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1篇

淅淅沥沥,溯溯洄洄,萦萦绕绕寂寂。

叹雨嗟晴云梦,哪堪情溺。

来来去去缱绻,又谁知、凤鸣凰泣?

我纵使,费思量、只可尺书凭寄。

月影云湖潮汐,望菡萏 心珠蹙谁羌笛?

浅水长桥,愫雨落花可觅?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叠词 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 语用意义

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语素重叠构成的合成词。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叠词是由两个相同语素重叠而成,如“妈妈”、“星星”等,这两个语素可以分开单用,意义不变。另一种叠词是由两个不同的语素重叠构成,如“跌跌撞撞”、“密密麻麻”,其中不重叠的“跌撞”、“密麻”不是词,[1]但如“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等一类中,“干净”、“整齐”等是成词的。这与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叠音词不同,如“姥姥”、“猩猩”等,这类词是单纯词,即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语素,不能分开单用。笔者试图从叠词角度,对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的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和量词重叠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进行浅显地分析。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词汇意义

关于词汇意义,笔者主要从重叠词的具体构成结构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重叠的功能和作用。

(一)动词重叠

《声声慢》一词中的重叠动词为“寻寻觅觅”,“寻寻觅觅”由两个语素“寻”、“觅”分别重叠构成。通常,两个不同语素重叠构成“ABAB”式动词较多,表示动量,附加“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如“商量商量”、“思考思考”。[1]而“寻寻觅觅”是“AABB”式,其中,“寻”、“觅”同义,均为“寻找”义,重叠后相当于“寻找”义连说4次,加重了对要“寻”、“觅”事物的渴望。而且,这样的重叠形式要比“寻”、“觅”单个的语素或“寻觅”一词,更能表现词人对所要寻觅事物的热切追求和向往。

(二)形容词重叠

该首词中形容词的重叠有两处:“冷冷清清”和“凄凄惨惨戚戚”。

“冷冷清清”是形容词重叠的“AABB”格式,这种格式通常是由双音节词“AB”如“冷清”转换而来,重叠后强调度量,附加“很”或“相当”意思,[1]类似的重叠式合成词还有“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等等。“冷冷清清”就表示“很”“冷清”、“相当”“冷清”,一方面,说明这个“乍暖还寒”季节的冷清、萧条景象;另一方面,从词人自身遭遇、国家命运来看,单用“冷清”一词就不足以表达词人的切身感受。因此,重叠词“冷冷清清”用在此处加深了程度,并且还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凄凄惨惨戚戚”是由“凄”、“惨”、“戚”三个语素各自重叠之后依次排列构成,与上述“冷冷清清”情况又稍有不同。表面看来,属于形容词的“AABBCC”式,这种格式的合成词在当今口语、书面语中都是不常见的。事实上,仔细观察分析,可知它是上述“AABB”结构的变形。其中“凄”既可和“惨”结合组成“凄凄惨惨”结构,也可和“戚”单独组合为“凄戚”一词,而“惨”和“戚”也可组成“戚惨”一词。且“凄”、“惨”、“戚”三个语素意义相近,分别重叠之后排列达6个字,更能突出强调词境的凄凉,烘托词人的愁情。

(三)量词重叠

该首词中重叠量词为“点点滴滴”,其中,“点”、“滴”都是量词。单音量词重叠后表示“每”,或者强调多。[1]“点”、“滴”重叠为“点点滴滴”就把细雨之小、之多、均匀洒下的情形勾勒出来,仅仅通过这个重叠词,读者就能联想到词人描写的情景:这牛毛似的细雨此时此刻让词人丝毫感觉不到浪漫,只是徒增“愁”情而已。词人用词之精准、描写之细腻,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语法意义

重叠词的语法意义,笔者主要从语法形式——重叠式出发,分析叠词的语法范畴等意义。

(一)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具有短暂、尝试的语法意义,[2]如“看——看看”,“说——说说”,“想——想想”等。该首词以动词的重叠“寻寻觅觅”开头,告知读者词人是在试图、努力寻找什么,从下文“乍暖还寒时候……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推知,词人正处于寻觅温暖、快乐的探索过程中。从语法范畴上看,“寻寻觅觅”也体现出词人写词时或写词前后一段时间内正在发生的动作行为或心理倾向。在形态变化不丰富的汉语中,重叠式合成词“寻寻觅觅”就体现了动词时、体的语法范畴意义。

(二)形容词重叠

形容词重叠具有程度高或适中的语法意义,[2]如“漂亮——漂漂亮亮”,“认真——认认真真”,“仔细——仔仔细细”等。该词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有“冷清”、“凄惨”程度高的涵义,表示“非常冷清”,“非常凄惨”,相当于形态变化丰富语言中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情况,这两组词紧跟在“寻寻觅觅”之后,做结果状语。“寻寻觅觅”本身就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憧憬的无限渴望,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追求理想生活之切与现实凄惨之极强烈碰撞,更能激发词人的慨叹。语言上的两种极端情况相遇,势必激起新的思想火花。

(三)量词重叠

数量词的重叠一般具有遍指的语法意义,[2]如“条——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笔者认为,该词中“点点滴滴”没有强调雨滴的个体性,相反,它在这里表示细雨遍及多处,即具有整体性的语法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名词的数的语法范畴。这种反常态的用法新颖别致,使读者眼前一亮,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琢磨。

三.语用意义

语用,即语言的运用,注重语词和具体语境的适应。语境,在古诗词里即为诗境、词境。因此,字词使用恰当,在诗词中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就简要探讨一下《声声慢》中叠词的语用意义。

(一)动词重叠

“寻寻觅觅”,如上所述,表达作者追求温暖、快乐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尝试、不确定性,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显现最终结果。而“寻寻觅觅”首先从词的长度上比“寻觅”要长,新兴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象似性,即语言结构与人们所认识的现实世界的结构是对应的。因此,“寻寻觅觅”代表词人探索时间之漫长,过程之艰辛,这与词人要抒发的感情是吻合的。越是强调“寻觅”的不易,与后面的“愁”景“愁”情越发冲突,忧愁之情跃然纸上。其次,若用“寻觅”一词,则稍显平淡,不足以适应词的词境,表达效果自然不如“寻寻觅觅”好。

(二)形容词重叠

“冷冷清清”这一重叠词加深了“冷清”的程度,符合“乍暖还寒”、“独自怎生得黑”的词境,暗示了不仅环境冷清,更隐藏着词人独自一人孤单寂寞、愁绪无人倾诉的冷清心结。“凄凄惨惨戚戚”同样道理,与下文“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憔悴损”的词境遥相呼应,也体现词人“正伤心”的感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似形容词重叠这么简单,从语用角度看,它们确实符合语境,用在整首词里显得很贴切。

(三)量词重叠

词人在词首用过重叠词后并没有“善罢甘休”,下阕用“点点滴滴”描绘“细雨”,显出细雨之小之密,同时也象征了词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本来心情就不平静,黄昏时点点滴滴的细雨只徒增忧伤而已,与词尾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字融为一体,可谓是“寓词于景”、“寓词于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还是语用意义来分析,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重叠式合成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另外,从词的字数排列上看,运用叠词,整首词也显得很协调。最难能可贵的是,叠词的运用自然且切合词境词情,看不出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张端义曾在《贵耳集》中评价:“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再如元人乔吉[天净沙]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全篇都用叠词,有刻意运用的嫌疑。陆以湉《冷庐杂识》就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

总之,从语言学叠词运用的角度看,这首词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3篇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那个时候她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流离失所,于是就更加怀念往昔的生活;而回忆本身就会增加人对现实的苦楚感受,这样,回忆和现实的悲伤重叠了,就变成了这首词的独特韵味。叠字的连贯使用,它们被巧妙融合在一起,细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的感伤心境。“寻寻觅觅”是内心空虚的外部动作;“冷冷清清”写的是环境,衬托出的是心中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内心感受的描绘,将内心悲苦之状推向极致。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4篇

好一个女子,词述闺中常态却流传千古,无论是婉约的柔美,还是盛名远扬的“易安体”,都是她的娇美“花衣”。

她是李清照,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却挥笔谱写了不朽的传奇。不论是她与赵明诚的爱情,还是作为才女的唯美佳作,都是隔离于俗世之外的淡雅清风。巾帼不让须眉,愤世而词比城坚一她为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付出了心底最坚定的热血心肠,流落南方,夫君病逝,清照孤苦而颠沛流离,动乱不堪的年代,不是清照该居住的年代,倘若在今朝,她的词藻华美,定然独领,她如同一个词作女神,在精巧的纸笔下,带来一阵古风,一枝独秀。

句句可传诵,声声入人心,李清照给予后世最纯净的娴熟情调,一方传奇,万世共赏。

李清照的愁,愁水可泣,流淌了千年不减,不灭,安静地品味,如同知己一般地心疼,她好似一个邻家姐姐,在浮华繁闹的年代里,舞动扣人心弦的绸缎。漱玉泉的水,武陵春,醉花阴。

不是因为《声声慢》的慢巧情调而痴迷于这个女子的凄美,我们对她表示敬仰,可未曾推开她的心门。

何人有勇气刨开千古的阻饶,细翻她的愁情,陪她看落花赏秋叶,细雨下共嚼往事?待她落泪,再为她擦拭。

也许,在世人眼里,她是“愁”的代名词,而愁,也是她一生不变的主旋律,少女时,她也曾花枝招展天真淘气,而家国的灾难泯灭了她的快乐,在我心中,登峰造极于宋代词坛的女子,唯有李清照。

早年看过《李清照传》,对于她,多了太多怜悯。窥望她的气节与忠贞,骨子里少不了浩然正气,美于底蕴,修身静心。

昔日故人慢慢消隐,何似细水长流?有些故事在水中点点划开,李清照带不走的浓愁,则如同一波巨浪击中我们的内心,进发共鸣,碰撞出了火花,仿佛此刻的你我,已经与她相连、相牵、相恋,如果可以,那还是一种相依为命。

不论乱世如何浮沉岁月、抹去风尘,后人只等清照的一声召唤,倾城几世,演绎着炽热霜雪。

我几度翻滚浪潮中,想要觅寻她遗落的足迹,隐约间,依稀看见了古时印记,昂首的瞬间,我被斜射而来的空寂勾起了失望。李清照在我心底久居,徘徊在今世与古时的两极。

李清照的词,似乎是千年以前的“秋千曲”。她在千里之外,与我万里之遥,久不衰,经久不寒。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叠韵;声韵;音韵;愁情

音乐可以创造意境、传达心情。《声声慢》一词集中地创设了凄苦忧愁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忧虑与悲伤的心情,作者是如何调动音乐手段为之服务的呢?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本词的音乐艺术。

一、叠词

《声声慢》开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连叠七字,重笔浓墨曲折尽意,为全词奠定了异常痛苦、悲愁感伤的基调。宋代张端义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但无斧凿痕。”细加分析,妙不可言。

今人傅庚生概括也极其恰当:“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开头七组叠字连用,感情深沉,声调铿锵,平仄相间,字音相谐,且这些叠字所形成的哀婉舒展章节是与家国破亡之忧、爱人病逝之哀、漂泊颠沛之苦、凄惨忧愁之情紧紧相连的。

二、词调

词调是词的腔调,又叫词牌,一定词调反映一定的声情,歌词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得“能移我情”的效果。《声声慢》属于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释》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李清照选用《声声慢》这一词调,以悲怆、凄楚、拖音、袅娜的调子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她凄楚的晚年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三、节奏

《声声慢》特有的音乐节奏,实质上就是作者心中的感情波澜的音响反映。寻寻觅觅(平平/仄仄)音调由舒缓入急促,冷冷清清(仄仄/平平)由急促暂缓,“凄凄惨惨戚戚”(平平/仄仄/仄仄)由舒缓入急促,“点点滴滴”(仄仄/仄仄)声调急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以急促为主,只是偶尔稍有舒缓,每舒缓处仍只是为更加急促做铺垫,一声一声的顿挫,刻出作者“顿挫凄绝”的情感。

李清照还擅长通过改变句读来调节情感。清代万树云:“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气贯下也。后‘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四、音韵

全文四十二个齿音字,字字是血与泪的哀愁,哽咽啜泣之声充满耳管,扰人心弦。夏承焘先生对本词齿音做了详尽的阐述:“用舌音的共十五个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音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齿音本是不开展的难发之音,而将其叠用,更为难发,尤其那十四叠中,大量齿音连发,难则更加几层,大量齿音连叠而发,不发则已,一旦发出,就将那一曲无尽的哀歌唱彻。

本词韵脚多为“一七”韵,特别是前十四叠与后四叠押的都是“一七”韵。“一七”韵缩口、窄音且凄婉,加之又都为入声,故更显缠绵中的急促、愁苦、悲哀,泣不成声,断断续续,真是点点滴滴都是愁人心上之秋。

五、长短

“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句子的长短与奇偶看似自由,但实际上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句子的长短与奇偶对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声声慢》上片先连用两个三言短句、两个四言偶句,特别是开头连用七个偶数句,加之整个上片都用入声韵,故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恰宜表现作者当时当地的愁苦心情。下片开始多用偶数句,略显拗怒,但到最后处“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繁音促节,愈转愈急,一泄而下,加之句句押入声韵,使人感到情急调苦,凄婉欲绝。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充分调动叠词运用、词调选择、节奏与长短和声韵与平仄等音乐手段创造了铿锵急促的旋律,营造了凄苦愁绝的意境,传达了顿挫凄绝的情感。今天,时隔近千年,我们依然能清晰地体会到词人的惆怅、茫然不知所措的凄苦,这应该是这首词的最大艺术魅力了,然而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一颗哀伤破碎的心灵用凄绝哀婉的声腔与顿挫紧促的节奏所唱出的悲戚与愁情才是真正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端义,贵耳集.梁玉玮校点.1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4:19.

[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1版.北京出版社,2003-1:3.

[3]万树.词律.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241.

[4]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1版.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9:6.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沥青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电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农机科技推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