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南文化

河南文化

河南文化

河南文化范文第1篇

河南卫视自1996年上星播出以来,以“强锁区域、做优全国”为发展策略,牢固锁定大中原主力消费市场,同时做大做优卫星频道全国概念,以差异化、区隔化的再定位,放大河南卫视的区域优势和特色。最近几年,河南卫视凭借文化类栏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成为国内最具文化特色的卫视频道之一。

在总局限娱令的大背景下,2012年,河南卫视提出了“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新口号,承续了“文化卫视”的基本定位,避开了全国卫视在娱乐节目领域的白热化竞争,以品牌栏目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独特优势,继续为国人提供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盛宴。

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媒体而言,这是一种资源优势。“文化卫视”既是河南卫视对自己的准确定位,也是对自身特色的集中概括;既点明了河南卫视怀瑾握瑜的视野和怀抱,更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方面的承继和延续。

《周易》有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河南卫视在观众中早有“大象台”的昵称,2012年,河南卫视结合频道定位、地域特色、传播效果等因素,从1月1日起,对原有的台标进行简化和变更,新LOGO更具现代气息,文化感与时尚感共存。

“改变”,对于2012年的河南卫视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河南卫视经历了这个行业技术、节目、机制和信念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世界在改变,规则在重建,观念须改变,已然逝去的乔布斯用“苹果”的奇迹证明:只有顺应时代变革,才能立足未来。而今天,河南卫视,恰拥有改变自我的一切机遇、环境、背景和条件,其形如大船启航,势不可挡。

2012年,河南卫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全力突破:

继续加大覆盖投入,保持全国覆盖强势地位

从覆盖的角度讲,河南卫视全国可接收人口已达7亿。2012年继续落实有线无线无缝隙覆盖河南省所有县(市、区),确保深度到达,保持全国省级卫视第一的地位;持续巩固和提升在中原经济区的覆盖强势,实现在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六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全面入网落地,覆盖率达到98%以上;继续做好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深度覆盖,实现最有效的到达。

立足中原,向全国强势卫视进军

2011年河南全省GDP达2.7万亿元,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中西部16省区排名第一。构架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蕴藏巨大发展潜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步步推进,河南发展渐入佳境,给河南卫视带来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

2012年河南卫视以“强锁区域、做优全国”为发展策略,牢固锁定大中原主力消费市场,同时做大更要做优卫星频道全国概念。以差异化、区隔化的再定位,放大河南卫视的区域优势和特色,立足中原,向全国强势卫视进军。

优化调整节目编排,打造晚间黄金栏目带

2012年,包括河南卫视在内的全国卫视晚间黄金剧场都将改为两集联播,两集以后播什么,成为各家卫视竞争的关键点。

河南卫视在这个时间区段的收视争夺战中,将采取“3+4”的节目策略。在总局限娱令的大背景下,河南卫视品牌栏目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成为独特优势。今年,河南卫视继续保留3大王牌栏目——《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抢占周末黄金节目带。

《梨园春》,王牌戏曲文化节目,19年风雨历程,700期现场直播,20万戏迷参与,全力打造中国传统戏曲文化。2012年,《梨园春》29省网收视持续走高,在中原六省网中收视排名第一。

《武林风》,中国唯一一档武术竞技节目,全球武者彰显武技的华丽擂台,打造中国搏击赛事的第一品牌,强势彰显中国武术文化。2013年,《武林风》将继续昂首世界,倾力将“环球拳王争霸赛”这一《武林风》传统赛事打造成世界最高水平且最具影响的品牌赛事。

《华豫之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收藏文化栏目,收视率迅猛上升。2012年,《华豫之门》在“高学历”、“高收入”等中年主力人群方面较2011年有了大幅增长。2013年,《华豫之门》将再次走出国门,整合出更强大的专家阵容、更震撼的珍藏,在加拿大、美国等地与华人共话收藏。

与此同时,河南卫视对周一至周四的节目进行了升级改造,针对有消费力的中产群体,和有潜在消费力的年轻观众群体,创新了一系列栏目:《知根知底》、《拍客行动》、《魔亦有道》、《创意时代》、《老故事》等。尤其是大型姓氏文化节目——《知根知底》,由著名学者纪连海现场坐阵,著名主持人马东加盟,依托中原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打造中国姓氏寻根第一品牌。

2012年,河南卫视以更丰富的产品线提供给广大企业,也提供了更优质的观众与企业的目标消费群相吻合,使诸如LV、陆虎等国内外奢侈品牌成为河南卫视的荧屏常客。

加大电视剧投入资金,增加首轮剧比例

斥资5亿,打造核心的星光剧场是河南卫视电视剧的根本策略。全年近800集首播阵容,全面系列化、首播化、定制化,大剧有我,热剧参与,全天五大剧场重新定位、卡位编排,将电视剧资源优势全面释放。《穆桂英挂帅》、《我的娜塔莎》、《大时代》、《神枪》、《自古英雄出少年》、《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20多部大戏首播权,闪耀荧屏,抢占晚间剧场。另外,量身订做的定制独播剧也蓄势待发。

2012年,河南卫视加强了电视剧营销推广,围绕明星、电视剧使广告客户的投放实现了最大价值。

全新广告营销,实现价值最大化

河南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资源转化;河南省;文化产业

一、河南文化资源转化的意义

文化资源转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化,即文化资源转化成“商品”,且是由本地的文化企业常年生产、具有较高产值和产销优势的文化商品;二是由“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这里讲的向“产业”转化实际指的还是向文化产业盈利状况的一种转化,是把历史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份额强势。因此,文化资源的转化说到底还是还是对文化产业的转化,由文化企业生产出文化商品。目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河南省也制定了文化强省战略,以推动文化产业自身及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能提高文化国际竞争力。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本国本省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文化具有习得性,许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强势文化就会对本国文化进行渗透,进而影响本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道德观等。因此,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能通过各种途径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高文化的竞争力。

(二)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文化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要求更高。

(三)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能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率。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依托的是文化资源,它的主体部分是人的创意、设计,改变了原有依靠物质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了依靠价值链底端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创作财富的发展方式,改变了主要依靠物质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能提高和改善政府管理水平。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对生产方式、市场监管、文化制度、文化产品的跨国生产和流动都提出了要求。由于我们在文化产业上缺乏资金、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且缺乏对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及运作方式的熟悉,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在文化产业法规、体制、融资等方面的问题都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构建文化大国、文化强省的硬件设施更不上,这对政府的管理形式和方法进行了挑战,要求政府能加快转变职能、加强政策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河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根文化资源、山水文化资源、影视文化资源等等,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才缺乏、制度保守等因素,文化资源的转化面临着很多难题。

二、河南省文化资源转化的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196个,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高出同期生产总值增速3.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年增长4.97%,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1.3%的增速。

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优势行业初步显现。全面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视剧制作机构、国有文艺院团等领域的改革任务,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许昌瑞贝卡公司、郑州天人文化旅游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公司、小樱桃动漫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包装印刷等行业优势逐渐显现。

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宋都古城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健康发展,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日益显现,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中原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各类文化合作交流活跃,中原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尽管如此,河南还只能说是文化大省,不是文化强省。河南的文化产业总量大,但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不高、特色文化不突出、龙头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产品少、影响带动力不强的问题,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文化资源尚未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6%,低于全国的数据2.75%,2011年河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54.37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1.69%,同样低于同期全国数据2.85%。

(二)文化资源开发的不规范。文化资源开发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忽视前期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草率或盲目上马,使资源的整体优势、核心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二是盲目开发。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并非所有的开发都能实现预期。三是粗放开发。由于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的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实施拼盘式、大杂烩式的低水平开发。四是无序开发。当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单边行为、重复开发以及雷同等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着。

(三)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少;二是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不足;三是省内高校缺少文化产业方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也严重缺乏;四是现有文化产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立法,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立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监管,建设公平、公开、透明的文化市场。以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为方向,把行政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政策调节、宏观调控、规划引导和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上,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进行社会管理转变。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快设立中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各地组建专业文化投融资平台,积极引导文化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采取各种途径保障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对文化企业的税收支持。加强金融支持,建立文化产业信用、质押担保和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支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提供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经省政府批准的文化产业园区,比照享受同级产业集聚区的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文化产业集群式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处于相同文化资源链上、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文化企业及其发展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的集合。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区域优势互补。根据国家《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为中心,积极发展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加快产业整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并切实将其功用充分发挥,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升级步伐,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的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既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又要选准突破口, 找准切入点, 善于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做成具体的产业项目、把产品优势打造成品牌优势, 着力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深刻文化内涵, 又有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只有重视并遵循“内容为王”、价值观为王的规律, 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真正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创新人才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型产业,其核心和灵魂就是创意、创新,而这都离不开人的智慧,因此,促进文化资源转化,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全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体系,积极创造包容、创新、开放、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库,培养文化产业名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来豫创业,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购置等方面给于帮助,优化工作生活环境。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激励各类文化人才,留住人才,扎根我省创业发展。加强高等学校文化产业化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整合相关资源,开设相关专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储备相关技术、营销、经营与管理人才,鼓励高校开设与本地资源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生产和按需培养。;鼓励相关师资与企业进行交流,通过教师顶岗、挂职等形式实现鼓励师资在企业间流动,不断的增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河南文化范文第3篇

近年来,一幕幕引人注目的文化盛事接踵而至。一个不足三万人口的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缘何文化盛事如此之多7

南戴河旅游发展集团党总部支书记胡印民说:“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要素,也是构成旅游产业吸引力的源泉。近几年来,我们将重要旅游文化由点及面整合丰富起来,构建了独具南戴河特色的旅游品牌,这也是南戴河能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截止到目前,南戴河旅游发展集团实现了旅游收入1.3亿元,成为河北省旅游业的龙头企业,连续三年成为全省首家超亿元景区、展演、中国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全国百名散文家中华荷园笔会、2011蓝色交响南戴河・国际雕塑展等文化活动,为南戴河娱乐中心增加人气,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已成为秦皇岛颇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情景剧为旅游景区升温

蓝天、碧海、金沙、荷花,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景区每份色彩都透着画卷般的美丽。植经典文化入景区,赋旅游以活的灵魂,让旅游和文化完美融合……

2009年,该集团投资1100万元,与北京歌舞剧院合作,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以海文化为突破口,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台原创大型情景剧《海誓・南戴河》。

《海誓・南戴河》将南戴河传说中的海娃与海螺仙子的凄美爱情故事搬上舞台,期间运用了民间音乐表现形式,还穿插部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利用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让人仿佛置身海洋,体验大海、金沙和碧浪,给广大游客带来唯美的视听体验。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对游人的吸引力,从而推动了旅游经济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自2009年7月4日演出以来,共演出140场,场场爆满,景区游客由平时近1.5万人次增加到2万人次,最多达到近3万人次,《海誓・南戴河》为旅游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2009年娱乐中心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1.1亿元,带动社会效益4.5亿元。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力拔头筹,成为河北省首家超亿元景区。

一部大型情景剧带火了一个旅游景区。胡印民认为,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两者紧密结合,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做大做强集团,必须走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发展之路。文化沉淀助力景区人气提升

胡印民书记说:“旅游文化凝结着景区发展聪明智慧与创新精华,文化是构筑南戴河娱乐中心发展的根基。”

自2003年以来,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景区不断有热烈欢快的文化场景呈现,艺术家登台表演、书画大师现场作画、传统京剧轮番上演、民俗风情氛围浓郁……南戴河文化旅游之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鲜美繁盛。细数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的足迹不难看出,除了精品旅游景点,新颖独特、高科技含量的旅游项目外,更为难得的是这份文化的沉淀。

河南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聚集;动漫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健康,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快速几何式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省GDP达到了27232亿元,其中文化、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显著。[1]当然全省经济的发展也传导到城乡居民的收入,收入的持续提高无疑会使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这种经济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为创意产业建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因此近年来河南省的创意产业进入了高速合理的发展轨迹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了国民经济更优化的发展,在整个产业经济链条中熠熠生辉。接下来就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在河南发展中的亮点。

1总量扩大,发展提速

长期以来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一直偏小,与全省经济总量不成比例,同时与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也很不相称。自从2004年河南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的口号至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创意消费市场的急速扩张,现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总量较前些年已有较大规模的增长,并且处于水平的快速提升阶段。文化及创意产业的不断壮大,已对河南省的国民经济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5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2006年全省增加到了395.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2]到2011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力争达到800亿元,这将比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初期提高了近2倍多;[3]郑州、南阳、许昌成为河南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张,而且近年一直处于提速发展的状态中,省内也涌现出了有带头意义的产业排头兵。另外,河南动漫产业协会、文化产业协会、网络文化协会于2007年相继成立,2008年创意产业协会成立,这些行业协会的成立表现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相当大,它们也是近年推动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的政策和技术基础。

基于政府对创意产业的重视和经济发展,在河南省内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近年也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比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省线电视网络集团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移动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开通标志着河南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经过近年的发展也初见成效。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前沿创意产业的代表在郑州涌现并茁壮发展起来,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和天乐动画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创造出来了系列耳熟能详的作品《小樱桃》、《少林海宝》、《虫虫计划》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领域内获得了重要的奖项,也为河南省创意产业提供了可贵的品牌资源。另外,动漫新兴创意产业的强劲势头也强化了河南创意企业的版权意识,有利于其健康的有序发展,并且能够慢慢延伸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此给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更有力地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特色鲜明,实力初显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它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虽然与经济发展不可分离,但它的实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以经济的强弱。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它的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地域历史使得省内拥有中国第一的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6强的考古大发现,半数的古都,代表性鲜明的考古学文化、中原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再加之众多珍贵且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山水景观、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4]这些都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基本。

基于这些得于独厚的文化资源,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比如,根据戏曲文化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河南积极探索结合这个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才创意,打造出产业新路子。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和电视栏目《梨园春》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已经在全国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显示出非凡的实力。再如,依托河南著名的人文和山水景观资源少林寺,《风中少林》和嵩山音乐大典《禅宗・少林》这一系列创意产品被成功打造,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融合了中原历史文化清明上河园、园区内大型实景歌舞剧《大宋・东京梦华》也给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喜色,同步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关联发展;另外基于悠久独特的民间艺术,河南省重点推进许昌档发制品、镇平玉雕、开封汴绣、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浚县石刻泥塑、民权画虎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形成创意、生产、研发和销售一条龙的特色文化产业区。

毫无疑问,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出现,拉长了原有的产业链,也显示出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正在逐步增强,事实上河南创意产业的实力也已经在一点点地显露,近年创意产品的屡屡获奖就说明这一点。如少儿科幻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等获“五个一工程奖”;豫剧《常香玉》夺得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铡刀下的红梅》获得国家十大舞台精品剧目;电视剧《任长霞》、《快乐星球》获飞天奖;《汉碑全集》、《石头记会真》等图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三维动漫连续剧《独脚乐园》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并且与多个国家签订了版权输出、电视播映和衍生产品合作协议,还同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电视台签订了播映权出售合同[5]。近年所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充分地发挥我省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基础好、产地较为集中、品牌比较响亮的优势,也同时给其他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体积极的精神鼓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

3项目加速聚集,投资主体多元

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产业集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效应,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节约运作成本;同时还会产生关联效应,带动所在地区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近几年,河南省不断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使文化创意产业加速集聚。

文化创意产品多样化是该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这不但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而且还能保证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河南省已经形成像豫剧擂台梨园春,展示宋朝文化的大型歌舞表演东京梦华和小樱桃卡通动漫等一系列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产品,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引下,各地都积极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格局。首先,国有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投资建设的发射基地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光电视发射塔。其次,民营资本在该行业的建设中也逐步成为亮点,例如西峡恐龙博物馆和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等。第三,外国资本也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外,政府还计划为一些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到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使文化企业的资金渠道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将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得到长期的资金支持,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及有序发展。

4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产业可以实现独立且快速的发展。就此而言,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得到迅速推进同样也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区域大环境,与此同时,这种推进也能对该产业在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甚至有利于加快该区域其他产业经济的前进步伐。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统称为中国中部,因为地缘接近和文化相似的原因,此六省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体。在这种现状下,任何一个省份产业的成长都势必影响其他省份,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省份之间的影响相当明显,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意,而创意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产生和丰富的。河南作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和人口第一大省,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该行业在中部其他各省的崛起至关重要。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处于中部的中心区域,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作用是最大最有效的;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源头上分析,作为中部六省中传统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其文化对周边省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河南电视台举办了近20年的豫剧电视栏目《梨园春》吸引了安徽、湖北和陕西等周边省份部分地区的戏曲爱好者,他们开始学节目唱豫剧,甚至到梨园春栏目参加豫剧擂台比赛。通过创新,豫剧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逐步走出河南,形成了一个豫剧文化产业链。同时,梨园春栏目的一系列成功创意也为中部各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创造出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河南文化在中国中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是地域的选择,是历史的沉淀。[2]

5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程度提高

加强文化建设将能够大力推进精神文明的改善,提升整体的国民素质,在中央有关文化建设战略的指引下,作为有较强文化基础和底蕴的河南省正在利用这次机遇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及提高行业集中度等途径来增强河南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省市领导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而且也从纲领性文件中逐渐升级产业园概念的高度,在今年河南省政府发改委的文件中就又一次定义了文化产业园区,“它是文化企业集中布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约利用,促进文化资源、资本、技术、项目、人才融合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3]文化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承载华夏创新的实践区域、同时也是实现河南文化强省蓝图的“助推器”。

从另外一方面,河南日益壮大的科研院校和组织也为河南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及科技后盾,这里面包括38家中央驻河南的科研单位和中央所属科研机构达400多家,全省已经形成的约90所高校,上百万的在校学生。此外,河南省还拥有1000多家独立的科研机构,47万研究开发人员和2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专业人士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不断努力和耕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河南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软件和动漫产业园区,出版传媒产业园区和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等。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先后参观和学习了国内多个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由北京歌华集团整体运作的东城区文化产业园,主要优先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树立动漫网游产业基地品牌,以歌华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建设北京动漫网游研发制作中心及版权贸易和进出易中心。实践中,河南省不断吸取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例如投资近6个亿的中原小樱桃动漫城,河南报业集团正在开发的出版园区以及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黄帝文化园区和少林文化园区等。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整合及兼并重组,使文化创意产业集中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初步显示了良好的规模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创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从文化强省建设初期河南省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可以看出,文化娱乐消费所占的比重仅为6.3%,低于全国6.6%的平均水平。其次,文化管理体制较为混乱。从调研情况看,河南省的文化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模式,政府职能转换太慢,政企、事企不分,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行政垄断明显。这直接导致社会资本投入少,专业化中介机构发育不良,以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瓶颈现象。第三,创新能力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仍然不强。虽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和在建60多家,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但是存在着创新不够,各个园区功能定位雷同,缺乏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过分看重硬件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创新是一个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如此,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产业散发出勃勃生机,良性循环发展下去。然而,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度总体比较薄弱,比如河南省的电视节目因为内容缺乏创新而致其收视率排在全国的中下游水平,这样会使电视台本身的造血功能低下,也就是对资金的吸引力趋弱,缺少资金也就不可能制造出来更好的文化产品,周而复始就成为了恶性循环。最后,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以及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走上市场化道路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该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同时该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些有效的链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力推动下发展了近10年,成绩斐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发展中政府必须要站到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审视产业的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从政策上制定和激励行业内人才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只有在政府、社会和人才的合力促使之下,才能使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DB/OL].201203.

[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大繁荣[N].河南日报,200711.

[3] 2011年加快文化发展工作方案[N].河南日报,20113.

[4] 徐喜林,胡炜.创意产业与河南创意产业发展[J].企业活力,2009(10).

[5] 焦锦淼,赵保佑.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2008.

河南文化范文第5篇

百姓的事儿就是政府的事儿

百姓的事儿就是政府的事儿。为了提高百姓的精神生活质量,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继河南博物院、河南文学院之后,河南艺术中心、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安阳、新乡等市级文化中心相继开工建设,标志着全省文化设施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河南艺术中心总投资7.3亿多元,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由大剧院、音乐厅、小剧场、美术馆、艺术馆5个球形单体建筑组成,造型优美,设施完备,是河南迄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文化场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总面积3.46万平方米,投资规模近1亿元。目前,园林式学院已初具雏形。全省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基层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至2005 年,国家和省级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扩建和改造了一批市县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6个,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2478个。

基本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全省部级文化先进县达18个,省级文化先进县33个。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25个基层分中心;实施基层图书馆配送图书工程,年投入资金160万元,配送图书10万册;全省博物馆“三贴近”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年举办陈列展览200余个,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河南博物院推出了反映我国古代天文科技成就的“天地经纬”陈列,并计划投资1.5亿元,全面提升陈列展览功能;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省6556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电影30余万场,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全部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并通过增加开放时间、增加服务项目、增强管理力量、策划组织系列活动等,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

全省各级文化部门依托全省110多个文化广场和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组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电影放映、艺术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2004年、2005年,下乡演出近7万场,举办广场文化活动近500次,送电影下乡近6万场,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近1.6万人,形成政府办文化和群众自办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全省群众文化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个抓手与跨越的脚步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文化厅确立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即:依托骨干企业、产业项目、产业品牌三个抓手,突出深化改革、发展民营、巩固阵地三项重点,发展传统、新兴、社会三大文化产业,奋力实现全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11月29日,以省电影公司为母公司,联合河南省演出公司、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公司、河南中州影剧院等14家单位组建的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新成立的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手段,以做大做强“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品牌为重点,以打造融生产制作、销售发行、消费放映、后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为目标,逐步形成根植中原、辐射全国的发展格局,成为全省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他们正在省内外建设10座五星级国际标准现代化多厅影城,待全部影城建成后预计每年票房收入达两亿元以上。为了整合全省杂技资源,规范市场,统一品牌,促进河南杂技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繁荣河南杂技事业,省文化厅组织省内7个国有杂技团(校),注册成立了河南中原杂技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将组建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河南杂技武术集团,打造河南杂技品牌。同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产业企业,命名开封清明上河园、许昌荣昌钧瓷坊等12家企业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省连续组织两届重大社会文化项目推介活动,推出大型文化活动项目300多个,签约资本达5000多万元;在宝丰县召开了全省农村演出市场工作现场会,推广宝丰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引导、扶持全省民间演出团体;大力发展歌舞厅、演艺酒吧等现代城市文化娱乐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德亿歌剧院”、“西部酒城”、“零点酒廊”、“美乐迪量贩式KTV”等一批大型的综合演艺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繁荣城市演出娱乐市场。全省网吧目前已发展到5000多家,音像连锁企业已发展到6家100多个门店,演出中介机构发展到89家。

对外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坚持政府组织和民间交流并重,友好交流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每年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0多个,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举办了法国“河南文化周”、“中原文化非洲行”、美国旧金山“河南文化周”等系列活动,策划《洛阳之梦――唐三彩展》、《中国古代动物艺术――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珍宝展》、《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精华展览》赴日本、比利时等国家展出,获得极大成功。积极推动杂技、武术等节目对外商业演出,打造品牌,不断扩大国外演出市场份额。大型原创舞剧《少林雄风》在北美演出100多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百姓爱看的精品文艺

本着百姓爱看、百姓喜欢的原则,河南精品文艺不断涌现。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豫剧《程婴救孤》荣获全国专业舞台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第一名和新剧目、编剧、导演、表演、舞美、全国观众最喜爱的戏剧共6个单项奖,实现了河南省在全国文华大奖评选中零的突破。该剧在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又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以及较高的演出场次,在30多台剧目中脱颖而出,荣登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实现了河南精品文艺生产的又一次飞跃;组织实施“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精心打造的《木兰诗篇》《风中少林》《河洛风》《清明上河图》等4台高水平的剧目,将河南的高雅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曲剧《惊蛰》等一大批精品剧目不断在全国各项赛事中披金挂银,河南舞台艺术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影响逐步扩大,城乡艺术舞台呈现繁荣发展的喜人气象。

演出市场进一步繁荣。豫剧《村官李天成》参加上海市“浩然正气映天地”优秀舞台剧展演,在11个区县巡回演出21场,创下河南地方戏在大都市演出场次的历史新高;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演出35场,并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订了两年800场的巡演合同;曲剧《飘扬的红丝带》参加了由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主办的“红丝带万里飘”预防艾滋病文艺节目全国大型巡演活动,圆满完成了在河南的巡回演出。省直各艺术表演团体均实现了年演出150场以上,演出收入超百万元的目标。

院团改革全面推进。改革省直艺术表演团体投入方式,变向重点剧团投入为对重点剧目投入,变产前、产中投入为产后效益奖励,促使艺术表演团体面向市场多生产、多演出;改革分配制度,大幅提高主创人员、主演人员的收入,拉开收入档次,促进演职人员出名作、排名戏、创名角;改革用人制度,实行新进人员人事制度,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促进优秀人才的集聚。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看好用好

为了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河南省率先在国内设立省级“文化遗产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定为河南文化遗产日。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 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有关单位和省辖市参加,活动以“我爱河南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免费开放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珍贵文物精品展览、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等,全面展示珍贵文化资源,促进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全民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期间,73处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景点免费接待观众460多万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继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