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有杏花的诗句

含有杏花的诗句

含有杏花的诗句

含有杏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点击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他是江湖派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他的诗多写江湖田园风光,七言绝句尤其新颖、优美,诗风清新可喜,《游园不值》广为传诵。有《靖逸小集》。

注 释

①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园,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人。

②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怜,怜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久:很长时间。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翻 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赏 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春景的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以点带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应怜屐齿印苍苔”,诗人穿上木屐前去游园,说明连日来是阴雨天气,地上有泥,所以穿上木屐,但是诗人还担心屐上的齿踏坏了地上的青苔,诗人爱春、惜春的心态渲染得甚是巧妙。“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小心翼翼地一路踏青而来,轻敲柴门,但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来开,说明主人不在。一个“久”字将诗人乘兴而来急于赏园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专为赏园而来却不能入,诗人不甘心就此回去,徘徊在园外。欲扬先抑,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徘徊在园外,蓦然发现了一枝红红的杏花越过高墙,迎风招展,向人们证明着春天确已到来,诗人欣喜非常,不由得想象到园内定是春光四溢,高墙再也关不住,一枝杏花已将消息传出。这真是“一花开而天下春”,留给人们对园内春光的无限遐想,“犹抱琵琶半遮面”,收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篇幅虽短小,却新意迭出,先抑后扬,读者急于想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柴扉久不开”,失望之余却见“一枝红杏”,不由得使人想起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佳句。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杏花的生机勃勃,顽强地“出墙来”的精神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名句解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取景角度小而精,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生发感想,惜春情怀。“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改写平台

改写文1

春光明媚,百花竞艳,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这天,大诗人叶绍翁独居书斋,两只胳膊交于胸前,踱来踱去。时而双眼紧闭,时而双眉紧锁,实觉无诗可写,无聊之至。便换上蓝袍,穿上木屐,信步游至朋友家门前。

他登上台阶,推了推门,未开。于是,又伸手敲门,就这样推推敲敲,好长时间,忽然发现巴掌大的锁头挂在门上。他若有所思地笑了笑,摇了摇头,下阶走了。没走几步远,忽见头顶一枝怒放的杏花伸出墙头,两只喜鹊正在枝头嘻闹,好像在嘲笑他似的。他不禁停住脚步,仔细地端详着这春天的娇儿――杏枝。看着看着不由得自语道:“这枝红杏花红似火,娇艳无比,想必园中的春色更是浓郁四溢了。看来,我的老朋友是爱惜园中道上的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才拒我于园外了。”他一手捋着胡须,一手背在身后,又认真地欣赏起那枝杏花来。

改写文2

春天一到,气候转暖。百花盛开,鸟语花香。

前几个星期,还下着鹅毛大雪,宋朝的著名诗人――叶绍翁一直在家中呆着,现在,春暖花开,再不出去走走,对自己的身体可不大好,叶绍翁决定去他的一个老朋友家做客。

一路上,叶绍翁感觉小树在向他点头问好;小花在向他鞠躬微笑;仿佛蝴蝶是在为他翩翩起舞;蜜蜂是在为他高声歌唱。叶绍翁感到春天是那么的有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叶绍翁漫步来到了朋友家,他轻轻地走在绿地毯似的苍苔上。看到留在苍苔上的脚印,心想:大概园子的主人,十分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鞋印吧!叶绍翁长叹了一口气:“唉,我也太狠毒了吧!一脚下去,无数幼小的新生命都死了。唉……”

叶绍翁轻轻地敲那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但是,好久没有人来。

叶绍翁正准备回家,回头看看。看见园子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代表着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院墙外。

叶绍翁顿时诗性大发,写下了《游园不值》这一首千古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相关助读

诗中杏花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杏花闪现传行人悲喜交加之情,细腻而曲折,感伤而凄美。)

温庭筠《碧驿晓思》: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陌生、孤独、惊喜、欣悦交融在一起,借“朦胧淡远”的杏花巧妙地传达出来。)

含有杏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古句”的出处,乃坡《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那么,花钱挂牌为什么不用原句?盖因实用讲究应景,照搬往往不甚妥帖,总要施以斧正才好四平八稳。东坡诗中的“新郎君”,源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带点调侃之意。此钱文改作“状元归去”,兼含衣锦还乡之意。再看“三十里”改作“红十里”,大致是乡野学究之流的炼字法,着实有喜庆感。曾见一明代诗文铜镜拓片(图5),铭文为“云龙山下世宜春,放霍亭前总乐辉。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不知其别有所本抑或整体改作?

借此题目再说一下杏花和状元。杏花形似梅而色兼桃李,初开鲜红,渐开渐淡,凋落时已纯白如银。晏殊咏红梅诗云:“若更迟开三二月,北人应作杏花看。”似由罗隐“梅花已谢杏花新”变化而来,不经意间便道出杏花的花形、花时。杨万里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读来稍嫌有点拗口,却也写尽其色。宋人爱写杏花,情调胜于唐人,佳句亦多。

状元如何与杏花结缘,大概只不过因为时令契合。唐宋省试正在春季,称为春闱,唐人郑谷《曲江红杏》:“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无可置疑,状元不仅是荣耀,也是极佳的事业起点,无论树植桃李还是榜下脔俣际堑比恢选。有一种“状元宰相”对文小花钱(图6),虽不如清中期苏局“状元及第”大花钱(图7)精美,却更好地概括了书生苦读时所有可以用于激励自己的梦想。

含有杏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两句名诗。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衬“幽”,愈见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王安石看了却认为大谬不然,于是挥毫将它改成“一蝉不噪林愈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讥笑他是“点金成铁”。

相传,古时苏州有个秀才,善诗工文。一天晚上,皓月当空,秀才触景生情,即兴作了一首咏月诗。适逢太守来访,秀才请他修改。当太守看到“一轮明月照苏州”一句时,便说:“偌大的月亮,如何只照苏州,不照别处?”于是便在“苏州”后面添上了“无锡等地”四个字,变成为“一轮明月照苏州无锡等地”。这位太守根本不知诗为何物,无知妄说,弄得秀才啼笑皆非。此事传出去,闻知者无不大笑。

苏轼写的《古史》,即对《史记》所作的修改,有不少是因为苟简而顾此失彼的败笔。例如《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写道:“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古史》却说:“母,韩女也,滑稽多智。”删去三字,语意不明。再如:“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学百家之说。”《古史》省去动词“事”,就与原意迥然不同。

含有杏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游园不值的原文及翻译《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含有杏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叶绍翁 《游园不值》 主题空灵 绝处逢生 景中写人 景中寓理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江湖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选择了隐居山林和浪迹江湖。在当时他并没有多大的名气,社会地位较为低下,有人这样评论他的江湖诗:“尤其尘俗可厌”,甚至还有人论其人为“人品不高,影响不大”。但自从他的《游园不值》问世,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使他在文学史上永久地留下了芳名。尤其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诗还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中。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写了自己春日游园的所见和所感,把春天的景象既写得十分形象,又十分富有理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此诗虽然短小,但却成了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他的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流芳千古、万民传诵?笔者认为主要是诗人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具匠心,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析这首小诗的写作技巧。

一.主题空灵法

在文学创作中,所谓空灵就是让作品的主题思想空虚灵活,诗歌创作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诗人有意识地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虚化,即化实为虚,淡化它的地域特征、人物特征、时代特征,使诗歌的主题思想隐蔽起来,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或多义性的写作方法。它的好处在于:其一,一诗多解,可以更好地增加诗歌的容量,产生多义性,突破单一性;其二,使诗歌的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产生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正是采用了主题空灵法。这首诗不像许多中国古典诗歌那样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和主题思想的单一性,而是采用虚笔。“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内容来看是写的春日游园,但诗人却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是朋友家的小园,还是路过被此小园的景色所迷而乘兴来到这里。叙事的要素在这首小诗中都被作者淡化或者空灵化,这就使得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空灵多义。因此,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鉴赏产生多义性、多解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如:刘永生先生主编的《千古名诗千家诗》说:“前两句写诗人高兴而来,但叩门不开的惆怅心情,后两句写诗人在失望中,忽然看见浓浓春景,情绪急转直上,不觉一喜。诗文妙趣横生,活泼感人。”他把这首诗解说为记游诗。张哲永先生编著的《千家诗评注》则认为:“这首名诗,写得活泼生动,自然流畅,但又耐人咀嚼,回味无穷。特别是末二句,很富于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是始终关禁不住的。”他把这首诗解读为歌颂美好景物、具有哲理情趣的写景诗。蔡干军先生编著的《诗艺引谈》则解读为:“诗的一二句扣题,写游小园没有受到小园主人的接待。看来园主人是一位志行高洁的真正隐士,隐者是从来不求声名远扬的,但他的高尚品德,却已经被人们广泛传播着。第三四句就是这种事例的形象比喻。”他把这首诗另解为一首赞美高人隐士的赞美诗。林方直、陈羽云先生编写的《唐宋诗词浅释》则解说为:“这首绝句的后两句特别好。它的客观意义在于,任何人才、成就、美好的事物,都是压制不住的,它总要冲破重重阻拦显现出来。”他把这首诗解说为一首反封建独裁专制、反压迫的政治诗。刘树勋先生编著的《唐宋诗选讲》则认为:“古典诗词中有些名句,往往给人以无穷的联想,题外的暗示,譬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就是。也许是作者的寄托,也许是作者的感触,可以理解到: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即使想关住满园春色,门也关了,墙也围了,不过徒费心机:一枝红杏还是冲破封锁,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透出勃勃的生机。”他把这首诗讲解为一首歌颂生命力的哲理诗。

以上的解读都是褒义,但是后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把这首诗进行了“再创作”,用来形容女子别有所恋和对爱情的不专一。如廖辉英《红尘孽债》:“所有人全知道,全知道她红杏出墙,又企图抛妻弃子去私奔,然后又被情夫遗弃......”。“红杏出墙”的词义转化成了贬义色彩的成语。

由此可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去实就虚,主题之多义,出现了空灵化的景象。这正是他这首诗之所以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千古名诗的原因之一。

二.绝处逢生法

绝处逢生法是中国古小说和戏曲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传统艺术技巧。在西欧戏剧创作叫“陡转”法,它是作家安排故事情节的结构方法,就是作家叙述故事时,情节的发展进入低谷,面临“山穷水复疑无路”,陷入了绝望的处境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陡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绝望中突然有了生还的希望。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小说和戏曲的技法。“应怜屐齿印苍苔”,叙述诗人来到小园,并暗示这个小园的路上绝无人迹,长满了青苔,只印上了诗人一个人的屐齿。这说明小园主人很可能不在家,也不曾有人来过。第二句叙述诗人不能进小园。“小扣柴扉”,暗示小园的门已经紧闭,主人不在,园中没有一个人。“久不开”,更加证实了小园空无一人,作者来访却吃了闭门羹,满怀希望,乘兴而来,却陷入绝望之中。当情节的发展跌入低谷,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之际,抬头之间,事态出现了转机,他忽然看见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主人无情,但春光有情,紧闭的大门也无法将它关闭。尤其是园中的一支红杏主动探出小园,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到来。这使得失望之中的诗人不由的兴奋起来。诗歌的最后,在情节急转直上,从低谷飞向高峰,使诗人从失望之中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构成了绝处逢生的喜剧终结。咫尺篇幅,波澜曲折,感情跌宕起伏,高潮突出,取得了让读者意外惊喜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叶绍翁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景中写人法

景中写人法,也叫“宾中写主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要分“宾、”“主”,景物、事物都是“宾”,人物才是“主”。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是一首小型记游诗,它记叙了诗人在一个和暖的春日,或去访问一位隐居山林小园的朋友,或在途中无意被主人小园美景所吸引来到小园,但是没有遇上主人的故事。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却以写景为主。在写景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诗人自己,是诗中的明线人物。诗人对自己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直接出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另一个人物是小园的主人,他是诗中的暗线人物。诗人对他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让他呆在后台,不让他直接出场,却让他的景物:“苍苔”、“柴扉”、“满园春色”、“一枝红杏”、“墙”等,作为陪衬的“宾”,代替他出场。从“苍苔”二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园主人是一位远离滚滚红尘、喧嚣闹市的山林隐士,他所居住的小园,不是当时官僚地主、名人富商修建的豪华别墅、楼台园林,而是像刘禹锡《陋室铭》中所描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一个简陋的私家园林而已。它只供私人享受花木之美,若不是主人的亲朋好友,是不能私自闯入的。从“柴扉”二字,我们可以推测到,小园的主人绝不是什么当朝显贵,只不过是一位清贫乐道的江湖寒士而已。从“满园春色”的意象中,我们可以发觉小园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意志消沉、悲观颓废的伤感文人,而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高人。从“一枝红杏”的鲜花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园的主人还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赏花的花迷、花痴,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

总之,叶绍这首诗运用了景中见人的写作技巧,让读者透过这些景物,就知道这位小园的主人是一位懒于社交、性格内向、隐居山林、“门虽设而常关”,无心功名富贵的高人;他又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的花迷、花痴、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叶绍翁这种景中写人、宾中见主的写作技巧,既经济而又巧妙,也是他这首小诗千载流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景中寓理法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景中寓理,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上,寄寓哲理,把事、景、情、理四个内容要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唐诗绝大数多数

相关期刊更多

江汉石油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数学理论与应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南大学