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幼儿补钙

婴幼儿补钙

婴幼儿补钙

婴幼儿补钙范文第1篇

不同阶段的孩子,补钙的方法应有所区别

1个月至6个月的婴儿,钙的适宜摄入量为300毫克/天。宝宝刚出生时,胃容量只有25毫升〜50毫升,出生后第10天时可增加到约100毫升,到6个月时约为200毫升。这个阶段的宝宝,一方面胃肠道很脆弱,另一方面胃容量很小,因此,这个阶段补钙最好以母乳为主,母乳中的钙含量虽然比牛乳低,但钙磷比例恰当,为2:1,有利于钙的吸收。母乳中含钙量约为350毫克/升,如果孩子一天吃奶800毫升,那么能获取300毫克左右的钙,因此,6个月以内全母乳喂养的婴儿不会明显缺钙。但如果母乳数量不足,妈妈就要及时给孩子选择质量可靠的配方奶粉和钙质补充剂,否则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6个月〜12个月的孩子消化功能相对于新生儿要强一些,12个月的宝宝胃容量可达到300毫升〜500毫升,这个阶段的宝宝普遍都已添加了辅食,并且断奶。该阶段的孩子钙需要量为400毫克/天,这个阶段补钙的主要方式是选择高品质、高安全性的奶粉,另一方面可选择一些优质的钙补充剂。

宝宝1周岁以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幼儿的生长发育虽不及婴儿迅速,但也非常旺盛。虽然幼儿的胃容量有所增加,消化功能有所加强,但因其牙齿的数目有限,胃肠道消化酶的分泌及胃肠道蠕动能力相比成人还相差甚远。幼儿钙的适宜摄入量为600毫克/天,由于膳食中钙的吸收率仅有35%,因此,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良好来源。

宝宝3周岁以后到六七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与婴幼儿期相比,此阶段宝宝的生长发育速度减缓,大脑及神经系统持续发育并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够正常进食,应多选择钙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的奶及奶制品,它们是儿童理想的钙质来源。豆类(尤其是大豆、黑豆)及其制品中钙含量也较为丰富。

如何通过饮食来补钙

从6个月开始,随着辅食的逐渐添加,孩子开始接触各种食物,其中有很多食物都是不错的补钙食品,不妨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1.高钙饮食:这是预防缺钙的根本措施,也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补钙方法。除了牛奶和豆制品,含钙高的食物还有虾皮、海带、紫菜、牡蛎、海藻、芝麻酱等。动物骨头汤含钙也很丰富,但由于骨头质地坚硬,直接做汤补钙效果通常并不理想,所以最好能在烹饪前将其破碎,并在烹调过程中加些醋,以促进钙的溶出,利于钙的吸收。

2.适量食用蛋白质:最好选用优质蛋白质,如蛋类、瘦肉、鱼、虾、鸡、豆制品等食物。但过量的蛋白质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酸性物质,增加尿钙的排出量,导致体内钙的丢失增加。

3.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能促进钙的吸收,对骨质基质形成有利。但需注意的是:一些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茭白、冬笋等)含草酸较多,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溶解的草酸钙,影响和阻止肌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在食用这些蔬菜前,先用水煮一下,以去除蔬菜中的草酸。

4.低磷饮食:当血磷增高时,血钙即减低,同时钙从肠道吸收也差。故而要少食高磷食物,如可乐等。

5.低盐、低糖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消除钙吸收过程中的障碍因素。不应在服用补钙剂的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等,否则会影响对钙的吸收和利用。

补钙别忘晒太阳

无论肌体摄入多少钙质,如果没有维生素D,小肠也无法对钙进行吸收。人的皮肤中含有7-脱氢胆固醇,只有通过紫外线的照射后,才能转化为维生素D3。因此,婴幼儿应该多接受阳光照射,从而促进维生素D3的合成,增加小肠对钙的吸收。由于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衣服、尘埃、烟雾等都能阻碍紫外线的通过,因此,晒太阳要去户外,尽量使皮肤直接与阳光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婴幼儿补钙范文第2篇

添加辅食原则

小儿出生时,各种营养素储备有限,而婴幼儿期,小儿迅速生长,对各种营养素需要量相对较大,必须及时添加。加之这时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未完全完善,易发生紊乱。要根据婴幼儿不同时期合理喂养添加辅食等。辅食添加要有原则如下:①按婴儿的营养需要与消化能力逐渐增加;每增1种,要试食3~5天,消化良好,再增加1种。如有异常,可暂停喂,数日后再从小量开始;②添加量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增加,制作应由细到粗,逐渐适应孩子的吞咽和咀嚼能力;③小儿患病或天气太热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以免消化不良;④小儿食量及消化能力因人而异,要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灵活掌握。喂食耐心不能强迫;⑤不能以成人食物替代辅食,需专为婴儿特别制作,制作时注意少盐不甜和忌油腻的原则。

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原因及预防措施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①发生原因:维生素D摄入不足包括因晒太阳少和饮食中摄取维生素D不够。小儿缺少户外活动,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少,由皮肤产生的内源性维生素D不足。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影响钙的吸收。人工喂养牛奶中钙磷比例不当(1.2:1)钙吸收率低。人乳钙磷比例适宜(2:1)钙的吸收率高。生长发育过快需要量多[2]。疾病影响。患有胃肠道疾病可使维生素D吸收减少;患肝、肾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致钙磷代谢障碍;因疾病服用糖皮质激素可拮抗维生素D对钙转运的调节。②预防措施:室内阳光充足,每日定时开窗,多晒太阳。婴儿满月后要喂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浓缩的鱼肝油滴剂每天喂3~5滴即可。改进喂养方法,按时添加辅食。注意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健康教育。对家长进行佝偻病预防知识教育。指导如何进行日光浴,如何补充维生素D以及按摩肌肉纠正畸形的方法。

维生素A缺乏:①发生原因:维生素A为脂溶性。可溶解于脂肪。存在于乳类、鱼肝油、黄油蛋黄、动物肝脏中。饮食方面缺乏长期吃米粉,不按时添加辅食的婴儿。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菌痢、肠结核,肝、胆道疾病,都能使脂肪吸收减少,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吸收同时减少,造成维生素A缺乏。②预防措施:婴儿满月后要喂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浓缩的鱼肝油滴剂每天喂3~5滴。婴儿4~6个月及时添加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蛋黄开始从1/4服用逐渐增加到一个。还有动物的肝、肉汤粥、蔬菜粥及水果汁等。预防感染,婴儿免疫功能差,易患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腹泻等疾病,故注意保护。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应食用婴儿配方奶粉或维生素AD强化牛乳,或服维生素AD滴剂。按时添加蛋黄、肝等及富含胡萝卜素的辅食。

营养性锌缺乏症:①发生原因:锌缺乏与婴幼儿摄入富含锌的动物类食物不足有关,长期单纯母乳或牛乳喂养,未及时添加含锌丰富的辅助食品;幼儿偏食、挑食或者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过少,而植物性食物过多,因植物性食物过多,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纤维素等能干扰锌的吸收。②预防措施:婴幼儿应选择性摄入含锌高的食物,如海产品、鱼类、畜禽类;避免植物性食物成分干扰矿物质的吸收;因膳食中钙和铁过高也可妨碍锌的吸收,故食用钙和铁强化食品时应该注意锌的供给;应注意对于锌缺乏的婴儿实施补锌治疗时,补锌时不能过量,大剂量锌会导致锌中毒。

缺铁性贫血:①发生原因:因乳类为贫血食品,4~6个月龄时婴儿体内储备铁已耗竭,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断奶食品[3];幼儿膳食不平衡,或因偏食、挑食等原因引起高生物利用率铁的膳食摄入不足;铁缺乏还与膳食中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以及叶酸等不足有关。②预防措施:婴儿期大力宣传和提倡母乳喂养;婴儿从4个月起应补充含铁丰富的食品,如肝泥、动物血、肉末等,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果汁、菜汁等;幼儿应注重膳食平衡,除提供足够的含铁丰富的食物,并供给足够的深绿色新鲜蔬菜和水果外,幼儿也可用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食盐、饼干等;大力加强家长、幼儿园儿童的营养教育,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行为。

总之,合理喂养是保证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包括食物的品种、量及其合理的搭配。每天进餐均宜包括谷类、蔬菜和水果类、蛋白质类、油和脂肪类等。从而获得健康、均衡的平衡膳食。使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刑菁.护理学(中级)通关宝典.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378.

婴幼儿补钙范文第3篇

小白菜、油菜、茴香、动物肝脏、牛奶、豆制品等。动物的骨骼、蛤壳、蛋壳都含有钙。钙为凝血因子,能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是构成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补钙,对婴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医学界把婴幼儿期称为“补钙的临界期”,过了临界期,即使补充再多的钙,也不能使婴幼儿已经落后的机体组织重新发育至正常水平。婴幼儿出现缺钙早期症状时,表现为烦躁不安、不易入睡、入睡后多汗、易惊醒、爱啼哭,枕秃等症状,此时应及时补钙。

钙一般是通过食物来补充,比如多吃牛奶、蔬菜,但是维生素D通过食物补充的量极少,其主要来源是在阳光下形成7-脱氢胆固醇,并在肝脏和肾脏经过两次羟化,才能形成维生素D发挥作用的活性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婴幼儿补钙范文第4篇

预防

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员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维生素D 400~1 000 U/日(10~25μg/日)。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维生素D缺乏,应补充维生素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维生素AD制剂应避免维生素A 中毒,维生素A 摄入<1万U/日。

婴幼儿预防

户外活动指导 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l~2小时/日,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维生素D补充 婴儿(包括纯人乳喂养儿)出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 U/日(10 μg/日)至2岁。维生素D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维生素D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 ml配方奶,可摄取维生素D约200 U(5 μg),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

高危人群补充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 U/日(20~25 μg/日),3个月后改为400 U/日(10μg/日)。

诊断

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

胎儿期贮存不足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贮存于体内,满足出生后一段时间需要,母孕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早产或双胎婴儿出生后早期体内维生素D不足。

缺少日光照射 日光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婴幼儿室外活动少,维生素D生成不足;高层建筑物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光照射减少,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

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维生素D含量少,如乳类(包括人乳及牛、羊乳等)、禽蛋黄、肉类等含量较少,谷类、蔬菜、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

临床表现

佝偻病临床表现有非特异性症状、骨骼特征性改变和其他系统改变。佝偻病依病变程度分为早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早期 多见于<6个月(特别是3个月以内)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1,25-(OH)2D3正常或稍高。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

活动期 骨骼体征为<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体征(乒乓感);>6个月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体征。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AKP增高。血25-(OH)D、1,25-(OH)2D3显著降低。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 mm。

恢复期 早期或活动期患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或恢复。血钙、血磷、AKP、25-(OH)D、1,25-(OH)2D3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 mm。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骨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

维生素D缺乏除骨骼病变外,还可影响其他组织器官,使运动发育延迟,如肌肉松弛、肌力(肌张力)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反复感染。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成人期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哮喘、多发性硬化等。

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血生化、骨X线摄片。血清25-(OH)D是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应逐步开展。

鉴别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需与其他非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范科尼综合征等),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鉴别。儿童患慢性腹泻或肝胆、胰腺疾病或服用抗癫痫药物可影响维生素D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羟化,导致继发性维生素D缺乏,亦需鉴别。

治疗

维生素D治疗 治疗目的为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维生素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途径(口服或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剂量为2 000~4 000 U/日(50~100 μg/日)时,1个月后改为400 U/日(10 μg/日)。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 15万~30万U(3.75~7.5 mg)/次,肌注,1~3个月后再以维生素D 400 U/日(10 μg/日)维持。用药1个月后应随访,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同时应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及维生素D过量。

其他治疗

钙剂补充 乳类是婴儿钙营养的优质来源,一般佝偻病治疗可不补钙。

婴幼儿补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量元素;镁;锌;钙;铜;铁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78-03

微量元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微量元素缺乏或者摄入过多均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我们对本地区4359例儿童的微量元素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行微量元素检测的4359例儿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353例,女2006例。年龄0~13岁。将所有儿童按照年龄分组,0~1岁组,603例,1~3岁组,1580例,3~7岁组,1211例,7~13岁组,965例。

1.2研究方法

采集2mL静脉血待测,采用北京博晖公司生产的BH5100微量元素检测仪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所有试剂为配套试剂,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元素包括铜、锌、钙、铁、镁。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微量元素水平。

1.3判断标准

铜:11.80~39.30μmol/L;钙:1.55~2.10mmol/L;铁:7.52~11.82mmol/L;镁:1.12~2.06mmol/L。锌元素根据年龄不同,水平也不同。1岁:58~100μmol/L;2岁:62~110μmol/L;3岁:66~120μmol/L;4岁:72~130μmol/L;>4岁:76.5~170μmol/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f检验。P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

1~3岁组的幼儿钙水平均偏低,0~1岁组的婴儿锌和铁含量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年龄段儿童微量元素异常情况

无铜元素升高的患者,1~3岁组有3例铜元素水平下降,其余年龄段无铜元素下降情况。21.91%的儿童有锌缺乏的情况,其中1~3岁组缺乏比例最高,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微量元素对人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缺乏会引起不同程度地人体生理的异常甚至发生疾病。铁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仅有0.004%,虽然量很少,但其是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足月儿肝脏内贮存的铁可供应6个月,早产儿可供应仅3~4个月;由于婴幼儿生长迅速,在出生后9~34个月,往往容易发生缺铁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1~3岁组铁含量较低,随着年龄的增加,铁元素水平逐渐上升。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应注意添加辅食,补充足够的铁,以减少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_4_,但是给婴幼儿补充多度的铁剂,临床可出现骨质疏松、软骨钙化等。在本次研究中,1~13岁的婴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均有一定比例的铁元素水平升高者,这提示在日常饮食铁剂补充等方面应科学合理膳食,避免盲目补充铁剂。

锌是人体中必要的微量元素,锌元素参与机体内200多种酶的组成,锌元素能够保护皮肤健康,参与免疫功能过程,增强免疫机制,提高抵抗力。锌元素缺乏与摄入不足及膳食锌生物利用率低等原因相关,青少年缺锌会导致性发育缓慢,第二性征发育不全等。同时缺锌还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贫血,皮肤粗糙,肢端皮炎,容易患感冒等,长期慢性缺锌甚至会导致智力低下。在本次研究中,各个年龄段儿童均有较高的缺锌情况,也有部分儿童锌水平升高。

钙除了是骨骼发育的基本原料,对维护机体健康,保证正常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出现低钙血症后可出现盗汗、佝偻病、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在本次研究中高钙的比例要高于低钙血症的比例,这可能与近年来过于强调孕产妇、婴幼儿及儿童补钙有关,而高钙会导致便秘、结石、维生素D中毒等情况的发生。因此补钙前应明确是否有缺钙情况,膳食安排应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