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李清照词 广泛传播 原因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是因为她的词。清照的词就是千年来经过无数读者受众的检验和评判而流传下来的,并且是经久不衰的。从传播学角度讲,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可以让易安词这么广泛的传播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浅显地讨论一下。

一、宋代印刷术的全面盛行和广泛运用

在东汉末年造纸术改进和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出版过程是繁琐且劳力伤财的,故宋代之前出版的书本也是较少的。隋朝开始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因复杂和成本等原因运用地较少。从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文学作品的结集出版就简单多了。传播史上也表明,由于客观原因,记载文字和出版书籍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古代文学和科技的传播和继承。宋代以来,是传播自觉觉醒的时代,活字印刷术的盛行使得很多文人的优秀作品得以出版,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李清照恰好就处于这个时代,而且当时苏东坡、辛弃疾等杰出词人辈出,举国上下对词的创作和接受都空前繁盛,故曰宋代是词的时代。在这种主观的社会背景下,在这种客观的印刷术前提下,不少词人都有自己的词集。李清照词集在宋代时就已经有四个流行的版本,即《漱玉集》一卷本、《漱玉集》5卷本、《漱玉集》5卷本和《易安词》6卷本。活字印刷的时代造就了李清照词集的大量涌现,也看出李清照词在宋代也是极受读者青睐的。

二、李清照的家世背景及学习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受到优越的教育,造就了她博闻强识,通晓经史,善书画,知音律,很早就开始自己创作,并且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尤其是她的词,无论是宋代还是后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两人门当户对,志同道合,还共同研究金石书画,可谓是才子佳人一对。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播者的知名度更是直接关系到其传播的信息的范围广度和受众的接受热度。李清照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的家世背景,都可谓是高知名度,高关注度的。所以李清照词的广泛传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家世和学习背景。

三、李清照独特的女性思想和性格魅力

古往今来,李清照可谓是中国第一才女,对于她的思想和性格人们都是倍加关注的,也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试图发现李清照是有着怎样的妇女情怀和独特的性格,才能写出如此深得大家喜爱的词。

李清照的词中无不透漏着真、善、美,也留露着她本人的性格特征:敢说、敢笑、敢于讥评有地位的男人。她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更加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她勇于表露自己真实的爱情,才留下了那关于情思关于离愁的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很多人怀疑李清照是否有爱国思想,我想这点是肯定的。我们没有理由用一个男人对国家应该有的担当、用男人的眼光来批判李清照,她只是个女子,只是个憧憬自己的爱情也热爱自己国家的女性。可是在那样的条件,在男权当立的社会,李清照不可能像屈原、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也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去统领朝政,她能做的只是祈祷只是希望国家能够保全,人民能够安康,这种爱国思想在她后期的词中也是有很多体现的。

四、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李清照主要以其易安词享誉宋代文坛,并且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吕思勉说:“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约,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特以闺阁见称也。”可见李清照对词的把握是多么的精妙,婉约也是易安词的灵魂。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境遇大不相同,词也有所不同,前期的多清丽妍媚,后期的多凄楚淡净,但是前后词的创作都不失婉约。

李清照词的言语风格被概括为两点:清新工巧,善用浅俗语。也有人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清照的词,都是比较精确的。清照的词之所以这样广泛的传播,在传播学来说首先浅显易懂才能被大众接受,当然她的词写的是那样的真切、动情、通俗又朗朗上口,这也会让很多受众产生共鸣,这便是传播信息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而心理上接近性最能吸引大量的受众。清照的词就是有这种力量,虽然她是近千年以前的人,却让人感觉到了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这也是传播中“内容为王”所决定的,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欣赏的。

五、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的舆论颇多

舆论是指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对公众关注的话题所持有的意见。对于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问题的看法已经有长达近千年的争论,而且历代学者都乐此不疲。

本文暂且不谈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之事,单看这个学术的争论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舆论了,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争执使得李清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也为李清照的词能广泛传播出力不少。

也许李清照根本不知道舆论这个词,更不会用舆论使自己出名。但是关于她的改嫁说无疑就是一个舆论的话题,也是这么多年来可以长青的话题。而这个舆论话题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了李清照的词的传播,因为关注这个人,就会关注这个人的其他,更何况是她的词本身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么一来,强强联手,李清照的词想不广泛传播都难上加难了。

李清照的词传播之广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切身体会的。本文只是结合传播学的某些观点,浅略分析了其词广泛传播的几点原因,从客观到主观,李清照的词都有着极好的传播条件和传播环境,也难怪易安词这样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宋词研究.华书局,1926.131.

[2]刘尊明,王兆鹏.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10).黄升.宋史艺文志.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李清照 《如梦令》 《李清照集校注》 细读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后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然靖康之乱中,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丧夫再嫁,后坚决离婚,无子嗣,漂泊南方,最后郁郁终老。

李清照在诗、词、文领域皆有成就,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作品集有《漱玉词》《李清照集》,后世多亡佚,流传至今者较少。

李清照被后世尊为婉约派的正宗,她以词名世,流传至今的作品虽然不多,却皆为佳作。她的小令亦写得含蓄蕴藉,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触。比如二首《如梦令》小令,引得后来评论家赞赏不已。笔者通过细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其他著述对此词的误解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将这首小令全文抄录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少数注解者识字不深,未理解“常”与“尝”二者当通用

首先,对于此词起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记”二字,另外的版本作“尝记”。笔者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所作校记曰:“全芳备祖、杨金本草堂诗余、古今词话、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二作‘尝’。”[1]中国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有字句不同的现象,故而同一作者的作品逐渐演化出不同的版本。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却有天壤之别。有的学者取“常”字的“经常、常常”之意,还有的取“长久”之意,句意可通,却明显违背生活常理。即使看到另外的版本作“尝”,也没有认真地花时间去检索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去求证,就随意地掠过了。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不同版本的“常”与“尝”,都可以解释得通,而这样的例子在诗词中比较少。笔者检索《汉语大词典》收录“常”字的第17条义项为:“通‘尝’。曾经。”其下举的例子有:《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王先谦《集解》:“《群书冶要》常作尝,是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从观,观秦皇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孙权常猎于山下。”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常躬耕得金一瓶。”[2]以上的“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下文产生“误入藕花深处”的美丽错误才是正常现象。如果此处“常”作“经常”或者“长久”的意思,一个成年人,在“日暮”时分,由于视线不太清楚,找不到回家之路也属正常现象。但如果“经常”地“误入藕花深处”,那就明显违背了我们的生活常识。所以此处应该是“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才会令年轻的李清照记忆如此深刻, 写下这首令人赞叹的回忆性小令。

陈祖美在赏析此《如梦令》小词时曰:“词的起拍‘尝记’二字,在这里是‘曾经记得’的意思,它说明此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结婚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公公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就随丈夫赵明诚‘屏居’(即隐居)乡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出嫁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作,也就是李清照十六岁左右到二十三四之间的作品。”[3]陈先生的细致分析笔者十分认同,这也为笔者以上的论述又加了一份佐证。

二、溪亭当为地名无疑,归属地当在李清照之故乡章丘

“溪亭”,众多研究者对它的注解并不相同,而且理解的差异也比较大。陈祖美在《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共列举了四种观点: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附近。[4]

众多专家学者中持其中一种观点的比较多。平慧善译注《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在《如梦令》其下“溪亭”下注解曰:“济南名泉之一,临近大明湖。”[5]又王璠在《李清照研究丛稿》中有详细的考证:“溪亭泉原本历下七十二名泉之一,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苏辙《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说:‘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栾城集》卷五)可见泉流于渠,能够行舟,时有画舫出没其间。郭老在《溪亭泉》诗中也说:‘七二名泉莫与京,才见趵突又溪亭。珍珠潭底鱼三尺,一片琉璃入大明。’说明此泉水流直入城西北的大明湖中。大明湖多莲花,这就是‘误入藕花深处’的缘由。”[6]

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如梦令》中的“溪亭”当为李清照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申辩的理由如下:

其一,《如梦令》起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字,据笔者以上考证,此处应该是“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即这首诗当为回忆之作。王璠将“溪亭”解释为济南城中大明湖畔七十二名泉之一,又依据词中描述的内容推断“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少年时期和女友们在荷花盛开的夏日同游济南城西的溪亭泉”。但这只是他的主观臆断,李清照在济南生活的证据并不充分,大多数学者都是根据此词中的“溪亭”二字所做出的推论。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一文载:“据李清照的几种年谱,我们知道她出生地是郓州(今东平),生长在东京(今开封),嫁给青州(今益都)赵明诚,其后随夫居青州、莱州、淄州等地,金人入侵后,又南奔江宁(今南京)以及江浙各地,后定居杭州而终。她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然而这一点并不排除她居青州时到济南省视其父亲李格非。”[7]

其二,将“溪亭”落实为李清照的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更符合日常情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绝大多数女性在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很少从事离开家的活动,作为“内人”是女性生活的常态,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不同地域的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情况又是不同的。[8]此小令描述的内容极富生活气息,人物的心情也是相当欢快的,从中可以大体推断此词所描写的当为李清照未嫁时的生活情形。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家庭遭遇一连串的政治变革与打击,恐怕没有专门畅游济南名胜之地的雅兴,此为其一。二是赵明诚兴趣不在山水,金石图籍与绘画才是他的最爱,李清照自然也是夫唱妇随,生活虽然惬意,自然与往日未嫁时大为不同,在此时回忆往日家乡之美景,少女之轻狂与欢笑,并且形诸笔端跃然纸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本首《如梦令》赏析的重点当在“沉醉”

李清照本首小令起句“常”字点明是曾经的游览经历,虽然发生于昨日,仿佛又刚游历一番,足见此次游历令李清照印象深刻。“溪亭”交待游记之地,“日暮”当为截取的当日游历的一个片断,也暗示李清照在此地观景的时间之长。李清照与众多伙伴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兴致极高,酒喝得也欢畅,竟至于黄昏时“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二义:一作“大醉”;二作“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或沉浸在某种境界当中”。此处作“大醉”似乎与词中描述更相符,所以李清照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寥寥数语,似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无穷。这首《如梦令》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尺幅虽短却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9]

注释: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2]罗凤竹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733页。

[3][4]陈祖美撰:《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5]平慧善译注:《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0年版,第1页。

[6]王璠著:《李清照研究丛稿》,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4页。

[7]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齐鲁文史,2004年,第2期。

[8]张金岭:《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特征新探》,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52-03

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诗人,杰出的作家。但在文学史上占显著地位的女作家,却寥落不多。宋代的李清照(1084-约1151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能书画,在诗、词、文、赋、文艺批评各方面都有杰作,在这些杰作当中,能代表她创作成就的,表现她思想生活、性格和艺术修养的还要数她的词,后世所称道的“李易安体”,正是指其而言。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具有“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的独创性,她善于运用优美生动的口语化文学语言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较大的影响,是公认的婉约派正宗词人。李清照词的创作以南渡前后为两个时期,她十八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早年生活富裕,夫妻俩除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外,亦致力于搜集和玩赏书画金石,因而,她的生活在前期是青春的憧憬,是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金兵入侵后,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妇渡淮南奔,在混乱的局势中,其夫病死在南京。此后,李清照便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她过着难民生活,晚年的景观孤寂困苦。她个人生活境遇的变迁,在其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在前期的作品中,多写闺情,表现闲适的生活,妩媚风流,韵调优美。后期由于遭遇不幸,生活坎坷,词风大变,作品中反映出词人对亡国家破之痛,流离转徙之苦,其感情苍凉沉郁。早年的欢乐,中年的黯淡,晚年的哀苦,是她生活史上的幕景,同时也是她不同时期创作的基本色调。我们从其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词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上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丽婉秀,明快活泼,长于抒情。从其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李清照词中的闺情词、爱情词、乡情词的数量较多。在其闺情词中,影响较大的是两首小令。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这两首小令写青春少女对户外生活的向往,在春光明媚中对于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塑造的少女形象,通过“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这样具有特征意义的几个动作,就把她那多情的内心世界和妩媚婀娜的外表情态都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如梦令]中“绿肥红瘦”只四个字,单纯明净,凝练确切,就把被摧残的花和人所惋惜的情态呈现出来,绿情红意,含蓄而委婉,读来余味浓厚。

李清照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理想、有抱负,聪明博学。可是,她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而被剥夺了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恰是宋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时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以及她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致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的活动世界,而这种愿望又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不可能避免的苦闷。同此,她的闺情词多为饮酒、惜花之作。这些闺情词反映出了大家闺秀的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它们的基本情绪虽然是健康的,但是,总不免带有一些抑郁、伤感的成份。李清照的闺情词也有另一种表现形式。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花老,清露洗苹花灯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这首词是以秋景为题材,词人以愉悦的心情歌咏秋色的宜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这首词运用口语而不用典故,以乐观的情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对鸥鹭野鸟的亲近。李清照所习用的这种表达方式即是人们所熟知的“李易安体”。

李清照还有一部份作品是表现真挚的夫妇之爱,抒写离愁别恨的。她生于名门,婚于宦族,婚后的生活也是美满幸福的。他与夫君赵明诚二人伉俪相爱,但夫君负笈远游,短暂的离别却给她带来了不尽的相思和忧愁。她是一个深于情、专于情,而又勇于表露爱情,强烈要求着爱情的女子。她感月吟风,是为了爱情,伤离惜别也是为了爱情,过雁征鸿牵动了她的心事,春花秋月惹起了她的相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这首词相传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所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使人觉得景中有情,以花与水的形象作比喻,抒发了夫妇之爱恋之情,吐露了离愁和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完美地表达了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头过渡到心头是多么迅速、短暂。这就把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写得循环往复,曲折多改。这是她明显地表露着爱情的作品。李清照的词还有更加曲折含蓄的表现手法。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没有直接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品味它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词人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词人把时令的特点。自己的生活情况和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黄花的消瘦比喻人的憔悴,以暗示相思之深,离别之苦。写深情而用淡笔,表达含蓄,格调高雅,与一般的离愁别恨之作迥然不同。

李清照的这些表达爱情的词作概括了封建社会里深闺思妇的精神面貌,同时反映了封建时代某些中上层妇女在旧社会礼教压迫下所产生的忧忿愁苦的社会情绪。这样的词出自妇人之手,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她这样对爱情的大胆抒发和热烈的歌颂,在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

李清照还写了许多乡情词。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赵明诚和李清照先后南渡,像其它难民一样,开始了流亡生活。南渡后,由于生活环境变迁,故词作一度为苍凉凄楚,所表现出来的是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她怀国家,眷念着已失的北方故土,词中充满了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哀愁和不幸。如[菩萨蛮]中“故土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蝶恋花]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些词表现出她对沦陷敌手,践遭蹂躏的中原故乡的深切怀念。又如[添字采桑子]“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孤雁儿]“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这些词句则皆是交织着乱离之感和亡国之痛。[永遇乐]和[声声慢]两首则标志着李清照创作上重大突破和特艺术风格的新发展。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历经离乱,栖身南方,词人通过追怀“中州盛日”的元宵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眷念不忘。“如今憔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别人的欢乐,正衬托出自己痛苦的深沉。通篇把今昔不同的情景构成鲜明的对照,显得格外生动。

李清照的秋词[声声慢]是后期词中的杰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风貌,笔力遒健,境界逼真。词人通过“淡酒”、“晚风”、“梧桐”、“细雨”等眼前景物的描绘,浓重地渲染了她心中的千愁万绪,她以饱蘸血泪之笔深刻地抒写了她在南渡以后,丈夫病故,国破家亡的离乱之痛,情调凄楚,如泣如诉,令人不可卒读。

由于敌人的入侵,国家的残破,加上她个人家破人亡和流离颠沛的遭遇,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的词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极为沉痛的,随着词人所处的形势、环境、心情的变化,其词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南渡以前的[如梦令]、[点绛唇]到南渡之后的[永遇乐]、[声声慢],大体上反映了李清照创作的全过程,南渡之前有权有势的家庭,才女的身份,贵夫人的地位,使她过着比较优越、安定的生活。她生活的空间是深闺、书房,所交往的人是父母、丈夫和诗词文友,所以只能写一些惜春悲秋,离愁别恨的作品,南渡之后,特别是在晚年,李清照是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其中又有所谓的“玉壶颁金”事件,使得这个饱经忧患,备尝艰辛的暮年嫠妇,惶惶不可终日。赵明诚的病逝,更是雪上加霜,她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悼念亡夫。[永遇乐]和[声声慢]发挥了她婉约派一贯风格,写出了作者在丈夫病逝后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创伤,情感深沉,基调凄凉。这和南渡之前的作品相比,其词在创作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由小令到长调,篇幅长了;二是由清切婉丽逐步发展到凄楚深婉,词风更加深妙稳雅;三是由吟唱恬静舒适的生活渐渐地转向描写极其复杂细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尤其是[永遇乐]和[声声慢]两首长调,哀婉欲绝,如泣如诉,愈唱愈妙。

李清照词的另一特色是婉约中带有豪放的风格。她和李煜、秦观的风格近似,但在这一方面,却超过了他们,更不是后来其它婉约派词人所能企及的。我们从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里可以看到她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的另外一个方面――豪放遒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切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

这首词写的是梦境,词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写自己在梦中漫游天空,看到星河云涛,借与天帝问答,表达了自己想乘风远举,直上三山的愿望,从侧面反映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得不在梦境和幻想中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在这首词中,以豪迈的意境,雄健的笔力,刻画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突破了李清照词的婉约格调。李清照的词风是婉约中带有豪放,既有清切婉丽的一面,也有激越慷慨的一面。她创作中豪迈劲健的风格,在其诗作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她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句燃烧着火焰,她对于抗战态度之坚决,对于投降派的义愤之强烈,绝不亚于任何一位豪放词人。我们从这里不仅感受到她的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也感受到她的豪放遒劲的诗歌风格。可惜的是,婉约派关于词“别是一家”的保守观念限制了她的词作,使她偏心地把侠肝义胆都给了诗,而在词中向读者展示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李清照像她前辈婉约派词人一样,严格区分诗和词的界限,写离愁别恨用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斗争则用诗。因此,她的词在艺术上虽然有很高的成就,但却没有像诗那样直接反映南宋时期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她的词的内容和诗所表现的爱国热情相形见绌。

李清照词的又一个艺术风格是能够在书写语言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据传李清照将自己写的[醉花阴]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叹赏,自愧不如,为了超过妻子,竟关起门来做了三天三夜的词,并得五十阙,故意将李清照这首杂在当中,拿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所写。把李清照的片言只句夹杂在别人的作品中,细心的读者都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别呢?凭的是李清照独特的语言个性。明白如话,深入浅出,用那些常系于口的字句,去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李清照语言风格的独到之处。历来填词者都讲究用典,雕琢字句,唯有李清照以口语入词,不蹈袭前人。使人为之惊叹的是[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一气呵成,如流泉飞瀑,玉润珠圆。“点点滴滴四个双声字,使读者”很容易雨态雨声联想到词人的伤心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近似口语化的词句,使历代的词话家、词评家拍案叫绝。

李清照词的语言,脱口而出,明白如话,看起来好像信手拈来,不费力气,其实不然,正如她在《词论》中所言:“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越是平淡,越见功夫,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染柳烟浓”、“人比黄花瘦”等,都是锻炼而来,绝非偶然拈得。可以说,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堪称婉约派词人中的语言艺术大师。

李清照词出色的艺术表现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易安体。李清照是一个有思想艺术成就的杰出作家,她的词在两宋文坛上开辟了新的蹊径,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流派,发展了词的技巧,提高了词的抒发感情的能力。但是,她的“词别是一家”的文学主张,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于保守,限制了她的创作,只是在词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有的词情调还过于哀愁悲伤,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不应过于苛求。然而她那些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特别是她那卓绝千古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是永远值得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她那脍炙人口的词作,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李清照选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唐诗、宋词元曲 (珍藏版)[M]. 浙江古籍出版社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分析

引言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古代评论家大都称之为婉约,更有“婉约以易安为尊”之说。也有论者认为李词以婉约为主,但婉约之中很有骨力,兼有豪放派之长。当代学者中有人提出李词的婉约与传统的婉约有区别。笔者以为研究作家的艺术风格,必须联系其整个人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本文拟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入手,探讨她的思想性格,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在思想和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探讨其词的艺术风格。

一、经历、性格,形成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马克思语)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依赖于作家的思想性格,取决于作家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李清照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代,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造就了她豪爽刚毅的性格,而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又渗透于其中,在文学上表现为奔放舒柔、疏宕凄婉的创作个性。

(一)经历曲折,造就豪爽刚毅的性格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知书善文。对她的文学修养有着潜在的影响。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金石录》三十卷是她们爱情与事业的成果。李清照十九岁时,父被罢官。二十四岁时,公公――宰相赵挺之卒,赵明诚一度入狱,后被夺官,夫妻“屏居青州十余年”。靖康之变,故土沦亡,南宋朝廷采取妥协逃跑政策。“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清照的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南渡后,赵明诚去世,书册文物尽失,继而是“颁金通敌”的诬陷。在这种情况下,她写下了“桂子飘香张九成”的诗句,讽刺赵构策试,表示她正直不阿的人格。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清照“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豪爽刚毅性格。

(二)刚毅性格,形成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

我国古典文论传统是“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气质是风格的根本。李清照在《论词》中云:“秦则专主情志,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所谓“富贵态”,当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气质。秦观词风纤弱,受到李清照批评。由此见出她主张的词风当是豪婉相和,刚柔共济。形象地说,不但是妍丽动人的贫家美女,而且具有高雅深邃、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质。正好比“木兰横戈”,飒爽英姿,雄风裹着娇媚,妖娆中透出英雄气概。

(三)词的奔放与诗文的悲壮,统一在思想性格之中

清照的诗文被公认为豪壮一类。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尚高雅,协音律,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以诗为词、不协音律及无铺叙、少典重和少故实。李清照的创作更着力于词,她视词、诗一等,继苏词之后,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特别是首创宋词思乡爱国的情感,对后人有一定影响。清照词作和诗文的风格有所区别但绝非“截然不同”,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共同构成清照的文章精神及其本人的思想性格。清照性格豪爽刚毅,在诗文中表露明显,其词作同样如此。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格调轻快,初步形成她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没有刚毅的思想性格,怎么会有如此压抑的悲愤?《摊破浣溪沙》“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委婉道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豪情。李词中压抑的悲愤,同其诗文中的雄浑悲壮,统一在作者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之中,总的倾向是一致的。

二、创作方法及独特的“易安体”

李清照运用富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特征的创作方法和其它艺术技巧,批判地继承了婉约词中清丽的创作笔法,融合豪放悲壮之气,将两者成功地结合起来,立体地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创造了独特的“易安体”。

(一)清丽其词,端庄其品

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清照《论词》批判了花间词猥俗浮艳的风气,其“《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继清丽一路而有所发展。清照“奉柳永为本朝词家第一人”,创作受其影响,但他对柳永“词语尘下”的作品持批判态度。《孤雁儿》后主遗风显然,词意更为深刻。“情怀如水”的韵味较之秦观的“柔情似水”也更显隽永,真切情思与超脱襟怀相融合,高雅俊美。赵明诚赞誉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正是从她的品格和创作的关系来说的。

(二)表面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

李词中有着更多的愁情苦意,一直被当作李词婉约的证据。其实,李词在愁苦中寄寓了作者的刚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摆脱了婉约词的羁绊。这不仅高于其他婉约词人,更是“易安体”风格的重要体现。李词述愁虽说是明指暗达,最富盛名,但她赋无形之愁以有形,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李词为学术界公认的只有38首。其中直写愁字的共有14处。如“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愁的形体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到头来载不动、了不得!但这绝非等闲之愁,词人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明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暗示另有所指。李词中述愁最甚,被杨慎《词品》评为“最为婉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其中压抑之极、无法排遣的愁绪,包含着词人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内容,其愁远超闺阁之外,表现出作者感愤时事、忧伤悲凉的爱国情思。所言“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可说是清照述愁的真实写照。表象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比婉约派博大矫拔,较豪放派柔顺细腻,实在是李清照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词风的成功实践。

(三)“闺阁中之苏、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宋王朝严控政治言论,文人常以诗文贾祸。像岳飞、辛弃疾,歌唱起爱国来慷慨陈词批评起朝政来,只敢微词婉讽。李词凝重淳厚,含蕴深沉,也属婉讽一类。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清照的《浣溪沙》“倚楼无语理瑶琴”,同一机杼。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李清照《念奴娇》“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工力悉敌。辛词“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词“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一家眷属。人们谈到岳飞、辛弃疾的这类词作,便都说如何委婉道出英雄豪气,而说起李清照的作品,就是什么闲情闺怨,这对李清照太不公平。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苏词雄壮,辛词悲壮。李词对辛词有过影响,其豪放相对地近于辛词那种“潜气内转”的悲壮,其气概“直于压倒须眉”。正是如此,李清照才能以“闺阁中之苏、辛”的地位名动文史。

李清照的许多词句,如“未必明朝风不起”、“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等,都从侧面反映出词人关心现实、忧时爱国的创作方向。影响到她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表现为现实主义精神。《清平乐》“看去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对时局的关切显而易见。《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透过表面的繁荣,触及阶级、民族矛盾的本质,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同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事业、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得李词又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天上人间,驰骋想象,在现实的感叹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著名的《渔家傲》(天接云海连晓雾),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悲壮的豪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鹏正举”的豪放气质同婉约清丽的表达形式融汇贯通,是李词豪婉相和的代表作。

三、艺术技巧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清照善于观察生活,词作构思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及富于声韵美的白描语言艺术,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深婉含蓄地抒发了她炽热的思想感情,综合地表现出其词风。

(一)刚柔相合的巧妙构思

李清照在构思上注重刚柔结合,使她的词作轻巧尖新、“跌宕昭彰”。历来思乡之作,不是夜晚就是深秋。李词《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却选择了早春的清晨,构思独到。上片写词人愉快的心情在春寒袭来时的变化,下片陡然一转,亡国忧愁举杯难消。上下呼应,早春的温柔和家国的忧愤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整体构思上,清照词于结句特别用力,往往几字,深入主题,把全词推向高潮。此词结句,照应“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极写词人忧愁之思,激愤之情,属于“醒明本旨”一类。《念奴娇》结句“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一扫全词愁云,表现出豪放之气,属于“宕开”之属。清照许多词作写凄苦之情,密云不雨,末了一笔宕开,兼收豪婉,并蓄刚柔。

(二)刚柔互济的对比与衬托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李词中具有创造性。《怨王孙》虽也描写了“红稀香少”的秋色,但却流露出“说不尽,无穷好”的喜悦心情。构思出神入化,在与传统题材的对比中突显个性,没有大家气魄实难为之。《蝶恋花》“暖雨晴风”的旖旎春光和词人“独抱浓愁”的苦楚情丝,构成凄婉与劲直的对比。同时互为衬托,反跌极力,被前人视为“入神之句”。《鹧鸪天》“不如随风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把表面上的消沉情绪推向高潮,而“仲宜怀远”的乡思之情却似地下之激流,汹涌奔腾。这是表与里的对比衬托,从中可见词人以刚对柔,以柔对刚的抒情技巧。《摊破浣溪沙》以梅花和丁香的粗俗对比桂花的“熏透愁人千里梦”,衬托出桂花的“风度精神”,亦为刚柔互衬。李词对比和衬托中刚柔互济,交相辉映,犹如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

(三)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

《玉楼春》“未必明朝风不起”,对时局的关切表达得曲折深隐。《念奴娇》通过形象的塑造、景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细读可悟其深义。沈德潜认为含蓄的作品应是“只见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外味”,能够“使人神远”。李词所谓闺思、闲愁、别情,在婉转表达中蕴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其“弦外音、味外味”,就须结合生活和思想来细心体察。《浣溪沙》首句“髻子伤春懒更梳”,只不过是写情思的一种艺术手段。全词以景寄情,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悲愤,这和古诗中借景、借物来比人喻事的传统一脉相承。正是柔情中有悲愤,悲愤中寓柔情,构成李词风格的重要特征: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构思颇具匠心。是李词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艺术风格的优秀代表作。

结语

总之,李词的思想内容,具有积极进步的政治倾向,反映了词人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其艺术形式,具有奔放清丽的特色,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李词以委婉含蓄的形式表达了苍劲忧愤的内容,柔中含刚;把现实生活的主观情思蕴含在委婉清丽的表达之中,寓刚于柔。从而形成了豪放刚劲与婉约柔美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清照.论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5篇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到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沥青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电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农机科技推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