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陵文化元素在校园环境中应用

金陵文化元素在校园环境中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教育景观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们不仅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改造校园景观必须要深刻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目前我国许多校园建设与改造过于追求现代化、模式化,这使得相关部门在改造校园投入的大量精力却收益甚微。校园是培育祖国花朵、孕育民族希望的地方,作为一个需要无限生气、灵魂的学府,必然离不开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文章针对小学景观现状对校园景观的内涵进行分析与思考,研究如何设计能让校园文化和金陵元素更好地结合并以此表达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意图,提升环艺设计的创新性,最后用实践设计来进行实际的分析,旨在为延续城市文脉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金陵;文化元素;校园景观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视程度变高,并逐渐意识到,人才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资源,教育与培养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研究,发达的国家除了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经济情况、高质量的人民生活水平,发达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这也使得我国对校园环境改造态度积极,并且在不断在校园环境设计的道路上摸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环境设计。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一、金陵文化元素相关研究

(一)金陵文化元素

金陵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凝聚着精灵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运用在建筑、富视、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表现手法,具象化的金陵传统文化元素是例如南京梅花标志、民居建筑中的清水墙、粉墙黛瓦马头、南京图书馆中“琢石成玉”的设计方案等。它们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时代的标志。金陵文化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无论是金陵文化元素还是中国其他传统文化元素,都体现着当地的地域文脉特征以及景观特色。

(二)金陵文化元素的发展

南京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代表着古典中华文明,作为“天下文枢”,南京所拥有的金陵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受文人艺术家赞誉的文雅城市。在艺术方面,南京云锦、绒花、剪纸、金箔、折扇、仿古牙雕、竹刻发展历史悠久,且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金陵文化元素。在具有金陵文化元素的景观设计里,芥子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虽然李渔创造的芥子园已经经过修葺,但他在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地位不曾被动摇。小小芥子园,经李渔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别有情趣。可以说,几乎包含了金陵古典园林亭台楼阁轩、假山瀑布、花卉树木、池塘小桥、回廊幽径等所有的元素。其中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等诸景,都题有楹联。如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月榭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1]芥子园的规划是李渔所想要表达的“壶中天地”的意境。此后李渔出版的《芥子园画谱》也流传后世,他在画上介绍的传统中国绘画技巧也倍受赞赏。

二、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景观设计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校园环境艺术研究文献从20世纪开始逐渐增多,因为历史变迁及各方面的因素,在文献学术方面,国外对于校园环境的研究早于我国,这也就使得国外的特色校园环境艺术的研究比我国起步早、发展快,在改造校园环境上,通过大量的理论支持,他们往往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及丰富的经验。1932年,W•Waller(美)在EducationalSociology一书中提出一种校园文化的概念,虽然国外早有学者对校园环境艺术改造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往往是对建筑单体的设计和校园整体的规划设计,例如1972年由大学建筑学协会编写的CampusBuildingThatworks和1972年由smith写的CampusPlanningandDesign等理论研究资料,里面主要侧重于对建筑设计和整体规划设计的研究,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W•Waller第一次提出,并且当时的文献内容大多以高校为主,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设计的理论指导较少,W•Waller在书中认为,对于中小学的校园改造及校园文化研究,应当有着进一步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后北美及英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开始进入活跃期,国外的学者逐渐开始重视对校园环境改造时需要赋予的特色校园内涵,RichardDober(美)曾在他所写的EducationalDesign里将场所概念纳入校园环境设计之中,并且开始探索校园的独特性,寻求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艺术改造的理论研究。随着欧美的校园环境特色研究的逐渐深入,校园文化环境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如何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成了人们的研究热点。1997年,CharlesWillardMoore在Campus&Conmunity一书中,提出将城镇的特色融入校园设计之中,对校园内的动线进行活泼轻松的设计,将活动性质不懂的场所串联,形成合理的序列。1999年,Cooper编著的CampusLandscapeDesign里面也详细介绍了影响校园环境的要素和类别,从校园的空间形态和历史文脉做了详细的研究工作,对于如何在校园环境里营造特色的文化氛围,创造适宜师生学习工作的特色校园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欧美的教育体系和学校进入繁荣时期,由于教育体制的多元化和教育宗旨的改变,以及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论文献逐渐成熟,校园环境的设计方向逐步向多元化和本土化进发,加入本地的特色文化元素,并且从功能出发,兼顾形式,形成现代化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打破单一刻板的模式,总的校园环境设计倾向为“有机开放性”,这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国内研究现状

把眼光放到国内,我国古代的校园建筑多为书院的院庙式,也就是将寺庙改造成书院,并且由于研究书院环境设计方面文献较少,大多都是对书院格局的简要概述,更多的环境设计只能从古画中探究,例如《长沙府至》对明代岳麓书院的画稿,可以看出书院与庙院成为并列的格局,不过由于当时的宗教信仰问题,书院的规模是远不如寺庙的。一直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开展,许多高校模仿外国校园环境,这让当时教育界的学者们认识到一味地模仿外国校园的形式,存在诸多弊端,并不适用于中国,所以许多学者潜心研究传统书院的校园环境文化,例如胡适发表的《书院的历史与精神》,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研究偏向于对书院教学形式、院落设计的探索。到了20世纪中,卞孝首、徐雁平编写的《书院与文化传承》研究古代校园环境的案例,表达了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书院对于文化传承的地位和作用。21世纪以来,随着国外现代化、开放式的校园环境设计思潮的冲击和国内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界学者们对校园环境设计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例如吴艳珊《中学校园集约化设计——北大附中改建设计研究》,李亚南《中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研究》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校园景观设计,着对我国校园景观理论体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相对于国外丰富的文献研究而言,国内的环境设计研究还是有些匮乏的[2],这也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环境设计改造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景观设计发展相关应用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他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建构适合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是全球各界学者对校园环境改造的初衷。欧洲的学校历史悠久,起源较早,从古希腊时期,教育体系便渐渐形成公元3~4世纪,国外第一所大学诞生于埃伯拉古城——埃伯拉大学,然而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而欧洲当时的学校校园为典型的象牙塔设计,学校封闭,与周围的环境隔绝。比较典型的是当时的剑桥大学,以修道院是的封闭方院位模式,院内设教堂、讲堂及食堂,虽然校园建筑十分优美,高耸的尖塔、厚重的拱窗和美丽的庭院,独具特色,但是这种封闭式的校园环境表达了对外界的回避情绪,无法让师生和外界与自然有这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鸟瞰康纳尔大学的校园,充满着当地特色文化内涵的气息。美国康奈尔大学《1985年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说道:“康奈尔大学是美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学生们认为校园人文景观是他们选择该校除学术理由中的第二个。”这足以说明,在欧美国家,校园特色文化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在校园环境设计的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也促进了关于校园特色文化环境理论成果不断累加。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我国内的校园景观改造实例可以看出,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人类社会不断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造、发展、改善和优化的历史,校园环境是影响大学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学校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便建立了太学,这是中国当时第一所较为正式的高校,但是由于当时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制约,校园景观较为刻板,有规整的方形院落设计和许多台阶等元素表达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并没有对校园人文环境的设计思想,也没有较为完整的校园环境设计文献。到了民国时期,从我国成立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以来,部分中国人便开始接触高等教育,这一时期的校园主要是借鉴欧美近代大学的设计思想,在校园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西方校园环境特色。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校园环境建设开始在欧美近代学院派的规划体系上取长补短,它们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但在教学区还是沿用传统的合院格局,建筑风格也已中西兼容为主,强调美与自然的和谐。例如上图所示的燕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是由Henry•K•Murphy规划设计的,运用了我国古典园林特色创造的自然山水式校园,把现代校园的功能要求与传统文化意境相结合,文化气息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高校的校园形态。受到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外国现代化校园建筑思想的冲击,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展开,校园的布局以开放式为主,空间变化多,校园规划与世界校园规划思想接轨。[3]

四、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小结

(一)对国内外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的运用总结

国外传统元素在校园环境中的发展历程,其实是在前期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后实行的改造,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发展比中国较快一步,从前期文化元素单一的古典园林式、尖塔式,到后来的现代式、开放式。国内方面,由于我国创立学府的时间早,所以对校园环境设计从明代就开始了,但由于当时的封建礼义思想束缚,大部分的环境格局都是规整而刻板,虽然具有传统特色,但缺少校园内涵。

(二)如何改进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外校园景观设计者们逐渐意识到校园环境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不能一味地追求美观和整体规划,要在满足功能性的遵循开放性校园的原则,将现代化落实与每一所校园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从中寻求特色的校园人文内涵,这是国外关于校园环境艺术改造文献中所强调的。由于我国校园景观设计的起步较晚,所以我们需要鼓励校园环境设计这门模仿国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方法,在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神韵之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提取精髓,并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来重新塑造。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景观设计运用上的创新

由以上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我国现有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方面的文献较为匮乏,更多的文献是对校园建筑类的深入研究,缺乏对校园整体环境的考量,且有些文献尽管叙述翔实,却缺少了对使用者的调查分析,使得结果不尽人意。对于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环境设计而言,前方的道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将金陵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流行趋势和发展特征,在设计上注入新鲜血。在形式上进行创新,这是现代国内校园景观设计工作者们的目标。例如江宁织造博物馆的景观设计是取金陵山水画中的深远、高远、平远的意境,并且复原了金陵织造署中原有的西池、楝亭、萱瑞堂、西堂的设计风格,外部特征与园林的风景相呼应,这就是金陵传统文化院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的例子。

四、总结

从有关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研究来看,教育体系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人们改造校园环境的积极性,对校园环境的规划改造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校校园学生是校园环境的主体,他们是学校校园环境的使用主体者,营造美好的学校校园环境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在进行校园规划和设计时,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追求多元化和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其作为一种符号,将传统特色和城市文脉延续下去。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教育体系也会朝着多元化前进,这也就意味着校园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这几点将是全球化、现代化发展之后不可缺少的校园环境要素。在未来,科技发展得更为迅速,随之而来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校园环境改造仍然要从功能性出发,并且需要融入传统特色元素并追求整体的美观,模式化的校园环境设计注定是不适合任何一座灵动、生气的育人学府。作为环境艺术工作者,如何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环境的审美艺术价值,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相信在未来的校园环境艺术中,我们能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示民族美丽,体现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视觉形态美好、充满设计寓意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教育,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骏.李渔与芥子园[K].江苏地方志,2011.

[2]姚欣玫.中学校园环境景观与安全的整合设计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5.

[3]王磊.POE法在校园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及发展概况[J].现代园艺,2015.

作者:钱晨欣 单位:常州大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金陵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金陵瞭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市教育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金陵法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