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智体美

德智体美

德智体美范文第1篇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密切,体育教学中直接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德育又反作用于体育锻炼和竞技比赛。

体育是一项复杂的有一定强度的动作行为,要达到运动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以一定的意志力来战胜困难和克服阻力,那些体育成绩好、身体健康的学生,无疑与他们顽强、坚毅的思想品质有关。而勇敢、无畏,不怕苦和累的精神,又是学好体育和增强体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体育中有很多项目是集体项目,要求学生服从集体指挥,相互配合,有助于锻炼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人都在一定的集体中生活,个人的行为一定要服从集体的需要。集体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接力赛等,无不以每个队员的表现为基础,这些运动项目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尊感。

当今的体育是世界性的,体育在全球竞技中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奉献精神,培育学生顽强拼搏和锐意进取的品质。体育往往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学校体育正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鼓励青少年走出校门,冲出国门,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升起。那些心灵美的运动员正成为无数青少年心中的楷模。

另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无论在学校或是在社会上都能吸引学生,避免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阵地,正确的事物不去占领,歪门邪道就会乘虚而入。从这一角度说,体育是帮助学生在成才途中明确方向的指路明灯。

二、体育与智育

体育是智育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智育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在体育的基础上,智育才能健康发展。同时,体育教学还能进一步提高智育的效率,促进智育的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是学生身体发育,形成智育的基础,而且对大脑进行刺激,直接锻炼大脑组织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知识的记忆功能。而思维和记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能力,是形成智育的先决条件。人的脑细胞要靠刺激才能激活和再生,人的言行既为大脑所支配,又对这些细胞加以利用和刺激。体育活动的丰富多彩,体育锻炼的不断加深,将在大脑形成相应的兴奋灶,促进大脑不断增强功能。俗话说“脑越用越灵活”,就是这个道理。

体育运动是肌体直接进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活动,而学生在教室上课则是在进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活动。当任何一种劳动的时间长了,大脑就会主动抑制,产生疲劳,阻碍个体继续利用。因此,学生应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进行。体育活动是消除课堂上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如下课后活动一下身体,包括走路、谈笑等,是上好下一节课必不可少的肌体上的准备,只有让大脑不产生抑制,才能学进知识,并装进记忆里。而经常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更是调节大脑的有效方法。

同时,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的教育,直接是智育的一部分。体育的生理理论、卫生健康知识,从事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与体育有关的文化,本身就是智育,这就使智育与体育无法区分。

三、体育与美育

体育本身就包含着美育,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中,对人的要求除心灵美外,还要求形体美,不然就达不到体育的要求。因此,体育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

体形匀称、姿态端庄、身体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人人都爱美,特别是健康的美。而要达到健美,就必须锻炼,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迅速发育时期,不锻炼,不运动,就不可能正常长高。反过来,通过体育锻炼又能使身体健康发育,达到骨骼强健、肌肉丰满、身材匀称。

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动作准确,准确的动作就是美的动作。老师在教动作和学生在学动作中,无疑都是在进行动作美的传授、感受和接受。同时,老师还会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有些集体项目,老师可以通过表扬优良行为和批评不良行为,达到行为美的教育目的。

四、体育与劳动

可以这样说,体育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也就是说,体育属于劳动的一部分。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体育则通过消耗体力来创造精神财富。

体育基本上是消耗体力的运动。田径、球类无不是大量消耗体力和体能的活动。其特点是时间短促,有节奏,要求个体有强大的拼搏精神。一般劳动是时间持续长、节律平稳或无节律,无需付出瞬间暴力。但从消耗体力和脑力来说,体育和劳动是无本质区别的。

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当今,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基本上是复杂劳动。体育要求受教育者除掌握基本动作要求外,还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动作,付出大量的体力,以求得技术的提高。这与社会上的复杂劳动也是一样的。

说:“体育之道,配德育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之研究》)。马克思也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0页)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既是一项单独的教育,又是其他教育的载体。

德智体美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育 以美辅德 以美益德 以美健德

李岚清副总理在强调美育的意义时明确指出:“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文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性之美,人心之美,精神之美是美育的根本追求和最高境界,体现了美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内容是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美育恰恰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知觉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之产生智慧和创造力的教育。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美与德、智、体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在的中专生大多在15~18岁年龄段,从生理及心理成长发育的特点看,正处于青春期和心理断乳期。他们精力旺盛,充满热情,富于幻想,但入事不深,缺乏对善恶、美丑、真伪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要培养他们成为“美的人”,必须进行美的教育。因为只有学习美学知识,才能了解美的真谛,提高审美水平,欣赏美,从而把握美。传统美育模式往往是单一的,这种美育仅仅是通过学校开设的美术课、音乐课进行的。笔者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美育也应该无处不在。美育首先意味着美育与德智体劳诸育的互相渗透。除了专门的美育(这也是需要的),我们还应该将美育融于德育、智育、体育。在德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变抽象的道德说教为生动形象的美的感染,通过引导学生对美的欣赏,进而升华为对真和善的追求。在智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智慧之美,体验发现的愉悦和理智的美感。在体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的操作程式和规范模式的同时,在各种运动中切实体验健康之美、形体之美、力量之美等体育所特有的魅力。

一、以美辅德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美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美育过程中,人们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感染下,能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帮助人们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摒弃消极、卑俗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试以笔者的一节美育课为例:

授课内容:社会美中的人的美。

教师:“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台词,是一首关于人的美的赞歌……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美?

学生A:我认为美的人应拥有俊美的五官,苗条的身体。

学生B:情操高尚、助人为乐的人才美。

学生C:着装奇异、化妆染发的人才美。

教师:人的美分为外在美与内在美。漂亮的五官和身材是一种天赐的外在美,衣着打扮是后天增色的一种外在美,而优良的品质是一种内在美。那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美呢?

一个五官端正、相貌英俊、体魄健壮的青年,却粗俗无知,满口的污言秽语,美吗?《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生得“身材苗条,体格”,“恍若神仙妃子”,为人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美吗?年轻人追求着装打扮,为五彩缤纷的世界增添色彩,是无可非议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焕发的美好阶段,本身就具有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美,这是一种天然的美,纯净的美,而且我们是龙的传人,生就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具有一种民族的美,如果再刻意地修饰打扮、涂脂染发,等于画蛇添足,美吗?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外形不佳,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描述道:他“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眼睛“又细又小又深陷”,“鼻子是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他39岁时耳聋,但他不屈于命运的安排,以充满热情的音乐,激励着人们与不平的命运抗争。他,美吗?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助人为乐的雷锋、舍己救人的张丽丽,他们美吗?同学们,在老师的举例中,你觉得谁美谁不美?

学生D:我认为贝多芬最美。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学生E:我厌恶王熙凤,她人面兽心,毒如蛇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学生C:老师,着奇装异服,涂脂染发不适合我们中专生,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学习上,我收回刚才的观点。

众学生:我们认为张海迪、雷锋、张丽丽最美,他们是青年人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师:同学们,外在美和内在美是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心灵美是人的美的本质。古希腊哲学大师柏拉图说:“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加珍贵,如果遇到一个美的心灵,纵使他在形体上不甚美观,也应该对他爱慕。”假如没有内在的美来加以充实,任何外貌的美都不可能是很完备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心灵的美是人的美的精髓,是美中之美,它最崇高,最有光彩……

学生F:没上这节课前,我曾为自己平庸的相貌、矮小的身体而感到自卑,现在却不同了。因为,我爱学习、爱劳动,具有一颗追求上进、追求理想的心,我要以后天的心灵美弥补我先天的不足。我有信心成为一个受人们欢迎的白衣天使。

众学生:(掌声)

……

一节课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审美观得到了提高,预期的目的达到了。

实践证明:美育的心理机制,就在于自由审美的情感活动。它是沟通审美与伦理两种心理结构的桥梁,是推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道德他律向个体自律转化的动力。

二、以美益智

近年来,我国技术美学的兴起,把美学理论运用于科学技术领域,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收到了明显的效益。我们并不否认,科学技术主要是抽象思维,但从人类思维系统的发展来看,审美意识、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它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人缺乏形象思维,就不可能具有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换言之,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就谈不上发明创造。应该说,科学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学校美育,可以调节人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可以减轻学生左半球的负担,刺激右半脑的发达,使之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智力水平。笔者任11级某班班主任时,有这么一位学生:她四肢修长,面容姣好,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但她的性格较内向,显得腼腆羞涩,在学习上不够机灵,节奏总是比别人慢“半拍”。针对她的特点,笔者鼓励她加入学校舞蹈队,目的是训练她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每天早晨,艰苦而又枯燥的形体基本功训练及多次的舞蹈表演,加强了她的节奏感,提高了她的心理素质,她的学习成绩因此而逐渐上升。在护基操作考试中,她显得自然恬静,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技巧。中专毕业,她以较好的成绩,顺利考入大专,由于几年的熏陶和冶炼,使她具有了内秀外美的气质。毕业应聘时,她成了好几家单位的竞争对象。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后王丽薇,在她的学业途中,一直是连“跑”带“跳”,她22岁那年,就完成了全部学业,成了博士后。她说,音乐对她影响特别大。6岁学弹钢琴,识记乐谱对记忆力很有帮助,同时培养了耐心和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他广泛的业余爱好中,吹奏萨克斯管的技能是最为显眼的。他上小学时就喜欢上了音乐,在中学时是学校萨克斯管演奏员中的尖子,并在阿肯色州乐队的萨克斯管组赢得了第一把交椅。音乐给克林顿带来了敏捷的思维和发达的头脑。在1992年的总统大选中,他以吹奏萨克斯管的风采轰动了美国,赢得了不少选票。当选总统后,他也不时地利用这一技能,实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政治效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功课常不及格,被认为是“迟钝儿”,他的母亲南希却用音乐启迪了他的灵感。随着他琴艺的提高,思维也日益活跃。爱因斯坦得出这样的结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吸引着人们探索真理的奥秘,开阔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人们学习、钻研的积极性,鼓励人们以美导真,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三、以美健体

德智体美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愉悦人、影响人、教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68-01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通过曲谱的演绎将人类的万般感情集于一身,或通过歌者的吟唱,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再现于人类的生活中,以其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或热情奔放、或哀婉泣诉,曼妙的乐律和歌词的意境令人动情,令人遐想,止不住的要摒神凝气的倾听,以至于扼腕叫好,音乐美学作为音乐理论研究的基础学科,必须把音乐的社会性质纳入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中,那么,鉴于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紧密相连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目的实现间的联系

音乐作品不是空穴来风,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及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态度,是艺术家通过乐律和词曲的有机结合,构建出的一种供演奏者和欣赏者审美的意境和物质产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品味和感悟,来体认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经验、,其中不乏道德情操方面的经验,继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理念上获得升华,在道德精神和道德理想上上层次。进一步说,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德育如果没有感情的基础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并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音乐艺术自身的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譬如。倾听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雄壮的国歌,会让我们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岁月,会想到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苦难的国家和人民是怎样艰难跋涉和浴血拼杀,警醒着今天的中华儿女为推进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勤勉进取;每当世界体育赛场上五星红旗伴着激越高昂的国歌徐徐升起,民族的自豪感便会在我们的胸中激荡。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所盛行的流行音乐中,虽然从曲调和词赋的风格是能够有别于我们中环民族的传统的音乐性质,但同样具有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绝不是过去我们曾经有过的“靡靡之音”的偏激认知,其中虽更多的释放了西方社会的信息,但是,能够洋为中用的成分仍然是主体,像对爱情美好的吟咏,对爱国敬业单位礼赞,对热爱祖国和民族、热爱家乡的赞美等成分都是学生德育教育中可以汲取的。

(二)音乐教育与学生智育目的实现间的联系

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指出: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达尔文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听音乐,很可能影响他智力的发展。当代思维科学、心理学、美学尤其是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都充分揭示了艺术活动,尤其是音乐、美术等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灵感的产生、创造激情的丰富等智能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乐教育将对人的思维启迪置于耳濡目染般的真情实感体验中,唤起和激励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如对古今中外音乐精品的欣赏,可以激发起与音乐律动形式相对应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可以升华为思维理智,从而激发出追求和想象的激情。具体说来音乐教育对智育的作用体现为三点:一是对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二是 平衡左右大脑的功能,加速各种智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三是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音乐教育中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配合其他学科学习,可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然,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三)音乐教育与体育和美育目的实现的联系

音乐教育首先具有美育的功能。音乐是以音的律动来反映现实的,它没有视觉形象,只能通过象征、模拟、抽象概括等形式来表现现实社会。音乐的美育功能,主要就来自可引起听众情感共鸣的声音的力量,因此,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音乐美育就是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中旷达人的心理,净化人的情感,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格调与情趣追求。

音乐教育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体育是健与美的结合,音乐是心灵的“体操”。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活跃生活,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幸福,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容忽视

德智体美范文第4篇

我叫陈璐,是鹤山市沙坪镇二小六一中队的学生。我品学兼优,对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学习上,我的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我勤学好问,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地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自己弄明白为止。我利用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以便吸取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我不白白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我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来听英语,读文章。我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力求做到完美。即使我偶尔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我也决不气馁,而是总结自己成绩差的原因,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由于我刻苦学习,不懂就问,所以在竞赛中屡次获奖:在六年级第一学期获“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联赛”一等奖;同一学年,又获“六年级英语词句比赛”优胜奖等奖项。虽然我的成绩不错,但我从不骄傲,仍然踏踏实实地学习。

在生活中,我乐于助人。周末我经常组织社区里的伙伴们进行义务劳动:帮助一些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清除街道上的牛皮藓等,受到了邻居们的赞扬。在学校生活中,我不因为自己的成绩好而歧视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下课时,我经常抽时间为差生们补习功课,耐心讲解题目,使他们的成绩不断提高。每个月,我还会抽出部分时间到低年级进行“手拉手”活动和参加“学雷峰”活动。我遵纪守法,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敢于评击社会上的不良行为。

我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我对中队中的工作认真负责。每期的校园黑板报,我都主动担任主力,和其他的班干部合作把黑板报搞好,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我还带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在家中,我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尽量减轻父母肩上的负担,是家长的好帮手。

德智体美范文第5篇

化学课堂呢?以“原子”一节的教学为例,浅谈个人看法。 

一、德育 

通过对分子可分、原子可分和原子核可分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分析原子结构,使学生认 

识到原子都是由原子核跟与核电荷电量相等的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只是由于质子数量不同而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种类各异的原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智育 

1.要加深学生对物质结构中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的理解。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因而笼统地说“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毫无意义的。随着科学发展,一些更小的微粒还会出现。①可通过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和投影氧化汞分子分解的图示分析, 

5.利用实验加强对生活的指导教育 

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反式脂肪酸奶油、瘦肉精、塑化剂饮料、地沟油、“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和“化学物品都是有毒的广告语”等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食用油的摆放位置、食用盐的加入时间、洗菜的方法、衣服上油污的处理、怎样预防煤气中毒等等生活常识 

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物。化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显露化学,这些与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有人误解,有人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指导生活。作为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课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灌输和强化化学与生产、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如氯气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小苏打作为发酵粉、氢氧化铝作为胃药、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银镜反应制镜、真金的辨别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反应在发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指导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渗透博雅教育的理念,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健康、生活,还是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都是很有好处的。 

6.利用实验整合知识要点 

元素及其化合物不仅是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也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的载体,特别对于以复习为主的高三教学,学生面对的知识容量大、知识零碎、学习遗忘率高、对知识缺少整合,而实验教学不失为高三复习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以学习SO2的化学性质为例,通过设计一组探究实验,那么SO2的化学性质将逐一而全面地呈现出来(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