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孤独;治疗;康复;卫生资源;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33-03

儿童孤独症(Autism)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1]。近年来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显著上升,已达到6.60‰甚至更高[2-3]。由于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目前以行为康复治疗为主。目前国内在孤独症综合干预方法的评估以及病因学方面研究较多。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旨在初步了解和掌握孤独症患儿就诊及康复现况,为建立和完善孤独症患儿有效的康复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咨询并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236例(其中90.3%以上来自黑龙江省)为调查对象。上述患者均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副高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生或儿科医生诊断,符合美国DSM-IV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患儿平均年龄为(5.28±2.34)岁,其中男孩203例,女孩33例,男、女比例为6.15∶1;城镇179例,农村57例,城、乡比例为3.14∶1。年龄最小1.95岁,最大14.32岁,平均为(5.28±2.34)岁。

1.2 方法 采用自拟“孤独症儿童康复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对236例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进行康复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①患儿及家庭的一般情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经济、文化因素等;②患儿针对孤独症的就诊经历;③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及康复信息了解情况;④患儿康复资源利用现况。

参与调查的患儿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美国DSM-IV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且结合孤独症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得分情况。问卷填写时,统一培训调查员,向家长详细说明填写要求,承诺保密原则,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填写问卷,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资料统一编号,利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双份录入,并利用VisalFoxpro 6.0软件进行双份检核,确保数据准确性。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就诊经历 结果显示,207例患儿中,除29例此项资料缺失外,从发现行为异常到第1次就诊的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下的占51.7%,间隔在6~12个月占18.8%,1 a以上占29.5%,其中11.6%的患儿就诊时间间隔达到2 a以上。

首次就诊的平均年龄为(3.04±1.16)岁,确诊为孤独症的年龄为(3.91±1.59)岁,平均时间间隔为10.44个月;首次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4.03±1.50)岁。对就诊机构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只去过1家机构就诊的患者85例(37.4%),去过2家的78例(34.4%),去过3家及以上的患者64例(28.2%)。由表1可见,在就诊机构的选择中,大部分孤独症患者首选就诊和非首选就诊的机构均主要集中在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和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还有少部分患者选择到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私立训练机构和精神专科医院等机构就诊咨询。

孤独症患儿得到确诊的机构中,最多的是在家庭所在地的省会城市(40.7%),其次在患儿所在地得到确诊(30.2%),还有一部分(29.1%)在其他省份城市确诊,多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

2.2 孤独症就诊及康复信息了解情况 在回答“当发现孩子发育出现问题时,是否知道到哪些机构咨询和就诊”的234名家长中,回答知道的126例(53.8%),不清楚的108例(46.2%)。在回答“了解就诊咨询机构”的家长中进一步调查认为应该去哪些机构就诊,按家长回答排序结果为:儿童医院68例(28.8%),综合医院心理(精神)科42例(17.8%),妇幼保健院29例(12.3%),综合医院儿科29例(12.3%),精神专科医院3例(1.7%)。

孤独症患儿家长对于孤独症知识和康复方法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回答此项问题的家长232人,其中了解94例(40.5%),不太清楚122例(52.6%),一点也不了解16例(6.9%)。调查还发现,家长通过熟人介绍获取孤独症相关信息比例最高,占42.8%;其次是网络,占41.9%;第3位是电视资源,占35.6%;另外还包括图书(20.8%)、报纸(12.3%)、社会宣传(6.8%)等。

2.3 康复资源利用现况 在接受调查的236例孤独症患儿中,曾经参加过康复训练的患儿171例(72.5%),已确诊但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65例(27.5%)。确诊为孤独症以后孩子的主要去向:回答此项问题的231名家长,其中一直在家里抚养的86例(37.2%),在普通学校或幼儿园的56例(24.2%),全天在训练机构或特教机构44例(19.0%),在特殊学校或幼儿园20例(8.7%),请保姆或家教抚养10例(4.3%),寄养在老人或亲属家里7例(3.0%),其他8例(3.5%)。

关于是否有长期合作的医生指导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回答此项问题的229名家长,其中回答“有”的22例(9.6%),回答“无”的207例(90.4%)。关于“所在的社区/村镇是否有医护人员经常探访,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康复”:回答此项问题的232名家长,其中回答“有”的仅3例(1.3%),回答“无”的229例(98.3%)。是否有长期合作的医疗机构或者特殊训练机构帮助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回答此项问题的221名家长,回答“有”的46例(20.8%),回答“无”的175例(79.2%)。由表2可见,大部分孤独症患儿首要选择和非首要选择的康复机构均为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和私立训练机构,此外,还有少部分分布在幼儿园、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发现孩子行为出现异常到首次就诊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5 a以下的占51.7%,说明5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行为发育情况具有关注意识,能够及时到专业机构咨询和就诊;但是仍有29.5%的家长在发现异常1 a以后才开始有就诊行为,甚至其中还有11.6%的家长在发现异常2 a以后才开始就诊和咨询。有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在2岁得到可靠的诊断,在此基础上早期干预会得到满意的效果[4]。由于受到旧的观念影响,认为孩子大一点就好了之类的想法,导致就诊时间滞后,可能会延误康复的最佳时期,这也反映在孤独症知识普及方面的宣传工作还远远不够。从儿童首次就诊到确诊为孤独症的时间也平均延迟在10个月左右。同时从就诊机构上看,有34.4%的儿童曾去过2家机构就诊,28.2%的儿童在3家或者3家以上的机构就诊。确诊的机构以省会城市最多,本地区和发达城市所占比例相当。由于接受调查的患者主要为黑龙江省籍患者,说明该地区地、县级等专业机构对孤独症的诊断水平还需要提高,以避免患者多次、多机构、多地区的就诊而导致确诊时间的延后。

就诊康复的延迟情况,除了考虑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还必须考虑家长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有53.8%的家长在发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知道应该去什么机构咨询,还有46.2%的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涉及到孤独症知识和治疗方法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不太清楚的家长最多,其次是认为了解的家长,还有6.9%的家长一点也不了解。通过熟人介绍获取孤独症相关信息的家长比例最高,其次是通过网络途径,口头传播的传统途径也表现出优势。提示在信息普及方面,孤独症的社会宣传力度和普及面亟待加强。

目前关于孤独症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争议,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曾用于治疗孤独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改善孤独症的某些症状,可以用于配合行为治疗,但只适用于少数症状严重的患儿[6]。目前主要采用康复训练为主,针对个别行为症状,利用药物控制的方案。当前普遍认为,孤独症治疗适合早发现、早康复[7],患儿在3~6岁期间的干预是康复的关键环节[8]。调查中大部分的患儿曾接受过康复训练,但是仍有27.5%的患儿在确诊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康复治疗。参与本调查的孤独症患儿中,全天在训练机构或特教机构的患儿只占27.7%,有61.4%的患儿仍在家中抚养或在普通幼儿园中,丧失了及时、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机会。虽然有20.8%的患儿有稳定合作的医疗机构或特殊训练机构,但绝大多数患儿都没有稳定合作的医生、专业康复机构帮助其进行康复治疗,更缺乏来自社区/村镇的康复指导和支援。孤独症患儿是身心均受到伤害的特殊儿童,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方案,并由医疗康复人员监测病情和康复的进展[9]。有研究表明,干预的效果与康复机构人员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相关,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康复机构人员的素质[10]。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孤独症患儿进行康复的机构为私立训练机构,私立训练机构的出现补充了公立康复机构的资源不足,但是多属非正规机构,并且训练人员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中学历以幼儿师范专业为主,特殊教育与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相对较少,缺乏康复专业人员。提示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孤独症患儿家庭的紧迫需求,建立更多专业化的康复及特殊教育机构,培训专业康复和特教工作人员,同时应该增加对私立训练机构的监管,提高康复质量。

在孤独症患儿就诊医疗和康复治疗现状的各个层次调查中体现出,孤独症患儿康复需求大,但现有的医疗和康复服务还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如诊断水平低、康复机构少、康复水平不均衡等。国外研究证实,在孤独症康复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政府权威机构的支持,家长很难为患儿寻找到适合的机构,无法获得康复机构的相关信息,耽误了干预的时间,影响康复效果[11]。由于受到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2]。一项对天津市的调查显示,该市特殊教育康复机构与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学历、专业分布情况也存在不平衡,不能满足广大孤独症患者的治疗需求,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康复机会,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期[13]。很多研究证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多于其他儿童[14-15]。提示政府和专业人士,应该为其建立稳定、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社会保障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加大对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的支持力度,让孤独症患儿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康复服务,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和未来的社会负担。

4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216.

[2] NICHOLAS JS, CARPENTER LA, KING LB, et 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to a school-aged population. Ann Epidemiol, 2009,19(11):808-814.

[3]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ADDM). Network Surveillance Year 2002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4 sites, United States, 2002.MMWR Surveill Summ, 2007,56(1):12-28.

[4] LORD C. Follow up of two year olds referred for possible autism.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5,36(8):1 365-1 382.

[5] MALONE RP, CATER J, SHEIKH RM, et al. Olanzapine versus haloperidol in children with autistic disorde: An open pilot study.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1,40(8):887-894.

[6] MALONE RP, GRATZ SS, DELANEY MA, et al. Advances in drug treatment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and other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NS Drugs, 2005,19(11):923-934.

[7] HARRIS SL, HANDLEMAN JS. Age and IQ at intake as predictors of placement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 four to six-year follow-up. J Autism Dev Disord, 2000,30(2):137-142.

[8] HOWARD JS, SPARKMAN CR, COHEN HG,et al. A comparison of intensive behavior analytic and eclectic treatment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Res Dev Disabil,2005,26(4):359-384.

[9] RENTY J, ROEYERS H. Satisfaction with formal support and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 voice of the parents.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06,32(3):371-385.

[10]KIELINE M, HIELMQUIST E, MOILANNEN I, et al. Intervention, treatmentand care in autistic disorder. Challenging case reports form northern Finland. Int J Circumpolar Health, 2005,64(1):65-76.

[11]ALEMAYEHU B, WARMER KE. The lifetime distribution of health care costs. Health Sery Res, 2004,39:627-642.

[12]景晓路,杨晓玲.孤独症近期预后状况的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12-214.

[13]吕丛超,张欣,刘欢.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就诊、康复服务的现况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353-355.

[14]KOGAN MD, STRICKLAND BB, BLUMBERG SJ, et al. A national profile of the health care experiences and family impac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2006. Pediatrics,2008,122:1 149-1 158.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孤独症;教育康复;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每年约有70至100万学龄儿童患有孤独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特殊音乐教育是指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音乐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就读,接受教育康复。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国外发达国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在我国却较少为人所关注。因此,特殊教育有必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力争让特殊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实现其特殊的教育和康复功能。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其生理、心理均存在缺陷。他们退缩、胆怯,不善与人交流,但对各类音乐却并不排斥,音乐课甚至成为他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因此,用音乐开启孤独症儿童“封闭之门”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及学生家长接受。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对他们具有教育和康复的双重作用。音乐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补偿、矫治的可能性也与其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年龄越小,补偿的作用越大。若能抓住有效时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征和表现,给予这些特殊儿童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是可以得到相当大弥补和改进的。

我国约有70至100万学龄期儿童患有孤独症,他们的教育康复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孤独症儿童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普通公立、私立小学和培智学校中进行,在普通小学主要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在培智学校主要采取混合班级教学的形式。目前, 90%的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接受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国家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力度不断增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培智学校的特殊教育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1988年,国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大会;8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特殊教学计划中,音乐课被列为重要的一门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除了要达到思想教育的审美目的之外,还要求从实际出发,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理缺陷与心理缺陷的补偿和矫正,体现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特殊教育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基本方针的同时,全面阐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专门指导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颁布,规定症状较轻的特殊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普通教育;同年,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法律法规从各方面保障和推动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发展。

进入21世纪,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政府责任、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投入和法律责任五个方面做出相关规定,进一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2008年国务院将“发展残疾人教育”作为促进残疾人全民发展的第一项意见;同年,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修订,从各方面强化了对残疾人教育、就业的保障。

依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龄期儿童都应入学接受教育,经过早期教育康复的孤独症儿童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的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一直没有入学或在家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入培智学校学习。国家从法律上保证了孤独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政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正在逐步加强,并从各方面保障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国特殊教育从此确立了“以普及为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方针,特殊教育各类课程由此得到积极开展,教育阶层扩大至初中。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其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省会南京为例,现已在各区建立培智学校6所,智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2007年南京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区、县把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本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与重点工作来抓。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的充分重视和有力支持,使得培智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与其他智障儿童一起学习、生活,课程设置主要按照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遵循课程设置的原则,即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课程包括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美工制作、体育、音乐、综合、游戏、律动、感知觉统合等。在课程安排上,对认知和操作要求高的科目放在上午进行,活动性强的科目在下午进行。此外,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会带领学生去公园、超市、广场等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现场教学,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000年以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重视和关怀下,培智学校的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与此同时,各学校之间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在校内成立了各类教育康复训练中心,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数据显示,国内孤独症儿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必须考虑到这些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孤独症儿童虽然口齿不清、交流能力欠缺,但他们对音乐有反应,有的儿童坐不住,满屋子乱跑,但一听见音乐马上就能安静下来;有的儿童需要伴随着音乐才能入睡;有的儿童对节奏敏感,音准极佳,具有超高的音乐天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最佳时期,也是纠正他们生理、心理缺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可塑性需要正确的引导,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刺激有利于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滕飞.浅论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8

[2]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S].北京,1989

[3]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S].北京,1994

[4]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S].北京,1994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S].北京: 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S].北京: 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

[7]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238

[8]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S].宁教初[2007]12号

[9]南京市教育局.以省特教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实现特殊教育高位均衡发展[J].现在特殊教育,2009增刊:1-2

[10]教育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S].北京,2007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社区康复

一、孤独症儿童社区康复现状

由于孤独症在我国现有法规政策中仍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加之人们对孤独症认知程度较低,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并未正式纳入社区康复范围,仅有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建立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支持体系,其他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准备状态。

(一)北京市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现状

北京市是我国开展孤独症儿童社区康复治疗较早的地区。1993年北京成立了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正式开展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北京市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如下工作:(1)社区辅导员培训。对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首先是对社区辅导员进行教育培训,辅导员与孤独症儿童班主任共同对其进行训练并深入到户,为孤独症儿童家长提供咨询与帮助。(2)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对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医疗支持主要包括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场所、开办康复讲座。并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做出定期评估,计入病案,为孤独症儿童制定社区康复计划。(3)创造社区活动机会。社区生活支援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了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通过举办孤独症儿童联谊会、家长交流会,让孤独症儿童发展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生活。通过活动也帮助家长们相互沟通、鼓励增强了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信心。

(二)广州市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现状

广州市社会工作发展专业化程度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广州市各界对孤独症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广州市孤独症儿童社区康复支持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如下2个方面:(1)启动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广州市残联下属机构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了孤独症儿童训练基地,开展结构化教学、感统综合训练、语言治疗和流程教学等一系列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成立了孤独症儿童分会,为推动和发展孤独症儿童训练工作,促进家长掌握康复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空间。(2)成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专业机构。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队伍中,除公立医院外,大部分机构都属于非营利组织,由孤独症儿童家长或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建立。当前广州市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机构普遍拥有受过专业训练、有爱心的教师队伍,能够定期得到香港专家、督导的技术支持。机构定期为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更新专业知识,确保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

二、孤独症儿童社区康复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于孤独症儿童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当前应尽快将孤独症纳入法定的“残疾标准”中,从而有利于残联组织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明确纳入工作范围,能够着手制定有关具体政策和开展实际工作。如开展全国性孤独症儿童情况调查,为康复机构提供相关政策倾斜,协助宣传普及孤独症知识,组织相关人员培训等。

此外,由于孤独症儿童不同于聋哑人、盲人或肢残人士,自己能够成为法律上的完全行为能力人,他们的权益主要靠其监护人去争取。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在促进政府加大对孤独症患者的扶持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孤独症儿童的接受和关注程度上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二)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服务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次级系统,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和安身立命的重要场所。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家庭的形态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但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其发挥实际效果离不开患者家长的参与,笔者建议大力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模式。具体包含如下要素:(1)认识到家庭在孩子生命中是恒定的,而服务体系及其工作人员是流动变化的。(2)将孩子首先视为孩子,而非贴有孤独症标签的儿童患者。(3)始终以支持性的方式与家长分享咨询,认可家庭康复的优点与多样性。(4)为家长营造轻松自在的交往环境,促进在不同层次上家长与社区专业人员的合作伙伴关系。(5)鼓励并促进孤独症儿童家长之间的相互支援。(6)确保服务体系设计的灵活便利,能反映家庭需求。

根据以上对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模式的阐释,笔者认为,充分尊重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是该康复模式的首要理念。在此模式中,家长和专业人员的地位是平等的,孤独症儿童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受到重视,才能为他们的康复提供持久的基础。但也应认识到,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模式在推广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首先,该模式尚处于新生阶段,还缺乏具体的操作经验,存在着社会工作人才不足等问题。其次,由于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孤独症儿童的问题没有引起广泛的公众关注,要推广该模式,亦普遍存在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等困难。

三、结语

在孤独症儿童的终身发展中,社区康复担负这重大使命,孤独症儿童所在的社区、家庭对其康复与发展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要和孤独症儿童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携手,共同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完善的社区支持服务体系,共同为孤独症儿童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梅,张俊之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华夏出版社,2007

[2] 江秀娜.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12):41-42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较高的终身致残率使该类患儿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目前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尚无特效疗法,研究发现此类患儿额叶功能存在异常[1],本研究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基础上加入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的高频经颅磁刺激,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龄(4.09±1.17)岁。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儿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年龄2~6岁,性别不限。②家长自愿选择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能完成4个月康复治疗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标准:①有癫痫疾病或脑电图有异常不适宜进行高频经颅磁刺激者;②有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儿;③治疗期内接受其他治疗者;④颅内有金属异物或颅内手术史;⑤曾接受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⑥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同时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则仅进行康复训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前1周检查脑电图,对于脑电图正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评1次。治疗过程中选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apid 2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其中治疗组患儿采取仰卧位,刺激部位按照国际10/20系统定位为F3点,治疗模式选取高频重复刺激,通过检查患儿脑电图alpha峰频来确定治疗频率,治疗强度依据患儿个体运动诱发电位强度的100%来确定,常规治疗每天1次,刺激时间为20 min,连续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0 d,6个疗程后再次对治疗效果进行1次评估。

1.4 评估方法

评估医师选择2位康复科主治医师,均通过量表使用培训,评估量表选用ABC量表(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CARS量表(总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ABC各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BC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ABC因子中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余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是异常神经发育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2]。该病患病率近年来急剧上升,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亦未发现特效药物,而临床治疗方法亦缺少特异性。目前国内外治疗此类患儿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3],这些方法包括:①个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结构化教育(TEACCH);③应用行为分析法(ABA);④听觉综合训练(AI,T);⑤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⑥音乐疗法;⑦感觉统合训练;⑧地板时光(floor time);⑨感觉统合训练等,以上治疗多为干预疗法,仅使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该类方法和疗效仍存有一定的争议[4],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预后仍较差。

现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可塑性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5],主要表现为大脑局部皮层的连接性高于皮层间连接性,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6],从而导致信息进入大脑后选择性降低,无法区分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但正常儿童由于神经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来进一步提高信息输入及辨别能力,从而保持其兴奋水平。Oberman等[7-8]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皮层可塑性较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异常,因而通过改变局部皮层的兴奋性和可塑性成为治疗孤独症的新选择。目前行为学、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额叶区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异常[1],临床研究同样证实,额叶功能受损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9-10],从而提示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可能与额叶发育异常有关,而这一研究发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考虑到常规康复训练无法直接作用于大脑局部皮层,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经颅磁的相关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点,可直接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区域,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孤独症症状[11],从而在孤独症的治疗手段上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其应用“∞”字形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定的脉冲磁场,该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穿透头皮和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皮层,在脑内产生感生电流,改变皮层相关神经细胞的电活动,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和强度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12],进而影响神经活动和精神活动。多研究发现[13-17]在孤独症治疗上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前额叶来改善其症状较为明显,但其被试年龄较大,甚至多在15岁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应用于2岁左右的儿童[18-19],但仍无法满足“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疗原则。本研究对象选择为2~6岁儿童,其传统康复训练配合差,疗效多不满意,本次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治疗组ABC各因子发现交往和躯体运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高频经颅磁刺激(≥5 Hz)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改善局部的兴奋性,增加局部脑灌注,影响脑细胞代谢和神经电活动,并可以提高皮层长时程的可塑性调节[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而额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故治疗组较对照组其治疗前后ABC总分、CARS总分及DQ值总分变化明显。同时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刺激作用于局部,还能经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使远隔部位同时产生作用[20],并进一步引起神经环路的兴奋性改变,增加神经间的连接而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21-22]。通过分析患儿ABC各因子发现其躯体运动亦较前有明显好转,考虑F3区和初级运动皮层位置近,磁刺激远隔部位也同时产生作用,故躯体运动评估较前好转。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脑的认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经颅磁可以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通过刺激背外侧额叶来改善孤独症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非语言障碍引起的交往障碍与躯体运动障碍治疗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遗憾,由于伦理问题未行双盲、假刺激处理,且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4] 邹小兵.儿童孤独症诊断与治疗新动向[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晓玲,黄丹.自闭症患者视觉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阳,陈祚胜,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颜华.经颅磁刺激在儿童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

[14] Sokhadze 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an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 Clinical Brain,2013,11(2):226-232.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 融合教育

1、背景

1.1谈起融合教育,就要追溯至一九六年代,美国教育界所提倡的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其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不要被隔离在传统的启智学校、启聪学校、启明学校以及现在的特殊学校。而是让特殊儿童回归到正常的主流学习环境――普通学校(或普通班)。其主要的涵义有下列三者:①教育机会均等:强调一般儿童与身心障碍儿童在教育上的师资、设备、教材、权益是相同的。②回归现实正常生活环境:教育即生活,但传统的隔离教育却把身心障碍儿童隔离在特殊学校内,这毕竟不是一般的社会。因此,融合教育即是让特殊儿童从小就与一般儿童一齐上课,一齐作息,这才是正常的社会。③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班)的学习环境限制较大,例如他们无法与一般小朋友一齐生活;然而实施融合教育以后就可以取消这个限制。

1.2孤独症儿童主要表现的三大类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

1.3随着“孤独症”被社会越来越多的了解和关注,“早诊断、早训练”的观念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和康复机构所接受和推崇。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训练后,得到有效康复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可不可以进入教室开展融合,最终进入主流社会?

2、问题分析

2.1首先,我们从孤独症儿童自身出发来分析,他们是可以进入学校开展融合的。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智商低于70分者占61%,而智力边缘水平和智力正常者占39%【1】。 这至少说明有39%的孤独症孩子在智力上是符合上学条件的。

2.2随着关注度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效果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资料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孤独症孩子虽存在全面的发育障碍,但语言发育障碍是其主要方面之一,语言表达障碍会影响与人交往,加重其社交障碍,而孤独症儿童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好,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好【1】。通过有效的康复手段,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甚至有部分孤独症儿童还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其他特长。

2.3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教育机构的保育与教育,它反映了“每个儿童都能学习”的哲学思想【2】。孤独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一是对孤独症儿童成长的一种肯定,二是尽早的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社会,为成为“社会人”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3、现状调查

3.1家长对开展融合的要求和期望值高。很多经过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甚至还发展了相应的能力,家长迫切的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参与教学融合。

3.2幼儿园与学校想尝试但效果不理想。部分幼儿园在开展融合教育时“因材施教”,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统一的内容,但要求达到不同层次的标准【3】。但孤独症儿童的各种问题常常困扰他们,导致教师们不得不放弃。

3.3环境的改变使孤独症儿童难以适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至少是有一个家长几乎全天候的跟随,他们主要承担照顾孤独症儿童的吃喝拉撒、辅助训练、避免孩子干扰他人或被他人干扰。而参与融合后,家长是不能或少量跟随的,这让我们的孤独症儿童无法适应。

3.4家长态度摇摆不定。参与融合一定有个“痛苦”的开始,孩子家长的投诉与不理解、工作人员的唠叨和排斥、孩子问题行为的反复??这些常常会让家长踌躇不前,多半就放弃了。

4、对策思考

4.1客观评价,慎重思考。每个孤独症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评价一个孤独症儿童的能力时,不能仅凭孤独症儿童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来下定论,应该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必要时应该有相关的分析材料以及家庭评估。让一个孤独症儿童参与融合不能是教师的自我感觉,更不能是家长的一时兴起,切忌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试成功了,是幸运;一旦不成功,就很难再顺利的融合了。

4.2有针对性的调整康复计划。有了参与融合的思路,就应该根据孩子现在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来解决问题。

4.2.1首要解决生活自理的问题。进入融合后,家长的作用慢慢会弱化,更多的是提倡“孩子自理”。即使有教师可以辅助一部分,毕竟更多的还是需要靠孩子自己,所以尽早的放手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4.2.2鼓励并创造条件参与小组或集体的活动。我们现在看到的康复训练中,大多是一对一的形式,有时甚至出现了二对一的情况,孤独症儿童大多被人为的隔离在人群外。再看看我们的融合环境,基本是以小组或大集体的形式出现,若是等到进入融合时才让孤独症儿童去适应集体环境,那就太晚了。所以说,在训练的初期就让孤独症儿童适应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4.2.3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过渡。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幼儿园小朋友做操的情景:一个教师在前面带操,后面的小朋友根本看不到老师的动作,但听到老师叫他名字后会主动去寻找老师的身影。而在我们的康复训练中,当老师叫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名字时,家长马上就会把孩子推上前,这是“被动参与”。也许这个孤独症孩子他能听懂老师叫他的名字,但他认为老师叫了名字后应该是家长做出反应“把他推上去”。家长有技巧的逐步退出课堂,弱化辅助,引导孤独症儿童由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让孤独症儿童感觉自己是成功的【4】。

4.2.4接纳不同的沟通方式。通常在评量孤独症儿童能力高低的时候,大家都会不自觉的把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其实人与人的沟通包括很多种方式,如:肢体、表情、文字、图标等。所以当孩子没有语言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发展其他的沟通方式,同样也能很好的开展融合。

4.2.5学会不干扰他人。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效的安排时间,这是孤独症儿童不干扰他人的前提。但是,要做一个社会人,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不干扰别人”【5】。所以在孤独症儿童的时间管理上,我们应该先行一步,进行行之有效的策划。

4.3循序渐进,及时调整。孤独症儿童的融合不能狭隘的看成是与幼儿园、学校的融合,应该是与家庭、社区、机构、学校多方协作的教育联合模式。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速度,更多的应该采取点训――半融――全融式的过渡模式【6】。

4.4善于沟通,坚定信心。特殊儿童开展融合教育都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更何况是问题多多的孤独症儿童?首先,我们要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外交家”,对上能将情况真是的反应给老师和家长,争取老师的支持和家长的理解;对下能和小朋友玩成一片,让小朋友在亲近你的同时也慢慢接纳你的孩子。其次,要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坚定自己的信念,给孤独症儿童最适合他们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美香,王力芳.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

[2]许扬,袁茵.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思考.南京特教学校,2011-9.3

[3]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欧安娜、余雪萍著,《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运动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手册)》,香港康复会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协作中心,2006年8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