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ASD既包括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以及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ASD 确诊方式为:儿童、青年或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符合ICD-10或者 DSM-IV的诊断标准,并且造成明显的功能损害。

核心症状一般早在童年时期有所表现,特别是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比如上幼儿园、小学等。据统计,超过1%的儿童患有ASD,这种疾病会纠缠患者一生,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

一经诊断,患者及其家庭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但同时也能因为后续的关怀治疗而收获极大的欣慰,并对患者的人生历程产生积极的纠正作用。为此,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基于最优研究证据制定了此篇指南,为ASD患者的识别、转诊及诊断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识别

地方应该建立起孤独症多机构组织,综合来自儿童健康与精神健康服务、教育、社会关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家长、护工服务用户以及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并且应该确立一位总负责人。

该组织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培训促进组织对ASD症状、体征的早期发现;确保相关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该途径提供有效的诊断;使青年患者在确诊之后能得到后续的治疗服务;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指南为非专业人士识别ASD提出建议:警惕儿童的发育或行为问题,但不要忽略其他可能的疾病;谨慎对待患者或其家人发现的发育或者行为问题;重视同行建议;指南中描述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并不可能全部涵盖;异常的症状、体征应该是贯穿患者整个发育过程的,但早期常常会被忽视;细心甄别被掩盖的 ASD,比如智力障碍、口头逞能、过往阴性诊断结果;注意文化差别,关注患者对母语的理解与运用;重视心理疏导。 转诊

注意观察儿童或青少年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发作场所、对患者和家人的影响以及ASD易感因素。3岁以下幼儿出现语言或者社交能力退化时,直接将患者引荐给ASD 团队,而对于3岁以上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上述表现或者出现运动功能退化的任何年龄的患者,则需要首先引荐给儿科医生或者儿科神经医生。应该对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或体征,但仍有较高患病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观察监测,并且考虑其他患病可能。

ASD 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同胞患有ASD;有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或功能异常的先天缺陷,包括脑瘫;胎龄小于 35 周的早产儿;父母有精神分裂样精神病或情感障碍;母亲妊娠期间服用丙戊酸钠;智力障碍;新生儿脑病或者癫痫性脑病,包括婴儿痉挛;染色体病,例如脆X综合征;肌营养不良;神经纤维瘤病;结节硬化病。

ASD团队首先要明确患者是否需要进行ASD诊断性评估和(或)其他替代性评估:对于3岁以下出现语言或社交能力退化的患者直接进行ASD诊断性评估,而对3岁以上出现上述表现或任何年龄的运动功能退化的患者则需要转诊至儿科医生,必要时可转回ASD团队。指南强调,信息采集过程需要各部门的有效配合,避免重复采集。 诊断性评估

在患者被引荐的三个月内开始ASD诊断性评估,并为每位患者配一名病例协调员,其主要职能是作为 ASD 团队代表与患者或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安排患者就诊的具体事宜。ASD 的诊断性评估中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详细询问患者及监护人的相关信息以及主诉。

(2)详细询问儿童或青年的家庭生活、教育以及社会经历。

(3)询问患者发育史,特别关注符合ICD-10和DSM-IV诊断标准的发育与行为特征。

(4)通过互动与观察评估患者社会与交流技能和行为,特别关注符合ICD-10和DSM-IV诊断标准的特征。

(5)患者产前、围产期就医史,家族史以及既往和现在的健康状况。

(6)体格检查,特别注意检查是否患有结节硬化病和神经纤维瘤病、自残或虐待、巨脑儿或小脑儿。

(7)进行鉴别诊断。

(8)检查系统性评估共病,如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精神和行为异常、发育退化和其他。

(9)建立一份涵盖患者体力、技能、损伤和需求的档案,可以用来制定基于需求的管理方案。

(10)就评估结果与患者监护人进行沟通,必要时告知患者本人。

指南建议,充分利用所有来源的信息,根据ICD-10和DSM-IV标准,进行临床判断。不要单独依赖任何一项ASD特异性诊断性工具来确诊。如果评估之后还存在诊断不确定性,需要定期随访,以获取最新信息。必要时需要考虑将患者引荐给上级ASD治疗团队。

不要循规蹈矩地去做任何医学调查来作为ASD诊断性评估的一部分。如果有特殊的变异表型、先天畸形和(或)智障的证据,要考虑基因测试;如果可疑癫痫,考虑做脑电图。但考虑以上这些检查要在个体的情况下,基于身体检查、临床判断和患者的个人资料。

交流 ASD 诊断性评估的结果,在ASD诊断性评估之后,要与患者家长或监护人,如果合适的话,与患者,敏感地、亲自而且无延误地讨论诊断结果,包括个人资料,要解释什么是 ASD,以及ASD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发育和能力。此过程需要医护人员表现出良好的医德医风。 干预

对ASD核心特征的特异性干预措施

心理社会干预是对ASD核心症状的干预,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监护人与患者进行基于游戏的互动,以促进儿童或青年的交流技能。但是,对ASD核心症状的干预不宜采用抗抑郁、抗惊厥、抗精神病以及排除饮食等措施。

挑战的干预

先评估会促进患者出现挑战的因素,比如沟通困难、精神共病、环境因素等,然后与患者本人及监护人一同制定关怀计划,并排除以上干扰因素。一旦患者出现挑战,积极排除现存的刺激因素,改善关怀计划,如果仍不见效,则需考虑咨询上级医师意见并进行多方面回顾分析。

如果患者没有精神共病,那么心理社会干预就应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包括:清晰定位靶行为;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为最终目标;评估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明确的干预策略时需要结合患者发育水平和共病;特化的时间尺度来实现干预目标;干预前后都需要对靶行为进行评估;干预措施应该涵盖患者的各种生活环境;在如何贯彻干预措施方面,监护人与医师需要达成共识。

如果心理社会干预或者其他措施不足以控制患者的挑战,就需要考虑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由儿科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监测。

生活技能干预

为儿童或青年的管理策略提供支持,促进其生活、工作和参与娱乐活动的能力发展。

共病的干预

为存在语言和认知能力的焦虑ASD患者提供CBT干预,可以考虑集体或个人CBT疗法。患者出现睡眠问题时,需要评估其睡眠规律、质量、环境因素以及影响,与监护人协作排除干扰因素确保患者足够的睡眠时间,并注意诊断是否有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非必要情况下,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解决患者睡眠问题。

干预措施的禁忌

不要采用神经反馈来管理ASD患者的语言问题;不要采用听觉整合训练来管理ASD患者的语言问题;不要用ω-3脂肪酸管理ASD患者的睡眠问题;不要用分泌素、螯合疗法和高压氧疗法管理 ASD 患者。

过渡到成年人健康服务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67-02

孤独症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儿童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明确,该病的治疗一直没有特效方案[1]。近年来,作者对收治的孤独症患儿采取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与针刺等中医药方法综合治疗的同时,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使每位家长掌握孤独症的基本知识、正确的护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改善预后,受到患儿家长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3月~2008年3月在本医院康复病房收治的儿童孤独症的16例患儿,平均年龄为(3.79±1.67)岁。男14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7:1。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入院宣教 入院后热情接待,主动自我介绍及病区环境、设施、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主管护士、护士长、医院及病区各项规章制度、患者的权利和义务等。说明要为患儿提供教育服务的内容,了解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要求患儿家长熟悉上述介绍并签字。

2.2 康复评定 由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主管护士、患儿及家长共同参与,对患儿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共57项,分值为0~158分,>67分可确诊孤独症[2]。由主管医生将评分结果、病情估计、治疗措施及预后判断等告知家长,主管护士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患儿病情的反应,科学解释、正确引导,帮助家长克服对于疾病可能有的无知、紧张和无助障碍,以积极配合治疗。

2.3 康复治疗和护理 对患儿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训练(ABA训练法)、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语言训练、针刺治疗、按摩治疗、游戏治疗等。护士要由浅入深地讲解每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并要求家长掌握力所能及的康复训练手法,如音乐治疗和游戏治疗的方法。需要对家长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2.4 用药宣教 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对于部分有合并症的患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由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分别对使用药物的名称、性质、用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说明,要求家长了解和配合使用。

2.5 出院指导 由护士通知家长做好出院准备并指导在家中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治疗,教会家长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孤独症的治疗是长期的,必须要求家长掌握家庭治疗方法。

3 健康教育形式

3.1 口头教育 口头宣传是一种最基本的健康教育方法,使用方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随时随地进行,可充分利用语调、表情等语言,颇有生命力、说服力。(1)群体教育:将家长集中起来讲解有关孤独症的知识和治疗方法。(2) 个体教育: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以及不同时期的问题和家长的心理状态,因人、因时、因病施教。

3.2 书面教育 与口头宣传相比,书面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宣传方式有标语、板报、传单、小册子等。(1)板报:这是书面教育的主要形式,宣教有关孤独症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和治疗知识等,每月一次。文字宣传一定要配有宣传画、图片等,宣传画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思新颖,文字简练,标题醒目,让群众一看就懂。图片要真实性强,感染力强,鼓舞和教育作用大。 (2)文章、书籍、杂志:将有关孤独症的文章、书籍、杂志等发放给家长,询问其阅读后的体会。(3)多媒体、电视:制作购买与孤独症有关的多媒体幻灯片、影碟等,集中让家长观看。

3.3 示范互动 由主管护士向家长示范讲解治疗方法,并请家长交流心得,共同解决治疗中的问题。

4 结果

通过以上健康教育,家长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情绪及心理状态稳定,对患儿的护理和康复能力大大提高,达到了健康教育的目标。

5 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长期性疾病,患儿康复治疗手段复杂、康复时间长、费用高,部分家长难以长期坚持。健康教育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对临床各种诊疗有增效作用,而且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在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健康教育的开展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健康教育有下列好处:

(1)健康教育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护理人员增强了以患儿及其家长为中心、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识,促进护士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关怀,密切了护患关系,也增加了患儿家长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尊敬感,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

(2)健康教育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健康教育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护理知识、人文知识等。健康教育的实施,调动了护士学习掌握孤独症知识的积极性,使护士在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得到患儿家长的高度赞扬,也使护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3)健康教育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护士通过细致周到的健康教育,使护理工作真正做到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显著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患儿家长在接受健康教育后,认识了疾病,增强了克服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力,更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通过健康教育,患儿家长还学会了正确的家庭训练方法,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既减轻患儿的家庭负担,又确保患儿长期得到康复治疗,加快患儿康复,降低患儿致残率。

参 考 文 献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764、R749.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298-04

1 复原力的概念

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传播,复原力(resilience)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热点。Anthony(1974)发现出生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儿童,虽然长期处于困境中,但仍能够健康适应的现象,提出适应良好儿童(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的概念,由此学术界开始关注个体良好适应、应对和抗压力等复原力因素的探讨[1]。美国心理学会(APA)将复原力定义为:“指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2]。尽管学者们对复原力到底是能力,还是过程或结果还存在争议,但复原力的提出开启了应激相关研究的新视野。

近年来,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面临着特殊压力情境,其心理健康与适应状况、应对方式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复原力等问题已引起应激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始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父母良好适应和复原力建构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国外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相关研究,阐述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内涵、研究现状及其对心理援助的临床意义,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相关临床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2 孤独症患儿父母所遭遇的冲击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期障碍,DSM-IV-TR将其特征描述为社交功能损伤、沟通能力损伤以及存在刻板的行为、兴趣和动作[3]。世界各国报道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为0.02%~0.20%[4];我国在0.028%~0.10%之间,且呈现上升趋势[5]。由于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行为困难、认知损伤、沟通能力缺乏、社交技能缺乏等问题,患儿的父母连续不断地面临各种持续性的应激[6],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患儿父母自身也成为一种“隐形的病患”。

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父母所承受的压力显著高于非残疾儿童父母[7]和其他残疾儿童的父母[6,7];他们比其他父母更易出现抑郁、婚姻问题、社会隔绝等引发的不良健康结果的表现[7]。患儿严重的行为障碍、父母沉重的照料负担都令孤独症儿童父母经历着“慢性悲痛”状态,感情痛苦和对孩子需要特殊照顾的忠实责任交织在一起,成为抚养残疾儿童的典型反应[8]。

有研究对侵袭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危机因子进行了考察,主要探讨了诊断、教养压力、孩子的行为问题等因素对父母的影响。Hutton和Caron总结出孤独症患儿家庭通常遇到的困扰包括:没时间娱乐或度假、事先计划需求、婚姻压力、父母没有闲暇时间、孩子缺少朋友、母亲工作受到影响、为安全而担忧等[9]。Gray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父母面临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孩子,随着患儿照料需求的日益增长,父母的职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中职业问题对于患儿母亲的影响尤其突出[10]。患儿母亲更多地承担照料责任,也成为母亲比父亲所受影响更大的原因[6]。

然而,虽然孤独症患儿父母长期处于各种压力事件中,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在逆境面前一蹶不振。有些父母通过调整适应,发展出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方式,使家庭走向正向目标、并使自己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同样处在危机之中,为什么有些父母能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发挥较好的教养功能;有些父母却适应不良,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无法承担照料责任?其重要原因如同Higgins(1994)的观点:在合适的内在环境或外在环境因素的支持下,个体本身会从逆境中显露复原力去克服困境或压力而恢复平衡[11]。复原力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够在重大创伤和应激之后得以恢复,而且个体能在挫折后获得成长和新生。

3 孤独症儿童父母复原力研究现状

3.1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及其保护因子 国外研究者通过对孤独症家庭的个案追踪和质化分析研究,发现父母具有的许多正向特质对缓和危机冲击、调节压力、健康适应具有积极作用。孤独症患儿父母表现出乐观、幽默的个性有助于个体复原,把孩子当作英雄人物、“生活的老师”,将孤独症视为能够且即将克服的挑战,把抚养孩子看成再次评价自己生活、增强信仰的机会;在逆境中看到积极、看到孩子的进步、接受孩子的情况、满意孩子的成就均具有积极作用[12]。Schuntermann等人发现,孩子的成绩促进了父母个体内在的积极转变;孩子表现出的目光接触、功能性语言等社交互动令父母兴奋不已;当孩子表现出理解他人时,父母看到了希望和期待的曙光[8]。

也有研究者阐明信念和目标的强大作用,他们认为虽然父母发展出来的应对策略如社会退缩或利用治疗服务,对孤独症患儿的作用不大;但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孩子的不正常,过着成功且有回报、有价值的生活[9];许多家庭为了积极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确立了成功应对孩子、维护家庭支持等重要目标[8]。孤独症患儿父母的积极应对方式包括洞察与接受、寻求支持、表达情感等[8],父母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尽可能兼顾患儿特殊需求和自身个人兴趣两个方面,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

此外,爱与希望是支撑孤独症患儿父母的重要力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父母都对自己的孤独症孩子充满爱和希望[9];大部分父母在照料患儿的复杂历程中产生快乐和满足感[12]。

3.2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外在资源 有些学者对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外在资源进行了考察,证实家庭关系、社会支持、治疗服务机构的帮助对于促进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具有积极作用。家庭的和睦、家人之间情感的连结、支持、温暖和关怀等有助于个体复原。一些研究者发现,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婚姻关系因患儿而有所加强,父母的离婚率比正常家庭更低[6]。家庭中其他孩子对孤独症的理解和支持,缓解了父母的压力[10]。Gray发现患儿父母的双亲和兄弟姐妹、朋友和同事等组成了最重要的支持系统;虽然社会支持系统很少直接照顾患儿,但他们对孤独症的接受和对家庭的支持对父母帮助很大[10]。求助于治疗服务机构是孤独症家庭主要的应对方式,各种治疗服务机构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是父母最强大的支持[9]。经过调查,大多数孤独症家庭往往同时求助于不同的机构、接受不同的服务[9,12];其中参加支持小组,加强了父母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有利于获得更多有用信息[9]。许多父母还在因特网上讲述自己家庭的故事,他们想以此来支持、帮助其他孤独症家庭克服困难,共同面对挑战[12]。

4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研究者常常根据强调重点的不同而从不同角度探讨复原力。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有下列三个方面:

4.1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表现为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指的是个体认知的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特质和自我观念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父母具有的良好性格、合理认知、内控归因、信念、乐观、幽默感、快乐与满足感、感恩、、问题应对能力等特质[7-9,12],构成了他们自身复原力的保护因子(protect factor)。这些保护因子协同作用,调节并减缓危机因子对个体的影响,使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降低或成功适应增加[13]。例如,乐观态度是复原力的重要认知因素。很多患儿父母乐观地看待困难和孩子,并对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12]。一位父母在网上诗意地形容道:“与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一起生活如同一次远行,途中满是高山和河谷、成功与失败。这个旅程没有终点,过程中伴随着蜿蜒和转弯、充满生机、快乐……通常还有悲伤。”[12] 依照美国著名应激心理学家Larzarus所言,人的应激成效不取决于应激的大小,而取决于对应激的评估[14],也就是说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对压力的看法。所以严重孤独症的患儿家庭,可能在日常活动中经历困难,但这些困难却持有积极的意义。

4.2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运作是一个调适修补的历程[15] 当患儿父母面临来自环境和自身的各种压力或困境时,复原力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作用,个体透过自我解释经验去激发潜能,促使个体恢复能力来适应情境互动的需求,而不会造成崩溃[13]。每个人都具有主动适应和自我调整的本能[2],都具有克服逆境的复原力特质,只不过只有当个体面临创伤或挫折时复原力才展露出来。孤独症患儿父母在压力的威胁下有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应激状况,例如维持社会支持的行动减少、自尊水平下降、心理稳定性降低、应对能力不足、无能感增加等[7],但是父母自身具有的保护因子也被调动起来用以对抗各种危机[16]。所以,虽然孤独症患儿父母面临着各种危险性因素,然而危险性因素未必导致个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它仅仅增加了适应不良出现的可能性而已。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否达到复原力状态,关键取决于危险和保护因子之间的抗衡[17]。

4.3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的结果是朝向正向、积极追求幸福的目标 患儿父母在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的各种潜能,运用内外资源积极适应,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在于有利于个体生存,得到最大利益[2]。研究发现,在应对困境的适应过程中,孤独症患儿家庭朝向良性发展,表现出诸多积极的适应结果,其中积极的结果包括家庭和谐度提高、参与卷入度增强、家庭成员获得个人成长[8]。随着时间的变化,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越来越小,对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期望值的降低,发展出了更多成功应对的方式[10]。

此外,孤独症患儿父母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外在资源是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学者们在探讨青少年个体复原力时,认为其外在保护因子是家庭、学校、社区或同伴等环境中具有的促进个体成功适应与复原并改善不良适应的因素[13]。但对于孤独症患儿父母这一特殊群体,促使其健康复原的重要因素除孩子的进步外,还有家庭和谐,亲朋好友的支持,治疗服务机构的帮助。这些外在资源与父母内在保护因子交互作用从而发挥复原的效果。因此,提高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的最佳匹配[2]。

5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与心理援助

孤独症患儿父母遭受着诊断所致的“急性痛苦”和照料负担带来的“慢性悲痛”[8]。他们为此痛哭、惊讶、大难临头,绝望、愤怒、怀疑,一些患儿父母甚至把接到诊断的那天誉为生活被永久改变的“生命的分界线”[12]。因而,对患儿父母实施心理援助、提高其适应能力,无论对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是对患儿的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研究者已经开始重视严重疾患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患儿父母的压力和心理问题,而对父母积极心理成分和复原力的探讨较少。针对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援助计划也已悄然启动,不过,当前的心理援助工作大多是非心理学专业人士(医生和护士)以非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方式(讲解疾病知识、劝解安慰)进行,其作用十分有限。所以专业人士的介入,对患者及其亲属实施正规的心理辅导紧急而且必要。不仅如此,心理援助工作还应重视和关注创伤者的积极成分、挖掘其自身的复原力要素。因为心理咨询如果忽略一个人正向、积极的能力与特质以及增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动力过程所带来的能量,似乎无助于个案行为困扰的改变[18]。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国外研究者正经历从原来只关注压力、缺陷和疾病到挖掘个体自身的优点和潜能的转变[19]。复原力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展到特殊教育、学校培训、心理咨询、疾病护理、公共卫生等领域[2]。复原力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探索个体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复原力导向的心理治疗能达到发展优势潜能、预防行为障碍的目的[20]。美国有研究证明,对复原力知识的了解、自信和希望对艾滋病预防起了积极作用;很多家庭环境中充满精神疾患、酗酒、虐待和犯罪的孩子长大之后非常具有复原力能力[18]。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会在提供紧急援助和人道扶持时也利用复原力干预法帮助人们抵抗挫折和灾难;西方国家的一些社区组织在传染病爆发、经济萧条等恶性事件后,也开始关注复原力在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2]。可见,复原力的研究对于实施心理援助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援助的目的绝非仅是消除症状,而应是积极地建立健康的个人保护机制即复原力。每个人都具有复原力潜质,心理援助只需去挖掘和提高个体的复原力,并试图在更高层次上整合新的复原力。台湾学者朱森楠认为:“促进复原力的介入计划,主要在提供关键事件以促进个体内外保护因子的产生或发挥作用。关键事件是能引发个体重新知觉讯息、察觉讯息的新的意义,促使个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认知,形成新的目标阶层,引发新的行动力[13]。”复原力取向的治疗,主要运用语言的作用从一个新的视角强调个案的正向的积极的能力和特质,常用的策略有发现和利用来访者现在的力量和资源、尽可能给予赞扬和鼓励等。这些方法,包括叙事疗法(White & Epston,1990)和焦点解决疗法(de Shazer,1988)。它们反对咨询师依据DSM-IV的诊断标准来分析来访者的病理与问题,倡导咨询目标应该是协助个体增进保护机制、建构复原力,提升其自我效能[1]。例如焦点治疗理论假设“任何个案自己都是问题解决的专家,任何解决问题的资源都存在于个案身上”,从而使用正向语言使个案产生正向情绪、正向经验,以焦点解决导向的介入技术使个案对自己问题情境的知觉、看法、思考和感受都能有所改变[20]。焦点解决治疗认为“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比解决个人旧有的问题更能够增加个人良好的生活适应力[20]。”

因此向孤独症患儿父母提供的心理援助措施,应让个体的自我效能发挥功能,能促使其自我复原。这种复原力能促使患儿父母改变对困境的认知,激发自己的动机,创造更多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来整合自己,形成较高的复原力量。

6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研究前景

复原力理论在受创家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将成为家庭应激相关理论与研究的热点。因此,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研究不仅对国内复原力的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研究扩展了复原力研究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复原力研究和整个应激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意义。另一方面,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深入研究为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研究对个体发展积极保护因子的关注能启发心理咨询师和危机干预者帮助危机中的个体聚焦其个人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指出其弱点和不足[18]。

参考文献

1 周碧岚. 复原力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求索, 2004 (10): 132-134.

2 于肖楠, 张建新.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5): 658-665.

3 Durand VM, Barlow DH, 著. 张宁,等,译. 异常心理学基础. 第三版.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29-531.

4 张建娜.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中国医刊, 2005, 40 (4): 5-7.

5 祝春霞. 儿童孤独症临床研究现状. 贵州医药, 2005, 29 (11): 1055-1057.

6 Rodrigue JR, Morgan SB, Geffken G. Families of Autistic Children: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Mother. J Clin Child Psychol, 1990, 19 (4): 371-379.

7 Michael E, Burbine T, Bowers CA, et al. Moderators of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ommunity Ment Health J, 2001, 37 (1): 39-52.

8 Schuntermann P.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and parental adaptation: Previewing and reviewing atypical development with parents in child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Harvard Rev Psychiatry, 2002, 10 (1): 16-27.

9 Hutton AM, Caron SL. Experiences of Families With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Rural New England. Focus on Autism Other Dev Disabil, 2005, 20 (3): 180-189.

10 Gray DE. Ten years 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 IntellectDev Disabil, 2002, 27 (3): 215-222.

11 Higgins DJ, McCabe MP.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d family violence toadjustment: toward an integrated risk-sequelae model. J Sex Res, 1994, 31 (4): 255-266.

12 Fleischmann A. Narrative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by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What Do They Reveal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Focus on Autism Other Dev Disabil, 2004, 19 (1): 35-43.

13 朱森楠. 一位国中中辍复学生的复原力及相关因素之探讨研究. 台湾: 新竹县教育研究集刊, 2002, 12: 171-202.

14 Lazarus RS.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 穆扬. 著. 恢复力.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05. 6-10.

16 Richardson G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 Clin Psychol, 2002, 58 (3): 307-321.

17 Luthar SS, Cicchetti D, Beck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 2000, 71 (3): 543-562.

18 刘取芝, 吴远. 压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 (2): 111-115.

19 Ollson CA, Bond L, Burns JM, et al.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 J Adoles, 2003, 26: 1-11.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王崇颖说,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严重的社交障碍,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里会表现出攻击同学、课堂捣乱等行为,影响正常教学。我国目前缺乏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学校,特别是对于其中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来说,这些孩子智力水平较高,普通的特殊教育学校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王崇颖说,最理想的是,他们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在专业师资的帮助下融入正常的学习环境,但普通学校不具备这种教师编制。

目前,部分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康复机构训练,但孩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康复机构。2010年11月,国内一些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曾联名呼吁政府“救救孩子”。这些家长指出,孩子14岁以后,康复机构就都不愿接收了。

我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法律《精神卫生法》将于2013年施行。王崇颖希望它有助于改善孤独症患者的生存环境。她告诉记者,孤独症患者需要的是不间断的、持续一生的康复训练,康复费用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负担,很多家庭由于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治疗。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入学、成人后的生活保障,都令人担忧。

王崇颖建议各级政府推动以孤独症等儿童流行病的调查,收集真实的数据,尽快建立健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孤独症儿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将孤独症儿童纳入大病救助体系,建立孤独症治疗补助或减免等普惠型的财政优惠政策。此外,我国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良莠不齐,急需尽快制定专业的行业标准。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听觉统合训练;儿童;孤独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utism. Methods 9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rch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5 cases in each and were given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ABC scale score and IQ age >4 years old score of the children were compare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 of the children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ABC scale score and IQ score data were impro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ABC scale score and IQ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64.37±9.25)points and (69.43±11.65)points 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ratio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such as language disorder, less vocabulary, soliloquy, lack of active language, no understanding of instructions and less talk was respectively 84.44 %, 86.67 %, 77.78 %, 80.00%, 88.89% and 91.11 %, various observation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Children; Autism

孤独症属于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迟缓,该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而且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对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很大的阻力。孤独症患儿行为方式较正常儿童更为刻板、语言发育存在障碍且有人际交往障碍等[1]。据研究发现,采取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改善患儿病情。因此,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90例,采用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90例,所有患儿通过头颅CT检查,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中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发育障碍、听力异常、炎症发热、戴助听器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

对照组:该组患儿男女比例为24:21,年龄3~8岁,平均年龄(5.16±1.37)岁,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为(82.16±17.43)分,IQ评分为(58.74±12.57)分。观察组:该组患儿男女比例为23:22,年龄3~9岁,平均年龄(5.83±1.92)岁,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为(83.35±17.86)分,IQ评分为(58.21±13.42)分。两组孤独症患儿的性别、年龄、ABC评分和IQ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语言训练等,其中语言训练中的理解性语言障碍训练主要由患儿家长带领患儿按照指令做一些基本动作,增强患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而表达训练中,包括呼吸训练、构音训练和下颌、舌、唇的协调训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表达训练必须在理解训练取得一定成效后进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听觉统合训练,采用第3代听觉统合训练系统,患儿进行2次/d治疗,指导患儿戴上无线耳机,然后用CD机播放用于训练患儿听觉的光碟,30 min/次,以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智力测验量表对患儿IQ得分进行评定,采用ABC量表对患儿的语言、行为和情绪语言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孤独症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ABC量表评分和IQ评分。将两组孤独症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其中包括不爱讲话、不理解指令、自言自语、缺乏主动语言、语言障碍、词汇量少。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数据处理,两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比例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两组孤独症患儿的ABC量表评分和IQ评分等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孤独症患儿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BC量表评分和IQ评分数据均有所好转,其中观察组患儿的数据更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将两组孤独症患儿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语言障碍、词汇量少、自言自语、缺乏主动语言、不理解指令、不爱讲话改善例数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研究显示,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其语言障碍是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因为患儿存在语言障碍,导致其听觉刺激任务的过程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随之出现一系列表现为孤独症的具体症状,如情绪、社交、行为等方面的障碍[2]。有报道称,孤独症患儿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语言和声音反应相对迟钝,而且对交流性语言存在反应障碍,但患儿会对其他感兴趣的声音极为敏感,如音乐、电视广告等,而听觉反应则表现为患儿对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耐受性较差,此类声音对于一般人来说并无特殊感受,但是,孤独症患儿可能会难以忍受[3]。将传统的综合治疗运用于孤独症患儿,能够对患儿的语言障碍有所改善,但是,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部分行为特征效果[4-5]。

听觉统合训练是音乐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将音乐进行调制,给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聆听,能够帮助患儿矫正听觉系统中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而且可刺激患儿的脑部活动,帮助患儿改善情绪,纠正语言障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异常行为[6]。ABC量表评分目前广泛用于对孤独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判定,患儿在经过治疗后,ABC量表评分的下降,意味着患儿的症状得到改善。IQ评分用于客观地对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进行判定,IQ评分升高,则说明孤独症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经治疗得到改善[7-8]。

张月恒、韩书文等[9]在《听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及康复效果评价》一文中,通过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对照研究,取得显著效果,文中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ABC量表评分和IQ评分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语言障碍交流改善比例优于对照组患者,在该次的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疗效同样显著,其治疗后半年的ABC量表评分和IQ评分分别为(64.37±9.25)分、(69.43±11.65)分,而且,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将其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听觉统合训练应用于治疗儿童孤独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语言障碍以及部分行为特征,有效缓解患儿的孤独症状,改善患儿语言交流障碍,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适合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文军.听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89-90.

[2] 任灵敏,焦敏,方拴锋,等.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0):11-12.

[3] 张朝,于宗富,黄晓玲,等.听觉统合治疗孤独症儿童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21-2124.

[4] 张俊,张勤良.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效果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321-324.

[5] 韦斌垣,梁巧琦.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训练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30-31.

[6] 解金娜,邢雨晗,冀永娟,等.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9):1002-1004.

[7] 孙玉燕,黄春娟,刘健,等.低功能孤独症患儿听觉统合训练疗效研究及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37-39,42.

[8] 张莉,周得,崔鑫,等.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儿童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敏感频率分布的对比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3):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