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第1篇

2.河南泌阳县下河湾冶铁遗址调查报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

3.河南镇平县程庄墓地汉代墓葬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ArchaeologyDepartment,HistoryCollege,ZhangzhouUniversity

4.河南三门峡市北朝和隋代墓葬清理简报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SanmenxiaMunicipalInsti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

5.河南荥阳市新店金元水井清理简报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XingyangMunicipalOfficeforthePreservationofAncientMonumentsandArchaeologyDepartment,HistoryCollege,ZhengzhouUniversity

6.大汶口文化的新发现张学海,李玉亭,ZhangXuehai,LiYuting

7.八卦符号起源新说李玉亭,LiYuting

8.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之镞形器研究——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再思考石荣传,陈杰,ShiRongchuan,ChenJie

9.殷墟一期殷都布局变迁研究李一丕,LiYipi

10.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韩建业,HanJianye

11.对"中国文明史二里头起始论"的质疑李之龙,LiZhilong

12.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居与葬——兼谈特殊器物在聚落结构研究中的作用雷兴山,LeiXingshan

13.外贝加尔匈奴遗存的年代潘玲,PanLing

14.瓷枕探析蔡毅,CaiYi

15.聚落考古在中国——历程·现状·问题许永杰,XuYongjie

16.动物考古研究的科学化——读《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周牧萱,ZhouMuxuan

17.先秦两汉时期铁器的生产应用与社会发展进程问题——读《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唐际根,TangJigen

18.河南永城市酂城汉墓出土陶俑刘晓红,LinXiaohong

19.许昌市博物馆藏汉画像砖陈文利,李丽娜,ChenWenli,LiLina

1.河南许昌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现与探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HPICRA)

2.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HPICRA)

3.河南新郑胡庄韩王陵考古发现概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HPICRA)

4.河南安阳固岸墓地考古发掘收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HPICRA)

5.河南新乡市老道井明代101号墓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6.大地湾考古相关问题研究程晓钟,ChengXiaozhong

7.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存之研究何德亮,HeDeliang

8.花厅墓地出土玉器浅析卢建英,LuJianying

9.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墓主研究尹夏清,尹盛平,YinXiaqing,YinShengping

10.试析岭南汉代画像艺术田苹,TianPing

11.河南新乡石刻综述傅山泉,FuShanquan

12.隋通济渠与东都洛阳城布局方孝廉,FangXiaolian

13.考释青州出土的两通隋代墓志李森,LiSen

14.吉州窑陶瓷装饰艺术试析胡巍,HuWei

15.两周金文"器主曰"开篇铭辞研究陈英杰,ChenYingjie

16."内礼"还是"大礼"——《上博楚竹书(四)·内礼》篇题考辨陈卫星,ChenWeixing

17.出土秦文献文字研究综述赵立伟,ZhaoLiwei

18.GIS在内蒙古敖汉旗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滕铭予,TengMingyu

19.专业化、标准化和多样性:陶器研究的回顾与观察PrudonceM.Rice,许志勇,曾曾

20.书信中的历史——《传薪有斯人》读书记陈洪波,ChenHongbo

1.河南新密市黄帝宫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黄帝文化历史研究会,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2.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

3.安徽濉溪县董楼宋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濉溪县文物保护管理所,Anhui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SuixiCountyOfficeforthePreservationofAncientMonuments

4.贾湖遗址墓葬初步研究——试析贾湖的社会分工与分化张震,ZhangZhen

5.试论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何军锋,HeJunfeng

6.略论二里头文化的聚落特征袁广阔,YuanGuangkno

7.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相关问题试析徐燕,XuYan

8.鹤壁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标本鉴定报告魏东,张林虎,赵新平

9.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长方形穿孔石器的岩相特征刘效彬,李素婷,杨忆,宋国定,王昌燧

10.试论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半地穴式建筑群的性质及相关问题何毓灵,HeYuling

11.商文化墓葬二层台上放置动物腿骨现象与"奠竁"礼比较研究谢肃,XieSu

12.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赵炳清,ZhanBingqing

13.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李强,LiQiang

14.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刘再聪,LiuZaicong

15.北宋金元墓葬壁饰所见"二十四孝"故事与高丽《孝行录》董新林,DongXinlin

1.山东博兴县利戴遗址清理简报博兴县文物管理所,BoxingCountyOfficeforthePreservationofAncientMonuments

2.鲁北—胶东盐业考古调查记李水城,兰玉富,王辉,LiShuicheng,LanYufu,WangHui

3.山东滨州市滨城区五处古遗址的调查滨城文物管理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BinchengdistrictOfficeforthePreservationofAncientMonumentsandArchaeological,CenterfortheStudyofChineseArchaeology,PekingUniversity

4.山东莱州市朱郎埠墓群发掘报告烟台市博物馆,YantaiMunicipalMuseum

5.陕西咸阳市西汉成帝延陵调查记刘卫鹏,岳起,LiuWeipeng,YueQi

6.河南新乡市金灯寺汉墓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ArchaeologyDepartmentofHistoryCollege,ZhengzhouUniversityandOfficeforthePreservationofAncientMonumentsintheProjectofShiftingSouthernWatertotheNorth

7.井沟子西区墓地的文化因素及文化形成过程的初步分析武志江,WuZhijiang

8.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综论刘煜,LiuYu

9.试析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墓葬形制洪梅,HongMei

10."弓形器"用途与来源再考左骏,李荔,ZuoJun,LiLi

11.试论汉代画像墓葬的种类与表现手法黄剑华,HuangJianhua

12.师酉簋铭文中的"瓜"字余少红,YuShanhong

13.从甲骨文字"刍""牧"论及商代的经济生活郭旭东,GuoXudong

1.山东东阿县古文化遗址调查东阿县文物管理所,Dong'eCountyOffieeforthePreservationofAncientMonuments

2.河南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西周墓的清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m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rchaeologyandSanmenxiaMunicip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lolgy

3.河南新乡市老道井墓地战国墓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4.河南荥阳市关帝庙遗址唐、金墓葬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Henan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

5.河南新乡市南华小区唐墓发掘简报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XinxiangMunicip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esandArchaeology

6.河南南阳市地税局唐墓发掘简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NanyangMunicipalInstituteofCuhumlRelicsandArchaeology

7.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研究陈全家,赵海龙,方启,程新民,李有骞,郑钟仁

8.辽东半岛古代生存经济模式的转变及其环境背景史本恒,ShiBenheng

9.灵宝西坡遗址的肉食消费模式——骨骼部位发现率、表面痕迹及破碎度马萧林,MaXiaolin

10.关于郑州洛达庙期与南关外期文化性质的讨论李丽娜,LiLina

11.试论卡莎湖文化罗二虎,LuoErhu

12.重庆国友博物馆收藏的东汉佛像摇钱树何志国,陈丽群,HeZhiguo,ChenLiqun

13.唐董弘义墓志铭相关问题订补彭文峰,PengWenfeng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第2篇

从30年前的思想解放,到20年前的?济大潮,再到今天的文化革新,如此“政治—?济—文化”三部曲依次推进,可谓水到渠成——终于,文化不再只是“搭台”,也能参与“唱戏”,而且还要挑大梁、唱主角。《决定》所说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正是我等文科教授平日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今上升到国家战略,自然十分兴奋。

大概正是为了顺应此潮流,第二届“中??济区论坛”居然邀请像我这样既非腰缠万贯、也非?管出身的人文学者前来“坐而论道”。这么说,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意思——既然是“?济区”,当然是“?济优先”。只是在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济区的指导意见》时,发现第八部分“弘扬中?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有四则与我的专业相关:第36“提升中?文化影响力”、第37“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第38“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第39“塑造中?人文精神”。虽说排名很靠后,但毕竟可以“共襄盛举”了。

任何组织或机构,要想大有作为,不外“扬长”、“避短”两种策略。同样是提意见出主意,说“扬长”,主客均意气风发,浓墨重彩;谈“避短”,则必须小心翼翼,因为,不太好听的话,即便你点到为止,人家也都点点滴滴记在心头。好在我无权无势,说出来的话,可听可不听;因此,不必绕弯子借用那么多“然而”来转圜,完全可以单刀直入。

说“中?一定会崛起”,没人反对;说“中?崛起指日可待”,我又有点犹疑。问题在于“崛起”这词,可意会,也能言传,但?不起仔细推敲。举个例子,河南省2010年度的人均GDP为3530美元,2011年度为4446美元,增加了1/4,了不起。你说这算不算崛起?当然是崛起。可换个角度看,数量增长了,在全国排名却降低了——从2010年度的第21位降到2011年的第22位。也就是说,谈“崛起”与否,离不开大环境。你不能想象其他省市全都躺在床上睡大觉,只有河南人民在战天斗地、奋发图强。当然,人均收入超过4000美金,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均属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具备各种可能性。这个时候,既可以谱写宏图,也必须认真思考,谨慎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帮助挑挑刺,提醒执政者,看看有可能妨?中?“成功转型”、“可持续发展”或“迅速崛起”的,到底是什么因素。任何一个省市,都可总结出铿锵有力的十大优势,河南自然也不例外;可冷眼旁观,我并不认为河南在思想观念、科技水平、?济实力方面,在全国占有特别的优势。唯一说出来不脸红,外人也不敢反对的,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文化灿烂”。别小看这八个字,在中华民族追求“文化复兴”的时代,这可是了不起的资源——虽说属于“潜力股”,不能马上兑现。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得曾?无比辉煌的“中?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就看你长线操作还是短线操作。立竿见影的,有旅游开发、表演市场、创意产业;至于教育,则只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明白,教育很重要,但这属于“战略性投资”,短期内无法回收。必须是有责任心且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对这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事情感兴趣,才肯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在一个不太富裕的省份,鼓吹花大价钱办教育,这是不是痴人说梦?我之所以如此立论,是受以下这段话的诱惑:“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要持续提升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以更加努力,更加振奋的精神,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这话是?说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首届中??济区论坛演讲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多年写书撰文,这可是我第一次引用现任政府官员的话,一是因这话很精彩,值得引述;二是立此存照,希望督促落实。

我之关注“大学教育”,虽也多有著述,但侧重“历史、传说与精神”,不太看各种统计数据。为了参加此次论坛,?阅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的《创新型河南建设与高等教育战略转型》,里面有两段话让我如坐针毡:“1995~2007年河南省的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始终处于中部六省中最为落后的地位,各年的数值均低于中部六省的均值”;“在每500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数量的排名中,我省在全国倒数第二位”。在我心目中,河南应该是文化大省、教育大省才对,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除了大学少、毛入学率低,河南高等教育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一亿人口的大省,居然没有一所国内一流大学。比起周边省份的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来,河南唯一挤进“211工程”的郑州大学,也不具有优势。2011年10月,我与河南大学合作,召开“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方才得知这所曾?声名显赫的大学,不要说“985”,连“211”都没进去。在学界工作的朋友都明白,进不了“211”,意味着这所大学的教授与学生,要想做出好的业绩,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作为一所百年学府,1952年院系调整后,河南大学一落千丈,此后历?沧桑,几多沉浮,最近20年虽处上升通道,仍未能重现曾?的辉煌。据《河南大学校史》(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称:“194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综合评估,河南大学以教学、科研及学生学籍管理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一次评估不太说明问题,但民国年间的河大,在全国学界的影响力,确非今日的河大所能比拟。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但是相对于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市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从河南省旅游经济的现状出发,构建了一套影响河南旅游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河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促进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法 旅游经济 影响因素 河南

河南旅游业现状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资源厚重丰富。河南省拥有优秀旅游城市27个,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处,世界地质公园4处,馆藏文物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12%以上,全省共有旅游资源单体超过4万个,中国古都中,河南占了4个,地下文物排名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排名全国第二,旅游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2008年,河南旅游总收入突破了1600多亿元,占GDP总量的9%,开始成为了河南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2012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18.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90万人次,同比增长13.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3364亿人民币,居全国第8位,同比增长20.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创汇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河南旅游业虽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旅游强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占河南省同期收入的比例较低;河南拥有很多世界级资源,但是没有形成世界级品牌,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而不是一个旅游强省;旅游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旅游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河南旅游产业一直处于数量增长型阶段,整个旅游行业仍然处于低效率的发展状态。在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影响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灰色关联理论及计算方法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灰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根据灰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是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将事物的发展看作一个系统,选取反映系统中事物整体发展态势的数据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影响因素数据序列作为比较序列,通过对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关联程度分析,探求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影响整个系统的关键因素,进而从总体上把握系统动态运动的规律(刘思峰,2004)。它最大的优点是对样本量的多少、样本数据有无规律没有严格要求,且计算量小(邓聚龙,2002)。本文将旅游经济的增长看作一个灰色系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河南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二)计算步骤

第一,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分别组成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再将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组成矩阵。

第二,用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形成无量纲化矩阵。由于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单位不同,进行关联度分析之前应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得到无量纲化数据矩阵Xi。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初值化、均值化、标准化。因为标准化法处理的数据比较符合实际,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化法,其计算公式为:

(1)

第三,求差序列,形成绝对差值矩阵。根据变换后的数值求出X0与Xi各对应点的绝对差值,形成矩阵。计算公式为:

(2)

第四,求差序列中最大值、最小值。从差列中找出最小值和最大值,计算公式为:

(3)

再从不同比较数列最小、最大值分别取最小、最大值,计算公式为:

(4)

第五,求关联系数。将(2)和(4)分别计算出的Oi(k)、min、max代入(5)式计算,ρ取0.5364时效果最好,本文中ρ取0.5。

(5)

第六,求关联度并排序。将(5)式中的关联系数ri代入(6)式求出关联度,并进行排序。关联度越接近1,说明序列间的关联程度越大。

(6)

河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经济增长影响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取供给要素、需求要素、其它要素,构建河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影响指标体系(见图1)。

1.供给要素:包括星级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A级景区数、旅游就业人数、旅游专业在校生数、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

2.需求要素:包括人均 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3.其他要素:考虑到交通和信息服务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用户。

(二)河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1.模型建立思路。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将河南省旅游经济的增长作为一灰色系统,把旅游总收入(X0)设为参考数列,星级饭店总数(X1)、旅行社总数(X2)、A级景区数(X3)、旅游就业人数(X4)、旅游专业在校生数(X5)、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X6)、人均 GDP(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9)、客运量(X10)、旅客周转量(X11)、电话普及率(X12)、互联网用户(X13)设为比较数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2.计算结果。以2004-2011年的指标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求差序列、求差序列中最大值、最小值,求关联系数、关联度,来计算出各个影响因素对河南旅游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其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第一,从正负向来看,所选取的13个影响因素的关联度为正值,说明13个因素对河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呈现正向关系,表明13个因素对河南省旅游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从准则层影响因素来看,前6个影响因素中,需求因素占了3个,交通因素占了2个,供给因素占了1个,表明需求因素和交通因素对河南旅游收入影响较大。从要素层影响因素来看,影响旅游总收入的最大影响因素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第二位是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第三位是人均GDP,第四位是客运量,第五位是旅客周转量,第六位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从具体的数值上来看,关联度越接近1,表明对系统的影响越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人均 GDP、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均超过0.95,表明河南省旅游收入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旅游专业在校生数、星级饭店总数、旅游就业人数对河南旅游经济起到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旅游就业人数,关联度和第一名差0.4,这种正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促进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并扩大旅游消费规模

旅游消费是现实的旅游需求,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总量的大小,进而影响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河南省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和 GDP 中的比重偏低,消费仍停留在观光游览等基础层次上,购物、娱乐等消费支出过低,旅游消费不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因此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与时俱进的旅游消费观念,刺激新的旅游消费需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大众传媒宣传科学的旅游消费知识,进行全民休闲教育,树立旅游消费意识,提升消费理念。二是开发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针对高收入人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推出新的高质量旅游产品。河南是个农业大省,针对省内的农村旅游者,开发一些适合农村居民的旅游产品,拉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结合国内旅游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使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复合型的观光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并重转变,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和水平。

(二)加强政策引导并营造旅游大环境

上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影响力对河南旅游经济影响较大。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融资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应以宏观调控为主,把握好干预范围和干预程度;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应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工作方式上,从运用行政手段向运用市场手段转变。在对河南省旅游经济运行规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实施战略规划。加强对河南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产品营销,树立河南旅游形象。围绕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提升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环境的满意度建设。引导河南旅游业的投资方向,优化资金配置。

(三)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智力的支撑。旅游专业在校生数、旅游就业人数与河南省旅游经济的关联度不高,说明河南旅游人才队伍的开发建设存在严重不足。当今的旅游业需要创意和创新,实现旅游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变,更是需要借智借力。河南旅游资源注重人文资源开发,以“厚重河南”著称,文化是重要的着力点,这就越发彰显人才的稀缺,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的缺失长期制约着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知名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加强研究生以上学生培养的比例,提倡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学、研的结合度。依托中部地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抓好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争取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河南日报,2012)。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策划创意人才,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思峰.灰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2)

2.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祥.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D].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解读河南旅游:2012七大提升[N].河南日报,2012-2-14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大多数中国白酒品牌,都有推出高端品牌获取更大的溢价能力的愿望以及行动。自全兴的水井坊大获成功之后,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沱牌的舍得酒,洋河的蓝色经典等等,都纷纷介身高端。宋河粮液粮液也概莫能外,大力推出子品牌“共赢天下”以及核心概念为“中国性格”的盛世系列。因为代言人张丰毅的缘故,宋河粮液“共赢天下”在08年借势华语电影圈广为关注的电影《赤壁》,频频在各大媒体以及平面宣传物上露面。只是推广效果有几多,是否白花花的银子瞬间灰飞烟灭不得而知;其盛世系列则在09年试图借力60周年国庆献礼巨制《建国大业》,根据初步分析,用这种方式传递“中国性格”并不能对位高端消费者的“性格”。

品牌实验室认为,白酒本质上卖的就是三样东西的终极竞争:品质、文化与价位。洋河蓝色经典的成功,正是在口感上做出了创新,把中国白酒既成事实的浓香、酱香、清香等以香型论口感的格局打乱,运用区分定位理论,生生将白酒的口感分为绵柔型和非绵柔型,而让自己当仁不让的成了绵柔型白酒的代表,让消费者有去品尝的欲望,一举攻克“茅五剑”构建起来的高端品牌的堡垒。有了绵柔型的口感基础,纲举目张,在文化诉求上就能够随心所欲了,男人的情怀的消费者沟通也就能异常顺畅。当年红遍中国的小糊涂仙,与其说是糊涂文化的成功,不如说是“茅台镇传世佳酿”所暗示的品质与口感的成功。一旦不允许其宣传茅台镇传世佳酿,小糊涂仙、小糊涂神、小酒仙等诸路“神仙”统统跌入了凡间,风光不再。

反观宋河粮液,不但一直没有寻求到支撑高品质和好口感的物质基础,反而舍本逐末去一味追求所谓的文化,并且文化的宣扬上也飘忽不定,走不出河南也就是理所当然。一言概之,宋河粮液的裹足不前,根源就在于没有发掘出独有的品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中国主流文化中,汉,唐,宋,明,清是五个既最受关注又创造了最为璀璨文明的朝代。汉、唐的文化大部分沉淀在古称长安今为西安的地方,而安史之乱中唐明皇的仓皇出逃四川反而为剑南春的唐朝盛世文化找到了稍显牵强的些许注脚;明、清的文化痕迹,不容置疑地完全散落在首都北京的各个角落;唯有宋,这个经济繁盛冠绝世界、文明辉煌彪炳史册的王朝,至今还在河南的几十米地下的黄河故道中栩栩如生。这个经历了开国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清雅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传统,一首首精彩绝伦的宋词,至今还在很多人心中萦绕,一个多么飘逸的盛世帝国!根系河南,依托源远流长的宋河,宋河粮液为什么就不能从宋朝寻找品质根基和文化根基,反而要牵强附会的到处挖寻品牌根脉?岂不是暴殄天物?

酱香、浓香、清香是从嗅觉上制订品质标准,绵柔型是从味觉上树立品质标准,宋河粮液为什么不考虑再打乱现有白酒品质格局,从视觉上进行品质标准的界定? 随便说,比如可以是“飘逸型”白酒。笔者这里只是提出一个方法论,具体叫什么还真需要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和深度的消费者访谈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同时,在品质的基础上,宋河粮液还需要从宋朝文化中提炼出优秀基因,进行宋朝文化的传播,一定能在众多白酒文化中脱颖而出。至于最终是什么文化输出,笔者同样不能轻易妄下断言,也只是提供出一条方法论,如是而已。但只要方向对了,不管再远的路,都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地,因为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无限的接近真理。

品牌实验室还观察到,目前高端白酒价位其实是分成两个基本派:以茅台、五粮液为价格标杆的高价位偏上白酒,水井坊、国窖1573进行了跟进与之大抵持平;另一派就是剑南春为代表的高价位偏下白酒。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存在,在很多商务场合,如果被接待方的级别不够顶级,接待方会觉得五粮液价位段的白酒稍显价高,于是就会果断的选择剑南春,因为这个价位区间的白酒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几乎是仅此一家。因此,对宋河粮液而言,价格定位可以采用追随策略,瞄准剑南春,分享其原本几乎独占的中高白酒份额。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第5篇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为了分析河南省2000—2010 年近10 年来生态承载力,笔者应用生态足迹法,采用2000、2005、2010 年3 个时间段的数据,分析了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供给、人均生态赤字和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 年的0.8288 hm2急增至2005 年的2.0368 hm2,至2010年下降为1.8739 hm2;(2)从2000年至2010年河南省人均生态供给由0.3994 hm2降低为0.3667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 年的0.37 hm2急增至2005 年的1.61 hm2,至2010 年下降为1.46 hm2;(3)生态承载力指数均大于1,处于超载状态。可得出结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河南省生态超载状况有所缓解。

关键词 :生态足迹;生态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4100045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12120113007300)。

第一作者简介:孙环,女,1989 年出生,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方面研究。通信地址:450002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95 号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E-mail:983843642@qq.com。

通讯作者:朱嘉伟,男,1963 年出生,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整治、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研究。通信地址:450002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95号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E-mail:zhujw686@163.com。

收稿日期:2014-10-24,修回日期:2014-12-04。

0 引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各种资源和环境,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承载力基础之上。随着地区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是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未来十年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但是,资源供给能力有限性是制约河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河南省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从承载力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看,有基于能值理论的分析[1-2],生态足迹分析[3-7],多元统计分析[8],主成分分析[9],系统动力学分析[10-12]等。其中生态足迹分析法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程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具有容易理解,操作性强,结果明确等优点。生态足迹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流行理论,它主要是用来计算在一定的经济规模和技术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面积[13],然后同区域能够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从而定量判断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14]。笔者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河南省2000、2005、2010年3 个时间段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研究河南省近10 年来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对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建设有重要意义,为促进中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黄河横贯中部。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是全国的第一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相互协调和支撑的国土开发利用格局。2013 年,河南省生产总值32155.86 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8.98 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39 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0.49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为12.6:55.4:32.0[15]。

1.2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等在1992 年提出的,1996 年由其博士生Wackemagel 对其理论和方法予以完善,进一步发展成生态足迹模型[16]。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基于3 个前提假设:一是可以确定人类消耗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资源和消耗这些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三是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和水域,并且它们在空间上是互斥的。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类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类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17]。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18]。

1.3 生态足迹理论计算方法

1.3.1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笔者在计算生态足迹时采用了2004 年Wackernagel 教授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均衡因子,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17,草地为0.47,林地和化石能源地为1.35,水域为0.35[19]。生态足迹采用的计算方式如(1)所示:

式(1)中:ef 代表人均生态足迹;Ai代表人均第i 种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pi代表第i 种商品的平均生产水平;ci代表第i 种消费商品的人均消费量;rj代表第j种土地类型所对应的均衡因子。

1.3.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提供给人类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20]。为了便于直接对比,应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所代表的局部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即“产量因子”来调整[21]。笔者采用“发展重定义组织”对中国1996 年生态足迹的计算值:耕地和建筑用地为1.66,林地为0.91,草地为0.19,水域为1,CO2吸收用地为0.61[2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如(2)所示:

式(2)中:ec 代表人均生态承载力,rj代表均衡因子;Yj代表产量因子;aj代表人均实际生物生产面积。1.3.3 生态盈余计算方法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盈余,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计算公式如(3)所示:

式(3)中:ed代表人均生态盈余或者人均生态赤字。1.3.4 生态承载力指数计算方法生态承载力指数是在总结以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生态承载力指数是指一定区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若生态承载力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地区生态环境处于超载状态[23]。该指标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程度,也能用于不同区域间的比较。计算公式如(4)所示:

式(4)中:ep 代表生态承载力指数。

1.4 数据来源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进行计算需要的基础数据包括:各类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数据和供给数据。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所涉及的生物资源主要有:粮食、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麻类、烟叶、水果、蔬菜等;所涉及的能源主要有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24]。论文所用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0 年》,《河南统计年鉴2005年》,《河南统计年鉴2000年》以及《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足迹计算

2.1.1 河南省生物资源的消费账户对于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大多数文献采用的是把生产量数据近似作为消费量数据使用而造成计算结果的大量失真。生态足迹即生态需求,应采用生产量数据和对外贸易数据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但由于国家层面以下的地区贸易数据贫乏,笔者生态需求的计算采用的是生产量数据和消费量数据相结合的办法,这是因为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的农产品。笔者对粮食、蔬菜、猪肉、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量数据根据农民家庭人均年消费量和城镇居民人均年购买量数据进行计算,这些项目的消费总需求在总生物资源生态需求中占较大比重,用这种方法处理更接近真实状况[25]。

结合河南省各类生物资源的消费量和世界平均单产计算出河南省2000、2005、2010 年的生物资源消费账户,见表1。

2.1.2 河南省能源消费账户河南省能源消费消费账户的计算主要包括原煤、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等主要能源消费项目。在计算中先利用各种能源的单位重量发热量将消费量折算为热量,再利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积[25]。结合河南省能源消费量相关数据计算出河南省2000、2005、2010 年的能源消费账户,见表2。

2.1.3 河南省生态足迹的汇总根据上述河南省生物资源消费账户和能源消费账户的数据,汇总计算河南省2000、2005、2010年的生态足迹如表3。

2.2 生态承载力计算

生态承载力计算是根据研究区域6 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产出能力,计算出该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4。

2.3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计算

根据汇总计算河南省2000、2005、2010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两者差额,可以看出河南省总体呈现生态赤字状态,见表5。

2.4 河南省生态承载力指数计算

通过对河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采用生态承载力指数可进一步从动态角度分析河南省2000 年至2010 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程度,计算结果如表6。

2.5 河南省生态环境承载力动态分析

生态需求方面,2000、2005 及2010 年河南省人均生态需求呈增长状态,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其中除耕地呈现小幅降低外,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化石能源地的人均需求量均呈现增长状态。

生态供给方面,河南省人均生态供给变化幅度很小,其中耕地人均承载力表现为小幅度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耕地总供给量处于增长趋势,但由于河南省人口总量由2000 年的9488 万人增长至2010 年的10437 万人,人口增长速度快,因此河南省耕地的人均承载力仍表现为小幅度下降。

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方面,其中耕地资源呈现生态盈余状态,这与河南省总体情况相符,河南省属于农业大省,在满足本省总体人口的消费基础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外运;林地呈现生态盈余状态,这是因为林产品消费量较小;而建设用地生态供需一直处于盈余状态,是因为本研究在计算建设用地需求时只考虑能源消费量,而计算建设用地承载力时则用的是实际建筑用地面积,两者不能简单的比较;草地、化石能源地和水域均呈现生态赤字,并且生态赤字逐年增大。

生态承载力指数方面,3 年生态承载力指数均大于1,2000 年生态承载力指数为2.08,2005 年生态承载力指数为5.47,增幅为260%,2010 年生态承载力指数为5.11,比2005年略微有所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2000、2005、2010 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0年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8288 hm2,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急增为2.0368 hm2,至2010年下降为1.8739 hm2;(2)从2000 年至2010 年河南省人均生态供给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0.3994 hm2降低为2005年的0.3726 hm2,再由2005 年的0.3726 hm2 降低至2010 年的0.3667 hm2;(3)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 年的0.37 hm2至2005 年急增为1.61 hm2,至2010 年下降为1.46 hm2;(4)生态承载力指数均大于1,处于超载状态,2000 年至2005 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生态承载力指数由2.08 增至5.47,2005 年至2010 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措施的实施,生态承载力指数由5.47 微降至5.11,虽仍处于超载状态,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超载状况有所缓解。

笔者在计算生态足迹时,生物资源的消费账户在总结前人计算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基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的消费数据在计算时没有采用以往较多的以生产量数据代替消费量数据的计算方式,而是根据农民家庭人均年消费量和城镇居民人均年购买量数据进行计算,这种方式使计算结果更真实准确。通过河南省3 年的动态数据来显示生态赤字的变化,对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河南省的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娟,黄民生,陈世发,等.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州市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0):215-219.

[2] 刘荣,王龙昌,邹聪明,等.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陕川渝三地可持续性发展对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339-344.

[3] 惠丽,鲁小珍,张大勇,等.基于生态足迹法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486-488.

[4] 薛冰.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21-124.

[5] 郭存芝,凌亢,白先春,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43-148.

[6] 董泽琴,孙铁珩.生态足迹研究——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8,24(12):2736-2738.

[7] 丁生喜,环青海湖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1,(1):156-159.

[8] 王晓鹏,曾永年.基于多元统计和APH青藏高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6):143-147.

[9] 任玉忠,叶芳,高树东,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5):312-316.

[10] 邓颖琳,龙海亮,程力,等.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综合承载潜力评价——基于系统动力学和GIS[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2):17-25.

[11] 魏耀武,常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2):93-97.

[12] 肖岚.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45-48.

[13] 黄细兵,李海东,赵定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部地区发展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28-33.

[14] 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9-26.

[15]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编.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5-28.

[16] 周丽萍,王平,刘淑英,等.1990—2010 年高台县耕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动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4):207-212.

[17] 田杰,姚顺波.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14-120.

[18] 刘金花,郑新奇.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市域主体功能区划[J].农学工程学报,2013(13):226-235.

[19] 朱莎莎,赵先贵.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78-83.

[20] 王艳,王丽.生态足迹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9(3):114-120.

[21] 顾晓薇,王青,王军.国家生态压力与生态利用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2007,39(3):143-145.

[22] 王晓鹏,丁生喜.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40-44.

[23] 李玉丹,张小红,秦云雁,等.湘江流域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绿色科技,2013(4):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