所。在这里几杯酒下肚以后,话自然多起来,他们的谈话内容广泛,而且很随便,可以抱怨,发牢骚,一阵神侃之后,心中的郁闷和不快烟消云散,一天的劳累与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他们在酒店可以尽情地放纵自己,不受任何拘束。日本人虽然不劝酒,不强求对方喝酒,但他们在喝酒时似乎不太约束自己,加之日本人的酒量都不大,每天夜晚,特别是临近末班车结束时分,在酒馆前,站台上,喝得面红耳赤,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醉汉并不少见。在许多国家,上层人士如果喝得酩酊大醉,招摇过市,必然会名声扫地,可是在日本,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烂醉如泥,也不会损伤自己的名声。日本社会普遍认为醉酒是清除个人工作疲劳的一种手段,无论饮酒过量到什么程度,酒后作出了违反常规的举动,人们均可以“那时喝醉了”这句话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哪怕是当众侮辱上司的过激行为,也可以因“酒后失言”而得到谅解。

日本男人也喜欢和酒吧里的老板娘或女招待聊天,原因是他们可以从老板娘和女招待的不含半点责备,又柔情似水的并带有鼓励性的语言中得到安慰和满足。日本的男性总是下意识地寻求自己童年时代的母亲那种绝不含半点责备的爱,但这多半是要落空的,大多数日本男子找情人,或到酒吧听女招待的恭维话,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在酒吧、酒店与同事们一起喝酒、聊天不仅可以得到放松和安慰,而且还可以密切同事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日本的职员下班去酒店、酒吧喝酒,而且喝到很晚,被视为是极正常的事,妻子也绝不过问或干涉,如果下班就回家反倒被视为不正常,这已成为现代日本人的生存方式暨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伴随着酒的出现,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而且它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深入了各民族的生活,对民族文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对中日酒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丰富酒文化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加深对彼此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当前,中日两国都走在世界的前端,而且两国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加强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实现两国长期的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酒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茅台;伏特加;民族性格;礼仪

一、中俄酒文化历史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渗透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当中。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俄罗斯的酒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酿酒业的出现归功于制蜜业的发展,在公元 880~890年,“蜜酒”медовуха开始在民间出售,产生于921年的桦汁酒香气四溢,同时,人们开始在蜂蜜中加入啤酒花。1284年,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伏特加问世,现在伏特加已成为了俄罗斯的代名词,可见其对俄罗斯的影响之深。

二、国酒谁更醇

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等,应有尽有。其中,中国的名优白酒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受到了中外宾朋的好评。中国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也就当仁不让的就成为了中国的国酒。建国以来,无数次重大活动,茅台酒都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茅台酒之所以被称之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深厚的酿造文化是分不开的。茅台酒采用的“季节性生产”、“高温酿造”、“长期陈酿”与“精心勾兑”,这是区别于其他白酒酿造工艺的显著标志。茅台酒是绿色、有机食品与环境地域密切相关,他的酿酒原料要求特殊,传统工艺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茅台酒系纯发酵蒸馏食品,它不允许也不可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53°贵州茅台酒连水也不允许、不可添加,而其他名白酒,甚至洋酒,都需外添加水或色素,或香气香味物质。

伏特加(俄文Водка)被视为俄罗斯国酒,字面意纯净的烈酒,是世界烈性酒之一,同时为世界六大基酒之首。伏特加酒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蒸馏制成高达95°的酒精,再用蒸馏水淡化至40~60度,经过活性炭过滤,使酒质更加晶莹澄澈,无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形成伏特加酒独具一格的特色。因此,伏特加酒是最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变通性的一种酒。较为常见的有首都派、莫斯科牌、水晶牌。其中首都牌味道发甜,较柔和;水晶牌温润中略带辛辣,苦中有甜。

三、中俄饮酒礼仪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中国讲究“酒德”和“酒礼”。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等等。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人常用画圈掷骰等方式为酒令助兴。

俄罗斯人喝伏特加具有梁山好汉之气魄。烈性的酒也是一口闷,随后紧握拳头,“哈”的一声吐出酒气。事实上,俄罗斯人喝酒也有一定的讲究,喝伏特加时一般喜欢一口喝干,第一杯通常一起干下,酒足饭饱离开时,餐桌上的剩酒也是忌讳的。俄罗斯人的祝酒词一般第一杯为相聚,第二杯祝愿健康,第三杯给女主人,对她的厨艺表示赞赏,对她辛勤的劳动表示感谢。俄罗斯人则从不劝酒,而是习惯于自斟自饮。朋友聚会喝酒时也不用劝,而是拿起来便一口闷,经常一喝就是一个通宵,一醉方休。喝伏特加酒时,很多俄罗斯人都有一起喝水和饮料的习惯,一方面这样不容易醉倒,可以将“过瘾”的时光放长。

四、从民族性格看两国饮酒习俗

罗素说:中国是一个喜欢平静的民族,也善于在平静中挖掘乐趣。在中国人平静的背后隐藏着他们的尊严。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内敛式性格特征。所以在酒桌上中国人擅于劝酒,敬酒,饮酒中主宾之间处处体现一种谦逊的性格。中国人热情好客,自制力强,所以中国人做客很少酩酊大醉。酒作为一种情感的释放,自古便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从饮酒中更能体现出中国人的睿智。

“酒”作为一种饮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密切地和俄罗斯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表现着俄罗斯的民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勇敢的性格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积极表现。消极、发泄性、极端、无节制是酒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消极体现。矛盾性、摇摆性、二律背反性是伏特加酒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综合表现。俄罗斯人既乐观又消极、既勤劳也懒惰,他们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 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

[2]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浅谈中国酒文化[DB/OL].百度文库.

相关期刊更多

古典文献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

语文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