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陵子弟来相送

金陵子弟来相送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1篇

一、画家樊沂的生平事迹

樊沂字浴沂,明代灭亡后遁居金陵城南的东园(今白鹭洲公园)回光寺一带,过着十分简朴的隐逸生活。樊氏兄弟性情简淡,特立独行,不愿仕服满清王朝,平日主要依靠鬻画卖艺为生,身份属于布衣画家,故而与当朝推崇的“四王”等名家的影响力无法相比,因此史上关于其生平事迹记载很少。

明末清初文人、书画鉴藏家周亮工(1612-1672年)寓居金陵期间,与樊沂、樊圻兄弟有过一些交往。他在《读画录》卷三《樊会公(圻)》中记有一些简略介绍,对其评价较高:樊氏兄弟传统笔墨功底深厚,在当时“有双丁、二陆之名”,堪与三国魏时的文学家丁仪、丁廙兄弟,以及晋代名书家陆机、陆云兄弟相媲美。关于樊氏兄弟的生活状况,周亮工尝有诗云:“兄弟东园户自封,不教世人见全龙。疏灯梦稳长桥雨,破砚鼓磨近寺钟。白堕荒唐胸五岳,青来迢递笔三峰。北山云树萧条尽,老去朝朝拜废松。”字里行间透析出樊沂兄弟生活于东园一带的疏篱、板屋之间,平日寡交他人,寒暑朝夕与寺庙山林相伴,闭门笔耕不辍,表达自己的心灵逸气,诗尾则反映了他们心中强烈的遗民气节。清初文学大家孔尚任在樊圻的题画诗中,深情吟道:“内府收藏君总在,标题半是(天)启(崇)祯年。”(参见清人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这或许也能从另一侧面,想见其兄樊沂的当时心境。由于樊氏兄弟刻苦研艺,画名日渐隆起。

樊沂的丹青艺术及思想情操等,皆与堪称画坛“多面手”的胞弟樊圻相近。他广涉南北诸家的笔墨意蕴,绍承宋元以降大师的绘画精髓,山水、花鸟、人物画皆能,所作技法多变,水墨、浅绛、青绿等画法不拘一格。由于社会动荡、时代变迁等多种缘故,樊沂的许多画作都已散佚,主要代表作有《雪景溪山图》(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山阁读书图》(现藏甘肃省博物馆)、《松泉对酌图》(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高松峭壁图》(现藏于北京市文物商店)等。关于樊沂的艺术风格,我们尚可从其存世的画作中得以窥见一斑。

二、图像背景与画艺品览

樊沂与樊圻一样,十分眷爱六朝古都南京。雄奇秀美的金陵山水、底蕴丰厚的人文历史,皆给其带来不少创作上的滋润与蒙养。樊沂笔下的实景山水画《金陵五景图》(绢本设色页装,每幅画面纵30.1厘米、横6喱米不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件纵情讴歌家乡山川形胜的心仪佳作。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金陵五景图》,第一幅画面上的题款名为“燕矶晓望”(图1)。三面临水的燕子矶,巍然屹立在南京城北郊的长江之滨,是万里长江上的著名“三矶”之一。远眺江畔突兀而起的嶙峋巨岩,宛若飞燕临空展翅。画面中燕子矶临江而立,形势险要,气象不凡,苍松傲立,绿荫丛丛,数条渔舟或乘风起航或落帆泊岸。人们登高望远,大江空寂辽阔,风光秀美宜人。樊沂以饱蘸深情的生花妙笔,由衷地再现了古都金陵的这一胜境。

画面左侧所对应的行书,系时人樊新(生卒年不详,有日为樊沂兄弟)题写同乡画家张风(?-1662年)的诗咏:“海燕何年化石矶,等闲犹是意飞飞。新愁对水话难尽,旧事营莫星欲稀。春社再成吾已老,秋风才入子先归。独怜卧向空江里,镇日关河送落晖。张风诗。”随后钤有樊新的两枚印鉴。

第二幅画面款名为“钟阜晴云”(图2)。钟山位于南京东郊,昔称金陵山、蒋山、神烈山等,因为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故亦名紫金山。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流连南京,观览当地险要地势后,曾经发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由衷喟叹。唐时的钟山曾与衡山、茅山、庐山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山”(参见唐代《地理志》),明初昆山(今属江苏)文人史谨还将“钟阜晴云”列为“金陵八景”之一。该山自然风光优美,人文遗迹较多,尤以明太祖孝陵最负盛名。

樊沂以身居东园之畔、眺览东北方的钟山视野,精心构图布局,近景绘有明代南京城墙及朝阳门,城外山野幽寂,溪水静流,民居散落。中景乃明孝陵入口城门及红垣,陵区内的方城、明楼等建筑,皆掩映于苍松翠柏的环抱之中。远处的巍巍钟山,大气磅礴,悠悠白云,缥缈起伏,不禁让人心生思古幽情。

画面左侧所对应的楷书,为樊新挥笔题写元末明初文人杨维桢(1296-1370年)的诗咏:“钟山突兀楚天西,玉柱曾经御笔题。日照金陵龙虎踞,月明珠树凤凰栖。气吞江海三山小,势压乾坤五岳低。百世升平人乐业,万年帝寿与天齐。杨维桢诗。秣陵(今南京别称)樊新书。”随后钤有樊新二枚印鉴,因此堪称诗画合璧。

第三幅画面款名为“秦淮渔唱”(图3)。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孕育金陵古老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历代先民就在秦淮河流域繁衍生息、种植捕捞。画家截取的是“十里秦淮”河畔景色,两岸河房河厅鳞次栉比,古朴典雅的文德桥横跨淮水,几条画舫黯然停泊在泮池旁。北岸就是闻名遐迩的夫子庙与学宫,广场上的文庙正门以及东西牌坊,一一耸立其间,侧旁还有墨香飘逸的聚星亭……

与画面相对应的左侧篆书,乃樊新书写晚明文人杨希淳(生卒年不详)的诗咏:“楼阁谁家隐修篁,门对清溪一水长。细雨卷帘还日暮,数声款乃送渔郎。杨希淳诗。”随后钤有樊新二枚印鉴。

第四幅画面款名为“乌衣夕照”(图4)。乌衣巷是驰名华夏的千古名巷,早在三国东吴开都金陵时期,就是吴军乌衣营的驻地。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等高门大族,后来寓居于此。隋军踏平江南后,金陵的都城地位一落千丈。伴随着时光流转,六朝金粉繁华不再。“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刘禹锡的一曲《乌衣巷》让此地蜚声天下。后世文人骚客寻踪怀古,咏叹不绝,然而“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画面中所现的古塔、民居等,沉浸在一片清寂落寞中,惟有淮水尚在流淌不息……人们不禁要问:昔日的乌衣巷在哪里?画家樊沂所表现的就是这一幽迷情景。

画面左侧所对应的草书,为樊新题写昔人罗元(生卒年不详)的诗咏:“乌衣池馆一时新,晋宋齐梁旧主人。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深。罗元诗。”随后钤有樊新二枚印鉴。

第五幅画面为“清凉环翠”(图5)。清凉山位于金陵城西,东吴时期称为石头山,“虎踞石城”也成了金陵雄险要势的代名词。南唐时期因为山间有清凉大道场,故易今名。但见该画面中,山寂水静,苍树遍野,鸟迹人踪,杳然难觅。庄重典雅的清凉寺,默默地伫立在山坳中……画家在该画面右上侧行笔题款“清凉环翠。戊申(即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春月写成,樊沂”。随后另钤二枚白文印鉴。若按其弟樊圻出生于1616年推算,那么樊沂此时肯定已逾53岁了。

与画面相对应的左侧隶书,乃樊新执笔题写晚明文士王思任(1574-1646年)的诗咏:“古寺白门边,寒风逗石烟。松篁无俗迳,钟磬有诸蓖。岁晚难为客,官闲易入禅。灯残僧别去,清梦草相怜。王思任诗。”随后钤有樊新二枚印鉴。

另外,该画卷引首的“秣陵烟树”(图6),乃清末民国书法家张伯英(1871-1949年)在壬午九秋即1942年深秋题写的行笔书法。卷尾另有明末清初卞时紭(生卒年不详)等文人题跋(图7、图8)。其中卞时紭在戊午年(即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书写的尾跋中感叹:此图“烘染生动”,颇得元代名画家钱选、盛懋之笔意,“毋谓今人不及古人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焉尔独是”,读来意味深长。

三、创作特点及文化意涵

樊沂在《金陵五景图》的创作中,主要以“三远”法构图,远近虚实得当,繁简疏密有致,水墨勾勒皴擦,笔法自然流畅,墨色清润秀雅,细腻写实又不拘泥于真境,可谓得心应手。画面中的山峦丘壑描绘,既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前贤的雄壮气派,也不乏赵孟頫、黄公望等名家的秀雅韵致,斧劈、披麻、雨点等皴法巧妙运用,复以水墨、浅绛、青绿、朱砂等叠加晕染。画家貌写家山,寓情于景,竭力营造出魅力诱人的生动气韵。该画作不仅艺术地展现出恬淡清秀的逸品格调、遐思翩然的审美意蕴,而且也客观地反映了画家对不同流派的技法掌握及娴熟运用程度,堪称具有比较成熟的实景山水画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京师与留都、后来一度又成为南明小朝廷的南京,入清后寓居着不少遗老遗少和文人遗民,由于朝代更迭所带来的痛楚、感伤、忧虑、惆怅、彷徨、避世等诸多复杂矛盾心绪,一起都交织于他们的心中。樊沂作为一位典型的遗民画家,尽管在创作《金陵五景图》的时候,明清易帜已经20多年了,不过内心深处的那份怀恋故国情缘,依然存在。“睇观五景,宛身在秣陵山水间矣”。这五幅画面所对应的昔人诗词五体书法,似乎仍在重新唤起人们的怀旧感思。

现以《金陵五景图》中的“钟阜晴云”为例,樊沂竟然将明孝陵构置于画面的突出位置,莫非就是昔日金陵王气的一个图像诠释?这一具有视觉张力的象外之象,确实较易引起观者的心灵感旧。而在另一幅“清凉环翠”中,清凉寺门、围垣、钟鼓楼乃至宝殿墙壁,都被敷染成红色(通常佛寺墙壁多为黄色)。笔者也有必要提及一下,一些明代遗民画家往往在个人的作品中,通过施以红(朱)色的图像符号来深沉地暗喻朱明江山,藉以表达恋恋不忘的故国情愫。其弟樊圻《清凉僧舍》册页(图9,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清凉寺门墙以及同代画家龚贤《摄山栖霞图》画卷(图10,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屋宇墙壁等,皆被染为朱砂色,便可略知一二了。若从明代遗民画家的一些心绪变化来看,此举恐怕也就是不难理解的。

再审视一下他的“秦淮渔唱”画面,初看起来同样存有令人不解之处: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2篇

27年前,他在战友墓前告慰战友:“好兄弟,你放心,我一定替你照顾好二老!”

1979年11月,安徽铜陵18岁的黄锡文报名参了军。在奔赴部队的途中,他结识了一批铜陵籍的新战士,其中就有19岁的虞保舟。

到部队后,虽然黄锡文和虞保舟不在同一个连队,但他们各自的驻地相隔不远,很快两人成了好兄弟。1984年7月,他们接到紧急调防命令,奔赴老山前线参战。到了战场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

1984年年底,黄锡文奉命去师部物资供应站运物资,见到了分别半年的虞保舟,两个好兄弟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人洒泪相别时,相互郑重承诺:谁活下来了,就替牺牲者尽孝,每年都要去看看牺牲者的家人。

再后来,老山上的战斗越来越惨烈,敌我之间的拉锯战每天都在进行。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黄锡文的腿上挂了彩,而虞保舟壮烈牺牲。

得到虞保舟牺牲的消息时,黄锡文十分悲痛,他暗自发誓:放心吧,好兄弟!只要我能活着回去,一定认下你的双亲,兑现我们曾经的诺言!

虞保舟牺牲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黄锡文则荣获一枚军功章。

1985年,黄锡文退伍回到家乡。不久,他与女友徐冬梅举行了婚礼。蜜月过后,黄锡文对妻子说,他要去虞保舟家认亲。

黄锡文步行25里路,经辗转打听,找到了铜陵市狮子山区天门镇金塔村虞保舟的家。进门后,他毕恭毕敬地对虞保舟的父母鞠了一躬,说道:“爸爸,妈妈,我是虞保舟生前的战友。保舟不在了,我就是你们的儿子,我今天是来认亲的。”虞保舟的父母流着泪,紧握着黄锡文的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

在虞保舟弟弟虞小龙的陪伴下,黄锡文来到虞保舟的墓地祭拜。站在墓碑前,黄锡文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说道:“好兄弟,你放心,我一定替你照顾好二老!”

虞保舟有一哥一弟,哥哥比黄锡文大,弟弟比黄锡文小。他们3人商定要共同照顾好两位老人,彼此间就以兄弟相称。

黄锡文常对弟弟虞小龙说:“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们都要尽到做晚辈的责任,把他们照顾好。”

战友父亲2010年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我陪保舟去了,你照顾好妈妈……”

黄锡文刚从部队退伍的那几年,在一家乡镇企业上班,每月工资只有45元,不够一家人开销。为了增加收入,他在铜陵市里另外找了份建筑工地的力气活,等于利用业余时间干了一份兼职。这样,他一个月能多挣六七十元钱。

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5年。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黄锡文也没减少看望虞保舟父母的次数,总是力所能及地为他们送些东西,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黄锡文每年都要去虞保舟家七八次,看望虞家二老。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去虞保舟的墓地祭扫。金塔村的乡亲们都知道虞家这个姓黄的“儿子”,跟亲生儿子没两样。每次到虞家,黄锡文除了帮忙做些家务活,还陪二老谈心、拉家常。

2007年,黄锡文参加了铜陵籍战友联谊会,他把虞保舟家里的困难情况告诉了战友们。战友们在黄锡文的带动下,也纷纷加入到帮助虞保舟家人的行列中。2010年5月,黄锡文和战友们凑了一些钱,又向县民政局争取了1000元资金,将虞保舟烈士墓修葺一新。

2009年春的一天,黄锡文来到虞家看望二老时,发现虞父正在吐血。当时,只有两位老人在家。见此情景,黄锡文一边打电话通知虞家兄弟,一边赶紧跑到村卫生所,请来医生为老人治疗,使老人的病情暂时好转。2010年,78岁的虞父终因年事已高离开人世。老人临终前拉着黄锡文的手说:“我陪保舟去了,你照顾好妈妈……”从此,黄锡文对虞母更加呵护,跑得也更勤了。久而久之,虞母不免心疼黄锡文,怜爱地说:“儿啊,路那么远,你就不要老是跑了吧!”但黄锡文看得出来,老人还是希望自己来的。不久前,当他听说老人血压有点高时,便千叮万嘱,让老人听医生的,每天要坚持吃药。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3篇

铁佛爷腹藏经书 很早以前,在那五座大灵塔北侧山梁西北的漫坡地上,曾有十八尊铸铁罗汉佛像。俗家人分不清哪尊雕像是哪位佛,就统一称作铁佛爷。铁佛爷表面为浅青色,类似于现今一些铁栅栏上的防锈漆。铁佛爷的容貌栩栩如生,高矮胖瘦体态不一。遥想当初,那得经过多少僧人艰难跋涉辛勤化缘,才实现了铸造佛像的心愿!海子村的老人们说:“每尊铁佛爷肚子里都有一本书。”指的是铁佛像胸腹中空,内藏经书。铁壳中的经卷不怕风吹日晒,不怕虫蛀鼠嗑。高僧们精心收藏以传后世,保护经卷的意识如此之强,举措如此之艰,堪称功德无量。不料,僧人们的心血结晶却毁于战乱。

四十多年前,生产队在寺院旧址种地时,社员们竟然刨出了铸铁佛爷的破碎残片。人们抡镐扬锹一通深挖广掘,收获颇丰。时值下庄供销社在村里收购废品,曾经有人在当街把废铁块拼成了坐姿佛像。收购员把每斤废铁的收购单价8厘钱误看成了8分钱,结果是“赔本赚吆喝”,无端地赔了上百元。此事一时成为笑谈。

高僧圆寂用瓮棺 海子村人王进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社员们在村西头修水库开挖坝基时,发现一座灵塔的地穴里有一口瓮棺。出土的瓮棺里有很厚的疑似骨灰的粉末。第二生产队把瓮棺抬进粮库作了‘粮瓮’。”用瓮棺装粮食既无虫吃鼠嗑之忧,又无潮湿尘染之虑。后来,昌平县文物管理所拉走了瓮棺。昌平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口瓮棺,通高1.26米,底部周长1.63米,腰围2.54米。在其褐色的细瓷釉面上,有“老僧讲经、仙鹤麒麟、树木莲花”等图案,与海子村人描述的瓮棺相差无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馆里的这口瓮棺是在郑各庄出土的。

瓮棺是专门用来盛敛遗体的瓷质葬具,由瓮帽、上瓮与下瓮严密扣合而成。上瓮有一个直径约一厘米的小孔,据说是为了方便灵魂进出。木棺容易腐朽,石棺雕凿困难且分量沉重,而瓮棺不仅延年且重量适中,汉代以后颇受僧人青睐。

旧时,普通僧人去世后进行火化,通常把骨灰放进陶罐或瓷罐内埋葬,只有高僧圆寂后才有资格使用瓮棺。传说银山寺也曾出土过瓮棺,棺里出现过干尸。据推测,应该是某位精通医术的高僧自知来日无多,为保持死后肉身不腐而不再吃斋饭,每天只喝一些能够清洗肠胃的草药汁,直至无疾而终。弟子将高僧肉身敛进瓮棺瘗入地下,再依据其生前的地位及修养,建成了相应等级、规制的灵塔,供后人瞻仰。

改村名免建皇陵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即着手建造皇陵。重臣姚广孝等人遍寻京城西北山川,最后选择了四五处陵址请皇帝确定拍板。朱棣忌讳“屠家营、沙岭、狼儿峪、燕家台”等村名,认为“朱与猪”、“沙与杀、“燕家与晏驾”谐音;屠、杀二字于猪不利;而狼性凶残,常捕食猪羊。朱棣不满意,派人另寻陵址。

银山寺香火旺盛,地名好,地势佳,随后落入复选陵址名单之内。寺院住持预先得知了消息,担心皇帝强拆寺院建造皇陵,无颜面对佛祖先师。他邀请附近村庄德高望重的老者商量对策。久居此地的百姓惟恐被强制迁出,与住持一拍即合,决定给皇帝心里添点儿堵。他们把银山附近的村名改称为“大沙子、小沙子、花狼峪、燕子峪、鸭儿河”。待朱棣考察银山时,听到了这些不吉利的村名拂袖而去。后来,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术士廖均卿禀奏:“永安城以北有座黄土山,山下有个康家庄,旁边有个康老坟,庄前有条干水河,地势得天独厚。”皇帝思忖:猪有糠吃有泔水喝,准能长得膘肥体壮,于是重赏了廖均卿,把黄土山改称为天寿山。朱棣建了长陵,后代皇帝又陆续建起了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二座帝陵,陵外建起了守陵人生活居住的某某监。

尼姑洗衣僧送柴 佛教界清规戒律甚多,胜过俗家人“男女授受不亲”等繁缛的封建礼教。银山寺庙风纯正和谐,僧尼之间友好互助。他们虽然都是佛家弟子,但毕竟男女有别,除了参加盛大佛事活动以外,一般不直接来往。老人们传说,北山梁上有座和尚庙,山下不远有座尼姑庵。庙和庵的住持有个约定,和尚的僧衣脏了就放在山梁上,用石块儿敲几下钟。尼姑听到钟声,到山梁上取走僧衣洗净晾干,再放回原处,回庵同样敲几下钟。敲钟与撞钟音色不同,俗家人不易辨别,佛家弟子一听便知。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世说新语》 典故 李白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是一个有酒有故事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的名人隐士,逸闻帙事,文学思想都激发后世如李白、杜甫等文学创造的艺术甄陶。因此,本文以世说新语为例,论举李白诗中所用典故,一一爬梳李诗[1]创作时《世说新语》[2]对其的影响。

1.仕途失意化归后的通脱;《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句显用《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命室酌酒,四望皎然…….”中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之典故,以及“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秋山寄淮雪赠傅\》)等9首,写出名士率情任性的气度与通达豁朗的人生态度,或多或少倾诉其虽飘忽峥嵘的现实遇境亦超脱荣辱,乐观的生命气力与通脱。

2.山河梦碎,物是人非的喟叹。《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晋代原都长安,永嘉之乱南渡,此时晋元帝改都为金陵,才有了“不见长安”之叹,而唐因安史之乱与此情况相似。因此,李白引用此典,触景伤情而喟叹佞臣挡道,报国无门之殇。

3.壮志一身消解后的逃避心态。《世说新语・识鉴》“谢公在东山蓄妓……”此句被李白化用最多,包括“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忆东山二首之二》),“谢公自有东山枝,金屏笑坐如花人”(《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等余9首。皆借用谢安东山养歌妓,聊娱作乐的同时也能入世做官为民解忧,其以谢自比,虽遭奸佞馋毁,离开长安,但仍怀济苍生的凌云心志。如“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然而总体来看,李白自比谢安,他因此也选择了一条逃避之路。

4.《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一时醉,径造高阳池。……”李白诗中“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襄阳歌》)“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江夏赠韦南陵冰》)“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秋浦歌十七首》)等等。魏晋时期是一个风度与酒秉存的时期,于此,李白诗是一个不尚离酒的特性,诗人用直率的笔调,勾勒出天真浪漫的醉汉形象,达到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生动活泼的一面。[3]

5.《世说新语・言语》中“澄以石虎为海鸥鸟”该句化用《列子・黄帝》中“鸥鹭忘机”的典故,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而李诗“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借物言志。

6.《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李诗“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赠宣州灵源寺》)“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别山僧》)用典此句。

7.《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恒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写到谢安与孙兴一行人到海上游玩,适遇风起浪涌,孙等人十分惶恐,但谢安兴致正高,神色悠然。时人敬佩其气量,认为他能够镇抚,安定国家。李诗“安石泛溟拢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则用此典。李白常以谢安自比,希望像其一样,能够有气魄济世安邦。同时,李白对谢澹然隐居也予以赞赏,表征在其诗“云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则借用《世说新语・巧艺》“谢安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但恐不免耳”,谢安有隐居之志,无出仕之心。

8.《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大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表现谢灵运隐居诚心诚意,不慕世俗之心。同时,李白有大量刻画谢灵运的诗句,虽不能直接指出其引用此典故,但是,从其诗的内容与表现来看,或多或少与此有联系,诚如:“谢公宿处今尚在,h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性格的形似,对谢的吟诵,更多的是对时代的不满和悲凉。

9.醉汉的眼光,自身的向往。《世说新语・容止》“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江崩”为山涛评论嵇康人格高俊之句。李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则用典此句。李以醉汉眼光看世界,沉浸在潇洒与惬意之中。

10.壮志未酬,壮心不敌暮年。《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李诗“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用典世说新语,表现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然壮志未酬,似有美人迟暮之感。

11.时光流逝之悲凉。《世说新语・雅量》“恒公伏甲设馔……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表现谢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气度和品质,李诗“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东山吟》)以谢安自况。全诗贯穿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12.嗟予落魄江淮久,内心的解脱。《世说新语・容止》“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孙兴公评支道林威严的眼神里透露出直爽。“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僧伽歌》)用典此句,表现僧伽心意清净则外貌凌徇,为其“嗟予落魄江淮久”达到内心的通解和解脱。

13.为友人送行时的嘱托。《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句,李诗“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用典此句是给故人的嘱咐,为临行的好友指点当时王孙公子的喜好与唐王朝崇道的思想风气。

14.临别赠诗。《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被“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赠裴十四》)以晋之名士裴叔则喻裴十四,称赞裴十四容仪之俊美,颂美友人,引为知音。照见自我。

15.共同的志趣。《世说新语》“何平叔注《老子》……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李诗“著论穷天人”(《赠叁寥子》)表达共同的志趣。

16.《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没一相,千里命驾”嵇康和吕安是好朋友,每当想念对方的时候,那怕是远隔千里,也要乘车前来相会,李诗“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赠崔侍郎》)表达此理

17.处境的不顺。《世说新语・忿狷》“桓宣武与袁彦道樗蒲。袁彦道齿不合,遂厉色掷去五木”意思是桓温和袁彦道,袁彦道掷五木的采数不合心意,就把五木扔掉。李诗“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赠别从甥高五》)暗指自己穷途末路,真想像一样奋力一掷五木。

18.《世说新语・赞誉》“孙兴公,许玄度公在白楼亭”李诗“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赠僧崖公》)描写僧崖公手持玉拂尘,修道高深。

19.《世说新语・赞誉》“谢太傅未冠,始出西,诣王长史,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向客何如尊?’长史曰:‘向客,为来逼人。’李诗“微言注百川,信可听”(《赠僧崖公》),僧崖公精深微妙的言辞如水流注入百川,娓娓动听。是对其的赞誉。

20.《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因为恒公被母猴爱子心切所打动,悲悯母猴失子之痛,厌恶捕猿者的冷漠无情,所以下令罢免了那人。李诗“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赠武十七谔并序》)为“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21.人生不畅,宵小作对。《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李诗“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用典指总有宵小做对。

22.烦闷诵书吟诗予以排遣。《轻诋》“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据刘孝标注是指洛下书生咏音重浊。而这里李诗“闷为洛生咏”(《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指自己说心情烦闷时将诵书吟诗,加以排遣。

23.人生苦短的感叹。《世说新语・简傲》“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李“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留别西河刘少府》)表达自己虽像流水萍踪,随波逐流,但仍享受享受美好清明的生活。

24.留别感慨。《世说新语・简傲》“谢中朗尝著白纶巾,肩舆径至扬州”李诗“时乘平肩舆,出入畏人知。”(《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引典此句,是其留别感慨。

25.留别之慨叹。《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自会稽经吴门,闻顾辟强有名园”李诗“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留别龚处士》)表达龚处士的栖闲隐居地,没有人世间的喧哗,竹径幽幽。

26.把酒食蟹赏景话乐事。《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李诗“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及“蟹螯即金液”(《月下独酌其四》)一方面,李白和朋友们一面饮美酒,一面食蟹螯,话离别。另一方面,除了知己之事,还有国家的事,这一切好不惬意。

27.山川的壮阔美。《言语第二》“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曰:千岩竞秀,万合争流。”李诗“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送友人寻曰中山水》)可以看出李白对自然深深的挚爱,其笔下的山川也具有动感与质感。

28.对族弟的美好祝愿。《世说新语・假谲》“因下玉台镜一枚……”李诗“玉台挂宝镜,持此意何如”(《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表达李白对族弟的美好祝愿。

29.对北征的人赞美和祝愿。《雅量》“郗生可谓入幕宾也”李诗“入幕推英选”(《送梁昌公》)化用此典,表达对梁公的赞美,希望其能快捷频传。

30.对赴西京的二从弟的赞誉。《赞誉》“平舆之渊,有二龙焉”李诗“复羡二龙去”(《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表达对两位从弟的赞誉。

31.与友人的愉悦之境。《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起佳景清”李诗“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陪宋中丞》)表达此时的愉悦。

32.悼念亡友。《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奏《广陵散》”李诗则在“琴存人已没,谁传《广陵散》”中引用,借此来悼念亡友。

33.排忧解难之地。《任诞》“便令种竹,……王啸良久”李诗“爱竹啸名园”(《题金陵王》)表达此地能够消除郁闷和排解忧愁。

综上所述,李白是一个用典的大家,其实不仅旁征博引《史记》《太平广记》《诗经》,而且其天才型的文学才华将其变成了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玄言清谈,任情通脱,对李白诗及个人浪漫的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诗对《世说新语》用典也是一次对文化的再创造和继承,使得《世说新语》不仅仅局限在魏晋的特定时期,更对唐代,乃至今天的文化塑造有不断的生成力,因此,李白不仅是用典的高手,更是文化继承与创造的能手。

注释:

[1]本文引用李白诗歌时均引用[清]王琦注,刘建新校勘:《李白诗歌全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2]本文在引述《世说新语》时,如无特别注明,均引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5篇

母亲是磁器口的姑娘。

许多年前,磁器口街上有个挑水的“戴挑水”,家境贫寒却生养了个极其水灵的女儿。那小人儿眼珠儿墨黑墨黑、晶亮晶亮,一口小米牙白得晃眼,一笑嘴角就翘得像弯豆角,街坊邻居都说这小女子是沾了嘉陵江水的灵气。

母亲7岁时凭着那一口小米牙进了外国人在磁器口开的丝纺厂当童工。那时节,磁器口周边人家怨生男喜生女,因为丝纺厂只招女工。由于个儿瘦小,母亲差点进不了厂。缫丝工需用牙齿咬丝头,工头见她牙齿生得特别齐整才网开一面。从此,在终日水气蒸腾、闷热难耐的车间里,多了一个趿着厚厚木屐的瘦弱身影。

每日黄昏,当放工的汽笛在嘉陵江畔的落日中悠长地拉响,戴挑水就候在工厂大门前。戴姑娘一出厂门,戴挑水赶忙迎上去蹲下身,让疲惫不堪的女儿趴在他弯曲的背上,一路轻晃着背她回家。而那一趟趟青石板路上的摇晃,让母亲苦痛的童年变得温馨起来。母亲说,至今她也无法忘记趴在父亲背上的安心与快乐。

母亲离不开磁器口了,从趴在父亲背上的小女孩一直到为人妻,为人母。磁器口的青石板路,承载着她步步的艰辛。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和她的姐妹们有幸成为重庆解放后的第一代工人。母亲当年住在厂里,三班倒,每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

那时我家住在江北城,母亲回家后,头一件事就是把姐弟几个捉来洗头洗澡搞卫生,然后将一大堆衣服背到河边洗净。回厂那天清晨,来不及吃早饭,就急着回车间接班。

平时,家里由婆婆爷爷料理。母亲与婆婆关系极好,从未见她们红过脸吵过架,什么事都商量着办。“你们妈妈是家里的顶梁柱,倒不得啊。”母亲患有多种慢性病,婆婆总是以担忧的口气说到母亲。

我长大些后,常被婆婆爷爷差遣到磁器口为母亲送吃的。那时家里难得吃鸡,鸡腿是一定要留给身体不好的母亲的。母亲若不能回家,爷爷就把鸡腿用饭盒装好,让我给母亲送去。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出远门,天还没亮,爷爷就提着饭盒牵着睡意朦胧的我,乘早班轮渡过江,在千叮万嘱中把我送到从解放碑开往沙坪坝的车上。

我喜欢母亲的女工宿舍。在我眼中,母亲的宿舍仿佛一座离尘世很远的古堡,母亲和她那些漂亮活泼的姐妹,都是古堡里会织锦的仙子。宿舍位于公路一侧,地势由高到低,数幢白色的小平房被绿荫遮日的参天大树掩映,林中有许多不知名的鸟儿,时而展翅轻掠,时而发出清脆鸣叫。只是这些“仙子”们,是用自己的艰辛编织出美丽,而那时的我并不懂得。

小平房里摆着上下两层架子床,那床窄窄的,瘦弱的母亲和同样瘦弱的我都只能侧着身子。夜色还没完全退去,我就能听见母亲和阿姨们早起的声音,她们议论着,茧子不好做,丝头抽不出,当月的生产任务可能完不成。说着说着,有性急的哭了起来,最后姐妹几个竟抱头哭成一团。我也听到母亲的抽泣,一直隐忍的母亲原来也是艰难的。我装着熟睡的样子,一动也不敢动,心里却流泪了。

母亲那个时代的工人,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末期,是重庆丝纺厂最为辉煌的时期。那时厂里生产的丝绸出口苏联,据说苏联的不少降落伞都是用厂里的原料制作的。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将全部的青春热血都投入到劳动中,不少女工成了劳动模范。

母亲一生中也有最引以为自豪的事。那是1959年的国庆节,市里组织大型游行活动,母亲代表重庆丝纺厂职工参加活动并有幸成为鲜花队的一员。试想一下吧,挥动鲜花,踏着整齐的步伐,意气风发地经过解放碑,在那个年月里,是一件多么幸福多么光荣的事啊!

我和大弟弟坚决要求爷爷带我们到解放碑看游行,看鲜花队里的妈妈。拗不过我们,爷爷带着我们到江北嘴乘轮渡过江后赶往解放碑。遗憾的是,走到小什字就走不动了,看游行的人实在太多!我和弟弟轮流骑在爷爷的肩头上,看见了威武雄壮的游行队伍,听见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万岁”的口号声,却没有见到鲜花队,更没有见到妈妈。爷爷要带我和弟弟回家,我坚决不干。我说妈妈说了,游行队伍经过解放碑后要在两路口解散,如果要见她就到体育场门口等她。

我脑海里至今定格着这样一幅画面:上穿红毛衣,下着花格子布拉吉,手捧鲜花的母亲,笑盈盈地从彩霞万朵、霞光万道的天边(实际上是体育场)走来,她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春意,仿佛镀着金子般明媚。生命的斑斓与瑰丽,在那一刻得到最好的展示。我至今认为,那是母亲生命中的至高点。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后,磁器口开始冷落。辉煌一时的重庆丝纺厂在风雨飘摇中最终没能走出困境,于上世纪90年代宣告破产。

在磁器口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母亲,拿着每月200多元的退休金回到家中。母亲对捉襟见肘的退休金毫无怨言,她总是说国家有困难,工人阶级理应分担。母亲时时在藤椅上遥想着当年的磁器口,终日叨念着,她相信磁器口周边那些空旷的厂区,终有一天会重拾光采,找回它的盛世。

“最近老梦见磁器口,你姐弟几个谁有空就陪我到磁器口转转吧。”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在她76岁生日前夕,我们陪母亲回到磁器口。母亲满脸的皱纹有些颤抖:“还是老样子呢!”她认出了那些不改旧时颜色的油腊铺、裁缝店和书场茶馆。在宝轮寺里,望着摩肩接踵、顶礼膜拜的香客,母亲笑笑说:“香火倒比过去旺多了!”

寻了一家正对嘉陵江的有大玻璃窗的茶楼落座,母亲将脸紧贴在玻璃窗上,双眼不停地搜寻着什么。

“妈,你寻啥?”我轻声问道。“小石桥。新街通往丝纺厂的小石桥。”“啊,早拆除了吧?这么宽阔的下河公路,还留小石桥干啥呢?”

相关期刊更多

金陵瞭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市教育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金陵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金陵法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