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孤独三国

孤独三国

孤独三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孤独感;简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01-02

引言

孤独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体验,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孤独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待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和认可,渴望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认同、自信和归属感,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得到满足,孤独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孤独感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之一,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发泄、恶意攻击、酗酒甚至企图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心态有关。另外,孤独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所以,大学生的孤独问题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简述

(一)孤独感的定义

“孤独”这一术语最早起源于医学,用来描述情感表述及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功能障碍。美国学者RobertS.Weiss[1](1973)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当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Perlman和Peplau[2](1982)将孤独感定性为一种不快乐体验,指出产生孤独感的前提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

关于孤独感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笔者从众多的定义中总结出孤独感的三个特征:第一,来源于人际关系。孤独感源自于人际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以人为主体。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第三,负性情绪状态。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因而,可将孤独感的定义概括为:一种源自人际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心理感受。

(二)孤独感的测量

由于目前对孤独感的维度划分尚未统一,所以对于孤独感的测量方法也不尽相同。首先是1983年,Scmhidt和Semalt设计了孤独感分类量表(DLS),他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与友谊、、与他人的关系(亲人关系和集体关系)密切相关;1987年,Vinenezi和Grabosky设计了情绪-社交孤独感量表(ESLI),使孤独感的测量进一步完善;Russell和Cutrona(1988)把孤独感视为单维度的情绪反应,认为是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并根据这一理论观点编制了UCLA孤独感量表,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测量孤独感较为广泛使用的量表之一。

二、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25.4%的大学生经常感到孤独,13.6%的学生与同宿舍的人关系存在矛盾,40.5%的学生认为与同学之间缺乏亲密关系。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在调查的533名大学生中,有28.7%的大学生处于情绪孤立状况中,17.1%的大学生处于社交孤立状况中,13.3%和3.9%的大学生分别处于严重情绪孤立和社交孤立状况。可见,孤独感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体验过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在我国,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独感的基础理论研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和孤独感的应对策略研究三方面。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成果集中的国外,对孤独感进行了界定、分类,还分别从不同的学派对孤独感进行解释;对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大致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展开,并得出了相应的成果;应对策略方向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也有相关的说明。

三、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产生的根源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与孤独有关的背景变量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在城镇差异方面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更易体验到孤独感。分析其原因,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敏感,常表现为缺乏自信甚至退缩行为,从而导致孤独感,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锻炼的机会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较多一些,在性格和社交技巧方面都可能优于农村生源,因而不易产生孤独感。

在专业差异方面,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裴亮、孙德君[4]等人的研究表明:理工类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交孤独。这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在客观方面,理工科学生平时的学业负担较重,加之院系里的男女比例失调,减少了与人沟通的机会;在主观方面,理工科学生更多地与物打交道,他们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相对少于文科生,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成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外向性、自尊成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点在李传银、、肖新燕等人的研究中都得以证实。也有研究(Gerst,1983)表明自我评价过高也可能导致孤独。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李玲、王站站[5]研究结果表明:与孤独感最有关系的应对方式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体验到高孤独感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上呈现负相关,而在自责分量表上呈现正相关;唐民[6]也通过研究证实退避的应付方式与孤独感有正相关。

(三)家庭教养方式

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7]。父母对子女投入的合理关爱、尊重、理解、信任越多,就越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少体验到孤独。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采用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养方式,那么子女则可能会出现各种人格偏差,如消极的自我评价、缺乏自信等,在社交中往往表现出过分敏感,害怕负性评价和胆怯,因而回避交往,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孤独。

(四)社会因素

研究者韦耀阳[8]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亦呈负相关。同时,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也会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影响,对社会支持感知过少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孤独感明显高于社会支持领悟良好的学生。

人际信任度也会对人的孤独体验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高人际信任度的人往往情绪较为稳定,性格外倾,善于交际,也易相处,反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低人际信任度的状态,就会产生偏激的性格特点,暴躁、多疑、羞愧、恐惧也会随之产生,从而妨碍其与其他人的交往,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体会更多的孤独感。

四、应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策略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应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策略上,研究者主要侧重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给出自己的建议,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1)个人要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业余生活;(2)家庭要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经常与子女进行亲密而有效的沟通;(3)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交技能,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同时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感的困扰,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孤独感产生机制和影响机制的研究,以干预和治疗大学生孤独感为目的,编制适合中国大学生自己的本土化测量量表,从而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帮助大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提高中国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Weiss R S.Loneliness: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 1973.

[2]Peplau L A ,Perlman D.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K].New york:Wiley ,1982:1-18.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43.

[4]裴亮,孙德君.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09,(3):120-121.

[5]李玲,王站站.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43-144.

[6]唐民.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3):229-231.

孤独三国范文第2篇

在中国古代,说起强势的政治女性,大家首先会想到武则天。此人驾驭丈夫、控制儿子、治理国家,颠覆了我们关于传统女性三从四德的形象认定。不过,武则天虽然特立独行,但也绝非横空出世。在她之前,还有一位女性,也在御夫、御子、御国等方面成就斐然,堪称武则天的精神前辈。这位女性,就是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隋王朝的兴衰毁誉,都与这位皇后密切相关。

一、御夫

独孤皇后御夫有道,最经典的表现是,她让身为皇帝的隋文帝杨坚坚守一夫一妻制原则,创造了中国古代帝王后宫生活的奇迹。根据《隋书・文献皇后传》记载,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杨坚,婚后夫妻恩爱,共同发誓 “无异生之子”,也就是说,杨坚所有的儿女,必须都是独孤伽罗所生。历史证明,杨坚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此人共有五儿五女,全部是独孤伽罗的亲骨肉。这在奉行多妾制的中国古代上流社会,已经非常罕见,若发生在皇帝身上,几乎就是绝无仅有了。

独孤皇后能够御夫至此,至少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家庭背景,第二个因素是个人素质。先看家庭背景。独孤皇后出身于鲜卑化的匈奴贵族,而鲜卑、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本来就有“妇持门户”、“多由内政”的传统,妇女的家庭地位远高于同时期的汉族。更重要的是,独孤伽罗的父亲,是西魏柱国之一,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人物独孤信。独孤信生有七个女儿,老大嫁给北周明帝,封明敬皇后;老四嫁给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丙,追封元贞皇后;老七就是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封文献皇后。一门出三朝皇后,政治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杨坚的父亲杨忠本身就是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的老部下。独孤家族地位如此高贵,自然强化了独孤伽罗的自信和骄傲。正是有了这种强势的背景,独孤伽罗才敢在新婚之际提出“无异生之子”的要求,而杨坚也并无反对意见。不过,家族背景只能保证独孤伽罗在婚姻初期的强势,能够让杨坚在当了皇帝之后仍然恪守一夫一妻之道,更多的还是靠独孤皇后强大的个人能量。

什么能量呢?有胆,有识,有勇。所谓有胆,是指独孤皇后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杨坚做出政治决断。杨坚和独孤伽罗的长女杨丽华嫁给了北周宣帝。宣帝荒唐,让八岁的儿子当皇帝,自己为太上皇,肆行暴虐,人心不稳。周宣帝暴卒,杨坚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入宫辅政,这个时候,杨坚可以选择保存年幼的周帝,做一个掌握实权的权臣;也可以选择代周自立,但这要冒身死族灭的风险。何去何从,杨坚犹豫不决。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独孤伽罗派心腹入宫向丈夫进言:“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一句话点破了杨坚的处境,也坚定了杨坚的信心。就是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胆气,成就了隋朝的帝业,也让杨坚畏服。

所谓有识,是指独孤皇后能够给隋文帝贡献政治智慧。据史书记载,独孤皇后一有闲暇便手不释卷,颇有见识。每次隋文帝上朝,她必与之并辇而行,至殿阁而止,派宦官跟随文帝沟通联络,“政有所失,随则匡正,多有弘益”。所以,开皇年间的政治决策,很难分得清哪些是隋文帝的主意,那些是独孤皇后的的主意,因此,宫中将这两人同尊“二圣”。后来,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不就是追随独孤皇后的脚步吗!就是在独孤皇后积极地参与和协助下,隋文帝创造出“开皇之治”的治世局面,这当然也让隋文帝敬重。

所谓有勇,是指独孤皇后坚持自己权益的刚猛手段。仁寿年间,隋文帝到仁寿宫度假,偶尔注意到了一个宫女。这个宫女虽然身份卑贱,但气度不凡,一打听,原来是尉迟迥的孙女。当年,周宣帝死后,杨坚矫诏辅政,马上引发了三总管起兵,尉迟迥就是其中势力最大的那一个,当年差点让杨坚的皇帝梦成为泡影。后来,尉迟迥兵败,他的孙女没入后宫,成了宫女。抚今追昔,杨坚的内心充满了征服者的豪情,就临幸了这个宫女。这不是破坏了当年一夫一妻的誓言吗?独孤皇后知道后勃然大怒,趁隋文帝上朝之机,一顿乱棒,将尉迟氏宫女活活打死。等隋文帝退朝,兴冲冲地来找尉迟氏,发现如花美眷早已香消玉殒。盛怒之下,隋文帝“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馀里。”骑着一匹马,一直跑出去二十多里,跑进了终南山。国家哪能没有皇帝啊?高和杨素这两个宰相赶紧去追。好不容易在山里找到隋文帝,两个人扣马苦谏,请皇帝回去。隋文帝长叹一声,说:“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又调转马头,回到了后宫,算是最终承认了当年誓言的有效性。用如此残酷暴烈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使得独孤皇后成为中国古代的著名妒妇。然而,根据史书记载,独孤皇后从此“意颇衰折”,郁郁至死。这里的一片痴心,以及为了一片痴心而不顾一切的劲头,是不是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

当然,残酷和暴烈并非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相处的主流,在大部分时间里,独孤皇后与隋文帝同起同居,“相顾欣然”,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夫妻的典范,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浪漫爱情还更禁得起推敲。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两年后也随之离开人世。去世之前,隋文帝对负责营建山陵的大臣说:“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希望能够在地下永恒的世界里和独孤皇后重逢。生同裘,死同穴,所谓御夫有道,无过于此。

二、御子

独孤皇后御子有道,是指她成功地操控了太子废立,影响了整个隋朝历史的走向。独孤皇后和隋文帝一共生育了五个儿子,隋文帝一上台,就立老大杨勇当太子。杨勇为人文质彬彬,宽厚善良,符合守成之君的要求,隋文帝对他寄予厚望。独孤皇后也为太子杨勇选定了武将元孝矩之女为太子妃,元妃端庄有礼,独孤皇后认为她十分适合将来母仪天下。然而,风雅的杨勇却嫌元妃过于拘谨,喜欢上了活泼乖巧,楚楚动人的云昭训。因妾嫌妻,这不是大大违反了独孤皇后的一夫一妻原则吗?独孤皇后听到风声后,大为不悦。这时候,平定江南,立有大功,且野心勃勃的晋王杨广乘虚而入,做出一副谦恭孝顺,不近女色的样子,处处讨好母亲。独孤皇后的情感开始迅速向杨广倾斜。开皇十一年,失宠的元妃得了急病,两天之后就去世了。独孤皇后怀疑,元氏的死,是太子杨勇下毒所致。为妾杀妻,这可触犯了独孤皇后的道德底线,坚定了她废黜太子的决心。为此,强势的独孤皇后联络一直图谋上位的第二宰相杨素,在宫里、朝廷里上下齐手,一方面打击支持太子的首席宰相高,不断寻求太子的过失,乃至最后诬陷太子谋反,另一方面,则不断在隋文帝面前树立晋王杨广的正面形象。最终,开皇二十年,在独孤皇后的主张下,隋文帝以太子“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的罪名将他废为庶人。一个月后,又是在独孤皇后的授意下,不好声色、专宠嫡妻的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深度涉入废立太子,一直被认为是独孤皇后最大的失误,因为她所喜欢的杨广,虽然在立为太子前表现上佳,但此后却逐渐露出狰狞面目。据史料称,仁寿四年,隋文帝临幸仁寿宫,不幸染病,日渐危重,太子杨广一方面与宰相杨素议论皇帝死后接班事宜,一方面企图隋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这两件事让隋文帝大怒,意欲废黜杨广,重新立杨勇为太子。结果,杨广先发制人,派人囚禁隋文帝,并杀死废太子杨勇,隋文帝也因此暴崩。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在临死之前,曾经大叫“独孤误我”。似乎对当年听信独孤皇后的怂恿,废长立幼的事情颇为悔恨。虽然,隋文帝的死亡缘由和死亡过程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但是,杨广并非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心目中那个恭俭孝顺的最佳储君,已经昭然若揭。

更重要的是,杨广当上皇帝之后,固然才智过人,建立了不凡的功业,但也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只用了14年时间,就断送了大隋王朝的锦绣江山,自己也身死人手,还落得一个“隋炀帝”的谥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暴君的经典代表。炀帝亡国,独孤皇后自然也难逃其咎,很多人甚至认为她是大隋灭亡的根源。不过客观来说,虽然独孤皇后参与选择的太子杨广最终被历史确认未能担当起让大隋长治久安的重任,但是,他的失败主要是当上皇帝以后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好大喜功的结果。他的这种性格,在当皇帝之前并未充分暴露。当年独孤皇后和隋文帝决定废杨勇,立杨广的时候,杨勇确实存在着率意任情、奢侈腐化等诸多问题,而晋王杨广则文治武功,好评如潮。仅以当时的情况而言,独孤皇后和隋文帝选择杨广,其实并没有什么错误。等到杨广开始暴露出问题,独孤皇后墓木已拱。这位强势的母后,在她活着的时候,可以操纵儿子的命运,但是,死后,就再也管不到儿子的行为了,又怎能为整个隋朝的命运负起全部责任呢!

三、御国

所谓御国,是指独孤皇后深度地参与了国家管理,不仅在后宫辅政,还把触角直接伸到了政治前台。按照《隋书・文献皇后传》的记载,独孤皇后在后宫母仪天下,堪称贤内助。其中,有两件事最为人称道。第一件事是厉行节约。开皇初年,突厥和隋朝互市,出售一筐明珠,要价八百万钱。有人劝独孤皇后买下来。独孤皇后说:“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疲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一下子赢得满朝归心。事实上,独孤皇后不仅没有这些高档首饰,甚至连基本化妆品都付诸阙如。据《北史・隋文帝文献皇后传》记载,隋文帝合药,需要胡粉一两,跟独孤皇后讨要,没想到独孤皇后一直素面朝天,竟然没有。独孤皇后朴素到这种程度,跟一向提倡节俭的隋文帝珠联璧合,共同营造了隋朝初年简朴的宫廷风气。第二件事是压制外戚。独孤皇后虽然在后宫专宠,但却自律甚严。整个文帝一朝,独孤皇后的娘家人没有一个身居高位。不仅如此,一旦外戚犯罪,还要从重处罚。独孤皇后有一个表兄叫崔长仁,犯罪当死,本来,以皇后之亲,按照当时的律法和习俗,可以予以赦免。但是,独孤皇后说:“国家之事,焉可顾私!”坚决主张把崔长仁斩首。这种不纵容外戚,自觉维护皇权的态度当然赢得了隋文帝的尊重,体现出贤内助的风范。

除了履行传统的皇后职责之外,独孤皇后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她还亲自参与处理朝政。前文写到,独孤皇后每天与隋文帝一同上朝,随时派小宦官和隋文帝沟通朝政处理,在大臣中赢得了“二圣”的称号。这个称号,后来又被用在了唐朝的唐高宗和武皇后身上,也被认为是武则天干政的标志性事件。不过,虽然都是合称二圣,独孤皇后跟武则天可不一样。独孤皇后虽然热衷政治,也积极投身政治运作,但是,她的价值观还比较正统,衷心认同夫唱妇随的理念,并不借此谋求个人权势。当时,有关部门曾经上奏,根据《周礼》,百官之妻的命妇头衔都应该由皇后授予,现在,请求恢复古制。这不是想给独孤皇后找一个出风头的机会吗!但是,独孤皇后一口拒绝说:“以妇人与政,或从此渐,不可开其源也。”如果让皇后册封命妇,恐怕会开了妇人参与国务活动的口子,甚至发展到干权乱政的程度,所以万万不可。就这样,独孤皇后一方面积极为隋文帝贡献她的政治才华,另一方面则是牢牢把握尺度,并不违规干政。《隋书・独孤皇后传》称:独孤皇后“谦卑自守,世以为贤”,应当看作是当时的公论。

独孤皇后御国的第三个表现是参与大臣的选拔黜落。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高。高本是独孤皇后的父亲独孤信的家臣,北周建立之初,独孤信被逼自杀,一时树倒猢狲散。只有高对独孤家族不离不弃,和独孤伽罗以及杨坚交往密切,这让年轻的独孤伽罗感慨不已。北周宣帝暴崩,杨坚入宫辅政,准备篡周自立,需要辅佐人才,高在第一时间入围相府,无疑有赖于独孤皇后的大力促成。据《隋书・高传》记载:“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是个出将入相的人物。高在文帝一朝辅政近20年,隋文帝时代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与高直接相关,又为文帝推荐了苏威、虞庆泽、贺若弼、韩擒虎等名臣,协助文帝成就了“开皇之治”的功业。要知道,隋文帝时期和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一样,存在着各种勾心斗角,纵横捭阖。而高位居首辅十余年,经历多次政治风浪,始终履险如夷、不动如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独孤皇后这一坚强靠山,以至隋文帝把他当家人看待,“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独孤而不名也”。换言之,高能够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最大程度地施展抱负、发挥才干,固然有赖于他强大的个人能力,但是,独孤皇后在宫中的支持与协助,应当也是重要因素。

然而,独孤皇后如此强悍,在她信任高的时候,会提拔高,保护高,是高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但是,一旦独孤皇后的心情有变,也就成了高最重量级的杀手。前文写到,隋文帝临幸的尉迟氏宫女被独孤皇后打死,文帝一怒之下,跑进终南山,高和杨素前去劝说。为了让隋文帝消气,高说了一句“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没想到,这句话却深深地惹恼了自尊的独孤皇后,让独孤皇后的心里生出了嫌隙。后来,高妻子死去,独孤皇后劝说隋文帝替高再娶。高拒绝了皇帝皇后的善意,却与小妾生子,这又触及了独孤皇后一夫一妻的原则,让独孤皇后更加不满。更重要的是,高支持独孤皇后不喜欢的太子杨勇,这样一来,独孤皇后对高的信任也就逐渐归零,把高看成她废立太子的绊脚石了。怎样对付这个当年的爱将,现在的绊脚石呢?独孤皇后开始在隋文帝面前不断诋毁高。终于,开皇十九年,在独孤皇后的一再挑拨下,高被隋文帝革职为民。随着高被贬,开皇之治也就基本落幕了,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实上,这句话不仅可以用来评价独孤皇后对高的意义,也可以用来评价独孤皇后对于隋文帝、隋炀帝,乃至整个隋朝的意义。

仁寿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独孤皇后病逝于永安宫,享年59岁。随着独孤皇后死去,隋文帝头上的紧箍咒终于解除,马上,有两个美女就出现在隋文帝的生活中。这两个人,一个是宣华夫人陈氏,一个是容华夫人蔡氏。其中,宣华夫人陈氏是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妹妹,跟哥哥一样风流文雅;容华夫人蔡氏也是南方人,秀丽贤淑。这样两个温顺的南方美女和刚毅的独孤皇后形成鲜明对比,让隋文帝觉得非常新鲜,也非常迷恋。他开始和宣华、容华夫人整天泡在一起,醉生梦死,在国政处理上出现了很多失误,在用人问题上也日益多疑善变,不复当年明主风范。或许,结婚四十多年,当皇帝二十多年,隋文帝已经习惯依赖独孤皇后坚定的意志和敏感务实的政治智慧了,现在,这个支撑一倒,隋文帝这座大厦也立刻开始倾颓。

孤独三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新移民文学;孤独;异同

一、前言

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无论是以港台作家为中坚力量的留学生文学,还是大陆作家为代表的新移民文学,都是以中国“游子”为主角,书写其海外经历,特别是其心路历程的种种颠簸。几乎无一例外地,孤独,寂寞,空虚成为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共同主题,萦绕着抑郁的氛围。本文选取《雪地上的星星》《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于梨华),《芝加哥之死》《夜曲》(白先勇),《女房东》《少女小渔》(严歌苓),《丛林下的冰河》(查建英),《北京人在纽约》(曹桂林)等,根据文本,从孤独的根源,表现和作品对“孤独”氛围营造的共同点三个方面,浅析留学生文学与新移民文学主人公“孤独”的异同。

二、“孤独”的共同根源

无论是留学生文学中探寻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还是新移民文学中渴望自由与物质满足的普通人,似乎都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或是如牟天磊、吴汉魂一般,成功戴上了博士帽,学业有成,或是如王起明一般成为华人商界的翘楚,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感到深深的寂寞与孤独。

首先,背井离乡,在中国“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中本身就饱含着深深的无奈与忧愁,题材本身便奠定了惆怅满怀的情感基调。“孤独”的根源之一,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得不偿失”的悲哀。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背负着历史的伤痕“出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港台,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大陆,都处在百废待兴的历史转折点,积压着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落后的自卑情绪。无论是两岸分离,流落异乡的凄然,还是“”后物质的窘迫,精神的匮乏,种种不堪回首的往事消磨了国人对国家,现实的信任,人们纷纷抱着“逃离”的心态,寻找理想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由于背负着“抛下一切”的绝决,这种探寻被寄予了过度的希望。“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对美国都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留学生文学与新移民文学都对这种留洋狂热给予了充分的描写。旁人的想当然的艳羡,初期的自我膨胀,都成为今后吃苦受难前的幻影。而当他们站在目标实现的终点回望,却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亲情,爱情,友情的幻灭,换来却是独自一人在外流浪的凄凉。正如王起明在暴雨中为女儿扫墓,吴汉魂在母亲离世后投湖而死一样。

其次,“孤独”根源于时空脱节的尴尬。无论是在美十年回到台湾的牟天磊,与旧爱阔别多年的吴振铎,还是《丛林下的冰河》中返回大陆的“我”,还有与女儿多年不见的王起明,都陷入了这样的尴尬。“他的一切想法,一切观念和他们脱了节”、“溶在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欢笑中,坐在亲人中间,忽然有股难以解释的悲哀与落寞”。双方几乎处在信息交流的真空中,无法理解同样的时间在不同的空间里给对方带来的变化。独自一人在外打拼的游子处在新旧两个时空的断层中,自己是真相的唯一目击者,自然而然地处在了被孤立的位置,“变化”引起的是一种失去共同语言的沧桑与孤独。另一方面,这种尴尬来自主人公摇摆不定的文化选择――对故国满怀眷恋,将其作为无法融入异乡时侥幸逃脱的后路。

再者,“孤独”源于生活习惯的出入。看起来不足为道的细节,却在异乡生活中时时勾起最浓郁的孤独。无论作品对异乡客精神成长的探讨如何深入,都无法逃脱人最基础的生理需求。留学生文学与新移民文学都关注主人公面貌发生的蜕变,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每一个人似乎都经历了涅式的重生,而变化中总有不变,不变的恰恰是生活中最基础最不可替代的部分,例如语言,饮食习惯等。例如王起明在北京餐馆里点菜只为回味说“京片子”的感觉,牟天磊对中国菜的执念。东西方文化,诸如道德观念,教育传统上的差异,往往也是基于生活细节累积起来,最终发生冲突的。

无论是留学生文学还是新移民文学,主人公皆为异乡客。“孤独”作为一种情绪和状态,最终都会归根于人所共有的基本需求,诸如衣食住行,情感婚姻家庭等。此外,作品中还散落着其他构成孤独的,往往来自主人公的背景、学识等更富个性的因素,在此不再详谈。

三、“孤独”表现的异同

“孤独”的表现之一,便是游子对身份认同表现出的极大焦虑。无论是隐晦还是袒露地表达,这都是留学生文学与新移民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缺乏身份认同,直接带来的便是安全感的丧失。不同的是,留学生文学中,知识分子主人公眼中的身份认同往往是精神的“自我认同”,渴望真正理解、融入上层的西方文化,在美这一精神高地上获得精神上的更新,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诸如不惜代价追求文学博士的吴汉魂;而新移民文学中,更多是生存层面的身份需求,希望获得外国人的肯定,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在外国立足为目的。或者如通过积累财富来努力提高社会地位的王起明;或者如对女房东高度敏感、满怀窥探,却又束手束脚自我鉴定的老柴;或者不择手段,拿身体赌一把“假结婚”的少女小渔……但无论是表面上的认同也好,实质上的认同也罢,华人在异国作为移民群体本身就属于社会的少数,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企图摆脱华人圈子融入主流社会的诉求,是海外华人急于完成的跳跃,也是异乡游子企图在异乡找到新的社团群体来填补心理上缺乏社交支撑的表现。

“孤独”的表现之二,便是青春蹉跎带来的无奈。留学生文学中,留洋是处在黄金时代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去赌的一场探险。而当他们发现韶华逝去时,自己无论事业还是家庭皆一无所成,而生活的艰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早已将所谓精神探寻与学术追求的热情消磨殆尽,自己只剩下一个空虚消沉的空壳,两手空空,孑然一身,消沉、寂寞、不甘便同时袭来,为自己留洋所做的牺牲感到不甘和惋惜,立志“要嫁博士”的罗梅卜,发出“还我少年!还我少年!”椎心椎骨的呼喊的牟天磊。新移民文学中,来自大陆的主人公的青春大多早已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淹没,他们不愿意自己的余生同样蹉跎,于是抱着补偿青春的决心来到海外打拼。

在海外,他们的一部分孤独便表现在对自己国家独特历史的思考和审视上。外国人无法理解他们身上所背负的历史伤痕,他们自身也无法忘怀,因而反复思考自身选择的正确性。《丛林下的冰河》中,“我”的前男友心怀理想“支援西北”,葬身冰河,而全社会已经掀起出国的热潮,已无人同他一样追随曾经同样热烈的理想。如果说“我”对男友的怀恋象征着“我”还对历史的正确性抱有一丝期待,而前男友的死和“我”再也不会回国的决绝则象征着对历史的彻底失望。经历创伤后来到海外,异国人无法理解此时中国人所背负的沉重历史包袱,当地未经历苦难的华人亦不会了解,正如容栩无法向美国友人解释清楚“”为何物一样,这也成为“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阻碍。留学生文学中,这种蹉跎的无奈发生在异国生涯;而在新移民文学中,这种蹉跎的尴尬来自过去的生活,并延续着它的影响。

四、独自一人的演说――“孤独”感营造的共同点

留学生文学和新移民文学都致力于“孤独”氛围的营造,下面从人物塑造出发,联系环境构建、情节展开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海外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物的成长与蜕变成为留学生文学和新移民文学的核心。人物塑造上,人物少而个性鲜明,主人公成为绝对的核心,心理描写和回忆式的叙事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少有侧面描写,主观色彩极为强烈。对其他人物的表现也多从主人公的主观情绪出发,使读者如同聆听主人公自说自话般的“独白”,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以“孤独”作为主人公最为突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主题,环境的构建与情节的展开为人物塑造和表现主题服务,便也围绕着“孤独”铺陈开来。

留学生文学中,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为例,主人公牟天磊的孤独与寂寞无处不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满眼都充斥着“孤独”两字。在美国的山路上独自一人开货车是孤独,在地下室中得生活是孤独;回台湾与家人团聚感到孤独,走过校园里熟悉的棕榈树感到孤独,周围的要一切环境与情节的发展都被主人公的主观情感收归到孤独的名目之下。反反复复的叙说使“孤独”这一概念给人留下标签式的印象,成为绝对的主题。张眉立,黄佳利,陈意珊三位女性的形象,也完全出自牟天磊一人的评价,单纯的角度使读者难以听到他人声音,无形中加强了孤独感。此外,《夜曲》中仅有的吴振铎的回忆与吕芳的语言叙述成为了两人形象塑造的唯一途径,《芝加哥之死》也紧紧围绕着吴汉魂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一天之内的心理活动来展开,《雪地上的星星》中,作为配角的李定国、朱丽丽的形象,都经过罗梅卜之口评判一番,“梅卜不响,心里暗暗高兴,高兴她的夸奖,更高兴她的谈吐粗俗……也许有容貌和青春的本钱,但免不了有点土和俗。”下一个先见的结论,读者一时难以形成独立的判断,从而站在主人公看待人、事、物角度来体会人物的心境。

新移民文学中,以《女房东》为例。作者对主人公老柴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致入微,乃至触,听,嗅,视觉全方位的描述。例如:

“老柴在点最后一撮花籽时,听见楼上什么轻轻一响,那是窗子被打开了。老柴脊梁一硬,四肢动作马上变得很夸张。……老柴想,这时回头,便会和她照面,最自然不过了。但他对这个“自然”毫无把握。这些天他精神上对她一刻不放松的追踪、盘查,使他不可能不在对她的头一个笑中带出对她的态度。”

“……一种老柴从未嗅过的气味,他说不出这气味是好还是不好,他身体深处被它引出晕晕的激动。这时他看见淡绿的地面上有摊浅粉色,是条半透明的丝质衬裙,……淡绿地面上,浅粉像浮在一汪水上。它那么薄,那么柔软,老柴觉得它是一个好看的身体蜕下的膜;那身体一点一点蜕下它,它仍保留着那身体的形与色,那光洁和剔透……”

对女房东沃克太太的想象几乎构成了作品的全部内容,也成为塑造老柴形象的手段。老柴的拘谨的窥探,想象过程中喜怒无常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正反映了其在异乡的孤独。缺乏第三方声音的介入,也不敢主动去接触、了解,而是局限于个人思维中反痛摩,单一的思路在同一个人的脑海中打转,如同一束在封闭的空间里反射的光,被牢牢困住。全文的情节也都围绕着“对沃克太太”的想象来展开,走向取决与主人公波澜变化的情绪与思维,甚至环境的构建也都为老柴的主观想象服务。此外,诸如《北京人在纽约》中王起明眼中的阿春,便是一个具有“圣母”形象的引导者,干练强势,又妩媚性感,却没有了其他使人物更加立体的特质,完全为主人公而塑造。《丛林下的冰河》中,更是以第一人称“我”独当一面,难以听到多方声音的刻画。

以主人公为中心,放射性地进行环境、情节、描写的安排,使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成为贯穿全文的“单一”话语,使读者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世界,营造出强烈的孤独感。这是留学生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在孤独感营造上的重要共同点。

孤独三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孤独感;流动儿童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以“举家迁徙”方式进入城市。流动儿童随着父母到了城市,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在适应流入地的生活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流入地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知觉到的来自社会和身边的歧视,对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虽然一定的独孤体验对于人格的成长的作用可能并不全是消极的、但孤独感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孤独体验与抑郁和被遗弃感相联系,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现在有些孤独的孩子,他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不参加群体的活动、言谈较少、像离群的小鸟。这些表现都与我们提倡的教育目标想背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害无益,是一种不良的个性品质。

流动儿童由于从自己熟悉的家乡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了原来的玩伴,其或多或少体验一种孤独感。而长久体验到孤独感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本研究拟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孤独感的特征。

意义

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国外国内的研究已经很多。对于流动儿童,国内学者也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而专门关注流动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并不多。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是很多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研究流动儿童孤独感,可以让学校和家庭更为了解流动儿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摆脱情绪问题,健康成长。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孤独感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此之前,儿童被认为不会体验到孤独感。对于孤独感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Weiss认为孤独感是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会。Perlman &Peplau 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的体验,包括社会关系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1]

孤独感测量工具的编制受到孤独感定义的制约。目前,对于小学儿童的孤独感的测量,至少有三种不同的量表。(一)ILQ量表,Asher等人编制,该量表假设孤独感体验有根本上共同的东西;(二)LLCA量表,Marcoen等人编制,该量表通过区分孤独感的类型来评定孤独感;(三)RPLQ量表,Hayden编制,通过评价儿童对同伴和家庭关系的满意程度来测量孤独感。

2、国内的研究

我国流动儿童的各项社会福利已取得显著进展,包括营养与健康、教育机会与教育质量、家庭与社会支持等。但另一方面,流动儿童的适应和心理健康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刘霞、申继亮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歧视知觉存在减少的趋势。范兴华等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研究结果表明,歧视知觉能够负向预测社会文化适应。

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方面的研究,其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功能均显著差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家庭必须面临比城市儿童家庭更多的问题,如父母工作不稳定、居住地变动和医疗保障缺乏等。然而,由于父母收入和文化水平有限,面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使得流动儿童感受到的家庭适应性较差。[2]

3、启示

流动儿童从总体上而言,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比城市儿童略差,需要学校和家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他们的成长。流动儿童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一般是农村向城市流动,不仅仅失去了原来的交友圈,而且需要适应节奏更快、交际范围更广的城市生活,从心理和文化上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不是所有流动儿童都能自然而然适应新的环境,有些适应能力强,但更多的需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帮助。

孤独感从一开始被认为不存在儿童身上,后来的研究了这一点。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更有可能出现孤独感。一方面他们对于城市儿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不一致,缺少相同话题;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在新的环境中认识新朋友的技能。城市儿童或多或少也会对流动儿童有歧视,当流动儿童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后,对自身的自尊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更不乐意与人交往,父母由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与孩子的交流,导致流动儿童闷闷不乐,孤独感更强。

参考文献:

[1]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7(8):105~110.

孤独三国范文第5篇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初”和四位女性的恋爱故事。通过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我”和岛本、泉、泉的姐姐、有纪子四人的情感纠葛,生动描述了四位女性的形象。“我”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中学时代,第二阶段是高中时代,第三阶段是从大学入学到和有纪子结婚的30岁,第四阶段是从30岁到37岁之间。

这四个人生阶段里,初分别和四位女性相逢,一边怀念着过去,一边憧憬着未来,始终在孤独的边缘彷徨。伤害了他人,又被别人治愈,在这样的反复中,一边品味着痛苦,一边努力超越孤独,迎来未来的人生。

此作品发表以后,赞扬和批评都有。有人认为该作品可视为村上春树的转折点,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还残留有《挪威的森林》的影子,没有价值。然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仍然向读者讲述了生与死、现实和虚幻、回忆和当下、期待和失去等,治愈了无数孤独的心灵。

本文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境之南,太阳以西》里“初”的四个人生阶段,对伴随主人公成长的“独生子情节”、“相逢”、“等主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又对“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进行了寓意分析,对作品中的“现实与虚幻”“生死”进行了阐述,揭示了主人公从孤独走向孤独的人生命运。

关键词:独生子;孤独;相逢;现实;生死

一、在孤独中成长

(一)独生子情节

“独生子都是被父母宠爱的,懦弱、任性,这在我住的世界里几乎是一个无法动摇的定论”。在初上的小学里,没有兄弟的孩子是非常稀少的。因此,“独生子”带来的偏见深深地伤害了少年时代的初。那时,初遇见了同为独生子的岛本。两个孤独的人成为了亲密朋友,心心相通。初也对岛本逐渐产生了爱意。在岛本家里,初第一次听到了纳特.金.科尔的《国境之南》,感受到了那首歌的神秘吸引力。这也为之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然而,由于岛本搬家的缘故,两人去了不同的中学,逐渐分离。

高中时,初和泉开始交往。泉不是独生子,但“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不可思议地能心情舒畅。在她面前,我能非常愉快地谈话,她也常常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听我说。”然而两人还是有所不同。用初的话来说,他“始终无法在泉身上发现那种特意为他而有的东西”。这也暗示了两人注定要分离的命运。

30岁时,初在旅途中认识了有纪子。他从有纪子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吸引力,最终和她恋爱、结婚。有纪子不是独生子,有两个兄弟。结婚后两人过着看似幸福的生活,但初却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时时会想起过去的事。初自己也不明白,其实缺少的就是那种少年时代独生子之间才能明白的孤独和惺惺相惜的温暖。

这种独生子情节伴随了初从少年到中年的时光,性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敏感和孤独潜伏在他心底,影响着他的人生。

(二)不断的相遇与孤独

12岁的时候,初认识了转校生的u本。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孤独使他们亲密起来。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变得不再孤独。然而最终还是不得不分离,彼此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之中。

温柔的泉温暖了始的高中时代,治愈了初和岛本分离后的孤独。然而初最终却背叛了泉,深深地伤害了她。之后,两人都陷入长久的孤独之中。

大学毕业后,初在教科书出版社工作了几年。那几年间,交了几个女朋友。然而每个都不长久。原因是初始终无法从她们身上发现“某种为他而有的东西”。在失望、孤独与沉默中,初度过了他的20多岁的时代。

30岁的时候,同有纪子的相遇给那段漫长的孤独岁月画上了休止符。对于这,初说:“幸不幸福,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我想至少说不上不幸,说不上孤独。”

36岁的时候,与岛本重逢,少年时代的记忆复苏了。和岛本在一起的时候,初终于明白了他生活中缺少的究竟是什么。那是同是独生子的两人才能明白的孤独,以及在一起相互拥抱的温暖和幸福。

从一个人生阶段步入下一个人生阶段,遇见不同的人,不断地相遇、分离、重逢,幸福总是短暂的,孤独伴随着他的成长历程。对于这种孤独,初不断地逃避,却发现始终无法超脱。

(三):从思春期到象征性的思春期

少年时代,初经常去岛本家听唱片。岛本在带初参观她的家的时候,握过一次他的手。她的手的感触,温暖了初,也让他的内心混乱起来。

少年时代的初和岛本,虽然都对彼此有好感,但初却不知道如何处理那种好感。对于初而言,还是一种未知的东西。但是,36岁时和岛本重逢后,初说:“从十二岁的时候开始,我就想抱着你的”,这表明他那个时候已经对岛本怀有。刚进入思春期的少年时代,初尚不明白那种对异性的好感是什么,和岛本重逢时,终于明白那是的萌芽。

高中二年级时,初和泉交往了。两人经常在初的家里约会。他“亲吻她”,“抱着她的”,通过这些行为,度过了成长期。但初却无法从泉身上找到“那种特意为我而有的东西”。

与此相对,初却从泉的姐姐身上感受到了那种“吸引力”。初第一次见到泉的姐姐时,就感觉“一定要和这个女生一起睡”。之后初每周都去京都,在那里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体验。然而两人既非恋人,又不相爱,两人之间似乎只有性。初把两人之间的性渴望比作“像龙卷风一样的东西”,自己是被“某种东西”席卷进去,里面有“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那种从泉那里感受不到、而从泉的姐姐那里感受到的“某种东西”,其实就是动摇思春期男生精神的“”。

36岁时和岛本重逢,在箱根别墅里重温两人12岁时听过的唱片―《国境之南》时,初终于对岛本告白说“我爱你”。在那里,两人发生了几次性关系。虽然对于36岁的岛本,初一无所知,但那一刻,岛本对于初而言,可以说仍是过去记忆中少年时代的岛本。36岁时两人的重逢,可以看作是“象征性的思春期”,两人之间发生的关系,也可以看成12岁时的好感的升华。然而,随着岛本的消失,两人之间的“象征性思春期”也迎来了终结。

二、无法超越的孤独

(一)“国境之南”、“太阳以西”的寓意分析

12岁的时候,初第一次在岛本的家里听到了《国境之南》这首歌。

国境之南的开头是“South of the border - down Mexico way. That’s where I fell in love”。从这句歌词来看,“South of the border(国境之南)”就是“fell in love(坠入情网)”的地点,这不正与初和岛本开始互生好感的时候相呼应吗?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虽然始并没有意识到,但那种好感其实已经萌发了。

36岁和岛本在箱根别墅听“国境之南”时,这首歌也是作为两人共同回忆的载体,连接着现在和过去的思春期。也就是说,12岁的时候,“国境之南”对于两人而言是未知的幻想世界,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对于36岁的两人而言,“国境之南”又是逝去的幸福的象征。

在箱根别墅时,初第一次听到岛本说起“太阳以西”。为了从孤独的岁月里逃出,需要将所有的东西都丢弃,朝着一个方向―太阳以西,拼命奔跑。从孤独的深渊里逃出,寻找失去的某种东西,然而又陷入更深的孤独,最后只有死去。

如岛本所说,太阳以西和国境以南是不同的。国境以南是未知的世界,而太阳以西是没有孤独的地方,但也意味着死亡,也就是说,死亡才意味着真正超越了孤独。

(二)两个世界:现实与虚构

28岁的时候,初在东京街头邂逅了一位酷似岛本的女性。他跟随在她身后追了好几条街,最后跟到了一个咖啡店。但是,那个时候遇到的究竟是不是岛本,始也无法确定,所以最终也没有开口打招呼。

36岁的时候,在爵士酒吧和岛本重逢。从她那里得知,28岁那年东京街头偶遇的那位的确是岛本本人。然而,初对36岁时的岛本一无所知。岛本总是在下着雨的夜晚来到爵士酒吧,而且来和不来日期也完全不定,简直就像另一个世界的神秘存在。

在箱根别墅度过一夜后,岛本又一次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且,“国境之南”的唱片也随之消失了。回到东京之后,初发现28岁那年从那位神秘男子拿到的装有10万日元的信封也消失了。

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交错,令初感到混乱。和岛本的重逢,究竟是事实还是错觉?或者说是一场梦幻?甚至,连岛本是生是死,初都开始迷惑了。能证明发生过的东西消失之后,事实也成为了谜底。与其说在现实世界中和岛本坠入不伦之恋,还不如过沉溺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三)孤独和生死

初和四位女性的交往的人生,就是从孤独走向孤独的恶性循环。回顾迄今的人生,初伤害了交往的每一位女性。少年时代与岛本的离别,对泉和有纪子的背叛,都深深地伤害了她们。然而,初本身也被孤伤害的遍体鳞伤。

初和岛本重逢之后,从几个地方都能看到她和死的联系。例如两人去石川县时,岛本突然发病,那时,初说“她的瞳孔深处就如同死亡一样黑暗冰冷。”

两人在箱根别墅发生关系时,初再次看到了岛本的瞳孔,他说:“那是人生第一次看到死亡的光景。”透过岛本,初接近了死亡。

此外,再去箱根的车上,岛本对正在开车的初说: “这么从旁边看你开车,有时很想伸手抓住方向盘猛地打转。”“不愿意和我一块儿死?”

岛本说:“我也许要拿走你的全部”。后来,初回想起来这句话时才意识到,岛本那时原来是想和自己一起自杀。对于岛本而言,活着即是孤独,只有死去才能不再孤独。而最不孤独的事,也许就是和初一同赴死。然而初那个时候并未理解岛本的话。

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初最后才明白的事情。他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孤独的,但是终于敞开心扉和有纪子对话时,才发现原来有纪子也那么孤独。她说:“在这之后,我数次认真地想着死去。”“这不是为了威胁你才这样说。是真的。我数次想过要死。我就孤独到那种地步。死对我而言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这种话,有纪子以前从未提起过。

若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之中,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会再一次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所伤害,陷入无限的孤独之中。人生之中存在着永远也无法超越的孤独,即使这样也不应该选择死亡,而是学会和孤独共生。

三、终

本文从把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分为四个阶段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初和四位女性的交往历程,以及他从孤独走向孤独的人生。对作品中出现的回忆、孤独、虚无等主题进行了探讨,也对《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由于精力的限制,对于作品中出现的“雨”、“沙漠”、“海”等意味深长的意象尚未进行分析,这些将作为以后的课题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国境之南,太阳以西》.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2]姚东敏..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年铃木智之. 剥xする :『国境の南、太の西における「砂漠の生の相貌.明治学院大学社会学.社会福祉学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