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浒传歇后语

水浒传歇后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浒传歇后语范文第1篇

002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 刘高)

003 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 阎婆惜)

004 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 潘金莲)

005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 郓哥)

006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 王婆)

007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 作者)

008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回 作者)

009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作者)

010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作者)

011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 蔡福)

012 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 军校)

013 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 作者)

014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015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016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017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018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019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020 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水浒传歇后语范文第2篇

孙二娘开店歇后语下一句是宰客,谋财害命。歇后语释义:孙二娘是《水浒传》中人物,曾开黑店谋害过路客商。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来源:文章屋网 )

水浒传歇后语范文第3篇

一、从课堂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展活动

人教版三至六年级教材中均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引了方向,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基础。

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由四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组成的,通过学习,孩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引领孩子们围绕“走进童话王国”这一主题,让孩子们广泛地收集童话读童话、组成小组讲童话、启发想象编童话、走进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著名的童话作家。

2.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提炼主题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专题,教师要根据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调整、补充和完善。

如,学习了《景阳冈》后,学生感受到了“武松”的人物形象和性格魅力,对《水浒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对《水浒传》来一番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产生了:《水浒传》中人物性格与外号的研究;《水浒传》人物与兵器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传》中的故事……

二、从生活实践中生成学习资源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不能离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的主题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成。

1.从节日文化中获取资源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教师可以依据时令、季节特点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在八月中秋这样的良辰美景里,我们就可以围绕“中秋”话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查寻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收集以“月亮”为主题的诗词,查找中秋对联,再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

2.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资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极具个性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使学习活动充溢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们江山是中国蜜蜂之乡,常年奔波在外的养蜂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蜂产品专营店,恒亮、千红等龙头企业的飞速发展等构成了江山特殊的地域文化――蜂文化。老师就让孩子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蜜蜂、歌颂蜜蜂、学习蜜蜂,感受家乡养蜂人的艰辛和蜂业能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同时,发挥小主人的创新才能,为弘扬蜂文化献计献策。

三、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

水浒传歇后语范文第4篇

1创设新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在语文课上,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知材料,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春江花月夜》一诗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因而产生了良好效果。

2点燃思维火花激活形象思维

高中语文课文大多是名著名篇,鉴赏这些作品需要极大的想象空间。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领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必须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恰恰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表象为材料进行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使之在头脑中活动起来,最终使学生理解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感受其艺术境界的美妙。

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对美的氛围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是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能使其有机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充满美的课堂氛围中体味文章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的完美结合。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诗词教学中,借助多媒体音画,调动学生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使之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由此更形象地体悟作品内在的神奇魅力。教学《雨霖铃》时,笔者利用大量古今送别场面,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了强烈共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意义深远。

3激发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语言教学中渗透着大量的审美体验。喜爱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是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或事物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愉悦,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并借此提高其美学鉴赏水平,发现美、创造美,启迪心智,使其心身得到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课文几乎篇篇是美文,其中的山河美、风景美、人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和语言文字美等美的元素,无限丰富。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将这些元素加以巧妙组合,把自然的壮观、世界的奇妙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产生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还让他们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

4利用丰富资源促进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丰富的资源需要我们甄别重组。语文教学中,同一个文本、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形象,人们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平台,让自己获取足够多的信息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笔者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要求学生用一个学期,系统地阅读《水浒传》,并作好读书笔记,建立研读网页。研读网页内容有《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研究的《水浒传》的论文论著,甚至《水浒传》连环画、年画、漫画,有关于《水浒传》的帖子以及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阅读之后,让学生通过网络,各抒己见,交流心得,发表评论。

5促进自主研读倡导个性化学习

在课堂内外,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计算机辅助学习的优势,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从而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机会,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身心得到发展。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在进行《阿房宫赋》一文的教学时,笔者首先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绘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专家配音朗诵和动态文字,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接着让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鉴赏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水浒传歇后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饽饽 馒头 炊饼 角(饺)子

一、陇东传统饮食种类

小麦面点――面条(臊子面、汤面、酸汤面、浆水面、干拌面、杂酱面、油泼面、搓搓、扯面、拉条子、拉面、刀削面、炒面、烩面);面片;麻食;即床子面(麦面,荞面,高粱面);菜面;血面;浴面;酿皮;面筋;擀面皮儿

煮品(水饺、馄饨、夹疙瘩、)

蒸品(蒸馍、花卷、锅塌塌、合页馍、包子、蒸饺、肉疙瘩、菜疙瘩)

烙品(烧饼即干粮、石子馍、炉齿馍、狗舌头馍、锅K即锅盔、椒叶馍、油酥馍、烧蒸馍、死面饼子、煎饼、菜盒子)

煎品(煎包、煎饺、火烧、肉饼)

炸品(油条、麻花、油糕、馓子、菜角子)

点心(胪食、槽子糕、饼干)

复合(羊肉泡馍、肉夹馍、菜夹馍、油饼抹甑糕、煮馍)

杂粮花式――玉米面c、糜面c、高粱面c、高粱面卷子、高粱面梁子、高粱面条子、糜面梁子、糜面窝窝头、黏糜子面窝窝头、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碗饽饽、贴饼子、干粮(玉米面干粮、高粱面干粮、糜面干粮)、炒面、荞面搅团、高粱面搅团、玉米面搅团、荞面,高粱面、凉粉、凉粉鱼儿

粗粮细作――黏膏(非年糕)、高粱面床子面、甑糕、粽子、焖饭

粗细间作――金裹银、金裹铜、米和(huò)面、扁豆面、W饭

粥类――米汤(清)、小米(谷米)米汤、小米稀饭(稠)、米饭(软)、干饭、豆子米汤、绿豆汤

拌汤、玉米面模糊(糊涂子)、豆面模糊、玉米糁子(砬子)、包谷碴子

二、陇东传统饮食古今称谓之演变

1.饽饽bōbo

饽饽在古代是糕点的通称,因为上古时期没有几种糕点。后来有所分化,泛指面类蒸品,特指小麦面饽饽。陇东民间有“(玉米面)碗饽饽”的称谓,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棒子面饽饽”异曲同工。之所以称“碗饽饽”,是由于玉米面经发酵后特别黏糊,不像蒸小麦粉馒头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接用手揉成饽饽,而是预先在一只碗里加一些干面粉,再将玉米面团投入碗中,上下颠簸数次使成饽饽(扁平或曰薄饼状,上凸下平)。现代口语流行的“香饽饽”,往往被误写作“香波波”。还有“大波美女”,其实应该是“大饽美女”。

2.馒头

现代口语中,“馒头”与“蒸馍”同义,但在古汉语中,“馒头”是有馅儿的馍馍,即今谓之“包子”。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卖“人肉馒头”的黑店。又如《西游记》第55回:三藏将个荤馍馍囫囵递与女怪。“荤馍馍”就是肉包子。

老派陇东方言中将“肉包子”称为“菜馍”,此处的“菜”指肉,因为老派方言把“买肉”叫做“打菜”。还有一句歇后语为证:死娃娃打狼――凭菜堆哩。

3.炊饼

前面说了古汉语中的“馒头”等于“包子”,现在再来说“炊饼”等于“馒头”。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饼是烤熟的面食的总称,形状多扁平,圆形,而古人则将所有以面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皆称为饼。宋代靖康年间(1126~1127年)有一博学大师名叫黄朝英,他在自己的百科全书似的《靖康缃素杂记》里做出结论:“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之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呼为蒸饼。”炊饼,就是蒸饼。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宫廷上下都把蒸饼唤作炊饼,这种叫法也很快在民间传开。正因为如此,两种说法在民间并存,小说里才会一物异名,同时出现的。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 仁宗 庙讳‘祯’,语伪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金元好问 《读书山雪中》诗:“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武大郎自清河搬来阳谷县居住,每日依旧挑卖炊饼。”《水浒传》第五十三回:“ 戴宗怀里摸出几个炊饼来自吃。”

【汤饼】tāng? bǐng(名)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

《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宋龟山 统制时青乘隙袭破泗州西城。” 元张翥《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今之热汤儿I,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I,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撤儿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

4.角(饺)子

陇东方言将“角”字读juē,而《辞海》注:“饺”,旧读juē。“水饺”,陇东方言称为“煮角子”,也叫“扁食”或“匾食”。

5.括du

,各家辞书注解不一,语焉不详,一般都停留在“古代的一种面食”的层面,甚至有人言之凿凿,说“”就是“馄饨”。

陇东方言中,把“蝌蚪”叫“蛤蟆子”,由此推出,“”就是俗称“凉粉鱼儿”的面食。

括du:一种面食,将煮熟的面团从漏勺的孔里挤压到凉开水中,冷却成型后食用,形状、大小一如蝌蚪,故名“括du”。现俗称“凉粉鱼儿”。本文中言其栗极,寒栗子比鸡皮疙瘩还要大得多。

《水浒》第1回:看身上时,寒栗子比儿大小。

《水浒》第21回:武松请了对过卖的张公。

《水浒》第90 回:一个村童向地上收拾些晒干的松枝谩

6.黏面膏:陇东地区有一种食品,用“黏面”(黏糜子磨成的面)做成,通称“黏面膏”,过去逢年过节才可以吃到,因此也称为“年膏”。称“膏”者,因其成品油光滑亮,好象有油从内部渗出似的,读音也佐证了是“膏”而不是“糕”(陇东方言称这种食品的读音是阴平,不是上声!)。陇东地区代代相传,口语中总读阴平,读书人写字时往往误写为上声的“糕”。有意思的是,由于这种食品有黏性,流传到南方,名称变成了“粘糕”,二字皆误。若在陇东地区,“粘”与“年”是决计不会相混的,因为陇东方言把“粘”读为rán35。

粘(本字为“黏”):普通话有nián、zhān二音,陇东方言读音为rán35、zhān31二音。时见有人把“粘连、粘贴”中的“粘”读作nián,误也。至于“年膏”与“粘糕”则大相径庭,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糕:普通话读阴平括o,陇东方言读上声括o53,溯其源,上古是平声,到中古演化成了上声,而普通话的前身要么一直读平声,要么是后来又有分化,总之,脉络不是很清楚。

膏:普通话与陇东方言今都读阴平,但普通话的调值为ao55,陇东方言的调值为ao31。

参考文献

[1] 于俊德、于祖培[M].先周历史文化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 施耐庵.水浒全传[M].新世纪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更多

水浒争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研究会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