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可行性

河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河南由于地处中原,长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夏至宋,先后有20个朝代在河南建都。以河南方言为基础的中原音成为当时“雅言”的语音标准。现代河南方言大部分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部分属于晋语和江淮官话[1],河南方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词汇层面和语音层面的变化更加明显。建立河南方言有声档案,保存河南语音在档案学、语言学、文化学、刑侦学等方面都有意义。现代数字化的进程也加快了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的步伐。

1 建设河南方言有声档案的意义

现代河南方言大部分是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河南方言内部并不完全一样,可以大致分五个片区,中原官话郑开片,主要包括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濮阳、商丘、南阳等地区的56个县(市),占河南方言的主体;中原官话洛阳片,主要包括洛阳、三门峡、汝阳、登封、新密等21个县(市);中原官话淮阳片,主要包括周口、漯河、驻马店、淮阳、兰考等地区的20个县(市);豫北晋语区主要包括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和鹤壁等地区的20个县(市),豫北晋语在音调上保留有古代的入声音调;江淮官话信阳片,主要是信阳地区、正阳、桐柏等12个县(市)。表面看相差无几的河南方言内部自身也存在差异,通过语言档案的建立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各个语言点之间的差别。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有利于语言学材料的收集与保存,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档案学的研究领域。河南省的方言研究在过去的30年间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是对某一地区的方言进行系统的描写;有的是对方言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深层规律。但河南方言研究都是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的,研究水平和记录准确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过大。通过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统一操作方法,统一记录格式,统一调查对象特征,能够更准确地保留现代河南方言,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准确的材料。

2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的可行性

2.1 有声档案建设的硬件设备容易完备。有声档案是现代档案类型多元化变革的新产物,由于能够更生动、全面、真实地记录历史,在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声档案建设逐渐兴起与录音技术和储存设备的变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始,人类用机械第一次捕捉到声音。1887年德国科学家贝利纳发明圆盘式留声机,实现了对记录语言的复制,开始了有声档案机制,储存载体主要有钢丝带、胶木带、薄膜带和黑胶带。传统唱片实现了对声音档案的记录,但其记录失真严重,语音有效比不高,且复制困难,介质庞大查询不便。1898年钢丝录音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磁性录音时代。1936年之后磁带录音机发明之后,录音设备先后出现了钢丝磁带、开放式磁带、盒式磁带和数据磁带,磁带录音大大提高了录音质量,信噪比提高,记录的真实性和可复制性得到改善,使有声档案快速发展。20世纪后期,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利用数字录音设备将声音转换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形成数字档案。

数字录音设备相较之前的各种声音存储装置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存储方便,现代光盘的存储容量可以达到4G,能保存90小时左右的MP3数字音频文件或45小时左右的数字视频文件。其次,数字化录音设备录音质量较高,数字化录音,结合各种录音软件的运用可以达到高保真效果,将信噪比提高到95%以上。数字录音档案便于整理和查询,数字化录音可以通过多种软件进行编辑整理,容易复制、转录、备份。数字化录音设备的普及使河南档案的有声建设在形式和方法上成为可能。

2.2 河南档案系统有丰富的音像档案整理经验。河南省档案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档案收集整理方面走在前列,电子档案管理研究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305个全宗,36万余卷;资料6.7万多册。馆藏档案起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资料起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河南档案馆不但配置有装裱、缩微、复制、扫描等设备,便于开展传统档案的整理保存,而且配备了音像、视听、刻录、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编制了机检式案卷级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人名索引、资料目录和部分重要档案全宗的文件级目录,建立了机检数据库,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检索体系。

河南档案对音像资料的整理和保存有丰富的经验,河南档案曾对河南戏曲的音像资料进行档案抢救式整理,对河南“两会”和黄帝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动的记录也包含大量音像材料。河南档案系统完备的硬件、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业务素质能够保证河南有声档案建设的顺利进行。

2.3 河南方言的成果为有声档案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河南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代表,很早就得到了河南籍语言学家的注意。丁声树、贺巍、卢甲文、李宇明、郭熙等众多语言学家对河南方言的语音、词汇、特殊语法等现象做出了深入的研究;部分学者为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将河南方言和普通话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比较。

语音方面:1950年以丁声树先生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组成立,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号召下,推动对全国1849个县(市)进行方言调查。河南大学张启焕、陈天福、程仪对河南省的123个县的方言进行了调查[2],完成了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等十个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手册,重点对比了河南各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异,奠定了河南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基础。1979年贺巍先生《获嘉方言中的连续变调》,对属豫北晋语的获嘉方言语音的连续变调问题进行了描述[3]。《洛阳方言研究》《获嘉方言研究》《郑州方言研究》《郑州方言音档》等论著都对当地的方言语音进行了描写[4]。段娜的《从词汇扩散理论看平顶山新派方言古入声》,通过词汇扩散理论对河南方言的语音发展勾勒出了主要脉络。另外,近些年来许多硕士、博士以河南方言做学位论文,例如,刘雪霞的《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周昕的《河南开封方言语音研究》等都对河南方言的语音问题进行了探讨。

词汇、语法:河南方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别,新时期以来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河南话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是在对河南123个县(市)调查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著作[5]。卢甲文等三人编著的《河南方言资料》,对河南方言中的词汇,特别是南阳地区的词汇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和用法进行了分析。河南方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是现代方言研究中的热点,郭熙、李宇明、辛永芬等一大批的方言学者对河南方言中的语气词问题、语法变韵问题,特殊句法标记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了十分可信的结论。

内部的分区:对河南方言的分区主要有三种看法,《汉语方言地图集》根据语音特征将河南方言中原官话分为郑曹、洛徐、蔡鲁、信蚌等四个区域,将豫北地区的方言划为豫北晋语。贺巍先生的《中原官话的分区(稿)》,将中原官话(主要是河南话)重分为郑开片、兖菏片、徐淮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八片[6]。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将河南方言分为开封郑州片、洛阳片、淮阳片、安阳片和信阳片五个区域。河南方言的分区对河南方言语音档案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在调查记录河南方言时有脉络可循。

2.4 其他有声档案建设有丰富的经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早期对戏曲、歌曲等文艺档案进行过整理,在其文艺档案库中存放的七万盘的声像档案中,其中半数为戏曲档案。河南省政府1999年划拨专项经费100多万元用于购置先进设备,同时抽调专业人员将录音资料分类整理。形成了科学管理、利用高效的数字化戏曲档案。河南戏曲音像档案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河南方言有声档案的建设有指导作用。

语言有声档案建设在国内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参考,国家语委对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有声记录,已经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将少数民族语言通过数字化处理,建设成为有声语言档案。例如“云南少数民族语音数据库”项目,为保护2种濒危语言,将其制作为有声档案加以保存,并研制了软件工具,做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同时,浙江、天津、上海等地的档案系统已经开始对当地方言进行录音保存,建设当地方言的有声档案。另外,国外的开放语言联盟“OLAC”(Open Language Archives Community)制定的语言有声档案标准和规范也可以为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

[2]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26.

[3]贺巍.获嘉方言中的连续变调 [J].方言, 1979(2):122~136.

[4]卢甲文.河南方言资料[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1~4.

河南方言范文第2篇

摘要:河南方言词语非常丰富,与邻近地区有着通用的方言词语。但是,河南方言中又有着自己所特有的大量词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以长垣方言中常见的词汇为例,来说明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河南省;长垣县;方言近年来,用方言制作的影视剧在荧幕上大行其道,广受好评。另外,还有用方言编制的短信等等,在各种方言流行的形势下,河南方言自然不甘落后,首先有方言版的《宰相刘罗锅》等影视剧,让人忍俊不禁,而用河南方言编排的笑话、短信更是一箩筐。我对方言研究没有什么基础,没有理论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只能凭借自己作为一个河南人的语感略作陈述。

先来看一下两个故事。

故事一:

树克叉上估堆着俩巧,母巧说:“各依人,恁往那边估堆估堆呗,把俺勒毛都弄枯刍了。”

公巧说:“看你那不主贵样,枯刍了部洛部洛不都光捻了,鞋祸啥鞋祸。”

故事二:

日头啊!俺哩娘啊!你从东边爬揣,从西边咕抡下去,你实不实肋晃啊!

很多人一定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用河南方言的语音写成的,很多词汇是普通话中根本没有的。虽然带有恶搞的成分,但也让人意识到了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的普通话比较差,有一次她用普通话说了一句“你往那边估堆估堆”,搞了半天才明白她是说“你往那边挪一挪”,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以前我觉得河南话除了音调跟普通话不同之外,没什么大区别,但我看这几句话的时候,才意识到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一、词汇差异

(一)形同义别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词形相同,词义有别的现象。一些词语,词形相同,在长垣方言和普通话中词义往往不同,这反映出词形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常见的词义变化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

有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涵义较窄,但是,在长垣方言中则可以用于兼表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行为状态,涵义较广。例如:

①乱:普通话中是形容词,指事物杂乱等意义,在长垣方言中还有“过、等”的意思。如:俺乱一天再去。②排场:普通话中指场面比较气派,在长垣方言中还指年轻人长得英俊、漂亮,大多用于男性。如:他儿子长得可排场了。③中:这也是河南方言最具代表性的词汇,有“可以,行,答应办某件事”的意思。如:中,今个俺都替你去瞅瞅。

2.词义的转移

有些词语本来是共同的,但在方言中词义发生了转化,和在普通话中的词义已经完全不容。例如:

“伯”(音泊)在普通话中指的是“伯父”,而在长垣方言中则可以用作对父亲的称呼,但语音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读为“百”。在长垣方言中则用“大爷”称呼伯父,用“大娘”来称呼伯父的妻子。

还有些普通话词语不儿化,但长垣方言中儿化,表示的意义却与原意大不相同。

如:①老师儿:指有手艺的人。②好儿:结婚的日子。

(二)义同形别

词义相同而词形有别,即同一概念或事物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是方言和普通话的词汇差异的最主要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相同,而词形完全不同

词汇是语言发展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适应社会发展和交际的需要,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会不断地创造和使用一些新的词语,从而形成一系列为民族共同语和其他方言所没有的特殊词语。长垣方言也是如此。使用独特的语素和构词方式,形成了一批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而词形完全不同的同义异形词。

例如:(前为方言词,后为普通话词汇)

①日头地儿:太阳②月明地儿:月光

③油馍:油条④黄叶:白菜

⑤盖底:被子⑥铺底:褥子

2.自然地理等客观环境的不同,需要创造出一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反映当地特殊生活条件和风土习俗的词语。

例如:

①焦圪渣儿:馒头切成长条用油炸。②糊涂:杂面做的汤。

③甜汤:小麦面做的汤,汤里有面疙瘩。④枣山:春节蒸的送给长辈的很大的枣馒头。

3.出于心理上的忌讳或图吉利,创造出一些独特的避讳词语。

例如:

①“办事儿”(特指结婚);②“身子不利索”(怀孕);③“找主儿”(给姑娘找婆家)

二、语音差异

在语音方面,长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分不清元音韵尾与辅音韵尾,这也是长垣人说普通话的最大难点,很多人一开口,大家就知道他是长垣人。曾经有人测试,让长垣人说“蛋白质”这三个字时,错误率是最高的,因为如果一个元音韵尾的字与一个辅音韵尾的字组合在一起时,常常会把辅音韵尾念成元音韵尾,把元音韵尾念成辅音韵尾,错上加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前为普通话读音,后为方言读音)

①蛋白质(dan bai zhi):dai bai zhi

②安全(an quan):ai quai

③甜汤(tian tang):tiai tang

④鸡蛋(ji dan):ji dai

⑤粉条(fen tiao):fei tiao

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长垣人会把辅音韵尾结尾的字念成以元音韵尾结尾,但是不会把元音韵尾的字念成辅音韵尾,好像在长垣音系中缺乏辅音韵尾,但是人们却能很轻易地区分出前鼻音韵尾和后鼻音韵尾。这导致长垣人在学英语的时候,鼻音总是发不到位,所以听起来总是怪怪的,这也是受自身方言的影响。

三、语法差异

在语法方面,长垣方言不怎么使用“很、十分”等程度副词,常常使用“可、怪、死了、恁、恁们、镇、镇们”等,在河南人的印象里,这些程度副词比普通话中的“很、十分”等词程度要重。例如:

①我可热。(我很热)②那人孬死了。(那个人很坏)③你咋恁傻咧!(你太傻了)

辛永芬在《河南浚县方言形容词短语的小称儿化》一文中指出在浚县方言存在形容词短语的小称儿化现象,这种现象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普遍都有,其中也包括长垣。她指出“指量+A”是基式或非小称式,“[程度指示代词+A]儿”是小称式的一种,浚县方言中的程度指示代词有“恁、恁们、镇、镇们”四个。举例如下:

① a、他长镇高。b、他长镇高儿;②a、她嘞腰恁们粗。b、她嘞腰恁们粗儿。

例①a组使用的是基式,“程度指示代词+A”表示对A本身程度的指示或夸张;b组使用的是小称式,“[程度指示代词+A]儿”意思与a组完全相反。a组是说他长的很高,带有往大里夸张的意味;b是把高度往小里说,意思是他长得矮。

在长垣方言中,如果要用小称式,必须要加一个“就”字,如果只是儿化则无法表达小称的含义。例如:

①a、他长镇高。b、他(咋)就长镇高儿;② a、她嘞腰恁们粗。b、她嘞腰(咋)就恁们粗儿;③a、剩镇多菜。b、就剩镇多儿菜。

河南方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 积极应对功能 消极应对功能 话语衔接功能

一、引言

汉语中,“中”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动词三种词性。根据语义不同,“中”可以读作阴平或去声。

“中”在河南方言中读阴平调,用于答话中,表示肯定回答,用法与普通话中的“行”“好”“嗯”“可以”一致。否定形式为“不中”,疑问形式为“中不中?”。本文讨论在河南方言中,“中”所具有的特殊语用功能。河南方言中,功能词“中”的特点是:

1.可以单独使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是话语中独立的部分。

2.不表示具体的词汇意义,只具备某种语用功能。

3.可以后附语气词“啊”“吧”“了”“啦”“嘛”“了吧”“了啊”等,并分别表示不同的功能色彩。

研究河南方言中“中”的话语功能,必须结合语境。据此,我们将“中”的话语功能分为三大类: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话语衔接功能。

二、河南方言“中”的三种话语功能

(一)积极应对功能

“中”在河南方言中的语义决定了它主要是一个评判词和应答词。当表示评价意义时,一般情况下是正面评价,表褒义。当应答词时,主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行”“可以”,相当于四川话、重庆话中的“要得”。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语义,当语境发生变化时,其语义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下文先讨论“中”作为积极应答语的情况。

1.赞赏功能

一方对另一方的提议、看法、行为表示赞同。例如:

(1)大三(背身对鱼儿)说:那啥……

花屋不安地看着董汉臣的变化。

大三(画外):给他们搬个桌子去吧。

鱼儿(画外):中。

大三和鱼儿站起,大三用布把饺子重新盖上,准

备出去取桌子。

(2)二脖子(画外对得头):起来! 起来!

大三:咋也得…让人把饭吃完呢!把锁开开。

六旺:中!(跑去开锁)

二脖子去解铁链。

鱼儿背身入画撩盖布往桌上摆吃的。

(3)五舅姥爷(画外):好!你俩刨坑,大三动手!事不宜迟。

五舅姥爷看着众人:今黑介就办。中吧?

大三看着大家。

众人(画外):中!

鱼儿始终注视着大三。

(4)二脖子(画外):按人头分粮食,兴许还能多要点儿。

八婶子挺起身子。

得儿头(画外):哎,中!

以上4个例句里的“中”都表示对话语发出者所提建议的赞同。这里的赞同还可以再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赞同后,话语接收者按照发出者所给的建议开始行动;另一类是,只表示赞同而没有行动。例(1)(2)不仅对话语发出者表示赞同,并且立即采取行动,而例(3)(4)只表示对提议的赞同,而不需要实际行动。

2.应允功能

引发语表示某种请求、命令、建议、邀请或咨询,“中”用来表示答应、允许、同意、接受、支持。例如:

(5)A:这本书借我看看吧?

B:中,拿去吧。

(6)A:周末一起去看电影吧?

B:中。

(7)A:下班后,要开个会,通知一件事,大家等

一下。

B:中。

(8)A:我看别拖了,夜长梦多,赶紧搞定吧?

B:中,我也是这样想的。

以上4个例句都是对对方提议的肯定回答,表示同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可以”“行”。

3.确认功能

引发语属于告知行为,应答者表示信息收到,就用“中”表示确认。例如:

(9)A:妈,作业写完了。

B:中,等会给你检查。

(10)A:你让我给你带素包子,我去了两家都只剩肉

包了,擅自主张给你带了肉包。

B:中,没事。

以上两例都表示信息收到,此处的“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行”“知道了”。

从“赞赏”到“应允”,再到“确认”,积极的功能意义逐渐减弱。区别以上三种类型,主要依据引发语以及“中”的语调不同:赞赏功能“中”的引发语多为陈述句,应允功能“中”的引发语多为疑问句,需求对方的意见,确认功能“中”的引发语多为含有提醒性质的陈述句。从“中”的语气看,赞赏功能的语气最强,表示由衷的赞赏、钦佩。应允功能的语气较强,表示对对方提议的正面回答。确认功能“中”的语气最弱,几乎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表示已经知道了。

(二)消极应对功能

“中”既可以表示积极应对功能,也可以表示消极的反应,即虽然说的是“中”,但实际表达的意思则不然,只是为了交际目的。这叫作消极的应对功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功能。

1.礼貌功能

当自己的提议被对方婉言拒绝时,在河南方言的应答语中也常常用“中”。这里的“中”一方面是为了挽回面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对方尽量达成一致。Grice(1975)提出了“合作原则”,Leech(198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原则之“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因此,在对方否定自己的提议时用“中”主要符合“礼貌准则”中的“赞同准则”。以保证交流的正常进行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

(11)A:今天晚上一起去超市吧?

B:我明天考试,今天晚上得看书。

A:中,那我去了。

(12)A:我这会去餐厅,要不要带饭。

B:不用了,我等下自己去吧。

A:中,那你早点去,等会高峰期,人多。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A在B拒绝了她的好意之后什么也不说,就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尴尬,而用“中”来表示接受则可以缓和、修补双方关系,维护双方面子,这是礼貌原则在起作用。

2.让步功能

Verschueren(2000)提出了语言顺应论思想,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论包含三个重要的概念: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日常交往中,当对方提出某种严厉批评、负面评价或者其他引起另一方不悦、不舒服的话语时,为了尽早结束对话从而避免直接冲突时,可以用“中”,这里的“中”主要是一种让步功能。这里的让步是语言顺应论的一种体现。例如:

(13)A:跟你说多少回了,东西使完放回老地方,你咋就记不住呢,你瞅瞅这屋里叫你给弄哩吧,你能不能长点耳朵眼啊,真是气死我了。

B:中中中,知道了,下回使完放回去。

一般来说,听到对方的消极评价时,内心很难真心诚意地接受,但是有些情况下,出于某种需要,不得不暂且用“中”来表示接受,而且往往还重复对方的意见以加强认同感。表示让步功能的“中”通常连用,如:中、中……;中、中、中……;后面一般还会接“知道了”“你说哩对”“你说哩对,对哩很”等类似表面表示同意实则内心不服的话语,通常伴随不耐烦的语气。

3.讽刺功能

口头上说“中”,而实际却是“不中”。这里不仅表达了不满的情绪,而且往往还带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例如:

(14)叫他中去,这会他可中啊。就会在熟人面前中。

(15)A:俺家那个小兔崽子今个数学吃100。

B:那语文呢?语文考多少?

A:语文不咋中,吃85。

B:俺们健健数学语文都是100。

A:哟,那你们健健中,中哩很。

例(14)有强烈的幸灾乐祸的味道,表面上说“中”,内心却对其此次遭遇产生窃喜。例(15)是对比自己强的人的一种嫉妒心理,说“中”的同时有讽刺意味。

从“礼貌”到“让步”再到“讽刺”,消极意义逐渐加强。区别以上3种类型,主要依据语境,表“礼貌”功能的“中”一般是对对方拒绝后的一个简单回应;表“让步”功能的“中”一般会重复对方所说的话;表“讽刺”功能的“中”,一般语境中会有对方此次失利的描述。

三、话语衔接功能

“中”的第三大功能是其话语衔接功能,是不同话语阶段之间的一个标记,在话语中起连接作用,使话语阶段之间的过渡显得自然而不突兀。在新话题开始时,说话人常常使用“中”来提示前面话语阶段的结束,重点表示新话语的开始。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说话双方寒暄过后进入正题。例如:

(16)(寒暄完天气、健康、工作等之后)

A:你今天来不是找我唠嗑的吧?

B:中,我也不跟你客气了,你最近手头宽绰不宽绰?

此处的“中”并没有实在意义,只起话语转换的功能。表示旧话题的结束,新话题的开始。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河南方言“中”的语用功能。通过分析发现“中”的语用功能主要分为三大类: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话语衔接功能。积极应对功能又分为赞赏功能、应允功能和确认功能;消极应对功能又分为礼貌功能、让步功能和讽刺功能。

参考文献:

[1]Brown,P.and 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 and

J.Morge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5-56.

[5]董志翘.略论“中”的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J].杭州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金文静.“中”的河南方言用法及其文化内涵[J].文学界(理论

版),2010,(3).

[7]钱敏贤.附加话语“你懂的”语用功能及其顺应性分析[J].名作

欣赏,2015,(15).

[8]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

[9]邵敬敏,朱晓亚.“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中国语

文,2005,(5).

[10]袁周敏,金梅.话语标记词“well”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1]张定,丁海燕.助动词“好”的语法化及相关词汇化现[J].语

河南方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河南方言;j、q、x;发音规律;舌尖齿音;舌面前音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78-2

1 前言

河南省有一亿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河南话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之一。

河南话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接近。有研究指出: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发音主要是声调不同,而且有规律可循,即普通话的一(平)、二(上)、三(去)、四(入)声读做二(上)、四(入)、一(平)、三(去)声,就是河南话,见表1。

但是据我研究,普通话与河南话的差距不仅仅在音调上,河南话在很多字的声母发音上还与普通话不同。特别是一些以j、q、x为声母的汉字读音会由舌面音变为舌尖音,而这些读音是用汉语拼音无法标出的。象词语“积极”两个字汉语拼音同为“j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积”为舌尖音,“极”为舌面音。“漆器”,汉语拼音同为“q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漆”为舌尖音,“器”为舌面音。“嬉戏”,汉语拼音同为“x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嬉”为舌尖音,“戏”为舌面音。

我们从几个示例中可以看看发音的差别:

例一、《校园初秋》

初秋七月兰蕉鲜,清新菊香泻校园。

积极进取勤学习,齐心协力且向前。

此诗中有共有21个字的声母为j、q、x,其中只有“菊、香、校、极、勤、协”六个字的声母发音同普通话,为舌面音;而“秋、七、蕉、鲜、清、新、泻、积、进、取、习、齐、心、且、前”15个字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

例二、《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这篇文章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汉字声母都是“x”,但用河南话读,则有两个读音。其中“溪”、“喜”、“戏”、“吸”、“希”读作舌面音“xi”;而“西”、“犀”、“嬉”、“席”、“熙”、“夕”、“徙”、“细”、“习”、“洗”、“袭”、“息”等在河南话中则是读为舌尖音。

例三、《唧唧鸡》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机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这篇文章同样是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汉字拼音都是“ji”,用普通话读是一个音,但用河南话读,则有两个读音。其中“鸡、几、机、极、饥、冀、己、技、击、及、蓟、畿、计、激、悸、急、矶、级”的声母读音同普通话,为舌面音;而“唧、挤、集、脊、疾、鲫、既、济、挤、际、继、即、迹、寂”的声母在河南话中则是读为舌尖音。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河南话中声母为“j、q、x”的读作舌尖音的字有很多。那么,这些字究竟有多少?这些字的发音特点是什么?既然汉语拼音无法标出其发音,能否用国际音标来准确标记?这种发音方法有没有可取之处?本文将尝试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对以“j、q、x”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j、q、x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881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267个,约占30.3%。

2.1 对以“j”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j”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331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85个,约占25.7%。见表2:

2.2 对以“q”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q”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233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54个,约占23.2%。见表3:

2.3 对以“x”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x”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318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128个,约占40.3%。见表4:

3 对以“j、q、x”为声母的汉字在河南话中的发声方式研究

在汉语拼音中,舌尖音有d、t、n、l、z、c、s。在河南话中,如何将“j、q、x”为声母的汉字发为舌尖音呢?与d、t、n、l、z、c、s有什么不同呢?

3.1 发音部位研究

经过总结,“积”、“七”、“西”等一部分以j、q、x为声母的汉字在河南话中的发音方法类似于舌尖前音z、c、s,发生时舌尖都会发出强烈的震动。不过二者发声方法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z、c、s的发声方法是舌尖和上齿背形成阻碍,舌尖抵住下齿背。而j、q、x在河南中发声方法是上齿和下齿稍抵舌尖,舌尖与上齿和下齿间未完全咬住,而是有一道缝隙。其中j、q的发声和舌面音的发声方法有所区别,方法是将舌面前部和上齿根部形成阻碍而不是与硬腭中部形成阻碍,因此将j、q的发音定义为舌尖齿舌面前音;而x的发声不用到舌面,因此将x的发声定义为舌尖齿音。

3.2 发音方法研究

河南方言中j、q发音过程,起始时,上齿与下齿咬住舌尖,使上齿、下齿、舌尖三个发声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渐放开,上齿、下齿分别与舌尖形成一条细缝,气流从缝隙中流出。舌面前与上齿根由完全闭合到逐渐松开,因此,j、q的发声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塞擦音。x的发音则是上下齿与舌尖的靠近,舌面前与上齿根逐渐靠近,因此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塞音。

总之,河南方言中j、q、x的发声蕴含两个关键点:一是区别普通话中j、q、x的发声,即是舌面前部与哪个部位形成阻碍;二是区别普通话中,z、c、s的发声方法,即是在发声过程中舌与齿的关系。

4 发音音标标注研究

经研究,在河南方言中,j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z和j的“合体”,q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c和q的合体,x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s和x的合体。那些以“j、q、x”为声母却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无法用汉语拼音准确标记。那么,能否以国际音标来标记读音呢?

同英语发音比较,河南话中“x”读舌尖音时可以找到对应的发音,用国际音标读为[θ]。如河南话中汉字“习”的发音和英文单词“see”的发音一模一样,用国际音标读为[θi:];“心”的发音和英文单词“thin”的相似,用国际音标标记为[θin:],只是声调是二声(上声)。但是同英语发音比较,河南话中“j、q”读舌尖音时找不到对应的发音。但可以用国际音标标出,j为[ts?]、q为[ts?']。

通过这种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能得出河南方言中辅音声母j、q、x的国际音标方案注音方法,即:j[ts?]、q[ts?']、x[θ],表5如下:

5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本文对以j、q、x为声母但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生理结构上对其发声部位、发声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国内首次详细统计了以j、q、x为声母但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创造性的重新定义了j、q、x两种发声方法,即舌尖齿舌面前音与舌尖齿音;并标注了其国际音标。

本研究准确标记了河南方言中发音最具有特色的发音,对于保护河南方言、保护民族文化有很深远的意义。方言传承者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应当将方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6 展望和建议

本研究发现,那些以“j、q、x”为声母的汉字读作舌尖音时很具美感、很动听,使得汉语的表述更加清楚,减少了歧义。因此建议在普通话中采用这种发音,丰富完善汉语拼音的发音体系。

建议推行普通话教育中应适量加入地域性的方言教育,这样既能使大量非物质文化后世有传,又能使语文的教育丰富多彩。

河南方言范文第5篇

咋了是方言,属于河南方言的一种。咋了意思就是怎么了或者什么事,在河南话中是表示疑问的用语。河南方言,大部分属中原官话区,河南方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官话,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主要是指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原因,人口的流动性导致河南以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河南方言代表文字是“中”字,有不偏不倚、正适合、舒服、好、可以、中心、中庸等多种含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