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清照的诗词

李清照的诗词

李清照的诗词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54-03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以诗、词闻名于世。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且通音律,善作书画。由于种种原因,李清照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并不多,目前能看到的有词59首(其中存疑词13首)、诗19首、文6篇及诗文残句若干。通过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的诗词有着不同的风格。她的词写得婉约缠绵、轻柔细腻。有写少女含蓄内秀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花移月影约重来”(《浣溪沙》),也有写思妇离愁别恨的“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有写“绿肥红瘦”的海棠,也有写“香脸半于开”的红梅;有写“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的娇嫩鲜润的春光,也有写秋色萧瑟的“乱山平野烟光薄”。在李清照的46首词中(其13首存疑词暂且不论),除《渔家傲》有点浪漫主义的豪放风格外,其余均其婉约情愫。所以,“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此道当行本色第一个。但是李清照诗的风格却与词大不一样,显得尖锐泼辣、激烈直率。有骂金人的“夷虎从来狼,不虞预备庸何伤”(《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也有大胆公开讽刺赵构苟安投降送金与人的“何必羹肉,便可车载脂。工地冲所惜,五帛如尘泥”(《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有告诫宋朝统治者的“夏商有鉴当,简策汗青今具在”(《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也有表达爱国情怀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等。李清照的19首诗,多直言不讳,切中时弊,因而显得大胆泼辣。

李清照诗词风格迥异的原因何在?本文将尝试论之。

李清照诗与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不同,是她诗与词风格迥异的重要原因。李清照词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歌咏自然生活。此类词多半写于她青少年时期。早年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静处闺房绣楼,而是走出深院重门,走向大自然。她陶醉于自然,寄情于山水,抒写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如《如梦令》、《怨王孙》等。同时,她也是一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女孩子,从她早期的一些抒写生活感受的词中就能体会到她的这种性格,有对大自然无情的痛惜:“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有在惜春的怅惘中流露出少女的一片春心萌动,如《小重山》。由于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愉快、崇尚自由,因而,此类词风清新明快,笔法虽含而不露,但感情的基调明朗爽快。

二是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此类词在易安词中占的比重最大。李清照18时岁嫁给聪明好学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从此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赵挺之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之人。因此,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了,但丈夫又常年游宦在外,这就给多情的诗人带来了极大的悲愁与苦闷。李清照词中表现离愁别绪的一类词,大多是在这种生活境遇下创作的。她在《一剪梅》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夫妻间无尽的相思表现得细腻委婉、真切动人。此外,这类词中还有托物言情的,如《玉楼春》、《满庭芳》等,或歌咏梅菊,或描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含蓄地抒发积于内心的相思之情。此类词写得格调婉约细腻、缠绵悱恻。

三是抒写爱国情怀。李清照有极大的爱国热情,她看到国势衰败,山河残破,而朝延不思进取,心中充满了愤怒,加之丈夫的离世,让她很受打击,她的整个精神面貌也因之改变了。她痛苦忧郁,愁思始终笼罩心头,因而对故国的怀念、对国势衰微的慨叹等在词中隐隐地表达出来。如《永遇乐》中,她把对家国之思和丧夫之痛深沉地交织在一起,把泪血交融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易安词思想感情的基调是愁痛、忧郁。这些感情委婉含蓄,不像她诗中那样大胆激烈、直言不讳。“李清照词的内容,总的看来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天地里的”,“它很少涉及重大的社会历史主题”。

李清照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触及时事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是抒发她那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共8首。如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诗中,诗人以古喻今,开篇就直言不讳:“五十年功如电枉,华清花柳咸阳草”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朝中的奸佞。著名的《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表达了她对朝中投降派的义愤,辛辣地讽刺了不能辅佐皇帝安邦立国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有名节的人物,宣扬她与敌誓不两立的立场。此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和义愤在《题八咏楼》、《春残》等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第二类是表达生活理想的言志诗,主要表现了她鄙视利禄、崇尚自我的思想情感。“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夜发严滩》)她对追逐名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对不义争名利之人进行无情地讽刺:“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是一个具有反叛性格的女子,她崇尚自由宁静的生活,想摆脱功利的滋扰,但现实与之相距甚远,因而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寻求精神寄托,寻找心灵慰藉。《晓梦》一诗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图景再现。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摒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座上客”,充分体现了李清照清高自恃、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

第三类是晦涩难懂、代人立言的应酬诗,充斥着献媚奉迎的庸俗之味。这类作品与她晚年处境有关,并非发自肺腑。前两类诗主要基于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家亡国破的血泪仇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写得大胆泼辣、尖锐辛辣。

从时间上看,李清照的诗绝大多数写于南渡之后,由于前后生活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其诗词创作风格也已不同。在现存的19首诗中,除《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感怀》、《分得知字韵》3首是写于南渡之前外,其余16首均写于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在南渡之前,无论是少女时代,还是和赵明诚一起的夫妻生活时期,她的生活是幸福平静的。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衣信有余……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一时期,她多半生活在深闺大院中,社会接触面不广,词中多抒写个人的恩爱情怨。南渡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灾难的降临,迫使她从闺房、书房中走出来,开始了流亡的辛苦生活。在家破人亡、灾难接踵而至的年月里,还有两件事对李清照有灾难性的打击,即“五壶颁金”事件和错嫁张汝舟。同时,她珍藏多年的文物在流亡中丢失,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际使得李清照生活举步维艰,雪上加霜。因而她觉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民族的灾难和自身的不幸痛苦地合拍了,在个人身心愁痛中,诗人还寄寓了强烈的家国之恨,她的诗没有了前期的含蓄委婉。加之生活经历的丰富,因而“她的诗风思想深度、艺术概括强度都发生了变化”,“她的诗歌大胆泼辣,尖锐激烈”。即使是此时的词风较前期也显得沉郁了。可见,南渡之后的不幸遭际也是李清照诗风变得直率激烈的重要原因。

李清照诗与词风格之所以不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其“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制约。这也是她诗词风格不同的根本原因。“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对词的独特见解,这是她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提出的。李清照认为,词不仅在句式上与诗有别,而且在内容、风格、韵律上也有别于诗,反对以诗以文为词的做法。她在《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此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间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她在《词论》中批评前人填词“多疵病,璧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因为其不合乎自己“别是一家”词观之原则。在这种观念的制约下,李清照诗词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李清照坚持‘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把词看成纯文学,政治性、现实性却表现在诗中。”“有于词言情而不言志的传统,她在词篇很少触及到这方面(社会政治)的重大主题,不像她在诗篇里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清照后期作词仍然恪守“词别是一家”的原则,主要围绕个人生活圈子来作词,使她后期的词和后期的诗的创作出现巨大差异,这不能不归于她对词的保守看法。我们应该承认她后期词中所具有的爱国情感,但也应看到,和她的直指时弊的热情奔放的爱国诗歌比较,她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感情毕竟较为曲折和隐蔽。婉约派关于“词别是一家”的观念限制了李清照的创作,使她偏心地把侠肝义胆都给了诗,而只在词里向读者展示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

李清照诗词风格之所以迥异还在于她受到家庭环境及当时文学氛围的影响。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里,父祖皆出于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著述甚多,有文集45卷称名于世。他随苏轼学过文章,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都有密切往来,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士”。李格非的诗文受苏轼影响很大,李清照继承家学的传统,其创作风格自然受到影响。李清照称赞“苏子瞻,学际天人”,指的是诗文创作。在她的一些诗歌创作中不难看出受苏轼诗作的影响。她诗风的率直激烈是受到苏轼那种自由解放、恣肆的“冲口出常言”的影响。另外,由于宋代注重文治,高度重用文人,因而文人对政治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多以诗歌创作指议政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边叙边议,寓意于叙。李清照的诗中也不乏这样以议论入诗的诗,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纯为议论,但足以讽刺南宋朝廷的苟且偷生,令人震聋发。可见,李清照的诗继承了苏轼的以议论入诗的创作方法。李清照存诗不多,其风格与词截然不同,苍劲古朴,沉郁悲凉,更有“压倒须眉”之气,而且多从大处着笔,多以议论入诗,与当时盛行一时的江西诗派作品迥然不同。

但是,李清照词的创作所处文学氛围与诗不同。自唐五代直到宋初,词坛一直是以写离情别绪、伤春悲秋为主要内容的“婉约”为正宗,虽经范仲淹、柳永等人的大力创新,仍为婉约的茂草所湮没。南唐李煜、晏几道等悲剧作家的词很受李清照推崇,她在《词论》中说:“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五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因而李清照的词作也就摆脱不了“艳科”、“尊体”的束缚。“婉约词派为北宋词坛视为‘正宗’的最大流派,也始终强调‘尊体’、‘遵奉’词的艳科的传统。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正宗作家,自然也就摆脱不掉‘尊体’的束缚。”故李清照坚持奉尊“词别是一家”之主张。“李清照不仅爱嗣奉周,而且过师李煜”,“风格极似李煜而又过之”,“她恢复了词的本色,而又前进了一步”,“至南渡以后,其婉约的基本风格并无重大变化”。所以,家庭环境及当时文学环境氛围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也是促使其诗词风格迥异的又一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候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季子.中国古代文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3]唐吉障.唐宋诗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赵仁佳.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2篇

庾信简介

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图为庾子山集注的封面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

查询到庾信的古诗一共325首!

1、《咏怀》

南北朝·庾信

畴昔国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一顾重尺璧,千金...

2、《拟咏怀 十一》

南北朝·庾信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

3、《道士步虚词 九》

南北朝·庾信

地境阶基远。天窗影迹深。碧玉成双树。空青为一林。鹄巢堪炼石。蜂房...

4、《燕歌行》

南北朝·庾信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鴈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5、《拟咏怀诗 一》

南北朝·庾信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

6、《拟咏怀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今时...

7、《拟咏怀诗 十》

南北朝·庾信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

8、《拟咏怀诗 二十》

南北朝·庾信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

9、《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崩堤压故柳。衰社卧寒樗。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汉阴逢荷筱。缁林...

10、《咏画屏风诗 一》

南北朝·庾信

侠客重连镳。金鞍被桂条。细尘鄣路起。惊花乱眼飘。酒醺人半醉。汗湿...

11、《咏画屏风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徘徊出桂苑。徙倚就花林。下桥先劝酒。跂石始调琴。蒲低犹抱节。竹短...

12、《咏画屏风诗 十》

南北朝·庾信

千寻木兰馆。百尺芙蓉堂。落日低莲井。行云碍芰梁。流水桃花色。春洲...

13、《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旌回外壝。跸静郊门。千乘按辔。万骑云屯。藉茅无咎。扫地唯尊。揖让...

14、《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七里是仰。八陛有凭。就阳之位。如日之升。思虔肃肃。致敬绳绳。祝史...

15、《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国命在礼。君命在天。陈诚惟肃。饮福惟虔。洽斯百礼。福以千年。钩陈...

16、《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六典联事。九司咸则。率由旧章。于焉允塞。掌礼移次。燔柴在焉。烟升...

17、《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玉帛礼毕。神人事分。严承乃睠。瞻仰回云。辇路千门。王城九轨。式道...

18、《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帝出于震。苍德于神。其明在日。其位居春。劳以定国。功以施人。言从...

19、《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以炎为政。以火为官。位司南陆。享配离坛。三和实俎。百味浮兰。神其...

20、《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犹吹凤凰管。尚对梧桐园。器圜居士厚。位总...

21、《周祀五帝歌 白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肃灵兑景。承配秋坛。云高火落。露白蝉寒。帝律登年。金精行令。瑞兽...

22、《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金行秋令。白帝朱宣。司正五雉。歌庸九川。执文之德。对越彼天。介以...

23、《周祀五帝歌 黑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北辰为政玄坛。北陆之祀员官。宿设玄璜浴兰。坎德阴风御寒。次律将回...

24、《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地始坼虹始藏。服玄玉居玄堂。沐蕙气浴兰汤。匏器洁水泉香。陟配彼福...

2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肃肃清庙。岩岩寝门。欹器防满。金人戒言。应暕悬鼓。崇牙树羽。阶变...

26、《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年祥辨日。上协龟言。奉酎承列。来庭骏奔。雕禾饰斝。翠羽承樽。敬殚...

27、《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庆绪千重秀。鸿源万里长。无时犹戢翼。有道故韬光。盛德必有后。仁义...

28、《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克昌光上烈。基圣穆西藩。崇仁高涉渭。积德被居原。帝图张往迹。王业...

29、《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雄图属天造。宏略遇羣飞。风云犹听命。龙跃遂乘机。百二当天险。三分...

30、《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月灵兴庆。沙祥发源。功参禹迹。德赞尧门。言容典礼。褕狄徽章。仪形...

31、《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龙图基代德。天步属艰难。讴歌还受瑞。揖让乃登坛。升舆芒刺重。入位...

32、《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若水逢降君。穷桑属惟政。不哉驭帝箓。郁矣当天命。方定五云官。先齐...

33、《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南河吐云气。北斗降星辰。百灵咸仰德。千年一圣人。书成紫微动。律定...

34、《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礼殚祼献。乐极休成。长离前掞。宗祀文明。缩酌浮兰。澄罍合鬯。磬折...

3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庭阕四始。筵终三荐。顾步阶墀。徘徊余奠。六龙矫首。七萃警途。鼓移...

36、《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继天爰立长。安民...

37、《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乾坤以含养覆载。日月以贞明照临。达人以四海为务。明君以百姓为心。...

38、《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树君所以牧人。立法所以静乱。首恶既其南巢。元凶于是北窜。居休气而...

39、《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二》

南北朝·庾信

运平后亲之俗。时乱先疎之雄。踰桂林而驱象。济弱水而承鸿。既浮干吕...

40、《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四》

南北朝·庾信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词学研究中,李清照是仅次于苏轼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者多半关注其词作成就,但实际上李清照是诗词兼擅。特别是诗,由于自古以来它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李清照是不可能忽视的。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舒畅。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与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事变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容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关于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明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考,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与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与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雄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首先,诗人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偶成》是悼念亡夫之作,属七言绝句,基调凄凉,诗中只有花与月,都是红颜易碎,感怀伤时之物。作者触景生情,传达了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流浪之感,和对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满生活反对怀念。其次,诗人针砭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在《咏史》中,引用两汉王莽篡政的历史借古讽今,严斥了金人扶持的伪楚伪齐政权。史中还赞扬了嵇康注重气节,敢于斗争的骨气,表达对当朝卖国求荣小人的愤慨。最后,李清照的每首诗都各有其特点,都有典故。

总之,李清照的诗具有的政治情怀,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歌颂。无论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还是处于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李清照都传达了一个声音:爱国思乡!这种士大夫的情怀非闺中女子所能言。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清照 美学视角 风格形成 成因分析

文学作品的美学角度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韵味之处,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能够让读者共鸣,就是她把个人情怀毫不保留地借助高超的写作技能展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词,李清照还被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因此,在美学的角度下审视李清照的诗词之美,结合她的相应的身世变化,才能最准确地分析出李清照的诗词作风变化。成因主要是她生活经历的跌宕浮动。若没遇到种种挫折,则一个人是写不出所谓的“惊世骇俗”,写不出真真的“绝美”的,笔者也是感受颇深。从美学视角出发,便能发现李清照词风的改变亦是生活所趋,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倾诉,倾情于词。

一、文学作品审美风格形成原因

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的形成是作者在创作时,不断通过自身提升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独特的气质、风格、笔调和气息,是一个作家真情实感的体现,包括思想内涵、才学底蕴、审美价值的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的成熟是作品成熟的体现,同时还受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有句话说得好:“但凡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是作者亲眼所观,或者是作者亲身所经历。”总的来说,作品可以记录和反映作家生命的印记,因此便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只有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入文学作品中,才能真正投情于文,携理于文。

二、李清照作品的美学分析

李清照作为一代词人,其作品有很多惊人之处,有“别是一家”的说法,古今都有称赞。明朝人杨慎曾说:“若为填词,则宋人李易安乃冠绝者。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与闺阁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诗词的造诣颇深。下面分别从李清照诗词意境美、语言美、婉约美的角度探索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成因。

(一)意境美

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影响诗词中的意境美。意境便是作者在诗词描述中,给读者有无意识地构建一个有情感环境的过程,已经给读者构建了很多情感倾诉的环境,或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她少年时期的作品,是她有一次机会在有一次在溪亭游玩时即兴写出的,词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运用白描的修辞手法,“日暮”、“归路”、“晚舟”等给读者构建一个少女日暮游湖之景,写出一个少女灿烂的生命气息,犹如绽放的春花,蕴含的是质朴和烂漫。此词的写作背景便是年少李清照无忧无虑,没有家庭的纷争,没有功名利禄,只有一份独属于少女的稚气和天真,此时的诗词对于李清照来说,便是一种初入文学的探索。这些意境的形成是作者年少多地游玩总结出来的。从美学角度来说,写作的意境便是作者的意境,倘若没有积累,等闲之辈经历这些也未尝写出,前者为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生产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发,是一个作家创作风格影响的客观因素。围绕这个安稳的社会环境,词人才能写出桃园之作。词人的思想通过词折射出来,滋养其诗词精神的是群体意识、社会运动和社会责任感。因而,他们的作品应该是社会现实的风向标。李清照年少的生活环境安稳,对她的写作起到了激发作用。正印证了一句话:“社会是一切写作的影响源泉,没有环境的影响而著出的作品,是毫无目的有没有生机的作品。”

(二)语言美

李清照在语言的应用可称是“温柔抒情”、“惟妙惟肖”。语言的应用是诗词的精髓,和意境一样,在诗词鉴赏中展露出绝美的风采。有人曾说:“言之于理,便晓之于情。”可见语言的魅力无限,它蕴含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是用词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文化涵养,还从文字之美中透露出了大量的时代文化。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春欲放”是春花含苞待发的滴滴娇人,表示出李清照特别喜爱这花,将自己此时和夫君幸福的生活简单描述出来,没有一丝做作,比喻恰到好处。写人写话,以花喻人,正是充满了真挚情怀。全词形象鲜明,从细微之处写人,突出了李清照此时此刻欲想情郎更加喜爱自己,又表现出自己温柔独到,韵味十足。此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所写,其中流露出了一个新婚在夫君面前可掬可爱,将温柔妩媚的情态透露出来,感情深厚,细腻可亲。

(三)婉转美

又如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她的作品中蕴含深切的婉约柔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从词中可读出李清照此时非一个“愁”字了得,可见其深处忧愁却欲罢不能,此词写李清照独自一人的情景,一种茕独凄惶笼罩心头,如果不能在当时,则很难领悟到李清照的悲凉和痛楚,我们也是仅仅从词中寻觅到这些痕迹,即便是其他大能之者,也不能写出那一份离愁别绪。“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点点滴滴”“梧桐细雨”“凄凄惨惨”“怎一个愁字了得”种种表明了李清照的悲凉之处,就似这落叶纷飞,无处可逃。李清照也摆脱不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忧愁,一份被丈夫疏远而独守空房的忧愁。由此可知,环境和后天是作者词风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是环境加以刺激个人再加以实践形成的。李清照的婉约便是如此,她的婉约美简单而言就是社会环境加以女性之美的结合。

三、李清照词作风格形成原因

公元1101年,正处花季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特别疼爱李清照,两人的生活永远是那么甜蜜和充满柔情。不过相比年少,较缺少的是李清照在此期间很少走出家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闺房赋诗填词,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这也是李清照作品积极向上的高峰时期,内心的方向和写作风格都是那么激昂向上。然而这只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下的短暂的美好,很快便爆发了“靖康之难”,腐朽的北宋顿时陷入一阵慌乱。随着国家的灭亡,李清照开始和很多大宋名家一样无终止地颠沛,才真正成长,成为婉约之代表。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风格任何时候都不能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孙犁在《风格论》如是说。

对于家破人亡,她的感触颇深,但也蕴含对于这些突变的无奈。从后期诗词的风格中便能深切感受到。北宋的破灭,给这个妇人极大的打击,使她从一个大家闺秀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婺妇”。这也是作者写作意境和语言变化的主导因素,此时诗词美就体现在对于爱人的离去和亡国的感叹,还有对于报国无门的深深感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夕阳的照耀下,李清照显得更加孤独――“人何在?”;在这个本应该团圆的元宵节,李清照却独自一人,曾敢问,他已不在。所有回忆都转变成现在的痛楚,没法倾诉的对象,只能独守和承受。“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述了民族的风暴已经无声无息渗入了寻常百姓,更不论李清照这个伟大的爱国学者。在这破碎的河山之际,更激发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正印证了“大乱方能出英才”,可以这么说,大宋的破碎再次把李清照的诗词推向巅峰。“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个女人孤苦伶仃,满腹牢骚,也曾多次放声大哭,表示出亡国的悲凉和无奈。李清照的诗词语言和意境在此时都达到高峰,婉约再大放光芒。

四、结语

李清照是千古才女,她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北宋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经历影响,其词作风格可谓“一波三折”。加以李清照饱读诗书和游览美景的触发,审美水平逐步提升,从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婉约派大放光芒,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演化,有其寂静、轰烈和绚烂,最终归于消逝。后人只能默默缅怀,默默学习,才能领会独特属于李清照的孤独韵味。

参考文献:

[1]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2(05):12-17.

[2]李莹莹.李清照词的美学解读[D].延边大学,2010(06):10-11.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沥青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电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农机科技推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