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孤独症 家庭照顾者 护理干预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起病于婴幼儿期,发病多在3岁之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行为上孤立,奇特、感觉异常、动作刻板重复、语言发展受阻、沉浸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据国际上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孤独症病情严重发病率为5/万,病情轻者发病率为40/万左右。在当下中国人口中,病情较重的孤独症患者有65万之多,较轻的则有500多万。而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是公认数据的25倍,且儿童孤独症发病率也一直在变化① 。

以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孤独症尚无特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现以长期的综合治疗为主,患儿家庭照顾者在治疗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医务工作者或者孤独症治疗的专业人员往往重视的是对于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却忽视了患儿主要的家庭照顾者。其实,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照顾者在经济、健康、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对于孤独症患儿家庭照顾者实施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对孤独症患儿家庭照顾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一、帮助照顾者完成从否认、愤怒、抑郁到接受的过程

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患儿家庭成员会受到强烈的打击。一开始拒绝承认患儿的病情,或者多方求医问药以求治愈疾病。当得到否定答案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为苦恼,绝望甚至抑郁等精神症状。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患儿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变化,向其解释孤独症的基本知识,使家庭照顾者可以冷静和理智地接受疾病,积极主动的配合专业人员,一起治疗和训练孩子。

二、帮助家庭照顾者达到对疾病病因的正确认识,消除其心理包袱

在儿童被确诊后,患儿家庭成员由于缺乏对病因的正确认识,认为疾病是由于患儿出生后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比如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等。由此,患儿家庭照顾者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和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会家庭矛盾。目前为止,孤独症的确切病因尚未被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及围产期并发症、孕母在孕期的不当生活方式以及细菌感染、代谢异常、先天异常综合征等有关,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患儿家庭照顾者解释疾病的可能病因,使照顾者减轻心理负担。

三、帮助家庭照顾者完成其角色认知,避免角色冲突

患儿的家庭照顾者,尤其是母亲,往往选择辞去工作在家照顾患儿。这就容易导致其从社会关系网中脱离,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容易心情低落,烦躁,甚至会出现社会对其不公的思想。护理人员要极其耐心和友善地对家庭照顾者进行指导,帮助家庭照顾者进行角色转换,完成自我认识,使家庭照顾者的思想发生积极的改变,可告知照顾者除照顾患儿外,还可以做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尽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预防心理平衡的破坏和偏执的发生②。避免照顾者发生角色冲突。

四、指导家庭照顾者掌握对患儿的基本护理技术

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与康复需要长期依赖于照顾者,照顾者需要对患儿进行各方面的训练使患儿保持原有的技能或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告知照顾者对患儿的教育与训练要循序渐进,要细心观察患儿的病程发展变化,可以使用家庭可用的自闭症简易行为量表,如 HBH自闭症(Autism)个性疗法康复程度量表③,有效地记录患儿的日常行为改变,评估孩子的社会融合能力是否增加,从而告知专业人员患儿的有效信息,为治疗提供帮助,使治疗得到更显著的效果。

五、纠正家庭照顾者的心态,促进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健康

有关研究调查显示,儿童孤独症家长的心理反应依次为紧张和焦虑,急于求成和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信心,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护理人员要了解照顾者的心理状态极其原因,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早期干预,改善和促进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宣传、指导、教育,使家庭照顾者达到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使其对治疗效果有正常的期望值,并保持心态平稳。

六、帮助家庭照顾者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孤独症患儿治疗过程中,无论情况是否有好转,其照顾者会对患儿成长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极其的担忧。护理人员要指导照顾者加强对孤独症患儿的观察,发现患儿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并加以训练培养,使照顾者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减少对患儿及其自己家庭未来的担忧,合理的规划未来。

孤独症作为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的疾病,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庭照顾者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照顾者在社会生活及心理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使照顾者可以以优良的心理素质照顾患儿,从而使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得到更好的疗效。

文献参考:

[1]孤独症儿的疗育,务学正主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4-6

[2]寻找心理平衡(日)田中千穗子著.陈刚,陈飞译.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8-170

[3] 安炳.自闭症的成因探索及HBH自闭症个性疗法康复程度量表[J] 中国西部科技,2004,12,100-101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67-02

孤独症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儿童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明确,该病的治疗一直没有特效方案[1]。近年来,作者对收治的孤独症患儿采取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与针刺等中医药方法综合治疗的同时,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使每位家长掌握孤独症的基本知识、正确的护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改善预后,受到患儿家长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3月~2008年3月在本医院康复病房收治的儿童孤独症的16例患儿,平均年龄为(3.79±1.67)岁。男14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7:1。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入院宣教 入院后热情接待,主动自我介绍及病区环境、设施、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主管护士、护士长、医院及病区各项规章制度、患者的权利和义务等。说明要为患儿提供教育服务的内容,了解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要求患儿家长熟悉上述介绍并签字。

2.2 康复评定 由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主管护士、患儿及家长共同参与,对患儿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共57项,分值为0~158分,>67分可确诊孤独症[2]。由主管医生将评分结果、病情估计、治疗措施及预后判断等告知家长,主管护士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患儿病情的反应,科学解释、正确引导,帮助家长克服对于疾病可能有的无知、紧张和无助障碍,以积极配合治疗。

2.3 康复治疗和护理 对患儿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训练(ABA训练法)、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语言训练、针刺治疗、按摩治疗、游戏治疗等。护士要由浅入深地讲解每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并要求家长掌握力所能及的康复训练手法,如音乐治疗和游戏治疗的方法。需要对家长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2.4 用药宣教 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对于部分有合并症的患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由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分别对使用药物的名称、性质、用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说明,要求家长了解和配合使用。

2.5 出院指导 由护士通知家长做好出院准备并指导在家中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治疗,教会家长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孤独症的治疗是长期的,必须要求家长掌握家庭治疗方法。

3 健康教育形式

3.1 口头教育 口头宣传是一种最基本的健康教育方法,使用方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随时随地进行,可充分利用语调、表情等语言,颇有生命力、说服力。(1)群体教育:将家长集中起来讲解有关孤独症的知识和治疗方法。(2) 个体教育: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以及不同时期的问题和家长的心理状态,因人、因时、因病施教。

3.2 书面教育 与口头宣传相比,书面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宣传方式有标语、板报、传单、小册子等。(1)板报:这是书面教育的主要形式,宣教有关孤独症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和治疗知识等,每月一次。文字宣传一定要配有宣传画、图片等,宣传画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思新颖,文字简练,标题醒目,让群众一看就懂。图片要真实性强,感染力强,鼓舞和教育作用大。 (2)文章、书籍、杂志:将有关孤独症的文章、书籍、杂志等发放给家长,询问其阅读后的体会。(3)多媒体、电视:制作购买与孤独症有关的多媒体幻灯片、影碟等,集中让家长观看。

3.3 示范互动 由主管护士向家长示范讲解治疗方法,并请家长交流心得,共同解决治疗中的问题。

4 结果

通过以上健康教育,家长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情绪及心理状态稳定,对患儿的护理和康复能力大大提高,达到了健康教育的目标。

5 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长期性疾病,患儿康复治疗手段复杂、康复时间长、费用高,部分家长难以长期坚持。健康教育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对临床各种诊疗有增效作用,而且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在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健康教育的开展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健康教育有下列好处:

(1)健康教育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护理人员增强了以患儿及其家长为中心、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识,促进护士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关怀,密切了护患关系,也增加了患儿家长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尊敬感,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

(2)健康教育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健康教育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护理知识、人文知识等。健康教育的实施,调动了护士学习掌握孤独症知识的积极性,使护士在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得到患儿家长的高度赞扬,也使护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3)健康教育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护士通过细致周到的健康教育,使护理工作真正做到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显著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患儿家长在接受健康教育后,认识了疾病,增强了克服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力,更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通过健康教育,患儿家长还学会了正确的家庭训练方法,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既减轻患儿的家庭负担,又确保患儿长期得到康复治疗,加快患儿康复,降低患儿致残率。

参 考 文 献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人际交往障碍: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不愿与人交往,分不清称谓,不合群、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眼与眼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当父母离开时,没有任何的依恋;父母回来时没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势,当他害怕时也不会寻求保护。

情绪与行为异常:

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玩水,喜欢呆在暗处),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长时间重复一个机械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等很敏感,没有害怕心理。

语言发育障碍:

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总是默默不语;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少,说话如鹦鹉学舌,对别人所讲话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模仿言语),有时会对以前别人所讲内容进行重复(延迟性模仿言语)。

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

坚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只要一种类型的玩具。还有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衣物不感兴趣,而对一般儿童不作为玩具的物品非常感兴趣,如喜欢圆的物品、可旋转的玩具、泥土、修理工具等。由于孤独症儿童对物体特性的兴趣与正常儿童不一样,很难参加到别的孩子的游戏中去。

总结起来,家长如发现孩子有以下11大症状,就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1、叫孩子名字时他没有反应;

2、孩子老喜欢独自相处;

3、孩子见人不笑;

4、孩子不喜欢玩具;

5、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特别早熟;

6、孩子对某些声音或物体出奇地感兴趣;

7、孩子常常用脚尖走路;

8、到12个月还没有手势如指点或挥别;

9、孩子到12个月还不会发声或没牙牙儿语;

10、到16个月还不会说单字的话;

11、到24个月还不会说两个字的句子。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家长应该及时到正规专业机构诊治,千万不可延误。

儿童大脑发育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岁左右,这时大脑快速发育,思维理解能力开始分化,各项功能进步明显;第二个阶段是7~8岁左右,这时大脑基本发育成熟,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儿童孤独症发病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理解能力减退,尤其是对语言的理解力较差,因此表现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所以,小儿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时机应在36~48个月,因为这一阶段大脑的分化刚刚开始,许多功能还不完善,其可塑性是最大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治疗成功的几率最大,效果也最好。

但是,有很多家长对孤独症的发病不了解,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异常表现,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生遗憾。小儿孤独症如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是可以补足孤独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的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绝大部分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部分孩子可能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小儿孤独症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特殊教育训练,家庭治疗计划以及药物疗法。当然,如果配合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会更加明显。

小儿孤独症在进行综合治疗时,家长的配合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一定要勇于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比如在进行口型和发音训练时,要让孩子很快学会模仿口型和发音是很困难的,可以先从让他模仿一些身体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口型发音的模仿,对孩子的偶然发音要立即给予鼓励,以增加自动发音的频率。要和孩子多交流,多聊天,让他多说话。还要鼓励他多和别的小朋友玩,鼓励他去参加一些活动。不要责备孩子,批评孩子,要多表扬孩子,比如鼓励孩子给大家讲故事,可以是给家里的人,也可以是给小朋友,当孩子讲完故事,不管讲的如何,都要先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这种正向鼓励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想说,就会慢慢好起来。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穴位神经; 儿童孤独症; 气质

1943年Kanner[1]首次发表孤独症相关的论述后,儿童孤独症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30~40/10万,男孩是女孩的4倍[2]。我国大约有60万儿童孤独症患者,其中典型、严重的患儿推算大约有2~4万[3]。但该症至今病因不明。近年来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迅速增多,除病因机制的研究外,孤独症相关临床表现及伴发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临床资料和现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碍是孤独症最常伴发的问题之一,其患病率在44%~86%,高于正常发育儿童的9%~50%[4-7]。而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复杂且尚不明确,其中内在的生物学或基因异常改变了脑的结构功能或生化代谢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8-9]。气质类型是影响睡眠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会有不同的睡眠行为[10-11]。HANS穴位神经治疗仪利用祖国传统医学的原理,对调节神经传导及神经生化代谢有明显效果[12]。本研究应用HANS穴位神经治疗仪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睡眠状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身医学科进行鉴定的60例儿童自闭症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06±1.32)岁,所有患者均由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标准诊断[1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3~12周岁者;(3)能坚持治疗60 d(即一疗程),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年龄>12周岁者;(2)不能排除有儿童精神分裂症、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和Rett综合征;(3)不能坚持疗程治疗、中途脱落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试验组 穴位神经治疗+认知行为康复训练。穴位神经治疗取穴:根据李月等[14]采用针灸穴位对睡眠障碍的治疗观察,取百会、神庭、印堂、神门、安眠、三阴交、太溪共7个穴位,1次/d,30 min/次。每周治疗5次,2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一疗程。同时接受宁夏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进行的认知行为康复训练,1次/d,60次为一疗程[15]。

1.5.2 对照组 只进行相同内容的认知行为康复训练,由宁夏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完成。

1.6 评价标准 睡眠情况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中文版》[16]包括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8个层面进行观察。《3~7岁儿童气质量表》[17]分别从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9个维度评价其气质类型及情况。两组患儿均由共同生活的家长分别在治疗前后填写,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定。结合CSHQ量表量化评定标准:CSHQ总分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2 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800,P=0.001),说明神经穴位治疗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睡眠状况总体有效。

2.2 两组治疗前后CSHQ评分的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的CSHQ总分、睡眠焦虑层面、异态睡眠层面等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年龄组疗效的比较 将试验组患儿按年龄段分为年龄≤5岁组23例和年龄>5岁组7例,年龄≤5岁组的有效率78.3%(18/23)略高于年龄>5岁组的42.9%(3/7),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3.203,P=0.153)。说明治疗的年龄和时机对之后的疗效影响不大。

2.4 两组不同气质类型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儿不同气质类型的构成比进行 字2检验,样本量过小时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由此可得两组各个气质类型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睡眠障碍在神经发育障碍的儿童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孤独症儿童尤其突出[18]。儿童的睡眠障碍不仅严重影响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对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9]。而孤独症的睡障碍的机制可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GABA、褪黑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10]。神经穴位治疗会引起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发生变化,进一步调节这种神经递质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改善患儿睡眠障碍症状[12]。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其应用于儿童孤独症治疗却开始于近几年,但已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9]。神经穴 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儿童孤独症的总体睡眠问题(P

综上所述,神经穴位治疗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有良好的效果,为孤独症及相关伴随症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不仅能促进患儿本身病情的改善,也能极大地提高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Kanner L.Child psychiatry[M].Thomas,1957:739.

[2] Gelder M.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789-800.

[3]杨晓玲.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6.

[4] Ming X,Brimacombe M,Chaaban J,et al.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concurrent clinical disorders[J].J Child Neurol,2008,23(1):6-13.

[5] Richdale A L.Sleep problems in autism:prevalence,cause,and intervention[J].Dev Med Child Neurol,1999,41(1):60-66.

[6] Souders M C,Mason T B A,Valladares O,et al.Sleep behaviors and sleep qualit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Sleep,2009,32(12):1566.

[7] Krakowiak P,Goodlin-Jones B,Hertz-Picciotto I,et al.Sleep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developmental delays,and typical development: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 Sleep Res,2008,17(2):197-206.

[8]金宇.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睡眠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9):680-684.

[9] Owens J A,Spirito A,McGuinn M.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 (CSHQ):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survey instrument for school-aged children[J].Sleep,2000,23(8):1043-1052.

[10] Richdale A L,Schreck K A.Sleep problem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prevalence,nature,& possible biopsychosocial aetiologies[J].Sleep Med Rev,2009,13(6):403-411.

[11]杨少萍,吴汉荣,张斌,等.武汉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与气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9(27):739-740.

[12]韩济生.针刺镇痛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40.

[1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22.

[14]李月,苏标瑞.针灸加穴位贴压治疗睡眠障碍1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2):31.

[15]严愉芬,韦永英,陈玉华,等.针刺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7):503-505.

[16]李生慧,金星明,沈晓明,等.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制定及测量性能考核[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76-180.

[17]洪琦,张风,周胜利,等.儿童气质测查量表的修订和标准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3):135-138.

[18]赵雪晴,赵聪敏,吴至凤,等.32例自闭症儿童的睡眠相关问题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22):2196-2198.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