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陵十二钗是谁

金陵十二钗是谁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影;女学生;;女性形象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金陵血崩,这是一段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历史。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展现南京大屠杀的独特电影,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这段历史超越文字记载的艺术再现。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1937年南京的一座教堂里,讲述了一个美国神父、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1]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简单照搬原著,更强调在大灾难面前人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认同,信仰对人的支撑以及同舟共济的拯救。看过影片,感觉张艺谋在努力讲述一个好故事,认真而真诚,从女性的角度反射出了战争,我们听到了那声怦然的玉碎,张艺谋展现坚忍女性故事的杰出才华在《金陵十三钗中》展露无遗。

一、故事设置两组对立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似乎在讲述一则女性的故事,战争中的军人在故事中也仅仅是起到绿叶陪衬红花的作用,故事的主角定位于秦淮河和教堂女学生,影片给人的感觉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笑中有泪,泪中有恨,兼具华丽与坚忍,设置的两组对立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的故事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亦有不可否认的情感力量。《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通过书娟追忆式的带着南京口音的旁白来叙事,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战争场面和室外环境使用手持肩扛拍摄,极大地增加了真实感。女学生和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推进故事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事实上,与女学生并不想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临时的团队,然而在日本人的践踏面前,同是中国人,同在教堂里面避难,同是女人,她们不得不休戚与共。于是,这个临时的并不合拍的团队开始了相互拯救。这一互相拯救的过程影片表现得扎实而丰满,她们从一开始处于对立状态,共同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随着影片故事的层层推进人物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先是日本人第一次闯入教堂,女生们来不及撤退到已经打开的地窖里面。此时的书娟,冒着生命危险引走了日本兵,保全了地窖里的们。这件事就发生在女学生刚刚与们发生过激烈冲突的清晨。女学生们这样做,不是消除了对们的芥蒂,而是源自信仰的本能。第二次危机来自日本军官到教堂听女学生唱诗。书娟急中生智,救下了因为找猫暴露在日本人面前的小蚊子。而这,只是更大危机的前奏。

最大的一次危机,来自日本人的邀请,他们邀请教堂里的女生参加庆祝日军占领南京的大会,为大会献歌。但是,谁都知道所谓的庆祝,对于这些女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女学生们在书娟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爬上了塔楼,企图自杀。的头牌玉墨站了出来,提出了代女学生赴会的办法。她们的选择和改变,不是没有来由的,她们看到了在日本人的占领下连卑微地活着都是那么的难。被蹂躏的民族丧失的不仅仅是祖国,而且更是在侵略者面前作为人的尊严。于是,这样一群卑微的女子,站了出来,站出来挽救那些为上帝献歌的天使。她们是女人,是最平凡的女人,喜爱一切美丽的事物。最后一夜,殡葬行业出身的冒牌神父帮她们化装成学生的模样,仪式感很强的场面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包括后来们齐唱《秦淮景》,这支太平时代烟花柳巷的曲子,竟然可以把南京唱得那么美,那么芳华绝代。原来即使是太平时代最为人忽略的曲调里,都包含着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某种热爱。当十二钗洗尽铅华扮作女学生时,她们依旧没有一副要慷慨就义、一去不还的悲愤,还在叽叽喳喳讨论谁的打扮漂亮,谁的发型好看,导演把这一段拍得非常热闹,甚至还有些滑稽,但这一最原始的状态却令人止不住落泪。 战争有多么残酷,十三钗就有多么美丽。日本人有多么可恨,这群秦淮河边的女子就有多么让人心痛。

二、展示女性形象的话语模式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

相比张艺谋以往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弱化了导演的风格,突出了“好莱坞”式的国际化表述,是具有强烈的普世价值和文艺色彩的商业片,这也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青睐的类型。影片发行不是局限于国内,而是瞄准全球市场,无论是前期选择演员还是后期特效制作等方面都颇具国际化风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电影首次邀请好莱坞当红影星加盟出演,好莱坞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担任主角更加确定影片的国际化路线,大量的英文对白使这部这部斥资6亿的国产电影看上去似乎更具国际化特点。总体来看,张艺谋这部影片一扫《红高粱》的中国式审美,在电影叙事方面彻底走上了好莱坞路线,这部影片展示女性形象的话语模式也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2篇

用“辛酸泪”来概括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的古典巨著《红楼梦》,是再精妙不过的!但只再想问一句:“红楼一梦为谁痴,涩泪一把谁堪忍?”想是对此著的一些个人看法。

关于大观园

大观园不仅是一座普通富贵国亲的园子,更是一部见证了宁荣二府兴衰的书!

从元春嫁进深宫,宁荣二府花巨资修建这座省亲别墅,到最后变成闹鬼的荒园。这之间,有宝玉“对额动诸宾”的机灵,“投鼠忌器瞒脏”的情义,“杜撰芙蓉诔 ”祭晴雯的柔情;有黛玉“埋香冢泣残红”的多情,中秋夜与湘云“凹晶馆联诗”的才华,亦有“焚稿断痴情”的痴气;有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切,老祖宗“两宴大观园”的气派,湘云“醉眠芍药? ”的无邪,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诙谐,凤姐“抄检大观园”的威风,更有园内众姊妹们“共结海棠社”的佳话!

偌大的一个大观园,锁着一段段恩恩怨怨,一桩桩爱恨情仇,一滴滴辛酸眼泪,一阵阵欢声笑语……这是个何等富贵的家族,何等精致的园子!

竟没想到结局竟是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离乡的离乡,留下那一个往日充满阳光、笑语,如今荒凉,闹鬼的空园!

这岂仅仅是宁荣二府衰败的历程,也是“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从兴到衰的写照,更是对封建大家族的封建思想的极大讽刺!

关于金陵十二钗

对于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是有偏见的。诸如秦可卿、元春、巧姐这三人,几乎是除了了解她们的身世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包括她们的性格,皆一概不知。

喜欢薛宝钗,是因为她那首《忆菊》中的“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这一句。喜欢她的随遇而安。然而,她却受封建教化思想太重、太深,遇事太“随”,全然不像探春那样有主见,敢于斗争,最终嫁了宝玉,孤苦一人守着空房。

对于林黛玉,也只有用她那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来形容了。我不喜欢这样一位多情、多泪又清高自傲的女子,对于凡世不屑一顾,却为尘世肝肠寸断!

真正喜欢的,是史湘云的豁达!她的身世遭遇几乎与林黛玉相同,却从不把悲伤放在心上,洒脱地面对一切,开开心心地过日子,甚至到最后的守寡,也是坦然从容,不比林妹妹,总有流不完的泪。

另一人自然是王熙凤——这个小说中塑造的最经典的角色!她的出场、铁槛寺弄权、泼醋打平儿、借剑杀人、抄检大观园……这个性格刚烈、直爽,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泼辣”、“阴险”的琏二奶奶,是宁荣二府有一无二的,更是封建家族有一无二的女强人!喜欢凤姐的脾气,不娇柔造作;只可惜这样一个女子,要强、好胜了一辈子,到头来遭人冷眼,曲解了她的心,孤苦一人走上了黄泉路,这个昔日威风大震宁荣府的王熙凤,可怜一生为家计争强,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写金陵十二钗,是极具悲剧色彩的,它胜于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程度!它写迎春、元春、王熙凤、林黛玉的死,写惜春的出家,探春的远嫁,以及巧姐的离家,妙玉的遭劫,湘云的守寡——这些无不从女子的角度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她们一生的悲剧命运,想来用林黛玉的一句诗来描绘,是极好不过的,那便是“冷月葬花魂”……

关于通灵玉

要说宝玉的这块通灵玉,自然要从说宝玉开始。

小说中“甄”、“贾”二宝玉,即“真宝玉”和“假宝玉”。甄宝玉幼年虽和贾宝玉一样喜欢同众姊妹们玩,但后来变得正经好学,搞得满腹经纶,而他最后的结局小说并没有交代,他是否考取功名,我们也无从得知。

而贾宝玉生性聪慧,却是个不思进取之徒。糊糊涂涂地过了一生,后经仙人指点,方看破红尘,用心读书,中了乡试后出了家。

对于甄宝玉下落的留白,是十分高明的!这实在是应了太虚幻境入口的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而小说的最后一回,是确切地点出了“宝玉即‘宝玉’也”。——这个结局,对于每个认认真真读了《红楼梦》前一百十九回的人真真切切是当头一棒!我自己读到此处时,是鼻子一酸,有想哭的冲动的!

在第一回中,写道“就将此蠢物,夹带其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一直以为宝玉的通灵玉才是那青埂峰上的石头……

小说的第九十四回,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从写怡红院十一月开了株海棠花,到宝玉的通灵玉莫名其妙地丢失,之后就净是些稀奇古怪的事——宝玉成了呆子,大观园闹鬼,宁府被抄了家当,凤姐撞了秦可卿的鬼魂……

一块石头就这样“枉入红尘几许年”,让尘世女子为它落泪、归天、受冤,让宁荣二府妻离子散,最终却“尘缘已满,携归本处”,落回青埂峰——这样无情的结局定是叫作者本身也是“不忍而为之”的,不然,他怎会将这石头的归宿安排在与“情根峰”谐音的“青埂峰”!

关于后四十回

曹雪芹将《红楼梦》著到第八十回,故事的一部分结局已初露端倪,但高鹗补的后四十回却是硬生生地将曹雪芹的设想一一更改!

论对这个故事的下手,曹雪芹无疑是要比高鹗“狠”的!他的原意定是要让宁荣二府全部败光,只有高鹗不忍心这样,于是让“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曹雪芹狠心要让香菱活活被夏金桂害死,高鹗却把夏金桂弄死,把香菱扶了正;曹雪芹下决心要把湘云配给宝玉,高鹗却舍不得冷落了宝钗……

这也许是高鹗一人比不上现在的“红学会”,看不太出前八十回中的玄机,就像他不知道曹雪芹为凤姐结局安排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怎么个死法,就只好让她草草地、莫名其妙地死了!(此诗句至今未有人猜出曹雪芹的本意是要叫凤姐如何死法)

但也许,中国历史上也仅有高鹗一人忍心让林黛玉死!这一死,将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升华到至高点,胜于一切其他结局——这点,恐怕是高鹗补得最成功的一段了!

然而我却觉得,补的四十回虽算不上完美,但读来却更叫人寒心、悲凉——这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却不知如何说出个“为什么”来,也许,正是应了这句话:“残缺也是美。”

——而《红楼梦》本身,不也是一个残缺吗!

《红楼梦》,真是一部让人看了不禁流泪的人间悲剧!我们随着这块顽石,一道游历了尘世的风风雨雨,体会了一番儿女柔情,感悟了一段爱恨情仇,见证了一部旷世悲剧!

有道是: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后记:

这些的确都是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出错!

写《红楼梦》的读后感,我认为首先要拥有的,是勇气!这勇气,并不单指你是否敢于评价这本巨著,敢于部分否定这本巨著(高鹗的后四十回补本);而是要看你是否敢于创新——打破《红楼梦》读后感的一贯传统,只从“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切入。

其实,细读《红楼梦》,会发现大观园、金陵十二钗、宝玉,包括小说自身在内的四个结局,是最能体现《红楼梦》的魅力的!所取的四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段段其实都提出了“红楼一梦为谁痴?”这一问,反复地点题。所以个人认为,这篇读后感历时两天,写得算是成功的!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叙事模式 爱国主义

一.“无辜者”叙事模式

《金陵十三钗》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女学生,以书娟为中心,她们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会说流利的英文,唱赞美诗。她们不同于以往抗日叙事中的中国受害者的形象,日军“三光政策”下的农村受害者们是未觉醒的落后势力,而书娟她们是中国现代性进程的萌发标志,很脆弱,容易夭折。她们是战争年代纯洁无辜的受害者,看着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女被战火无情地吞噬,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怜惜之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纵观世界各国的二战电影,以女学生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叙事模式在反法西斯阵营的电影中并不多见,倒是战败国、战争加害国日本对此津津乐道,《姬百合之塔》是日本战后最典型的反战电影之一,至今已被多次重拍。

《金陵十三钗》中的教会女学生与《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学生年龄相仿,形象也相似。这些女学生作为一个整体,除了最核心的主人公几乎分辨不出个体,她们的蓝布衫和“姬百合”的水手服具有同样的符号功能,是战争中受害者的标签。无辜女学生的身份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同处在战火中,和这群女学生相比,那些青楼女子较容易生存,更能坦然面对,同时学生的人格上升,是圣洁与肮脏的对比。她们兼具东西方特色:烫发、胸罩、丝袜、旗袍、琵琶,和淳朴的女学生蓝布衫相比,妖媚无比。初来到教堂,便霸占了地下室,喝红酒。她们和书娟这些人格格不入,学生看不起这等下作人,打从心眼里厌恶她们尤其是玉墨。然而一次日军洗礼教堂时书娟引走了日本士兵救了玉墨她们,把自己逼到了风口浪尖上。在如此危急时刻书娟放下心中的忿恨保护瞧不起的,她们不仅圣洁而且大人无己、高尚。

《金》的大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开场就硝烟弥漫,充满杀戮和血腥,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就打开了。战争对人性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正常的理性存在被置于瞬间毁灭的境地,人的理性也就被生存本能在瞬间撕裂。战争让人的兽性失去道德的约束,人被异化为野兽,士兵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让人发指的行径把特定情景中的人性之恶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士兵之间的搏杀源于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对平民百姓的虐杀则是战争催发出的人性压抑下的兽性。

战争的硝烟并不是《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战火仅仅是作为展示人性的背景。但是这一朦胧的背景却又是如此的清晰,它给作品人物的性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战争的残酷与女学生们的脆弱形成鲜明对比,女学生们如何能抵御枪弹、流弹的袭击,战乱中如何保护自己弱小的生命。

二.反日情绪的廉价狂欢

不管是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还是看完张艺谋拍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心灵在压抑中咒骂着的侵略日军,对他们的残忍行为深表痛恨,七十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反日情绪在叩响中国国人的灵魂,《金》成功地唤醒了国人内心的仇日情绪,它是操着狭隘的爱国主义带给国人廉价的狂欢。

《金陵》用女性的身体作为媒介,抵达历史的通道,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换取国人的爱国主义。梅洛·庞蒂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其实历史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个民族苦难和屈辱的历史,最先诉诸的就是人的肉身。细读《金陵十三钗》不难发现,文本中堆满了“身体”,其中既包括书娟朦朦胧胧中觉醒的身体,也包括窑姐们肮脏的“香香肉”;既有红菱“肉滚滚的肚皮”,也有玉墨胸脯显出的“两团圆乎乎的轮廓”;不仅有“黛玉般”小儿女的痛经,还有豆蔻“下体被撕烂,肋骨被捅断”的创痛……可以说,在这篇小说中身体无所不在,其存在既是物质性的,也是隐喻性的。

小说叙述毕竟不同于历史书写,虚构和想象为其赢得了充分的回旋余地,它们可以在叙述和历史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形象。严歌苓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让这个民族直面“令人不快的历史”,使其“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这就要求在故事中民族的苦难不仅要“有血有肉”,而且让人“刻骨铭心”。

《纽约时报》评论《金陵》:张先生采用了一维的、充满爱国之心的方法揭露日军对南京的入侵和占领并非毫无理由和不合时宜。近来一些中国电影显示出更加感性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对侵华日本的妖魔化。

显然,《金陵》所引起或者说利用的是群众的反日情绪,也加深了这样一种没有普世价值的情绪。《姬百合之塔》并没有强烈指责敌人—美国,灾难的主要责任在于陷入非理性狂热的本国军队,这符合日本战后的主流观点—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现代化成果因为军方的孤注一掷而血本无归。

这样的战争片,终极目的应该是反战争、反罪恶,而不是煽动反日情绪。在整个故事中,看不到对战争的反思和控诉,有的只是对日本士兵行为的极度渲染,有的只是对反日情绪的极度煽动。王小波说过:“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比如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劣根性。煽动仇恨、杀戮,乃至灭绝外民族,都不要花费什么。煽动家门只能用这种方法给大众提供现实的快乐。”很不幸的是,一部《金陵》,恰恰给这一句话作了脚注。这样的狂欢虽然造价6亿,但它仍然无比廉价。

《金陵》把西方作为拯救者,把自己和日本放在对立的立场。男主人公约翰是来自西方的拯救者,也是成熟的现代文明的化身,与女学生和代表的前现代国家尚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相对照,他修理卡车,现代文明符号的行为也佐证着这种身份。约翰属于大屠杀叙事中的“中立者”谱系,如《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再见,孩子们》中的神父,乃至《卢旺达旅馆》中的旅馆经理,他们要么属于交战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国家,要么从事商业、医生、宗教等相对不受政治影响的职业,这类人物的身份便于周旋在屠杀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之间,他们表面上是“中立的”,暗地里为弱者提供某种庇护。

然而,约翰作为西方拯救者的代表,他挽救了谁?书娟们要直接依靠西方文明的代言人约翰,与当时贫弱的中国无力抵抗日本,必须仰仗美国援助的状况相符。《金陵十三钗》中的约翰与辛德勒类似,他经历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异族女性的本能欲望起到了推动作用,纯洁无辜者的惨死则唤起了人物心中的人道主义情感,《金陵》片中摔死在约翰面前的女学生与《辛》片中的红衣小女孩有类似的功能。这种“普通英雄”是很讨巧的叙事套路,自私、放荡等缺点反而让主人公的拯救之举更有人性光彩。

当约翰暴露出他心灵最柔软的一面,告知玉墨他为了给死去的女儿化妆才从事殡葬人员的职业,他此时已经从好色的、唯利是图之人,蜕变成了英勇的、人道主义的拯救者,玉墨委身于他的行为有两情相悦的成分在内,不再是裸的肉体交易。通过这套叙事策略,《金》片通过白人男性(成熟的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女性(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这一图式,影射了战时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同时又竭力淡化中国仰承美国鼻息的弱势地位。

用女性的身体来书写历史,这样的“视觉盛宴”带给群众廉价狂欢,激起反日情绪。在全球化的背景,讲求人道的国度,是不合理的,荒谬的。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2]谢有顺.身体修辞[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3]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三联书店,1996.

[4]管怀国.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人物群像断想[J].作家作品研究,2008,(3).

[5].战后日本社会考[J].随笔,2005,(4).

[6]贺绍俊.在血与火中的一次宗教式洗礼—评《金陵十三钗》[J].小说选刊,2006.(1).

[7]禾刀.属于十三个特殊女性的史诗[J].人民公安,2011,(15).

[8]宋悦魁.人的本性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复活—《金陵十三钗》评析[J].华文文学,2007.(8).

[9]王卉.历史·女性·救赎—评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3).

[10]李佳.苦难与救赎—评《金陵十三钗》[J].安徽文学,2009,(7).

[11]庄园.严歌苓访谈[J].华文文学,2006,(1).

[12]丛鑫.《金陵十三钗》:残酷境遇中人性的审视[J].当代文学,2009,(21).

[13]严歌苓.苦闷的反思[J].台港文学选刊,1995,(1).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窃符救赵;信陵君;如姬;故事流变

一、窃符故事在明清戏曲中的创作情况

晚明戏曲家张凤翼作《窃符记》,依《史记》敷衍而成,写信陵君礼贤下士、为如姬报杀父之仇、救赵存魏、义结毛薛等事。故事情节结构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此剧一经搬演,即引起强烈反响,甚至因此涌现出一批伎艺精湛、声名远播的演员,如著名女演员杨美,演如姬“其行若翔,受拷时雨雪冻地,或言:可立鞠得辟寒,(杨)美蒲伏不为起,终曲而肌无栗也。”[2]可以说,张凤翼的《窃符记》既是案头之作,也是场上之曲,广为流传。其后,清无名氏有传奇《窃符记》。《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收录清雍正间沈润生抄本《窃符记》,作品分上下两部二十四折,上部演信陵君为如姬报父仇前所发生的事情,下部则是窃符救赵之后事。与前期作品的不同之处,该作品将以前作品所涉猎的情节加以详细叙述,使作品更加细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品还虚构了杀父之人——仇仁,王宫内监——如意儿等形象。清钞本《窃符记》在以往的著录中,被视为张凤翼《窃符记》的一个版本,但清钞本《窃符记》与张凤翼的《窃符记》从情节结构、角色安排、音律等方面皆不同,实为两剧。杨潮观作《信陵君义葬金钗》,简称《葬金钗》,为一折短剧,收入《吟风阁杂剧》。剧以“葬金钗,思补遗也。当日信陵君破秦归魏,封侯生之墓,吊晋鄙之魂,而为如姬发哀,盖情事之所必有,而史不及载,辄用悲歌以补之”[3]开篇,剧演魏无忌救赵归国之际,感念如姬夫人窃符而死,在黄河岸边又寻到了她身后所遗的金钗,乃借金钗致以深挚悼念。从张氏作《窃符记》起,“窃符救赵”这一历史故事便受到了明清剧作家的关注,而“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在改编的过程中,从人物角色的设置,到各部作品中人物的主次安排均出现了变化。张氏《窃符记》在人物角色的设置上,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作者增加了几个角色,包括信陵君夫人、颜恩、家臣敬贤和公孙贺等。其中,信陵君夫人,在戏剧的第二、十六、十八、二十七、三十八、四十出等六出中均有出场。特别是在第十六出中,在劝说魏王出兵不成,信陵君愁眉不展之时,信陵君夫人表现出了自己的沉着冷静。其次,是对内监颜恩的塑造,虽然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有所提及,但是在《史记》中却并未有此人。同时,在该剧中颜恩在第六出、第十七出、第二十一出和第二十六出中均是重要角色。戏剧虚构了这一角色有其合理性,因为如姬盗出虎符后,必定要差人送出,之后还有魏王派颜恩监军的情节。清钞本传奇《窃符记》首先虚构出王老儿(如姬之父)一角。虽然戏曲对该角色所花的笔墨并不多,但是在戏曲中却有重要的意义。《窃符记》第二十一折,以王老儿为主角,单列一折,叙述其奉天齐圣帝之命,集赵卒之魂充作阴兵帮助信陵君破秦救赵之事,表达了作者对暴秦的抨击和对信陵君义举的赞扬。其次,作者还虚构了杀死如姬杀父仇人仇仁一角。至于朱亥一角,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都说其是侯嬴的门客,而本书却将其角色改为侯嬴之徒。杨潮观的杂剧《葬金钗》剧仅一折,故人物较少,仅出现信陵君、如姬、颜恩、朱亥四人,其他如侯嬴、魏王等均未出现。作者舍去信陵君救赵和如姬窃符的内容,选择了一个新的描写角度,即设想当日窃符之事暴露,如姬必遭毒手,信陵君由赵归魏,必定为如姬发哀,并从这一构想入手延展故事情节,把故事情节展开在信陵君班师回朝之日,祭奠侯生、晋鄙之时,使剧本具有一种悲壮的诗意。

二、人物形象的演变

从传奇到杂剧,“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在明清戏曲中的不断敷演,人物形象虽多有变化,但信陵君以及如姬这两个主要人物却是作家着力较多的形象,作家往往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深重的道德色彩和人格理想。如信陵君这一形象,对于这一真实的历史人物,在明清的戏曲舞台上,剧作家一直表现其礼贤下士,救危救难的品质。在张凤翼的《窃符记》中,信陵君的人物形象基本延续司马迁的精神,他礼贤下士,救危救难,具有仁者之风。[前腔]舍车徒循幽径,访高贤追踪望影。方才去访毛公,他说不在家了。多应嫌我车骑喧扰,故此辞我,我如今只得葛巾野服,去访薛公。我闻薛公隐于卖浆,我如今只推买浆的,自有计与他相见。信陵君为了拜访隐际的毛薛二公,葛巾野服,扮作买浆之人以期得见二公,可见其求贤若渴的胸怀。眼见得赵国丧亡,吾姊俘虏,我亦何颜立于天下?我只得约门下食客,同赴秦军,与赵俱死,誓不同生。……我闻得圣人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面对赵国面临的危难,信陵君能够设身处地,并且誓与赵国同身死,舍生取义,见义勇为。而在清钞本《窃符记》中,作者则加重笔墨表现了信陵君身上的仁者之风,突出其救危救难的高贵品格。[一江风][闷沉沉]底事萦方寸。频夜难安枕。恨权臣庇护奸邪。教我难复深宫命。如姬为父仇未报,特遣如意儿出宫嘱托孤家,要取仇仁首级,怎耐赵括那厮,庇护不放,反出不逊之言,十分可恨,他无知藐视人。思之恨转深。信陵君恨权臣庇护,对不能为如姬报杀父之仇而辗转难眠,表现出正文凛然的高尚人格。后又为救赵于危难而率三千门客助赵,可见信陵君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到《信陵君义葬金钗》中,更是将信陵君的仁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南南吕][生查子]……生平慕义,倜傥称豪。只因大梁被秦兵围困,社稷将危,俺从邯郸领兵归救,统领五王百万之众,大破秦军,逐北追奔,直杀到函关之下,……可买香帛前去,设祭两壇,一封侯生之墓,一吊晋鄙之魂,代俺走遭者!信陵君生平慕义,为人豪爽;当国家有难之时,他又能不计前嫌,毅然救国于危难之中;对于贤能之士,他又极尽珍爱;对于贤士的黯然而逝,他也表现了伤心之情和惋惜之意。在杨潮观的《葬金钗》中,信陵君被塑造成一个既具有高尚的情操,又具有丰富情感的高尚人士。而如姬这一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并未正面出场,司马迁是通过旁人的叙述加以刻画,甚至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太史公也没有交代。而从明传奇《窃符记》到清传奇《窃符记》,再到清杂剧《信陵君义葬金钗》,在这些明清戏曲作品中,这一女性角色大放异彩,不仅形象鲜明,更重要的是剧作家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的“忠”与“孝”两种品质,具有家国精神,丰富了中国女性形象的画廊,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感恩是如姬身上最闪耀的品质,在明传奇《窃符记》中,张凤翼便着重刻画这一点。剧中,作者在第六出“如姬感恩烧夜香”一出中写道:“今奴家感恩于无地,三年以来,每遇月夜,輙烧一炷好香,祝他永绥福禄”。每逢月夜都要为恩人烧香祈福,三年的坚持足以表现她心怀感恩之情的真挚,同时为后文描写如姬果敢、知恩图报的形象做了铺垫。第二十一出“魏王失符责如姬”,在面对魏王的责问时,如姬是这样回答的:絮叨叨问甚么端的,窃却兵符是我何辞。劝君王不用穷追,人亡人得,有甚么差池。闻鬻权兵谏纳忠,赵盾为法受恶。今日个有甚高低,与他们不爽毫厘。在魏王发现兵符失窃之后,魏王责问如姬,而如姬并没有胆怯,而是勇敢承认是自己所为,直面强权,她干脆坦率地说:“兵符是我偷的那又怎样!”如姬承认窃符,并且阻止魏王追问,敢作敢当,不出卖恩人,体现了她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形象特征;并且借用赵盾的典故,表露心声,表明她坚定不移,敢作敢当的侠义精神。到清钞本《窃符记》中,如姬不仅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女子,而且机智聪敏,敢于牺牲。若是千岁果将贼人正法,与难女报了大仇,虽赴汤蹈火,尔所不顾。美人一日不成就寡人,寡人一日不与美人报仇,不如早早成就的好。(旦皆介)我心如着箭,他言如溌刀;我苦同尝胆,他欢如着膠。罢罢,我报仇心切,也顾不得失身了,此时全节难全孝。为了报杀父之仇,如姬不得不委身与魏王,牺牲自己的幸福。之后,在秦兵围困魏国之际,如姬又献计,让魏王宣信陵君还朝,让秦国不敢侵犯魏国,这些均表现了如姬的机智、聪敏。杨潮观在《信陵君义葬金钗》一剧中,不仅把如姬作为主角,而且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将如姬身上的忠孝品质加以升华和褒扬。[南吕梁州第七]你不是为家邦怎肯将宿将手来挝!我不是为亡亲亏你将仇人来报下,咱怎肯鬼胡行负了官家!嗳,情甘碎剐!如姬为报父仇,“情甘碎剐”,可见如姬的至孝之情。……谁知地狱又不收。说道:这女子,报父仇,救国难,徇义捐生,是个又忠又孝的,地狱中没有这样人,应该上送天堂。如姬为救魏国免于“唇亡齿寒”的威胁,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是凸显如姬忧国忧民的忠义品格。你想他是个女子,乃能舍身殉义,上纾国难,下报父仇,这是何等人物!所恨名节未彰,这碑面上,可书忠孝如姬之墓,下官当亲手标题,教他千载流芳也!对这样一个“上纾国难,下报父仇”的忠孝女子,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不言而喻。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5篇

主要演员

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 约翰・米勒 倪妮 饰 玉墨

张歆怡 饰 孟书娟 黄天元 饰 陈乔治 佟大为 饰 李教官

曹可凡 饰 孟先生 渡部笃郎 饰 长谷川大佐

张逗逗 饰 红菱 韩熙庭 饰 怡春 李敏 饰 豆蔻

白雪 饰 香兰 袁杨纯子 饰 小蚊子 孙佳 饰 胖春花

片名意义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十三钗”指的是电影中十三位侠肝义胆英勇赴约的“女学生”(含十二位风尘女子和一位扮女装的男孩子)。

剧情简介

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的女学生、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撤退中的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殡葬师约翰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了一场生死浩劫,继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奇妙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用生命挽救了险被的女学生。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不归路。女学生们准备集体自杀,但被以玉墨为首的秦淮女子救下。最后,十二位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和从小被神父收养的男孩陈乔治身披唱诗袍,怀揣利刃,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硬件实力

《金陵十三钗》似乎从一开始就剑指国际,投资一亿美金,显然不是华语市场的容量就能满足的。除了邀来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贝尔领衔主演,老谋子更请来了一大批国际顶尖的幕后团队助阵。

后期配音混成师:Michael Miller,参与过《变形金刚3》、《斗士》的后期配音混成;

视觉特效的数字合成师:Julien Record,MPC英国公司的人,制作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视觉特效;

美术指导:种田阳平,日本美术首师,被称为“日本电影美术之神”,代表作有《燕尾蝶》、《不夜城》、《杀死比尔1》;

摄影团队:赵小丁团队,多达38名摄影师;

剪辑师:Lee Smith参与过《盗梦空间》等多部好莱坞作品,孟佩璁是《山楂树之恋》的剪辑师;

服装设计:张叔平,代表作有《2046》、《花样年华》等;

动作指导:罗礼贤,负责飞车特技指导、爆破指导、火烧人特技指导及火场特别效果;

视觉特效制作公司:BaseFX公司和特艺集团,代表作《太平洋战争》获得过第62届艾美奖最佳视觉特效奖;

相关期刊更多

金陵瞭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市教育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金陵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金陵法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