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维的诗句

王维的诗句

王维的诗句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王维 佛教 禅趣

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什么是“僧”诗呢?例如: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云门语录》),也正如王维自己所说的“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二、王维山水诗的禅趣

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以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趣尤为奥妙,“是乃王维诗为神韵之所宗也”。禅言、禅迹是具体可寻的事实,而禅趣却是心灵的感受。所谓禅趣,即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诗之高妙者有禅,所重不在禅,而在趣。

试观王维的《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臣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寥寥数语,却有得意忘言之妙。第五、六句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同。第二句与第三句一问一答,语意曲折。末句以“白云无尽时”作结,不必多问,读其《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连寒梅是否开花都在询问之列,可知多问。两种探问方式,均得奇趣。王维学陶渊明的渊深朴茂,在流连山水、点染风景之中,含有清旨微言,如严羽所说“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如司空图所谓的水中之盐,在“咸酸之外”。此都是意在言外,妙在不言中,所以清吴乔云:

王右丞五古,尽善尽美矣,观《送别篇》,可入三百。(《围炉诗话》)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句言不得意。所谓得意者,足以自乐,得妙悟之境而表达性情。如《临高台送黎拾遗》: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此诗题为《临高台》,是治代军乐“短萧饶歌”十七曲之一。次句“川原杳何极”写茫茫平野无际,亦有茫茫临别之情,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所以,清施朴评之云:

摩诘《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所谓言短意长,而声不促也。可以为法。”(《岘佣说诗》第十六页)

又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诗可谓天趣之诗。起承二句,写秋来水落叶稀的景象,也有象穷道观的深意;而转合二句,写秋露之重,沾湿人衣,也有道虽无形迹而非不可感知之意。

以上诸诗,都是由微细的自然景物而显示性情意识,可推论王维诗“妙悟”之禅趣。缩合而言,凡是含有禅趣的诗中,特别惯用清静、空寂等词意,显示其禅趣的妙味,这也是王维诗的特色。

王维擅长写自然远景,以表达“清静”这一禅趣。如: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诗中以 “长河”、“大漠”等词,流露出作者神往空寂的情性,特别显示以“静”描写禅趣的妙意,这是王维诗入禅的线索。

王维诗中“静”字深得禅趣,例如: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山静泉愈响(《赠东岳焦炼师》)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歌和绘画 诗情画意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09-01

王维是盛唐一位文艺全才,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擅长于诗文、书画,也精通音乐,还善于弹琴与奏琵琶。他尤以诗歌和绘画最为突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但他的一生可分为两阶段。前段胸怀大志,仕途顺利。后段遭遇当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规避政治斗争,他自甘退隐,隐居于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追求田园般的闲适生活。

1 诗中有画

王维首先以诗人著称,现存诗近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义务教育九年制初中阶段共选用了王维的三首五言古诗,即《使至塞上》《终南别业》《竹里馆》(都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本文就以这三首诗为例,先进行诗歌赏析后,再进行诗画结合,从而进一步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

(1)《使至塞上》是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时所作(全诗八句四十字)。诗人将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这是中年时期的王维,此时的他位居要职,正是舂风得意、积极向上之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各有两句的首尾都是叙事,说的是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番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去慰问战胜了吐鲁番的大使崔希逸。他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过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王维在《使至塞上》这首边塞诗中,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后世展现出了幅优美动人的边塞风光及军中生活的画卷。诗画本一律。在这篇必读课教学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绘画基础,给本诗(还有以下的《终南别业》和《竹里馆》)插配有关的图画,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画境界中去。

(2)《终南别业》也是八句四十字。这首诗重在表现王维本人隐居在终南山间之时而悠然自得的心境(而没有去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后半身的王维感到人生无常,便隐居在终南山和“蓝田别墅”等地方,过着半官办隐的清闲生活。这首《终南别业》和《竹里馆》就反映了这时候的王维。

(3)《竹里馆》是王维《辋川集》第十七首,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之情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后两句写了夜深人寂,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而伴。这四句二十字的五言诗,构成了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2 画中有诗

文学史论一直把王维与李白、杜甫、孟浩然相提并论,称为诗坛“四杰”。他的代表作品有《雪溪图》《辋川图》《江山雪霁图》《山阴图》等(相传大多数作品都是后世的摹本)。

(1)王维的山水画喜爱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善于画平远之景。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深重”的风格特点。例如,现收藏于台北的《雪溪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王维的唯一传世作品。该画面至下而上地依次分为三部分:下部的近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富有诗意的庭院。画面的中部是占据大面积的水景,上部是远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平远构图。《辋川图》据说是宋代的郭忠恕所临。画面中峰峦簇木,秀丽清润,院落楼阁皆工整,人物生动自然。

(2)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表现了他诗人兼画家的特色。王维作诗,形象生动鲜明,如象在画中所见;他作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颇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从他以后,诗画结合成了中国艺术舞坛上的一股潮流。

(3)王维的绘画境界已经突破了前人那种山川景色的描写,而是把诗的情怀注入绘画作品之中,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使山水绘画有了“以文化成”的灵魂,从表现山水的外在面貌,发展到表现文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文人宣泄情感的最好途径,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文人画”巨流,以至在中国形成了文人成为绘画主流的现象。他的画一变勾斫为渲淡渐近自然,意境幽深接近天趣,在山水画和山水诗中,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下、八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3篇

1、下列诗作中,引用了《诗经》原句的有(B)

A、《国殇》 B、《短歌行》 C、《陌上桑》 D、《颂路难》

2、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用典句有(D)

A、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在下列诗歌中富有理趣的是(B)

A、《短歌行》 B、《山居秋暝》 C、《饮酒》(其王) D、《行路难》

4、在盛唐诗坛上,擅长七绝,而且多用乐府旧题的诗人是(C)

A、王维 B、杜甫 C、王昌龄 D、李商隐

5、王昌龄最擅长的是(D)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无言绝句 D、七言绝句

6、《军行》(其曰)“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雪山”是指(C)

A、天山 B、昆仑山 C、祁连山 D、岷山

7、“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的修辞手法是(C)

A、夸张 B、比喻 C、借代 D、拟人

8、在下列诗人中,属于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作家的是(B)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李商隐

9、王维山水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D)

A、旷达飘逸 B、慷慨雄壮C、沉郁顿挫D、诗中有画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白话翻译古诗文赏析

王先生白话翻译古诗文的主要采用“加三字重组词句”的手段。由于《鹑之奔奔》的句式是四言,因此白话后遂变为七言,使句义更加明朗清淅,句式也更符合现代汉语的口语风格。

原诗 王之白话译诗

鹑之奔奔,鹌鹑出游成对飞,

鹊之。喜鹊栖息不乱归。

人之无良,此人性情不如鸟,

我以为兄?作兄长我不奉陪。

鹊之,喜鹊栖息不乱归,

鹑之奔奔。鹌鹑出游成对飞。

人之无良,此人性情不如鸟,

我以为君?作君主我不恭维。

首先,从所译成的白话诗的意思的理解上分析。《毛诗序》说是讽刺卫宣姜之作,后人又将公子顽增衍其中,认为第一章刺顽,第二章刺宣姜,视全诗为刺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之事,鞭挞他们悖逆伦常、禽兽不如,作诗者当是公子顽之庶弟卫惠公朔或公子黔牟。而魏源《诗序集义》、《诗古微》、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黄节《诗旨纂辞》等认为诗中“兄”与“君”同指一人,均指卫宣公晋,作诗者当是卫宣公的庶弟左公子泄、右公子职。而王先生的白话译作是“作兄长我不奉陪”及“作君主我不恭维”,显然是采取了第二种理解。把“兄”与“君”同指为一人。

其次,从所译成的白话诗的韵律和结构上分析。其中第一节的“飞”、“归”、“陪”,与第二节的“归”、“飞”、“维”都押了尾韵,可谓一韵到底。第一节和第二节都采用了三个“不”字,使得诗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由此可见,对这首白话诗的创作王先生不仅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体现了自我创新,可谓精辟独创。

再者,从所译成的白话诗内部逻辑的分析。《诗经》中为了突出作品的形象性,大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鹑之奔奔》为了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本诗的开头也运用了“兴”作为开端。以鸟儿各自与伴侣紧相随,有各自固定的配偶为起,其作用是为了对比烘托出卫宣公荒淫、禽兽不如,枉为人兄、人君。由于“兴”这种表现手法,只常出现在《诗经》,在习惯于一般白话的读者看来,先写鸟再写人,看不出其中的联系,因此王先生在翻译“人之无良”这一句时,直接拿人与鸟作比。“比兴”这种艺术效果直接用直白的言语抒发出来,既保持了翻译的忠实性,又符合白话文通俗直观的特点。

二、英文翻译古诗文赏析

Flying Quails

Quails are flying out in pairs,

Magpies rest in nest of theirs.

This man is worse than birds,

I’m not to regard him as brother.

Magpies rest in nest of theirs,

Quails are flying out in pairs.

This man is worse than birds,

I’m not to regard him as Master.

王先生的英文译诗韵律十足。单看每句诗的末尾,以发/ /的单词结尾。而且每一句都由六个单词组成,除最后一句是七个单词,在这个一点上,沿逞了《鹑之奔奔》句式简单且工整的特点。王老师的英文译诗与白话译诗可谓是处处呼应,精妙绝伦。

以第一节第二句诗的翻译为例;‘Magpies rest in nest of theirs.’正常的句式应当是‘Magpies rest in their nest.’为了与上下两句押韵,故意采用了倒装。倒装的采用,既保持了忠实性,又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笔者认为王先生英文译文的前两句,惟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能使两句的时态保持一致。但是如果将王先生的译文第一句译诗改写成一般现在时改变为:‘Quails fly out in pairs,’这样一来这句诗只有五个字,就不能保持与其它诗句长短一致。所幸反复吟诵推敲王先生的译文后发现第一句的现在进行时可以为全诗带来动态的美感。使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鹌鹑鸟结伴翱翔于天空中意象。中国古诗的所强调的意象在王先生的笔下表现地栩栩如生。第三句的英译文:‘This man is worse than birds.’这里比较级替换了原诗中采用“比兴”表现手法的对比作用,同时让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分明。王先生分别把两节的第四句分别;‘I’m not regard him as brother.’和‘I’m not regard him as master.’两句译诗的句末都押了韵,可谓精妙。但笔者认为如果在每句译诗前加上一个代表因果关系的副词‘So’,这样使译诗更符合西方语言强调逻辑关系的这一特点。然而这样一来,最后一句又会比前面的句子多出两个单词,句式更加不公整,鱼与熊掌实难兼得。

结语

王先生对于《鹑之奔奔》的翻译,不仅展现了王先生良好的文学修养以及独特的翻译能力。对《诗经》语言采用“加三字重组词句”的手段,可谓新颖又实用。让古诗文巧变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字,又符合诗歌的短小的特点。同时还为英文诗的翻译架设了桥梁。可谓,一举多得。王先生独创的翻译手法使《鹑之奔奔》的白话诗与英文译不仅具有音韵美,意象美,动态美且逻辑思维与中国现代且与西方接轨。完美地再现了《鹑之奔奔》的主旨思想。

参考文献: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5篇

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交往密切,关系亲密。有一次他们到酒楼聚会,著名的歌女也相继到场。王昌龄说,“我们都有诗名,但从来没有确定过名次,现在可以听听这些歌女唱诗,唱的谁的诗多,谁的名次就排在前面。”一位歌女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另一位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涣说,“这些歌女唱的都是通俗的曲子。”过了一会儿,一位漂亮的歌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着,又唱了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三人听罢哈哈大笑。王之涣不无骄傲地说:“乡巴佬,我的话难道是瞎说的吗?”歌女不知三人为何哈哈大笑,问清原因后,都上前施礼,“肉眼凡胎,不知神仙到此!”说罢,歌女们即与三位诗人共同饮酒作乐。当时诗人与歌女们的关系就是如此亲密。其实,诗人们的诗大都是通过歌女们的演唱而口耳相传,声名远播,老少皆知的。王之涣的自豪无可厚非,没有诗人会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诗不好。

其实,唐朝真正的流行歌曲之王是王维。

王维是太原人,多才多艺,9岁即能写文章,他懂音律,更擅长书法和绘画。王维的诗可列入“妙品的上上等”,画也是如此。他作诗说自己是“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的诗有许多被谱上乐曲,广为传唱。如《渭城曲》(即阳关三叠)当时即是普天之下传唱的最著名的流行歌曲,而且几十年间久唱不衰。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首诗《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在外20多年,公元828年他重返京城长安,风景依旧,但过去朝夕相处的老朋友均风流云散,只有一个乐师何戡还在,一遇见他还像当年送他离开长安一样,又热情洋溢地给他唱起《渭城曲》。面对此景,耳闻此声,在外流落20多年的刘禹锡,怎能不思潮滚滚,感慨万千呢!可见《渭城曲》的艺术魅力多么震撼人心!

相关期刊更多

卫星与网络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糖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