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维田园诗

王维田园诗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美学价值 诗中有画 归隐禅意

王维是盛唐时期才情卓著的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4百多首诗歌中,尤以山水田园诗为人们所称道。北宋大词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指出“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深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些精准的评价,可以体现出王维的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他的山水田园诗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浑,还是小桥流水的悠然恬静,王维都能用清新自然、生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美丽画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还有他归隐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在淡雅的情趣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他将山水和灵性赋予大自然之中,因而他的山水诗有一种空旷灵动的美学效果。本文将从“诗中有画”、归隐情趣、充满禅意三个方面,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其体现在以动衬静、声色和谐上,王维即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山水画的宗师,他打破了诗画的界限,使两者在构图、立意、描绘等创作技巧上相近,把诗情和画意融于一体,用绘画中的色彩对照以突出形象,增加画面中的色彩映衬之美。“潢潢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鸟,给人以视觉上色彩浓淡的差异,《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绿柳桃红对比强烈,红色花瓣中略带宿雨,绿柳笼罩在朝烟中,色彩浓淡和谐。《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诗人以一“染”,一“然”,夸张地勾勒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使视觉感受十分强烈。

作为诗中之画,如果诗人只注重色彩的对比,那还只限于静态写生,诗人还采用了“寓声于景”的手法,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他的山水诗“鸟鸣涧”,寂静空旷的春夜山村里,树叶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升起,空山洒满月光,山鸟被惊醒,在幽静的山涧中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真可谓“鸟鸣山更幽”。作者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具表现力最能引起人遐想的瞬间写的,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深邃的意境中。《田园乐》(其六)满枝盛开的桃花,带着晶莹的水珠越发娇艳,远处黄莺清脆报喜之声打破了山的宁静,“山客”在融融的春光中酣意正浓,诗中“花落”“鸟鸣”虽有动静,但衬托山客居处和心境的愈发宁静。

二、归隐意趣

王维坎坷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新淡雅的诗风可以说是佛教思想和隐居生活的融合。家庭环境的影响,使王维从少年起就笃信佛教,仕途的遭遇,使他厌倦了官场的纷扰,在政治失意时,王维寄情于山水,在佛教和山水中寻求寄托,在孤寂闲静的景物中流露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了无牵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行到水云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人悠然自得,心情恬淡,随意而行,他随时随处感受到大自然的亲近、闲适、幽静的情怀跃然纸上。王维的山水诗有浓厚的归隐之情,或寄情山水向往田园,在诗情画意中寄托高洁的情怀,他将隐居生活和对自然的歌咏紧密结合,摒弃物欲,远离官场,避免世俗的干扰,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诗意的美景中,在如诗的画面中表达他那宁静闲适的心情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三、充满禅意

盛唐以后,佛教教义已经深入人心,禅宗盛行。王维是深受禅宗影响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政治上一度失意,使他过起隐居生活,一心学佛,以求看淡名利,他亲近山水,用整个心灵去拥抱大自然,使王维获得超越性的感悟,禅宗自然诗意的人生哲学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开启了他的审美智慧,他的山水田园诗空灵寂静,充满了微妙至深的禅趣,同时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文化积淀,他将禅意引入山水,形成独特的禅意风格,这也是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的重要贡献之一。王维创造的“空、静、闲”的意境,不重迹象,而重传神,他描写的每一个细节都为完整的境界服务,可谓“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很有禅意,有一种“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鸟鸣涧》中,通过各种鸟鸣春涧的灵动画面,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虽有禅意,但他笔下不止是一个“空、寂、闲”的艺术世界,而是一个充满色彩、充满理想的美丽世界,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力量。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人,对我国的诗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歌风格继承了谢灵运、陶渊明传统风格,同时也拓展了古典诗歌的天地。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增加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由此,我们可以获得欣赏和探索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徐清泉.试论盛唐山水田园诗风格特质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评论,2000,(04):21.

[2]林承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苏州大学学报,2003,(02):12-18.

[3]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王维;水墨画;水墨情结;山水田园诗;淡雅

董其昌在《画旨》中指出:“文人之画,自右丞(王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宫南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又远接衣钵。”在这里,王维被董其昌推作中国文人画的始祖。王维对于文人画的贡献,一方面在于通过作品启示人们理解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之先河。

作为文人画南宗派宗主的画家,王维的水墨画淡泊宁静、诗意满满,以其深厚的文学意蕴,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调: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在画作中远离政治环境的影响,透过画作表现自己清白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王维的水墨画中有禅学旨趣,其作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意蕴深沉,天真自然,虚幻空灵,淡泊平远,画面柔润、清淡、素朴,钟情于水墨,笔迹劲爽,背景色调淡雅,意境悠远,整体呈现出“空寂清妙、空灵静逸”的美感,王维首创的水墨画正是“淡之极也”,所以其意境上的冲淡玄远、萧散淡泊也是道家思想对王维产生影响的结果。画家身份的诗人王维画艺高妙,诗作绝伦,诗画相互影响,尤其是为后世称赞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处处可见其水墨情结的影响。

我国传统画六法提出“经营位置”乃“画之总要”,要求画家将多个孤立的景象整合成为相互关联、合理有序并富有艺术美感的完整画面,融合成为完美、不可超越的艺术境界。王维将这一画学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禅。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秋水、落日、孤烟都成功的暗示了时间和季节特征,有静有动,远近结合,有序的安排使这些孤立的景物成为了一幅和谐、安然而又鲜活的山水田园风景画,柴门之外,抬头望见远山,倾耳听到水声,伫立感受到清风席来,前方的渡头空余落日,孤烟烟袅袅,黄昏即将到来,风景远近错落,经过精心安排,呈现出别样的韵味,深秋的暮色和狂歌的隐士相映成趣,物我相融,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浑然一体。诗中意象的经营与画中物象的安排,异法而同理,异曲而同工。

中国古代绘画虚实结合,需要将现实景物的大小、虚实经过艺术处理,达到以虚见实、以实衬虚,小中见大的效果。王维的诗自然也运用了这一绘画技法,比如《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的第一联犹如画笔细细勾勒汉江轮廓,“三湘接”、“九派通”表现出了汉江景色的宽广辽阔,雄浑壮观,画面就此展开,颔联首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江水流出天地之外,一条汉河成为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展现在读者眼前,水势浩荡,远处的山若隐若现,让人顿生豪迈之感,颈联写郡邑漂浮在水上,波涛汹涌,犹如在碧空中翻腾,气势之豪壮,已难以想象,最后“留醉与山翁”,以有尽之笔道无尽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整首诗层层递进,远近结合,以形寓意,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掩卷之后,仍能感受到汉江之水的波澜壮阔。

绘画比于文学的长处在于能够用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姹紫千红的自然世界,或者以淡远素拙的墨色表现出自然偶尔的冷寂萧条,表达画者旷达悠然的内心世界。身为画家的王维比其他人更长于以多样、多变的色彩用于诗歌,使山水田园诗成为一幅活的画面,“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青”、“白”搭配,清亮透明,纯洁无暇,宁静而又优美。“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溪水本无色、河石原冷清,天寒也无过,红叶渐零落,山路仍如往昔,一切如旧,却因为季节的关系,都蒙上了一层与往日不同的色彩,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改变,恬静闲适的环境,宁静无为的心态,都通过色彩表现出来。

禅学的“色空观”,与水墨画自然的色泽遥相呼应,以淡色清雅之姿,寓清心寡欲之思。王维禅学的绘画观对其山水诗的影响亦十分深厚。《辋川集》中,诗人描绘了文杏馆、鹿柴等众多景观,群山环绕,亭台楼榭、绿水缓缓流过,俨然一幅世外桃源之境,超凡而脱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意境皆空秀明静,淡雅无尘,宛若仙境。黄庭坚《摩诘画》中曰:“丹青王右丞,诗句妙九州。物外常独往,人间何所求。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胸中有佳处,泾渭看同流。”王维诗中的空寂无人的“无我之境”是禅学“色即是空”的文学体现,画中有禅意已拓展至文学创作领域,诗中之禅更让人回味无穷。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3篇

摘要:王维是盛唐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中,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肩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中有画,宫商迭奏

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具有这一意境特点的诗,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时写的一批山水田园诗表现最为突出。此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例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王维有些诗歌中的名句也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画,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等。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在王维属于写境的诗中,总是善于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的契合之处,并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也把主观感情表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如《辛夷坞》:

木末茉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且开落。

这诗只是写景,但景物形象中却蕴含着悠远的禅意,令人寻绎不尽。王维信奉禅学,带着作为他世界观组成部分的禅学意念观物,他不但看到了辛夷花的美丽,更发现它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默默地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诗人的心境亦复如是。他好像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这辛夷花融合为一了。诗人找到了客观景物与主观禅学意念的契合点,所以虽只是写景,那离世绝俗、超然物外的禅意却被表现了出来。还有如《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在诗中王维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在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方面,王维的诗具有天工化成、自然入神之长,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写所见到的终南景色,虽只用云起时三字,却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可谓以一当十,而这水穷云起之景又与诗中所表现的那纯任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意兴正相契合。转贴

三、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王维的母亲是个佛教徒,他从小就受到禅宗思想影响,丧妻后他即独身修身参禅,中年以后的宦海沉浮使他潜入空门,晚年的他则干脆“万事不关心”了,唯有参禅悟道。所以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常常透出几分深远玄妙的禅意。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使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然后将禅理化于聪慧澄明的审美感觉,创造出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在王维的诗中,禅味最浓的要数作于辋川的那些诗。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情趣高雅,意境悠美,达到了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的境界。还有《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当然,王维直接以禅语入诗的诗歌,更是充满了禅意。如《过积香寺》:

不知积香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前六句写诗人寻访积香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古木”“无人径”、“何处钟”突出了山的“深”、寺的“僻”,“咽”、“冷”二字则更见山之幽、之深,寥寥数字营造出幽静空寂静的意境。后两句直接以禅语入诗,抒写了诗人向往去除一切尘世烦扰,遏除妄念的心境。

总之,王维以他的才情、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追求、以他的情感、以他的悟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意境独特而隽永的诗篇。我们今天读他的诗,在感受自然美和情感美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身心的净化、对当今无所不在的浮躁的荡涤。

参考文献: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桃源诗;人生理趣;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01-02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要与其记相连。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是以渔人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用细腻入微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诗歌则主要是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向往之情。正是在这相得益彰中完整的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

真淳自然是陶渊明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陶渊明诗歌里所描写的对象往往都是最平常的事物,本诗也不例外。无论是农耕、桑竹、菽稷、春蚕,或是秋熟、荒路、鸡犬、俎豆,还是斑白、童孺,一切都如实而说,没有让人感到奇特之物。组合这些事物时,诗人同样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和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不用生僻,平淡无华,甚至淡到没有了诗歌的韵律。

但是这种幼童即能诵读,而所写之物又是如此平常的诗歌是如何让后人为之倾倒,流传千古的呢?对于这种矛盾,苏轼一言概之:“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首先是情感的真挚,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才能从最深处打动人心,才有虽历经百代却依然能引起无数人情感共鸣的特质。不着痕迹、天然去饰的语言,让人读之有浑然天成,与人无尽的美感。诚如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所讲:“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然而相比诗歌内容和风格所带来的美感,陶诗所体现出的真淳自然同时也是他诗歌精神、人生哲学的体现。陶诗所给予后人最重要的财富之一也即是这种向往真淳自然,躬身体验并由此而得的心与道冥、恬然自适的精神境界。

在陶渊明看来人世的纷争与无道让人生充满着悲哀,世俗的名禄又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他既痛感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纷争所造成的流离失所,又体味着“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的日益渐下的颓废世风的无奈。在经过玄学、儒学以及庄禅的共同熏陶,在经历反复的入仕、出仕的深刻思索之后,陶渊明认定: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才能获得人的自由,才能真正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他从竹林名士以旷达不羁的行为中超脱出来,坚守心中的自然,并且明确提出了把“抱朴返真”作为自己人生奉行的准则,从而避弃了后天世俗熏染的“伪我”,在自然的冥冥之中寻找到“真我”的存在。这个“真我”是人性的顺化,更是人性的复归。正是这种复归,过滤了诗人心中尘世的喧嚣,与大自然共为一体,寻觅到自己心安之所在,并在自然的温馨而神秘的拥抱中寻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真正源泉。

作为陶源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桃花源诗并记》在某一程度上代表着他最高的精神归宿,体现着他一生人生哲理思索的结晶。在诗中他走进落英缤纷的美丽世界,那里有“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所体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自适自得;可以在“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中体味老子激赏的“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而那纯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更是儒者为之奋斗的大同世界。诗歌中的每一种物象都不再是其本身的自我,而是深蕴着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在这里,陶渊明领悟到了大自然正是自己生命最好的安归之所。他通过人向自然的回归达到主客一体,即是通过回归自然来唤醒人心的本性,从而获得自由在自然的这种风景和境界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也就是让诗人为之“忘言”的“真意”。诗人从而在精神上超然物外,于心灵的孤独中寻找到了自我的满足归宿。

初盛唐的山水诗歌一直是继承晋宋和效仿齐梁体的交替变革中完成的,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更是以崇尚真淳自然的精神旨趣和理想化的田园模式笼罩着盛唐一代诗人。王维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无疑也从中攫取了丰厚的营养,正如清代文学家及评价家沈德潜在《说诗日卒语》中讲:“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具体到桃源诗歌,王维不仅有《桃源行》一首直接与之相和,在其他诗中表现有关桃源及与陶诗相关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体现了王维对陶诗不仅在表面,更在内在精神上有许多的相通相继之处。

《桃源行》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直接取自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这首诗虽然是王维早年所做,可是王维诗歌中的一些写作特色与人生思想已经在诗中初步显现,特别是本诗以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

限于诗歌体裁的特点,诗歌不能像散文一样尽情铺叙,作者充分利用绘画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不着一字却情形自现。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

在选取画面时,诗人并非将所有能描绘的图片都罗列在读者面前,而是常常抓住一刹那间的感触,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如当读者随着渔人初入桃源时,“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画面中景色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最后停留到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的讶异,既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又在作者那份善于抓住最精微的细节的精工细雕中透出了一股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

光影色彩是绘画艺术必备的手段。作为“文人画南宗始祖”(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画之南北二宗,唐时始分”,“文人之画自右丞始” ),王维对光影色彩的应用无疑是得心应手。“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简洁的两句诗声光色彩俱全,斑斓多姿。两幅画面,以夜的静与晨的动相对比,既展现了桃源的静谧和谐与生机勃勃,同时又打破了画面的限制,将时间的流动寓诸于空间的形象之中,形成时空交织的美感,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诗画艺术都是不为外物所拘,其最重要的是创造出一种心境。王维作为盛唐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即把盛唐诗歌中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意境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桃源行》最后一部分,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那曾经的仙源再也不可触摸,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桃源本于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又从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在这里情、景、事、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正如清人王士G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

试将陶渊明《桃花源诗》与王维的《桃源行》诗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陶诗在艺术特色上更多的体现了中国古体诗物感的传统,以意为主,由情见景,主张回归自然,与造化冥合唯一。而王维诗歌中既有陶诗的浑然天成,又借鉴了谢灵运山水笔法中的体物精微,将情景、诗画、动静完美的统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在诗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方式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似之处。无论是陶诗中桑竹、菽稷、春蚕,还是王诗中的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两位诗人用着近乎相似的意象,都表达出了对桃源人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生活方式的赞赏。

然而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的经历的差异,两首诗在人生态度和精神理趣上有着不同的表现。陶渊明生活在战乱流离的黑暗年代,反复的出入仕途的经历和独特的心路历程使得他更多的去探求人生的意义,去体悟自然的规律、生命安放的方式,他继承了汉魏六朝诗歌对人生思索的抒情传统。在其《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写的主要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由此批判、对比黑暗的现实,也寄托着作者的政治和社会理想。在桃源中的每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避难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并且诗人也是亲身躬行其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是诗人独创的乌托邦乐园,是诗人人生的归安之所。

王维身处盛唐,生活安稳,隐逸并非青年王维的生活主题,再加上当时求仙的风气以及少年文人的气度。诗人从两方面对桃源进行了自我的修改。一方面诗人将“世外桃源”世间化,并流露出繁华祥和之生活乐趣,也着意渲染着鲜亮清丽的自然风景,由此显出一片深爱世间生活的真实性情。另一方面,诗人又将桃源变换成优美空静的世外仙境,并将之高度提纯,使他的《桃源行》中则更多的表现出了一种雅致的文人色彩。诗人笔下的桃源不再是陶渊明心中的可以亲临亲为的,没有压迫的,自给自足的社会,而是更多的是借此表现出一种如魏晋名士般清雅追求。由此相比陶诗,《桃源行》缺少了一些生命的深度与哲思,但他用冷静的关照,用鲜丽的色彩,将山林田园中最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片段加以剪辑,特别是结尾处仙源不可再寻的意境与情思,将人生感悟融入了诗人古雅悠远、空灵飘逸气度中,尽现高雅脱俗的竹林风流和盛唐韵味,而成为后世清雅文士追求的的典范。王士G“多少自在”四字,便是对其诗歌中肯的评价。

陶渊明和王维在诗歌艺术和人生态度、理趣方面有着相继想成的一面,同时也拥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即是对人的精神本质的认识,是自我心性最自由畅快的发抒,他本身就意味着自由、突破与创造,是一种极富个性的活动”。陶渊明、王维正是在各自的独特的自由发抒中,创作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璀璨的诗篇。

参考文献:

[1]张节末.纯粹看与纯粹听―论王维山水小诗的意境美学及其禅学、诗学史背景[J].文艺理论研究,2005(5):34.

[2]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1-2.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5篇

摘要:以诗佛所著称的王维,一生所作诗歌几百余篇,其大多数后期山水田园诗中都透露出浓浓的佛光禅影。其诗歌中所描绘的清远空寂的禅的意象、环境历来为人称道。其高妙的手法和作品构成了一个空寂、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安静、闲适、不为外物所扰的佛家心境。

关键词:王维;佛教;空寂思想

《中观论疏》卷第十:“今破其无,是故言有,皆是对缘假破也。无得亦无至者,就小乘义,有为果名得,无为果名至,尽相续为断,不迁名常,诸行始起为生,诸行终为灭,今皆不尔,故云无得无至,乃至不生不灭也。”“空寂”有解,我们听到的声音往往来自“大寂”,来自于言世界外“无言独化”的万物万象中。一切原始天理的律动,所以无需演绎,无需费同,每一物象展露出其原有的时空的关系。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其发展趋势逐渐壮大,及至唐朝,其中禅宗一脉占据了主要地位。佛教思想也和当时的各种艺术形式广泛结合,绘画、书法、诗歌等等。而佛教思想中的空寂思想对他们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唐代诗人中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深远的当数盛唐诗人王维,而他的《辋川集》则是他佛教思想集大成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其中佛教的空寂思想和意象在其中反复出现,达到了一种忠实、客观、简洁,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境界至臻化境,佛教空寂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到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在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越钻越深。唐朝以来佛教的思想则更加和现实现象与景物相结合,“担水砍柴,莫非妙道”,一切都内化为艺术中扑面而来的清风禅意。

唐代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其字摩诘,是从《维摩诘经》中的骋离城中一位大乘居士维摩诘而来。王维诚然是一个佛教信徒,史书上说他终日“以禅咏为事”,无论他的诗与画都参杂着浓重的佛教思想。《辋川集》则是他后期佛教思想的集大成作品。

一、景的空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这首王维《辋川集》中的《辛夷坞》所描绘的景色就是典型的完全无人参与,空寂的一个整体环境。在无人的山坞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蓬勃热烈的生意和山坞的幽寂,交织出奇异诗境。空谷辛夷,自开自落。从这一独特的意象中,我们不难看到浸润佛理对诗人的艺术构思的影响。佛教的色空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性。这种思想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佛教所讲的本体之道,总是不离开事物的形态现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各种形象,中间无不饱含着某种冥契佛教理念的东西,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其空寂的思想在诗歌中充分利用这样一种环境和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世间万法都是佛教真理的显相这个道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辋川集》中另一首有名的诗,这苍苔上的夕阳,非但不让人感到些许的暖意,反而越发能领略鹿柴终日远离阳光的空寂与深邃,王维的用心,似乎正在这种孤清幽寂之感的传达。

王维笔下的鹿柴,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景致,不如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清人李瑛评价:“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诗法易简录》)这种空寂的描写和环境的塑造,正是佛家悟禅,所悟之空寂,其往往需要借助某种特定的自然景象,在自然美的感性中间体识某种佛理的意蕴,把欣赏景物同修行佛学融合在一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受其影响深远,成为这一类诗歌的代表。

二、情的空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幽静的竹林深处,王维描绘这样一幅弹琴长啸的画面,其中“长啸”是用了魏晋名士阮籍“苏门长啸”的典故,更加表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隐士风流。

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寄情山水,其山水田园诗染着他的情感,又带着他思想中的佛教成分,形成了他这样一种特殊的诗风。王维其情感本身就是在经历这么多的失败之后归于平静,而佛教思想又给他提供了逃避世俗的桃花源。所以他在作诗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直接就把自己的感情归入一种孤独、幽深、空寂之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的诗由于受到佛教空寂思想的影响,所以其中直接使用“空”这个字眼的也非常多,联系王维的为人和当时的处境,奸相李林甫当权时政治腐败、嫉贤妒能、社会黑暗。诗人不愿同流合污,而采取了留恋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他喜欢使用一个“空”字,特别是在《桃源行》中有一句“世中遥望空云山”,为“空山”留下了很好的注脚。这种不起尘心,无所执着,默然悟对,一切顺其自然,这便是“禅”的境界。

这种“空寂之禅”体现在王维诗歌情感中就反映为看透人生真谛,无死无生、无悲无喜、无所滞累,便是觉体圆满,正如这明月清泉,几斤空灵,自成圆满境界。

王维作为一个虔诚得信奉佛教的官僚士大夫,他以《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自比,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佛教的那一套唯心主义世界观。他在诗歌情感的表达上就显得更加超然。

三、生命的空寂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根据丢勒的看法,艺术家的真正才能就是从自然中“引出”美来。解脱的理性是通过物,将物还原为思性的虚空,当我们面对万物的空灵,这种空灵正是无穷地解构的过程带来的“不可得”之的结果。

在王维的诗歌中这样类似的情感表现也非常多,例如:“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上下华子冈”这句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无论是山川高下,还是长天无垠,无处不弥漫着秋意,秋意是如此的浩大无边,而人在如此深邃悠远的时空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就更加显现出诗歌中所展现的人生命的空寂、渺小。一切皆是空虚、浮华,人的生命也如此脆弱与渺小,不起尘心,无所执着,默然悟对,一切顺其自然,这便是“禅”的境界。而“禅”的意境,在于看透人生真谛,无死无生、无悲无喜、无所滞累、便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事理出发,当王维处在一种幽深心境和超然环境中,他觉得一切皆是虚妄,包括生命。“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鹿柴》)世事盛衰无常,功业繁华皆为虚妄不过过眼烟云,从而说服自己不必过于执着,将一切放下。无人感受,无人知道,只是明月静静看着这生命的空寂静逝。

裴休《注华严法界观门序》云:“故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王维认为于一一微尘中间能见“真有法界”,其诗歌中一字一句无不在描绘这样一种境界和心境,生命好似本身就是空净的,“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人间仙境,文杏馆孤高飘渺、迥脱凡尘,精神上生命上的这样一种营造,更是衬托了诗人想要维系内心的高洁与空寂。

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一切诸法皆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如与空寂行。”这或许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展现生命空寂的真实写照。

在实质上,“空寂”并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存生。王维诗歌中所展现的各类禅意,他所营造出的那些动人的禅境都是他之所以可以在唐代这段名士如同漫天浩瀚星河一般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原因。(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相关期刊更多

卫星与网络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糖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