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探究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改进背景

“蜡烛的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探究实验,无论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均把该实验安排为第一章第一个学生探究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该实验设计和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以及对初中化学学科的第一印象。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的装置图[1](如图1所示)存在以下不足:

(1)按照教材图1-19所示:“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较难变浑浊。

(2)按照教材图1-20所示:离灯芯这么远,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则较难成功。

2 实验改进

2.1 “探究石蜡的燃烧产物”实验

(1)原实验概况:学生按照教材图1-19的要求(用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倒转并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实验,发现振荡后石灰水不能变浑浊。经讨论分析认为:在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的气体是温度较高的,在倒转及振荡的过程中,不断从烧杯口逸出,最后所剩无几,因此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改进方案:在倒转前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继而移开部分玻璃片并倒入石灰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大部分小组的石灰水能变浑浊,但仍有部分小组不能变浑浊。经分析认为:烧杯的尖嘴漏气是导致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而做了以下改进:把小烧杯改成小集气瓶再盖住玻璃片(如图2所示),就不用担心气体的外逸和振荡时液体的外溢了。

(3)注意事项:看到瓶壁出现水雾即可用玻璃片封闭瓶口,否则时间过长(等水雾消失后)则温度过高,二氧化碳也已外逸,实验效果差且浪费时间。

2.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离灯芯远则点不着,离灯芯近又会被误认为点燃了灯芯。且现象转瞬即逝,学生观察有困难,不利于学生对白烟具有可燃性的直观认识。

(2)改进方案:用废旧石棉网上的铁丝网部分从火焰的下部平切入正在剧烈燃烧的蜡烛火焰,可以看到铁丝网上方的火焰熄灭了并在上方形成一段悬空的白烟(如图3左)。用打火机去点燃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一段悬空的火焰(如图3右)。通过调节铁丝网与灯芯的距离或角度,可以使悬空的火焰忽上忽上,或左右摇摆。此方案技能要求高,适合教师演示。

(3)注意事项:①实验前可将烧香用的大蜡烛插到锥形瓶里起到固定作用(蜡烛的选择主要选灯芯粗、火焰大的,这样演示效果更好)。②本实验需要在蜡烛火焰燃烧较旺时进行,点燃时需把蜡烛倒过来片刻,以形成一束燃烧剧烈的火焰。

2.3 “石蜡蒸气的取出及点燃”[2]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所示,教师演示很难成功,学生分组实验更难以进行。

(2)改进方案:①实验前用一只止水夹夹住一小段玻璃管,做成一支有手柄的导管;将上述导管的一头对准火焰的焰心,调整导管倾斜度,至引出一缕浓的白烟(如图4左);用打火机点燃引出的浓浓的白烟,可以看到导管口白烟被点燃,形成持续燃烧的小火焰(如图4右)。

②先挤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然后把滴管的下端伸入小蜡烛火焰的焰心部分,松开胶头,可以看到有白烟被吸入胶头滴管(如图5左);移出滴管,将滴管的下端靠近蜡烛火焰并挤出滴管中的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火苗(如图5右)。

③用玻璃注射器抽取白烟(如图6左),然后慢慢推出白烟并点燃,可以看到产生持续的较大火焰(如图6右)。

④在实验中,学生还出现了用尖嘴玻璃管(去掉胶头的滴管)“吹气生焰”的精彩生成(如图7所示)。

(3)注意事项:①以上4种方案均可使用过生日的小蜡烛等微型材料进行分组实验。②每次实验结束,使用灯帽(过生日的小蜡烛可用灯托即插在蛋糕上的塑料底座)熄灭蜡烛,以防止污染空气。③玻璃注射器容积一般都较大,不适合小蜡烛,可以用一次性塑料小注射器端口处套接一段玻璃管代替。

2.4 “白烟的密度和水溶性”实验

(1)原实验概况:教材图1-20所示实验设计的意图是探究白烟的可燃性,故不能严谨地证明白烟是否具备石蜡常见的其他两条性质: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2)改进方案:点燃一支过生日用的小蜡烛,下端通过灯托插在橡皮塞上以固定,利用如图8所示的儿童喝药水的塑料小杯等生活材料进行分组实验。可通过玻璃弯管引出袅袅白烟,似行云流水,飘渺仙境,片刻后可见在水面形成一层白膜。以上实验现象既能证明白烟具有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的性质又增加了实验的观赏性,给人以化学实验原来也可以很“美”的视觉感受。经改进为微型的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用时短。

(3)注意事项:小蜡烛的火焰有点小,玻璃管的引烟端要注意放在焰心处,否则会引出黑烟。

3 改进后的优点

(1)使用集气瓶代替烧杯收集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实验设计更规范,实验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2)使用灯帽熄灭蜡烛而不是吹灭更能渗透新课程的环保理念。

(3)教师演示实验重点凸显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小组实验使用小蜡烛等体现出实验改进的微型化、生活化。

(5)通过实验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蜡烛教案范文第2篇

/

关键词: 蜡烛燃烧实验;蜡烛复燃实验;化学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5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主要部分[1]。蜡烛的燃烧是常见的化学现象,课本旨在通过对该实验的观察、记录、分析,说明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课本实验设计有如下不足:(1)为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将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该方法实验现象不明显。虽然石灰水也能变浑浊,但可能是析出了Ca(OH)2固体,因为熟石灰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或直接蒸发水分而析出Ca(OH)2固体,因此解释较勉强。(2)熄灭蜡烛后,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成功率较低。

因此,有些化学工作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索和创新[2,3]。采用在蜡烛火焰上倒扣一个漏斗,并连接其他装置的方法。也有“用一个试管收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再向试管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的方法[4]。

笔者通过探究,设计了将蜡烛放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的新方法,实验装置简单、操作容易、现象非常明显,能有力证明蜡烛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此外,对“使熄灭蜡烛复燃实验”也作了改进。在燃烧的短蜡烛上套上长玻璃管,吹灭蜡烛,在上端口可成功将蜡烛引燃。该方法实验成功率高,而且可清晰地看到白烟燃烧的过程。

1 实验用品

澄清石灰水、2 cm短蜡烛一支、5 cm短蜡烛一支、橡胶塞2个、燃烧匙1个、250 mL锥形瓶2个、玻璃管(Φ32 mm×180 mm)1根、火柴1盒。

2 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注:A、B为250 mL的锥形瓶,各带一个橡胶塞。其中A的橡胶塞穿插一个燃烧匙,燃烧匙下端固定一根2 cm的短蜡烛。

3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在锥形瓶A、B中倒入10 mL澄清的石灰水,B用橡胶塞塞好以作对照(如图1所示)。取出A中的橡胶塞,点燃燃烧匙下端的蜡烛,过一会儿伸入锥形瓶A中。待蜡烛熄灭,同样程度地振荡锥形瓶A、B,结果A中的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石灰水仍然澄清。这一实验说明A中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2)将5 cm蜡烛尾部的蜡微微烤熔,趁热将蜡烛固定在实验桌上。点燃蜡烛,待蜡烛燃烧旺盛后,在蜡烛的两边平行地放两根火柴,然后在火柴上放一根玻璃管(Φ32 mm×180 mm)套住蜡烛(如图2所示)。从玻璃管的上端口吹灭蜡烛,片刻可看到有大量的白烟上升,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玻璃管上端口即可成功将下面熄灭的蜡烛引燃(有一团火苗向下串直至将烛芯点燃)。能取得这样的实验效果,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受热的玻璃管对上升白烟(石蜡蒸汽)起到了保温作用;二是防止白烟飘散,能保证飘出的白烟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态。

4 改进后实验具有的优点

(1)实验装置简单,取材容易。新设计的实验方案仅增加锥形瓶、燃烧匙、玻璃管,取材容易,方法简单环保。

(2)实验现象明显。第一个改进实验可严谨地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第二个改进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由于燃着的火柴离烛芯很远(达十多厘米),可清晰地看到火苗向下串的过程,具有强烈地视觉冲击效果。

(3)实验成功率高。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这是一个非常难做的实验。笔者曾与同行进行交流,都说很难做――做3次最多成功一次,而且现象不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达到100%,排除了直接点燃烛芯的嫌疑,还可观察到白烟燃烧的过程,实验效果非常精彩。

参考文献:

[1]全国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13.

[2]梁永新.蜡烛燃烧的实验改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8):25.

蜡烛教案范文第3篇

一、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初中化学《绪言》一节内容的教学,课后学生有一个小实验――点燃蜡烛并观察发生的现象。我没有轻视这个小实验,而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求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把蜡烛点出新感觉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家庭作业,第二天上课,我问学生们把蜡烛点出新感觉了吗?

学生们都很兴奋,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好几层;燃烧过程中会产生黑烟,熄灭时会产生白烟;燃烧着的蜡烛吹灭后立刻点时一点就着,冷却后再点燃需要的时间稍长;如果用茶杯把一支短蜡烛完全罩住,蜡烛燃烧一会火焰渐渐变小而熄灭,一股白烟缓缓上升;此时用这只茶杯再罩住另一支燃烧的短蜡烛,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如果用茶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茶杯内壁有小水珠;如果点燃两支蜡烛,将这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的靠近放在一起,高处的蜡烛火焰晃动的比低处剧烈。

此时,我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回答问题,顺势复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分析了燃烧火焰的分层和各层的温度高低,同时还用蓝色的钴玻璃片挡住蜡烛的火焰进行观察,学生们看见明亮的黄色火焰变成紫色火焰,感到非常有趣。

通过点蜡烛这件“小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实践入手,给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即学生的思维空间、课程空间、兴趣空间、特长空间等)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强化学生和环境互动,培养学生从不同层次、多角度去研究一件事物,准确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把批评纠错转化为讨论自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这个不应该,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如果教师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讨论自纠,效果一定会更好。如初中学生画酒精灯时,常常容易忽视某些细节而把酒精灯画成没有灯芯、没有酒精并且在燃烧的怪灯。为了加强学生们纠错的效果,我画了一张没有灯芯、没有酒精并且在燃烧的愁眉苦脸的酒精灯,问学生们酒精灯怎么了?

学生们看见这盏奇怪的酒精灯后,立刻很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争论的还挺激烈。最后的答案主要有两类:其一因为画的不正确,没有灯芯、没有酒精,无法燃烧,酒精灯生气了;其二是酒精灯在思考创新问题,怎么样才能不用酒精和灯芯,也能正常燃烧。

对这两类答案,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第一类答案的得出,帮助了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画酒精灯。而第二类答案,则充分表现了学生们善于思考和探索,说不定哪天还真能设计出外观跟现在的酒精灯差不多,但是不用酒精和灯芯的燃烧器来呢。

三、花大力气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初中化学一年时间直接见效,因此扎扎实实上好新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下各方面谈谈如何上好新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处理好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矛盾。课堂教学效益从质和量两方面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益它不仅要反映学生获得了什么而且要反映获得的量。教学目标不仅规定“学什么”还要规定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和时间内“学多少”。如初中常见的酸安排4课时,每一课时做到起点低、目标制定明确到位,同时配有一定的巩固练习来检测目标落实情况。但在目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是目标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问题。也即俗话说的一部分好的学生吃不饱,少部分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呢“立足中间抓住两头”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得快的学生。提问时有意识让差、中、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即兼顾了个别学生又大面积提高了全班的课堂教学效益。

2.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由两个动态过程组成的,一是教的动态过程,二是学的动态过程。两个过程同步展开同步发展,才能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即“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很难实现教和学的两个动态平衡。教师应正确、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盐酸的性质时分组实验观察浓、稀盐酸打开瓶盖后的现象从而得出盐酸的物理性质。同样道理根据实验观察、讨论、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白醋代替盐酸做与石灰石、鸡蛋壳、生锈的铁钉反应巩固课堂知识也为后面酸的通性打下伏笔。

3.加强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初中生正处青春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和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全体学生建立档案管理,经常在心中对他们排队摸底。及时记载他们的作业情况、学习成绩及平时的优缺点,做到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批评学生要抓住要害抓住典型事例,使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能从思想上帮助教育孩子。力争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课堂上尤其关心注意中等学生特别是智力教好而学习行为不好的学生,防止他们上课走神分心,经常提问他们,回答问题时及时肯定表扬,这样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催化剂。抓住中间当然也要兼顾两头,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蜡烛教案范文第4篇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像、物大小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判断及像、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易受生活经验影响,认为像、物大小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或大小有关系,在探究过程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

【设计理念】

立足探究,紧扣中考考点,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

2.了解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妙趣。

2.掌握“替代法”研究问题,建立正确的虚像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会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虚像。

【探究器材】

教师:平面镜成像规律课件。

学生分组:玻璃板、支架、二只一样大小的蜡烛、刻度尺、铅笔、白纸、火柴。

【教学过程】

一、设疑

教师:以生活中照镜子为例,引入平面镜和成像。

学生:讨论、思考、总结。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和猜想。

1.像的位置

2.像的大小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的关系

4.像的虚实

三、设计实验

“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四、探究过程与搜集证据

教师:探究器材的作用是什么?使用刻度尺测量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实验器材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课件展示的步骤安装器材。

教师:为什么用的是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薄一点还是厚一点好?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用两块玻璃板叠放在一起对比探究,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像成在哪里?能看到但摸不到,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认识“替代法”研究问题。

学生:像物异侧,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好像被点燃,此处为像的位置。

教师: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引导学生用白纸做光屏,看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用手感受有没有烛焰的灼烧感。

确立虚像的概念。

教师:为什么用两根一模一样的蜡烛?

学生:易于比较像物的大小。

教师: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放置,对探究有什么影响?

学生: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像、物距离。

教师:为什么测量三个远近不同的位置?

学生:多测量几次,规律具有普遍性。

学生搜集证据并填入数据表。

教师随机抽取2组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

五、论证

验证猜想与结论是否相符

六、评估

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

七、交流与合作

学生各组讨论实验的得失,交流探究经验,

八、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1.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物异侧

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课堂练习】

1.(2008宿迁)下列关于光学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平面镜走近,镜中的像变大

B.平面镜总是成和物等大的像

C.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放大的

D.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缩小的

2.(2009广州)右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答案:B

3.(2009烟台)22.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2009江西)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回想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是选用了 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答案:玻璃 位置

5.(2009威海)小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右图所示,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答案:大小 虚

6.(2010福建莆田,16题)小立身高1.60 m,站在镜前0.50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______m,像高_______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0.50(或0.5)1.60(或l.6)不变

【课后小结】

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本课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尝试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验证猜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器材,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是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适时加入预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引用:图片来自百度网。

蜡烛教案范文第5篇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通的生活用品,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很便宜。也许有人会想:我为什么会写一个普通的蜡烛。原因就是:我觉得它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它把自己点亮了,也就照亮了他人,而且还不求回报。他的精神也让我想到了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我们的老师早早的来到了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晚上,又忙碌的在写教案,为教我们新的知识。

如果没有了电灯,我们有蜡烛。可是,连它也没有了,我们就会陷入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同样,没有了老师,我们的人生也会陷入黑暗;老师,就像蜡烛一样,会毫无保留的把知识全都给我们;记得开学时,中央电视台播了“开学第一课”,其中,有一位七旬的老师参加了节目,她已经教了千余名学生了,老师就像一支蜡烛一样,为别人照亮了前方的道路,却牺牲了自己。

蜡烛,是那么平凡,可它却又那么伟大。

五年级:秘密???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支部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中国铁路文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教育与装备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