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办法总比问题多

办法总比问题多

办法总比问题多

办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1篇

“我的销售管理中层太年轻了,理论虽然懂很多,但是碰到问题很少有具体的解决办法。”盈威科技做为一家面向广州地区企业推销办公用品的公司,其总经理有一次这样的感叹道。

笔者参加过很多公司的销售部门的内部会议,其实几乎在每个公司,都会碰到这种情况,比如问到:“李经理,你说你部门的销售员小方一直没完成业绩,你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情况吗?”类似此类涉及到具体的解决办法的问题的时候,笔者听到了很多的空乏的回答。

比如“我准备对他再加强点培训,再给点压力逼一下他”;“我跟他聊过这问题,如果他到月底不能完成总业绩的80%的话,就只好让他辞职了。”等等此类。但是很少能有人很明确地告诉我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而且这样的回答,在高层听起来无疑还是一头雾水,得不到什么结果。

什么是具体的解决办法呢?就是对某个问题或难点,能有一个具体能够实施并可监督的解决方案。

在销售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总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比如人员问题:某个业务员状态不稳定,前个月完成业绩300%,近两个月却跌到了50%左右;某业务员每天都在辛苦地做事,业绩却一直不见起色;比如客户问题:某业务员已经把方案递给客户了,客户却一直拖着不给明确答复;某个客户要求给予特别优惠等等。

“经理,我每天都在外面辛苦的跑,为什么业绩还是不理想啊?”简单点,这是一个管理者会经常碰到基本能力方面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他呢?

一、办法管理程序

1、定位问题——职权、重要性、必然性

·职权

一位管理者并不是万能的人,不可能帮助下属解决任何的问题。那么他就要明白哪些问题是他帮忙解决的;哪些是他应该只引导下属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的。很简单,涉及到自己的职权范围的问题,而下属没权力去解决的,管理者应该亲自帮助下属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下属问:“经理,可以帮忙我找财务查一下我工资吗?好象绩效给我算错了”这类涉及到与公司其他部门交涉的问题,应该由部门主管出面去协调。

如果下属问:“经理,我找不到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你可不可以帮我找他?”这类属于下属自己职权范围内的问题,管理者不应该亲自去解决,而应该通过引导,让下属自己去解决。这样下属也不易养成依赖的习惯和自己能得到锻炼提高。

·重要性

“在每天很多的事情中,总会有些显得如此与众不同”金伦科技的市场经理牟某这样说道。“一般重要的问题我指的是那种有可能意味着一个趋势的问题,比如,近两个月来某个业务部门的人员流动突然变大了,那可能意味着那里有什么不对劲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人员的正常流动了。”

问题的重要性你只需要问一下自己:“如果我不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这些状况是否依然会持续下去?”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这个问题我必须解决了,要不恐怕情况改变不了多少”那么这个问题对于你来说就是重要的了。

·必然性

“每天只解决重复发生的事情”这是海尔主席张瑞敏告诉我们的,他指出在管理者每天面对的问题中,有很多是重复发生的,有些是偶然发生的,应该把精力放在解决那些重复发生的事情上。

话是没错,但是对于新问题呢?“一个新问题的出现,你很难把它归为是偶然性发生的问题,不去理它。还是把它归为一个重复性问题的先兆,应立即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呢?”慧聪网广州分公司的部门经理李卫说。

笔者的建议是:在自己职权里面的问题,无论是何种问题,只要有时间,都应该把它解决。

问题是管理的镜子,问题的出现往往都会预示着管理的某种不完善。既然有时很难去区分某个问题是偶然性或必然性,最好的办法还是先把它解决了再说。

2、想出多种解决办法,用最好那种。

有些销售管理者碰到问题时,无论是什么,都喜欢拍脑袋给出办法。在管理越来越精细和科学的今天,这种一拍脑袋就做出回答的方法很容易让管理者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沼,管理的思维和办法也易造成落后。

“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想很多种解决办法。比如晚上要不要请部门去KTV庆祝一下这类小事情。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我都会有意识地想出多种办法,然后用最好那种。这样能让我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很快。”中国铁通一个合作伙伴的销售经理在日常的很多管理问题上面,在不忙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多种的解决办法,然后用其中一种自认为最好的去解决。笔者从2005年认识他开始,到2007年4月,他已经升到该公司的副总裁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业中都有很好的名声。

“比如,以前公司销售部门对于如何处理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这件事情上,几乎都是由部门经理说了算。有些经理是给该业务员最后一个期限,达不到相应的业绩就走人;有些经理又显得耐心太多,一直留机会给业绩不好的业务员,但是对于怎么提高该业务员却又没有具体办法,导致了团队里面一片低迷;有些却常常又不分青红皂白,业绩不好的业务员马上就叫其走人了,结果还害的得罪了不少人,还流失了不少客户。

“那时我对于这个问题想了整个晚上想出了3种解决方案,最后用了觉得比较科学又妥善的办法,什么时候留什么时候走,较能妥善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的部门一直以来业绩和人员都没动荡那么大,最后该办法被公司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后推广到了全部的销售部门。…...”

3、为问题的解决预先制定一个时间表。

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有了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了,但是在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的时候,这个所谓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也只是一个期望而已。管理者虽然有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关键在于这个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

我们可以把整个解决过程分成几个阶段,设计好每个阶段的成果并附有时间表。

“在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们总会先告诉我最近部门里面发生了什么问题,然后才告诉我他想怎样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听起来仿佛不错,但是很多提过的问题总是会一犯再犯,所以,现在我不仅仅需要听到解决的办法,我还要他们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阶段目标和时间表。”盈威科技的总经理自从在去年的8月份提出这项例会任务之后,其手下的销售经理们日子难过了。以前那种在例会上耍耍嘴皮,卖弄解决办法的时代已经行不通,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已经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笔者在今年5月份受邀参加一次内部例会时发现情况改变了不少。在例会上,可以从销售经理口中知道某些事情已经得已解决,某些问题的解决正在进行。更欣喜的是,同样面临的一个问题,往往有了多种的解决办法。譬如“部门的早会怎么有效去推动销售”这样的问题都能听到6种办法。想必其总经理会和我一样,欣喜地看到这种变化。

办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2篇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学校正逐渐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筹集资金的格局,也相应地引发了高校财务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既精通财务管理,又掌握教育科研规律的总会计师便成为高校的迫切需求[1]。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同年12月在东南大学等六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开选拔了6位总会计师;2013年9月,武汉大学等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又有10位总会计师上岗。2014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2015年7月,作为上海市地方高校的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先配备了3位总会计师;2016年4月,第二批2位总会计师被任命,其中1位同时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总会计师,这是全国高校中的首创;2017年4月,任命的第三批1位总会计师,也是同时担任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总会计师。

推进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无疑是解决专业人才匮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创新高校总会计师管理模式,加强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和多方位监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定参考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高校总会计师及高校内部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对高校首席财务官和内部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Birnbaum R[2]指出大学内部包含两个体系:一是基于法律权威的理事会和行政体系,二是基于专业权威的教师体系,而大学的治理就是为了实?F这两个体系的平衡而设计的机构和过程。Sanaghan et al.[3]提出了高校首席财务官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能力建设者――通过集中选拔、有目的地培养、积极保留高质量的人才来促进高校发展;文化传播者――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联系;思想家――对高校的未来进行创造性和战略性的思考,主动预见和解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Sanaghan et al.[4]断言:未来的高等教育将被适应性的问题和挑战所主导,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下,高校首席财务官和其他高级领导需要构建潜在的高等教育领导框架,具体包括:建立系统观点,并认识到决策和行动如何影响高校内外的计划和人员;有能力通过不同的环境(教师、员工、管理者、学生)建立有效的关系资本;以有意义的方式与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帮助解决困难;将透明、参与和包容等合作原则应用于校园决策等。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高校总会计师展开研究:(1)制度建设方面。宋长森[5]提出高校总会计师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需要。总会计师以学校副校职领导身份,组织制定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有利于建立切合学校实际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王丽平[6]提出总会计师制度是进行资产监督管理、财务管理专业化、财务风险防范专业化、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安全的必然要求。(2)队伍建设方面。李丽[7]认为高校总会计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丁红运[8]总结出总会计师选拔与管理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内选式”,即从受派单位内部选拔符合条件的总会计师,其日常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另一种是“委派制”,即委派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受派单位特点和总会计师的任职要求,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向各受派单位直接委派总会计师并统一管理。王炜[9]建议现阶段高校总会计师选拔采取“校内选拔”和“外部选调”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条件准入机制,合理界定总会计师的领导工作范围,从而建立专业化的高校总会计师任职制度,并建立科学化的高校总会计师履职考评制度。(3)制度缺陷与解决措施方面。肖中瑜等[10]从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治理逻辑出发,系统分析其制度设计、执行与保障,探究其绩效困境与“推而不广”的成因,认为要处理好总会计师和校级班子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部门更要全力配合总会计师工作。马伟[11]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并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优化高校治理体系,提高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为了解决总会计师制度“推而不广”和“执行偏差”的困局,需要理顺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逻辑,明确目标,采取制度创新、平衡治理以及培养创新的应对策略,以实现治理目标。

综上,现有文献大多对单一高校总会计师任职制度、职责职能、选拔管理进行研究,对多校任职尚无涉及。基于此,本文开启对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调研和研究工作。

三、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问卷调研

目前,高校总会计师单一学校任职的管理制度相对趋于完善,已经出台了诸如《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多项文件,上海市教委也出台了《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而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起步较晚,其管理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校任职总会计师的任职人选、隶属关系等问题,均需进一步厘清,通过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问卷设计内容一并纳入调查范围。

(一)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问卷内容,从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安排(客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困难(主体层面)、上级主管部门需解决的问题(环境层面)三大维度构建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问卷调研体系,如表1所示。问卷调研时间为2016年11月1日―12月30日,共发出问卷136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调研对象涉及上海市教委及财政、审计等部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其中,管理部门领导均为与高校关联的委、局等部门领导,占调研总数的25.44%;高校管理干部包括学校领导、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等,占调研总数的38.60%;高校基层人员主要来自财务、审计、校办等,占调研总数的35.96%。

(二)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数据处理,结合总会计师访谈,对客体、主体、环境三大维度上的各个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客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安排

(1)参加党委会的方式

党委会是决策机构,需要决定重大决策事项,包括重要财务决策以及分管部门处(科)级干部的任免等与总会计师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问卷调研中选择“分别作为任职学校的党委委员,协商一个固定的基层支部”的占比最高,为39.47%。其次是“参加关系挂靠学校的党委会,列席另一校党委会”,占32.46%(该方式即上海市目前的做法)。

按照《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总会计师履行的职责包括参与重大经济决策;对重大决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检查;对学校及其二级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考核提出意见等。如果仅仅“列席”党委会,对学校重大事项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无投票表决权,难以保证总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员在重大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会制约总会计师制度推进的有效性。综合调研结果和各方意见,如果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能分别作为任职学校的党委委员(将组织生活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基层支部),将更有利于工作推进。

(2)不同高校办公室的配备

按照规定,总会计师单校任职应当配备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多校任职时,“不同高校分别设置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面积,以便开展工作”占比最高,占52%,这与目前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教卫工作党委组织干部处推行的做法一致;36%的被调查人员则认为另一高校办公地点可以机动设置。

就目前实际工作情况看,总会计师办公室的利用率很高,既是办公室又兼具会议室功能,与各部门领导的谈话时常涉及学校发展规划、资金决策、审计或巡视问题整改等重大问题,鉴于机密性考虑,机动的办公地点无法兼顾重要文件的保管和特殊来访人士的隐蔽性意愿。本文认为,不同高校分别设置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是当前形势下的合理选择。

(3)薪酬待遇

根据《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薪酬管理办法》(起草后因各种原因未),总会计师平均薪酬标准一般相当于全市公办本科高校管理岗副校级领导平均薪酬标准的100%~120%;同时担任两校总会计师人员的薪酬,由市教委委托平均收入水平稍高的学校代为发放。

选择“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占比最高,达到40.35%;其次是“任职的两个学校中,薪酬待遇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占23.68%。其中,管理部门领导和高校基层人员赞同“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分别占51.72%、46.34%;高校管理干部中赞同“任职的两个学校中,薪酬待遇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的占34.09%,赞同“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占27.27%。

本文认为,结合教委起草文件的薪酬分配原则,比较简便易行的操作办法是:平时工资绩效由档案挂靠高校发放,年末由另一高校补足差额。补差标准:(1)如果另一高校的工资绩效高于平时工资绩效发放学校水平,则补齐差额;(2)如果补差后所得工资绩效水平仍然低于全市公办本科高校管理岗副校级领导平均薪酬标准,建议补到平均水平为妥。

(4)任职条件

除满足总会计师任职基本条件外,“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占比最高,达49.12%;其次是“有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和“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分别占比23.68%、20.18%;“具备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仅占7.02%。其中,管理部门领导、高校管理干部和高校基层人员对“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的认可度分别达到55.17%、52.27%和41.46%。

可见,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工作对具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的要求最为显著,而对会计专业技术?Y格的重视程度稍有减弱。调查还显示,人们对多校任职总会计师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比较关注。本文建议,对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人选,除满足任职基本条件外,可以侧重考虑财务管理经验、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相对较强的人选。

2.主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困难

(1)总会计师与学校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的解决方式

《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三条:联签制度是指高校开展重要和重大经济活动过程中,实行学校主要负责人联合总会计师共同签署审批意见的工作制度。联签制度能有效避免主要负责人“一支笔”带来的风险和有关负责人绕开校党委决策程序的现象。出现总师与学校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管理部门领导“以学校意见为主,并将总会计师意见提交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备份”的意见占到37.93%,高校管理干部和基层人员认同“学校负责人与总会计师协商解决”的各占59.09%、48.84%。

高校迅速扩张造成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许多项目都需要总会计师和学校负责人共同把关、联合签署意见。根据《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九条规定:总会计师参与联签的重大事项,审核意见与学校不一致的,总会计师应及时向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报告。在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未做出正式回应前,学校应暂停该事项的执行。其他的争议事项,总会计师可以学校意见为主,保留自己意见并向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书面报告以备案。

(2)不同高校工作冲突的解决办法

调查问卷中,管理部门领导最为认同“根据工作重要程度先选择与总师工作关联度大的工作任务”,占48.28%;高校管理干部和基层人员认同“尽量预先协调工作计划”的分别占到47.73%、58.54%。

结合总会计师访谈,本文认为,总会计师应尽量考虑学校主要领导在工作安排上的意愿,预先协调工作安排。无法妥善解决冲突时,应根据工作重要程度优先选择与总会计师工作关联度大的任务。不过,对于重要工作,事后“补课”非常必要。

(3)需要履行保密义务的事项

“两校的财务数据”和“学校的特殊要求事项”被认为最需要保密,分别占比85.09%、70.18%。相对而言,不少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职的两个学校学科关联度较大,在“学科发展规划”上可以总会计师为桥梁,推进学科相互支持和帮助,借鉴、分享经费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3.环境层面:上级主管部门需解决的问题

(1)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业务培训讲师人选

《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七条(培训实施)指出:总会计师的政策培训一般由党政机关负责人担任培训讲师;总会计师的业务培训一般由财政、审计、税务等专业人士担任培训讲师。问卷调研中,选择“相关政府部门决策者”的占比最高,达50%;其次是“业界顶级专家”和“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分别占比28.95%、17.54%。

本文认为,相比业界顶级专家和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政府部门决策者更了解政策制度和工作发展动向,业务知识的培训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能及时指导工作。

(2)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报告制度和交流工作会议召开频率

总会计师报告制度是总会计师向主管部门报告工作的有效渠道,有利于发挥上级委派工作的监督职能。《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将总会计师提交报告分为三类:年度报告、专项报告和即时报告。问卷调研中,“年度报告和根据情况报送专项报告”被认为是最恰当的方式,占70.18%,各类被调查人员通常认为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交流工作会议的召开频率不宜过高,“一季度一次”比较合适。

总会计师如果被频繁要求提交专项报告或进行多头重复考核,其工作负担会过于沉重。特别对于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年末既要面临两个高校的述职考核和民主评议(目前是以档案所在学校的考核为主),还需要参加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组织的上级部门联合考核,按照规定还需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等,考核和工作的压力会大幅度增加。此外,工作交流会议的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加剧两校工作和会议时间的冲突。

(3)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工作由谁领导

选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占比最高,达到44.15%。目前,为方便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目标的实现,上海市属高校系统采取的是一种创新的联合管理模式。上海市高校总会计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由其所在两个学校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和考核由教委主任担任组长的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主持,干部管理权限归属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

(4)高校总会计师推行多校任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

选择“总会计师分管工作应该有所限制,以便聚力抓好主业的问题”和“总会计师的隶属关系问题”的占比最高,分别占比69.30%、64.04%。

对于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分工问题,主要依??《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中的八项工作职责、五项工作权力确定。目前,任职分工正在由探索期向聚焦期转变。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需要承担两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工作日程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冲突,建议在发挥工作优势的同时适当限制其分工,以便聚焦主责主业。

对于总会计师的隶属问题,采用“委任制”还是“委派制”,需要进一步研讨并细化规定。委派制属于垂直领导,总会计师对上级教委负责,只有处理好总会计师和校级班子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顺利推动工作;委任制下总会计师为班子成员,对学校党委负责,便于总会计师深入了解学校情况,主动融入学校工作,但上级教委更希望总会计师能在代为监督经济运行工作上发挥作用。上海高校总会计师的任职的设置方式更像是“委任制”和“委派制”结合的联合管理模式。总会计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由所在学校主要负责;教委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除了通过年度业务考核、季度会议定期督促检查工作情况外,还要对总会计师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此外,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还不定期地检查派驻高校主要领导对该项工作的支持程度,借以推进工作。当然,联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模式,还需要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四、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问题的解决措施

考虑到我国总会计师的相关制度规范、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问题,本文构建了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最代表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体系的三大维度,即客体层面、主体层面、环境层面,它们渗透到多校任职的各个环节与构成要素,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作系统。任职系统图的中心代表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制度建设,需要高校、总会计师、上级主管部门“三驾马车”共同施力,聚力推进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各方面工作的健全与完善。此外,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体层面,高校视角:应当营造总会计师多校履行职责的和谐氛围。

一是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总会计师制度安排在高校治理中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带头支持并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二是宣传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意义,让广大教职员工理解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立是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三是组织总会计师制度的政策文件学习,加深对总会计师任职要求的了解,理解、支持和监督该项工作推进。

主体层面,总会计师视角:应当明确职责,科学、合理安排工作。

总会计师要认真研究并深刻领会《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依照其赋予的职责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特别是在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时,对于不同高校的精力分配问题,需要把握分寸,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具体到校内的分管工作。前期可以从尽快熟悉了解学校工作的角度,适当从较宽层面安排些相近工作。但是同时负责两个学校的总会计师,任务繁重程度不言而喻,建议推进该项工作时,还是要明晰总会计师工作职责,聚焦主业、履行主责,真正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

环境层面,上级主管部门视角:应当尽快补充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相关制度条款。

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结合上海市教育制度改革,并参考调研结果,尽快补充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相关制度条款,从规则上为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提供制度支撑。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结合对客体层面、主体层面、环境层面的分析,提出推行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建议,如表2所示。

办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3篇

(一)从在校学生数看发展(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2)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维持在2.2亿人至2.3亿人左右,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则由219万人(占0.99%)上升至1812万人(占8.14%),增长了7个多百分点。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5400余万人上升至近8600万人,增长了近58%。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29万人(占0.54%)上升至5997万人(占6.98%),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年增长速度较快。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473万人上升至626万人,十年增长了150余万人;民办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13万人(占2.74%)上升至156万人(占24.88%),十年上升了22个多百分点,涨幅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十年来,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增长中95%在民办职业学校。全国小学在校学生十年减少了2750余万人。民办小学在校学生则由46万人(占0.34%)上升至389万人(占3.58%),年均增长38万余人,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增长幅度比较大。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十年减少了近500万人,减少了18%。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则由130万人(占4.89%)上升至668万人(占30.66%),上升了近25个百分点,所占比例接近1/3,增长速度非常快。

总的来看,十年来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总数基本持平,但分段的高峰点在上移,小学与幼儿同在校学生数下降比较快。其基本状态与趋势是:“九五”高峰在小学,“十五”高峰在初中,“十一五”将迎来高中阶段的高峰,“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将是高中后教育的高峰。十年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各段,民办教育机构的规模与比例都在大幅度上升,这表明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明显

(二)从教育机构数看发展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变化比较大,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全国幼儿毛入园率为41.4%;小学儿童净入学率为99.15%,小学毛入学率为106.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初中毛入学率超过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9.68%;全口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2.7%;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是我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发展的一个背景,同时,这样一个发展成就,也有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一份不可忽视的贡献。从表1可以看出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从92.3万所回落到57.5万所,十年减少了37.7%,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则从2.8万所上升到8.49万所,十年增长了203%,所占比例由3.03%上升到14.77%,目前看,这个比例不算小。

表1显示,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维持在8万所左右,民办普通中学则由1400多所(占1.83%)上升至7783所(占9.98%);全国职业中学由10049所下降到6423所,民办职业中学则由568所(占5.65%)上升至2042所,所占比例达到31.79%;全国小学由64.6万所下降到36.6万所,十年减少了43%,民办小学则由1400多所(占0.22%)升至6200多所(占1.7%),民办小学的增长幅度很大,但所占比例还极小;全国幼儿园由18.7万所下降到12.4:万所,民办幼儿园则由2.45万所(占13.06%)上升至6.88万所(占55.33%),从2004年起,全国民办幼儿园机构数就超过了公办幼儿园的机构数。

,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已经开始走—个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份额少,规模小(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3)

总体上看,民办教育规模在整个国民教育规模中的份额还比较少,2005年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只有8.14%,而且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有较高的比例(30.66%)。从校均规模来做一个简单统计比较,与公办同级同类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校均规模相对也比较小。如,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1100人,民办普通中学是770人;全国职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974人,民办职业中学是762人;全国幼儿园的平均规模是175人,民办幼儿园只有97人。例外的是,民办小学的校均规模明显高于全国小学的校均规模,全国平均为297人,民办小学为623人,民办小学校均规模超过全国小学校均规模的一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办小学有大量的农村偏僻地区的小学校,规模很小,但民办小学基本上没有这种学校;二是有一批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民办中小学,对这类学校,学校数一般统计在民办初中或高中内,但学生数统计在小学内。

(二)地位不平等,受公办学校挤压严重

与公办中小学比较,大多数地区民办中小学处于明显的不平等的办学地位,主要体现在征地与基建、招生、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方面,有的地区甚至在税收、学生社会优待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所有公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按事业单位人员上保险,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能按企业人员上保险;在引进教师与高校毕业生方面,大部分地区的民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所享受的政策与公办学校有较大的政策差距,主要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不少地方公办转制学校的运作与管理不规范,严重挤压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正常空间,这主要是有政府的倾向性问题。

(三)行政管理比较薄弱,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表现在管理人员和职责不到位、准入标准不明确、退出机制未建立、过程中监管职责不清或不准(缺位或越位),对违规办学、非法办学和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理不适应实践的需要。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是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现实往往是对准入有一定的制度和标准,但对如何处理退出还比较模糊,要么无法处理,要么等出了大问题再处理,要么简单采取对公办学校的办法来处理,总体上对民办学校—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最近一年多,出现了不少民办中小学关闭的情况,尤其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民办名校,出现问题时各级政府基本上是出于对保持社会稳定的考虑而采取政府包办接管的被动做法。当然,这只是就全国一般情况而言,有少数地区在民办中小学行政管理的定位和管理问题的处理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四)民办学校自身的条件、质量与管理有距离

在全国八万多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中,属于条件、质量和管理都到位,取得社会认可的学校还是少数,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可以对优质公办中小学形成竞争压力的优质民办中小学,大部分民办中小学校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加上在民办学校当中不断出现一些严重问题,甚至经营不善而倒闭,再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影响了百姓对民办学校的认知与信心,也一定程度卜动摇了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支持的决心。尤其是最近两年,由于出现了民办中小学因“储备金”引起的几个重大事件,对全国民办中小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加上“名校办民校”、生源减少及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政策等因素,使得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有的举办者甚至产生了退出的念头。

(五)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有偏差,教育行政部门内、外部协调难度大

在实践中,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性质受到挑战,人们片面地认为民办学校是私人企业或营利性机构。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服务不落实以及协调难度非常大,对于解决民办教育的一些重要政策问题,往往教育部门非常积极,但其他相关部门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前几年,社会有关机构(包括环保卫生、税务、新闻媒体、咨询服务企业、各种中介机构等)视民办学校为“唐僧肉”,存在“趁火打劫”的现象。目前,教育外的许多部门对民办学校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法制观念,部门主义作风严重,对于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不闻不问,工作中抱着部门的“本本”和过去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六)对民办教育缺乏积极的预期

由于民办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初期,民办教育的法制环境与政策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办学校总体上是在一个相对艰难的环境下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民办学校自身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教育需求,这是客观的事实,是成长中必经的阶段。结合这种现实,一方面我们应当要求所有举办者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办学方向和“公益性事业”的基本性质,本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责任,克服困难,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用更加长远的目光、更加宽容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行动,切实支持、鼓励和监督民办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今天的不足,而否定其未来,而看不到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只用过去或今天的眼光去估价明天的发展。总体上看,我们对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还缺乏积极的预期。

三、发展趋势展望

伴随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民办中小学幼儿同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归根结底,是要对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有新定位、寻找新空间。基于前一阶段的发展实践,大家清楚地看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成长速度,普遍不怀疑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民办与公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鸿沟基本不存在,民办的份额越来越大。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十一五”期间,民办幼儿教育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将超过公办幼儿教育的规模。

完全不同的是,民办中小学教育遇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一段时期以来,有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办学困难,甚至被迫关闭。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在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任务中,由政府负全责,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预算。民办中小学今后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政府利用公共财政的主要的基本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平与均衡的教育,这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这种认识已经被各级政府普遍接受,也必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调整的方向。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应该保障的是所有适龄儿童都拥有接受达到基本标准的义务教育的机会,即提供面向人人的相对公平与均衡的义务教育。但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这种公平与均衡是相对的,发展面向所有人的公平与均衡的义务教育是公办小学与初中建设的方向,在一段时期内地区间与学校间的差距还将存在;另一方面,社会对义务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不会消失,而且在短时间内这种需求不会明显减弱,但公办义务。教育所能提供的这种选择性教育将急剧减少,并在政策上越来越受到限制,因而将逐步退出选择性教育的空间。因此,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选择性教育就是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机遇,也是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空间与基本定位。这个空间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政府的政策,而是取决于公办学校均衡化的速度与程度,更主要取决于民办中小学在办学质量与特色方面的成长,即民办中小学为社会提供选择性教育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可以相信,未来五至十年,民办中小学将在选择性教育服务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其发展的空间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办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4篇

【银行信访工作总结范文(一)】 一、加强领导,夯实信访工作基础

一是 成立以乡党委书记祖彦平为组长的信访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专题会,专门研究全乡信访稳定工作形势,分析信访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制定解决和改进办法,调度信访案件的解决进度。二是乡党委政府今年投入资金,完善了信访基础工作,实现了四有,即有阵地,有办公地点,有工作人员,有档案。各村也设立了信访接待室,并明确一名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主抓信访工作。三是坚持实行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乡每周一设2名乡领导在2楼会议室接待来访群众,接待领导要认真听取和答复群众反映的问题,信访办工作人员要做好接待记录。并将接待时间、地点和领导姓名公布于群众,对于群众进京、赴省、到市的个体访主要领导接待率规定要保持在90%以上。

二、开展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为了确保农民安定、农村稳定,我乡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调责任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一是早预防。充分考虑了每项政策可能触及的群众利益,可能诱发的矛盾,超前研究了苗头,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预警工作,确实做到了及早发现、及时化解。二是快介入。我乡对矛盾纠纷高度重视,并做好了随时应对的准备。群众事无小事,一发现,就迅速深入到现场,立即着手办、迅速办,抓紧解决,避免矛盾激化,真正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好态度。我们进行换位思考,自觉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待之以情,晓之以理,把道理讲透讲明,让群众心服口服,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做好记录,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今年以来,全乡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0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100%,有力的促进全乡的和谐稳定。

三、积极开展以法治访活动

一是畅通信访渠道,引导群众依法上访,推动依法治访工作。我乡利用书写大字标语、办板报、喇叭广播、印明白纸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信访知识。全乡共书写大字标语25条,办专栏12块,发信访明白纸5200张(一户一张),广播喇叭每周早、晚广播信访宣传提纲两次,二是配备人员,实行专门机构接访。为信访办配备了6名专门工作人员,设立了接待室,实行领导接待日,每天由领导班子成员负责接待,及时与上访人勾通情况,认真听取他们反映的问题,归纳整理,及时答复解决。

三是建立和实行乡、村干部与上访人对话制度,对因同类问题上访人数较多,或因上访的案情比较复杂、重大事件,信访接待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组织乡、村有关人员与上访人员进行对话,核实有关情况,找准争议和分岐,依照法规权衡,求得共识,对无理上访的做好解释和说服疏导工作,向上访人宣传法规和政策。对有理访应当解决的问题,根据情况确定解决期限,交有关人员和村级共同处理。四是领导带头,积极解决信访问题。对排查出各类信访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历史遗留的问题,组成工作组,实行包案责任制,限期解决,对于新发生的信访案件,实行包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包案责任制,依法依理处理,对于涉法案件引导上访人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解决信访问题过程中,书记、乡长亲自参与,及时督促,通过依法治访,控制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严格落实稳控责任制和信访责任追究制

为切实抓好全乡信访稳定工作,乡党委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稳控责任制和信访责任追究制,并实行实行《信访双向责任书》制度,明确工作重点,一是对初访问题本着宜快不宜慢的原则,迅速给予解决。二是对重访问题,本着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严的原则,从宽处理。对无理访、缠访的,要依据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在案件未解决前,办案人员保持与上访人的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状况,发展趋势,心理变化,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对每一个乡、村干部都落实一岗双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推不搡,依据政策和法律给予解决和解释,对签定了《信访双向责任书》的信访案件要求限期解决,绝不允许不负责任上推下搡,态度生硬粗暴,激化矛盾的现象发生。

并明确规定凡因包案的乡、村干部工作不负责任,监控不力,致使出现越级到石市以上上访的,对包案的乡干部给予下岗处理,村干部给予免职处理。发生严重问题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并依据党纪国法追究责任。四是对疑难问题在千方百计寻找解决办法的同时,做好上访人思想工作,明确专人搞好监控,必要时,采取人盯人、死看死守、派专人蹲坑把口的办法,确保不发生一起赴省、进京越级上访。尤其是在重大节日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期间,乡、村、各单位安排好值班、巡逻人员。乡值班、巡逻人员由乡领导干部带班,村由两委班子成员带班,乡直单位由班子成员带班,值班巡逻人员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和信息反馈。

【银行信访工作总结(二)】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联席办、省信访局的指导下,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信访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积极开展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突出事要解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正常信访秩序,信访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基本数据及分析

1-12月份全州信访总量同比增长20.42%,其中群众来信同比增长3.85%,群众来访同比增长20.82%。

州本级群众来信同比增长17.51%,其中重信同比下降15.91%,联名信同比增长46.15%。州长信箱群众来信立案交办103件,在州政府门户网上公开回复55件。

县市群众来信同比下降9.09%,其中重信40件,同比增长33.33%,联名信4件,同比下降71.43%。

群众到县市上访同比分别增长20.1%,11.02%,其中个体访同比分别增长9.96%、8.62%,集体访同比分别增长21.24%、6.19%。

群众到州上访同比批次下降22.66%、人次增长43.71%,其中个体访同比分别下降41.4%、36.69%,集体访同比分别增长36.27%、73.41%。

群众到省上访同比分别上升28.87%、54.05%,集体访同比分别上升50%、164.57%,非访同比批次持平、人次下降20.14%。

群众到京上访同比增长44.68%,其中非访同比增长99.14%,重复非访同比下降36.11%。

分析2013年信访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信访总量高位运行,但仍在可控范围。1-12月全州信访总量同比增长20.42%,相对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总量,我州信访总量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信访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信访形势仍在可控范围。二是群众来信小幅增长,上级交办件增多。今年州本级群众来信同比增长3.85%。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从7月1日开始,全面放开受理公民、法人和外籍人士的投诉和意见建议,我州群众在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投诉大幅增长,同比增长155.93%;直转件大幅增多,同比增长近40%。三是重复信访仍然较多,集体上访比较突出。

重复来信、来访较多,特别是一部分老上访户,多年来经过多次研究处理,仍然屡访不息,甚至故意越级上访,有意多次登记,藉此给地方政府施压。集体上访也比较突出,主要是到州集体访,占到州访总量的86.33%。四是反映问题比较集中,处理难度较大。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复退军人、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法涉诉、交通营运、退耕还林、水库移民等几个方面。涉法涉诉问题比较多,老上访户中大部分是反映涉法涉诉问题,进京访中50%以上是反映涉法涉诉问题。五是上访人行为过激,缠访闹访时有发生。部分上访人员不听劝告,到政府机关缠访闹访、滞留不归,甚至出现堵门堵路、下跪、穿孝衣、扬言自杀、踢打接访干部等现象。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信访局工作总结(一)领导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纳入全州绩效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政府目标管理,做到同部署、同研究、同考核。一是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州委常委会议、州政府常务会议3次研究信访工作,召开全州性大会4次,安排部署信访维稳工作;在其他重要会议上,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对信访工作进行强调。二是成立州委群众工作部。赋予群众工作部社会建设指导权、直接交办督办权、重大决策评估权、考核奖惩建议权、干部提拔任用发表意见权。三是进一步明确信访责任。党政一把手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专职副书记为牵头人,政法委书记、常务副县市长是分管责任人,其他领导实行一岗双责。同时继续实行目标管理,州委、州政府与各县市委、政府和湘西经开区签订了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下发了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信访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把8县市委政府、湘西经开区、州县市直单位、乡镇全部纳入考核范围。

(二)突出事要解决,进一步抓好案件办理。转变工作观念,变革工作方法,从过去满足于将信访人劝回去转变为将问题交下去,从过去重点办理上级交办案件转变为上级交办和自办案件并重,从过去只要有办理结果就结案转变为注重倾听上访人的反馈,通过加强信访案件的办理,促进事要解决。一是分类型交办。对初次进京、赴省、到州上访新户,每周进行清理、交办;对信访积案每年进行排查,统一交办;对上级交办案件和州领导批示案件及时交办,进行重点办理。二是分层次督办。对一般交办案件,经办人通过电话催办;对领导接访案件,安排一名局班子成员负责跟踪,发函督办;对突出问题,由联席办组织调查组进行督办;对普遍问题,由州级领导带队,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州维稳办、州信访局等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现场进行督查督办。三是分对象反馈。对涉及省外、省内其他地区和省直部门的信访问题,及时向省信访局汇报、请示;对领导接访案件和批示案件,办结后及时汇报,同时抄送督查室;对来信来访案件,要求上访人签署意见,或电话回访。

(三)突出领导接访,进一步提高处访实效。一是高度重视。州委、州政府下发文件,每周安排一名州委常委、副州长接访,每半年开展一次下访。县市委书记、县市长每月接访一次,每个工作日均安排一名县级领导接访。二是精心组织。制定接访方案,坚持三定一公开(定接访领导、定接访时间和地点、定接访方式,把三定内容向公众公开),紧扣三个环节(接访前的案件准备、接访中的调度协调、接访后的跟踪督办),确保领导接访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多措并举。采取现场接访、带案下访、预约接访、专题研究等形式,注重解决问题。四是主要领导带头。五是建立档案。对领导接访建立五个一档案,即一本记录本、一本台帐、一套照片、一期信访简报、一张接访签到表,确保领导接访规范进行。

(四)突出积案化解,进一步促进息诉息访。一是精心安排部署。州委办、州政府办印发了信访积案化解活动方案。12月,州委办、州政府办又印发《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梳理大化解方案》。二是逐一明确责任。对积案逐一明确包案领导、问题化解和稳控疏导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细化工作方案,积极化解。三是狠抓督查督办。制定信访积案化解进度表,每月进行统计和通报;同时开展督查督办,将信访积案化解作为督查重点,有力推动了积案化解工作顺利开展。

(五)突出非访控制,进一步抓好信访维稳。把敏感时段的信访维稳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进一步提高认识,精心安排,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确保了全国、省、州两会以及中央、省领导来州视察等特护期间的社会稳定。一是抓排查化解。建立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乡镇半月一排查,县市一月一排查,重要节日、重大政治活动等特殊敏感时期,随时开展集中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落实责任,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二是抓值班调度。在特护期期间,每天安排人员值班,调度老户稳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了社会稳定。三是抓现场接访。制定现场接访劝返方案,组织专门接访队伍,精心安排部署,统一指挥调度,强化现场接访处置,确保上访人员及时接出、安全送返、不会倒流。四是抓责任追究。严格接访工作纪律,对工作不主动、处置不及时、稳控不到位,出现群众越级上访、影响较坏的,实行责任倒查和追究。

(六)突出基层基础,进一步推进重心下移。积极贯彻落实全省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安排,制定《湘西自治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方案》、《基层群众工作机构建设规范和标准(试行)》、《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蹲点调研活动实施方案》,加大力度进行推进。一是健全基层机构。州、县市成立群众工作部,建立信访接待办理中心,乡镇(办事处)建立群众工作站,村(社区)建立群众工作室,组设立群众工作信息员。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稳定风险评估、信访对象结对疏导等九项工作制度,确保基层信访工作规范开展。三是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强化首问、首办责任,强化信访新户交办、督办,新户交办率、按时办结率达100%。四是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做好群众来信办理、来访接待、电话投诉、网上投诉等受理工作,加强州长信箱和信访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构建信、访、网、电四位一体新格局。五是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每个县市区选取一个乡镇作为试点,局班子成员分别挂点,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对试点乡镇信访工作进行指导,全年开展调研18次。

(七)突出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信访工作新机制。一是扎实开展百案回访活动。积极贯彻落实全省千案回访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开展百案回访活动,共回访102件,其中问题已解决63件,正在落实34件,不符政策5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条,群众满意和比较满意达67%。二是积极推动满意度评价工作。召开全州培训动员会议,对各县市分管办信工作副局长、技术员、操作人员共34人进行了培训。三是大力拓展群众信访渠道。开通了州长信箱,接受群众网上投诉;开通了12345社会求助热线(州、县市长热线),接受群众电话投诉;畅通群众来信绿色通道,减轻群众信访成本。XX市出台了群众意见督办工作制度,在吉首政府网、吉首新闻网、湘西生活网设立吉首民声版块,在部门、乡镇街道设立民声信箱,民生职能部门设立民声热线。四是切实强化基层干部责任。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明确乡镇、村干部信访维稳工作职责,整合乡镇群众工作站,对面向群众的有关管理服务和信访接待实行开放式、规范化集中办理;依托村群众工作组,设立便民服务点,负责了解社情民意、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XX县出台了《XX县村(社区)干部六项工作创先争优绩效考核办法》,首次将综治信访工作纳入村(社区)干部考核内容。五是严格落实信访责任追究。

办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5篇

大家好,我是零队七中队刑事犯罪侦查专业二区的,在零八级学生会中担任了体育部部长职务。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学生干部如何组织活动的问题。在过去的半年中,我们体育部先后举办了“新生杯”篮球赛,“新生杯”足球赛,冬季长跑活动,“团结杯”拔河比赛,“友谊杯”跳绳比赛,“活力杯”乒羽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经历了前期的细心筹划,中期的精心举办,后期的真心总结。下面让我来为大家具体说明我们半年来工作的经验心得,供大家交流指正。

首先,在前期的筹划准备中,要细心。

一个细心准备的方案是保证整个活动顺利、成功举行的前提。细心的筹划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以鲜明的“指导思想”和“活动主题”为亮点,突出亮点。

要紧跟党、团、学校的大政方针,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通过活动把更多的青年团结到团组织当中来,这才是活动的意义所在,比如“红五月”活动,紧紧围绕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这一主题,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二、以细致的比赛办法和活动流程为重点,抓好重点。

每一次比赛、活动都要把规则定细,定规范,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让参与者明明白白参赛,服服帖帖完赛。在制定活动流程时,要预知一切不利于活动进行的突况,比如观众秩序、裁判公正问题、天气、时间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有相应对策。在举办“团结杯“拔河比赛时,我们忽略了观众秩序问题,致使比赛时观众与参赛者混为一团,场面极为混乱,使比赛的形象和组织者的威信大受影响。此后我们吸取教训,细致了比赛办法和活动流程,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以广泛的宣传为难点,攻破难点。

活动要做到人人皆知、个个参与,必须依靠强大的宣传力度。海报是重要手段,但这只是基础。我们体育部利用分散在各中队的干事向区队干部宣传,再由区队干部向广大学生宣传,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扩大影响。

其次,中期的活动举办中,要精心。

精心举办就是要把心思落在人和物上,争取达到参与广泛、气氛热烈、秩序井然、组织规范。

一、对于人,要依靠所有人的力量,把责任落实到人,分块、分部,人人都有主人翁意识,使上传下达准确、快速。同时要协调好参与者、裁判、观众的关系,保证活动有秩序的进行,可以采取开协调会的形式,让活动洋溢着和谐、友谊的气氛。

二、对于物,场地要事先申请,器材要充分利用。运动场、篮球场要向警训部申请,礼堂要向校办申请,街区要向团委申请。各种器材可以向学生会各部门借用,要有器材的分配方案,最大效率的利用器材,同时注意保管好器材。

最后,后期的回顾总结中,要真心。

真心总结使学生干部工作得以延续发展,从迷茫走向成熟的保证。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必须去真心实意地看待。

一方面,活动前到活动后都要认真记录活动详情,从宏观上总结活动步骤、活动方法是否得当;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总结活动细节,细化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我们只有通过一次次的总结,才能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期刊更多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公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策法规司

暨南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